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三学期第1期答疑课交流分享
2022-04-25安徽国祯书院


1. 陶锐辅导员:

学长们好!上学期期末考核我们通过第6题收集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以及在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困惑或烦恼,共整理出40个问题与困惑。

继而在师资班的考核中,选择了前24题作为考核题目,请师资班的学长们共同为大家答疑解惑。后16题虽未列入其中,但大都问题相似,学长们都可以从他人的问题中找到答案。

集体的力量真的是巨大的,每一个问题通过大家从不同角度的分析解答,一下子就显得很清晰明了。有些学长通过经典和老师教导来引导我们正思维,有些学长则从自身经历的真实体会启发我们;有些学长帮助我们分析原因找出根结所在,有些学长则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有些学长结合问题谈的很具体,有些学长则高屋建瓴理论拔的很高;有些学长犹如亲切的邻家大姐,感同身受倍感温暖,有些学长则犹如一位智者,言简意赅一句中的。大家的智慧合在一起,问题就都解答圆满了。非常感恩师资班学长们,也感受到大家的智慧无穷。

问题和解答都比较多,我们将分几期来交流探讨,今天先选择前5题都是关于个人修身的,所有解答也发给大家先睹为快。提问的学长可以听听大家的建议看看是否能解除困惑,另外师资班的学长也可以相互观摩学习,看看同一个问题别人是如何思考的,是否能从中有所启发,这就善学了。

 

那我们开始第1题:我最大的缺点就是要求完美,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太过于懦弱,害怕出错,事情开始之前一定要什么都准备妥当再行动,但事情不等人,时间不等人,等你一切准备就绪时,时机早已过去,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就是我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拖延症,什么事情没等开始做,就在心里给自己施压,然后迟迟觉着没准备好,不肯开始迈出第一步,这样不仅是浪费时间,逃避现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怀疑自己能力,不断否定自己,压抑自己,导致心情不好,精神不振等。其时,把自己看的很明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迟迟迈不出第一步,日日睡觉前在反思自己一天所作所为,后悔,懊恼,折磨自己。在悔恨中入梦,可日日复明日。我还是没开始。我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施压,我可能缺少鼓励?鞭策?还是家长所说的奴隶性呢?我搞不懂,这段时间的自我否定,让我每天心情阴沉。

这是第1题,解答也是最多的,就不一一发出来的,从中选择了5位学长的解答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长好!关于学长的这个问题,末学也曾经一度受其困扰,就是很想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害怕出错,导致自己压力很大,错过时机,拖延开始或提交结果,经过好几年,末学才得以克服。

末学觉得,要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优点,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必然负责任的、可靠的,但是孔子说过“过犹不及”,就是说要求完美太过头了,就不完美了,所有我们追求完美要恰到好处,抓住时机、立即行动、及时完成也是完美的一部分。记得末学的一位领导曾经和末学说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很多事,比如我们在群书治要师资班的作业,要先讲完成,再讲完美,如果完都完不成,就更别说完美了。这是其一。

第二,事情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没有一开始就绝对完美的事物,“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就连我们经常使用的手机,也是经过一代代的版本迭代才日益完善,但还称不上完美,所以我们有什么想法,只要方向没错,就要立即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试错、纠偏,这样才能日渐完美,所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第三,对自己也不必求全责备,很多时候,我们设定的完美的标准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事物本身的要求。我们可以按满足(而非完美)的标准去做一些事,做了之后,会发现自己和他人其实都很满意,这样就能树立信心,事情也就越做越好了。比如一个人很饿了,你先让他吃饱,他就很满足了,要是你花很长时间,做出很完美的饭菜,结果他还没吃上,就饿死了,这也不好。所我们要按事物本身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去完成,这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者不偏、庸者不易”。

 

事实上能正视自己内心,找到问题的所在,也是一种进步的开始!凡事要求事尽其美没有错,可能出于职业的关系,也可能出于星座的关系,也可能处于内心的胆怯……那么如何战胜自己呢?最终我们要衡量要结果,如果这件事是正能量的,成功率相对高的,哪怕百分之六十,是我们该做的,我们就要把他做完并做好!如果思量好不做,没有意义,那么无论结果怎样都不后悔!要做就把这件事当回事,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如意,但要做就要下定决心,相信自己,制定好目标列好计划,当然也可以找一个或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监督鼓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信即使结果不太圆满,但对于我们来讲进步一点点也很有意义了!相信自己!加油!

 

这位学长好!首先你对自己了解很清楚,这是很好的一个质量,向您学习!其次我们常说“看见即疗愈。”看见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是大学里说的“诚其意勿自欺”了,这已经是非常好了,下一步再看到自己有没有正心?“心有所好要,则不得其正。”那我们追求完美的心就是好要心,所以我们看到它,对治它就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追求完美,它也是有好的一面的,比如它让我们做事特别严谨认真。只是过犹不及,我们走中道就好。

 

这位家人好。人的天性都有向上向善向好的心,我们想要把事情尽可能做的更好,这个是好事,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完美本身就不存在,人生也如月的阴晴圆缺。月盈则亏。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看到自己追求完美的背后的心念是什么?是不是有贪高求好虚荣心?还是为了更好的去做好让大众受益。只要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心尽力去做就好。同时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有问题并不可怕,我们也是在一次次失败中去吸取经验去成长。悔悟是去病的良药,但是要以改为贵。同时要相信我们自己,何其自性,本自具有。也要相信人人皆可成圣贤,只要我们立定志向,有了目标,也就不会如无舵之舟,随波逐流。所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实干为要。这种情况自己也出现过,认为最主要的事情是去做事情,实际的去做事,不管大和小事,在干事情中就会逐步的明白一些道理,身心就会感到一种收获。不去干只是想,就会陷入这种不良的循环和情绪中,而去干实实在在的去干,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中,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去做的时候智慧就会产生,知行合一的做法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实践之路,我们在实践中就会有智慧,在黑夜中我们看不到方向,但是我们只要向前走,就会有遇到可能,就会逐步找到方向。我们现在需要去做事情,哪怕是小事情,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正确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心态放平,在生活中去落实,在生活中去感悟,不断总结就会变好。

 

师资班谦组毕鑫学长:问题1心得分享:有“追求”就会有烦恼。蔡老师在《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中教诲到,作为老师,要首先力求“明明德”,从心来讲不要预设一个目标---“完美”。譬如镜子照人,镜子不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我要照出一个完美的人。努力去做,事情成败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心里没有了荣誉感和被贬低,做起事情来自然无牵无挂。学生愚见,还请老师和学长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感谢学长提醒。明明德既是方向,也是目标,其他外设的目标都是有求之心,都是背离初心。为道日损。

 

第2题:在生活中无法摆脱别人的看法,有时候会很在意,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己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有时候会很紧张,有时候会睡不着觉,有时候会担心自己做不好。

同样选择5位学长的解答供大家学习借鉴。

 

首先未学特别理解这位学长的感受。我们身为世间人,都无法完全摆脱别人的看法。如果完全不顾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的话,那可能也是一个特别自我的人;而学长能在意别人看法,就说明是一个顾及别人感受,经常换位思考的人,这是一个优点。

但凡事都过犹不及,我们太在意别人感受,甚至担心自己做不好,甚至失眠,那就要反观我们背后有没有求周围人认可的心?我们为什么那么希求别人的认可?这是需要学长去找到并看见的。

 

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不是会有贪恋别人赞誉有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人的看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古圣先贤告诉我们要内求,所以圣人的经典叫内典,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到了孩子手中。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啊!”她把钥匙交到了媳妇的手中。还有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中。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看法上,就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了别人,自然就会随着他人的态度心情起起伏伏,一个成熟的人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我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放在别人手上了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我们如果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心上,处处关照好自心,我们就能回归平静拥有快乐。

 

我们在意别人的看法,本身也是对的,别人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矫正人生的方向,也是我们需要融于生活之中,我们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价值观。但是,只有我们不断的变好了,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提升文化修养,提升能力,把我们的事情做好了,外界对我们的评价自然就会不同。当我们把别人的意见看做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来完善自己,然后去更加认真工作踏实的做事,时间久了我们的注意力就在事情上了,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用到做事情上,自然关注外在的就少了,我们的自信就会逐步建立起来。把做好自己的事情,干好本职工作作为首位,这是本,而外界的看法都是末,不能本末倒置,而是要以修身为主。

 

“读书明理,理得心安”。当自己心情不定、心神不安的时候,最好去读一读、或听一听、看一看智者的书或者音频、视频讲座。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从迷惑走向觉悟的过程。我们尽可能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空闲就多读书。只要坚信自己所走的是正确的道路,那就“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果的显现,人们自然而然会理解你、赞叹你。内心怀着追求真理的心是可贵的。

 

学长好!关于学长的这个问题,末学也有,末学也一直致力于克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是我执太重的表现,面对一些事情很紧张主要还是过于看重得失。末学觉得,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客观的参照,去面对各类事情,古圣先贤给我们提供的伦常大道就是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个伦常体系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我们以伦常办事,不过多地考虑事情的成败得失,只问我该不该做,而自然有得;不过多地考虑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看我应该怎么对待,别人的看法自然好,这个是非常妙的。

 

第3题:我总是好恐惧胆小,内心不够坦荡,而且对父母公婆不能做到完全得接纳和恭敬,有时还是嫌弃他们的小缺点,用自己学了点传统文化要求她们,事后又后悔自责,孝道做的还是不好,很苦恼!学了点传统文化还有点看不惯别人,没有平等心和恭敬心,还是傲慢。请老师指导!

 

您的这种情况我也有过,当学习传统文化,镜子没有对准自己,先对照了周围人。尤其是最亲近的人,眼睛如同放大镜,把别人的所谓缺点看得真真切切,优点看不见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恭敬,更谈不上孝敬了,也知道不对,纠结在自我中,一堆帽子给自己扣上,学习没有进步,反倒增加了烦恼。学习传统文化,谁来学,是我们学,修身为本,古人所教都是修身为本。明确了这个就好办了,如何修呢?关爱周围人,首先要孝养父母,公婆、公公才是亲父母,拿出对父母的真心对待公公、婆婆,不管别人如何,看看自己该做的做了没有,不该做的绝对不能做,否则会殃及子孙。只看他人好,勿议他人非。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有个立脚点就是利益他人,如果心始终围绕自己的确是纠结烦恼,小我永远也做不好。您看这样是否对您有帮助。

 

学了传统文化已使自己内心法喜充满,这是可贵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应世,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可能您的困惑,许多人也都有过,没有关系,您懂得反省自责,相信您会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和心态,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您就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扩大心量,不断地海纳百川,不断地天人合一,不断地扩大仁慈博爱的心。也不强求,随缘随力随分,帮助众生,也帮助自己。

 

“对父母公婆不能做到完全得接纳和恭敬,有时还是嫌弃他们的小缺点”这主要还是对父母公婆感恩的心没有生起来,要多想想父母以及祖祖辈对我们的恩德,为了抚育我们,让我们过上好的生活,他们一辈子不辞劳苦,为我们操心,从这一点上反复观察、思考。对公婆则多想想他们为了这个家所做的一切。

再一个即使父母、公婆有什么事做得不如我意的,也要想想他们的难处,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况且他们没有学过圣贤之道,有时候智慧可能不够,我们更应多帮助他们。也有可能是我苛求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我们有了新的自我认可的价值观,并愿意这样做,就是很大的进步。我们对其他的人有要求,说明我们还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实的了解长辈们的生活经历,理解他们从艰苦生活中走过来的不容易。当我们对他们有要求的时候就听一听他们说说那段艰苦的生活吧。我父亲每当吃饭的时候就着急,到点儿了就要吃饭,谁如果没有回到家呢,就会被父亲责备,有时候我带小孩子回来晚了,就说我们,都吃饭点儿了啊,不早点儿回家!吃饭的时候也着急,常常几下就把一碗饭吃完了。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理解,学习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后,我也更能接受和孝顺父母了。常常听父亲说小时候和我大爷在冬天的时候赶车去买小猪仔,说那个时候哪感觉小猪仔可爱,只感觉它太烦人了,大冷天还得出来,把猪仔买了才能回家。也听他像说笑话一样,说我老叔小时候,没有什么吃的想吃一个小茄子,说的茄子不清楚说成了瘸子。在我女儿刚会说话的时候,父亲就会想起这个苦涩的生活经历。或许,我在解答你的问题的时候,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你有改变大家的想法真是很伟大的认识,只是习惯不是一日形成,也需要你去日日感化,最终到达你的期望。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个帮助,让你看到改变时的缓慢的节奏,早日磨合好期望和现实改变的共同节奏。

 

修学先修己,如果还在挑别人的过失,看这个人不顺眼那个人不顺眼,心已经偏了,我们把心调到一个中正的位置,现让自己对自己要很慈悲很接纳,好好对待自己,允许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修学次第而不是一蹴而就,一闻千悟,然后内心就会很平静就会随时随地关照自己这颗心,用经典所学把自心料理好了,心柔和了,对他人就会很温和很宽容。我们学传统文化,人容易清高傲慢,为什么呢?有人举过例子,拿《论语》来说,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很多人读到君子,念想的是自己,读到小人的时候都在找他人。如果把念想反过来,君子是他人,小人找自己,那我们修学就可以进步了。诸事不顺因不孝,在与家人相处时还是从孝悌开始落实,家人的笑容多了我们说明我们学习的在生活中有所落实,在修学中逐步向孔夫子教导我们的温良恭俭让努力。

 

第4题:自己遇到事情总是心静不下来,自己很难战胜自己,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能看到自己心总是静不下来,就已经是有觉知的开始,就已经从不知不觉进入到后知后觉或边知边觉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一点。刘余莉教授和蔡礼旭老师都讲过这个例子:当你心静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你的不静,就好比在洒满阳光的屋子里迎着光线,你才能看到有灰尘。所以不必为这件事苦恼,我们只需要继续多读经典,或者提起觉知去吃、行、坐、卧即可。

 

遇到事情总是心静不下来,可能是太患得患失,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处理事情要从是否符合道义上看,而不是看一时的得失。

再一个事情想好了就不要再反复的再想了,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反复的陷在同一个事情上,要平衡自己的思想。可以用一些办法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比如运动运动,出去散散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听听圣贤经典和老师讲课,这样心就会静下来。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知止上下功夫,在定静上提升,要从修身开始,修身有四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从哪里开始?修身从格物开始,面对诱惑不被所动,面对财色名利如如不动。在格物上下功夫,物欲做到欲而不贪。物欲淡了,我们静定功夫就提升了。就会慢慢的战胜自己。

 

遇事静不下来,是因为心中有求,有了所求也就是目的和目标,自然无法平静,根源还是没有竖起利他之心,也就成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了。一切都接纳,什么都接纳,生活的好也好,坏也好,都无法动心,因为此生明确了要做什么,提升人格质量,除此之外别无他求,都是考试,学习,这样没有想到战胜自己也战胜了。何况万事万物结果都是众缘,不是按照想法走的,何必自寻烦恼。

 

我们通过遇事去炼心,每一个事都是给我们最好的安排,因为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功课,等我们通过这件事的提醒逐渐平静了,这件事就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上出现了。出现了对你也没有任何障碍,修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明理了就会理得而心安,心定就生智慧,我们就不会心浮气躁,患得患失。遇事不慌乱,就不容易犯同样的过失。老师教导我们放下贪嗔痴满意、怨恨恼怒烦,就会“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孔夫子的学生中颜回就能做到不贰过,给了榜样的力量。

 

第5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记住经典并把它运用工作生活中。我发现我的实际情况就是看过的书和学过的内容很快就忘记了,实际中也很难用出来。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偶尔会引用我学过的内容,总感觉实力不够,有时候觉得自己都知行不一,给学生讲,我都觉得没有底气了。我现在思考,我如何学并做到位,才有能力和底气教给学生。

 

第一, 摆正身份,虽是教师,但也是学生。与学生一样,大家都向古圣先贤学习。第二,以身作则,成为好学的榜样,痛定思痛,精进向道。

 

我的体会是不断听课,读诵经典,这是每日必须做的功课;常和善知识在一起,学习不断。同时在生活中落实,想做个好的老师,内心里有力量必须是真心修为,老师也是个学生,向一切人学习,站在讲台上用心和学生们交流,同时也要向学生们学习,这样一个互动中,能量、力量必然提升。坚定信经典,坚定信自性。

 

老师常教育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包括经典也告诉我们“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所以末学从学长的问题中感受到了学长的心急。我们古人也常说“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只管先做好自己,教育本身就是“上行而下效”的事。

 

这也是常见的“成长中的烦恼”,不要心急,慢慢来。所谓“量变”的积累会达到“质变”。首先是自己加强学习和修身,落实圣贤教导,外界会逐渐受到你的“影响”。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当我们的行为正确,逐步地会影响别人,由少而多。

如果要着急,也只需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着急,不必对外境着急。对自己着急,就多学多做,多学该学的知识,多做该做的事情。咱学学孔子的心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气质的变化需要时间,需要浸润,我们有了志向,就是一步步向前走。记住经典是一方面,熟读成诵,我们在诵读的遍数上可以再增加些,诵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吃馒头一样,我们每天都会吃饭,从其中吸收营养,经典也是一样,我们每天诵读学习都能够从中吸收营养和智慧,这是过程可能是一个无形的过程,这是长期的浸润的过程。无为而治,是在一种有为的学习和诵读中达到的一种效果,在有为的经典学习中我们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对经典的感悟上可能更加直观深刻,他们心灵单纯,我们和学生在一起,在经典学习上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不同于知识的教学,经典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有一个区别的,经典教学是一个相互启发的过程,经典是人生的智慧,宇宙自然的道理,我们与学生共同学习。

 

以上5个问题,提问的学长看看是否解答了疑惑,还可以继续探讨,欢迎其他学长分享体会。

 

我们继续来探讨本学期两位学长提出的问题。

《孝经》第四集学习困惑:末学听了一遍有困惑,又去听了以前老师讲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回来看了一遍第四集的课程文字,又尝试找其他资料看看,但依然有困惑。末学对“非先王之法言不可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能理解并认同,但对“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不理解为何要这么做?刘教授说:“服者,身之表也。卿大夫要按等级穿自己的服饰。这样便于行礼。(当然,礼是有教化作用的)”“而现在官员的服饰,没有尊卑等级的秩序,只有军队、法官那里还有一定的体现。”

末学的困惑是:1.为何要通过服饰来体现尊卑等级的秩序?体现平等不好么?2.有人认为儒学是统治阶级统治民众的工具。跟了老师学了我也知道,其实孔老夫子是强调“民贵君轻”的。但是通过服饰、用车等来体现等级制度,确实有统治工具之嫌啊。3.末学知道孔老夫子所处的环境是春秋乱世,他非常希望通过礼法的教育,重新回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有序的社会秩序。但周朝本身也是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起来的。当然,孔老夫子也说了,这是“民意”的选择。一边在强调“民意”,一边又在强调“尊卑有序”,这是否本身就矛盾的呢?因为新的社会秩序就是在民意的引导下,打破旧有的尊卑有序秩序才能建立起来的。

以上为末学三点困惑,请老师和学长们指点、赐教!

 

陶锐辅导员:末学先来谈谈自己的理解。首先“尊卑等级”不等于“不平等”,没有了尊卑等级也并不代表就是平等。五伦关系中除了朋友有信,其他父子、长幼、夫妇和君臣,本身就有尊卑,尊卑是社会规律是本有的,不是谁强加上去的。并且尊卑的“尊”,并非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其本质是更大责任的承担,更有表率和榜样的内在要求,因而自然呈现出“尊”。西方人儿子对父亲直呼其名,都像朋友一样相处,没有尊卑可言,我们看着羡慕,难道这样才叫平等吗?!外在形式上的平等不是真平等,有尊卑等级看似不平等,其本质才是真平等!

第2个小问题,通过服饰、用车等来体现等级制度,这样就有统治工具之嫌?公司里有高层中层基层,学校里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各行各业都有各个等级,各个等级也会有相应的报酬与体现,这是社会必然存在的,我们都不要等级了,也不去体现了,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现在社会没有服饰上的礼制,就是很大的问题,没办法行礼了,所以就会很乱。如果学长还要问,干嘛下位者一定要向上位者行礼?上位者承担更大的责任,对其有更高的要求,对社会也有更大的付出和贡献,难道下位者不应该对其表示恭敬而行礼吗?!

第3个小问题,顺应民意,打破的是暴君的暴政,怎么可能去打破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呢?正是为尊者不尊,违背了“尊卑有序”,所以才要揭竿而起推翻,再重新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们一看到“尊卑”,好像就觉得不平等,这是我们长期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不知不觉产生的误解和错觉。“尊卑”的内涵其实非常深,我也是才疏学浅难以表达清楚,如果一时理解不了,我们可以继续学习课程慢慢来体会。另外在追求平等的问题上,我们切记不能只看表面和形式,尊卑等级中实有真平等!感恩学长的提问,我们一起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去理解体会。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感恩学长们的分享!《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待俾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末学认为这个【端】【慈】和【宽】就是尊,【俾仆】就是【卑】,各尽本分,长幼有序,君臣有义。

 

修身班孝组刘湘琼学长:末学的理解是尊卑秩序的体现,也是穿着服饰者本人德行能力对外的广而告之,既提醒自己言行与身份相符也是为大众作榜样,见贤思齐,是礼的一种教化方式,不知理解的是否有根据和道理,请老师和学长们指点!

陶锐辅导员:学长理解的好!穿上显示尊贵的服装,也是在提醒自己言行要与身份相符,要给大众做榜样,同时也借由服饰向大众发出信号,这是我们要恭敬要见贤思齐的榜样!这样,通过服饰的礼法,上位者自觉自警,下位者见贤效仿,从而起到教化的作用,社会也有序安定!

 

师资班信组魏东红学长:学习了!学长们的考卷以及后面两个问题的开解太精彩了关于尊卑这一问题,老师讲过古人对尊卑没有高下之意,老师还举了男尊女卑这个例子。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女人顺天应道,必须像大地一样谦卑,宽容,贤惠和无私。同样,如果一个男人想顺“天道”,必须像天空一样,高大,挺拔和自强不息。天尊,意味着天是崇高,公平,无私。不是说天是高贵的。地的低矮,意味着地是脚踏实地、谦虚宽容、能承载万物的胸怀。男人具有男人的特征,女人具有女人的特征,这决定了家庭和社会中男女分工的差别。男尊女卑”真正含义是倡导自然和谐,阴阳处在自己的位置。

由此引申为尊卑讲的是天地人三才包括万物以及五伦关系都没有高下之分,都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各司其职、各居其位、各尽其责。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天地万物包括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荣。

陶锐辅导员:学长开解的好。从老师所讲的“男尊女卑”中我们来体会“尊卑”的真正内涵,继而扩大到一切尊卑就容易理解了。

魏东红学长:都是老师讲课开解的内容。昨天学习学长们的答卷感觉课程所学的可以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读的很欢喜辅导员针对学长们的问题能对症下药,层层剖析,对经典学习应该下了很深的功夫学长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容易认识不清的问题,学长们学习的态度对自己修学是很大的激励,相观而善,感恩大家!

 

下一位学长的问题:学生疑惑孔夫子所处的年代各国未采用孔子的治国之道,二千多年后的现今孔孟之道能被人接受吗?今人德行远不如古人,今人怎能践行孔孟之道?另外学生疑惑中国崇尚止戈为武,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靠的不也是武力吗?宋朝重文轻武,结果亡国灭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旦古不变的强国之道。既然如此,孔孟之道如何实现呢?远观俄乌之战,俄如果没核武,不知道俄国要多死多少平民百姓。近看国内抗疫,学生对部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一刀切的抗疫措施,几近义愤填膺,“不打疫苗不给做核酸”,呜呼!孔孟之道去也久矣!

吾辈故怀一腔热血,洒也不知何处。唯恬淡虚无,清净自心。然苍生处苦海之内,怎容半点置若惘闻。“上所施,下所效”。于今世,孔孟之道能成良药乎?但愿之!

 

陶锐辅导员:末学先来谈谈自己的理解。首先,孔子的治国之道当时各国都没有采纳,但到了汉朝,不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吗?并且一直沿用直到清朝末年,何须待两千年后?!即便因为特殊历史原因断了一两百年,这不又回头了嘛,我们不是已经开始踏上文化复兴的历史征程了吗?!

今人德行不如古人,但只要我们肯学习肯努力,能坚信能坚持,怎么就不能践行孔孟之道呢?!

秦始皇靠武力是统一了中国,却只享国14年;宋朝的亡国也不能归结到一句“重文轻武”上来;枪杆子可以打江山,但未必能守江山,更谈不上“亘古不变的强国之道”,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不能轻易下,要有经典的出处;战争,永远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人类发明核武,将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同发明塑胶、使用化肥农药,现在是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即便迫不得已继续发展核武,也不过是在同归于尽的不归路上又走了一步,难道还要为此叫好肯定发展吗?!

抗疫,基层社区工作人员非常辛苦,我们还能有稳定的生活真的要感恩他们的付出,有时候觉得心疼他们还来不及,何来“义愤填膺”呢?不经事不知其难,很多事情我们自己没有去参与去经历就很难体会其中的不易,只要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能感同身受能理解包容了。再者,人无完人,更何况社区工作人员还没有学习圣贤文化,工作中难免会有不妥当之处,那我们既然都学习了孔孟之道,这时候就要用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应该学会体谅包容他们,甚至还可以想办法帮助他们,至少也要做好自己,不给他们添麻烦,不给国家政府添乱。“不打疫苗不给做核酸”,这是国家的规定,他们也只是尽忠职守,何错之有呢?而我们作为公民,回应国家号召,不说为国家分忧至少不去添乱也是我们该尽的本分。不管那个疫苗打了会怎样,至少打了之后国家会少操一份心家人也会更安心,那就去打一下又何妨呢?!孔孟之道一直都在,我们自己心里有就有,自己心里没有了,就真的“去也久矣”!

“吾辈故怀一腔热血,洒也不知何处。”就洒在学长您自己的心里吧!“唯恬淡虚无,清净自心。”心有不平,还是大波大浪,何来恬淡虚无清净自心?“然苍生处苦海之内,怎容半点置若惘闻。”学长讲的极是!不可遁世避世,我们迎难而上,不置若罔闻,从修身开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念头做起!“于今世,孔孟之道能成良药乎?但愿之!”不是但愿,就是良药!毋庸置疑,对圣教我们深具信心!至于药能不能起作用,就看学长您愿不愿意吃了,放在眼前不去吃,岂能说良药无效呢?!别人吃不吃,咱别管,只管自己吃不吃,吃了有效就有信心了,以上所有疑虑自然消除。

说的不当之处,还请学长见谅!欢迎其他学长分享各自的理解体会。

 

师资班谦组毕鑫学长:感恩刘教授!感恩《群书治要》学习班的每一位老师和学长!感恩一切!感恩辅导员!能有幸参加学习班真的太幸运了,否则的话连个提问和交流的地方都没有。善友相依,道业可成!

看到这么多位学长不辞辛苦为了承传圣学做的努力,真的是激励学生奋勇向前。无限感恩!《群书治要》真的是太宝贵了。希望能走进校园!尤其是小学,让小学老师先改变,然后影响下一代。

陶锐辅导员:是的,希望可以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政府,走进所有的地方,不过第一步还是要先走进自己的心里!然后因为有我,而走进更多的地方。

师资班谦组孙秀蓉学长:是的,希望可以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政府,走进所有的地方,不过第一步还是要先走进自己的心里!然后因为有我,而走进更多的地方。辅导员说的有道理!

中华的优秀文化,第一步要先走进自己的心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自省,齐家后,方能做到治国,平天下!

感恩辅导员引领,感恩学长们的分享!向大家学习!

修身班孝组范爱红学长:毕学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想到做到,不等不靠。

 

 

师资班谦组王莲梅学长:尊敬的老师、尊敬的辅导员陶学长,各位学长,大家晚上好。每一个周一,开启一周学习之旅,“温故而知新。”学长们的见解,令末学耳目一新。欢喜地参与!学长的第6个问题,末学推荐两部纪录片,分别是《中国》、《中华文明》。《中国》第一集全集介绍先师孔子。重点在“孔子的仁政主张推行之难”。明白了司马迁在《太史公书自序》中记录,“孔子厄陈蔡,作春秋”的背景。老师也在课程中讲到“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历史总览……

第5个问题,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十二章文”末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饰篇有涉及到这一部分,课件分享给您。

感恩老师。感恩陶学长。感恩学习交流。期待学长们的讨论,学习之!

 

精进班和组李军学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目前在校老师学习圣贤文化的不多,最简单的《弟子规》又有多少人例行到位呢?学生同孩子的老师聊天过程中就体现出不学圣贤文化按自己想法教学的老师!人家直接说你说的那都太遥远了根本实现不了!所以学生也也就不去与孩子老师去探讨什么?学与不学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只有通过个人心念、言语、行为例行到位逐步感化身边人而以,修行到了自然就好了一部分人,好了一部分家庭!感恩老师!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感恩学长们的问答!

学习体会:

首先自己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待人处事接物把弟子规明了一句做到一句,每一天时时刻刻践行力行弟子规,在每一天的进步中就可以做到正己化人!

第二,群书治要每一天的每一集,安心的听看3遍与听看10遍的效果来看,遍数越多身心越安静安定,每天除去工作,睡觉,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确实心得可以达到简.要.详.明;感受到世间最高的享受寂静!

第三,自己真实的做到做好自自然然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帮助,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每一天都是考试,历事炼心;一切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所做所为感召的,水知道答案科学实验,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第五,弟子规做到孝悌,其他的就自然而然的做到了;落实弟子规从我做起,做好中国人我自己要做到。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感恩陶辅导员分享!感恩各位学长的分享!修学的路上是有很多问题,但我们只围绕着老师的课程和修学目标,同时发大愿立大志,无论做什么,遇到什么事,秉承着圣贤教诲,不离道,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离老师教导和经典,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向内求,做好自己,践行经典,感染他人,大道至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感恩老师!感恩陶辅导员!感恩学长!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