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4讲--传统文化与心理调适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第4讲--传统文化与心理调适
2021-05-20

同志们好: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心理调适”。

我们一起学习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第二,我们看一看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第三,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我们知道现在讲健康的人非常受欢迎,因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健康就像一个数字前面的“1”,而他的金钱、事业、地位、美貌都是后面的“0”。意思是什么呢?如果前面这个“1”没有了,人的身体健康失去了,有后边再多的“0”都意义不大了。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这个数字前面还有一个“正负号”,如果把这个“负号”加上去,看起来数字很大,但是值却很小。这一个“正负号”是什么?这个“正负号”,就是一个人健康还是不健康的心态。

我们说心态改变命运,其实心态本身就是命运。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心想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总是有什么样的想法,最后他就真的想的这些都在现实中实现了。中国古人他知道,一个人健康心态不仅仅对个人的幸福生活很重要,而且对社会的和谐也是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它是由很多器官组成,这个器官又是由很多细胞组成。如果只是个别的细胞破坏了,可能对整个身体的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身体诸多细胞都坏死了,肯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这个就像社会一样,如果只是有个别家庭破碎了,可能社会和谐并不受影响;但是如果诸多家庭都破碎了,这个社会和谐就成问题了。而家庭和谐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家庭和谐的基础就是在于每一个人身心的和谐,就是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

我们看一看人为什么会心理失衡?第一个问题我们讲一讲“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如果我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快乐。”那么为什么人人都愿意选择快乐,却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烦恼和不安之中呢?很多人的回答实际上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我愿意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的事情不请自到,我也没有办法抵御呀。”

那我们看一个法兰克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法兰克是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在二战的时候,因为他是犹太族,所以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遭遇非常的悲惨,因为他的妻子、他的家人、父母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而他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每一天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法兰克独自一个人处在囚室之中,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受。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从外界环境上看,他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还要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但是他发现自己怎么想,他的心理意识却是独立的,是纳粹德国人无法干涉的。于是他就凭着想象和记忆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识,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比如说他想自己获释之后和妹妹团聚时那一种喜悦的心情;自己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宝贵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凭着想象和记忆,他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的这种超越还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寻回生命的尊严。

法兰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它告诉我们:人的反应对外部刺激的关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怎么样刺激就怎么样反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和反应的关系。正是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和良知的作用,对外部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

比如说我们大城市都会遇到堵车的现象,有的出租车司机遇到堵车时就是这样的,说:“真倒霉,刚一出门就遇到了堵车。”这样不干不净地骂着、抱怨着。我们想一想这种抱怨的情绪能否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不仅不能够改变,反而还会让这个交通不乐观,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影响。另一个出租车司机他不是这样的,他说:“反正已经堵车了,我已经辛苦了一天,趁着这个时候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神经。”所以他和乘客开几个玩笑,又放上一段舒缓的传统音乐听一听,时间过得很快。

同样面对交通拥堵的外部刺激,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结果对他们的影响也就不一样,这就叫“选择的自由”。所以有人说:“虽然我们不能掌控风的方向,但是我们能够调整风帆。”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来自自然和社会的不良刺激,但是我们能够做的是面对这些不良刺激的时候,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这些外部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

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圣雄甘地也说:“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在生活中,让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们允许这些不良的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有一个文章题目叫《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 :“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还有一个人,他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诸位朋友,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是放在了领导的手上、父母的手上、儿女的手上还是妻子、丈夫、同事的手上呢?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当然,一个真正能够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确实做到了中国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他都能够坦然处之,甚至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就告诉我们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掌握选择的态度,培养出一种积极的思维。

第二,我们谈一谈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

因为如果一个人面对挫折都能够很坦然,在平常更不可能会出现心理失衡了。要面对挫折,首先要正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认清挫折的本质,它有几个具体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挫折。说到挫折,并不是你是否会遇到挫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不是遇到大的坎坷,就是遇到小的麻烦。虽然我们如此不喜欢挫折,但并不是总能够避开它。既然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挫折,当挫折袭来的时候,就不要对它无端的恐惧或者害怕。

第二个原则,挫折不会永存,每次挫折都会过去。中国的古圣先贤观察了天地变化的规律,把这些规律都记载在经典之中。比如我们看《易经》上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这是自然的规律。古人常用太极图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有一个界限。什么意思呢?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那就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这个规律用以处理挫折,当我们遇到坎坷的时候,我们就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就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中的挫折。

第三个原则,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特别是当我们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我们往往把挫折变成了学习的机会。

有一篇文章写得特别好,题目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篇文章这样写:“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很多人说,为什么伤害我的人还要感激?我恨不得他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才好。因为如果没有人伤害过你,你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正是有人伤害了你,你又恢复了正常,才使你的心智得到了磨练。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正是因为有人欺骗了我们,我们才知道天下有好人、有坏人,还有这样骗术高超的人,我们的见识也提升了。当然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就转而去欺骗别人。更不能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就丧失了信任他人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说:“别人做的对不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一定要做对呢?自己一定要做对!”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很多成功人士回首童年的时候,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磨砺。他们恰恰对这一段磨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正是因为有人把他们遗弃了,他们从小学会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天下,所以成为成功人士;相反,我们在反观有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庭条件很优越,但是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感恩之心,认为一切都是正常的,父母为他付出多少都是天经地义的,甚至很多孩子成为纨绔子弟。所以究竟哪一个环境好,那真是很难说,就看你如何运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还有孩子的人生。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正是因为有人把我们绊倒了,我们下次变得更加谨慎,而且我们重新站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很多人说:“我的修养可好了,总是满面春风,一团和气。”那是因为什么呀?因为我们是领导,周围的人都是恭维我们、肯定我们、赞叹我们。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不认识你、不知道你的身份,来到你的面前,指着鼻子骂你,对你无理取闹,你还能对他保持耐心、保持微笑,这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以要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

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在全面认识挫折的基础上,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检讨挫折,吸取教训。威廉•A•沃德----一位成功学家这样说:“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了死胡同。”当我们能够这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并且把挫折看成是学习的机会,从挫折中学习,吸取教训,这个失败就可以成为成功之母。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一讲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现在人觉得压力很大,在压力的压损下,平时可以做得好的工作也是一筹莫展,事倍功半。

其实,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百分之四十永远不会发生;有百分之三十的忧虑涉及到过去所做出的决定,意思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百分之十二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对自己做出的批评,别人为什么批评你?是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所以才会批评你;百分之十的忧虑是与健康有关,而这一类问题是越担心,问题就越严重。中国人说“忧能使人老。”最后,只有百分之八的忧虑可以列为“合理”的范围,而这个“合理”还是打个引号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十个引起人紧张压力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是值得人思考一下的,其实还不到一个,十个之中不到一个。所以确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当然了,很多人说我们现在工作很多、任务很重、时间很紧迫,那也免不了有压力。那确实我们也需要学习一些处理压力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要养成正确的视角。什么叫视角?就是把现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来观察的能力。

关于视角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一个女大学生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部分,她这样写道:我刚上大学之后不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三千块钱。我用这三千块钱租了一个摩托车,但是恶有恶报,我刚开车出门之后不久,居然撞到了一个大树上。她的左腿被撞断了,被送进了医院,在这个时候,她无依无靠,突然有一个医科大学的男学生给了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于是,她就决定和这个男孩子居住在一起,但是不幸的事是,没过多久,医生告诉她,说她怀孕了,这个时候他的男朋友又狠心地离开了她,她说:“我现在无依无靠,想回到家里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生下这个孩子。”

父母看到这儿当然很有压力,因为他们家还是民风很淳朴的小山村,像未婚先孕的情况很少有发生。如果他的女儿回来了,别人知道了还没有结婚就有身孕,被笑话没有家教,所以她母亲就很担忧。

但是她正在往下看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女大学生笔锋一转,这样写道:其实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不良情况都未曾发生。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这样写的目的不过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想让你们正确地看待这件事。什么事呢?就是我上学期的物理、化学考试都没及格。

你看这个女大学生,如果一开始就告诉父母,她的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父母会怎么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结果你一学期下来居然两科都不及格,你这个学生怎么当的?觉得这件事很严重。但是她把更加悲惨的事情说了一遍,又轻描淡写地说,其实这些情况都未曾发生,我只不过是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而已。看到这,她父母就“唉”出了一口气。那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就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了。

所以下一次你因为那个小小的事情感觉到压力的时候,请记住那个更大的参照系。那你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个就是要养成正确的视角。

有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痛苦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用我们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好坏之分在哪?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的态度,如何去面对它、处理它。

处理压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一个人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忙、奋斗的时候就会有压力。因为你无论如何努力,并非总是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一心关注自己的利益,如果这个利益获得不了,就会有焦虑、恐惧、抑郁。那为了改变这种压力,你就要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去帮助别人。人往往是通过帮助别人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压力。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第一个“忙”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亡”,告诉我们什么是“忙”,就是我们的心已经不觉悟了,已经不敏锐了,已经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变成了第二个“盲”。第三个“茫”就是茫然的“茫”。虽然事业很成功,赚了很多钱,但是换得的是家人的怨声载道、妻离子散,最后就茫然了,说“我这么样地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嘛,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需要我们多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去关心别人。所以中国人说“助人为乐”,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第三,就是要做到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看中国人有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农夫只是在耕耘,虽然他不问收获,到秋天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收获。我们处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我们处处做好事、广结善缘,我们不用问前程,前程自然远大。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也有人帮助。所以要随缘而不攀缘。这个“缘”就是条件的意思,我们随着条件的成熟,把这件事情促成,而不是等到诸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非想怎么怎么样,这样的话叫攀缘,就会有压力了。

第四,就是要学会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里面蕴藏着真正的人生智慧。所以古人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人生只要理解了“知足”这两个字,所有的烦恼一下子就不见了。

古人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是坐着桑塔纳来上班的,别人都坐着宝马、奔驰、路虎,好像我不如这个坐宝马、奔驰、路虎的人。但是转头一看,这个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的,他也很开心。什么原因?因为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和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很多的时候有压力,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这个对象选择得不好。古人说“欲比于下则知足。”你的欲望、享受要和不如你的人相比,你才会知足常乐。“德比于上则知耻”,你的德行要和比你强的人去比,所以你才知耻近乎勇。

站在我们自己家的阳台上,看着过过往往的人群,确实有很多人吃得比我们好、住得比我们好、工作比我们好、待遇比我们好、条件比我们好,但是又有多少人活在三餐不济,还有下岗待业的这种条件之中呢?我们再想一想那个医院急救室里的病人,我们和这些人相比,确实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当我们用别人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位置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自己的条件也是很多人所羡慕的。所以“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这就是我们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