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5讲--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第5讲--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2021-05-20

同志们好:


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在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且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习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思政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看一看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如何实现立德树人。

首先我们看一看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还有教育的功能。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但是对于什么是教育并不是很明确。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讲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这个“长善”就是立德,“救失”就是树人,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完全一致。

在《说文解字》上解释,“育,养子使作善也。”仅仅把儿子养大,不叫“育”,必须使他顺着善良的方向去发展成长,才叫“育”。这告诉我们,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在四书的《大学》之中,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当然这个大学,也是学做大人之学。它有三个目的,第一就是开启自己的本性、明德,还要亲民,就是帮助民众开启他们的明德。“在止于至善”,这两者都做到至善圆满的程度,叫“止于至善”。从这里我们看到教育它是一个回归明德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读书志在圣贤”。

有人把人才分为四个等级:有德有才是“正品”,一个人有德行又有才能,这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把他称为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一个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够,我们培养他一下,还是可以用,虽然不如“正品”那样好用,但是也不至于对社会做出危害;有才无德是“毒品”,这个人很有才能,他知道把三聚氢氨放在奶粉里什么效果,这样的人会对社会国家造成毒害,也有人把他称为是“危险品”。最后无才无德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是比较少的。

我们看现代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现代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很多人说,高等教育变成了高等知识和技能的传习所。因为做人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已经很少见了,即使有,也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在《孔子家语》有这样一句话说,这个弓必须先把它调整好,才求它强劲有力。因为如果弓没有调整好,可能会射到自己人;马也要给它驯服之后,才求它是一个良马,日行千里。如果这个马是烈马,可能把主人伤到了;一个士(读书人)必须首先有诚恳、恭敬、谨慎的态度、诚实,这样才求他有智能。一个人如果没有诚恳、诚实、谨慎、恭敬的态度,却多才多艺,就像豺狼一样不可接近。为什么?你一接近他,他都会对你造成伤害。这里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才能没有德行,对社会是有潜在的威胁的。孟子也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有了好房子住,但是却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时候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且是通过学校教育来立德树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前几讲中我们提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它是通过宗教教育来培养人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感,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被称为伦理文化,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立德树人是它的特点。

在《汉书》上记载: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育作为是最重要的事务、国家大事来抓的。他是怎么重视的?“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在国都设立太学,在城镇、乡村设立庠序,这个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无论是太学还是庠序,都教导人什么道理呢?都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内容,结果是什么?“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也就是说,它的刑罚非常的轻微,但是没有人作奸犯科。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因为伦理道德的教育所达到的,人们人心向善,社会风气非常的淳厚。

还给我们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昔者周成王,他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请了三位老师教导他: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这三位老师,太保、太傅、太师分别承担什么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太保的责任,就是保护他的身体,让他身心健康,行止都有威仪;太傅的责任是给他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讲道德、明礼义;太师给他一些治国平天下的教训,怎么样治国。实际上里边也有很多德行的教诲,因为“修身、齐家”才能够“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三公的职责。

换句话说,在一个学校之中应该有三个重要的职位,承担着三种不同的责任:有让他身心健康的老师,有他的德行的老师,还有他知识技能的老师,这三者缺一不可,要把一个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像孔老夫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导学生,也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为他生活起居都和正人君子生活在一起:听到的是正人君子所讲的话,看到的是正人君子的行为,身边左右奉事的也都是正人君子。这就像一个人在楚国生长,一定会说楚国话一样,这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换句话说,这就是古人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让人培养出一种自然而然地对真、善、美的喜好,对于那些和谐事物的自然的爱好,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远离假恶丑,看到不和谐的事物,他就懂得避而远之。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他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句话如果用古人的话来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要培养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有这样意识的人。

为什么古人开口基本上都是“天下”,很少说到“国家”的,就是说他的胸怀都是非常的广阔,一开口就是“天下”,甚至都很少谈到国家,什么原因?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所读的书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从小学习圣贤经典,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气质,有这样的气魄和胸怀也是自然而然的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圣贤君子,也必须深入经典,讲解经典,力行经典。所以中国古人说这个“文”,要“文以载道”。

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代的这些文章,不是像现代的学科分类,放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之下,而是放在“经、史、子、集”之中。“经、史、子、集”中的文章都是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标准来选择的。

比如说我们看这个“经”,为什么要提倡大家读经典?“经者,常也”,它所讲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古圣先贤是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周易》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了天地自然的规律,让我们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生产生活,这叫“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又观察了社会人伦关系,提出了五伦大道,让天下人都来遵守,这样就化成天下。

《周易》上有一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观察了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在《周易》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虚的“谦”。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高山本来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高山是居于平地之下的。什么意思?

你看一个人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就像曾国藩那样,可能皇帝对他都有戒心了,同事对他也会有嫉妒之心,怎么办?他为人处事特别的小心谨慎、特别的低调,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领导,说:“没有领导的支持,这件事我做不成。”利益不能够自己独贪、独占,要分给属下,属下才会竭忠尽智。所以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愿意看到他的成功。古人有一句话说:“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用。”这就是通过观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给我们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像《尚书》中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为什么?一旦一个人骄满了,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品质,他的人生就很难再进步了。还说:“惟天福善祸淫。”这个“淫”就是指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当然也有骄满的含义在其中。这都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做人道理。

现在很多人富裕了,就希望能够常保富裕,怎么样才能长保富贵?《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然身处高位却没有骄慢的表现,你身处高位也不会被颠覆,没有被颠覆的危险。“制节谨度”,你的行为都很守礼节,非常的谨慎,符合法度,有一定的节度,这样的话,虽然你很富裕,但是也不会骄奢淫逸、有入不敷出的危险。你高而不危,才能长久地守住高贵的位置;满而不溢,才能长久地保持富裕的这种状况。这就是告诉我们富贵如何超过二代,超过三代,甚至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学习道,按照道去做,什么结果呢?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说:“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这个“道”是古今恒常不变的标准,如果你离开道自己去选择,就不知道你的祸福在哪里。做了很多的错事,你还想求得福、求得成功、求得富贵,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儒家?扬雄在《法言》篇中对“儒”下了一个定义:“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的人对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都通达无碍,了解得很透彻。

在《周礼·天官》上也说:“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种执掌是儒,儒给我们讲什么?就是给我们讲的是“道”,所以它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欣喜悦地支持和拥护。

从这里也让我们看到,道德教育是应该人们主动自愿、欢欣喜悦地来参加的,而不是逼着人们硬着头皮去参加的。为什么?因为儒家讲五伦大道,试问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孝顺自己的?哪一个儿女不希望父母慈爱、关心、教导自己的?哪一个丈夫不喜欢找一个有德行的妻子?哪一个做妻子的,不希望找一个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的丈夫?儒家其实就是讲这些道理的,让你家庭和睦、人生幸福、事业成功。你学了就有这样的效果。

再看“史”,读“史”使人明智,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换一句话说,你学了历史,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如《晋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糜。”“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代。这些开国的君主能够把国家兴盛起来,什么原因呢?就是“抑损情欲”,不是放纵情欲,而是贬损自己的情欲。到夏商周三季,末代帝王的时候,为什么会衰落?无一例外的都是放纵自己的情欲,过分的奢侈浪费所导致的。这也就是“成由勤俭败由奢”,也是历史给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

再看“子”,也就是“诸子百家”,诸子百家讲什么道理呢?给我们讲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很多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发。比如《韩非子》上有这样一句话:怎么样辨别我们身边的人是奸臣还是小人?一句话他就指出来了,他说凡是奸臣、小人,都是愿意顺着领导者的心思去说、去做,目的是取得领导者的信任和宠幸。领导者认为什么是好的,他一定跟着赞叹,领导者厌恶什么、憎恨什么,他一定跟着毁谤,这是小人最大的特点。所以读“子”就知道该“亲君子,远小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但是哪些是小人,哪些是君子,这一句话就让你能够辨别。

还有“集”,是指诗歌、散文、书信、游记等等的文学作品,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也是文以载道,也是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曾国藩家书》,日本天皇以“一书一训”来教导子孙,一书就是《曾国藩家书》,一训就是《了凡四训》,这些内容都是在“集部”。《曾国藩家书》中也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家族的破败,当然也包括企业、政党、国家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以致于入不敷出的生活,最后把家产给败掉了。所以你们家再有钱,如果孩子没有教导好,那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不仅吃好的,穿名牌,还有很多不良嗜好,喜欢赌博,好色,一掷千金,万贯家产也很容易被他败散掉。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该享受一下人生了,过上了过分奢侈、放逸的生活,你人生的转折点就开始了。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些都是通过读“集”部的著作所得到的人生教诲。所以要立德树人,首先要读经史子集,特别是经典中的教诲,更是不能不读。

除此之外,中国的文化还被称为礼乐文化。因为礼乐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规范人外在的行为,渗透到人的内心,给人以春风化雨式的变化和改变。古人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记》上说:“是以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什么意思呢?古代的圣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通过“礼”告诉我们,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通过规范人外在的行为,来培养起一个人的道德情感。比如说我们现在都说暴发户,暴发户与贵族是怎么区别的?古代的有权有势的人都是坐着高头大马拉的马车,当他们要进入城市的时候,人口很密集。“礼”上就有规定了:“入国不驰,奔驰不冲。”就是说你要主动地把车速放缓,要看到过往的行人,甚至主动给他们让路,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大家都称赞你,都说:“你看这个人不仅有权有势,还懂礼仪。”把你称为贵族。暴发户,就是现在的有权有钱的人,他们开着宝马、奔驰,也不会给骑自行车的人、过往的行人让路,反而把喇叭按的啪啪的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开的是宝马、奔驰,这样的人就叫暴发户。请问哪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希望别人叫他暴发户呢?他没有读过这些圣贤经典,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还要引经据典,说子曰、诗云,生怕别人说他没文化,谁都不愿意被人称暴发户。那你就要遵守“礼”,当你把这个动作做出来,主动地给过往的行人、担着担子的人让路,你对自己都很尊敬,很佩服,而且觉得这样做也是应该的。因为“我”坐在车里有空调,非常的凉快,但是这些人还要在马路上担着的担子、顶着太阳艰苦地前行,我给他们让路不也是应该的嘛。这个动作做完了,仁爱之心、谦虚礼敬的心也就培养出来了。所以“礼”是通过规范人外在的行为,由外及内,而音乐是由内及外,就是“成于中,形于外”。德音雅乐都是涵养人的性情,让人心平气和。《吕氏春秋》上说,乱世的音乐,演奏木制、革制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制、石制的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的声音,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声音来惊骇人的心气,动荡人的耳目,摇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性质了。这就是告诉我们礼乐教化可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人根本就没有争心,都是心平气和的,都是谦恭礼让的,这是从心上来改变人。

当然,思政课能够起到效果,最重要的是思政课老师能够身体力行。因为这个“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包括了家长、父母和领导,他们怎么做的,孩子、学生和下属就怎么去效法,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所以违反师德的老师,是不应该当老师的,是一定要开除的。所以“言教者讼,身教者从”,你只用言语去教导他,自己做不到,学生会跟你起争讼,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呀?”有逆反心理,如果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到了伦理道德的要求,你不用说属下,他自然给你做正确的事。所以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习总书记也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也就是说,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够把学生教好,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