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6讲
1.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感恩刘教授!感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瑰宝!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古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治国的五个纲领,敬,信,节,用,爱人(民)。不但对治国还是对治理企业治理我们的家庭都很有好处!敬事(尽忠尽责敬慎谨慎)!诚信(人无信不立,信立而霸也)!节用(成由节俭败由奢)!《曾国藩家书》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人们都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生产,生活,领导者有德行坚持节俭爱民,上行下效,并教育孩子们学习好《十三经》,那么以后社会必将幸福和谐,人们必将健康快乐!感恩刘教授!感恩各位老师学长!
2. 陶锐学长:
不仅治理国家,治理一个单位团体甚至家庭,都是有五条纲领: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就是尽忠、尽职、尽责,就是“敦伦尽分”,尽到我们的本分。尽本分做事注意要取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信,诚信,“凡出言,信为先”。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学习圣贤文化,“信”都是先导,是先决条件。
节用,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论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怎样的高度,无论我们自身有多大福报可以享用无数,节俭永远都是不变的至上法宝!
爱人,爱民如子,视人民为一体。“爱”,是永恒的,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因为都是一体,所以爱是“法尔如是”,本该如此,不需要理由。
使民以时,就是强调要重视自然规律、成长规律等客观规律,遵从规律,顺应规律,依道而行,方能开好花结好果。
3.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治理好一个大国有五条重要纲领:
一、“敬事”:尽忠,尽职,负责的意思。“为国者,举事必敬慎。”(“持国天王”手持琵琶,示意我们要“行于中道”,做事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同理。魏征应唐太宗之命花了5年时间从精选的65本“经、史、子”中概括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编成五十万字的治国宝典——《群书治要》。魏征也是我们“敬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职尽分,这个社会一定和谐,国家也一定能够治理好。《四书蕅益解》中说,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大学》中也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二、“信”:诚信。《弟子规》告诉我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孔子还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取信于民”对于治国理政是最重要的。“信”是强国富民的根本。
三、“节用”:我们要节约费用,不超过适宜的范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群书治要·汉书》上记载:“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国贫民侈,则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康熙皇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教导百姓,其中有一条就是“尚节俭以惜财用”,开源尤当节流。相反地,“暴殄天物,则必招天谴;耗蠹民财,则必招民怨;纵欲败度,殃祸立至。”比如张牧之、蔡京、翟谦都曾富极一时,但因挥霍无度,很快破家亡身。我们古代的明君宋仁宗和名臣司马光、杨绾都是节俭的典范,垂范后世。
四、“爱人”:主要指“爱民”。中国古代的政治,可称为圣贤政治。从上至下的教育,都强调要“修身为本”、利国利民。《群书治要》中的民本思想,就是讲古代的领导者,“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做百姓的“君亲师”。在《左传》上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五、“使民以时”:一是要让百姓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生产、生活,这才是符合道的生活。二是使用民力,都要在适合的时间,不给百姓增加过多的负担。再扩大一点说是做适合人一生的安排:幼年时记忆力好,要教育孩子多背诵经典,比如《十三经》等(像汉代就出了许多“神通”,十二三岁就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其实就是教育符合了成长的客观规律);壮年时尽心尽力为家国社会工作;老年时要安养晚年,有生活保障。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五条纲领,不仅适用于治大国,也适用于治理一个小国、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也适用于个人修身,处事待人接物。学圣贤经典,我们要学会“字字体验”的方法,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落实到自己的思想行动中去,“学而时习之”才能真正获益。感恩刘教授指教!感恩学长们共学共勉!
4. 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感恩老师给我们详细解释论语中重要的这句话:治理国家,治理一个单位团体甚至家庭,都是有五条纲领: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就是每人都尽到自己的本分。尽本分做事注意要取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信,诚信,是基本要求条件。节用,反义词是奢靡。奢靡是刑法的根源。爱人,爱民如子,视人民、亲人为一体。使民以时,就是强调要重视自然规律、成长规律等客观规律。
5.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感恩老师!学生受益匪浅!做事要取中道,无过无不及,讲求中庸、中道,信用是至关重要的,礼,与其奢也,宁检。要崇尚节俭。其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止的功夫从学道、明道中来。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7讲
1.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感恩老师再三给我们强调“首孝悌”的重要性。
2.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正是《弟子规》的总纲领。感谢老师循循善诱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段话的道理。我们学孔老夫子,就是圣贤的弟子,孔老夫子的弟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淮南子》上描述说:“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教育也是有次第的,首先要在家孝父母、友爱兄弟,把这份孝悌之心扩充开来,在外面要敬老爱幼、言行谨慎并讲究诚信,广泛地爱护所有的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好的德行。当这些都做到了以后,再学习有益的学问,比如学习四书五经等。我们此生幸而遇到圣贤经典,要时常对照反省自己,不断地改过自新,不能辜负圣贤和老师的教导、不能辜负父母祖先的恩德、也不能辜负了我们自己的慧命。感恩国家的护佑,感恩一切,尽己所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3. 陶锐学长:
这一段经文真是耳熟能详,短短几句,一展开就是一本《弟子规》,深义无穷。经文是纲领,而《弟子规》就是具体内容,让我们后世弟子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如何去落实。
弟子就是学生,实际上人人都是弟子,《弟子规》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传统文化学人的入门必修课。
“我们这一代人很可惜,没有受过教育。”这句话真是太有感触了。回想自己读书求学近二十年,确实感觉不曾受教育,直到接触到传统文化,才开始真正受教育。而人生已走过三十多年,绕了太多弯路和歧途,再走回正路实在不易。所以,受真正的教育越早越好!
受教育首当其冲的,还是孝!老师再一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详尽阐述孝悌之道。讲道理,举例子,确实说得太透彻了!
老师就是这样一遍遍讲,一遍遍劝,一遍遍提醒我们。不管是讲《孝经》,还是讲《论语》,无论是讲家庭教育主题,还是讲党政建设主题,都会讲,几乎没有哪一次课程不讲孝的。反复讲的,就是最重要的!让我们印象深刻,听多了就慢慢入心了,平时遇到事经教熏修的力量就出来了,就能降伏习气,用智慧来面对处理事情。这就是老师的良苦用心!
4.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弟子规》上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话相信我们都悉听很多遍了,我们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做到的却不多吧,当然也包括我在内。通过学习刘老师的课程我们知道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和品格的教育!使人善良,长善救失!每个人都应孝敬父母善待兄长!父母的十重恩我们怎么能报答呢!言必有信,行必有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做好这五种事作为学习的根本。孔老夫子以四科教导学生,首先是德行(首重德行,先正其心)再言语,政事,文学,学习的次序很重要且不能乱,看看我们现在没有接触传统文化的孩子大多很是傲慢无礼!而我们懂做的也不太好,从我们言传身教开始,从孩子抓起,善良的方面要不断地增长,使他的过失得以挽救,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品质!学到这里特别感恩感谢在我们这里举办谦德传统文化公益学校的刘德双王敏老师一家人的大爱和办学初衷,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风雨无阻,二百多名孩子和家庭受到了这样好的教育和影响,相信未来的他们不一样,他们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他们必将是有力量的一大批后起之秀!感恩对我们谦德传统文化公益学校付出的所有大爱老师人士!
感恩刘教授聂老师曾经亲临我们学校鼓励孩子们!感恩各位老师学长!
5. 师资班谦组周慧心学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六句话为纲。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善待兄长,言语要讲信,行为要讲谨,博爱众人,择仁者而亲近,行就是实行上面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五事,这个就叫“行”。把这个五种事做好之外,就是余力。这五事是学习的根本,就告诉我们无本之文不可取。求学问首重德行,说明要先正其心,后为文学,教学的次序是不能够颠倒。要先培养起一个人的孝悌之心,谦恭有礼的处事态度,然后再去学习知识。教育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都是居于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体会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力行关键在于正心,心正则行正,才能做好一个人。
课程:《荀子·劝学》第2讲
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今天学生分享《荀子-劝学》第二集,心得体会,老师讲到荣辱祸福是自己的德行所招致的,齐桓公不听大臣管仲劝说,反其道而行,最后自杀而死去,到自己身边来的善者恶者由心所感,肉腐烂生虫,鱼枯生蠹,自己太坚硬容易断裂,太柔软了容易被束缚。舜帝靠自己的德行的积累成为帝王,积累善行,成就德行,所以自通于神明,所以孔老夫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所以夫子告诉自己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只要自己可以学肯下功夫,困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但是不肯学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想想自己有没有像齐桓公,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有没有三十而立?三十岁自己的德行之根有没有扎好,自己的志向立住没有,四十岁能通权达变,五十岁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到的是什么?至诚心通于神明,自已每天心真诚清净心了吗,自已每天付出多少收获了多少,烦恼轻智慧长了吗,每天嘴废话多,还是圣言多,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