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9讲--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第9讲--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2021-06-18

同志们好:


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怎么样进行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把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早在《礼记·学记》中就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告诉我们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中国古人的道德教育是始从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而家庭教育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

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的时候,她就很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她在怀孕文王的时候,不好看的景色形象都不去看,淫词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

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睁开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但是现在很多母亲不懂得这一点了。比如说,她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在说谎、骂人、生气,这些都被孩子给看到了。所以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说谎。比如说,他的母亲接到了一个电话,找她丈夫去喝茶、喝酒,但是她不希望丈夫出去应酬,明明丈夫就坐在茶几面前喝茶,对方问她说:“你丈夫在家吗?”她拿起电话就说:“他不在家,他去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但是这一幕,恰恰不巧被她的孩子给看到了,这个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以为做人是可以说谎的,说谎是可以获得很多便利的,所以他也学会了说谎。

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的言行举止都要小心谨慎,因为就像摄像机一样,把它摄下来,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头脑中,成为他以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

教育是贯穿了人一生的过程,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就自然归于醇厚了。这是我们讲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要孝敬父母,所以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父亲带着孩子去拜见老师的时候,当然要带一些礼物,不是讨好老师,是表示对老师的恭敬。见到老师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先对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或者是神位行最重礼。这还不算,要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定之后,父亲带着儿子对老师行最重礼,什么意思?因为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如此地敬重,那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呢?老师教他什么?老师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家长和老师一配合,孩子在家里,父母教他要尊敬老师,到了老师那里,老师教他要孝敬父母,这样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了。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了,不懂教育了。孩子在学校被老师稍微说得严厉了一点,他就回去告家长,家长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说老师,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犯了错,没有人敢给他指正过来,那他怎么会不一错再错呢。所以老师一定要和家长配合,才能够把孩子教好。

很多人说这个“孝”还需要老师教吗?确实“孝”也是需要有人教的,因为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论语》中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请教什么是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马也能以它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仅仅是奉养而不尊敬的话,怎么能够把人和狗、马的孝区别开来呢?所以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又有一个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也是回答了两个字,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说,有了事情,儿女去代劳,有了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礼记》上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甚至低声下气,愉色婉容。

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这孩子上学的时候很贪玩,上网吧、打游戏,又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影响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都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不认真负责,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当了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锒铛入狱了,这仍然是不孝。从这里我们看,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学习都能够让父母放心,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所以只有圣贤人才把孝尽到了极致。

《礼记》中还说:一个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大道可走,就不会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这都是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他不会口吐恶言。你不会口吐恶言去骂别人,别人也不会反骂于你。所以“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既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也不让父母亲蒙羞,这就是真正的孝了。这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他心里能够想到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的言行给父母抹黑。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志。所以《孝经》上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如果一个人,他能够修身有成,所作所为都符合于道,能够把圣贤教诲弘扬于世,让后代的人提起他都很赞叹,让父母亲很显荣,这个尽孝才是尽到了圆满。这个是养父母之志。

除了养父母之志之外,还要养父母之慧。《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并不是说父母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没有过失。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做儿女的不能一味地顺从父母过失,这样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必须怎么样呢?必须劝谏他,使他更改,但是劝谏的口气一定要和颜悦色,那就是“怡吾色,柔吾声。”

这四种内容全都尽到了,就是养父母之身(赡养父母)、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全都做到了,这个人的孝才算尽到。

所以你看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没有孝心,不知道感恩戴德,没有恭敬心,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人教了。你看过去的时候,都是大家庭,孩子从他的父母对待爷爷奶奶的身上就学会了如何孝敬父母。那么他上学第一堂课,老师教他如何孝敬父母。但是我们现在都是三口之家,孩子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看不到他如何孝敬爷爷奶奶。偶尔周六、周日到爷爷奶奶家去看一看,爷爷奶奶为了迎接他们,很早就要去买菜、做饭、包饺子,最后他们回来吃,吃完之后抹抹嘴就走了,留下了一些杯盘狼藉,还要爷爷奶奶去洗。他怎么从父母身上看到如何孝敬父母呢?

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个孝确实也是需要有人来教的,那么老师就承担了教孝的责任。

社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扩展,社会教育就是指诗词、歌舞、戏剧、小说等等,它都要秉持孔老夫子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思无邪”,也就是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要引起人们的正知、正见。像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建筑物、雕塑,这些也都起到“思无邪”的教育意义。

比如说我们看故宫有三个大殿,第一个大殿叫“太和殿”,告诉我们自然宇宙本来就是和谐的。就像我们人一出生,外有四肢,内有五脏六腑,它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这个就叫“太和”。第二个殿叫“中和殿”,告诉我们怎么样维系这种自然而然的和谐,那要懂得用“中”。“中”就是不偏不邪的意思,你要懂得公正、中正,你才能够达到和谐。第三个殿叫“保和殿”,就是希望这种用公正、中正的治国方式能够代代相传,延续下去。所以这个保和殿一般都是封太子的地方。看到这几个殿的名字,你就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

像我们现在很多大学,这个楼起名为“明德楼”,这个也是提醒我们要把自己的“明明德”时刻提起。

我们看中国古人有座右铭,还有墓志铭,甚至汤王他洗脸的盆上有一个盘铭,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告诉我们时刻要警醒自己,德行上要有提升,每天都能够改过迁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古人对道德教育这件事看得无比重要,要想尽一切方法,利用一切条件来提起人的正知正见,培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德。

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等,其实也都应该秉持“思无邪”的理念,这样的话才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四就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指各大宗教,它的核心理念都是仁慈博爱。所以只要我们回归经典,能够把这些教义讲解出来,它都能够对德行的提高、和谐的促进有很好的效果。正是这四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共同配合,才把人给教好了,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且通过制度建设保障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也是需要各种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维护的。我们社会弘扬什么,就要从制度上激励什么;我们反对什么,也要从制度上惩罚什么。比如说我们讲“百善孝为先”,既然孝如此之重要,所以中国古代从教育制度、选拔制度、激励制度、还有法律制度都来弘扬孝道。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都是以儒家的经典为核心内容,从小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之下,你就有这种孝的意识,像《论语》、《孝经》、《礼记》都有很多关于孝的内容的论述。

再看我们的考试制度,在隋唐以后,采取了科举考试。唐朝的“明经科”考九经,那就是《易经》《诗经》《书经》,还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到宋代的时候考《十三经》,就是在九经之上加了《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这里边很多关于孝的内容。

再看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也秉持了《孝经》中的一个理念,那就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被判处最重的刑罚有五种,这五种刑罚有三千多条,但是没有比不孝的罪更重的罪。

在选举制度上,我们知道孝很重要,所以你看从汉代开始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候补。因为这个孩子孝就能对国家忠,这个人廉洁就没有贪心,这个是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就是说这个人有没有德行,看他哪些方面呢?古人抓住了两点,第一就是“孝”,第二就是“廉”。为了使地方官把这个地方真正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而不是谁给他送礼他就举荐谁,谁和他关系近,他就去举荐谁。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如果你推荐的这个人确实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德才兼备,能够建功立业,那么举荐者也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但是你嫉贤妒能,把这个人才给埋没了,一旦发现,就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最严厉的惩罚。这些制度一实行,就使这些官员愿意把德才兼备的人才举荐出来,这样的话,能者在职,贤者在位,这个国家想不和谐都很难。

此外,还有激励制度,比如说在古代必有“命民”,什么叫“命民”呢?就是皇帝亲自颁发诏书,给这个人一个“命民”的称号,比如说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廉洁有守、谦虚礼让,具有这些品质,虽然是一个平民百姓,但是他有这样的德行,皇帝亲自下诏书给他“命民”的称号。一旦这个人被封为“命民”,他出行的时候就可以坐着两匹马并排拉的车子,而且这个车子上还装饰得很好,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命民”,就像我们现在的“道德模范”,道德模范一出行,人家都知道,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升起恭敬之心,这都是非常好的激励制度。

我们现在社会和古人有所不同,比如说我们到机场经常听到在机场的喇叭里这样喊:“请头等舱和公务舱的人先行登机。”这什么意思呢?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享受特权,你就有优先的待遇,不管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这是引导人们去看重金钱,甚至会引导人们“笑贫不笑娼”的现象。因为只要有钱你就受尊重,只要有钱你就享受特权,并不问你这个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不义之财?这个都是告诉我们,我们社会弘扬什么,就要从制度上去激励什么,我们反对什么也要从制度上惩罚什么。

第三个特点就是要重视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我们看《说文解字》上,把这个“教”写得很有味道,这个“教”左边是一个“孝”字,这个“孝”字是怎么写的?上面是一个叉,下面是个一模一样的叉,再下面是个孩子的“子”,上面这个叉是父母、老师、领导所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叉是孩子、学生、下属所画的,这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也就是教鞭,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老师、领导、父母拿着这个教鞭,时时刻刻地耳提面命,所以告诉我们教育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习气、毛病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能够帮助他改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正的,所以要怎么样呢?要有耐心。所以身教加耐心是能够把孩子教好的原因,那孩子教不好呢?你也从身教和耐心这两个方面去找原因,也一定能够找得到。所以《说文解字》上把“教”定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所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那么要教导属下也是要领导者、教育者先受教育。

我们看,在《习仲勋传》最后一章,讲到习仲勋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在这里边就有这样一段讲了习老如何言传身教,教导他的子孙。“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儿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儿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儿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都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习仲勋还非常注意保护环境、节约水电,经常教育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力行节约。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习仲勋习惯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着让孩子们再洗,然后还要用澡水洗衣服。家里厅堂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就是习仲勋留给子孙后代的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以光辉的形象教诲儿女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看到习老的这些行为,让我们想到了《咏史》中所说的话,就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因为他真正认识到了“成由勤俭败由奢”,他也真正相信“成由勤俭败由奢”,所以才这样去教导儿孙。所以我们说知、行要合一,甚至有的时候“知”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很多人说,“我知道了,但是做不到。”实际上并不是真知,就像我们面前有一个金子、有一块石头,我们如果真知道這个金子的价值比石头重,我们一定去拿那个金子,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去拿这个石头,说明我们并不真正知道金子的价值比石头更贵重。

我们看到习老的这一句话,“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我们也想到了杨震,他说:“我给儿孙,留给他们的最好财富就是他们是一位廉洁官员的后代。”所以你看杨震一家是四世三公,连续四代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我们学习历史确实能够使人明智,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益的。

我们这一堂课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