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禮記》,《大傳》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講:“案鄭《目錄》雲,名曰《大傳》者,以其記祖宗人親之大義。”也就是說,根據鄭玄的禮記《目錄》,這一篇之所以稱為《大傳》,因為它所記載的是祭祀祖先、侍奉人親最重要的義理。孫星衍在《禮記集解》中講:“此篇之義,言先王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篇中言祭法,言服制,言宗法,皆所以發明人道之重,而篇末尤歸重於親親。”意思是說,本篇的義理,是講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從治人道開始。篇中論述了祭祀、服制、宗法等等,都是為了闡發人倫大道的重要性。《群書治要》所輯錄的內容,把本篇的要義歸於聖人治天下之道,特別是在篇末,強調了治人道以“親親”為要。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有五。民不得與焉。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五者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五者一物紕繆。民不得其死。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有五,民不得與焉。〗
〔且先〕就是指無暇顧及其他。
孔穎達《疏》:“聖人受命即位,未遑餘事,所且欲先行者,而有五種之事”。聖人受命即位治理天下,沒有時間顧及其他事,以這五種事情為先。孫星衍在《禮記集解》中也說:“雖皆所以為民,而猶未及乎民也”。這五種事雖然都是為了民眾,但是還沒有直接談及民眾。
我們現在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黨性教育。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呢?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明確地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那麼如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呢?這裏講的五條對於我們為人民謀幸福就很有啟發。你看它講的:聖人受命即位治理天下,必欲先作之事有五種,民眾尚未在此五者之中。但是這五種事情做好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自自然然地就得以保證。這也說明中國古人,他做事情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從根本上入手。那麼哪五種事情做好了,人民的幸福就有保障了呢?
〖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
按孔穎達的《疏》:“五者急事在前,後者次之。”這五者都是按照急緩的先後次序排定的。
〖一曰治親〗
什麼叫“治親”呢?就是治人道之事。
《禮記集解》中講:“蓋人道別而言之,則有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不同;合而言之,祖禰、子孫、昆弟、男女皆親也,尊之親之長之別之,皆所以治親也。”
簡單地說,就是落實親親、尊尊、長長、男女等不同的倫理關係,做到父子有親,長幼、尊卑有序、男女有別,就可齊家,並進而治國,故急在先,列在首位。這就是《大學》上說的,齊家才能治國的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國是千萬家,千萬個家都治理得和諧了,這個社會自然和諧。
〖二曰報功〗
〔功〕就是功臣。
〔報功〕就是要回報有功勞的人,比如說把他封為諸侯之類的,這件事緩於親親,故次治親。
〖三曰舉賢〗
〔賢〕就是賢能之人、賢德之人。
他有德行,又有能力,這樣的人要把他舉薦出來做官,雖然已經回報了有功勞之人,但是如果還有隱居的賢能、有德之士,雖然他尚未建立功勳,也要舉薦而任用他們,因此次於報功。
〖四曰使能〗
〔能〕就是指有道藝、才能之人。
既無功勞,又非賢德,但是他有道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有技能,也應該任用他們,並且給予俸祿,使他們各當其職,發揮應有的作用。使能輕于賢德,故次之。
〖五曰存愛〗
〔存〕是察的意思,分辨的意思。
〔愛〕就是仁愛的意思。
〔存愛〕就是要分辨那些能夠仁愛存心的人。
治親、報功、舉賢、使能,對於為政而言已經足夠了,但還應該辨別在側陋下民之中,雖非賢能而有仁愛之心的人,賞賜他們。為什麼要賞賜他們呢?就是讓人們效法他們,也有仁愛之心。這樣的話,社會才能夠和諧。這樣做的目的,都是宣導一種崇尚道德的社會風氣。
為什麼崇尚道德的社會風氣尤其重要呢?在《韓詩外傳》中,把這一點闡述的更加清楚。它說:
“古者必有命民。”什麼叫“命民”呢?就是古代的君王下詔命封賞的平民百姓。為什麼要封賞他們呢?下面接著說:
“民有能敬長憐孤、取捨好讓、居事力者,命於其君。命然後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
就是在平民百姓之中,有能尊敬長輩、憐憫孤兒,在取捨上能夠推讓、謙讓,做事盡心盡力的人,君主就會下詔命給以封賞。
從這裏可以看到,古代的制度設計,它都是順著人情去做的。在《韓詩外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這句話也反映了中國古聖先賢治國的高度智慧。也就是說,古聖先賢知道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要順著人情的欲好來治理國家。那麼人情都愛好什麼呢?人情都喜歡發財,喜歡當官,喜歡受人尊重,這是人之常情。所以,聖人從來不否認人之常情,像孔老夫子在《論語》中也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他首先肯定,人都是喜歡富貴的。那麼治理國家,就要順著人們的這種喜好去治理,人們才願意接受。
你怎麼樣能夠發財?怎麼樣能夠當官?怎麼樣才能受人尊重呢?古人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制度,這樣一個選官的原則:那就是“爵非德不授”,爵位、領導的位置,沒有德行的就不授予。這樣的制度一設計,人們就會爭先恐後地培養自己的德行,因為自己如果沒有德行,就不可能被提拔成為官員,不可能被封為某一個爵位,得到這個領導的位置。還有一句就是“祿非功不與”,這個“祿”就是俸祿,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工資。一個人的俸祿、工資、獎金等等,沒有功勞就不授予。實行了這樣的制度之後,人們就會爭先恐後地去為國家建功立業。因為你越為國家做的貢獻大,你的俸祿就越豐厚。
這句話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這個平民百姓雖然身份、地位微賤,但是他很有德行,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社會風氣的好轉都能夠起到引領的作用,給社會大眾做出良好的表率。比如他尊敬年長之人,憐憫孤兒,這個就可以培養、激發人們的仁慈之心、同情之心。如果人人都有仁愛之心、同情之心,那麼社會風氣就會淳厚。這樣的人就能夠給大家做好的表率,對社會有這樣的貢獻,國家就會給他下詔封賞。
“取捨好讓”。就是在面對利益的時候,能夠謙讓為先、禮讓於人,這樣的人國家不能夠讓他吃虧。如果他越是謙讓,越是讓他吃虧,那麼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人人都會去爭、去搶了。有一句話說:“不哭的孩子沒奶吃。”如果大家都是要通過哭鬧才能夠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通過上訪才能夠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證,就會成為自然了,這就是鼓勵人們去上訪。所以人越是推讓,越是謙讓,越不能夠讓他吃虧,越是要給以必要的封賞。有了這樣的鼓勵,人們就更加願意彼此謙讓。
“居事力者”,就是他做事很負責任,盡心盡力地把事情做得圓滿,考慮很周到,細枝末節也都能夠想到。這樣的人要受到封賞,這也是為大家樹立榜樣,告訴人們我們應該向什麼樣的人去學習--那就是做事竭忠盡智的人。
“命然後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駢”就是兩馬並駕一車。這就是說,如果你有這樣的德行,又受到君主的詔命,給以封賞,那你就可以乘坐裝飾很華美的、兩匹馬拉的車子出行。如果沒有得到君主的詔命、封賞,就不能夠隨便乘坐這樣的車子,如果你隨便乘坐了,就會受到處罰。那麼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故其民雖有餘財侈物,而無禮義功德,則無所用其餘財物。”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個人即使有多餘的錢財,但是不講禮義、沒有對國家建功立業、沒有德行,就沒有辦法使用多餘的財物,使用了就是僭禮。
這一個制度和現代的很多制度就很不相同了。我們現在的社會都是向西方國家學習,一切向錢看,誰有錢就尊重誰,誰有錢就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這樣做就是促使人們想方設法地去謀取財利。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這個車子,不管是不是領導級別的車子,只要你有錢就可以買。只要你有錢,坐飛機就是頭等艙、商務艙。像我們每一次到機場都能夠聽到:“請頭等艙和商務艙的人先行登機”。那麼這是發出一種什麼樣的信號呢?發出的信號就是鼓勵人們去追求財利而不是追求道德。如果我們改了,我們說:“請道德模範先行登機”,“請老弱病殘幼”或者“殘疾人先行登機”,我們想這對社會風氣的引導就大大不相同。
所以,古人設置制度都是要培養人的德行,讓人願意去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而且做一個有德行的人不吃虧,而不是把財利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事事都是“金錢至上”,以一個人的金錢多少來評價這個人的價值,那就是在引導人們“笑貧不笑娼”。
所以你看,為什麼現在社會食品安全問題這麼多?為什麼很多的事情都是見利忘義,為了財富而不擇手段的結果。所以,我們說現在制度有問題,制度不完善。那麼制度的問題根本在哪里呢?制度問題的根本就是,沒有設計一種合理的制度,引導鼓勵人們向善、培養德行,使有德行的人受到尊重、受到提拔、受到重用。所以中國古人的制度並非不完善,它是以把人培養成好人,把好人選拔到領導的位置上,這樣一個核心來進行制度安排的,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制度設計最需要考慮的地方。所以,古人這些制度一設計,它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就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財利。”這樣的制度一實行,有德行的人受到皇帝的封賞,人們就不會再把財利看得很重,而是把德行、仁義看得很重。
所以在中國傳統社會有兩種人最受尊重,哪兩種人呢?第一種就是醫生,第二種就是老師。為什麼這兩種人最受大眾的尊重呢?因為中國古人都是重義輕利,所以老師和醫生這兩種人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就是他為社會大眾的付出無私無求,不講條件。醫生醫人的身命,老師給人慧命,所以這兩種人最受社會的尊重。“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淩弱、眾不暴寡。”這些都是有連帶的因果關係的。因為人們把財利看得很輕,把仁義看得很重,就不會再去爭奪財物。不爭奪財物,就不會出現以強淩弱、以眾欺寡的事情。這些都是從制度的根本設計上培養起人向善好德之心。所以這段話對於我們如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有很大的啟發。
“聖人受命即位治理天下,必欲先作之事有五種,民眾尚未在此五者之中。”這五者就是:第一,治人道;第二,封賞有功之臣;第三,舉薦有德之人;第四,任用有才之人;第五,辨別能仁愛存心的人。
後面接著講:
〖五者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五者一物紕繆,民不得其死。〗
〔一得〕孫星衍在《禮記集解》講,“猶言盡得也”。
〔無不足〕力足以自給。
〔無不贍〕財足以自養。
〖五者一物紕繆〗
〔物〕猶事,就是事情的意思。
〔紕〕猶錯也。
〔紕謬〕就是謬誤。
“五事得則民足,一事失則民不得其死,明政之難也。”加注的意思是說:五種事情都能做到,則民眾財力便能自足。有一件事情沒有做到,民眾就無從安享天年。這說明為政不易。
“政之難,即為政當存心此五事,應使五者盡足而不可紕繆。” 這五者都能做到,民眾就力足以自給,財足以自養。如果這五者有一件尚未做到,民眾就將無法盡其天年而死。比如說我們就就拿任賢而言,如果我們任用的不是賢德之人,而是暴虐之人,結果是怎麼樣的呢?民眾就可能受其迫害而死,無法盡享天年。
在《說苑》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齊宣王外出到社山打獵,社山的父老一齊來慰問齊宣王。齊宣王就說:“父老們辛苦了!賜令父老們的田地免收租稅。”父老鄉親都拜謝宣王,只有閭丘先生沒有拜謝。齊宣王說:“父老們認為太少了嗎?再賜令他們不服徭役。”閭丘先生還是沒有拜謝。齊宣王又說:“父老們都拜謝,只有先生你不拜謝,難道是我有什麼過錯嗎?”閭丘先生怎麼回答的呢?他說:“聽說大王要來巡遊,所以才來慰勞大王,希望能夠從大王這裏得到長壽,從大王這裏得到富裕,從大王這裏得到尊貴。”齊宣王說:“人的死生有一定的時限,不是我所能給予的,所以無法使先生長壽;糧倉雖然充實,但是那是用來防備災害的,所以無法使先生富裕;大官沒有缺額,小官又太低賤,所以也無法使先生顯貴。”閭丘先生怎麼說的呢?閭丘先回答說:“這些都不是我所敢乞求的,只希望大王能夠挑選有美好德行的人在這裏做官,使法令制度公平,這樣我們就可以稍微多活幾年了;按時賑濟百姓,不要煩擾百姓,這樣我就可以稍微得到富足了;希望大王發出命令,讓年輕的尊敬年老的,這樣我就可以稍微得到尊貴了。現在大王賜我們田地不交租,這樣倉庫就將空虛了;賜我們不用服徭役,但這樣一來,官府就沒有人役使了。這些本來就不是我敢希望的事。”你看一個百姓他能說出這一番道理,確實是非常難得,他的慮事也是非常長遠,齊宣王一聽就非常地讚歎,說:“講得好!”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任賢確實可以達到使民眾長壽、富貴的目的。因為不是暴虐的人執法,也會興起道德教育,讓年輕的尊敬年老的,使年老人受到尊重,這就是他的富貴所在。
我們看現在的社會問題看似很多,五花八門,就像樹葉一樣的繁多,但是究其根本何在呢?根本出在哪里呢?根本的問題在於人的良心壞了,所以制度設計就要圍繞著鼓勵人向善好德的方向去努力。這樣才能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有德者受到尊重。這樣的社會風氣才能淳厚。
〖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人道〕謂此五事也。”聖人治理天下,必從治人道開始。這裏邊所說的人道,是上面所講的五件事。
【是故人道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後樂。】
〖是故人道親親。〗
〔親親〕就是親愛父母親。加注上說:“言,先有恩”。為什麼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呢?因為人生在世,父母的養育之恩最重,沒有誰的恩德超過父母。所以孝敬父母培養了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樹立的是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如果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樹立不起來,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原則的處世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這件事由利變成害了,那我就不會竭忠盡智。這個人對我有好處有利,那我就會盡心盡力,這個人從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所以,在《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個是和德行相悖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悖離的。為什麼是相悖離的呢?比如說,我們逢年過節,都要想著去送禮,那麼我們對誰的禮物,挑得最精心、最用心?一般人都是對領導的禮物、對我們生意合作夥伴的禮物挑選得最用心,但是很少有人把對父母的禮物挑得最用心。我們逢年過節,想著帶父母去旅遊,想著對父母盡心盡力地去照顧關心,還是想著帶兒女去旅遊呢?我們出門在外要想買禮物,我們是想著給兒女買禮物讓兒女開心,還是想著給父母買禮物讓父母歡心呢?所以,中國人講的這個孝,他培養的是一個人仁愛之心。而我們一般的人講的這個愛,這個愛是一種情愛,是一種我喜歡,還是有自私自利的情感在其中。
比如說,我們親父母一下,不是因為我喜歡父母,而是覺得親愛父母,父母需要,是考慮到父母的感受,這種動作叫做“仁愛”。但是我們看這個小孩很可愛,我們去親他一下,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小孩很可愛,是滿足“我”的需要,這個是培養的是“情愛”。所以,為什麼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呢?因為孝,培養的是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如果我們統統地說都是愛,那就區分不出來哪一個是仁愛,哪一個是情愛了。所以,治人道以親親為本,以親親為重。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侍奉老師的過程中,把自己放下,只有把自己的意思,放下的越多,才能夠越能看到對方的需要,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知見,強加於人。
〖親親故尊祖。〗
人能夠親愛孝敬父母,必能夠孝敬父母的父母,而祖父母他也有他的父母,這個就像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一個能夠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人必然能夠尊敬祖先。尊祖,怎麼樣尊祖呢?就是通過祭祀,在《論語》上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追遠,就是祖宗過世已遠,或者父母親過世已遠,包含了兩重意思,過世已久,還有過世已遠的祖宗。為什麼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能夠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面去祭祀祖先,一面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所以,一個人能夠祭祀祖先,這一個恩情存得多麼的深厚。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祭祀。
〖尊祖故敬宗。〗
孔穎達疏:“祖既高遠,無由可尊,宗是祖之正胤,故敬宗”。“正胤”就是正宗的後嗣。祖先高遠,沒有辦法表達尊敬,但是宗是祖正宗的後嗣,所以尊重祖先必然愛敬宗族。因為這個宗族都是祖先的後裔。
〖敬宗故收族。〗
〔收〕就是聚的意思。
〔收族〕就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
愛敬宗族就能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的次序團結族人。
〖收族故宗廟嚴。〗
〔嚴〕就是尊嚴有序。
孔穎達疏:“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之所以尊嚴也。”孔穎達《疏》的意思是說,如果族人離散,骨肉乖離,那麼宗廟祭祀就不能莊重嚴肅。如果能夠團結族人,那麼親族不相離散,且昭穆有序,那麼就可以使宗廟肅穆莊嚴。
什麼是昭穆有序呢?根據《禮記·王制篇》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這個是講宗廟制度,一般是太祖廟在中央,東為昭,西為穆。
天子的七廟是哪七廟呢?那就是四親廟,“四親”指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還有“二祧廟”,就是高祖的父親,還有高祖的祖父,也稱為天祖和烈祖,以及“始祖廟”,這是一般的七廟。
在《禮記》上所記載的是根據周朝的禮制,鄭玄注:“此周制七者,太祖與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
朱駿聲在《說文解字通訓定聲》中解釋:“周制天子七廟,太祖四親之外,有文武世室二祧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其制太祖廟在中,昭東穆西,就是昭廟在東面穆廟在西面,皆別為宮院。凡親過高祖,則毀其廟,以次而遷。”
朱駿聲的解釋是說:根據周朝的禮制,天子七廟中除了太祖廟和四親廟,“四親廟”就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這五廟之外,“二祧”指的是“文武世室二祧”,就是文王和武王,“世室”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世世不毀的意思,也就是文王和武王的祧廟永遠立在宗廟之內,不外遷。
按照禮制,凡是疏遠程度遠過高祖之後,就要遷出宗廟。遷出的神主到哪里去了呢?遷入祧廟(即遠祖廟)。帝王對遠隔數世之祖,依照禮制將其神主遷入遠祖之廟。但是文王和武王的廟不會遷出宗廟,由此可以看出,周人對他們的開國祖先的恭敬和感恩以及追念之心。
〖宗廟嚴故重社稷。〗
〔社〕就是指土地神。
〔稷〕就是指穀神。
〔社稷〕合在一起就是國家的代稱。
孔穎達疏:“此以下並立宗之功也,始於家邦,終於四海,若能先嚴宗廟,則後乃社稷保重也。”
下麵講的是立宗廟的功效。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重視宗廟的祭祀的嚴肅、肅穆,他一定也會重視國家。因為國家不保,他的宗廟也就保不住了,所以“宗廟嚴故重社稷。”
〖重社稷故愛百姓。〗
〔百姓〕不是我們一般講的百姓的意思,這個“百姓”是百官的意思。
孔穎達疏:“既有社稷可重,故有百官可愛也。”既然他很重視國家,希望把國家治理得安定,他一定會愛護百官,因為百官負責具體治理國家的工作。
〖愛百姓故刑罰中。〗
〔百姓〕仍然是百官的意思。
〔中〕就是得當,無偏頗的意思。
孔穎達疏:“百官當職,更相匡輔,則無淫刑濫罰,刑罰所以皆得中也。”意思是說,百官把自己的職責都承擔好,並且互相匡正輔佐,就不會有過分的刑罰,還有濫用刑罰,刑罰都能夠適中、得當而無所偏頗。
在《尚書》中講到:“刑,期於無刑”。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人設立刑罰的目的,不是以懲罰人為快,而是目的是達到沒有人觸犯刑罰的目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武,是以武來止武,止戈為武。為什麼要講武力呢?並不是想去稱王稱霸,侵略別的國家,濫殺無辜,而是希望能夠以武止武,不得已的這個選擇。就像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我們不去抗日的話,我們被殺的民眾會非常的多,這個也是以殺止殺,是不得已而用之,這都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古人,他治理國家,他都是按著天道來治理。天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好生之德,天道好生而惡殺。”設置刑罰也是如此。
在《漢書》中也講,說:“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用禮義治理國家的,積累起來的就是禮義;而用刑罰治理國家的,積累的就是刑罰。“刑罰積則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刑罰用多了,人民就會怨恨背叛;禮義積多了,人民就會和睦親愛。“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說世代君王都想讓人民德行美好,這個意願都是相同的,但是他們用以使人們德行美好的辦法卻不相同。“或導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有的是用道德教化來引導,有的是用法令來驅使。用道德教化來引導,德教和諧的時候,人們的精神狀態就表現出歡樂;用法令驅使的,法令嚴酷而民風也就呈現出哀怨。
在《漢書》上,就記載著一個酷吏嚴延年的故事。史書上記載:
嚴延年身材短小,卻精明強悍,辦事靈活敏捷,甚至可以勝過以精通政務而著稱的子貢和冉有。做為一郡的長官,凡是下屬忠誠奉公的,他就會像對待自家人一樣的去優待、親近,而且一心為他們著想,居官辦事也不顧個人的得失,所以在他的治理範圍之內,沒有什麼事是他所不知道的。
但是,嚴延年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他痛恨壞人、壞事太過分了,所以被他傷害的人很多。他尤其擅長寫獄詞以及官府的文書,比如說他想要誅殺的人,他就親自寫奏摺,而且他的獄詞寫得很好,上面核定一個人的死罪很快就通過。到了冬天行刑的時候,他命令郡下所屬的各縣把這些犯人都押解到郡上,集中在郡府一起處死,一時間竟血流數裏。因此,這個郡裏的人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屠伯”。“伯”就是老大的意思,說他是屠宰的老大。結果怎麼樣呢?在他治理的地區,是“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全郡上下一派清明。
有一次,嚴延年的母親從東海來看望他,本來是想和他一起行祭禮的。但是他母親到洛陽的時候,正好碰上嚴延年在處決犯人。她一看,這個血流了好幾裏地,她非常地震驚,於是就在道旁的亭舍裏去住,不肯進入郡府裏去住。嚴延年還是一個“孝子”,當然這個“孝”還是帶著引號的。他就出城到亭舍裏拜見母親,但是他的母親卻關門不願意見他。他在門外脫帽叩頭,過了好一陣,他的母親才願意見他。見了他的面,他的母親就斥責說:“你有幸當了一郡的太守,治理方圓千里的地方,但是沒有聽說你以仁愛之心教化百姓,讓老百姓都保全平安,反而是利用刑罰大肆殺人,以此來建立威信。難道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就應該這樣行事嗎?”從這段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母親是一個深明大義之人,已經看出他處事非常地不妥當。嚴延年趕緊向母親認錯,重重地叩頭謝罪,還親自為母親駕車,把他的母親帶回到郡府上去住。
祭祀完畢之後,他的母親對嚴延年這樣說:“蒼天在上,明察秋毫,豈有亂殺人而不遭報應的?想不到我人老了,還要看著壯年的兒子身受刑戮。”這說明他母親在這個時候已經預測到,他以後的結果一定是不好的。他母親說:“我走了,離開你回到東邊的老家去,為你準備好葬身之地。”他的母親回到了家鄉,見著了他同族的兄弟,又把上面的話講給了他們聽。結果怎麼樣?過了一年多,嚴延年果然出了事。這個時候,東海郡的人沒有不稱頌嚴延年的母親賢明智慧的。
我們讀古書,包括讀《群書治要》,確實看到有很多有智慧的讀書人,他們深明大義,看到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可以推斷出他以後的結局如何。結果這個人的結局和他預測的一模一樣,這是什麼原因?那是因為古人他從小熟讀經書,讀經明理,“經者,常也”,它講的是恒常不變的規律,就是古人所說的“天道”。這個“天”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天道有什麼規律?就像我們上面所講的,它有好生之德,它好生而惡殺。所以,我們辦政治,辦任何事情也都應該要順應天道,要以仁恕之心對待百姓,而不應該對他們特別地苛刻,施以淫刑亂罰。
古人把地方官稱為父母官,所謂“民之父母”,本應該就是愛民如子。在《鹽鐵論》上有這樣一句話說:“故為民父母,似養疾子,長厚恩而已”。父母官對犯罪的百姓是應該什麼樣的態度呢?就像對待生了病的孩子一樣,哪有父母因為孩子一生病就把他給拋棄了呢?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對待百姓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生病的孩子一樣,不過是增施恩惠、寬厚罷了。哪有父母官對兒女這樣屠戮的道理?如果把人民,包括犯罪的人,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把能夠逮捕多少人、殺戮多少人、判了多少人的刑罰作為自己的功績去稱頌,而毫無憐憫之心,這是與天道不相符合的,結果自然不好。所以古人看了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他和天道相不相應,就能夠評價出他的興衰成敗。在《孔子家語》上,記載著孔老夫子的弟子季羔的一個故事:
季羔在衛國做司法的獄官,他做獄官,親自判處了一個人的刑罰,什麼刑罰呢,就是刖足之刑,就是把他的雙足給砍掉了。後來衛國有了動亂,季羔就逃跑。而被他砍掉雙足的人,這個時候正好在守護城門,他對季羔說:“這個牆,有一個缺口”。季羔就說:“君子不跳牆”。他又對季羔說:“這裏邊有一個洞可以藏身”。季羔說:“君子不鑽洞”。這個人又說:“這裏邊有一間房屋可以藏身”。於是季羔就躲進去了。當這些追趕他的人都走了,季羔要離開的時候,就對這個被實施了刖足之刑的人說:“我不能夠虧損君主的法律,所以曾親自判刑給你施以刖足之刑。現在我遇到了危難,正是你報怨的時候,但是你不僅沒有報怨,反而還幫助我逃跑,這是什麼原因?”這個人怎麼回答的呢?這個人說:“被判刖足之刑是因為我犯了罪過,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當時我看您用法律治我罪行的時候,是先判了別人的罪,然後才判我的罪,就是希望我能夠得到減免,這一點我看出來了。在我被判定了罪刑,將要行刑的時候,您面帶愁容,有一種傷痛不忍之心見於顏色,這一點我也觀察到了。您這樣做,並不是對我有什麼偏袒,您也不認識我,而是有仁德的君子自自然然就有這種表現。君子看到人民犯罪,他是一種哀憐之心,他會想:你看,這個人從小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結果今天才走上了犯罪之路,被判以刖足之刑,這是多麼可憐的事!多值得同情!他不是覺得:這個人罪有應得,真是活該。所以你看一念存心不一樣,給這個被判刑的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樣。他說,“這就是我之所以愛戴您、幫助您的原因”。
孔子聽了這件事之後說:“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其子羔乎!”意思是說,子羔做這個官吏做得真不錯!雖然同樣是依法辦事,但是心存仁恕之心,樹立的就是德行,太過嚴厲苛暴,樹立的就是怨氣。既能夠秉公執法,又體現了德行,還有這種關愛百姓的存心,不就是子羔嗎?只有子羔能夠做到啊!
所以同樣是做司法工作的,但是存心不同。有的是虐民,而且以虐民為樂;有的看到百姓犯罪就發怒,還用殘酷的刑罰來對待,從而樹立自己的威嚴,還以此為榮耀;有的卻是心懷憐憫之心,那麼百姓對他們的回報也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這裏就講到了“刑罰中”,愛百姓才能夠使得刑罰不苛虐,沒有亂施刑罰、還有過分施刑罰的這種現象。
〖刑罰中故庶民安。〗
孔穎達疏:“上無淫刑濫罰,故庶民安也。”在上位的沒有過分的刑罰,沒有濫用的刑罰,這樣百姓就會安居樂業。
在《鹽鐵論》上也說:“古者周其禮而明其教,禮周教明,不從者,然後等之以刑,刑罰中,民不怨矣。”古代的君王是怎麼樣用刑的呢?首先要完善他的禮義,昭明他的教化。禮義完備,教化昭明,還有不服從的人,再按照違法犯罪的程度,處以不同的刑罰。刑罰得當,老百姓就沒有怨言。“今廢其德教,而責之禮義,是虐民也。”現在廢除了仁德的教化,卻苛求百姓遵守禮義,這叫什麼呀?這叫虐害百姓。
在《孔子家語》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明的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的時候,有父子兩個人互相控告,孔子就把他們關進了同一個牢房,三個月都沒有進行判決。後來父親撤訴,孔子就把他們都給釋放了,沒有再進行追究。結果魯國大夫季孫聽到了這件事,就很不高興。他說:“司寇,你欺騙了我。為什麼你欺騙了我呢?您曾經說過,孝是治國的根本。現在殺一個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國的百姓都盡孝,但是您不把他給殺掉,反而把他給赦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孔子怎麼回答呢?孔子說:“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身居上位的人沒有教育、引導百姓,沒有教導人們走正道、行孝悌,結果下面的百姓犯了罪,就把他們處以刑罰,甚至把他們殺掉,這是不符合情理的。“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不教導百姓培養起孝心,而用孝和不孝的標準來審判官司,給人判刑,這是殺害無辜之人。“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全軍潰敗不可以斬殺士卒,司法混亂不可以懲罰百姓。為什麼呢?後面講:“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這是因為身居上位的人,沒有實行道德教化,罪責並不在百姓的身上。“夫慢令謹誅,賊也”。什麼叫“慢令謹誅”呢?就是法令鬆弛而不嚴謹,但是誅殺甚嚴,這叫殘害百姓,這叫賊害百姓。“征斂無時,暴也”,橫徵暴斂沒有一定的時節,這個稱為暴政。“不誡責成,虐也”,不事先教化百姓,卻苛求他們尊禮守法,這是虐政。“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如果政事杜絕了這三個方面,然後才可以用刑。
後面孔子還接著講,應該怎麼樣教導人們,給人以道德的教化才是有效的,這也是有步驟的。孔子說:“既陳道德,以先服之。”首先要給人們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並且以身作則,讓人們信服。現在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為什麼不得力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也就是我們說得很好,講得很好,但是自己沒有做到。如果在位者自己不能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只是希望下屬去做,這個下屬就很難信服。所以“上行而下效”。道德教育它不是靠說教能夠達到效果的,不是像知識的傳授,而是需要教育者的身教來帶動,所以教育者和領導者先受教育,首先身體力行,這個才有效果。人們於是就明白了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就不會輕易地去作惡了。
我們現在實際上是看似重視道德教育,實際上沒有一套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或者說這個標準並不明確。譬如說,我們從小學一直上到了博士,上到了很多課,但是有沒有一堂課教導過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所以你說孩子很逆反,孩子不會知恩報恩,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對父母是“一言九頂”,什麼意思呢?就是父母說一句話,他給你頂九句,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呀?因為他不知道“孝”的標準在哪里?沒有像《弟子規》那樣“入則孝”,把如何在家孝敬父母,方方面面都講得很具體。所以《弟子規》開篇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話能夠做到了,這個孝才是有基礎的。但是我們沒有明確地告訴大家孝的標準,所以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有一個人犯了罪被抓了起來,人家說你這個人很不孝,他還振振有詞地說,我對我的父母很好,你怎麼知道我不孝呢?你看《弟子規》上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怡親羞。”自己德行上有損傷,有不足,都被抓起來了,關進了監獄了,他還振振有詞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說明什麼呢?說明沒有把這些道德規範明確地給大家宣講,讓大家家喻戶曉。
宣講了道德之後還是不行,該怎麼辦呢?“則尚賢以勸之”,要尊重賢德之人,勸勉百姓向善。所以尊重賢德之人就非常的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賢德的人他能夠身體力行,把這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不僅講出來,而且做出來,讓大家去學習效仿,這樣社會就和諧了。所以古人特別尊重賢德之人,因為他們能夠興起教化。
“又不可,則廢不能以憚之。”還是不行,就要廢棄罷黜那些不能夠遵守道德規範的人,讓人們生起畏懼之心。“若是,百姓正矣。”如果這些全都做到了,百姓自然端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鹹知罪矣。”倘若還有一些奸邪之徒頑固不化,最後才給他們以刑罰的制裁,這樣民眾就能夠明理而知恥,羞於犯罪。“是以威厲而不誡,刑措而不用也。”於是就不需要使用嚴厲、苛責的政令,而刑罰也可以擱置不用了。
“今世不然,亂其教,煩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現在的世間卻不是這樣,現在的世間是什麼樣呢?這是《孔子家語》講當時的世間出現的問題:教育混亂,刑罰繁多,使人迷惑,人們不知不覺地就犯了罪,結果又用刑罰來制裁他們,刑罰愈來愈繁多,但是犯罪的人卻數不勝數。
“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說社會的風氣由盛轉衰已經很久了,雖然有刑法,老百姓能不越軌犯法嗎?這一段的闡述就非常地明確,告訴我們先要給民眾施以教化,如果民眾因為沒有倫理道德的教化做了邪曲不正的事,應該給予寬恕。但是寬恕了之後,還是一定要興起倫理道德的教化,讓人們知道做人的本分。這樣刑罰得當又興起倫理道德教育,民眾就安定了。
〖庶民安故財用足。〗
也就是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這個時候,財用自然富足。
〖財用足故百志成〗
〔百志〕就是各種願望。
孔穎達疏:“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既天下皆足,所以君及民人百志悉成,是謂‘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也”。百姓都很富足了,君主也就富足了,天下都富足了,君主和人民的各種願望都能夠達成。孫星衍在《禮記集解》上也說:“財用足,則富可以備禮,和可以廣樂,百志之所以成也。”財用富足之後,就要興起禮儀道德的教化。因為他富足之後,如果沒有道德倫理的教育,就會像《孟子》上所說的,“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而且人們富足之後就可把禮義做得很周全。“和可以廣樂”,音樂教育也可以做得很和諧,這樣一來,各種志願都可以達成。
〖百志成故禮俗刑〗
孔穎達疏:“刑亦成也。天下既足,百志又成,則禮節風俗,尤是而成,所以太平告功成也。” “禮俗刑”的“刑”是成的意思,就是天下既然富足了,各種願望都能夠達成了,這樣的話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禮節風俗,天下也能夠太平。
〖禮俗刑然後樂〗
孔穎達疏:“樂謂不厭也。禮俗既成,所以長為民庶所樂而不厭也。”“樂”就是不被厭棄的意思,因為社會的禮儀風俗已經形成了,在上位的長官就為民眾所樂,而不被民眾所厭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是故人道親愛自己的父母,(先有恩)親愛父母,就能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就能愛敬宗族;愛敬宗族,就能團結族人;團結族人,就能使宗廟肅穆莊嚴;宗廟肅穆莊嚴,就能重視國家;重視國家,就必然愛護百官;愛護百官,刑罰就能得當;刑罰得當,民眾就能安居樂業;民眾安居樂業,就能使財用充足;財用充足,就能達成各種願望。各種願望都能達成,禮俗就能形成。禮俗形成,然後人人都能安樂。
【《詩》雲:“不顯不承,無斁於人斯。此之謂也。】
〔斁〕就是厭棄、厭倦的意思。
孔穎達疏:“詩雲:‘不顯不承,無斁於人斯,此之謂也者,’此周頌清廟之篇,祀文王之廟,美文王之功,言文王之德豈不光顯乎?言光顯矣。文王豈不承先父之業乎?言承之矣。‘無斁於人斯’,斁,厭也。文王之德,既能如此,無見厭於人,謂人無厭倦之者。斯,語辭也。今尊祖敬宗,人皆願樂,亦無厭倦,故雲‘此之謂也’,謂與文王相似矣。”
孔穎達的這一段疏比較長,意思是說:這句話出自《周頌·清廟篇》,講的是祭祀文王之廟,讚美文王的功德,說文王之德難道不光明顯赫嗎?文王難道沒有繼承尊奉先人的事業嗎?文王之德光明顯赫,繼承尊奉了先人的德業,因而為民眾所喜愛而不被厭倦。既然文王的德行能夠如此,不被人所厭倦,也就是沒有厭棄他的人。如今如果也能夠尊奉祖先,恭敬宗族,定會受人們所喜愛而不被厭倦。《詩經》說:“文王的德行光明顯赫,承繼並尊奉先人的事業,因而為人所喜愛而不厭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我們知道文王他確實做到了以上這段所描述的,從親親開始,最後讓人民都尊重愛戴他。像《大學》中就稱歎文王:“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既然文王他從治親親,治仁道開始,而受到天下人民的愛戴,如果我們也能夠效仿文王,能夠這樣來做,也定能夠受人們所喜愛而不被人們所厭棄。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