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品读<群书治要>》第45讲《尊贤者王》
张月荣学长:
感恩刘教授教诲:真正的明主,一定任用贤德之士,并且对贤德之士格外的尊敬。获得贤才,必须要有谦卑恭敬的态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尊重圣贤的君主会称王于天下,重视圣人的君主会称霸于诸侯,恭敬贤人的君主,国家就会存续,怠慢贤人的君主,国家就会灭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道理。
荣凤玲学长:
【尊贤者王】:感恩刘教授!为政的关键得人,得人的关键尊贤用贤。尊贤首先要去求贤,求到之后要重用他们的言论,像公子渠牟,王林国,庆足,史鳅等贤人被得到重用,只因贤明的君主有礼敬,谦恭的态度,而且贤明的君主能知人善任,他的明智就在于即使别人对他所任用的贤才有所微词,他也依然信任如故。从管仲的三点建议:身份低贱的人不能够统治身份高贵的人;贫穷的人不能指使富裕的人;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管理关系密切的人中似乎心有所悟。
夏晓荷学长:
第45集《尊贤者王》学习心得:听罢刘教授的《尊贤者王》的讲座,心中涌起莫名的惆怅。如果早一点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和事业也都会有不一样的局面了。《尊贤者王》不仅仅指的是治国理政,而且也指的是企事业、家业吧。我只能祝愿更多的人听闻到这样的真理,利国利民。也希望我能够潜心学习真理,让人生充满光明,不再迷茫。
陶锐辅导员:
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能否兴盛取决于最高领导者,而最高领导者能否带领好团队也取决于其是否能礼遇贤士。所以,上下都是一体,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当我们处于高位时,往往会很享受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感觉,便不自觉的增长了傲慢,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与刚愎自用的陷阱中。所以,处于尊位者,能够屈尊礼贤下士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判断君者贤德与否的关键。
徐文靓学长:
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之道在于尊贤用贤。
每个时代都不缺人才,关键是否有发现人才的智慧。挑选人才也要像挑选骏马,美女和美食一样,只要真心喜欢就会想法设法去寻找!也一定能得到。
周慧心学长:
《尊贤者王》学习心得分享:在高位的君主如果想拥有贤士,要像喜欢骏马、美食、美女一样,用心的求取才会得到,而得人之道就是要尊贤用贤,谦恭礼敬的态度很重要。同样的道理,如果想结交良师益友,那一定要先有恭敬谦逊的态度,不可以傲慢。
孙秀荣学长:
在这里刘余莉教授讲到,如何治国理政,历代明君圣王一直是苦苦思索和探求的问题。刘余莉教授列举,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向他请教为政之道的鲁哀公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不为政,在于得人。孔子认为,如果没有像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贤君主,这些治国之道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为政在于得人。而得人,无论是对于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央党校刘云教授精彩解读群书之要,通过古人治国为政的正反经验对比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得人,而得人之道在于纳贤用贤。
魏东红学长:
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尊敬圣贤的人,可以称王天下。以贤人为贵者可以称霸天下。尊敬贤德的人,可以免于灭亡。在《吕氏春秋》中说将军能否打胜仗,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对人恭敬有礼。通用于现在代单位公司的管理。子贱又说了:“我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的人有三个,像对待兄长一样的对待的人有五个,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个。”孔子听了之后,又说:“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的人有三个,可以教导百姓“孝”了,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的人有五个,可以教导百姓友悌了,你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个,可以教导百姓好学了。听了这一段感觉大道至简,从一个人孝悌友爱中就可以教化百姓引领百姓。宓子又说:“在我的百姓之中,比我贤德的人有五个,我对待他们非常地恭敬,他们教导我怎么样使国家、百姓得到治理的方法。”孔子说:“想成就大事的人,秘诀就在于此。以前尧舜都是非常谦恭地对待臣下,这样才招来了贤德之士。所以治理的关键就是能够发现贤人,礼敬贤人,重用贤人,重用贤人兴起伦理道德教化,就会使百姓真正的归附。
卢凤宝学长:
尊贤,对于一个小单位的领导人来说,学生觉得重要的是待人要谦虚。只有发自肺腑的爱敬之心,才能让贤士真正以心相许。而不是口里说着重视德才,而实际行动上却是任人唯亲。听其言观其行,失去人心,尤其失去贤士之心,则大事难成。
冯继红学长:
感恩刘教授慈悲开示!《尊贤者王》学习笔记:“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为政在于得人”。天下并不缺少贤德之士,缺的是求贤访贤的用心和尊贤用贤的诚心。明君知晓“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相争,而不辞其患”,以恭敬、谦虚的态度对待贤德之人,知人善任,按“道”求取贤才。贤德之士有治国理政之略而无功利之心,有济世之才而无为官之念,心底无私且无惧无畏,不求功名能不谀权贵,心怀天下才能身具傲骨。他们辅佑君王成就丰功伟业。做为领导者深谙尊贤使能的重要性,首先考察人的德行,以礼敬人,“下士者德贤,下敌者得友,下众者得誉”。尊贤使能关乎治国和治企的成败,“尊贤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发现并重用贤人,能兴起伦理道德教化,使百姓真正的归附,社会和谐安定!
王丽学长:
把古圣先贤的经典与智慧在每一天都学习,工作,生活中践行出来;把德行才能在每一天的待人处事接物中力行出来;把仁慈博爱平等的智慧让周围的人感受出来;把学习《群书治要》修身,立身的智慧德能,以身示范地展现出来;把孝悌恭敬谦卑的功夫在每一天点点滴滴落实历练出来;把圣贤君子之风范淋漓尽致欢欢喜喜地表演出来;把善良的男子女人老老少少自然而然欢天喜地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继往开来。
梁红学长:
《尊贤者王》学习心得:尊敬的刘教授及各位学长大家好!末学看了刘教授讲座视频,文字及各位学长的分享,颇有感触。历史是一面镜子,刘教授列举了春秋时期卫灵公礼贤下士的公案,卫灵公对虽与他政见不和的史鳅大夫,表达作为国君的诚敬之心,在郊外住了三日,反省自己,琴瑟不奏。一定要等史鳅回国之后,卫灵公方肯回朝。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贤德的君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一定要任用贤德之士,而且对贤德之士格外地尊敬。所以要获得贤才,必须要有礼敬、谦恭的态度。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才感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所以,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值得今人效仿。而贤德之士都很谦虚,不愿意自我标榜,大多隐匿于市井之中,没有权势。且常易遭人毁谤,所以,如果领导者不善发现贤德之才,不能将之任用于重要岗位,不能采纳贤德之人的建议,甚至嫉贤妒能,那么贤德之人的管理才华就会被埋没。所以,世间各行各业如果多一些伯乐识千里马,就一定能知人善任,对企业,团体乃至国家,社会都会有大益处。
王莲梅学长:
尊敬的老师、辅导员学长、大家好。《尊贤者王》学习心得:海,之所以能够海纳百川,是因为它把自己放在了低处。“道在低处”。能够感召众多贤德之人的帮助,是因为在上位者对贤德之人,态度谦恭礼敬。学生觉得,礼、敬,诚意是做任何事的态度。“礼者,敬而已矣。”今天早上,听老师讲《好学近乎知》,好学、喜学很重要,更是理解深刻。感恩老师。
袁媛学长:
45《尊贤者王》学习心得:这节课讲为政为王的关键,一是得人,二是尊贤。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关键,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纵观历史的发展,和古代圣王的治国经验,如果不依靠贤才,没有哪一个先王,可以立功于天下,成名于后世的。“得人”至为重要。那如何得人?谦恭有礼。古人说,“道在低处”。一个人能够感召众多贤德之人帮助在于他对贤德之人有谦恭礼敬的态度。发现贤人,重用贤人,重用贤人兴起伦理道德教化,就会使百姓真正的归附。所以礼敬贤人,尊重贤人,是对治国理政最重要的一点。
课程:《品读<群书治要>》第46讲《官人无私》
夏晓荷学长:
第46集《官人无私》学习心得:身为君王的人应无私心,以社稷为重。要管理好天下国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贤才辅佐。要得到贤才,最重要的是奖惩得当,奖励举荐贤才的人,惩罚任用不贤德的人。亲贤远佞,是治国的关键。也是治企、治家、修身的关键。
陶锐辅导员:
刘老师再一次详细阐述了用人之道,可见识人用人的重要,也更加感受到其中学问之深。
领导者,不仅要有礼贤下士的雅量,更要有识别贤德之才和善用人才的智慧。
并且所任用人才中,不仅有大臣下属,更有“师”这个重要角色。让我想起古代很多著名“军师”,比如刘备身边的诸葛亮,包公身边的公孙策,还有姜子牙,刘伯温等等,确实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要想得到人才,就必须公平地对待下属,唯贤是亲。尊敬贤德的人并能够重用,轻贱不贤德的人,一定要罢免他们。而举荐贤才是根据他的才德而不是根据他和自己的关系。
不能重用贤臣的七种情况:1.主弱亲强,贤者不用;2.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3.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4.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5.以欺为忠,贤者不用;6.忠谏者死,贤者不用;7.货财上流,贤者不用。为什么不能加以重用?1.他认识不到贤德的重要性;2.他没有能够以公平的待遇去对待这些贤德的人。
魏东红学长:
赵武站立起来的时候,好像都撑不起自己的衣服,说话的时候也不善言谈,好像这个话表达不清楚。但是他所亲自举荐的贫寒之士,竟然有四十六个人。这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的原因。官人无私太可贵了。有贤德的人一定要重用,不贤德的人一定要罢免,这才是真正的尊贤。
七种不重用贤才的情况。其中忠谏者死,贤者不用。使夏桀王和商纣王亡国。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体现在亲贤重贤,善用贤德之人。
王丽学长:
《官人无私》心得《群书治要·昌言》“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勤恤政事,屡省功臣。赏赐期于功劳,刑罚归于罪恶。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则天地将自从我而正矣,休祥将自应我而集矣,恶物将自舍我而亡矣。”只将贤德与否作为考察官员,提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多次去探望有功劳的人,只对有功劳的人才赏赐;对于那些有罪恶的人,一定要惩罚。这样政治平稳,人民安定,大家各得其所。天地就会因为我,而自然而然地正常,不会有天灾人祸的现象。吉瑞也会因我而汇集,恶的事情也会舍我而去。“官人无私唯贤是亲”。《新序》赵武站立起来的时候,好像都撑不起自己的衣服,说话的时候也不善言谈,好像这个话表达不清楚。但是他所亲自举荐的贫寒之士,竟然有四十六个人。这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的原因。我因此以为他贤德,为官者要公正地对待贤人,公平地进行选拔,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贤德的臣子。
王莲梅学长:
第46集《官人无私》学习心得:荒淫无度的商纣王,对犯颜直谏的王子、比干等的暴虐,……武王吊民伐罪。商朝的灭亡,恰是“有私”,为了君王自己的私利而暴虐无数。暴行令人不寒而栗。君王和领导者的智慧、心胸,是非常重要的。认识贤德的人及重要性,一定要从学习开始。感恩老师!
袁媛学长:
46《官人无私》心得:为官者首要“无私”,真正尊贤,即重用有贤德的人和罢免不贤德的人,让德才兼备的人出现在领导的位置上,如此国家想不和谐都很难。《六韬》中列举贤德不被重用的七种情况:第一种:“主弱亲强,贤者不用。”第二种:“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第三种:“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第四种:“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
第五种:“以欺为忠,贤者不用。”第六种:“忠谏者死,贤者不用。”第七种:“货财上流,贤者不用。”以史为鉴,贤德的人哪一个朝代都有,世世代代都不会缺乏,只是领导者没有加以重用。商纣王身边也有三个贤臣,微子、比干和箕子。《贾子》所述君王给人授予官阶,分为六个等级,即师、友、大臣、左右、侍御、厮役。与师为国者,帝;与友为国者,王;与大臣为国者,霸;与左右为国者,强;与侍御为国者,若存若亡;与厮役为国者,亡可立而待。因此,古代的拜师礼非常隆重。以非常尊敬的心来礼待师者,这样才能够使人民富裕,使国家安定。对于贤德的人所提供的好的建议马上去实行。对于能够提出好的方法、建议的人还给以重赏。为政者秉承“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把真正贤德的人,能够举荐出来受到奖赏,使国家没有遗漏的人才。治国平天下需要尊贤,即把“德”放在第一位。修身、齐家亦如是,立德树人,以德养人,厚德载物。
刘天宇学长:
第46集《官人无私》学习心得:人可以有私情私心私欲,但为公者不能徇私,否则公也不公,私利放大会让平衡受到破坏,治国天下需贤德,平身齐家需谨慎,从点滴学起。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