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一学期答疑课交流分享
2021-09-27安徽国祯书院

 一、没学习过文字学、《圣学根之根》、四书五经、《孝经》等传统经典,如果想学习《群书治要》,是否需要把没学过的补齐了,再学呢?感恩老师!

二、学生愚钝福薄。最近才略悟做人道理,用诚敬心去按《弟子规》上要求的行为规范去做,去践行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做到孝亲尊师的合格好人。但学生目前即使非常非常努力的去做可还是做的不好,若做到古人“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可能需要后半生的时间,改变恶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学生想请教老师:像学生这种情况连《弟子规》都没学明白还该不该继续读诵除了《弟子规》《小儿语》其他经典?感恩老师!

三、傲慢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毛病习气,尤其是现在社会,这个习气尤其严重并且大多数人并不自知,末学知道傲慢有七种,分别是单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见慢,想请老师为我们详细开解,以及如何克服傲慢心?

四、末学每到期末临近焦虑的情绪特别大,怎么减少焦虑?

 

 

问题一:没学习过文字学、《圣学根之根》、四书五经、《孝经》等传统经典,如果想学习《群书治要》,是否需要把没学过的补齐了,再学呢?感恩老师!

 

1.辅导员:

末学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绝大多数学人学习《群书治要》都是为了明理修身,并非做学问做研究,所以没有基础也是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刘老师已经将大众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将《群书治要》中甚深的义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各个讲座中讲给我们听了,可以说人人都可以听懂。并且老师用心良苦的通过52集的讲座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为我们阐释分析举例来说明问题,非常全面通达,为我们树立正确知见,破迷开悟。虽然讲座是围绕《群书治要》主题来讲的,但课程中其实老师都是将《弟子规》、《了凡四训》等等基础经典融会贯通穿插于其中的,所以学习刘老师讲解的《群书治要》,实际上也同时在学习这些基础经典。并且,老师在课程中其实非常注重扎根学习,讲的内容大都是帮助我们扎根,其用意和作用和学习基础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学习《群书治要》,如果是学习研究原文,那必须得有学习次第,得奠定扎实基础,如果是学习刘老师讲解的《群书治要》课程,那就没有任何问题,老师的课程已经为社会大众解决了没有基础难以学习的问题,无论有没有基础都非常适合学习。

那么我们研修班现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还处于初学阶段,只能说通过刘老师的带领初步领略《群书治要》,并由这个窗口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此建立正确的知见和价值观。老师除了概说,还逐一讲解了《群书治要》中的多部经典,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开始进入到具体经典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学习《群书治要》。

当然,在学习刘老师讲解的《群书治要》的同时,如果有时间精力,能够同时将基础经典加以系统学习,那是最好了,其实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基础经典要格外加强学习。因为四书五经和《群书治要》等经典,大都讲的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弟子规》等经典讲的则是笃行,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终都是要落实到笃行上来,也是为了笃行,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了《弟子规》,要下大功夫来学习和落实,只有真正做到,才有可能深入大经大论理解经典甚深义理。也正是基于此,我们研修班的课程同时安排了这些基础经典的学习,和刘老师的课程相辅相成,这样既学习了《群书治要》,也完成了基础经典的学习,既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匡正了知见,也踏踏实实的扎下德行的根基。

课程安排都是按照师长指示的大原则,并结合大家实际情况来设置,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考量的,尚有不周是必然,不妥之处还会修正,这不是小事,需要对大家负责,自然不敢自作主张,不敢轻忽怠慢。我们研修班这个学习因缘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大家看懂了,心就定了,就会心无旁骛的跟着班级学习节奏坚持下来,心定了才能开智慧,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开智慧。这里顺带提一下,有些学长同时遇到了其他学习机会,如果能相互促进则是最好,如果产生冲突导致顾此失彼,那就要做些取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就好,重要的是心要长时间定在一处,选择好了就沉下来,跟住了,久一点,外面的风很多,不要被吹跑了,心定不下来,学习再多也得不到真实受用。真诚希望大家都能跟对老师,跟住老师,同一师门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得真实受用,将来共同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欢迎学长们就这个问题谈谈理解与体会。

 

2.袁媛学长:

感谢辅导员给予鼓励和信心。是的,跟对老师,跟住老师,同一师门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得真实受用。将来一定有用武之地。

 

问题二:学生愚钝福薄。最近才略悟做人道理,用诚敬心去按《弟子规》上要求的行为规范去做,去践行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做到孝亲尊师的合格好人。但学生目前即使非常非常努力的去做可还是做的不好,若做到古人“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可能需要后半生的时间,改变恶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学生想请教老师:像学生这种情况连《弟子规》都没学明白还该不该继续读诵除了《弟子规》《小儿语》其他经典?感恩老师!

 

1.辅导员:

我们继续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末学先谈谈理解。我们既不能跳过《弟子规》而学大经大论,也不能只守着《弟子规》而不学习其他经典。修学初始,《弟子规》自然是必学经典,按照一门深入的原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时间期限来专门学习落实这部经典,这个期间也不是其他经典都不能读诵不能学,可以作为辅助,而这个辅助学习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深入理解并落实《弟子规》,那就仍然是一门深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专门来学习另一部经典,这个时候《弟子规》的学习就为辅。而随着其他经典的不断学习,《弟子规》的落实必然是贯穿始终并且不断深入的,即使我们没有刻意去落实《弟子规》,但在学习其他经典并加以落实的同时,其实必然也落实了《弟子规》。所以只要学对了,读诵学习其他经典并不会影响妨碍《弟子规》的学习落实,反而会相互促进经典的深入理解和落实。比如我们后面还会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等经典,当我们学习落实了这些经典,再回过头看《弟子规》,会懂得更深,会做得更好,也更容易做到。真正要完全落实做到《弟子规》,真的是需要一辈子也做不完,落实《弟子规》是可以伴随一生的。

总之,扎根阶段我们可以按照一定次第循序渐进的学习多部经典,每个阶段都以某一部经典学习为主,其他经典学习为辅,主伴圆融,一门深入。学习后期可以选择某一部经典主要深入下去,十年为期,求开悟!一经通,经经通,智慧开了,所有经典不学都自然懂了,因为经典都是圣人性德的自然流露,而性德都是相通的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恢复了性德,自然与经典相应,自然都懂了。这个听起来好像很遥不可及,但我们既然接受了圣贤教诲,就要有此志向,见贤思齐,不能妄自菲薄,纵使难以企及,也要不忘此心,为此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好高骛远,纵有鸿鹄之志,也要脚踏实地,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人生走了很多弯路才遇上传统文化,很多习气常年形成很不容易觉察也不容易改,所以要足够重视扎根学习,重视《弟子规》这些扎根经典。

 

2.袁媛学长

老法师有讲过“学儒”与“儒学”的区别,关键是做到,而不是当成学问来研究。老实跟着刘老师学习,智慧通达后,做学问也会比较容易。辅导员刚也提到“定心”,沉下心来老实做功夫,这是前提和基础。末学感觉到这学期才有点进入状态,原因就在于有做,尽管是只做了那么一点点,就有真实受益,自己是能感受到的。辛苦但法喜。

 

问题三:傲慢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毛病习气,尤其是现在社会,这个习气尤其严重并且大多数人并不自知,末学知道傲慢有七种,分别是单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见慢,想请老师为我们详细开解,以及如何克服傲慢心?

 

1.辅导员:

这个问题是末学提的,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很重要,末学自己也是习气很重,一直在重点对治,所以当时提出此问想启请刘老师针对这个问题重点开解,并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那么现在末学就自问自答,谈谈体会。

贪嗔痴慢疑,傲慢是五毒烦恼之一,也是瞋恚的核心,我们之所以会发怒生气,根源在傲慢。嗔怒很容易察觉,但傲慢却很不容易察觉。所谓知过才能改过,如果我们对傲慢并不认识了解,那就无从觉察观照,更谈不上对治改正了,所以要先来认识傲慢。

经典中将傲慢分为七种,分别是单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慢。

1.单慢: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他人劣于自己者,则谓自己胜于他人。他人于自己相等者,则谓自己等于他人。这虽然比较的没有错,但因内怀“高举”之心,所以叫“单慢”。

2.过慢:他人于自己相等者,硬说自己胜。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偏说与自己相等。这种过分的慢心,所以叫“过慢”。

3.慢过慢: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翻过来说自己胜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

4.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这就叫“我慢”。

5.增上慢:增上者强盛之义。因“我慢”未除,于精进修行之时,得一种“相似境界”,便谓已证圣果,这叫“增上慢”。

6.卑劣慢:这有两种人,一种人,对于他人多分胜者,亦承认自己卑劣,但是还要“慢”一下,说是自己不过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种人,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自己实在是卑劣,但是决不肯虚心下气向人学习,说“你高你的,我卑我的”。

7.邪见慢:社会上有一种恶人,仗恃着他所作的恶事,生起“高举”之心,这就是“邪见慢”。例如:恶人作恶,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为不名誉,反而以为坐监牢的次数越多,越有资格。又如恶人杀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为杀人越多,越是英雄。

以上是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只是概略解释,做了些举例帮助我们理解,展开来具体表现形式非常多也很复杂。实际上这些慢心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很不容易察觉,同时由于很多道理不明则并不认为是傲慢。个人体会,最不容易察觉的是我慢,最不容易识别出是傲慢心的则是卑劣慢,反而易被自己误以为是谦卑,卑劣慢也是我们常说的自卑,其实自卑心理的本质就是傲慢。个人粗浅体会,并不成熟,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欢迎共同探讨。

那如果克服傲慢心呢?自然就是用谦卑来对治了。我们在第六周学习了刘老师《品读<群书治要>》的第12讲《谦德之效》,其实通篇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克服傲慢心,当我们真正做到了谦卑,自然傲慢就没有了。所以学长们如果想重点对治傲慢心,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反复听这一讲,生活中提起观照和警觉心,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学长们对于傲慢心有没有自己的理解体会,欢迎探讨。

 

2.郭艳华学长

去掉傲慢之心,先需要格物,减少各种欲望,傲慢之心也会随之而少,《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需要不断的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帮助他人,经典不离身,经典不离心,经典不离口。慢慢的傲慢之心以及其他的贪嗔痴疑也会随之减少。

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辅导员:格物直接对治的是贪心,从贪物到贪名贪高高在上的感觉,当我们革除了对高高在上的感觉的贪欲,自然傲慢不再,所以五毒之首是贪欲,格物是必要的起点。

 

问题四:末学每到期末临近焦虑的情绪特别大,怎么减少焦虑?

 

1.辅导员:

出现焦虑情绪是结果,重要的是要把因找到,那就要问自己了,问不了别人。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期末时产生焦虑情绪的?这个原因所反映自己的根本问题在哪?是因为面临成绩评比觉得有压力吗?如果是的,那么这个原因反映了自己的什么问题呢?是不是太过于在意荣誉等面子上的东西?那么可以将刘老师的第8讲《好名之患》反复听听,自然就对治了问题。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按照同样思路可以继续向内心探索找到原因和自身问题并加以解决。

善学在于懂得举一反三,那么任何时候出现其他的不良情绪,我们都可以借由这些不良情绪来找到自身问题并加以对治解决,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可以很明确的说,只要有不良情绪出现,必然是有执着点、必然有贪嗔痴慢疑的问题等待着我们自己去发现。同样,其他学长借由这位学长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学习到了面对不良情绪时的处理心态和思路,并在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用上,那也就是善学了。所以,如果善学,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提升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更是大好机会,我们不能忽视,轻易放过,更不能陷入情绪中跳不出来,白白受苦。

那么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出现这个焦虑情绪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次焦虑帮助我们发现了自身问题,修正了自己,进一步得到提升,这岂不是一件大好事?!这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任何境缘,无论好坏,只要心态对了,统统都是好人好事,都是帮助我们提升的大好机会。这句话老师常讲,我们也要常常用到生活当中,转一切境界为好境界。转烦恼为菩提,进而烦恼即菩提!

 

2.王莲梅学长:

末学个人感受:忙时,事情象是商量好了,一起来报到。时间是不变的,所以在一个事件集结前,时间的管理,是避免焦虑情绪的前提。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所前瞻也是个人经验。重要的事,先做。将事情分析并分解。

辅导员:这就是《弟子规》教我们的“谨”,当我们做事谨慎周到,有条不紊,就能管理好时间处理好事务,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快速判断轻重缓急并理清思想做好安排。所以从小处落实“谨”,就能在大处处事不乱,自然避免焦虑。

 

3.王雅昭学长:

后学个人认为情绪一方面来自于外界压力,另一方面是责己。在平时做事、学习就要有所规划,并且能够坚持完成,不拖拉不懈怠,就不会导致挤压。情绪和事情一下都是累积的,越来越多,注重平时的功夫,把事情安排得当。

还有就是自己遇事时的焦虑情绪,每个人的焦虑点不同,爆发出来的时候后学认为就是反作用力,关键在于我们内心平时的抗衡,修柔顺的功夫就很重要,顺势而为,认命而修,要顺,不能总逆着来,学会和顺,不能说着自己的习气秉性,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辅导员:焦虑,确实是有执着点才会产生,每个人的焦虑点或执着点不同,重要的是要自己找出来。

王雅昭学长:很多时候的焦虑也是无明的,也不能过于苛责,心不能过急,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找到原因的,每个人都能那么清楚的看清自己,就真明白了。可以转换和调节焦虑,换个角度看待事情。道理说的时候都很明了,但是遇事的时候个人因缘不同,功课也不同,就看我们自己平时功夫和修复能力了,别人帮不了根本,根本在于我们自己。

辅导员:内在原因和问题必然是可以找到的,只要我们想找!即使暂时找不出来,只要坚持追问自己不自欺,必能找到!其实如果没找出来,就是忽视或放过了,这个机会就错过了。

 

4.郭艳华学长:

减少焦虑,其实还是自己的欲望重,把任何事看的平淡些,不去执着,自己正确的努力了肯定就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多读经典,让自己的心定下来,是自己的心不定,才会有焦虑,练习定功,不急不躁,定才能生慧,不断的练习,定功越来越增长,自己的智慧就会显现,焦虑自然也就会消失了。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修正自己。大道至简。

 

5.李幽铮学长:

忙的时候谁都会有焦虑,观着焦虑就好,观着观着就会慢慢消失。说白了就是要接纳焦虑,而不是想着立马改变。道生一,一生二。凡事都有两面性,焦虑也不一定是什么坏情绪。

辅导员:接纳是第一步,还是不够的,还要找到因,加以对治,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否则下次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再来!焦虑自然是坏情绪,但产生焦虑并不是坏事!

 

6.张丽勋学长:

后学认为还是因为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其实还是贪心在作怪。

辅导员:就是求的多,人人都是,关键是在求什么,焦虑就是提醒我们的信号,借由这个信号要找出来,找到了识别了才能加以对治。其实如果没找出来,就是忽视或放过了,这个机会就错过了。“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其他分享

 

1.梁红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大家好!末学在学校上晚自习,晚上就餐巡视,发现很多蔬菜都倒掉了,太可惜了,粮食浪费严重。学生为什么自杀很多?就是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知道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因为不知感恩,就会傲慢,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末学所在的城市前几天又有一高中生自杀,根源是缺乏感恩教育。

郭艳华学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感恩父母,孝敬第一。感恩能够遇见大家,真好!同心同愿同行。

辅导员:是的,所以推广圣贤教育刻不容缓,我们任重道远!

 

2.荣凤玲学长:

随喜赞叹各位学长布施分享,修学守住修学的规矩是持戒,从明师受戒,专心不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自然就能够使自性明德彰显。我们最最需要的就是解行相应,一边学一边落实,但是在落实上很容易被自己的习气牵着,许多时候不知不觉就离开经典了,所以依众靠众,每天都有善友提醒、扶持就显得非常重要,遇到事情我们有没有做到心存感恩,不计较,不抱怨,不生气,不占便宜,当然,道理很简单,要能做到就不简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有老师指引,感恩有学长带领,感恩有大家同修!有大家真好。

辅导员:我们善友为依,同心同愿同行!

 

3.韩欣存学长:

学习了蔡老师的弟子规,每每犯错了,都能想起,有时候做家务还会突然想到弟子规的某一句话。对于修正自己日常生活特别有用,感恩相遇,感恩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末学觉得感恩2个字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感恩,真的改变了我,今天包饺子时听了蔡老师讲了一段关于抑郁症,我才知道我以前就是抑郁了,语言的感恩我真的无法言表,我能真的从内心走出来,特别特别感恩感谢,我遇到了真正的福缘,恩师。

很多听课时刻都是心情无比激动,要好好正己正身正德。

辅导员:同感!遇到恩师,何其有幸,无以为报,唯有依教奉行,以报师恩!

 

4.张晓丽学长:

末学第一次在这里发表见解,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我在小学工作,教龄32年。今年53岁,学习《弟子规》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之前聆听了老教授讲解的《无量寿经》,感觉真的深奥,难理解。后来偶遇到《云南鸡足山最新开示》的一本小册子,才豁然开朗。

小册子开示:

1、儒释道的三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

2、补习从《十善业道》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十善业道》好比盖大楼,他是第三层,第二层是《感应篇》,第一层是《弟子规》,必须从《弟子规》《感应篇》你才能做到《十善业道》是这么个道理。

3、“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专攻一门,三年才得定,学十年,能做到,能讲再进行下一门。《弟子规》中说此未终,彼勿起。

4、《弟子规》打印出来仅一页纸,天平上面左边放一本《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甚至将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天平上,它们的重量平等。老教授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涵盖了树木花果。

现在我边学习《弟子规》,边带着几个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和实践,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收到良好的效果。深深感受到身边人太需要学习《弟子规》了。家长们学好了,孩子的德行就会提升。

 

5.郭艳华学长:一切来源于经典,无限感恩圣贤留下来的经典,让我们后世子孙能够学习并滋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遇到恩师,何其幸运,依教奉行,感恩老师!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