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禮記》第04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禮記》第04集
2019-06-01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禮記》《月令篇》。上次我們講到了仲春之月,今天我們看季春之月。請看這一段:“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聘名士。禮賢者。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修利堤防。導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無出九門。命野虞勿伐桑柘。後妃齋戒。親帥東向躬桑。禁婦女無觀。省婦使以勸蠶事。命工師。百工鹹理。監工日號。無悖于時。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

這一段比較長,我們一句話一句話地來看:“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這裏邊的“倉”是指儲藏穀物的庫房。“廩”儲藏米的庫房。“無財曰貧,無親曰窮,暫無曰乏,不續曰絕。”也有注解認為:“常無謂之貧窮,暫無謂之乏絕。”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季春三月,天子廣布德令,實行恩惠,命令有關官員打開儲藏谷米的倉廩,把糧食賜給貧窮的人,賑濟一時缺乏,甚至斷絕糧食的人。從這裏,我們體現了天子的仁愛之心。天子就是率天來行事,要效法天之德,而天之德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好生而惡殺,祂有一種仁愛之心。

“開府庫。出幣帛。聘名士。禮賢者。”這個“府庫”是儲藏幣帛的地方。這個“幣帛”是財幣,繒帛的意思。“繒帛”,古人多用作饋贈的禮物。這一段是王者勸勉諸侯,使他們聘問名士,禮接有德行的賢者。所謂的名士,指的是德行貞純,道術通明,但是不願意出來做官,隱居不在位的人。所謂的賢者,次於名士,也是隱者。因為名士優於賢者,所以在去聘問名士的時候,要加上幣帛作禮物,而對於賢者,僅僅表示禮敬就可以了。

打開府庫,取出幣帛,聘問名士,禮敬賢者。聖王要治理天下,必須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聖王自己修身有成,又能知人善任,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就能垂拱而治。

在《晏子》中,它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那就是上、中、下。最上等的人是“難進而易退也”,最上等的人才,難以出來做官,難以被舉進,但是特容易罷退,不做官。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他是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他出來做官不做官,都不是為了自私自利,所以他沒有所求的心。看到這個國君,確實是有德行,有願望把國家治理好,使百姓安定,你又對他禮敬有加,他才願意出來輔佐你。就像諸葛亮,你要三顧茅廬,才能夠把他請出來,這是最上等的人才。

中等的人才,“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很容易被舉進出來做官,但是也容易被罷退。因為什麼呢?因為,他無論是進是退,都是要看時節因緣,如果有條件,有君主能夠賞識他,重用他,那麼他就願意出來輔佐這個君主;如果遇不到合適的、有德行的君主,那麼他呢,也就隱居了。是“用之則行,舍之退。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個無論是進是退,完全是看緣分。

“其下易進而難退也”,最下等的人,就是很容易舉薦出來做官,但是卻難以罷退他。為什麼呢?很顯然,這一類人出來做官,都是自私自利,升官發財而已,為的是個人的名利,所以他很踴躍地出來做官,但是你想把他罷退的時候,就難上加難了。

現在很多地方採用競爭上崗的方式,來選拔人才。那我們想一想,那選拔的人才是哪一等的人才呢?那就是,這裏邊的最下等的人才,就是容易出來做官,但是卻難以罷退。那麼充其量,是中等的人才,就是很容易出來做官,也容易罷退,但是要選那些上等的人才出來,就非常困難了。

古人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於隱居的名士和賢者就特別地尊重。比如你看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對曾子,說了這樣一段話:“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孔子對曾子說,至高的禮,不需要謙讓就可以使得天下大治;至高的獎賞,不需耗費就可以使得天下之士喜悅;至高的音樂不需要聲音就可以使天下的民眾都能和樂。如果明王,認真推行“三至”,就可以使得天下的君主都能知道他的名聲,天下的士人都可得為他的臣子,天下的民眾都可以為他使用。曾子就接著問了:“敢問此意何謂也?”這段話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孔子就說:“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此三者鹹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愛人,智者莫大于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在這裏,實際上,孔子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能夠使四海之內,能夠供奉、聽命于一位君主的方法。

那麼怎麼做的呢?他說:“古代賢明的君王一定是盡知天下賢良之士的聲明。”也就是說天下有哪些賢良之士,這個君主一定要心裏有數。知道他們的名字,“既知其聲名”,知道了他的名聲,然後還要進一步瞭解,他是不是有真實的德行,有真才實德,盡知他確實有真實德行之後,就要依照國家各種爵位的禮遇,來尊重他,這就叫“至善的禮法不需要謙讓就能使天下大治”;憑藉天下的俸給,使天下的賢良之士得以富裕,這就叫“至善的獎賞不需要花費便能使天下良士喜悅”。那你這樣做了之後,天下對美好德行的讚譽就會興起,這就是“至善的音樂即使沒有聲響,也能使天下的百姓心地祥和,相處無爭。”所以說,所謂天下最有仁德的人,就是能夠融洽天下至親關係的人;所謂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能夠任用天下最和諧的人;所謂天下最賢明的人,就是能夠舉薦天下最有德行的人。能夠通曉以上三點的人,就可以征伐不義的諸侯。所以,天下最仁德的人莫過於關愛眾人的人,天下最智慧的人莫過於知賢善任的人,天下最善執政的人莫過於能為賢者授官的人。那麼作為一個擁有國土的君王,如果能夠做到以上這三點,四海之內的人們就會供奉、尊命於他。

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作為君主要主動求賢,才能夠把真正賢德的人,招攬過來為自己所用,這樣才能夠垂拱而治。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對於隱居的名士和賢者,要主動地去訪求、聘問。

“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修利堤坊,導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鄣塞。”

這個“司空”,是官名,這個在周朝,是六卿之一,掌管水土工程。“溝瀆”,就是溝渠。“鄣塞”,這個“鄣”是同“障礙”的“障”,就是指溝渠道路上的障礙、阻塞等等。命令司空說:雨季即將來臨,水位開始上升,必須修整堤防,疏導溝渠,開通道路,使之沒有障礙、阻塞。

在春末時節,除了修建堤防,整治溝渠之外,還要平整道路,以便往來耕作。這是通過這些措施來預防水患,而且方便民眾耕作。我們在現代社會,興修水利,方便農民灌溉、排澇;鋪設道路,便利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資源流動,這也是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田獵罝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罝罘”就是捕獸的網;“羅網”,捕鳥的網;“畢”是用以捕捉鳥兔的長柄小網,因為形狀像天上的畢星而得名;“翳”注解說,“射者所以自隱也”,就是那些射鳥獸的人用以隱蔽自己的掩體,稱為“翳”。這個“餧”是“喂”字的異體字。

“九門”,這個是指天子九門,即路門、應門、雉門、庫門、皋門、城門、近郊門、遠郊門、關門。“毋出九門”就是強調在這個月的時候啊,所在之處,無論遠近,用於捕捉鳥獸的各種羅網器具及毒害野獸的藥物,都不得使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打獵用的各種羅網器具,包括罝罘、羅網、畢翳以及毒害野獸用的毒藥,一概不許攜帶出天子九門。因為這個月鳥獸在孵卵或哺乳,不適宜打獵,傷害了這些動物有逆天時。所以,用於捕捉鳥獸的各種羅網、器具及毒害野獸的藥物,無論遠近都不可以使用。

這個規定既培養了一個人的仁慈之心,也提醒人要順應自然天道來生產生活,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提醒人類,不能對自然界過分地索取,採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對自然界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和利用。如果肆無忌憚地捕殺動物,既不顧及動物的自然生長週期,也不顧及動物的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會使動物的多樣性受到影響,最終,也必然有損于人類的生存家園。恩格斯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於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些都是提醒人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和自然萬物和諧共處。這也說明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命野虞毋伐桑柘。後妃齋戒,親帥。東向躬桑。禁婦女無觀,省婦使以勸蠶事。”這個“野虞”就是主管田野及山林的官員。“毋伐桑柘”這個桑樹和柘樹的葉子都可以用來養蠶,所以不許砍伐桑樹、柘樹,也是愛護蠶食。“後妃齋戒,親帥。東向躬桑。”後妃要親自采桑,表示率先垂範天下。“東向”就是向東,這也是順應時氣。“禁婦女無觀”,這裏邊的“婦女”,它有特定的含義,“婦”就是指世婦及諸臣之妻,“女”是指外內子女也。外子女就是王的外姓甥之女,內子女就是王的同姓子女,比如說叔叔伯伯的子女,也就是周禮上所謂的內、外宗。“無觀”就是去容飾,“觀”有容飾的意思。為什麼要去容飾呢?因為她們應該把心思放在采桑養蠶之上,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裝扮修飾容貌之上,因此對於世婦及諸臣之妻,以及君王的內外姓子女,比如說侄女兒和外甥女兒,她們的過分裝扮要予以禁止,以使人效法,重視采桑養蠶的工作。因為這些農活都是為了製作衣服,以抵禦風寒所必須的。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國家應該重視生活的必需品,比如說糧食、衣服的生產、供應和保障。

“省婦使以勸蠶事”。“省”就是減少的意思,“婦使”就是婦事,比如說縫線組紃之事,縫紉、拈線、編織、鑲邊等等的雜務。“蠶事”就是養蠶的工作。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命令主管田野及山林的官員,禁止任何人砍伐桑樹和柘樹,愛護蠶食。天子的後妃齋戒之後,親自率領面向東方采桑,禁止世婦和諸大臣的妻子,以及天子的內外宗之女,過分裝飾容貌,並減少縫紉、拈線、編織、鑲邊之類的雜務,以勸勉婦女重視采桑養蠶的工作。

在這裏就講到了天子的後妃要率先垂範,重視農業這個根本,甚至還要親自從事采桑養蠶的工作,而且社會上層的貴家富人、小姐們不能夠過分修飾容貌。為什麼呢?這也是宣導一種務實儉樸的社會風氣。世間政治最緊要的在於安定人心,也就是要使人心安寧。所以有道的人辦政治,一定是戒除奢侈而講求儉樸,只有真正明瞭了這個道理的人,才會從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厲行儉樸。

在東漢時期,漢明帝的夫人馬皇后非常節儉,而且衣服大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因為她的雙手常常勞動,要做衣服,所以都長了繭,而她的傭人和後宮的妃子,穿的衣服也非常樸素,不會有很多華麗的裝飾品。因為她是皇后,是一宮之主,她一做出來,底下的人就不會奢侈浪費,也會以崇尚節儉為榮。所以一個皇后節儉,影響的是整個皇宮的作風,甚至母儀天下,影響整個天下的人。

在《群書治要·傅子》中講到,它說:“天下之害,莫甚於女飾。上之人不節其耳目之欲,殫生民之巧,以極天下之變。一首之飾,盈千金之資(資原作價);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縱欲者無窮,用力者有盡。用有盡之力,逞無窮之欲,此漢靈之所以失其民也。上欲無節,眾下肆情,淫奢並興,而百姓受其殃毒矣。”對天下最有害的是什麼呢?莫過於女人的裝飾打扮,莫過於女子的裝飾品。居高位的人,不節制耳目的欲望,竭盡天下的奇巧,耗盡天下的奇異之物。一頭的首飾,就花費千金之資;婢妾的衣服,兼有四海的珍寶。縱欲的人欲望沒有止境,而百姓的物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物力去滿足無窮盡的欲望,這是漢靈帝失去民心的原因。上位者的欲望沒有節制,下面的人肆情縱欲,荒淫奢侈之風並起,百姓就會遭殃受害。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對於這個道理他有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他居安思危、崇尚節儉,才奠定了大宋的基業。有一次啊,趙匡胤的女兒魏國長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鳥羽毛作裝飾的短上衣入宮,結果趙匡胤看到之後啊,非常生氣,他就對長公主說:“你把這件衣服給我,從今以後不要用翠鳥羽毛作裝飾了。”結果這個公主笑著說啊:“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也用不了幾根羽毛啊!”趙匡胤正色說道,說:“你說得不對,你穿這樣的衣服,宮中其他人看到了,也會紛紛效仿,這樣一來,京城翠鳥羽毛的價格便會上漲了,商人看到有利可圖,就會從四處輾轉販賣翠鳥,這要殺傷多少鳥啊?你千萬不能開此奢華之端。”公主聽了趙匡胤的話呀,趕忙叩謝父皇的教誨。從這個故事中看到,追求奢侈品,特別是女子的奢侈品,看似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作風,但是實際上,對天下將產生莫大的危害。比如說現在很多貴婦人都喜歡使用皮包,穿狐皮大衣等等,還競相攀比,但是不知道這樣的風氣一開,造成了多少動物慘遭殺戮。

在《禮記·禮運》上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說,剩餘的這些貨,這些東西不要浪費,不要拋棄於地上,要拿出來給大家使用,否則導致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貧富兩極分化嚴重,人心就會不平,

不平得久了就會有怨氣,怨氣積累深了,就會產生恨意,社會矛盾重重,動盪不安。所以過多的東西不能夠隨意浪費,要及時地拿出來分給需要的人,特別是貧窮的人。因為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吃不飽、穿不暖,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如果富人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他就願意拿出更多的錢來做慈善事業,這樣不僅不會受到貧窮人的仇視,反而受到人的愛戴。因為他們平時總是施恩於人,那些從他那裏受益的人,不僅不會仇富,反而還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不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反而受西方享樂主義文化的影響,比如說,現在人所接觸的大眾媒體,比如說廣播、電視、網路、報紙很多內容,特別是廣告,都是引導人如何去驕奢淫逸的,這樣的奢靡之風就會越來越嚴重。結果導致的是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對生態的破壞。

所以為什麼會出現環境危機、生態危機,就是人過度膨脹的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資源之間構成的一對矛盾,而這一對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為什麼不可調和啊?因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卻是沒有止境的。這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就導致了生態危機,導致了環境危機。所以黨中央提出了厲行節約,反對奢靡之風,這是非常及時而必要的。

“命工師。百工鹹理。監工日號。無悖于時。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工師”即工巧師長,在《周禮考工記》中沒有工師,但是因為司空掌管工巧。所以這個工師應該是司空之類的官員。命令工師在百工造作器物、理治其事之時,使監理百工的官員,每日號令提醒:造作器物不得悖逆時節,不得造作不如法的過分偽飾之物,使君上滋生奢泰之心。

春天的第三個月,天氣適宜百工造作器物,所以應當趁著百工都在造作器物的時候,使監管百工的官員,每日發佈一次號令,加以提醒。提醒什麼呢?造作器物要依據時節順序,不要悖逆節氣,使器物不牢固。比如說,《考工記》中講:“石有時以泐(音le,裂開),水有時以凝。”石頭有的時候就會裂開,水有的時節就會凝固。又說:“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材質很好,工藝也很精巧,但是做出來的器物卻是不完美,品質不好,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按照時節來製作器物。所以,監工每日號令提醒“毋悖于時”,主要就是為了保證器物的品質。當然,除了提醒造作器物不得悖逆時節氣候之外,也包括不能違背程式,偷工減料等等。此外,還要特別提要醒製作器物要依據常規,不得製作過分裝飾巧妙的器物,就像現在的奢侈品、以及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過分包裝的器物,這都會使人滋生奢泰、懶惰、享樂、攀比之心。

我們再看孟夏之月。“孟夏之月,無起土功。毋發大眾。命野虞勞農。命農勉作。毋休於都。”“孟夏之月”就是夏季的第一個月,“無起土功,毋發大眾。”就是不要大興土木工程,不要大量徵發民眾。

《禮記·月令》的主要精神就是隨順天時來安排政事。而隨順天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誤農時”,大興土木工程和大量徵發民眾會耽誤農業耕作的時間,妨害農業養蠶之事。在《群書治要·魏志下》也提出,“廣開宮館,高為台榭,以妨民務,此害農之甚者也。百工不敦其器,而競作奇巧,以合上欲,此傷本之甚者也。”在古代的時候,機械化水準都很低,勞動基本依靠人力。每當國家大興土木,或出兵打仗,都會徵調大量的民力。如果徵召勞役的時間與農忙時節相衝撞,就會妨礙生產。一旦錯過農時,一年的農業生產也就荒廢了。這個就需要國家合理安排土木工程和徵兵時間,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命野虞勞農。命農勉作。毋休於都。”這個“勞”的意思,就是慰勞、勉勵的意思。就是命令負責田野及山林的官員慰勞農民,命令農民勉勵耕作,不要總是停留在國都裏。因為這個時候最要緊的事就是趕快進行農耕,無失農時,所以應當出去耕作,不可在都邑裏休息。這也是因為進入夏季,酷暑難耐,正是耕作最辛苦的時節,所以需要提醒農民堅持生產,不能怠惰,否則這一年就沒有好的收成了。

“仲夏之月,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仲夏之月”,就是夏天的第二個月,陽氣盛而且經常乾旱。所以要怎麼樣呢?就要舉行祈雨的祭禮。“百源”就是眾水的源頭;“山川百源”是能夠興起雲雨的地方。“大雩帝”,這個“雩”就是為了求雨而舉辦的祭禮。中國人重視根本,所以才有了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山川百源的雩禮。因為山川百源,是能夠興起雲雨的地方。“雩帝”,就是指在南郊之旁設立祭壇,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

“百縣”,根據《禮記正義》孔穎達疏:就是謂諸侯也,也就是命令這些諸侯“以雩祀古之百辟及卿士等,生存之日,能立功有益於人者。”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天子在舉行雩禮之後,命令這些諸侯以雩禮祭祀古代那些生存之日曾對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百辟(音閉)卿士。“百辟卿士”,加注中說:“古者上公以下,若句龍、後稷之類。”什麼意思呢?古代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說公、侯、伯、子、男各級諸侯、各級官員中,曾經有重大貢獻、重大功勞於人民的,就像句龍、後稷之類的人。這個“句龍”是共工氏的兒子,共工氏被顓頊打敗以後,顓頊任命句龍為土正官,負責平整土地,疏導河流。他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所以被後世祀為“後土”之神。“後稷”,是帝嚳的兒子,他教民稼穡,樹藝五穀,被譽為農耕始祖、五穀之神。所以我們經常說社稷,就是指的這兩個人。“社”就是土地神,也就是指後土,指句龍;“稷”就是指帝嚳的兒子,他是五穀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夏季的第二個月,命令有關官員為民祈雨,而祭祀能興雲雨的山川等眾江河的發源地,在南郊設立祭壇,為求雨而雩祀五精之帝,繼而命令諸侯雩祀曾有功於人的百辟卿士,如後土神句龍,五穀神後稷等。

中國古代的神,我們要知道是什麼意思,知道什麼意思之後,才知道它不是迷信,這個神就是在生存之日對國家、人民有重大貢獻的人,他死後人們給他設一個廟,來加以紀念。這個廟其實就像我們現在的紀念館、紀念堂一樣。所以說這個神,其實就是像人民英雄等等。他們對國家有貢獻,死之後,就給他們奉為神,來建廟加以祭祀,加以紀念。這其實都是教導人不要忘本。這些雩禮的目的,也是教人不要忘本,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而且人的心善,這個環境就善,年頭也好,這也是古人的天人感應的理念,因為境隨心轉。如果人人都能知恩報恩,飲水思源,心善,行為善,言語善,那麼這個環境也是非常的美好, 年頭兒也會很好。

“季夏之月。樹木方盛。無有斬伐。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水潦(音老)盛昌。舉大事則有天殃。”這個是夏季的第三個月。

“樹木方盛。無有斬伐。”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樹木雖然長得很茂盛,但是還不夠堅韌。

“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

“發令而待”就是事先發出徭役的命令驚擾民眾,民眾受到驚擾,就會心動,這是妨害土神之氣。之所以稱土神為神農,是因為他主管稼穡。“稼”就是耕種,“穡”就是收穫,“稼穡”也泛指農業。

“水潦(音老)”,水潦就是大雨、雨水的意思。“盛昌”,就是盛大、浩大。

“舉大事”,什麼是大事呢?《禮記訓纂》注解說:“謂興徭役以有為。”就是大興徭役之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夏季的最後一個月,樹木生長茂盛,但尚未堅韌,不得砍伐,不要預先發出徵發徭役的命令,來驚擾民心,妨害了神農所主掌的稼穡之事。這時雨水浩大,如果大興徭役則有天殃。

這也是因為舉大事,要徵調大量的民力,會貽誤農時,有違天道,所以才會出現災殃。這也是孟子所說的“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的道理。

“孟秋之月。乃命將帥選士厲兵。命大理審斷刑。命百官完堤坊。謹壅塞。以備水潦(音澇)。”

這個“將帥”,方性夫有一個解釋說:“才足以將物而勝之,謂之將。知(智慧)足以率人而先之,謂之帥。”“士兵”,這個“士兵”,在古代它是包括了人和氣。“士”就是指人而言,可以翻譯成武士。“兵”是就他所拿的兵器而言。

“大理”是治獄官也,是負責司法審判的官員。在虞舜時期稱為士,在夏朝稱為大理,到周朝稱為大司寇。也就是所謂的“士”、“大理”、“大司寇”,有時都是指負責司法審判的官員。

到秋天的第一個月,命令將帥挑選武士,磨礪兵器。命令治獄官慎重判刑。命令百官修繕堤壩,謹防堵塞,以防止水澇災害。

中國古人都有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的智慧。比如在《禮記·經解》中也講:“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倘若你認為古老的堤防沒有什麼用處,而毀棄了它,必定會遭受水災的毀滅;倘若認為古老的禮教沒有什麼用處,而廢棄了它,必定會產生混亂與禍患。

後邊它舉了很多例子。比如說:“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如果把婚姻之禮給廢掉了,夫妻之道不明,就會產生諸多痛苦,而放蕩淫亂的罪行,就會多有發生。

《儀禮·士昏禮》對婚禮就有很多具體的說明,告訴我們,士婚禮一般有六個步驟,“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迎親。”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都是提起對婚姻的重視和責任感。

很多人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為什麼這麼麻煩呢?如果把這個婚姻之禮廢了,嫌這個婚姻之禮麻煩,那麼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夫婦之道相處痛苦,而淫亂苟合的罪行就會多有發生。比如說未婚先孕,婚前同居,還有試婚等等,這些現象都多有發生。對個人而言,造成個人的生活痛苦;對於社會而言,很多人生了孩子,上不了戶口,孩子呢,兩個人過不下去,成了單親家庭,沒有人教育,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所以有人把家庭稱為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如果社會最基本的細胞都破碎了,那就像我們身體一樣,只有個別細胞破碎了、壞死了,可能對身體的健康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當身體諸多的細胞都壞死了,這個社會怎麼可能不動盪,怎麼可能還和諧呢?所以婚姻,不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關係到整個家族的承傳,關係到家風、家道和社會的和諧。所以古人對這個婚姻之禮,也是特別的重視。

“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蓄菜。多積聚。乃勸民種麥。毋或失時。”

“幾杖”就是坐幾和手杖,都是老者所用,古代常把坐幾和手杖用為敬老之物。

“趣民收斂”這個“趣”,本又作“趨”的意思,就是催促的意思。“收斂”就是收藏穀物。秋季第一個月,百官開始收藏穀物,因為穀物剛剛長成,到了秋季的第二個月,穀物已經成熟,收藏不可緩慢,因此需要催促。

秋天的第二個月,要注意養護衰老的人,授給他們坐幾、手杖。命令司農之官催促人民收藏穀物。務必積蓄乾菜,多積聚糧食,以為過冬做預備。並勸勉民眾種麥子,不要錯過農時。

“季秋之月。命塚宰舉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倉。霜始降。百工鹹休。”

“塚宰”,在《書·周官》上說:“塚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周禮·天官·塚宰》也說:“乃立天官塚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這就說明塚宰是周代的官名,是百官之長,六卿之首,負責協助君王統理國家政事。

“帝藉”,其實就是天子的責任田,也是供上帝之藉田也。鄭康成雲:“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所治之田也。”雖然是天子的責任田,但是也要借助民力來耕種,所以稱為藉田。《禮記·祭統》上說:“天子親耕于南郊。”這說明藉田在南郊。

“神倉”,就是儲藏祭祀之穀的倉庫,之所以稱其為“神倉”,是因為所儲藏的穀物為供神之物。

“百工鹹休”,為什麼百工都休歇了呢?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開始轉寒,粘膠、刷漆都不能夠堅固、耐久、完美。

秋天的第三個月,命令塚宰列舉五穀的收成實數,確定其收繳租稅的簿冊。把天子籍田所收穫的穀物,儲藏于盛放祭祀之穀的神倉之中。這個月開始降霜,百工都要休歇。

“孟冬之月。賞死事。恤孤寡。命百官謹蓋藏。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祀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這段話也比較長,我們一段一段地來看。

“孟冬之月。賞死事。恤孤寡。”

根據《禮記正義》孔穎達的疏:“賞死事”,即加賞以身殉國者的後代。“恤孤寡”,這個“恤”就是供給的意思。“孤寡”就是指以身殉國者的妻子和兒女。“恤孤寡”就是對以身殉國者的妻子兒女提供財祿的供給。

冬天的第一個月,要加賞以身殉國者的後代,撫恤以身殉國者的妻子兒女。“命百官謹蓋藏。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大飲烝。”

“蓋藏”就是指府庫、穀倉所藏的物品。

“封疆”是疆界所在。“固封疆”,指挖掘溝塹、種植樹木,使疆界險固。“固封疆”就是鞏固封疆。

“邊境防擬盜賊,故雲備。”邊境需要防備盜賊,因此稱“備邊境”。

“要塞(音賽)”,就是邊城的要害之處。要塞理應牢固,故雲完,“完”就是即完備、完善的意思。

“謹關梁”,這個關,就是國境或邊險、要塞的出入口。梁就是橋橫,也就是橋樑的意思。“關梁禁禦奸非,故雲謹。”關口橋樑,都是禁止和防禦邪惡不法之事的地方,因此必須謹慎守護。

“大飲烝”,根據鄭玄的注解:“十月農事完畢,天子、諸侯與群臣在大學飲酒,以正齒位。”什麼叫齒位呢?就是按照年齡大小所定的席次,這個禮稱為大飲,這種大飲烝禮,後來消亡了。天子以燕禮,郡國以鄉飲酒禮取而代之。“大飲烝”,這個“烝”就是升的意思,“升此牲體於俎”這個“俎”,就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祭品的器皿,所以這個“烝”就是升也。升此牲體於俎之上,故雲“大飲烝”。也就是將用於祭祀的犧牲,就是祭品,一般都是動物的肉,升到祭器“俎”之上。

這句的話的意思就是說,命令百官謹慎保管府庫、穀倉的糧食、財物,鞏固封疆,防備邊境,完善要塞,緊守關口橋樑,舉行大飲烝之禮。

這個大飲烝禮後來演變成燕禮,還有鄉飲酒禮,這是一種尊老敬老的禮。為什麼要提倡尊老敬老呢?因為老人,都是曾經為國家社稷有所貢獻的人。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是提倡不忘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社會風氣,也是提倡長幼有序,這樣就不會恃強淩弱。所以在中國古代,越是老人,越受尊敬。但是這種情況到了現代社會,有所不同了。為什麼會不同呢?因為現代社會,都是以功利原則來處事待人,所以把老人往往視為包袱、負擔,對老人也失去了應有的尊重。

在《孔子家語》上記載:魯哀公來向孔子請教,說:“大夫們都勸我,要大力提倡尊重年長之人,這行得通嗎?”孔子怎麼回答呢?孔子說:“如果您果真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從此以後普天之下的百姓,都要仰賴您的無量功德了,哪里僅僅是魯國受益呢?”可見敬老尊老這一件事,非常的重要,不僅僅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福祉,而且關係到天下的和諧。哀公又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尊老敬老,尊敬年長的人有這麼重要嗎?”孔子說:“在過去,有虞氏,就是舜,他尊敬有德行的人,同時特別尊重老年人;夏後氏,尊重有爵位的人,同時也格外尊重老年人;殷商人,尊重世祿之家,同樣也是尊重老年人;周朝人,尊敬孝敬父母的人,但是也仍然尊敬老年人。虞、夏、殷、周是天下的盛世王朝,那些時候,沒有遺棄老年人的。老年人受到天下人的尊敬已經很久了,僅次於侍奉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僅次於孝。因此在朝廷上爵位相同時,以年長者為尊;七十歲以上的人,拄著拐杖到朝廷,就是七十歲以上的人去上朝的時候,就可以拄著拐杖,國君要向他詢問事情的時候,要給他安置座位;八十歲以上的人便不在朝廷裏做官了,國君要詢問事情,必須親自到他家裏去請教。於是,敬老之風就擴展到了整個的朝廷;在走路的時候,不敢與年長者並肩而行,不是錯後行走,就是跟隨在身後。在古禮中,跟父輩走路要隨後而行,跟兄長那麼大的人一起走路,要錯行於側;在路上遇見老年人,不論是乘車還是騎馬,包括侍從人員都要避讓,頭髮斑白的老年人,自己不用挑著擔子在路上行走,而由年輕人代勞,於是敬長之風,就延伸到道路之上了;在鄉里提倡敬老,老年人就不會缺衣少食,強壯的人就不敢侵犯弱小,人多不會欺負人少,於是敬長之風就擴展到州郡街巷了。古代還規定,五十歲就不承擔跟隨打獵的勞役了,就是五十歲開始就算老年了,就不承擔朝廷的勞役了,也不再參加上山打獵之類的事兒。分發獵物的時候,要給年長的人多分一些,於是敬長之風就擴展到捕獵的活動中。這個獵人,也懂得敬長。在軍旅部隊之中,爵位相同的,以年長者為尊,於是敬重長上之意就擴展到軍旅。聖賢君王以孝悌之道教化百姓,從朝廷開始,推行到道路上,達到州縣、街巷,連打獵的人都相互仿效,軍隊中也相互學習。於是天下百姓共同以此作為道義的準則,寧死也沒有人敢去違犯。”哀公聽了說:“這真是太好了!”可見敬老尊老是中華傳統的美德。

在1984年12月7日,《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中青年幹部要尊老》,作者就是當時任河北正定縣縣委書記的習近平。這也是習總書記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習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是《中青年幹部要尊老》。在論述“尊老”的傳統美德時,他大量引經據典。比如說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鄭板橋的“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等等,體現了對中國尊老敬老傳統的重視。

在十八大之後,習總書記更是親身踐行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比如說2014年元旦前夕,他特意來到北京的一家敬老院看望老人,並且指出:“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在2014年會見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時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尊重老同志、愛護老同志、學習老同志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2017年11月17日,在與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的代表合影時,習總書記讓兩位年事已高的道德模範坐在自己身邊,更成為暖心感人的場景,受到了人們的好評。

從1984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到一直以來對老幹部工作的高度重視,可以看到習總書記對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傳統,以及治國智慧,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所以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看到習總書記的一系列的舉動,你就知道它背後的深意。為什麼在元旦前夕他去看望老人,到老人院,然後又提倡敬老尊老的這種傳統美德。這個不是小事情,它確實是像孔子所說的不僅僅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太平,甚至關係到整個天下的太平。為什麼呢?因為天下人都是以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他做事是有規矩的,他不能夠恃強淩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祀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天宗”就是指日、月、星、辰。

“祀於公社及門閭”,就是不單要祭祀“社”,就是土地神。“又祭門閭”但是先祭社神,後祭門閭,故雲:及。

“臘先祖五祀”,這個“臘”,也就是獵的意思,也就是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這個“臘”,就是指打獵,用打獵所獲得的禽獸來祭祀。“五祀”是指門、戶、中溜、灶、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子向天地日月星辰祈禱來年的豐收,分別在祭祀土地神的公社和門閭舉行祭祀禮,用打獵所獲得的禽獸祭祀先祖和門神、戶神、中溜神、灶神,行神,並且舉行宴會慰勞農民,讓他們得到休息。“勞農以休息之”後面有一個加注說:“黨正屬民飲酒。正齒位是也。”就是黨正聚集民眾飲酒,舉行鄉飲酒禮,以正齒位。也是提倡一種尊老敬老的風氣。

“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天子命令將帥講習武功,操練射箭、禦馬之事。

其實這就是戚繼光所說的:“守不忘戰,將之任也;訓練有備,兵之事也。”用習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加強練兵備戰,提升打贏能力。”

在平時和平的時候也要操練,來提升軍隊作戰打贏的能力。這也是居安思危的表現。

“仲冬之月。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野虞教導之。”

冬季的第二個月,天子命令典禮的官員分別祭祀四海大川及山林水澤。有能揀取草木果實和獵取禽獸的人,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員負責教導他們。這也是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草木果實,使人們有充分的糧食。

“季冬之月。命取冰。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

“命取冰。冰已入。”這個“取冰”就是鑿冰的意思。

在《禮記•大學》上我們都學過,說:“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鄭玄注:“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伐冰”,就是鑿取冰塊的意思。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所以需要鑿取冰塊,窖藏起來。這件事什麼時候做呢?就是這裏講的:“季冬之月。命取冰。冰已入。”

就是在冬季的最後一個月,命人鑿取冰塊,窖藏起來。因為這個月的冰也是凍得最堅固結實的。

“令告民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計”,就是計畫、謀劃的意思。“耦耕”,古代用耒耜犁田,必須兩個人合作,稱作耦耕。

“耒耜”,就是耕田翻土時所用的器具,也泛指農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後來也用耒耜泛指農具。

這段話就是說:命令田官告訴民眾取出五穀的種子。說明大寒氣節已過,農事即將開始。命令農民計畫耕種的事宜,修理翻土的耒耜,備辦耕田的農具。

這段話實際上就提到了國家指導、甄選良種和修繕農具的問題。就國家指導層面而言,在現代社會運用資訊化、大資料、高科技來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就甄選良種而言,要特別高度重視轉基因種子對於土地、環境和人體健康乃至生育能力的危害性,堅持走生態農業之路。就修繕工具而言,機械化的大生產不僅僅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節約了人力成本。如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研發和普及高級農業生產工具以實現增產增效,是發展科學技術時應該加以關注的。由此可見,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通過國家指導、甄選良種、修繕農具的方式以確保農業豐收,保證糧食安全的做法是一以貫之的,這仍然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和借鑒。

“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

“飭國典”,“飭”就是整治、整頓的意思,修飭的意思。“飭國典”就是修訂國家的六典之法。“六典”,就是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

天子與公卿大夫共同修訂完善國家的法典。按照四季的時令,以確定哪些適用來年運用。

“季冬”,就是冬天的最後一個月,就如同《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後一卦“未濟”卦,舊年以此為終,新年以此為始,周而復始,迴圈不息。這就意味著《月令》的指導精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凡是作為君主的人,要法天行仁,體恤民間的疾苦,念茲在茲,無有止盡。

《禮記·月令篇》雖然關注農業生產,但是也涉及了國家的祭祀、徭役、軍事、社會保障、生態保護、文教等各個領域。從我們以上所學的章節可以看到:天地祖先、天子百官、黎民百姓、山林鳥獸共同構成了一個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人作為核心,要發揮維護“一體”的作用,踐行天地的厚德。隨順天時,本質就是要生養萬物,這是仁心、仁政的最好落實。

在現代社會,依循天道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生活、辦理政治,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關係,是我們從學習《禮記·月令篇》所獲得的重要啟發。我們看在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中這些理念都有明顯的體現。

特別是在2019年5月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開幕式上,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更能顯示出總書記所具有的效法天德的仁愛情懷。在這次講話中,他再次強調:“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並且還明確提出了“五個應該”:“我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我們應該追求綠色發展繁榮;我們應該追求熱愛自然情懷;我們應該追求科學治理精神;我們應該追求攜手合作應對。”他強調:“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只有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夠科學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追求熱愛自然情懷則是人類對待自然的最基本的態度。‘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他明確提出:“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宣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生態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必須充分認識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不斷強化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可以說這些理念和《禮記·月令篇》“要順應自然規律,愛護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這些理念也讓我們能夠對習總書記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思想,更加具有信心,也更能夠看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