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禮記》。請看《群書治要·禮記》《檀弓》篇。
請看這一段:“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這一段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學的課本中也學過。孔子從泰山旁邊經過,見到一位婦人在墓前哭得很傷心。夫子撫著車前橫木向她致意,聽她的哭聲,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她哭得如此悲傷呢?於是就派子貢前去詢問,有一些本子說是派子路。
婦人回答說:從前我的公公死于虎口,這裡的“舅”就是丈夫的父親,叫“舅”,也就是公公。從前我的公公死于虎口,我的丈夫也死于虎口,如今我的兒子又死于虎口。夫子說:“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婦人回答說:“無苛政。”通常,這個“苛政”都解釋為苛刻的政治。也就是說,這裡沒有苛虐的政治。但是根據《禮記訓纂》,說這個“苛”,音何。《說文解字》解釋,小草也,引申為細密的、瑣碎的、繁雜的意思。王引之說:“政讀曰征。”就是這個政治的政讀作徵收的征。什麼意思呢?就是“賦稅及徭役也。誅求無已,則曰苛征。古字政與征通。”也就是說這個政是個通假字,它和徵收的征是相通的,這個政在這裡是名詞,就是賦稅和徭役的意思。徵求賦稅沒有節制,而且很繁雜瑣碎,這個叫苛政。所以這個苛政就是繁雜的賦稅與徭役的意思。根據這種解釋,婦人的回答就是這樣解釋的,她說:“這裡沒有繁雜的賦稅和徭役。”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這裡也有兩種解釋了,說:“你們一定要記住,苛刻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兇猛。”這是我們通常的解釋。按照苛政這種解釋,就是說:“你們要記住,繁雜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要兇猛。”這段話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再接著看下一段。
“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晉人之覘宋者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悅。殆不可伐也。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
我們一句一句話來看。“陽門之介夫死。”
這個陽門,就是宋國國門的名字。介夫,就是甲胄衛士。宋國有一位看守陽門的衛士死了。
“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
宋國以司空為司城,主管城郭。司城官子罕進到靈堂之內哭得很傷心。
“晉人之覘宋者。”這個覘,就是窺視的意思,也就是窺探、偵查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宋國有一位晉國人,專門負責刺探宋國的情況。
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悅,殆不可伐也。”也就是說在當時,晉國刺探宋國情報的人,回國向晉侯報告說:宋國陽門的一個士兵死了,而司城子罕為他哭得很哀傷,人民都為之感動,恐怕不可征伐。
“殆不可伐也。”為什麼呢?這個注解說,“言介夫匹庶之賤人,而子罕是國之卿相,以貴哭賤,感動民心,皆喜悅,與上共同死生。若有人伐,民必致死,故雲“殆不可伐也”。”
為什麼這個晉國的探子說這個時候恐怕不可討伐宋國呢?意思是說,這個衛士,雖然是一個地位很低賤的人,而子罕身為國家的卿相,以貴哭賤,使民心深受感動,所以人民都心悅誠服,願意與他同生共死。假若有人來討伐,人民必然會誓死保衛,所以說恐怕不可討伐。
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
孔子聽了這件事之後,就說:“真是一位善於偵探的人啊!”稱讚這個晉國的探子,說他可以見微知著。他從這個微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到,這個時候恐怕不能夠討伐宋國。為什麼呢?因為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決定一個戰爭成敗的關鍵就是在於人。所以在《孫子兵法·謀攻》上也說,“上下同欲者勝。”也就是說統帥與士卒、上級領導與下級民眾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就一定能夠戰勝敵人。這個就是“上下同欲者勝。”所以,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因素就在於人心歸一,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我們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那是什麼原因呢?就是那一批共產黨人,特別是領導幹部能夠率先垂範、艱苦奮鬥的作風,以身作則,所以深得民心,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結果“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個是我們講的《檀弓》。下面我們看《王制》。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
這個論,就是考其德行道藝。也就是說,凡是從庶民中選用人才為官,必須首先考察他的德行、道藝、才能,是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論辨,然後使之。”
辨,就是考問得其定也。評定了他的德行才能高下之後,就是經過考察,覺得他確實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這樣才決定使用他。
“任事,然後爵之。”
這個爵,就是正其秩次的意思。就是給他評定授予品位。使他擔任一定的職事之後,如果他能夠勝任,才正式授予他品位。這就是說,古人他授官是非常謹慎的。首先要考察他實有道德才能,雖然知道他確實有道德、有才能,但是還不知道他是否具備實際幹事的能力。所以還要讓他擔任一定的職事,經過考察,他確實能夠幹得好,然後才授予他一定品位的官位。
“位定,然後祿之。”官位的品級確定了,就給予相應的俸祿。這一節就是講述如何選擇賢才,並任以官職給予俸祿。後邊就從爵人過渡到了刑人。“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這一段是如何從庶民中選官,而談及到了怎麼樣授予人官位。又從怎麼樣“爵人”,就是授予人爵位而涉及到“刑人”,就是給人判刑。授予爵位是在朝廷之上,請士人共同來見證,這也體現了政務的公開、透明和公正,避免任人唯親、結黨營私,同時也是鼓勵德才兼備的士人,讓他們能夠努力工作。因為有德有才的人就會被授予官爵、提升品位。處以刑罰時,要在公開場合進行,與大眾共同廢棄他,這也是為了避免冤案,對社會大眾起到警示和告誡的作用。
總之,爵人、還有刑人,都必須公開進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謹慎行事。特別是要授人以爵的時候,把人選拔到領導位置的時候,更是要慎之又慎。為什麼呢?
《孟子》上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說我們應該把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上。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而高高在上,就等於把他的過惡播撒給廣大的民眾,因為“上行則下效”。所以一個領導幹部的德行,他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風氣,整個國家的道德風尚。
在《說苑》中也說,“欲霸王者,托於賢。”
如果你想成就霸業,或者說我們想幹一番事業,也必須依靠、依託、依賴賢人。
“非其人而欲有功,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說你任非其人,而想建功立業,這就如同什麼呢?下麵做了兩個很好的比喻,特別的形象。
就像在夏至這一天,我們知道夏至這一天,這個夜是最短的、日是最長的,但是你卻想在夏至這一天,想它的夜是很長。“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你想射水裡的魚,但是你把這個弓箭,卻指上天去了,你還想指望能夠射中。這個意思是說,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從這兩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就可以看到,賢人對於建功立業,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晏子》上,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齊景公曾經問晏子,問了什麼問題呢?他說:“我的先君齊桓公,曾經率領兵車三百輛,九次會盟諸侯,一統天下。現在我率領的兵車有一千輛,可以趕上齊桓公的業績,在他之後一統天下嗎?”
晏子怎麼回答的呢?晏子說:“齊桓公率領兵車三百乘,九次會盟諸侯,一統天下,是因為他左有鮑叔牙、右有管仲的輔助。而現在您左右全是娼優。諂媚、邪惡的人在前,阿諛奉承的人在後,又怎麼可能趕上齊桓公而成就霸業呢?”
晏子的這個回答就是提醒齊景公,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任賢選能。所以,開創事業要想使政績卓著,人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在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進行集體學習。習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說,“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這是對中國重視任賢選能的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當前這種形勢下,要得什麼樣的人才最關鍵呢?
在前不久,也就是在3月1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舉行開班儀式,習總書記特別出席了這一個開班式,並且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能否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最能看出一個幹部的黨性和作風。”也就是說,在我們現在這個歷史時期,特別要任用那個勇於負責、敢於擔當的領導幹部。
在黨的十八大之後,黨中央下定決心整治腐敗,反對“四風”,也加大了打擊腐敗的力度,這使我們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這也使那些習慣於“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利慾薰心”的領導幹部喪失了“有所作為”的驅動力,那就是“財色名利”。
《管子》上有句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領導幹部朝九晚五,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是推動他們努力工作背後的動力是什麼呢?概括起來,無非是“財色名利”四個字。但是在十八大之後,國家加強反腐敗的力度,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很多人努力工作,但是獲得不了以前所有的“財色名利”了。於是消極怠工、無所作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成為一些為官者奉行的箴言。有些領導幹部為了保全頭頂的烏紗,對歪風邪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到困難就擱置拖延;遇到事故就推諉瞞報,逃避責任。這種庸庸碌碌混日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於計算、老于世故的文化氛圍一旦形成,社會也就失去了推動進步和發展的力量。而且領導幹部不負責、不擔當,敷衍塞責,也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會導致民怨、民憤,激化社會矛盾、增加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正因為如此,習總書記才再次強調,說:“堅持原則、敢於擔當是党的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且還引用了古人“為官避事平生恥”的名言加以警誡。中國古人為什麼把避事視為值得羞恥之事呢?因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從小讀聖賢書,他有很深的羞恥之心,從小就培育起了忠義的品德,所以說,“為官忠義必擔當”。
但是說起這個“忠義”,很多人對這些概念也有所誤會。因為經過文革,我們批評“愚忠愚孝”。所以說起“忠”也有誤解。什麼是“忠”呢?朱熹解釋這個忠,“盡己之謂也。” 也就是你竭盡全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就是盡到了忠心。那什麼是“義”呢?“義者,宜也。”這個“義”和適宜的“宜”是相通的,就是適當、應當、適宜的意思。也就是說,你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把你該承擔的責任和本分盡到,這就是“義”。
對於為官者而言,竭盡全力、竭忠盡智地完成屬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適當的方式承擔為官者應該盡到的本分,這就是“忠義”。所以,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職守、勇於擔當,既是從政者的道義所在,也是為官者職業道德的應有之義。所以習總書記說,“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是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如果為官者尸位素餐,避事、躲事,無所作為,定會為社會大眾所譴責。
我們看在《群書治要·荀子》之中,甚至把這種人痛斥為國賊。《荀子》上的這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也就是說,既不體恤國君的榮辱,也不顧國家的安危,一味地迎合、結交權貴以苟且容身,保持官位和俸祿,這樣的人被稱為“國賊”,對國家有賊害的人。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給我們很深的啟發。
說北村有一位叫鄭蘇仙的人,有一天做夢來到了地府,看到閻王正在審查新到的人。這時,一個身穿官服的人,頗有氣勢地走進大殿,自稱為官所到之處只喝百姓一杯水,一生無愧於天地鬼神。閻王笑著說:“設立官制是為了治理國家、造福百姓。要說不收百姓錢財的就是好官,那麼立一個木偶在公堂上,它連水都不喝一口,不是比你還廉潔嗎?”這個人就辯解說:“我雖沒什麼功勞,但也無過!”閻王說:“你一生處處所求不外乎保全自己,審辦案件時,你為避開嫌疑沒敢說話,豈非有負於民?辦理百姓之事,你怕麻煩,而沒有上報朝廷,豈非有負于國?對於官員的政績應當怎麼看?無功便是過。”這個官員聽了之後,似有所悟,鋒芒頓減。這個故事是借閻王之口,給我們揭示了“無功便是過”的道理。
在《孔子家語》上記載,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情,其中兩種不吉祥的事,都是和任賢選能有關係。哪兩種不吉祥呢?“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也。”說你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聖賢人都隱居。愚鈍的人、自私自利的人,都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所以,只求自保的庸碌之官,他所造成的危害,其實不亞於貪污腐敗。而為官者之所以避事、躲事,不負責任、不願擔當,從根本上說,是現在的領導幹部忽視了對中華傳統忠義美德的繼承與弘揚,取而代之的是開始奉行唯利是圖、享樂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的處事原則,折射出來的是為官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義利觀出了問題。而且“上行則下效”,一旦極端個人主義、精緻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在為官者之中普遍流行,必然會導致這樣的價值觀在全社會都蔓延,那麼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孟子》上所說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在交相地爭奪利益、都在談論,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對我有什麼利益?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為什麼說危險了呢?
比如說我們現在社會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貪污腐敗的問題,都是和官員的不作為、不負責、不擔當,以及他背後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密切相關。所以,孔子和孟子早在人人汲汲爭利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嚴於義利之辨,引導這些從政者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孔子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人和小人之間的區別,就是他做事是以利為出發點還是以義為出發點。而且他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如果你看到應該做的事情而不去承擔、不去做,那就是沒有勇氣,沒有勇。對於為官者而言,遇到應該擔當的事情而不去擔當,也是無勇的表現。在傳統社會,這樣的義利觀,這樣的道德教育思想非常的普及,所以那些庸碌無為者一定為社會世人所不齒,而那些勇於擔當、堅持忠義的賢士,則為世代所傳頌。比如說我們看《孔子家語》中,記載著一個“史魚屍諫”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講,衛國的蘧伯玉德才兼備,但是衛靈公卻不任用他;彌子瑕無德無才,擅於諂媚巴結,反而受到重用。這個時候史魚就極力勸諫,但是衛靈公卻沒有接納。史魚生病將要去世的時候,就囑咐他的兒子,他說:“我在朝廷為官,未能使蘧伯玉入朝為官,也未能罷免彌子瑕,這是我作為大臣卻沒有盡到匡正國君的職責。我活著的時候不能匡正國君,死後就不能用正常的禮儀來安葬。所以我死之後,你把我的屍體放置在窗戶下,對我而言就已經足夠了。”他的兒子依言照辦。
衛靈公來弔唁的時候,看到史魚的屍體被放在窗戶之下,感到非常奇怪,就問是什麼原因。這個時候,史魚的兒子把他父親的話就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聽了之後愕然失色,說:“這是寡人的過錯!”於是他就命令按照賓客的禮儀安葬史魚,並且聽取了他生前的建議,提拔任用了賢人蘧伯玉,罷免了佞人彌子瑕,並且疏遠了他。
孔子聽了之後評論說:“古代極力進諫的人,到死也就結束了,沒有像史魚這樣死了之後還要借著屍體來進諫,以忠義感動國君之人,怎能不稱他為正直呢?”
那我們想一想,像史魚這樣的為官者,即使到了臨終之前仍然不忘盡忠職守,那平時的時候,又怎麼會為了保住頭頂的烏紗而消極避世,以求安閒呢?正是這種忠義精神,是為官者特別受民愛戴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孟子就說了,他說:“君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意思是說你不用談利益了,只要我們有仁義就足夠了。
現在人就會批判說,哪個人不講利益呢?如果只講仁義而不講利益的話,恐怕只有少數聖賢人才能做到,並不適合於廣大的民眾吧。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聖賢?我們為什麼要成為聖賢?這個聖賢就是按照自然而然的天道規律來行事的人,他也是按照自然天道來教導人的人。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的本性找回來了,他也希望幫助社會大眾找到他們的本性。所以,聖人實際上是我們本來面目。
聖人是按照他所體悟觀察到的天道來教導人,這個天道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古人有句話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你按著自然天道來做,你就會興旺發達;你違逆了自然天道,你就會衰落、會滅亡。孟子也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都是說,要按照自然天道來行事。
那我們看,雖然為官者他不以個人私利作為做事的出發點,他只講求仁義,負責擔當,如果人人都能夠這樣做的話,結果是每一個人的長遠利益,國家利益,都能夠得到保證。相反,如果為官者為了追求個人私利而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結果每個人都是這樣做,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都不能夠得到保證,國家的利益也必然受到損害。所以,它是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雙輸而不是雙贏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人,他讓我們只講仁義,而不要談私利的原因。雖然你不講仁義,但是利這個是大的利益,長遠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就在其中了。如果相反,你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眼前的私利,不擇手段,不顧及國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結果卻恰恰是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國家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
我們看中國共產黨,中國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也充分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的忠義美德。
比如說毛澤東毛主席,16歲出韶關的時候,他留了一首詩給他的父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周恩來同志,在年僅13歲的時候,便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錚錚誓言。
鄧小平同志在為《鄧小平文集》作序的時候這樣寫道:“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習仲勳同志也經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所以在1943年1月的時候,毛主席為習仲勳同志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這些樸素的話語都體現出偉人們報效國家的志願與擔當,以及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與熱愛。正是這種忠義精神,以及他們對國家民族所做出的貢獻,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認可和讚譽。
這說明,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的領導者,要成就事業,有一項最基本的內在修煉,那就是不計個人得失,關懷百姓福祉的無私擔當。
所以,大凡選擇從政為官的人,就是意味著甘願選擇一種心無旁騖的、專心于治國理政、為民謀利的職業,換一句話說,就意味著“義以為上”的犧牲與奉獻。正如習總書記在回憶梁家河的插隊歲月時所說的,他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當時我離開梁家河,人雖然走了,但是心還留在這裡。那時候我就想,今後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所以,選擇從政為官,就是選擇了一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為國家奉獻的高尚職業、高尚事業,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這才是為官者,備受人民尊敬愛戴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們看孟子說,他說:“爵一,齒一,德一。”
讓我們尊敬有爵位的人,換一句話說就是領導者。尊敬上了年紀的人,尊敬有德之人。那中國古人為什麼特別尊敬有爵位的領導者呢?因為在選拔官員的時候,古人就秉持了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群書治要·傅子》中所說的,“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這個爵位,就是領導的位置,不授予給無德之人;俸祿,換一句話說就是工資和獎金,也不給予無功之人。也就是說,你的德行越高,你的領導位置越高,你對國家的貢獻越大,你所享受的工資和俸祿也就越多,這是一種很好的選官機制。
在《群書治要·墨子》中,也有一段話,也是講了中國古代的這種激勵機制,值得我們現在人汲取和借鑒。
他說,“故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與之爵,重與之祿,任之以事。”
說古代的聖王,他辦理政治,都是使有德的人,列於其位,就是有一個官位,使賢能之人得到尊重,即使是農民和工匠、商人有才能者,就被選拔舉薦,給以高位、給以厚祿,委任以政事。那麼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受賞,量功而分祿。”
這並不是因為他有賢能便賞賜,而是想通過他們來成就事業,要想把事辦成、要想建功立業就必須這樣做。所以,應該憑德行歸其位次,以官職為國家服務,論業績進行獎賞,按功勞頒給俸祿。
“故官無常貴而民無恒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故得士。”
所以這個官,不會始終富貴,而百姓也不會終生貧賤,有才能就會得到選拔薦舉,無才能就會被免職,崇尚公義,消除私怨,避免私怨,所以才能獲得賢士,獲得德才兼備的人。
“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故尚賢者,政之本也。”
得到賢才有什麼好處呢?君王得到賢才,則計謀不會窮盡,身體不會疲勞,名聲樹立而且功業成就,善名更加彰顯而邪惡不會產生。因此說,尊重賢才,這是為政的根本。
所以,這些思想對於我們今天選賢任能,還是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在《群書治要·尚書》中,也記載著這樣的考核制度。這個考核制度對於我們今天避免為官的人不擔當,也有很重要的啟發。
他說,“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就是三年對幹部的政績進行考核。考核之後,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如果這個官員有政績,確實做得好,就要提拔他;如果他昏庸、愚鈍沒有政績,事情做不好,這就要罷退他,黜退他。
這些選拔制度、激勵制度、考核制度既保證了能夠吸引德才兼備的精英之士從政為官,也保證了唯有德才兼備的忠義之士才能脫穎而出,在仕途上步步高升。
如果你不是這種能夠擔當,敢於負責的人,在這個考核制度、激勵制度之下,就已經被篩選罷退了,淘汰了。所以,在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需要一批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領導幹部。這也需要我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繼承和發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忠義精神,借鑒中國古代任賢選能的歷史智慧,把能幹事、敢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領導幹部選拔出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功立業。這個是我們講的這一條。
我們再看下一條。
“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水獺貪食,捕得魚之後陳列於水邊,就像祭祀,這叫獺祭魚。“虞人”,就是掌管山澤的官員。“梁”就是絕水取魚的意思。
獺祭魚是什麼時候呢?在《禮記正義》孔穎達的書上這樣說,說按照《月令》記載,正月獺祭魚。而按照《孝經緯》則這樣說,“獸蟄伏,獺祭魚,則十月中也”。
這裡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個是正月、一個是十月中。孔穎達認為應該是十月中,並且給出了兩個原因:
一、就是這一句話和下面的“鳩化為鷹”,“草木零落”,它的文意是相連接的。而“鳩化為鷹”,“草木零落”都是在八月的時候,還有九月末、十月初的時候。所以“獺祭魚”,也應該是十月。
另一個原因,就是按照《魯語》李革的說法,說“鳥獸孕,水蟲成,於是乎禁罝罦羅網”。
就是說在鳥獸懷孕的時候,懷胎的時候,水蟲剛剛長成,這個時候應該禁止各種捕魚之網,還有這些捕魚的設備。
又說“獸長麛夭,鳥翼鷇卵”。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獸都在生長而且很幼小。這個時期,這個鳥也剛剛長出翅膀,而且也是很幼小,還是剛剛從卵中孵出來的這個時期。這個時期是什麼呢?
注雲謂季春時。這個時候是季春,就是春天的最後一個月。
“雖然正月獺祭魚,虞人不得入澤梁。”所以《月令》篇說,正月獺祭魚,但是在正月之後就是季春,就是春天的第三個月,還是不能夠讓這些掌管山澤的官員進入湖泊水澤之地絕水捕魚,所以“獺祭魚”就是“十月中”。
“豺祭獸。然後田獵。”
按照《月令》九月“豺乃祭獸”。《夏小正》十月“豺祭獸”,所以“豺祭獸”是什麼時候?就是在九月末十月之初。九月豺出動捕獸之後,才可以田獵。
“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這個“罻”,就是小網的意思。“罻羅”泛指捕魚之網。“鳩化為鷹”,孔穎達認為是八月的時候。八月鳩化為鷹之後,才可以張設網羅捕捉飛鳥。
“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
根據孔穎達的書,“草木零落”是指十月的時候。因為按照《月令》記載,季秋時“草木黃落”。季秋就是秋天的最後一個月,就是九月,這個時候是草木發黃,有了落葉。到了草木零落的時候,就是凋零芟折,這個時候是在十月份。
這是就官民揔取林木而言,這是總說官民獲取林木是在十月之後,草木凋零之後,才可以去砍伐樹木。
如果就時取林木而言,則《山虞》中記載,“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
如果是按著順時來獲取林木而言,在《周禮·地官·山虞》中記載,“仲冬斬陽木”。仲就是中的意思,冬天中間的那一個月,砍伐陽木。這裡的“陽木”,鄭玄注:“陽木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冬斬陽,夏斬陰。”陽木是長在山的陽面,陰木它不喜陽光,所以長在山的陰面。所以在冬天的時候,砍伐陽木。因為冬天的時候,陽木就生長得不是很迅速了。夏天的時候砍伐陰木,這個是指時取林木而言。
這些都是要給林木充分的生長時間,在它茁壯生長的時候,不予砍伐。也就是說要等這個林木長到一定的尺寸之後,才給予砍伐。所以“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就是在十月草木凋落之後,才可以進入山林,砍伐樹木。
“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這個“昆”,就是“明”的意思。“明蟲者,得陽而生,得陰而藏。”這個昆蟲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得陽而生,得陰而藏。”所以在十月的時候,“未十月之時”,就是昆蟲還沒有蜇藏入土的時候,不可以焚火肥田。
這些都是在講“取物必順時候也。”獲取動植物都必須順應時節的規律。不該捕殺的時候就不能捕殺,不該斬伐的時候就不能斬伐,都是要給生物一定的生長時間,讓它充分地生長。
這一方面是培養自己的慈悲惻隱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天道來生產生活。而天有好生之德,天都是好生而惡殺的。所以在春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萬物生長的時期,就更應該順應天道,不逆生氣。這樣才能夠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的一種反映。這說明古人都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來安排生產生活,人道必須順應天道,這樣才能夠昌盛發達。
我們再看下一句。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
這個就是說,國家沒有九年的儲備、儲蓄,這個儲蓄主要是指糧食儲備。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九年的糧食儲備,被稱為不富足;沒有六年的糧食儲備,被稱為危急;如果連三年的糧食儲備都沒有,這個國家就不成其為國家了。連續耕種三年就確保儲蓄一年的食用;耕種九年就確保儲蓄三年的食用。倘若三十年一以貫之,既使遇到了凶旱荒年和水澇災害,民眾也不致挨餓。然後,天子每日就可以享用美食並奏樂。“菜色”就是食菜之色,就是食菜的饑色。為什麼糧食儲備充足這麼重要呢?
在《群書治要·漢書二》上也記載:賈誼曾經向漢文帝上書,在上書中勸導漢文帝要重視農業。上書是這樣寫的,他說:“管子曾經說‘倉廩實而知榮辱‘,如果人民衣食不足,吃不飽、穿不暖還想使國家得到治理的,從古至今都沒有聽說過”。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古人曾經說過,假設一個農夫不耕作,就有人會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就會有人受凍。“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這個字念“絕”,就是“盡”的意思。說萬物的生長都是有時節的,但是使用起來卻沒有節制,這樣物資勢必會用盡。“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這個“恃”就是依靠、依賴的意思。古代治理天下達到了非常細緻周詳的地步,所以國家有足夠的積蓄可以依靠。“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說如今人們都背離了農業這個根本而趨向商業,不勞而食的人口越來越多,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浪費的風氣日益嚴重,這是國家的大禍。為什麼是大禍呢?
賈誼就接著說,他說世上有荒年和豐年,這是自然運行變化的規律。即使是在夏禹、商湯的時候,也都會遭逢。如果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的旱災,國家拿什麼來救濟百姓呢?如果突然邊境發生緊急的軍情,幾十萬的兵眾,國家拿什麼來供給軍餉?戰爭、旱災接踵而至,天下物資匱乏,有勇力的人就會聚眾蠻橫打劫,進而發動徒眾爭相起事,到了這個時候才驚慌失措地設法應對,還來得及嗎?
所以他說,“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所以儲藏糧食等物資,是天下的大事。如果糧食多而財資充裕,做什麼事做不成功呢?
“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憑藉著這樣的條件,攻城能夠奪取,守城能夠穩固,作戰能夠獲勝,以此懷柔敵方,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附,還有什麼人會招之不來的呢?所以他說,如今應該驅使人民回歸農業,著力于國之根本,讓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那些從事於工商業和四處謀生的人轉行來從事農業,糧食積蓄就會充足,人民也就能夠安居樂業了。
這是賈誼看到在漢文帝的時候,人們背離了農業這個本業,而都去棄農從商,背離了以農為本的方針,所以才上書勸告漢文帝,結果漢文帝為賈誼的諫言所感動,所以他開始設天子的責任田,並且親自耕種勉勵百姓回歸農業。
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人治國考慮得非常長遠,居安思危。正如《中庸》上所說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什麼事情都要預先有打算,才能夠把它做好,如果沒有預先做好準備,這個事情很難做成。特別是像我們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有十幾億的人口,糧食安全問題也必須引起重視。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糧食不能夠主要依靠進口,必須重視農業這個本業,這樣才能夠讓民眾富足,這個才能夠使百姓安居樂業,這是我們講的這一段。
我們下面看《月令》。
《月令》的“月”就是天文,“令”就是政事。
在《易經》上記載,古代的聖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古代聖王他是“上察天時,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按照天道、天時來治理政事,所以制定了一套依據天文、陰陽五行來施行政事的綱領。按照每一個月的時令變化,來確定具體應該做什麼事。施行這種王制的天子,必須是居於明堂以施政,所以月令也稱為“明堂月令”或“王居明堂禮”。
我們看下邊這一段。
“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孟”就是長的意思。“孟春之月”就是春季的第一個月。
“相”就是“三公相王之事者也”,也就是指三公這些輔佐君王政事的大臣。
“布德”,這個“德”,就是善教的意思,德教的意思。
“和”,“和令”的和,王引之說,“和令之和,當讀為宣”,就是宣佈的宣。“謂布其德教,宣其禁令也。古聲宣與和近,故宣字通作和。”也就是說“布德和令”這個“和”應該讀做宣,和宣佈的宣是相通的。“布德和令”就是頒佈德教,宣佈當時的禁令。
“令”,就是時禁,時下的禁令。
“慶”,休其善也”。
“休”就是美的意思,讚美、褒揚善行。
“惠”,就是恤其不足也,也就是救濟不足之人。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春季第一個月的立春之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之禮。命令三公頒佈德教,宣佈時下的禁令,褒揚善行,周濟貧困不足之人,恩德普及于廣大的民眾。
下面一段。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
“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是指以上辛郊祭天也。按照《禮記·郊特牲》記載,“郊之用辛。”也就是說,在郊外祭天是在辛日,上辛就是第一個辛日。
《春秋傳》曰,“夫郊祀後稷,以祈農事。”上帝,太微之帝也。
這個講得很詳細。也就是說在這個月,天子在第一個辛日舉行祭天之禮,祭祀後稷,祈求豐收。
“乃擇元辰。”“元辰”,注解說“蓋郊後吉辰也。”就是在郊祀之後的一個吉日,並在祭祀之後選擇吉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自在藉田耕種。
“帝藉”,注解為:“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帝藉”就是天子耕種的責任田,也叫帝藉。這個是這一段話。
我們再往下看。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不可稱兵。稱兵必有天殃。”
這一節是論時氣之事。
也就是說在春天第一個月的時候,應該順著春生的特點,要注重保護這些幼小的動物,不能夠有逆生氣。
“禁止伐木”,“禁”,謂禁其欲伐。
“止”,謂止其已伐者。
禁和止還是稍微有一些區別的。“禁止伐木”就是禁止斬伐林木。
“毋覆巢”,“覆巢”,“若其夭鳥之巢則覆之。”也就是說不許搗毀鳥巢。“覆”就是把它翻過來。
“毋殺孩蟲、胎夭飛鳥。”
“孩蟲”就是幼蟲。“胎夭”,胎就是在腹中還未生出來的。“夭”就是已經生出來了,但是還非常小。這個“飛鳥”,是指初飛之鳥。
也就是不許殘害幼蟲、未出生的幼獸,以及剛開始學飛的小鳥。
“毋麛毋卵。”不准捕殺小獸和掏取鳥卵。“毋麛毋卵”在四季都是要禁止的,但是在春天的第一個月尤其應該禁止。
“毋聚大眾。毋置城郭。”
不要在這個月聚集大眾,也不要在這個月增置城郭。
“掩骼埋胔。”
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也就是說要掩埋枯骨和腐肉。
“不可稱兵。稱兵必有天殃。”
不可興兵殺伐,舉兵殺伐者必然遭到上天降下的災殃。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逆生氣也。”也是因為他有逆生生不息的生氣。
這一句話也就是告訴我們要禁止砍伐樹木。不許搗毀鳥巢。不許殘害幼蟲、未出生的幼獸,以及剛開始學飛的小鳥。不准捕殺小獸和掏取鳥卵。不許在這個月聚集大眾,也不要在這個月增置城郭。掩埋枯骨和腐肉。不可興兵殺伐,舉兵殺伐必然遭到上天降下的災殃。
這是講春天的第一個月,下面講仲春之月。
“仲春之月。養幼少。存諸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音亮)。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仲春之月。”“仲”,就是中的意思,也就是春季的中間那個月,第二個月。
“養幼少。存諸孤。”
馬彥醇說:“動物欲無殄滅,故曰養。諸孤,天民之窮者,欲無夭絕,故曰存。”就是說不要使這些動物滅絕,所以要保養。而這個“孤”,是少兒無父的人稱為孤,是窮乏之人,不要讓他們夭絕夭折,所以說存。
“養幼少。存諸孤。”就是要保養幼小的孩童,撫恤可憐的孤兒。
“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省”就是減的意思。
“囹圄”就是監獄。
“桎梏”,就是械具、刑具的意思。“在手曰梏,在足曰桎”,也就是說在手上的就是手銬,在足上的就是腳鐐。
“毋肆掠。”
“肆”,就是死刑暴屍也。周禮曰:“肆之三日。”就是在把人判死刑後,還要暴屍三日。“掠”在這裡讀“亮”,什麼意思呢?就是考捶的意思,考捶就是拷打的意思。
“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漉”就是使乾涸的意思。王念孫說:“漉,亦竭也。”“漉”也就是竭的意思,和“竭川澤”這個竭是一個意思。“陂池”,“蓄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蓄水的池子叫陂,而能夠穿地通水的叫池。所以陂池就是泛指池沼、池塘、池子的意思。
這段話意思就是說,在春季的第二個月,要特別保養幼小的孩童,撫恤可憐的孤兒,這也是輔助萬物的生長發育之氣,令掌管司法的官員減少刑獄,去除犯人的腳鐐和手銬,更不可以死刑暴屍、拷打犯人,不可放幹河川湖泊中的水,不可使池水乾涸,不可放火焚燒山林。這都是為了順應生生不息的陽氣,長養萬物。
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萬物的生長都是有時節的,特別是在春天的時候,萬物都在生長發育的期間,所以要保護它們的生長,不能夠隨便地去砍伐山林;不能夠隨便地去捕捉這些幼小的動物;不能夠竭澤而漁等等。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