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禮記》第16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禮記》第16集
2020-05-26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禮記治要》,我們看《經解》。

“夫禮之於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故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

“衡”,就是稱衡,也就是秤;“懸”,就是秤上的懸錘兒。如果稱衡物品時,能夠仔細審看懸錘,則輕重必正,所以這裏說“不可欺以輕重”。“規矩”是用來畫圓的。規,圓規,是用來畫圓的,矩尺是用來畫方形的。“陳”,就是陳列、安置的意思。如果將圓規矩尺仔細設置好,則方圓必得,故云“不可欺以方圓”。這個比喻結束,有一句總結說:君子之人,如果明了禮,就不會被他人的奸巧欺詐所欺騙。

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禮”對於治理國家來說,猶如稱量輕重必須用秤,確定曲直必須用繩墨,畫量方圓必須要用圓規和方尺一樣不可或缺。所以將秤準確地懸掛,是輕是重,就無法欺騙於人。將秤錘準確地懸掛,那麼事物的輕重就沒法欺騙於人,將繩墨運用到位,是曲是直就無法欺瞞於人;用圓規和方尺精確地測量,是方是圓就不會走樣。君子明了禮,則小人就不能用詭詐和奸巧欺騙他了。

這一段主要是強調“禮”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意義。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景公和晏嬰坐在正廳中,景公嘆息了一下,說了這樣一句話:“多麼漂亮的屋子啊,不知我死之後誰會占有它呢?”這是齊景公自知自己的德能不足,不能夠長久地保有國家,所以發出了感嘆。

晏子回答說:“請問君王是什麼意思呢?”景公說:“我想,將是有德的人會居住在這個房子裏。”晏嬰回答說:“依照君主之言,恐怕是指陳氏吧。陳氏雖然沒有大的德行,但是對於民眾則有所施捨。君王您向民眾徵收重稅,而陳氏卻以豐厚的財物施捨於人,所以民人都歸向他了。《詩經》中說:‘我雖然沒有大的德行,但要有喜悅之心,用歌舞相樂。’陳氏的施捨,民眾已經為之唱歌跳舞頌揚了。如果您的後代稍有怠慢,而且陳氏如果不滅亡,國家就要成為他的國家了。”

齊景公說:“是啊,這可怎麼辦呢?”晏子回答說:“衹有以禮才可以制止這件事。”為什麼呢?“按照禮的規定,大夫家族的施惠不能涉及全國,大夫不能收取公共的利益。”意思就是說,大夫不能靠施私惠於民而收買人心。“禮”上有規定,大夫施惠於民必須是在大夫所封的家族的範圍之內,而不能夠遍及全國。如果想施及全國,也必須要讓百姓知道,這是國君施予的恩惠。也就是說,必須以國君的名義來施恩惠,而不能變成個人之間的私惠。

齊景公聽了之後說:“說得對呀,可惜我卻不能做到。不過從現在開始,我知道禮是可以治國的了。”晏子回答說:“禮制可以用來治國已經很久了,可以說是和天地並興。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親慈祥,兒子孝順,兄長友愛,弟弟恭順,丈夫和藹,妻子溫柔,婆婆慈祥,媳婦順從,這些都是禮。君王美善而不違禮,臣下恭敬而無二心,父親慈愛教導子女,子女孝順而能規勸父母,兄長慈愛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順從,丈夫和藹且踐行禮義,妻子溫柔而端莊正直,婆婆慈祥而不獨斷專行,媳婦聽從而又溫順,這些都是禮中的好行為啊!”齊景公說:“說得太好了!”

可以說,“以禮治國”就可以長久地保有國家,並且杜絕國家被取代或覆滅的結果。因為君主明了了禮,就可使奸巧詭詐等違禮的行為一目了然,從而采取措施防微杜漸。換句話說,國家之所以會敗亡,也正是因為違背了禮。

我們看現代社會,為什麼出現了很多兒女不孝父母、打罵公婆,“君不君,臣不臣”的現象呢?領導不像領導,被領導不像被領導,朋友之間沒有信用,兄弟反目成仇,夫妻同床異夢。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因為缺少了禮的教育。如果有了禮的教育,很多問題可以解決在萌芽狀態,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沒有學習《弟子規》這個最起碼的禮之前,你問這個年輕人,你是一個孝子嗎?這個年輕人會洋洋得意地說,很自信,他說:“我當然是個孝子了。”但是真的是一個孝子嗎?把這個《弟子規》打開一看,前面的四句話沒有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然,並不是說父母錯誤的,兒子、女兒也應該去順應,而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做兒女的有勸諫的義務,但是勸諫的口氣、態度,要非常的溫柔委婉,是“怡吾色,柔吾聲”,要和顏悅色。

所以《禮記》上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我們看很多的家庭,兒子訓斥父母,說話厲聲厲氣的,這是一個孝子嗎?作為一個孝子,並不是對父母好,能夠贍養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子了,那是有具體的標準的。可是我們連《弟子規》上最基本的標準都沒有做到,我們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沒有學禮,更不懂得禮。我們再問很多人,你是一個好媳婦兒嗎?很多人可能會拍著胸脯說:“我當然是個好媳婦兒了。”但是你看一看《禮記·內則》,好媳婦兒應該怎樣侍奉公婆,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媳婦兒了。

所以,沒有學禮的話,我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這就是《墨子》上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有一個人的時候,是有一種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種,十個人的時候就是十種,到底應該按照誰的標準來判斷呢?就會出現眾說紛紜的現象。所以聖人給我們制禮,就是讓我們的行為標準有一個統一的規範,大家都按照這個標準來做,才不會出現人倫關系的紊亂現象。下面。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孔子說:“要使君主安寧,百姓得到治理,沒有比禮更好的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孔子的這句話,也是有切身的實踐經驗做基礎的。孔子在做中都宰的時候,在他剛剛接手中都的時候,中都是一幅破敗的景象。遊民多、乞丐多、盜賊多,社會風氣也很敗壞,婦人驕奢,女人失節。在孔子擔任中都宰之後,推行禮樂教化,讓大家都學禮,凡是飲食起居都有禮的要求。他也還制定了很多養生喪死的禮節規矩,讓大家每一天的生活言行都有禮的要求;對原有的書吏差役進行教育,還以仁德教民改良地方的風氣;設立鄉校,也就是地方的學校,讓少年入鄉校讀書,從小開始進行禮的教化;此外還提倡節儉,革除奢侈的惡習。

孔子治理中都不到一年,結果中都大治,百姓安居樂業,後人讚歎說:“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器不雕偽,行之一年,四方則焉。”孔子治理中都一年之後,年長的和年幼的不是在同一桌吃飯,都有不同的位次。身體強壯的、還有身體弱的,各自承擔不同的任務,如果身體強壯的和身體弱的都承擔相同的任務,這就反而不公平了。所以中國人很早就注意關心弱勢群體,特別注意幫助弱小。“男女別途”,古人特別講究防微杜漸,男女走路的時候是各走一邊。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器不雕偽”,晚上的時候不用關門,睡覺也很安全。在社會風氣好的地方,夜不閉戶,也不用擔心有盜賊來騷擾,但是社會治安越來越差,一個很明顯的標志,就是我們的門做得越來越嚴密。以前出門兒都不用鎖大門,後來這個門變成了鐵門,柵欄門變成了鐵門,鐵門不行了,還要防盜門,防盜門還不行了,要好幾層防盜門。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社會越來越不安定,所以人心也不安,感覺到沒有安全感。路上丟的東西沒有人撿起來。因為他知道這個人丟了東西很著急,可能還會回來再找。“器不雕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假冒偽劣的器皿,全都是真材實料。一年之後,中都的治理就成為各個地方效法的榜樣,大家都來中都學習。

後來魯定公就把孔子調回國,調回國都升任司寇。孔子準備離開中都的時候,老百姓傾城相送,東門外十里人巷,人們排著長隊,戀戀不捨地含著淚和孔子道別。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孔子治理中都,他確實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也說明通過禮樂教化,確實可以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因為“禮”,是從根本上培養起一個人的感恩心、恭敬心、同情心,所以大家都能夠符合“禮”,恭敬心、感恩心、同情心也都生起來了。人的行為不過是人的心性的外現。一個人心好,他不可能做出惡的行為,所以社會自然井井有條,起到了不可思議的教化效果。下一段。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朝覲之禮”,就是古代諸侯謁見天子之禮。君臣之亂,從根本上說,就是產生於君臣之間,沒有道義、情義,所以設立朝覲之禮來防患於未然。設立朝覲之禮就是規定諸侯要定時謁見天子,向天子述職,也是溝通君臣之間的感情,這是用來表明君臣之間的道義。

“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聘問之禮”,是古代諸侯之間,互相派使者做友好訪問的禮節。諸侯之亂,從根本上是產生於不和,所以設立聘問之禮來防患於未然。人與人之間要常常見面,不常常見面,就難免會胡思亂想,產生猜忌,經常見面溝通一下,很多不必要的猜忌也就化解了。所以設立聘問之禮,是為了使諸侯之間互相尊敬、友好往來、互通有無。

“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君主、父母過世,臣子、兒子都要為父母或者君主守喪,並且要定時祭祀。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臣下、兒子的叛亂,從根本上說,產生於沒有恩情,因此設立以喪祭之禮來防患於未然。故設喪祭之禮,是用以表達為臣、為子的感恩之情。

“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鄉飲酒之禮”就是鄉州、鄰里之間定期地聚會宴飲。一般是每年春秋兩季,各個地方都會集合民眾行鄉射禮,鄉飲酒禮就是在鄉射之前的飲酒禮,它是以尊老敬賢為主要內容。由最高層的鄉大夫,就如同現在的鄉長,來宴請貢於朝廷的賢良之士。較低層的鄉飲酒禮,是鄉人鄰里之間的歡聚。鄉飲酒禮主要是按照年紀的大小來排定位次,年紀大小不同,所受的待遇也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序齒”。聚會之前要先祭祀鬼神,然後按照儀式宴飲。

在《孔子家語·觀鄉射》篇之中,孔子詳細地介紹了鄉飲酒禮的流程。開始之前,主人要親自到主賓和副賓家裏邀請,其餘從賓一並跟從前往。到會場的正門外,主人要先拜迎主副賓,再請從賓入內,隨後,主人和主賓彼此三揖,彼此三讓,分別升到堂階東西兩側,主人先獻酒給主賓,主賓飲了之後再回敬主人。主人和主賓之間的禮節比較多,以此來顯示莊重。到副賓,禮節就減少許多;到從賓,主人獻酒就不必回敬了。之後,大家才各自就座,就座之後,大家彼此敬酒,便不計杯數,但也要有限度,就是以不能耽誤正常的工作為度。所以,鄉飲酒不是一次娛樂活動,它所展現的是教育的功能。

主人一般由當地的鄉長等官員擔任,主賓一般由當地的賢能之人,或者年長之人擔任。整個鄉飲酒禮,處處體現了對主賓的尊敬和禮遇,以此來宣導尊重賢才、尊重老人的風氣。飲酒時不僅賓客,即使負責盥洗的侍從,也都有酒喝,無所遺漏,這又體現了對每一個人的尊重。飲酒之前,會先請樂工演奏,演奏分為“升歌、笙奏、間歌、合樂”四個步驟。升歌就是由樂工先唱三首歌,這個歌不是普通的歌,都是《詩經》中的詩歌。笙奏就是又有樂工吹笙三首,這個曲子也不是普通的曲子,都是韶音美樂,德音雅樂。隨後,歌聲與樂聲交替進行,最後再聲樂相合三首而曲罷。這就是《樂記》中所講的:“樂,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通過這個樂的演奏,在同族的鄉黨之中,形成了一種和順的氣氛。

鄉飲酒禮通過以禮致序,以樂致和,達到了尊老敬賢的目的。這一場禮儀下來,出入有序,進退有度,舉止有節,觥籌往來,聲樂交錯。這個場景本身就像一首和諧的樂章。鄉里鄉親身處其中,既能夠使浮躁之心安靜下來,又能夠學到尊老敬賢的道理,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效果。通過鄉飲酒禮,體現的是尊老敬賢的態度。培養起一個人謙和莊敬的人生觀,所以鄉飲酒之禮就是用以明確長輩和晚輩間的秩序。

“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婚姻之禮”,古人都非常地重視,因為它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的職責分工。這個“別”並不是男女地位上的差別,而是在職責上有分工。

“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亂之所由生”,就是指動亂從何處產生,也就是混亂產生的根源。禮可以從根源上禁止動亂的產生,就像堤防能夠阻止洪水泛濫一樣。

“故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所以認為舊的堤壩沒有用而把它破壞掉,一定會遭受水災。當洪水來臨之時,沒有堤壩,一定會有水患發生。因此,倘若認為古老的堤防沒有什麼用處,而毀棄了它,必定會遭受水災的毀滅。

“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認為古老的禮儀沒有用而廢棄,也一定會有混亂和禍患發生,而且這種禍患不僅僅是在人活著的時候會有,即使在死後都不能避免。在《孔子家語·六本》中記載,孔子在齊國與齊景公會談。這時左右的人來報告,說:“周王使者剛剛告知,有位齊國先王的宗廟遭受了火災。”孔子一聽就說:“這必然是齊僖公的宗廟。”齊景公就問:“你如何得知的呢?”孔子說:“齊僖公破壞禮制、奢侈無度、傲慢自大,招致這樣的報應是必然之理。”結果,齊景公找人一核對,果然正是齊僖公的宗廟。齊景公就大吃一驚,起來向孔子拜了又拜,說:“您可真是聖人啊。”孔子如此神驗,並非是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因為他通曉了禮。

禮之所以具有調整人倫關系、防止混亂、治理國家的作用,就是因為禮是承順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在《禮記·禮運》中:“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禮”是承順天道自然的規律,受到天道的啟示而制定的。比如說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循環往復。既有其常,也必須要有節制。春天有雨,但不至於淫雨綿綿,這樣才能夠使萬物得以滋潤萌生;夏天有暑,但不至於過分酷熱,才能使萬物得以舒發生長;秋天有風,但不至於猛烈,才能使萬物得以收斂貯藏;冬天有雪,但不至於暴虐,才能夠使萬物休養生息,積蓄下一次萌發的能量。假如天地失去節制,或過或不及,必然導致自然災害。比如說雨水太過,就成了澇災,雨水不及又會出現旱災。

同樣的道理,人有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慾,這七情“弗學而能”,那麼情欲也需要節制。孔子在《孔子家語·六本》中說:“中人之情也,有餘則侈,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慾則敗。”對於一般人而言,有所富餘就容易奢侈。沒有禁止就容易恣意橫行,沒有節度就容易驕奢放逸,放縱慾望就容易導致敗亡。“禮”的作用正是在承順天地之道的基礎上來治理人情,使得人的慾望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做到慾而不貪。儒家很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承認人有慾望,但是也同時提醒,任何慾望都不能夠過分,如果過分,也會給人導致災難。如果違背了禮,也就是違背了天道,導致人的情慾放縱,也必然是逆天者亡。所以孔子通過一個人是不是遵守禮,就能夠判斷出他的這個結局如何。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鬥爭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苦”是通“盬”。“盬”字,寫得有點像鹽字那個樣子,它是不堅牢的意思。在這個批注中也解釋:“苦,謂不至不答之屬。”“不至”,就是夫親迎而女不至,“不達”,謂夫不答耦於婦。所以婚姻之禮被廢除,夫婦應盡的道義衰微,夫妻之間的關系就不穩固,行為不符合禮,淫亂的罪行便會增多。這一點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特別地有感觸,現代社會沒有了婚姻之禮的教育,結果兩性關系越來越隨便,越來越混亂,試婚、未婚同居、婚前性行為、第三者插足、未婚先孕、墮胎等現象也都一一出現了。這就是因為受到了西方性自由觀念的影響,而喪失了婚姻之禮的教化。

“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鬥爭之獄繁矣。”把“鄉飲酒之禮”廢棄了,長幼無序,爭鬥之獄就會繁多。因為“鄉飲酒之禮”,是明確上下長幼之間的次序,讓彼此之間互相尊敬,互相禮讓。當把鄉飲酒之禮廢棄之後,長幼尊卑的次序就會模糊、喪失,所以爭鬥的官司就會頻繁發生,對老人以強淩弱等爭鬥的現象也就會出現了。

“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眾矣。”喪祭之禮被廢棄了,為人臣、為人子者的恩義淡薄,背逆祖先、不忠不孝的人就會增多。所以為什麼要提倡祭祀呢?一個人連祖先都能夠祭祀,念念不忘,對於眼前的父母就不會有不照顧的道理。提倡祭祀,就是讓人心中常常懷念祖宗、父母,就不敢作惡,怕的是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為父母、祖先抹黑。把喪祭之禮廢棄了,人們就會失去感恩圖報之心、飲水思源的意識,也沒有了使命感和責任感,那麼不忠不孝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

“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背叛”是指背叛天子,“侵陵”是指侵陵鄰國。聘問之禮和朝覲之禮被廢棄,諸侯不來朝見天子,諸侯之間也沒有友好往來,就會使君和臣失去各自應有的身份和地位,反叛君主、侵陵鄰國的禍亂就會隨之產生。這些都說明,“禮”確實有防患於未然的效果,讓這些問題通過禮儀的教化,都杜絕在萌芽的狀態。下一段。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正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故禮之教化也微。”“微”,一層意思是說,禮教化人,它可以防患於未然,在事情微小之時就預先教化。第二層意思,就是指教化的時候方式很微妙。不甚通過直接指責訓斥的方式,而是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自然而然。“隆”,是尊崇、重視的意思。

後面“《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孫希旦《禮記集解》認為:“所引《易》曰:‘周易無此文,《史記集解》、《漢書顏師古注》皆以為《易緯》之辭也’。”就是說在《周易》上找不到這一句話,完全一樣的這一句話。經過他的考證,認為這個是《易緯》書中的一句話。

“禮”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潛移默化,能夠防範邪惡於未形成之前,讓人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遠離罪惡,所以先王都崇尚禮的教化作用。禮者,禁於將然之前,就是防患於未然,所以說是“正邪於未形”。在邪惡還沒有形成之前就加以端正,讓人不知不覺之中向善德靠近,遠離惡行。“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可以和中醫相類比,中醫也是講防病於未然,所謂“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更強調教導人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你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這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天補。”天補就是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遠離疾病,他遠離了疾病,但是不知不覺。同樣的道理,按照禮的教化來做,人也是自然而然地遠離邪惡,也是同樣的不知不覺。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君子都是重視事物的開始。在開始時,若有一絲一毫的偏差,結果會造成千里之遠的錯誤。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就記載著這樣的一個例子,商紂王剛剛開始使用象牙的筷子時,他的叔父箕子就能夠預測到商朝要亡國。為什麼呢?箕子推論:他用象牙做的筷子,一定會搭配玉石做的酒杯,用了玉石做的酒杯,他就會想把全國各地的珍寶都據為己有,奢侈的車馬宮殿也會漸漸由此興起,到時就無法挽救了。所以箕子屢次進諫,但紂王根本不聽,還逼走了微子、剖殺了比干。最後果然如箕子所料,紂王驕奢淫逸,積重難返,最後被天下人唾棄,遭到武王的討伐,最後赴火而亡。

唐太宗說:“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社稷傾危,莫不由此。”就像樹木剛剛開始生長時,衹要除根就可以拔掉,但是等到樹木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你就很難再把它砍掉了。火焰剛剛點燃的時候,很容易撲滅,但是等到火勢變大之後,就很難撲滅了。就像澳洲的大火,現在燃燒了這麼長時間還沒有撲滅,這都是提醒人們在事物有不良開端,剛露出苗頭之時,就要加以制止,防微杜漸。

古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通過“禮”,來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通過對一切人事物,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起恭敬的態度,達到“絕惡於未萌,而起敬於微眇”的作用。在小事上培養恭敬之心,在惡尚未萌發之時就加以杜絕,這就是“正邪於未形”,就是在人的邪惡、邪思、邪行,沒有產生或者沒有形成的時候,就將其端正。這樣就使人“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不知不覺地向著善前進,而遠離了罪惡,這就是“禮”的作用。

我們再看《仲尼燕居》。

鄭《目錄》云:“名曰孔子燕居者,善其不倦。燕居猶使三子侍之,言及於禮。著其字,言事可法。退朝而處曰燕居。此於《別錄》屬《通論》。”所謂“燕居”就是退朝之後閑居,這一篇以《仲尼燕居》命名,就是讚美孔子誨人不倦的精神,即使在退朝之後、閑居之時,還讓子張、子貢、言游三位學生侍側,為他們講說禮。其內容涉及郊、社、禘、嘗、食、饗諸禮。尤其是“大饗之禮”,衹有在這一篇中有比較詳細的論述。把這一段記錄下來,就是表明孔子在燕居之時,仍然誨人不倦的事跡可以效法。在《群書治要》中,僅僅選了其中的一段,這一段的內容,主要是強調“禮”對於齊家治國不可或缺的價值。我們看看這一段。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喪紀失其哀,政事失其施,凡眾之動失其宜。’”這一段比較長,我們也一句一句地來學習。

“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孔子說:“禮”是什麼呢?禮,就是使萬事萬物得以治理的,包括準則、規矩、秩序和制度等等。就拿我們最基本的禮《弟子規》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了,那很多事情都有條理。比如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如果我們放置衣服鞋子都有定處,不要亂扔亂放,就不會使這個鞋子衣服不乾淨,沾染了塵土,而且下一次你找的時候也容易找,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

我們看書,也是有定處,看完之後把它放在原處,“動物歸原”這是古人的一個基本的訓練。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個要求去做,衣冠、鞋襪、典籍、文具等等都會擺放整齊、有條不紊,下次我們再找的時候也容易找,避免浪費時間。我們看現在很多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的宿舍,一推開門,鞋子扔得到處都是,裏邊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沒有學習《弟子規》,生活能力不能自理,養成習慣也很難改。這就是沒有從小學習禮,自己的衣冠、鞋襪、書籍、文具都不能夠使它有條理。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之?”“瞽”,就是目盲者。“相”,就是扶相,幫助盲人引路的人。“倀倀”,就是茫茫然的樣子,沒有目標,不知去向。“幽室”就是暗室。如果治理國家而沒有禮,就好像盲人沒有扶助者,茫然無助,不知會走向何方,又好比整夜在暗室裏摸索,沒有燈燭,怎麼能找見東西呢?禮就猶如盲人的引路人,又猶如暗室的明燈,是行為的指南,治國的依據,不可或缺。

“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揖讓”,就是作揖禮讓,古代的賓主相見,有入門三揖、入堂三讓的禮節。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這種禮的話,主人讓客人,客人再讓主人,到底讓幾次合適呢?你看我們現在就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大家都很客氣禮貌說,你先走、你先走,讓來讓去誰也不走,就耽誤時間了,所以“禮”規定下來了,三揖三讓就可以了。若是沒有禮,手腳都不知道該怎麼放,耳目也不知道該聽什麼、看什麼,前進、後退、作揖、禮讓,處處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準則去做。

“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若沒有禮可以遵循,在日常起居當中,長輩和晚輩就會失去尊卑區別了。我們學了《弟子規》的人,非常有感觸。《弟子規》上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但是現在沒有學《弟子規》的家庭,吃飯的時候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有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父母,夾起菜就先往孩子的碗裏放,爺爺奶奶看了,也會加起菜往孫子的碗裏放。我們看這一個動作中,誰是核心呢?這一家,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就養成了。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做父母的沒有學禮,不會教,把孩子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沒有禮的話,就體現不出長幼尊卑的區別。古人在這方面都非常地重視,長幼尊卑的區別也非常的明顯。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和眾弟子們在陳、蔡被圍,“陳蔡絕糧”,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吃,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憂慮,但在這個時候,孔子依然每天不斷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的抱怨和擔憂。子貢看到同學們都饑餓困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回了一石米,希望給大家解解饑。顏回和子路就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裏開始為大家熬稀粥,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兒,恰好在這個時候,子貢從井邊兒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裏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但是他並沒有上去質問顏回,而是走進了夫子的房間。

子貢見了夫子,行過禮之後,就請教夫子說:“仁人廉士,窮改節乎?”也就是說,一個仁人廉士在窮困的時候,會不會改變他的節操呢?孔子回答說:“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一個人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貢就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當然不會。”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情告訴了夫子。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他說:“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夫子是怎麼問的呢?

夫子把顏回召來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想佑護我們吧,你的粥煮好之後,我准備先祭祀祖先。”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孔子就問:“為什麼呢?”顏回回答說:“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之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裏,這樣,粥就不乾淨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把他給吃了。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孔子聽說後,說:“原來如此啊。如果是我,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顏回退出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這幾位弟子,從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孔子之所以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顏回說出事實真相,就是因為他對顏回的德行非常有信心。而且根據他對顏回的了解,不可能在老師和同學們都沒有吃粥之前,自己先偷偷地吃粥,他那樣做一定是別有隱情。而且孔子是以教導禮而著稱,顏回又是他最得意、最讚歎的弟子,如果顏回連長幼尊卑的次序都不講,也就配不上孔子的信任與讚歎了。孔子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探明事實真相,就是因為他知道顏回是一個懂禮的人,通過這個方法,他也能夠說出事實真相。

我們知道歷史上,最令人讚歎的就是“貞觀之治”。而貞觀之治的成就也是以禮治國所成就的,而且是太宗皇帝和長孫皇后都能率先垂範,用禮來要求自己。長孫皇后生了一個女兒,叫長樂公主,她和太宗都非常喜歡這個女兒。女兒出嫁的時候,唐太宗就命令,給她備辦的嫁妝和陪送,要比長公主高出一倍,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魏徵知道了,覺得這不符合禮,於是就來勸諫。他說:“過去在漢明帝的時候,漢明帝要賞賜自己的兒子,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兒子的封賞,怎麼能夠和先帝的兒子同等待遇呢?’長公主確實應該比公主的地位尊貴,情分上雖然有差別,但是禮儀上不能沒有等級之別,如果您讓公主的陪嫁、待遇超過長公主,這恐怕在道理上講不通,所以希望陛下您能夠考慮。”

太宗聽了之後,當然有點不高興,回到家裏,就把魏徵的這一番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了之後,是什麼樣的表現呢?長孫皇后聽了之後感歎地說:“我一直都聽說陛下您很器重魏徵,卻一直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今天聽了他的諫言,真的是能夠以大義克制皇帝的感情,勸導皇帝不要感情用事,這可以稱得上真正正直的國家棟梁之臣。我和陛下有幸結為夫妻,陛下對我以禮相待,情意深重,即便如此,我常常在勸諫的時候,還要看著陛下的臉色行事,要看皇帝心情好的時候才給以勸諫,不敢輕易地冒犯您的威嚴,更何況作為臣下?從情誼上來看,情分生疏,從禮上來說,禮義有隔,怎麼能和夫妻相比呢?所以韓非說‘勸說’是一件難事,東方朔也說‘勸說’確實不容易。但是‘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對於治理國家的人極為緊要。采納忠言,民風就會安寧,拒絕忠言,朝政就會混亂。誠懇希望陛下能明白這一點,那麼天下就太幸運了!”

從這一番話中,就讓我們感受到長孫皇后的賢德之處,確實是超過了一般的婦人,甚至是一般的男人。一般人都會感情用事,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要聽說有人不同意給她厚重的嫁妝,一定會很不高興。但是長孫皇后卻深明大義,不僅沒有不高興,反而還對魏徵大大地讚歎了一番。而且怎麼樣呢?派宦官、使者帶著五百匹帛,到魏徵的家裏賞賜給他,就是因為他能夠犯顏直諫。長孫皇后確實做到了如理如法,按照禮來治國,才成就了貞觀之治,國家被譽為“禮義之邦”。好,我們再往下看。

“閨門三族失其和。”“三族”,經典中有不同的說法。在《周禮·春官·小宗伯》中講:“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鄭玄注:“三族,謂父、子、孫。”三族就是指父、子、孫。在家族中,父、子、孫三代就會失去和睦。我們再看《弟子規》,前面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樣的兒子孝順父母,被稱為孝子。但是現在這個孝子不是孝順父母了,而是孝順兒子、孝順孫子,所以有人說:“有了兒就成了兒,有了孫兒自己就成了孫兒。”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沒有了禮的教育,所以父、子、孫三代,尊卑的次序就顛倒了,也必然會因此失去和睦。小孩子被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家風、家道也難以延續。

“朝廷官爵失其序。”在朝廷裏,官爵組織秩序就會紊亂。比如說朝廷排班的位次,文官、武官怎麼樣排列?是按照官爵的高低排列?還是按照親疏遠近的關系排列?還是按照功勞排列?還是按照年齡排列?如果沒有禮的具體規定,大家都要爭先往前站,這個次序就顛倒了、混亂了。

“軍旅武功失其制。”軍隊行軍打仗,就會失去紀律的保證。在行軍打仗之中,聽到擊鼓還有鳴金,是進還是退?聞聽鼓聲不進、鳴金不退,應該給予怎樣的軍法處罰?一個軍隊紀律嚴明,也是因為有禮來保證,也就是嚴格遵守禮的要求。古代有道德學問的人,一看到這個軍隊守禮的狀況,就知道這個軍隊能否打勝仗。

像在《國語》中就記載:在周襄王二十四年的時候,秦國帶領軍隊去攻打鄭國。當秦軍經過周天子所管轄的京畿北門的時候,恰巧被王孫滿看到了,於是他就對周襄王說:“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打敗仗,並且還會受到上天的罪罰。”周天子一聽,驚訝地問:“你怎麼看到秦國的軍隊路過,就能夠斷言他們一定會打敗仗呢?”王孫滿說:“因為他們經過周天子所在的地方,是應該要行禮的,這叫尊重天子。可是當他們的軍隊經過的時候,衹是把盔摘下來了,卻沒有脫下身上的甲。走了幾步路之後,就馬上又跳上了車,而且有三百輛戰車的士兵,都是這樣以應付的態度來行禮的,可見軍隊中大部分士兵對周天子都很傲慢。”

王孫滿接著就說了:“秦國的軍隊輕狂又驕傲。一旦輕狂,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深謀遠慮,做好萬全的准備,而且一旦輕狂,就不會慎重。傲慢則會無禮,無禮,做什麼事都會隨隨便便。因為整個軍隊既不慎重,又隨隨便便,可是又要去打仗,要深入很危險的地方。以這樣的態度去應戰,絕對必敗無疑。”王孫滿觀察入微,而且因為熟讀聖賢書,能夠見微知著。果然,秦國去攻打鄭國,沒有打成,軍隊回來到了晉國的邊界,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位大將都被捉走。這就是“驕兵必敗”的實例。為什麼會敗呢?就是因為違背了禮,所以王孫滿通過看一個軍隊是不是守禮,就能夠推斷出他是不是能夠打勝仗。

“宮室失其度量。”宮室建築就會不合法度規模。在中國古人那裏,規定宮室的大小,按照級別有不同的規格,不能僭越。就像中央一級的政府機關,和省、市、縣一級的政府、機關。按照禮的規定,一定是一級比一級的規模小,包括住宅的標準,也是各個級別有各個級別的標準,不能夠超越。

“喪祭失其哀。”喪事中悲哀輕重就會失去標準。如果沒有禮的規定,喪事之中,親疏遠近不同的親屬,應該穿什麼樣的喪服?服多長的喪期才是適宜的?那也會眾說紛紜。

“政事失其施,凡眾之動失其宜。”政事便會因混亂無序而得不到實施,所有的行為舉措都會失去其應有的分寸。

這個就是我們講的這一段話,主要強調禮對於治國的特別重要的意義,不可或缺的意義。“貞觀之治”的成就,也是和太宗皇帝堅持以禮治國密不可分。當然,在他開始推行以禮治國的政策時,也並不是一致都同意,也經歷了一場辯論。

在《貞觀政要·論政體》中記載,貞觀七年,太宗和魏徵漫談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得失時說:“如今大亂之後,恐怕不能急於實現大治。”魏徵說:“並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難困苦時就憂懼死亡,憂懼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教化。因此,大亂之後更容易教化,正像饑渴的人,對飲食更容易滿足一樣。”太宗說:“賢明之人治理國家,尚且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滅殘虐、廢除殺戮。大亂之後要想大治,怎麼可能在短期之內就做到呢?”因為我們知道《論語》中講:“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所以太宗認為要恢復太平,即使是賢明的人來治理,也需要上百年。

魏徵卻說:“這話是對一般人來說的,並不能用在賢明之人的身上。如果賢明之人推行教化,上下同心,就會像響之應聲那樣迅速、有效。事情不求迅速,也會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能見成效,也並非難事,如果說需要三年才成功,就應該說已經太晚了。”太宗認為魏徵說得有理,但封德彝等人卻說:“夏商周三代以後,百姓逐漸浮薄奸詐。所以秦朝專用嚴刑峻法來治國,漢朝以仁義雜用刑法治國,都是想教化百姓,但卻沒有成功。怎麼說是可以教化,卻不去教化呢?如果相信了魏徵的話,恐怕要敗亂國家。”

魏徵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并沒有把百姓換掉,但他們仍能夠把百姓教化好。可見,施行帝道就成其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為王。關鍵在於,當時的治理者是否施行了教化而已。讀古書記載可知,黃帝與蚩尤作戰七十多次,天下大亂,而勝利以後,天下很快太平。九黎作亂,顓頊出兵征討,平定之後,仍不失其為治世。夏桀昏亂淫虐,商湯將他趕走,但在湯統治之時就實現了太平。商紂荒淫無道,周武王便起兵討伐,到了武王的兒子成王時,也實現了天下太平。如果說百姓日漸浮薄奸詐,再也不會淳樸,那麼到現在,這百姓都應該變得和鬼魅無異,還能施行教化嗎?”

封德彝等人無法辯駁,但堅持認為魏徵的建議不可推行,但是魏徵引經據典,終於說服了太宗。太宗堅持推行禮儀教化,毫不懈怠。結果幾年之間,天下康復安定,突厥被打敗臣服。太宗對群臣說:“貞觀初年,人們頗有異議,認為當今不能夠搞王道,施行道德教化、聖賢教誨,衹有魏徵勸朕推行。朕聽了他的話,不過幾年就達到中原安定,邊遠外族臣服的結果。突厥從來就是中原的強敵,如今突厥首領卻佩刀值宿來做禁衛,部落也跟著穿戴大唐的衣冠,朕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勞。”

可以說,貞觀盛世的創建,與太宗運用《群書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則,重視道德教化,並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禮法制度密不可分。可以說貞觀之治的成就,就是“以禮治國”成就的典範。所以通過倫理道德、禮儀的教化,確實可以使社會安定和平、天下大治,確實也需要我們從歷史上來尋找信心。

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裏。我們下一次再見,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