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12讲--传统文化,从根救起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第12讲--传统文化,从根救起
2021-07-02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从根救起”。

我们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在《礼记·祭统》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凡是治理国家、治理人伦的这些道理,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而礼分为五种,就是吉、凶、军、宾、嘉。在五种礼之中,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古人特别推崇祭礼,为什么?因为祭礼是教育之本、文化之根,可以为解决当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问题提供方法、提供出路。

我们说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不再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而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提倡祭祖来做起,为什么?中国古人提倡祭祀,尊敬天地君亲师。

在《大戴礼记》中说:“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大地;先祖是人类产生的根本;而君、师就是一国之君、领导者,包括各级领导者,还有老师,是治理的根本。如果没有领导者日理万机地治理,也没有老师辛勤地教导,国家的治理就不堪想象了。古人供奉“天地君亲师”,也是有经典的依据。而且从“天地君亲师”这个牌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于教育的理念确实是渗透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这个“天”、“地”要写得天宽地阔,为什么?提醒我们要效法天地的那种宽容的胸怀。天地的胸怀是什么样的胸怀呢?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雨露滋润大地,不是因为你是小草我就不滋润你;你是大树我才滋润你,它没有这种分别心。像大地哺育万物,也不是因为你是狼我就不哺育你,你是小羊我才哺育你。天地,爱护万物是没有分别的。

这个“君”字写的要“君不开口”,下面这个“口”是不能开的,为什么?这是提醒我们天子无戏言,君无戏言。领导者说话都是一言九鼎,这个口不能乱开,不能轻易许诺。像《弟子规》上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特别是对于领导而言,喝了几杯酒下肚,一拍桌子说:“这件事我给你办了。”酒醒了之后才发现这件事不是那么好办。而且无论是办还是不办都是错的。因为你办吧,它不符合政策法规;你不办吧,又答应了人家,又失信于人,所以君口不要轻易开。

这个“亲”,(正体字:親),要“亲不闭目”,上面这个“目”字不能给它合上。为什么呢?这是对父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种期许,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当然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自己的所言所行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够有愧于父母。你心里想到父母的时候,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你就应该有数了,特别是当你怕这件事有辱父母的时候,这些恶事可以避免。

这个“师”(正体字:師),上面的短撇就不用写了,为什么?提醒我们“师不当撇”,不能够把老师撇在一边,更不能把老师的教诲忘在脑后。从“天地君亲师”的写法都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意识渗透在方方面面,是尽其所能抓住一切机会来给人以良好的教导。

我们现在商业社会,商业社会也有尽其所能进行的宣传,那是什么地方?就是商业广告遍及一切地方。像我们去日本参观,发现日本这个电梯上全都是商业广告。像我们电视,你看新闻联播前面的黄金时间,最重要的时刻,出现都是酒的广告,这让人一看就觉得没什么文化。有文化的人应该把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还有《弟子规》上的教诲,《大学》、《礼记》、《孝经》上的教诲,放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让人学习。

“祭之旨在不忘本”,祭祀的宗旨在什么?就是让人不忘本。所谓返本报始也,或者说,报本返始也,要让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所以祭礼它有三重意义。

第一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我们能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就自然归于淳厚了。“追远”其实就是“祭尽其敬”的意思,这个“远”包括父母过世已远,也包括祖宗已远。

在祭祀祖宗和父母的时候,一定要毕恭毕敬,祭祀的原则就是“依礼依时,追念祭祀”。“依礼依时”,古代的祭祀都是按照自然节律来进行的,比如说春天,雨露滋润了大地,我们在这个时候祭祀祖先,仿佛亲人也随着春天重返人间。到秋天的时候,霜露覆盖了大地,我们感受到一种寒冷,这种寒冷不是因为天气所致,而是因为思念着故去的先人。所以春秋祭祀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的时候一定要有诚敬之心,如果没有诚敬之心,祭祀就体现不出它的意义了。

在《礼记》上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生出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祭祀并不是从外在的人、事、物要求我们的,而是我们从内心发出来的,产生于自己的内心。内心有对父母、祖宗的感念之情,表达在外面,这就是祭礼了。只有贤者才能够穷尽祭祀的意义,一般人就不明白祭祀什么意思了。比如说在十年文革的时候,我们把祭祀看成是迷信,把祠堂给破坏了,结果怎么样?现在的人不仅做事不会想到祖宗,能够想到父母都难得了。

祭祀也不能搞得太频繁,如果搞得太频繁,人们就会感觉到很厌烦。比如说你一个月搞一次祭祀,大家为了准备这个祭祀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工作学习都耽误了,就不胜其烦,烦则不敬,一有了厌烦之心,恭敬心就不见了。“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祭祀也不能搞得太不频繁,比如说你两年搞一次也不行,因为隔得太久了,人就懈怠了,懈怠之后就忘记了父母祖先的恩德。

祭祀时候的态度就像《论语》上所说的“祭如在”。祭祀父母祖宗的时候,就像父母祖宗就在面前一样毕恭毕敬,就像孔老夫子一样,“见先哲于羹墙”这种恭敬之心能够把祖先父母都活现在面前。

在《礼记》之中,对一个人祭祀之前、祭祀之中怎么样做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说在祭祀之前要斋戒,对内调摄内心,使内心清净,把心从外物上收回来。就像《论语·乡党篇》中所说的“斋,必变食”。在斋戒的时候,不但不能够吃肉,就是连好粮食也不能吃,怕自己的心里贪着滋味。对外,要隔绝一切交际、娱乐、房事等等的活动。斋戒时要把心思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饮食习惯、志趣爱好,这样专心斋戒三天,就能够将要祭祀的先人活现在心中。古人看一个人斋戒时那种恭敬的程度,就知道这个人思念祖先的程度是如何的了。斋戒必须谨慎,孔子说:“我祭则得福”。这是对斋戒之前的要求。

在斋戒之中,进入宗庙之后,仿佛会从牌位上看到亲人,在牌位前礼拜之后,行不周旋,敬奉贡品,走出门来,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侧耳倾听,仿佛能够听到亲人的叹息声。说到先王对亲人的孝敬之情,是亲人的面容不曾离开过眼前;亲人的声音不曾离开过耳边;亲人的心志爱好不曾离开过心间。也就是说,他所思、所想、所听、所看的,全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爱好情趣等等,这样又怎么能有丝毫的不恭敬?这就是祭祀时必诚必敬的具体要求。

在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也是带头恭敬地进行祭祀,比如说明仁宗,他对于祭祀这件事就非常地恭敬。当他还是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明成祖来到了南京,就把负责东宫事务的东宫官杨士奇招来了,他说:“你侍奉太子已经很久了,太子的德行到底如何呢?”杨士奇说:“太子的仁孝之心,没有人能比。”

明成祖就问他说:“有什么具体的表现能够证明太子的仁孝之心?”杨士奇说:“每一次祭祀的时候,他都要亲自去检查这些祭器,把这些事情都一一地处理好。比如说去年的时候,要进行祭祀了,他得了痛风病,医生告诉他要发汗休息才好,但是他还要去亲自参加检查这些祭器的工作,他手下的人就劝他不要去了,让别人代劳就可以了。但是他还是亲自去检查祭器,而且亲自去参加祭祀。结果参加完祭祀出了一身汗,病也就自然好了。他说:‘皇帝把祭祀这么重要的使命交给我,我又把它交给别人去办理,这不是有违君父的命令吗?’再比如,他每一次去派人给您进奉贡品,或者食物,或者其它礼物的时候,他一定要亲自检查这些食物,亲自检查这些礼物,然后亲自把封口封好,才让他们启程。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他对皇帝的恭敬之心。”

明成祖就说:“这是为人子、为人臣应尽的本分而已。”杨士奇就说:“世间历来的大圣大贤都是把他们应尽的本分尽到了极致而已”。你看这些人能够成为圣君,能够成为圣人,什么原因?就是把他的本分尽到了极致而已。

中国人有句话说“行行出状元”,为什么行行出状元?为什么他能够成为状元?我不能够成为状元?就是因为他做得尽心尽力,而我做得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敷衍塞责。

在《礼记•祭统》中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君子用什么教导民众?对外教导他要尊重他的君长,对内教导他要孝敬父母。

怎么样教?我们前面讲过了,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就是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如果一个人,他的君长、他的父母过世了,他怎么身教?那就是要靠祭祀。因为你能够恭敬地祭祀祖先、祭祀父母,你后面的人看到了,从你身上也学到了知恩、报恩的意识。

《祭统》上说:“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能够把“顺”做到极致的就是祭祀了,为什么?父母在世的时候,你对父母很恭敬、很顺从,可能还是有利可图。因为父母还有财产,你为了获得父母的财产对父母很好,或者获得父母的这个位子,把位置传给你,你才对他很恭敬,还可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父母已经过世了,你还能够定时去祭祀,这就是完全出于一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了。

所以“祭者,教之本也已。”我们从哪里开始教?就是要从恢复祭祀、恢复祭祖来做起,这是根本。

“祭而不敬,何以为也?”既然祭祀培养的是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你去参加了祭祀却不恭敬,你何必要去祭祀?

这就是讲的第一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民风淳厚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都在于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怎么样培养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就是要教人孝道。而祭祀,对过世已远的父母、过世已远的祖宗都能够想着定时去纪念,这是培养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而且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祖宗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又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点,祭祀的意义就是昭述祖德,传承家风。

习总书记在很多次讲话中都提出要重视家风、家道的建设。怎么样传承家风呢?通过什么形式来传承家风?

中国古人通过祭祖来传承家风。在传统社会,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每当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宣讲祖先的德行。

就像我们所说的“四知堂”的故事,讲的杨震不收四知财。杨震的后代子孙从这个“四知堂”走过的时候,他也会提醒自己,我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也要念念不忘祖宗的德行,不能因我自己的行为给祖先抹黑。

像孔子的后人祭祀祖先的时候,也会想到孔子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么多人都恭敬顶礼,他的教诲都在孔子的《论语》之中、《孔子家语》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不能够违背孔子的教诲,这样才能真正传承圣人的精神。

在浙江蒲城县的“郑义门”,郑家从宋代到清代出了173位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些官员都是廉洁奉公,没有一个人贪赃枉法。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严格的《郑氏规范》,就是严格的郑家的家规。郑家的家规对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邻里相处,怎么样为官,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他们从家庭之中已经进行了反腐倡廉的教育,这就是使好的家风代代承传。每一年举行祭祀,每一年都要讲祖宗的德行,就是用祖宗来教育后代子孙,提起后代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这种好的家风代代承传,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它的意义就是纪念万姓先祖,弘扬中国精神。

我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被破坏了,我们现在可以提倡纪念中华民族万姓先祖,就是把中国的这些姓,比如说有两万多个姓氏放在一个纪念堂,叫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在祭祀的时候,可以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这有什么好处?这也是提醒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把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精神代代承传。

在《雍正皇帝上谕》中,他说:“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儒释道三家的教育,它的理都是从一个源头上出来的,它的方法可以并行而不相违背。 “一原”是什么?“一原”其实就是人的本性,就是“道”。

怎么样把人的本性的无量的智慧、光明、德能、相好开发出来?也就是从孝道来入手,所以圣贤施教都是以孝为本。《孝经》上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是从孝道,我们培养出了对兄弟的友悌,就像《弟子规》上所说的:“兄弟睦,孝在中。”正是对父母有孝心,才能够做到兄弟姐妹团结互助。而对国家领导的忠,也是从孝心培养出来的,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个“信”也是因为对父母有诚信,你走到社会才会对老师有诚信,对领导有诚信。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个中国精神都是从孝道培养起来的。

这样来祭祀祖先,来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以这样的心来参加祭祀,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我祭则得福。”

为什么孔老夫子去参加祭祀他能够得福?因为我们前面讲了:“福田靠心耕。”这个福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人心产生的。而回报最丰厚的福有三种:那就是“恩田、敬田和悲田。”我们祭祀的时候,我们培养了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培养了我们的孝悌之心、感恩之心、恭敬之心,我们是不是福田也就培养起来了?

在《礼记·祭法》之中记载了制定祭祀的原则,也就是说哪些人可以去纪念?

祭祀分为三种,第一就是祭天,第二就是祭祖,第三就是祭神。“神”实际上就是他在世的时候,曾经有功于社会大众的,他死了之后就给他作为神明来加以祭祀,给他建一个神庙。

在《祭法》之中记载了祭祀的原则,说哪些人应该值得祭祀?曾将各种有益的方法传授给民众的,应该祭祀。就像后稷,他发明了五谷,教导人怎么样种植五谷;为操劳国事而殉职的,应该祭祀,像诸葛亮;有安邦定国勋劳的应当祭祀;能抵御大灾大害的应当祭祀;抗洪抢险的英雄应该纪念;能保卫民众抵御重大外患的应该祭祀,所以抗日英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日月星辰是人们所仰仗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用度的来源,都应该祭祀。不属于这一类的,不在祭祀之列。所以祭祀的对象都是有功于人民的。定时祭祀也是为了表达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诚意,祭祀的时候必须要有诚敬之心。

祭祀,它不是迷信,它只不过是表达对那些有功于人民的人的一种纪念、一种感恩,所以你要有恭敬之心。你有了恭敬之心,你把这种恭敬之心推而广之对待来到我们身边的所有的人,结果就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你的兄弟姐妹,这就是你的福的体现。这是为什么“我祭则得福”的原因,这里边没有任何的迷信色彩。

我们这次讲座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