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2021-05-20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但是很多人的幸福感却没有像以前那么高了。所以我们看一看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幸福?为了说明什么是幸福,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说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相反,她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盲聋哑人去演讲,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每一次周游世界的时候,她都会这样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改变了很多盲聋哑人的命运。”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人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因为自己很有钱,就不再满足于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面还有情人、小蜜,乱七八糟一大堆,这些人又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因为一点事就争风吃醋,让他应接不暇。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脾气不是很好,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得鼻青眼肿。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还不满足于既得的财富,每一天还要飞来飞去,要赚更多的钱,结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孩子走到十七八岁,突然锒铛入狱了。我们想一想,这些人都是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简单地说,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就是家庭圆满,在家庭的每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日子。如果这是我们所要的幸福,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生气恼。为什么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一旦你气恼了,这个幸福就不存在了,因为气恼和喜悦的情绪不能够同时存在。所以要获得幸福,我们首先要制怒。我们看“怒”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怒呢?当我们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时,你就会发怒。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这是《黄帝内经》中告诉我们的,人的情绪、情感和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发现喜欢生气的人都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怒伤肝,这个肝上就长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病。第二,中国人又说怒发冲冠,一个人在盛怒的时候,这个血气会往头顶涌,头顶经常发热。那么头顶发热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观察一下,在比较燥热缺水的地方,植物都不是很爱长。所以一个人经常发火,这个血气往头顶涌,头顶经常发热,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头发不太爱长。当然,这也是有道理的。中国人有句话说“聪明绝顶”,这个聪明的人头发不太爱长,为什么呢?这个聪明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的,说:“这么简单的事儿你都做不好。”于是他就着急,容易上火,结果确实是以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

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位老善人他也说了一句话,说:“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那么从这里,更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人的五脏六腑都和这五种不良情绪密切相关。

当然说到制怒,很多人就会想到“忍”这个字。这个“忍”上面是各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看看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忍呢?当平时你好我好大家都欢欢喜喜的时候,谈不上忍。当有一个刀刃放在你的心上去割你的心的时候,你还能够忍,这个才叫真正的修养。当然这个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

首先是力忍,也就是说,我们用力地克制自己的怒气,当别人触犯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和他一般见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修养放在这个层次,终有一天你会忍无可忍,还是会爆发的。所以这个层次还要向上提升。

第二个层次就是忘忍。也就是别人对我的不好,乃至对我们的诽谤、中伤,我们转头即忘,不把它放在心上。古人说:“宰相肚子能撑船。”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上也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常思涌泉相报,念念不忘,一有机会就要去报答,但是彼此之间有仇怨,就不要老是记在心上,念念不忘了。为什么呢?其实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当你不能够释怀的时候,总是记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好、仇怨,那么你确实是让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别人连知道都不知道。所以有人说我们这个心都是纯净纯善的,就像一个垃圾桶,你看这个垃圾桶,刚刚从商店里买回来的时候,它也是很干净的,上面一点儿污垢也没有,也很招人喜欢。但是为什么久而久之变成了垃圾桶了?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脏的垃圾往里面放,就把这个干干净净的桶变成了垃圾桶,大家看了之后就不喜欢了。

我们的心本来是纯净纯善,一尘不染的。如果经常记着别人的过恶,彼此的仇怨和过节,就等于把别人的过恶,污染了自己的心,这确实是得不偿失。

第三个层次是反忍。什么是反忍呢?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像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和人相处还都是你好我好、大家一团和气。但是学习传统文化之后,看别人都是一身的毛病,这儿又做错了,那又不符合《弟子规》了。学了之后,就变成了警察,反而不能和人家和睦相处了。所以反忍就是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且还要想到,你看,别人也都是在学习圣贤教诲的人,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为什么别人能够彼此相处和睦,而我就不能和人家和睦相处?这说明我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也有一定的问题。我自己不能够感化他,是因为我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所以不能够感动人。

第四个层次叫“观忍”,也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比如说那一个让你生气的人,那个让你生气的事,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昨天发生的事就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不实,短暂也不可长久,你把它记在心上有什么必要呢?所以过去的事情就要让它过去,不要老是装在自己的心里,每想起一遍又把自己气个半死。那么我们再想一想,那个让你生气的人,再过一百年之后又在哪里呢?你有必要和他彼此念念不忘这些过节吗?

第五个层次就是“喜忍”。什么叫喜忍?别人得罪我、诽谤我、中伤我,我不仅不生气,反而还很高兴。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因为他们来考验我修养的层次了,这些人都是考官来给我出题,看看我修养层次有没有过关,有没有提升。如果我们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情景,还总是会生气、会着急、会上火,说明我们在这件事上总是没有考试过关。就像我们从一年级要升二年级,这个题要答好了之后,及格了才能升级,如果我们答不及格,类似的事情就会反复的在生活中出现,直到你答题及格之后这些境况才不再出现了。这个叫喜忍。

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的层次,就是“慈忍”。什么意思呢?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你找他的可怜之处的时候,你不仅不恨他,反而你想着去帮助他、提升他。这是最高层次的忍。所以人做错事,其实都是因为不明理,没有学习圣贤文化。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就要把这些从自己的身上表现出来,让人看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变化,看到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生起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句话:“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过失的时候,他做了什么恶事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就事论事,一定要找到导致他过恶的原因,当我们找到他作恶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确实有他可同情的地方。“不可徒泥其迹”,就是不能仅仅的囿?于他过恶的行迹,把眼光放在他过错的行为上。

相反,“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当我们谈论一个人做善事的时候,比如有人说某某某他捐了很多的钱,就是为了出名嘛?实际上这样就错了,你看一般的人呢,你让他拿钱去帮助别人,捐献慈善事业、希望工程,他吝啬得就像拿刀割自己的肉一样,不肯出这个钱,而人家愿意拿这么多的钱去资助慈善事业,去帮助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上学,已经非常难得了。所以我们谈论人善事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要再去问他做善事的原因、企图是什么?这显示了我们中国古人的厚道之处,这也是鼓励人们要向善,鼓励人们去做善。

所以我们看这个“怒”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而这个奴隶的棱角,它是非常分明的,我们把这个棱角很分明的变得圆滑一点儿,就变成了“恕”这个字。而“恕”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恕呢?恕就是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如对方的存心,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

所以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请教,说:“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弟子规》上所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要做给别人之前,都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我?如果我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我,那我马上停止,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方式去对待别人。所以当你面临一个事情,不知道如何去取舍的时候,你就要能够扪心自问,就知道这件事是该做还是不该做了?

当然很多人虽然明白了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个道理是明白了,这个是理可以顿悟,我们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自己,这个道理你马上就能够领悟。但是,刚一下课你收到了一个短信,一个电话,这个电话、短信就可能让你火冒三丈,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事需要渐修,需要我们每一天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来修炼我们平和的心。

如果你已经很喜欢生气,要转变爱生气的毛病,还要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说,在晚上睡觉之前,你拿着镜子对着自己,或者站在镜子面前,这样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方法也是一样,但是说的话有所不同,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你只是对着镜子说了三五天,遇到让你不开心的人和事,你仍然会火冒三丈,那怎么办呢?不要因此丧失信心,你要接着不断地练习,三个月以后,有可能罪大恶极的人在你面前,你都不会轻易地发火。这就是修养。

当然,有的人生气,是因为嫉妒别人所导致的。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人看别人做事,特别是做善事,给予帮助,给予扶持。结果别人做的善事,自己也有一份功劳,喜悦在其中。而别人做善事,自己看了之后心里不舒服,甚至想方设法去嫉妒障碍,其实别人该做的好事不会因为你的嫉妒障碍就做不成,所以这个叫“冤枉做小人”。

    面对别人的成绩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要担心什么呢?担心自己有什么样的德行能力,立德、立功、立言于社会。不要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够显扬,大家都不知道我。而是要追求那个足以让你的名声可以显扬的德行和能力,甚至能够让后世人一谈起你都赞叹,都向你学习。这都是让我们要回到重点。

《论语》上孔老夫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做得好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做得不够好的人,我们不是嘲笑他、瞧不起他、轻视他,而是马上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看别人的过失看得一清二楚,但是看自己的过失往往看不到。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过失时候,就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这样就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的过失。

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这样写道:“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是看到别人有获得,就像自己有获得一样的喜悦;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心态,因为这叫同情心,就是和别人有同样情感的心。但是我们想一想,现在的人是这样的吗?很多人是恰恰相反,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领导在表扬某一个同事,我们是为他的成绩感觉到高兴吗?恰恰相反,我们心里在想,我做得比他还好,为什么领导就看不到我,又去表扬他了,这个愤愤不平的嫉妒之心就生起来了。而当我们在开会的时候,领导在批评某一个同事的时候,我们是为他的过失感觉到难过吗?恰恰相反,我们心里在暗暗窃喜,在那偷着乐呢,你看他的过失又被领导给发现了,所以我们是幸灾乐祸。

为什么读圣贤书如此之重要呢?因为圣贤书就像一面照妖镜,把你那些不好的心态、错误的心态、扭曲的心态照得一清二楚。所以读圣贤书就是发现自己的过失,并进而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这个恶言当然就是难听的话,包括批评的话、中伤的话、诽谤的话、挑拨离间的话、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话,还有不守诚信的话、勾引诱惑的话等等。为什么一天之中不出恶言呢?上次我们讲到了水结晶的实验,告诉我们水对人的言语都不是毫无反应的,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我们的人体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由水构成的,所以你经常说这些不诚信的话、粗鲁骂人的话、挑拨离间的话、怨恨的话、抱怨的话等等,你还没有伤害到别人,首先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这个叫得不偿失。所以说话要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因为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还要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恕的话;少说记恨的话,多说感恩的话。这样的话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在《格言别录》上,你看古人很有智慧,通过看一个人的言语就可以知道他德行的高低。怎么看呢?他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行很高的人表现出来心平气和,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所以他口里所赞叹的人、所认可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见到每一个人都有可憎恶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可挑剔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鄙视的人、瞧不起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现在有很多人被称为“愤青”—-愤怒的青年,这个“愤青”有一个特点,就是看别人做事情,就挑剔和抱怨,但是你问他应该怎么做,他却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类人就被称为“愤青”。为什么社会出越来越多的愤青呢?就是因为我们德行是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有失厚道所导致的,这也是因为越来越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导致的。

最后一个原则:一天之中家庭和睦。家庭和睦,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上次我们也讲到了,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做妻子的要有德行。夫义妇德做好了,这个家庭夫妻才能够和睦相处,而且遇到事情都要“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遇到问题矛盾都要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这个“否极泰来”是讲的《易经》上的两个卦,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这个乾就是代表了天,坤代表了地 ,在泰卦之中,它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也就是说,乾和坤的位置是相互换的。什么意思呢?说明他们能够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夫妻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能够感受到对方辛苦,不容易,能够换位思考,遇到问题就想: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件事处理得更好,这个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而这个否卦是恰恰相反,它的卦象是乾上坤下。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怎么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好,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

所以现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所导致的。所以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的,不要去责怪别人,而是首先反省自己。

当然家庭和睦,还要教育好儿女,教育儿女必须具备一个原则,就是“首孝悌,次见闻。”首先从《弟子规》培养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质,然后再让他学习知识,学习见闻,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就像一个小女孩,她学英语学得非常好,她的母亲很骄傲,带着她去见姥姥,见了面就开始夸。中国的字都是教育的符号,这个“夸”上面是一个“大”字,下面是一个“亏”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夸?不适合的夸奖让他吃大亏!她说:“你看我这个孩子记忆力很好,很聪明,记了很多单词,不信你考考她。”姥姥就问了:“书本怎么说呀?”“book 。”“书桌怎么说呀?”“desk。”问了她很多,都对答如流,确实学得不错。突然之间,这个小女孩就反问姥姥:“姥姥,姥姥,这个伞怎么说呀?”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自然回答不出来。结果没想到,这个小女孩当着很多人的面,这样讽刺她的姥姥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啊。”

现在孩子对父母没有礼貌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学了很多的知识技能,这些都是长辈没有学到的,那么随着学习知识技能的增长也越来越傲慢,不把父母长辈放在眼里。所以教育的次第不能够颠倒,一定是“首孝悌,次见闻”。

而且做父母的一定要“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家人一起团聚的时候,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当父母夹起菜的时候,首先放在了谁的碗里呢?放在了儿女的碗里,结果爷爷奶奶一看,也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从这个小小的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养成了。所以,没有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会教,把他们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你希望儿女有感恩之心,对你有礼貌很恭敬,也要求从自己身上做起,对父母有礼貌,很恭敬,有耐心,这都是对儿女言传身教的教育。这就是我们讲的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