刘余莉 教授
刚才讲到,中国式管理最高的境界是“不忍欺”。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他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是一种“一体”的观念。一体就是一个整体,比如说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夫妻是一体的,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者是一体的,父与子也是一体的,这个“一体”的宇宙观有什么好处呢?它不是一种对立的、二元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说,如果认为君臣是二元、对立的,那么君和臣就是一种矛盾的关系,互相有一些对立的成分在里面,所以为什么西方人讲人权呢?为什么西方人需要拿着人权,去和老板讨价还价呢?就是因为老板会忽视他的人权,他不会把被领导者和自己视为是“一体”的关系。而为什么在历史上,中国人没有提出人权呀?就是因为中国人有“君仁臣忠”的理念,君就是领导者,臣就是被领导者,他对被领导者是领导、管理,又爱护、又像父母爱儿女那样去爱护,还教导他做人的道理,他起到了这三个作用之后,这个臣子对他是感恩戴德,感恩戴德还来不及,怎么还会拿着人权和他讨价还价呢?所以我们说,中国没有提出很多观念,不是他缺少,或者是比西方落后,而是有更先进的理念,已经把这些事情处理得非常好了。
我们现在在苏州有一家固锝公司,他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学习落实到企业之中,做了五六年之后,上下班打卡的制度取消了,但是员工反而比原来到的更早了,没有人迟到,而且还越来越早。因为什么呢?因为老板把员工确实视为自己的家人,家人把他称为大家长,对他回报的就是竭忠尽智。我们想一想,每一个员工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这一种工作状态、责任感是什么样的感受啊?所以为什么稻盛和夫在短短的一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一年之后使日本航空公司,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记者采访他,他说:“其实我不过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他说:“正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学了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著作,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怎么做的呢?其实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对一个企业来说谁最重要啊?员工最重要,“社稷次之”,然后是整个公司整个的利益最重要,最后才是自已,“君为轻”,所以他是以零收入出任日航的董事长。他出任日航董事长就是希望拯救日航,不要给日本的经济,还有这么多的员工带来损失,最后他的德行感化了所有的员工,最后怎么样啊?他们把日航当成自己的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种主人翁意识提起来了,再去工作就不一样了,所以不到一年,不仅是扭亏为盈,而且使日航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所以你说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它根本就没有过时,而且还能让你创造奇迹。
这个苏州固锝企业到马来西亚,也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他们收购之后,员工都没有换,重新开始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感化,结果也是把这个公司做得非常好。这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大家去参观一下,会很有感触。他们好像每个月,还是每两个月,都有公共接待日,而且他们的这一个案例,被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做为一个“中国式管理”的最佳案例,他们认为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在一个企业可以落实,每一个企业按照这种方式去做,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找到20家伙伴企业,都用传统文化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现在他们已经找到了将近十家企业,包括中国的,还有国外的,现在做得都非常好。这些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过时,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一。
再看《群书治要·吴志下》,《三国志·吴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褔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能使国家兴盛的君主,都是喜欢听自己的过失,而使国家混乱的君主,都是喜欢听别人对他的赞叹。喜欢听自己过失的人,他的过失越来越少,福分也就来到了;喜欢别人赞叹的人,赞叹他,他的声誉却一天一天地减损,这个灾祸也就到了。但是我们现在的领导者喜欢听什么呀?喜欢听赞叹,喜欢别人对他歌功颂德,宣传他的政绩。
我们看一看赵简子他是怎么做的呀?他有一个臣子周舍,在他的门外站了三天三夜,他派人去问他说,你站了三天三夜有什么乞求呢?周舍说:“我别无企求,只想做一个犯颜直谏的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后,把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你的过失记录下来。”诸位朋友你如果遇到这样一个臣子、属下,要把你的过失都记录在册,你会有什么感受啊?第一,你会感觉他脑子有病了,是吧。现在我们都希望别人歌功颂德,宣传宣传我们的政绩,结果有一个人要跟在你的身后,每一天记录你的过失,是不是头脑有问题啊?赵简子不是这么想的,他很高兴,同意了他的乞求,从此以后他走到哪里,他真的是把他的过失都记录下来。每一天都有记录,每一个月都有汇集,每一年看一看有什么效果。后来周舍就过世了,有一次,赵简子和臣子在洪波台饮酒,大家喝得很高兴,他却哭了起来,大家就不敢喝酒了,就问,说:“我们知道自己有过失,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还请您明示。”赵简子止住了哭声,他说:“诸位大夫都没有什么过失,我不过是想到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叫周舍,曾经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一千张的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价值;一千个唯唯诺诺的臣子,不如一个敢犯颜直谏的臣子对我有帮助。’从历史上看商纣王的臣子都闭口不言了,结果商朝就灭亡了;周武王的臣子却可以直言进谏,所以周朝就兴盛起来了。但是,自从周舍过世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自己的过失了,我知道自己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我才哀泣呀。”你看看,古代的领导者多么的明智,他知道用什么样的属下对自己真正的有帮助,那我们现在的人喜欢用奸臣,还是喜欢用小人呢?我们自己看一看就知道了。
在《韩子》上说:奸臣、小人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呀?怎么辨别我们身边的人是小人呢?“就是领导者说什么好,他一定不分是非善恶,跟着赞叹什么好;领导者说什么不好,他也不问青红皂白,他一定跟着毁谤什么。”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点,所以你看,我们喜欢用小人还是喜欢用君子呀?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前途怎么样了。这是讲的历史,说:“读史使人明智”。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子”,就是“诸子百家”。《韩子》就是《韩非子》里边说的:“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总是顺着领导者的心思去说去做,目的是什么呢?取得领导者的信任和宠爱,“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这也是对我们做领导者的一个很大的提醒。《傅子》上也说:一个明智的君主,总是担心愚昧巴结的人太多了,没有途径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怎么样呢?“开敢谏之路,纳异己之言。”广开言路,即使是这个意见和自己的意思相违背,只要他所说的是出于一片忠诚,爱国之心,虽然说的言语不是很到位,甚至不是很符合实情,都是欢然接受。所以古人他是非常地倾听民众的呼声,他有很多的设置,就是让下面的民情能够反馈到上面。
古人还特别重视伦理道理的教育,对于那些能够言传身教的人给以尊重。像《尸子》上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假设你们家的屋子着火了,如果有人帮你把火扑灭,那你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有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告诉你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烟囱做得弯曲一点,你这样做了,终身都不会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把它当成了耳旁风,觉得他很唠叨、很烦,不知道感恩戴德。”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现在假设被关进了监狱,有人能够进入监狱把他给救出来,使他免于牢狱之灾,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他们家全家人都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告诉你“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有等等这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但是你却不知道感恩戴德,其实你听了这些教诲,让你终身都不会被关进监狱。所以为什么古人道德教育能够有效果呢?就是因为国家对那些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育的人特别地尊重。比如说清朝的时候就有国师,其实历史上都有国师的设计,把那些能够讲经典的,而且德行风范都非常好的,又有德行又有能力的人,来选拔出来,皇帝都对他给以尊师之礼来尊重,结果上行而下效,全国也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道德教育之所以重要,在《袁子正书》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你不能制止人们做恶的心,只是以刀具,就是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结果会怎么样啊,就说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死刑、执行判决,都不能够制止做奸犯科的事情发生。”这个就是“子”,也是给我们讲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我们看“集”。“经、史、子、集”的顺序也是不能够颠倒的,你看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信等等,这些反而首先受到重视,实际上这个是最后学的,这个次第为什么不能颠倒啊?就是你没有学“经”,树立起观察“人、事、物”正确的态度,你读历史很可能把它看错。就像我们现在人,为什么都拍的这些历史的题材都变成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啊?这是以自己的心来看来历史,他不能够把那些普遍性的规律给它揭示出来。
“集”就是文学作品,也是要以“道”为旨归。只是把人的情感引发出来,这样的诗词作品是要慎重的。所以像康熙皇帝,在孩子十八岁之前都是不让读诗歌的。为什么呢?他的正知正见、他的理智没有提起,就让他读了很多很有感情的东西,很容易让人感情用事。所以你看他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个是不能够颠倒的,即使是这些文学作品,家书、家信、散文等等也都是承载着“道”,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诸位朋友,我们看到曾国藩这一句话,我们相不相信他真的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啊?大家相不相信呀?不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第一个表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听别人做善事首先怀疑,听别人做恶事,即使这个人以前形象非常正面,大家也都不怀疑,马上信以为真。这些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呀?我们现在的新闻报道出现了偏颇,所以习总书记为什么要说弘扬“正能量”呀?因为我们传播负能量传播得太多了。我们每一天新闻说,某某高官贪污了多少钱被关起来,又一个“大老虎”被发现了,又贪污了多少钱,最后你的结果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升官就是为了发财,升官不赚钱就不正常了。所以你看一个人天天看新闻,那个只贪污了两万块钱的人他会怎么想啊?哎哟,人家都贪污那么多呀,我这是小巫见大巫,我贪污的还不够;另一个一分钱都不取不占的人怎么想啊?哎哟,天下乌鸦一边黑,升官就是为了发财,我这样一文钱不占,我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了。再有一个说法节目,上次我到中央电视台去讲课,我给他们说这个说法节目,他们的一些法制栏目的人就很敏感,所以我也不提哪一个栏目了。这个法制节目,结果今天看到一个报道说父母被几个儿女送到火车站了,没有人照管了,明天又说哪个兄弟因为一点点财产,争上了法庭、起了争讼,后天又有一个栏目说,夫妻为了一点点财产,怎么样同床异梦。诸位朋友,当你看到这么多这样的报道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呢?一个人做善就不正常了,是吧。
所以中国人讲新闻报道,宣传要有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呀?就是要“隐恶扬善”。你不要老报道这些负面的东西,你把这些“久病床前有孝子”,比如说大连有一个孝子王希海,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得了半身不遂这样的病。然后他每一天给他擦洗身体,每一天给他翻身,结果他的父亲瘫痪在床几十年,但是身体皮肤像孩子一样。结果医生拿到病例就问,说这个病人已经病了多长时间了?说已经好几十年了,然后他把这个病历一扔就走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他们在骗他,最后人家听到了这个大孝子的故事,他非常地感动,回来之后感动地哭了,他的护理水平比那些专科学生的护理水平还高,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这份孝心,久病床前有孝子啊。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多把他报道。兄弟互相帮忙,为兄弟去还债的也有,古代的人为兄弟争着去死的也有,把盗贼都感化了,不杀他们了,都放了。这个兄弟之间的情义,古人说是手足之情、骨肉之情,妻子可以续弦,妻子可以再续,但是兄弟是骨肉,折了就没有了,所以很重视骨肉之情、手足之情,怎么会因为一点点财产就吵上法庭啊?
《朱子治家格言》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古人的用词很谨慎,但是他说到这些方面的时候,他说的都很肯定。说:一家兄弟姐妹在一起过日子,最忌讳的就是互相起了官司,吵上了法庭,就是你把兄弟送上法庭。这件官司你赢了,但是因为你的心量太小,“讼则终凶”这个官司你打赢了,对你的家道来说也一定是败落的。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呢?因为中国人他都看到原理原则,说一个人“量大福大”,你这个福怎么来的?“量大福大”,说为什么宰相肚子能撑船啊?为什么他能做到宰相,他一定是心量大,他才能够有这么大的福分。结果你的心量都狭窄到连同胞兄弟不能够宽容,这个量已经非常小了,有什么前途可言啊?所以你去观察一下,你就可以看到,古人这些话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
还有很多词被我们传错了,比如说“无毒不丈夫”,什么是“无毒不丈夫啊”?“无度不丈夫”,大度的“度”。传着传着,以讹传讹传错了,说“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都说人不自私自利,天地都不容,为自己自私自利找理由,这样理解都错了。“人不为己”,我们看《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古人学这些圣贤经典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为己之学”,不是给人摆面子的。“为人之学”就是我读了很多的圣贤典籍,自己做不到,和朋友说话的时候:“子曰啊、诗云啊。”装点门面给人看的,这叫“为人之学”。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意思呢?你人不修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都是天地不容的,是吧。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人说这不是对女子的歧视吗?女子无才就是德了,历史上很多的才女啊,班昭写的《女诫》,《女诫》没有这个才女班昭怎么会出来呢?“无才”是什么意思呢?“无”就是动词,女子很有才,但是她不自以为有才,她仍然很谦虚,她不以自己有才而傲慢,这个才叫德。因为女子有才的人比较少,她很有才华,但是她还很谦虚,这个才是她德行的表现,这有什么错啊?这怎么就是歧视妇女呢?讲“三从四德”,君子讲德,女子就不讲德了吗?中国人重视女德是对女子的重视,不是对女子的歧视,因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男子他没有德行,就败他一代,他一个人不成器,但是一个女子不成器,败人家三代人,没有德行败人家三代人。所以怎么样啊?特别重视女子的德行,所以讲女德有什么不对的呀?凡是世界上知名的、明理的这些哲学家、思想家都重视女子的德行,讲女德有什么不可以的呀?斯迈尔斯就是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他就说:“女子在世界各国的、各民族的地位作用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女子的德行高,这个民族的素质就高。”为什么呢?因为儿女都是在女子这个母亲的教导下成长的,他潜移默化地受到母亲的影响,所以讲女德是中国文化的优势,不是它的劣势。
为什么我们说看到曾国藩不取军中一钱带回家中就不相信呀?因为我们宣传出了问题,就是把负面的宣传太多,正面的宣传太少。就像我们现在学西方的新报闻道,说:人咬狗那才是新闻,狗咬人那不叫新闻,但实际上人咬狗的现象是很少很少的。我们把这些很少的东西全都搬上荧幕,让大家觉得是正常的了,是吧,这样我们哪里有什么信任的这个基础呀。当然,信任危机最重要的根源是什么,最根本的根源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因为我做不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做私用,我怎么能相信他能做到呢?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才会不相信。
所以在这个社会上做什么事最难呀?做好事最难。为什么做好事最难?因为你去帮助别人,不讲条件、无私无求,别人会怀疑你背后有什么企图,对吧。现在这个事情就是很奇怪,你说这个事情我要赚多少钱,你收的价再高,他觉得你就是为了赚钱嘛,而且大家还能理解,认为这样的人很有本事会赚钱。你不去赚钱,你想去帮助别人、不讲条件,他反而怀疑你背后有什么动机,你说这个社会是不是“积非成是”了呀?做好事很难的时候,这个社会世风就日下了,所以我们很多人不明理,还觉得自己是为了伸张正义,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很有正义感,把那些恶的事情到处揭露,不知道社会风气就是被这样给带坏的。所以要明理,你做事才能够考虑到长远,所以中国人做事,都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能够就事论事,不要看这件事本身的影响,看看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要看它对暂时、目前的影响,看看它对长远的影响,这样你才理解传统文化。
所以曾国藩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因为他从小熟读经典,他深信圣贤经典没有怀疑,所以怎么样呢?他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是自然的了,那么他具体看到哪一句话呢?实际上他就是看到《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上的一句话就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在他家书所写的:“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大学》上有一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不好的方式所获得的,那怎么样呢?它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就叫“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当然古人也知道,后人看了这些圣贤书也会怀疑,所以很用心,就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概括了一下。说这个钱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而来,最后锒铛入狱了;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自然灾害也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漂夺走;第四是盗贼。第五防不胜防,就是不贤德的、不孝子孙、败家子儿、“啃老族”,也会把你的不义之才败散掉。这些都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要学会去观察,知道这个钱,不是赚到我们手、贪到我们手,就是我们的了,它还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所以在《太上感应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取非义之财者”,就像什么呢?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止息自己的饥渴,其实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民国的时候,聂云台先生他也是曾国藩的外孙,他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和晚清末年那些权贵的子孙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他们败落的情形。最后他忍不住把这些案例总结一下,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保持富贵的方法。我们把这本书找来看一看,这一本书就是用他身边的案例,还有历史上的案例,证明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那我们现在人,也用现在的语言给腐败分子算了一笔账,确实很不划算。第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第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第三是名誉账,身败名裂;第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第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第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账,身心憔悴;第八是历史账,怎么样呢?遗臭N年,在若干年之后,人们想到这个腐败分子还是恨得咬牙切齿。所以人生要懂得核算,不要去做那些得不偿失的事。其实每一个人都想追求成功幸福,这是他们的目标,但是因为采取的手段错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锒铛入狱了。所以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呀?读书明理,理得心安。这个是讲文章,“经、史、子、集”都是文以载道。
其实古圣先贤,包括我们的历代祖宗,对后人的关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把这些好的道理、兴衰成败的规律,都记载在经典之中。但是我们第一是没有去看,第二是看了也不信,也不愿意去用,所以我们的人生就有灾祸了。所以孔老夫子说了一句话,叫:“人能弘道”。什么意思呀?是人能够把“道”弘扬起来,这个“道”很好,都记载在经典之中,但是首先我们把它束之高阁,还不算,还要批判它、怀疑它。第二,你也不用在治国安邦之中,治家、修身之中,所以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就像这个药方很好,吃了这个药对你的病就解决了,但是第一你首先怀疑他,第二你也不拿着这个药方去抓药,你也不吃它,它对解决你的病也没有帮助,不是古圣先贤的道理不好。
第二,我们看一看“文字”以文化人的作用。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明了“文字”,和别的国家是不同的。西方的文字都是表音的,只有中国的文字是表意的,而且他还发明了“文言文”,这一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中国的古圣先贤发现,我们的“语”,我们现在学语文,大家以为是一回事儿,实际上是两回事儿。“语”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文”就是我们的文章、文字,写文章的文言表达。如果“语”和“文”不加区分的话,就是怎么说怎么写,有什么问题啊?就是我们的“语”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得丰富发展,比如说“粉丝”,你给那些老人说“粉丝”,他能听得懂吗?“顶”,他能听得懂吗?还有PK, 他能听得懂吗?就说我们的词,我们的语言、日常用语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丰富,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后人再看前人的语言、前人的作品,就完全看不懂了,那怎么办呢?中国人很聪明,发明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现在我们用电脑,知道标准化的好处。古人其实很早就非常标准化,举个例子,无论哪一个出版社,就是哪一个地方所印的《论语》,第一页是哪一张,这一张有多少行、是哪些字,全都是统一的。标准化,古人早都非常重视标准化了,他知道这个标准化的益处,所以这个“文言文”就是标准化的书写工具,只要你掌握了这一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那怎么样呢?后人就可以回到前人那里,把他的智慧、经验来汲取,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西方人不是这样的,他的作品怎么保留啊?每过几百年要重新翻译,再过几百年要重新翻译,他是这样来保留的。所以你现在看古代的那些西方的文字,只有个别的文字专家能够看得懂。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和学习。所以我们只要掌握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启《四库全书》这个文化宝藏,所以为什么学“文言文”这么重要呢?就是它是传承、发展、保存我们文化的一个工具。
那么“文言文”怎么学习呢?只要你背上五十篇的文言文,你就能看得懂文言文,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就可以写文言文,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呀?因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属于黄金时期,十五岁之前都是背诵,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记忆力是最好的,理解力还没有提起,就让他多背诵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全都背下来了,十五岁理解力提升,才开始学习理解。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很喜悦的事儿,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违背了孩子心理、生理成长的规律,在他理解力还没有提升的时候,逼着他去做需要很高理解力的奥数、物理,这不对很多孩子都是一件很为难的事儿吗?这个东西是他理解力一提升,他自然就会,而他在理解力没有提升的时候,你非逼着他去做,他当然感觉到很为难。孩子的记忆力大人是没法比的,是“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所以你抓住他记忆的黄金时期干嘛呀?多背诵经典,背得很欢喜,所以,老师给他讲经的时候不用带课本,带他们到了小山坡下、树林旁、小河边,说:我们今天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他们都已经牢记在脑子里,根本不用拿书,然后老师给他们讲一讲,他们学起来就很欢喜。
所以现在的教育,全都已经西化了,一个西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交叉排课。中国古人讲,《弟子规》上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还说:“此未终,彼勿起。”这一本书没有读完,不要再读另一本,是一本一本的读。所以你学课程是一门一门的学,这有什么好处呢?你这一段时间你全副精力只有在一件事上,你很有专心的能力。西方人说,他的左半脑是什么,右半脑是什么,所以一会儿语文、一会儿数学,一会儿音乐,一会儿什么,把人的头脑搞乱了。本来人很清净,一个书包只有一本书,他现在是背着厚厚的一一个书包的书,然后一会儿上这个,一会儿又换那个,把自己的头脑搞得乱七八糟,没有专心的能力。所以出国之前有一段叫“速成英语”学习,为什么速成那么快?因为你这一段时间什么都不用干,只是学英语一门,你脑子里只有一件事,你很容易专心,你专心才能学得好。所以古人是先学语文,学完语文再学别的,不是说一会儿语文、一会儿数学、一会儿化学,一会儿什么的。钱穆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他说,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呀?是模仿西方,模仿的还不对。
这个是讲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才承传至今,是有很多智慧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发明了文字,它这个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比如说我们看正体字的“恥”,这个“恥”是一个耳朵旁加一个心字,看到这个“恥”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心生惭愧,所以这个羞耻是心有所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受,外面就是面红耳赤,所以怎么样啊?“耻之于人大矣”,孟子说培养一个人的羞耻心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了羞耻心就可以成圣成贤,把这个“恥”字忘了就沦落为禽兽了。《了凡四训》上对这一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国族的人都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而我却是一身瓦裂,什么意思呢?这个陶制的器皿,但是却破碎了,就像瓦片一样一片一片的,一文不值。“耽染尘情”,过分的放纵于感官的享受;“私行不义”,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将要堕落为禽兽,还不知不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圣贤人和一般的凡人什么区别呀?并不是圣贤人一个错误都不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他做了错事,他知道羞耻惭愧,他才能够改过自新,这才是凡夫和圣人的区别。在《礼记》上也说,你看鹦鹉能够学舌,虽然能学舌也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能够学人讲话,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讲了“礼”,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成了会讲话的禽兽了吗?所以你看,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人不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所以“逆伦”的现象、禽兽不如的现象全都出现了。
再看这个“怒”,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呀?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而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为怒伤肝,那怎么办呢?要转怒为“恕”,而这个“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要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呀?对方的存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够转怒为恕。比如说别人做错事的时候,你要发火,你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圣人啊?我一个错误都不犯了吗?我也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别人犯错也应该原谅,我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那么他犯错误的时候,也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这就叫将心比心。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很有哲理性,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就是物质环境,这个缘就是人际关系,它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好与坏之分在哪儿啊?在我们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怎么样处理它。所以你看,你明白这一点,就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个文章在我们的课件上,我们自己可以看一看。
这个文章提醒我们,其实人的健康,身体健康可以通过锻炼能够达到,那么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身心和谐也是可以靠修养提升的。一个人经常生气,就是把自己快乐的钥匙或者说快乐的遥控器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别人赞叹你几句,你就很得意,等于别人按了一个钮,结果另一个人诽谤了你几句,你就很难过,别人又摁了另一个钮,就是没有把握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所以一个真正的,能够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这个也是要很深的修养才能够达到的。
我们再看这个字是“愛”,这个正体字的“愛”是一个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什么是“愛”呀?用心地感受对方的需要,当你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的时候,有两个人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是好景不长,两个人一结婚,这个结婚证一领、章一盖下去,这个心态就变了,说:我能为对方做什么,变成了什么呢?对方应该为我做什么?从处处为对方着想,变成了对方应该处处为我着想,结果就从天堂变到了地狱,所以怎么样从地狱转到天堂呢?就是你要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所以真正的爱,它的感觉是温暖的,它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动是成全的。不能拿着“我爱你”做名誉,去控制别人、要求别人,那个就不是爱了。这个都是教育的意义。
古人有句话说:“否极泰来。”怎么样“否极泰来”呀?“泰卦”和“否卦”都是《易经》上的两个卦。“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 正常的位置是天在上,坤在下,地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呢?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遇到问题,大家都是反省自己,这件事我应该承当什么责任?结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宁。否卦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应该怎么样,但是你都没有做好,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你看夫妻之间是不是因为这个,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要求对方,领导与被领导者,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要求对方,很难换位思考,所以怎么样否极泰来呀?就是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看到对方的需要。
再看这个“教”。我们现在儿女教不好,就是没有把这个字学透,“教”从哪里做起呀?左边是一个孝,告诉我们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从孝道开始,为什么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呢?因为雷锋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第六层了,但是道德大厦的根基在哪里呀?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够全心全意,对他恩德最重的人都不知道知恩图报,怎么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道德大厦的根是“孝亲尊师”,所以道德大厦(的根基)没有,就希望有第五层、第六层,建筑的都是空中楼阁,培养的是伪君子,所以教育从哪里开始啊?从孝道开始。很多人说:这更难了,我们这个孩子就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很严重,从来不为父母考虑,父母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觉得天经地义,没有感恩之心。这些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你看这个“教”,你就知道了,这个孝,上面是一个叉叉,下面这个叉叉是一模一样的叉叉。下面是孩子的子,上面这个叉叉是父母、老师、领导所画的,这个叉叉是孩子、学生、下属所画的,告诉我们什么呀?良好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我们说为什么把道德教育变成说教了呢?你怎么说都说不听,为什么说教说不听啊?因为你没有做到,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出“孝”给孩子看,他自然知道怎么样“孝”。比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夹起菜放在父母的碗里,下次他也会夹起菜放在你的碗里,这叫“身教重于言教”,是吧,所以孩子为什么没有孝心?不知道感恩呢?我们想想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就知道了吗?过去的孩子为什么知道孝啊?因为父母和祖父母都住在一起,他从父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的身上就学到了孝道,结果现在的孩子,三口之家,很少和父母、祖父母住在一起,偶尔星期六、星期天带着孩子去奶奶家,爷爷奶奶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很早就要去买菜、购物,然后再辛辛苦苦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吃完之后带着孩子扬长而去,怎么样从身上学到孝道啊?所以,所有的人为我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我只能挑剔他们服务的不好,有什么感恩之心呀?而且你还经常给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事都不用你管。“习劳知感恩”,他要去劳动,他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赚钱不容易,他从来没有劳动过,也从来不知道赚钱不容易,他有什么感恩之心呀?所以“习劳知感恩”,你得让他去做家务,你让他去做一顿饭,他知道劳动成果如此来之不易,下次才会珍惜你的劳动成果,所以“身教胜于言教”。左边就是代表了这个意思,右边是一个手拿着一个小柳条,告诉你教育不是一堂课能解决问题的,是需要儿女父母、需要父母老师,经常拿着教鞭儿,耳提面命,所以古代的拜师礼首先要给什么呀?给老师要送一个礼物,就是戒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就是要做错事,要抽打他的,戒尺要打他手板的,这个东西是“收其威也”,首先你得对老师有恭敬心,“尊其师才能重其道”,所以怎么样呢?孩子教育不好,从两个方面找原因,第一有没有身教,自己做得怎么样?第二就是耐心,自己有没有耐心,他犯的错误你给他说一遍两遍那是不够的,因为他这个坏习气、坏毛病养成已经很长时间了,你要纠正他,也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上一堂课就有速成法、速效法,那个都是从枝节上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根本。
说到孝道,我们也看几个片子,我们看一个外国人没有学过《论语》,他是怎么对待父母的,这个题目是《那是什么》。
这个幻灯片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因为这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论语》上告诉我们什么叫“孝”啊?孔老夫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最难能可贵的了,《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说一个对父母有真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你看他没有学过《论语》,他不知道做人什么是“孝”啊?要养父母之身,给他父母供养,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首先就是尊敬父母。第二就是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感到担忧,你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没有必要让父母感到担忧,才是一个孝子。还要养父母之志。“立身行道”,这样的话父母感觉到很骄傲,后世人都以你为榜样,如果你贪污受贿了,就会让父母蒙羞。还要养父母之慧,就是父母做错事了,你要婉言地去劝谏,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是和颜悦色的,《弟子规》都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虽然父母错了,你去劝谏也要欢愉的颜色、温柔的声音。这个外国人没有学,所以他“人不学,不知道”。对父母就大吼大叫,那么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但是他看到儿时父亲所记的日记,他的惭愧心也生起来了,知道自己做错了。说明什么呀?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为什么可以教得好的呢?因为人都是有这个天然的孝心。
我们再看一个幻灯片,题目叫《路过》。
这个片子提醒我们,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做儿女的,往往忽视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这个“慈”,写得特别有味道,上面是一个玆,下面是一个心,什么意思呢?告诉我们父母“念兹在兹”,他的心思时时刻刻都在儿女的身上,所以拿起电话就会问寒问暖,可能让人觉得很唠叨,“你不知道我很忙吗?还说个没完。”实际上,你没有体会到父母关爱儿女的心。所以这一个片子也是提醒我们,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遗憾,留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弥补。这是“教”这个字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如果你只用言语去教导他,他去给你起争讼,因为你自己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呢?这就是孩子为什么有逆反心理,“身教者从”,你不用去教他,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弟子规》的要求,保证孩子马上就会改变。所以这个孩子是“复印件”,自己是“正件”,不能只是想要求孩子去改变。有人用一颗大树比喻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果实是孩子,父母是树干,祖父母是根。你希望孩子长得很丰硕,应该把这个水和养分浇在根上,结果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这个养分直接放在了果实上,这个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你看你这个字掌握了,你就知道了,怎么样去把孩子教好。
而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孝”字,这个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如果你有“两个”这个观念,有代沟,“孝”就没有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那么这就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就是竖穷三际。 而把横的方面:兄弟之间的友悌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么这个竖的方面、横的方面的伦理关系都处理好了。所以我们现在有地方提倡“祭祖”,为什么要提倡“祭祖”呀?“祭祖”就是培养了我们一种“孝”的一体的观念,知道我们不仅和他人是一体的,和外国人也是一体的,和自然界也是一体的,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个命题,它的文化基础就是“孝悌之道”。所以治国平天下、圣贤之道很简单:“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但是,我们往往把它到远方去求,认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很复杂。把这个对“父母的孝”、“兄弟的友悌”推而广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把对亲人的这种仁爱推及到万民身上,推及到万事万物身上,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圣人就是认识到这一个真相的人,所以他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像大舜,他是“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他给我们显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仁者无敌”,他从心底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真正能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汤恩比先生说:只有中华文化能够救世界。
此外还有“礼乐”。“礼乐”也是教化人的方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我们看一看,古人说这个“礼乐”在教化人心方面,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吕氏春秋》上,对乱世之乐的一种记载:乱世的音乐,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金石,就是铜质、石质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乐,声音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音声,惊骇人的心气、动荡人的耳目、摇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性质了。所以孔老夫子到一个地方,还没有问这个地方政事办的如何,先听一听流行什么音乐,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了。
最后,我们看其它的艺术形式。它也是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建筑,中国古代有三个建筑物,起到了教育的效果。第一就是祠堂,祠堂里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宣讲祖先的德行,所以他教的是“孝道”,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还有孔庙,教导我们“师道”,看到孔子像,想到孔子的教诲,想到见贤思齐、依教奉行;还有城隍庙,讲的是“因果”,所以这三个建筑物也是承担着教育。
还有雕塑,这些雕塑其实也是起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你在它面前交一点钱,放上一点水果,它就给你保佑了,这就变成了迷信。我们看寺院里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他手里拿一个琵琶,告诉我们要主持好一个国家,要负责尽职,做事要无过、无不及。像琵琶的弦,紧了就断了,松了弹奏不出声音,只有调的适中,美妙的声音才出现;南方增长天王,告诉我们要求进步,无论你的德行才艺、生活品质,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手里拿着一把剑,代表是断烦恼,因为你有智慧才能够求得真正的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告诉我们去多看;多闻天王,告诉我们多听,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别的地方参观考察,好的学习、不好的剔除,以此建造我们的国家,这个国家才是世界最好的国家。这个龙代表了变化多端的动物,告诉你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珠子,珠子代表不变的规律,就是你要掌握这个不变的规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多闻天王手里拿一把伞,告诉你要懂得遮蔽污染,不要好的也学、不好的也学,就像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到其他的国家,学了很多不好的东西,喜欢到人家的红灯区去看看,这个都是不应该学的东西。所以这些东西摆在那里,不是让你顶礼膜拜,求升官、求发财的,是让你看到它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负责尽职了?是不是每一天都在求进步啊?是不是我去广学多闻,能够吸取精华,把别人不好的地方给剔除。所以你看到的每一个东西,所听的、所见的、所闻的、所绣的,都是提起你正确的知见,这就叫“教育”。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没有抓住它的精神,都是导向了迷信,比如说很多的领导干部带着很多钱,到一些佛教名山去磕头、去供僧,以为自己受到了保佑、加持,回来之后仍然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最后怎么样啊?被抓了起来,还抱怨说:这佛菩萨都不灵啊!这不是佛菩萨不灵,佛教它本来也是教育,这些塑像都是教具,是表法的、教育的工具,把它当成神明去崇拜,那怎么可能得到保佑呢?所以就是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是学到一些形式、一些表面,这样很容易导向迷信。
所以完美的文学文艺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应该秉持孔老夫子“思无邪”的理念,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行为。所以所谓的“俗文化”并不是内容低级趣味,而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说快板、评书、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等,干嘛呢?变化人的气质,使人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美德,这才叫有文化。所以一个好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第三,我们讲一讲,怎么样不忘初心,从自己做起。记住三句话,就是“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把它学深入,这样才不至于走上迷信,抓不到根本,学的都是枝末。第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诲一定要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什么叫“知”呢?你没有做到,这个“知”不叫真知,如果你真正知道金子比石头的价值重,一定去拿金子,不会去拿石头,为什么我们现在去拿石头呀?因为我们并没有“真知”,并不真正知道这个金子比石头重。所以我们说“成由勤俭破由奢”,那为什么我们还在过着奢侈生活呢?还教导孩子过着奢侈的生活呢?因为你并不真正的知道“成由勤俭破由奢”。那么习主席的父亲为什么教他节俭呢?他真正知道“成由勤俭破由奢”,所以他培养出习主席这样的国家领导人,这是“真知”。最后就是“知耻近乎勇”,现在社会大众缺乏什么呀?缺乏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生活,而是我们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的引导,是我们的精神贫穷,所以“圣人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百姓穷在什么地方啊?穷在不明理,不读圣贤书,所以我们也有必要把这些圣贤经典,特别是《群书治要》,习主席的父亲习仲勋,给它题字:“古镜今鉴”。2001年的时候,习仲勋老先生亲自为《群书治要考译》,这一本书题词:“古镜今鉴”。告诉我们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仍然能够为我们今天建设一个安定和平的国家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把这一本书,能够好好地阅读,就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我们有很多的网站、公众号,包括APP, 我们现在开发了一个《群书治要》大讲堂APP, 大家一搜就能搜到,逐渐在完善这些内容,也希望对大家学习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我们今天上午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