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禮記》第12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禮記》第12集
2020-05-07

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禮記》,請看《祭法》。

鄭玄在《目錄》中云:“名曰祭法者,以其記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神之數”。這一篇之所以命名為《祭法》,是因為它所記載的,是自虞舜至周天子以來所制定的祭祀群神之數。講的是聖王制定祭祀的由來,其中歷數了古聖先王中對民眾有功勞業績的人,目的是為了表彰他們的功勳,垂之後世,以示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我們請看經文,這一段經文比較長。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我們先看到這裡。

“法施於民”,《漢書·韋賢傳》引作“功”,“法”當作“功”,也就是指有功於民眾的應祭祀。這一段是講的祭祀制定祭法的原則。古代聖王制定祭法的原則是:有功於民眾的應祭祀,為操勞國事而死的應祭祀,有安邦定國勳勞的應祭祀,為大眾防禦重大災害的應祭祀,能保衛民眾抵抗重大外患的應祭祀。在孔穎達《禮記正義》中,舉了一些例子:“法施於民,若神農、后土、帝嚳、堯及黃帝、顓頊、契之屬是也。以勞定國,若禹是也。禦大災,捍大患,若湯及文武也。”這是我們下一段要講的,實際上我們現在也依然延續了這種祭祀的原則。

比如說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七十周年大慶的時候,在國慶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0日是國家烈士日,習主席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向為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敬獻花籃儀式前,習主席還來到了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遺容。這些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代表全體國人,緬懷老一輩革命家,追思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特別是在10月1日慶典活動中,有各種方陣,有一個方陣是戰旗方隊,樹立了一百面英雄的戰旗,這一百面英雄的戰旗,就是一百部英雄的歷史。還有致敬方陣,在那一張張的照片上,都是曾經為安邦定國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以及有功於人民的已故建設者。

整個慶典都是讓人銘記先輩的豐功偉績,緬懷他們的精神和風範,教導人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因為衹有不忘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才能培養起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感,才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奮鬥成果,才能像先輩一樣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可以說,這些慶典的禮儀,都滲透著濃濃的傳統文化底蘊,都是在一定意義上對“中華傳統祭祀禮儀”的繼承與弘揚。

現在也有各種紀念館、紀念碑,其實這些紀念館和紀念碑,就是過去的“廟”,“廟”就是對已故的有功績的人的一種紀念。比如說:孔明廟,還有趙雲廟、岳王廟,祭祀的都是在世的時候對國家、人民有貢獻的人。這種傳統我們也一直繼承到今天,衹不過把“廟”改成了紀念堂、紀念館、紀念碑。比如說,有功於民眾的,如谷文昌,為操勞國事而死的,如焦裕祿,有安邦定國勳勞的,像毛主席、周總理,以及開國元勳。為大眾防禦重大災害的,比如說,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的英雄們,能保衛民眾、抵抗重大外患的,比如說抗日英雄。我們都為這些人建立紀念館、紀念碑,來加以紀念。

當然,我們現代社會還更多了一些紀念的形式,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拍紀錄片、電影、電視劇、動漫、微視頻等等方式進行紀念。這都是教育後人不忘歷史,緬懷先烈為國獻身的精神。這些其實都是祭祀精神的延續。我們再接著往下看。

“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鄭玄注:“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烈山氏。”厲山氏就是炎帝,因為他興起於厲山,所以稱為厲山氏,也有稱為烈山氏。 農是厲山氏的後世子孫,名柱,因為他能種植百穀,因此《國語》中講:“神農之名柱,作農官,因名農。”因此當厲山氏,也就是炎帝統治天下的時候,他的兒子叫做農,因為能指導人民種植各種農作物,受到後人的祭祀。再看下一句。

“夏后氏之衰,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棄”,就是周的始祖,后稷的名。堯使棄居稷官,就是教民稼穡、耕種,後封於邰,號曰后稷。孔穎達疏:“以夏末湯遭大旱七年,欲變置社稷,故廢農祀棄。”因為夏朝末年的時候,湯遇到了大旱七年,所以他要改置社稷,從那以後就開始祭“棄”作為穀神,而不再祭祀“農”了。直到夏朝後期,才改祭因教民稼穡、耕種有功的周國始祖“后稷”,他和農都先後被當作穀神來祭祀。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鄭玄注:“共工無錄而王,謂之霸,在太昊、炎帝之間。”“社”,就是土神。共工之子孫,就是他的後世子孫作為後土之官。“后”,就是君的意思,為君而掌土,能規劃九州五土的土地,使之各得其宜,因此被祭祀為土神。當共工氏征服了九州,他的兒子后土,能區劃九州的國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奉為“土神”而加以祭祀。

“帝嚳能序星辰,”“帝嚳”是黃帝的曾孫,號高辛氏,都西亳,在現在河南偃師縣西,在位七十年。帝嚳有四妃四子。姜嫄生棄,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后稷,是周的祖先;簡狄生契,是商的祖先;慶都生堯,我們常說的“堯舜禹”的堯;常儀生摯。這四個兒子也都非常的了不起。

帝嚳根據星辰的運轉,而確立了旬、月、年紀時之法,以十日為旬,三旬為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使人們耕種和休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可遵循,使農業生產不失其時。帝嚳能觀察星辰,訂明時節氣候,使人民有勞作、休息的秩序。

“堯能賞均刑法;”這一句話有兩種句讀:

一種就是:“堯能賞均、刑法。”“賞均”,就是公平地行賞;“刑法”,就是罰惡用刑不失法度。這個是在孔穎達的《禮記正義》中這樣斷句的,他說:“堯以天下位授舜,封禹、稷官得其人,是能賞均平也。五刑有宅,是能刑有法也。”比如說,堯,他可以以天子之位禪讓於舜,又封禹、稷為官,可謂任官得其人,這是能公平地賞善,這叫“賞均”。又設立了五刑制度,使罪人各得其所,也就是使刑罰有法可依。

另外一種句讀的方式,是在陳澔的《禮記集說》中,就是:“堯能賞,均刑法。”“能賞,當其功也。均刑法,當其罪也。”也就是賞當其功,罰當其罪。當然,無論怎麼樣句讀,都不影響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堯能公平地賞善罰惡”。

“舜能勤眾事;”在《尚書》中記載,虞舜出身側陋微賤,堯帝聽說他聰明敏睿,想使他繼承帝位,但是在此之前,通過各種難事來考驗他。

首先讓他教化百姓,舜恭敬地完善“五典”之教,他從高辛氏的後人中選出八位賢能之人,世稱“八元”,令他們傳布五典之教,也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結果人民順從,沒有違背教命的。又把舜納於百官之事,舜從高陽氏的後人中選出八位賢能之人,世稱“八凱”,管理各種事務,結果政事管理得井井有條。後來又讓舜在宮庭四面的門戶迎接諸侯,讓他從事外交工作。結果怎麼樣呢?“四門來朝拜者穆然皆有美德”;又讓他統領政務,把他納入顯貴之官,總領萬機之政,結果暴風雷雨都沒有迷亂錯謬,這就是說陰陽和合,風調雨順,暴風烈雨都能夠按時令而作,不再錯亂。這表明舜的德行合於天心。堯帝通過種種的試驗、考驗,決定把天子之位禪讓給他。

到了舜統治的時侯,有三苗叛亂,開始舜是派禹率領各國諸侯去征伐。但是過了三十天,三苗之民仍然是違逆帝命,不肯服罪。這時,伯益就諫言大禹說:“衹有德行可以感通上天,無論多遠,都能到達。‘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人招來損失,自謙讓人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道理。至和之德能感通神靈,又何況三苗呢?”禹就接受了他的建議,隨即撤回了軍隊。舜帝於是開始大設文德之教,也就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遠方的人民不歸服,怎麼辦呢?就是廣泛地施行文德教化來招徠他們。結果,七十天之後,三苗歸服。

《尚書》注解上說,征討不能歸服,放棄武力後主動到來,說明治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什麼道理呢?就是《大學》上所說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如果自己的國家能治理好了,讓人來到這裡都感到羨慕,都願意學習,自然就能夠平治天下。舜無論是在即位之前,還是即位之後,都是在為國事而操勞,所以說“勤眾事”,也就是舜能為國事而不辭辛勞。

“鯀鄣洪水,禹能修鯀之功。”陳澔《禮記集說》說:“修者,繼其事而改正之。”鯀,他去治理洪水,治了九年,但是因為他採取的方法是堵截的方法,所以沒有成功。後來他的兒子禹,能夠改正他用堵截的這種方法,最後用疏導的方式而治水成功。

“黃帝正名百物,顓頊能修之。”“黃帝”是指軒轅氏,他也被譽為中華始祖。據說在古代的文字、曆法、養蠶、舟車、音律等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顓頊”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帝高陽。孔穎達《正義》中說:“上雖有百物,而未有名,黃帝為物作名,正名其體也。”在上古時期雖然已經有了百物,但是尚未給他們命名。黃帝為百物命名,為物體正名。所以黃帝能辨正百物名稱,而顓頊能加以補充修訂。

“契為司徒而民成。”孔穎達《禮記正義》中說:“契為堯之司徒,司徒掌五教,故民之五教得成。”“契”就是堯的教育部長,掌管五教,就是剛才我們講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中,認為五教就是五倫教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陳澔《禮記集說》中注釋:“司徒,教官之長。民成,化民成俗也。”也就是,“契”擔任舜的司徒之官,結果怎麼樣呢?擔任司徒之官使人民普遍受到教化。

“冥勤其官而水死。”“冥”是契的六世孫,任水官,稱玄冥,後以治水殉職。冥盡忠於水利之官的職守,而殉職於水中。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這是指湯放逐夏桀於南巢,成湯以寬和的政令治國,而革除了夏桀的暴政。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武王以武功”就是指武王伐紂。“功烈”這個“烈”字,就是業的意思,“功烈”就是功業。文王以禮樂法度治國,武王伐紂以武力平定了天下,為百姓鏟除了禍害。後面這一句話是總結“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以上這些都是對人民有功業的人。

“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族”,就是類的意思。又如日、月、星、辰,是人民所瞻仰和尊崇的,山林、川穀、丘陵,是人民生活資源所在的地方,所以也祭祀。至於不屬於這一類的,則不被列入祭祀的範圍。人們祭祀日、月、星、辰,山林、川谷、丘陵,這是教人尊重、敬愛自然,也是中國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因為人的生產生活,絲毫都離不開大自然的賜予,人如果不能夠對自然界心存感恩,不能夠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違背自然大道,過度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為了發展經濟,而不惜破壞自然生態,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耳目之欲,傷害自然界的動物、植物,最終必然是有害於人類自身,甚至還會使人失去自己的生存家園,得不償失。

這也是我們從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的重要啟示。從這一次疫情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古人這樣重視這些祭祀之禮?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講這些傳統的祭禮?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一年都能夠祭祀天地、自然,我們對自然界,生起的是一種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仁愛之心,這就可以起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正是通過這些禮儀教化,可以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

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醒國人:順應天地自然之道來生產生活,讓人重新體悟“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宇宙觀,重新認識“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自然觀,重新樹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觀,重新理解“民胞物與”的價值觀,重新領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道德觀,擺正人在自然界中“與天地參”的位置,“贊天地之化育”,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發展關係,真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它不僅可以幫助中華民族,而且也可以幫助全人類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這是我們講的“祭法”,下面我們再看《祭義》這一篇。
    鄭玄的《目錄》中解釋:“名曰祭義者,以其記祭祀齋戒薦羞之義也,此於別錄屬祭祀。”這一篇之所以以《祭義》為名,因為它所記載的,是祭祀、禮儀、齋戒、進獻飲品、飲食、貢品等等的義理。

方愨曰:“陳乎外者祭之法,存乎中者祭之義。君子之於祭,豈徒拘法之末為哉(此三處增加四字,以應原文),亦有義存焉爾。”方愨說:“顯示於外的是祭祀的方法,比如說禮儀、服飾、貢品等等,但是隱藏於其中的是祭祀的義理。君子祭祀,難道衹是為了符合外在的祭祀禮法嗎?還要懂得其中的義理。”

這一篇不僅講述了祭祀的義理,還講述了禮樂養人的作用,以及孝親、敬老之道。為什麼從祭祀又講到了孝親敬老呢?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說:“蓋事死事生,其道一也,故因祭而言孝。事父事兄,其道一也,而敬老之義即因事兄之心而推之者,故又因孝親而言尚齒。”意思是說,事死者如事生,侍奉死者和侍奉生者的“道”,是一不是二,所以通過言祭祀就講到了孝敬。又因為事父與事兄,其道一也,因為敬老之意,也就是事兄之心的推而廣之,所以又從孝親談到了尊敬老年人。下面我們看經文。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這一段我們分開來看,首先看第一段。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

數目的“數”,在這裡念“朔”,《廣韻》解釋為:“頻數也”,就是頻繁的數目。“怠”,就是懈怠。“禘”,春禘秋嘗的禘,就是諸侯春祭之名,春天祭祀稱為禘。“嘗”,就是秋天祭祀的名,叫嘗,秋天新的穀子收穫之後,嘗新穀之祭。這都是按照季節的變化,春天舉行禘祭,秋天舉行嘗祭。

祭祀不可太頻繁,如果太過頻繁,就會使人厭煩,有了厭煩情緒,就會失去恭敬之心。祭祀的頻率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會使人怠慢,心生怠慢就會容易淡忘。君子順應天時季節的變化,春天舉行禘祭,秋天舉行嘗祭。後面還有一個小字注解說:“忘與不敬,違禮莫大焉。合於天道,因四時之變化,孝子感時而念親,則以此祭之也。”最嚴重的悖禮行為,莫過於怠慢、淡忘和沒有恭敬心。合於天道,孝子隨順季節的變化而感念失去的親人,所以就選擇在這個時候祭祀他們。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

“履”,就是踩、踏的意思。“非其寒之謂”,就是說悲涼與驚懼的感覺,不是因為寒冷所引起的,而是因為感念失去的親人而生起的。“濡”,是沾潤的意思,“怵惕”,就是驚懼的樣子。秋天霜露覆蓋著大地,君子踏霜而行,自然有一種悲涼的感情,這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思念著失去的親人而生起的。春天雨露沾潤了大地,君子踏露而行,自然有一種驚醒的感覺,思念故去的親人,似乎他們也像春天一樣重回人間。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孔穎達《禮記正義》曰:“祭初似若來,故樂;祭末似去,故哀。”祭祀之初,人們心懷歡喜,如同迎接親人將要到來;祭祀結束,又如同送別親人遠去,不禁滿懷悲哀。再看下一段。

“致齋於內,散齋於外。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旋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安得不敬乎?”這一段我們也分開來看。

“致齋於內,散齋於外。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

鄭玄注解:“致齋,思其五者也。散齋,不御、不樂、不吊耳。見所為齋者,思之熟也。”什麼是“致齋”呢?“致齋於內”,就是在齋戒時,對內調攝自己的內心,也就是使內心放在“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之上,這就是“致齋,思其五者也。”“散齋”,就是指隔絕房事、娛樂、弔唁等對外交際活動。“散齋於外”,就是指對外要隔絕房事、娛樂、弔唁等交際活動,也就是鄭玄所說的“不御、不樂、不吊”等等。

“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就是這樣清淨、真誠、恭敬地齋戒三日,就可以見到所要祭祀的親人。就像孔子“見先哲於羹牆”,因為孔子天天都在想著堯帝、舜帝這樣的聖人,都是以他們作為自己的榜樣。結果“念之久久”,久而久之,就能夠“見堯於羹”,就是他在喝湯的時候,從湯裡看到堯的影子,“見舜於牆”,在他家院子的牆上看到舜帝。這說明如果一個人真誠恭敬,能夠齋戒三日,就可以把所要祭祀的親人活現在眼前。

祭祀之前要內外齋戒。內齋就是調攝身心,外齋即所謂“散齋”,指隔絕對外的一切交際,像房事、娛樂、弔唁等活動。齋戒之日,要時刻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音容笑貌、志意趣向、嗜好口味等等,這樣專心齋戒三天,就能把將要祭祀的親人,活現在心裡。所以,看一個人齋戒時的樣子,就知道他思念親人的程度如何了。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旋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

“僾然”,就是依稀、仿佛的樣子。“周旋”,就是指行步周旋,以行薦俎酌獻之禮,也就是在進獻貢品的時候,孝子進獻貢品、酌酒敬神,行步周旋,一定是恭敬地屏住呼吸,如同能聽到親人的舉動容止的聲音。“愾然”,就是歎息之聲。在祭祀當天,進入宗廟後,仿佛見到親人就在神主所居的位置上;禮拜過後,供奉飲食貢品,行步周旋,直至禮畢,心中肅然,親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門之後,耳邊仿佛還聽到親人發出的深深歎息聲。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安得不敬乎?”

說到先王對親人的孝敬,那是真正做到了親人的面容從不曾離開眼前,親人的聲音從不曾離開耳邊,親人的志趣愛好從不曾離開自己的心間。怎麼會有絲毫的不恭敬呢?當然,孝子平日的時候也是如此,並非在祭祀的時候才是如此。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唯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

“死則敬享”,“享”就是祭祀的意思。“唯聖人為能饗帝”,“饗”就是祭祀,並且使受祭者親臨祭壇享用供奉的祭品。“帝”就是上天的意思。君子對於父母,活著時則恭敬地奉養,過世之後則恭敬地祭祀。衹有聖人才能夠真正地祭祀至尊的上天,衹有孝子才真正能夠祭饗自己的雙親。也就是說衹有聖人和孝子至誠恭敬地祭祀,才能夠使受祭者親臨祭壇享用祭品。

祭祀重實質不重形式,聖人恭敬上天,一定是因循天道、仁愛之心來治理民眾,《尚書》上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因為他有仁愛之心對待人民,所以上天也歡喜享用祭品。孝子在父母生著的時候,就能夠養父母之身、心、志,而“事死如事生”,父母過世之後也仍然如此,就像我們下文要講的,“必求仁者之粟以祭祀父母”。孝子德行無虧,能夠光大父母之德,無損父母之名,這樣的孝子以至誠恭敬之心祭祀,才能夠感得父母親臨祭壇享用祭品。下面一段。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也,貴貴也,貴老也,敬長也,慈幼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為其近於道也;貴貴,為其近於君也;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慈幼,為其近於子也。”

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解釋“德者”,說:“德者,行道而有得於心。人有一德,雖未必遽盡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見也,故曰‘近乎道’。”有德的人雖然不能夠盡行道之全體,但是他能夠力行其中的一德,這也是“道”的一種表現,所以說“近乎道”。

古聖先王特別重視以下五項來治理天下,哪五項呢?第一,就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也就是《孟子》上所說的“德一”;二,是敬重有社會地位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爵一”;三,就是敬重年老的人,也就是“齒一”;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長的人;五,是愛護晚輩。這五項是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

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為他們接近於道;尊重地位尊貴的人,是因為他們接近大眾擁戴的君長、國君;尊重老人,是因為老人近似於父母;尊敬年長者,是因為他們近似於兄長;慈愛晚輩,是因為晚輩近似於子女,這是說治國和治家的道理是一樣的。《論語》中也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行仁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這種孝悌(非引用古文原文,建議使用“悌”)之心推而廣之,就是這五項治理天下的原則了。再看下一句。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遺體”,“遺”就是留的意思。“蒞官不敬”,“蒞”就是臨的意思。“蒞官”就是擔任官職。“戰陳無勇”,這個字是寫作“陳”,陳是和陣相通的。“遂”就是成的意思,也就是做到。曾子說:“人的身體,原是父母的身體所遺留下來的一部分。使用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怎麼敢不恭敬呢?所以日常起居不莊重,就不是孝;事奉國君不竭忠盡力,就不是孝;擔任官職不認真負責,就不是孝;跟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就不是孝;作戰時沒有勇敢的精神,就不是孝。這五點如果做不到,災禍就會牽連到父母,怎麼敢有絲毫的不恭敬呢?”

日常起居不莊重,包括生活習慣不規律,個人生活不能自理,此外還有吃喝嫖賭等不良習氣,都會讓父母擔心,所以有這些就不是孝了。為國君效力不能盡忠,在現代社會,就是不能夠為國家盡忠、為人民服務,更何況為一己之私,而出賣國家利益、背叛人民呢?那就是大不孝了。擔任官職不認真負責,就是不孝了,更何況以權謀私、貪汙受賄、權錢交易呢?讓父母戰戰兢兢,那更是不孝。朋友之間不誠信就是不孝,更何況做出對朋友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行為呢?作戰不勇敢就不孝,更何況臨陣逃脫、通敵求榮呢?以上這些做的不好,都會為自己帶來災禍,並進而牽連父母,怎麼敢不恭敬呢?一個人做事,心裡能夠常常念著父母的人,就不會鋌而走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所以古人說:“諸事不順因不孝”,一個人沒有孝心,做事無法無天,不僅不順利,而且是必有災禍。“孝”確實是一個護身符,有孝心的人他不敢胡作妄為。再看下一段。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孔穎達《正義》解釋:“置,謂措置也。言孝道措置於天地之間,塞滿天地。言上至天,下至地,謂感天地神明也。敷者,布也。布此孝道橫被於四海,言孝道廣遠也。”孝的意義,放在天地之間就會充滿天地,普及起來會遍及四海,孝行傳承於後世就會無時不在,說明“孝”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詩經》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不遵從的。”說的正是這種情形,這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行孝行到圓滿,就可以回歸自性。再往下看。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孝有三”,我們先看這一段,“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小孝用力”,在陳澔《禮記集說》中解釋:“庶人思父母之慈愛,而忘己躬耕之勞,可謂用力矣,此‘其下能養’之事也。”一般的庶民感念父母的慈愛教養,而忘記了自己親自耕種奉養父母的辛勞,這可以稱為“用力”養。這就是所謂的“其下能養”之事,就是以體力孝養父母,能贍養父母之身。

“中孝用勞”,孔穎達《正義》解釋說:“諸侯、卿、大夫、士尊重於仁,安行於義,心無勞倦,是可謂用勞矣。”陳澔在《禮記集說》中說:“此‘其次弗辱’之事也。”就是諸侯、卿、大夫、士,能夠尊重仁德,安行道義,內心沒有疲勞厭倦之感,這稱得上是用功勞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所謂的“其次弗辱”之事,也就是以功勞孝養父母,不辱沒父母的名聲,能養父母之心。

“大孝不匱”,在陳澔《禮記集說》中解釋:“匱,乏也。”又說:“博施,謂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也。備物,謂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也,可謂不匱也。此即大孝尊親之事也。”這主要是講天子,他不僅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將孝敬之心推而廣之,以仁愛廣施天下,德教加於百姓,使四海之內的人都受到影響,也興起孝心。結果,天下諸侯帶著四海之內的物產,各自按照他們的職位前來助祭,這就可以稱作“永不匱乏”。這就是所謂的“大孝尊親”之事。

所以,“孝道”有三等。“小孝”靠的是勞力侍親,“中孝”靠的是建立功勞,“大孝”是能永恆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想到父母撫育的恩德,而忘記自己的勞累辛苦,這是普通百姓用體力行孝;遵循道德,安於仁義,為國家建立功業,這是官宦用功勞行孝;天子以仁愛廣施天下,德教加於百姓,天下諸侯帶著四海之物產前來助祭,這可以稱作“永不匱乏”。

“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喜愛自己,便高興歡喜而不忘親恩;父母討厭自己,便戒懼反省而毫無怨言,沒有一點點埋怨父母之心;父母縱有過失,衹是婉言相勸而不忤逆指責。這就是順而諫之,先順從父母,然後再選擇好的時機委婉地勸諫。《弟子規》中也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當父母親對自己很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不難做到;但是當父母憎惡我的時候,討厭我的時候,我還能對父母保持孝心,這就難能可貴了。

“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意思是說,縱然貧窮困頓,也不用惡人接濟的財物來祭奠父母。父母過世之後,一定是以自己正當所得的食物來祭祀父母,這才是有始有終的孝親之禮。古人說:“事死者如事生。”父母在世的時候,“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在父母過世之後,也是要秉持這種態度,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傷,也損害了父母的英名,所以,即使自己生活貧窮,也不能夠用不正當的收入得來的財物來祭祀父母。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