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
请看《圣治章第九》。前一章《孝治章》曾子明了了,明王以孝治天下,可以达到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和平的效果,晓得孝的伟大。这就引发了曾子进一步提问,即圣人之德是不是还有比孝更伟大、更高的呢?孔子因曾子之问,说明圣人之治,所以这一章称为《圣治章》,说明即使圣人之德也没有比孝更大的了。孝是德之本。圣人是如何通过力行并且推广孝道而达到治理的圆满?我们先看经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我们先看到这里。这一段话比较长,我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来看。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敢问”就是请问。这是曾子以恭敬的态度来请教夫子,体现了学生尊师重道的行持。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唯有学生对老师有恭敬之心,才能够领纳圣贤教诲。因为圣贤教诲是心法,它不是知识,所以唯有诚敬之心才能够感通,必须用真心才能够契入。如果学生没有恭敬之心,就是连传统文化的皮毛都学习不到。
为了说明恭敬心的重要性,我们看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在佛教历史中,有一位净土宗的高僧叫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在年轻的时候听说遍融禅师很有智慧,于是为了求见遍融禅师,他是三步一叩首,走了很远的路来见遍融禅师。可是见了遍融禅师之后,问他:“学佛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契入?”遍融禅师就回答了一句很普通的话,他说:“年轻人要把名闻利养都放下,这个东西害死人,千万不要被名闻利养所迷惑。”这句话在一般人听起来普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因为遍融禅师这一句话,在莲池大师看来非常的恳切,他的求法之心也非常的真诚,所以就像当头棒喝一样,让他终身受益。他后来的成就,也就是得益于禅师的这句话。每当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他能够提起这一句教诲,想起遍融禅师的警告,他终生也是受益于这一句话。
所以同样是一个老师讲课,但是学生的受益程度不同,进步的快速也不一样,什么原因?除了学生的资质、根性有差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恭敬心不同。所以在《礼记》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这个“毋”就是没有,没有什么时候是不能不保持这种恭敬心的,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这种恭敬的态度。
《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一旦诚敬心不见,当下心就不在修道的状态了,而是随顺习气,跑到邪道上去了。所以人要无时无刻保持恭敬之心。圣贤的学问就是在于“主敬存诚”。诚敬的程度能够保持,提升的就越快,而且这也是真正的修养。所以看一个人有没有提升,学问有没有增长和进步,看什么?就看自己的诚敬心是不是越来越强烈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从哪些地方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恭敬之心呢?那就是要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说我们读圣贤书的时候,展开圣贤书,就如同面对圣贤,非常恭敬。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要把心沉静下来,把自己的诚敬心提起来,不能胡思乱想。否则我们的心很粗,大部分都是在应付了事。面对事情没有真诚恭敬,为的就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个心就不在道上了。这就是烦恼傲慢当道,那么也就很难提升。
所以《弟子规》全篇就是讲了一个“敬”字,告诉我们从敬父母、敬兄弟、敬人,到敬事、敬物。所以落实《弟子规》,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保持这个恭敬心。正是因为曾子对老师有恭敬心,所以虽然他生性鲁钝,但是也成为儒门宗圣,并且深得老师的认可。
这个“加”就是过的意思。曾子说“请问老师,圣人的品德,就没有比孝更大的了吗?”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性,人为贵”,“性”就是“生”的意思。天地所生的万物,以人为最尊贵。为什么人最为尊贵呢?在夹注中讲“贵其异于万物也”,人之所以尊贵,就在于他和万物不同。比如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尚书》中也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这说明人是五行之秀气,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而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古人把“人”和“天、地”并称为“三”,就是因为人能够认识道、体悟道,因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他能够顺应天道,而且协助并且参与到化育万物的过程之中。
所以人作为万物之灵,他和其它的万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认识“道”、顺应“道”去生产生活。如果人不认识“道”,不顺应“道”去生产生活呢?那就会像现在一些人那样,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胡作妄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结果导致的是自然生态的破坏,那就不是万物之灵了,那就成为万物之害了。所以孔子说,天地所生的万物,最尊贵的是人。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不同于万物。人不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说天、地、人是三才,而且人和万物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他有道德,讲礼义,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孟子也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人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也有好房子住,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礼记》中也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都是强调,人和禽兽之所以区别开来,就是因为人懂得礼义,他知道用礼和义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这才使人免于堕落为禽兽。
下面接着讲,“人之行,莫大于孝”,“人之行”这个“行”读音有一些变化。古音读作hèng,后来又读xìng,都是读去声,现代人读二声xíng。就是人的德行没有比孝更大的了。古人经常讲“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先”。人的品行最基本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展开来还有很多品德,但是都是以孝为先,以孝为本。正如前面在《开宗明义章》所讲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又有什么能超过它呢?所以要想成就圣人,也是要从孝开始学,这就把握了根本。这就是“人之行,莫大于孝”。
行孝从哪里开始?下面一句讲,“孝莫大于严父”,这个“严”是尊的意思,尊严就是尊敬的意思,行孝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大的了。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最早的就是伏羲氏发明的《易经》,在《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第一卦就是乾卦。乾卦讲的是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乾而开始。所以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就天地间的万物而言,都是由天生出来的,这是就万物而言。那么具体到人类而言呢?人要在五伦关系中生活,人无伦外之伦,而五伦关系是以父子之伦为起始,所以父亲就成为人类的乾。因此,人行孝从哪里开始呢?“孝莫大于严父”,行孝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大的了。要尊敬父亲,就把父亲比喻为天,因为对于人类而言,他像天一样能够生万物。所以就要像尊敬天一样尊敬父亲,那些打爹骂娘的人,不孝父母的人,也被指责为伤天害理,亏了天道,这个不是形容。那么如何尊敬父亲才达到极致?下面这一句话说,“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尊敬父亲没有比请父亲配祭于天更大的了,这是从周公开始的。根据邢昺《疏》,《礼记》记载,在虞舜时期崇尚道德,还没有在郊外祭天的传统。到了夏朝和殷朝,开始有了在郊外祀天之礼,但是那时候还没有以父亲配同上天享祭之礼。以父配天之礼是由圣人周公首先推行的。什么是配天?就是在祭天的时候,请父亲的神明来陪祭。就像我们家里请客,如果请最尊贵的客人,就要请主人出来陪同接待,周公请谁来接待呢?就是请已经去世的文王。请文王的神灵来陪伴接待天地。这就是说,尊敬父亲,尊敬到最高的程度了,所以说“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周公,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载,“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周公,名旦,是武王的弟弟,从文王在世的时候,旦作为儿子就非常仁厚孝敬,与其他儿子不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驾崩之后,周公摄政代理天子,他尽心辅佐成王,也就是武王年幼的儿子,而没有丝毫觊觎天下之心。他一心帮助成王管理朝政。当成王长大之后,周公又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这为后人演绎出了圣德,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因为稍有一点名利之心,对天子之位都会起贪心。这句话就说,尊敬父亲,没有比父亲的神明来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这是从周公才开始的。
夹注中说,尊敬自己的父亲,没有比配祀天地更隆重的了。活着的时候以亲爱、尊敬的心侍奉父亲,死后使之成为百神之主。尊敬自己的父亲,使其配祀于天地,是从周公开始的。周公具体是怎么做的?下面就接着讲。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根据唐玄宗的注解,“郊谓圜丘祀天也。”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际,乃尊始祖以配之也。”这个“郊”就是祭天的礼仪的名称,它是在京城的南郊之外建一个圜丘用来祭天。周公摄政代理天子之时,因为要行郊天之礼,就尊崇始祖后稷来在郊外配祭上天。根据《史记·周本纪》,后稷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元妃就是后来天子的夫人。她姓姜,叫姜嫄。她在野外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生欢喜,于是就踏了上去。她踩在这个巨人的脚印上,一踩之后,身一动就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后稷。姜嫄觉得踩在巨人的脚印就怀了孕,生下了这个儿子不是祥瑞之事,很不吉利,于是就把他丢到了外边的巷子里。结果牛马走到巷子里,看到小婴儿,脚都不会踩在婴儿上面, 而是绕开他再走,避开他。姜嫄又把这个孩子扔到了树林里,可是树林里有很多人,也不是很方便。于是她又把他丢到了冰上面,结果没想到飞来了很多的小鸟,这些小鸟都用翅膀把小孩给盖起来,免得他受冻。姜嫄看到这种种奇妙的情形,就感觉到这个孩子并非不吉祥,而是非同凡响。于是又把他抱回来养,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弃”,就是弃儿的“弃”这个意思。
弃小的时候就喜欢种菽麻之类的东西,长大之后又非常喜欢做农夫耕种的事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特长,所以尧帝就请他去做农夫的老师,就是农师,教导农人从事耕作。到了舜的时候,他都是一直在天子那里做农师,后来就被舜封在了邰这个地方,因为他的这个官,名称叫做稷,就被尊称为后稷,相当于农业部长这一类的官。
后稷是周家的始祖,也就是说从后稷传到十五世,就是王季。王季生了文王,文王又生了武王、周公等等,所以后稷是周家的始祖。在周家祭祀的时候,周公摄政时,在行郊天之礼的时候,就以始祖后稷来配天。所谓的配天,也就是在祭天的时候请天子的祖宗来陪天神接受祭祀。因为这个天也是从外来的,外来的神要有主人来陪伴,所以就请始祖后稷在郊外祭天的时候,陪伴天神一起来接受祭祀。
根据《礼记·郊特牲》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这是说冬至之后这个“日”,白天就渐渐地变长,所以举行郊祭之礼来迎接并报答天日的生养之恩。郊外祭天之礼是在都城的南郊建立圜丘来进行。你看北京的天坛,也是在京城的南面。在坛子前面有一个圜丘,这个地方就是举行祭天之礼的地方。这句话就是说,昔日周公郊祭祀天,以其始祖后稷配祭上天。
下面一句:“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这个“文王”就是周公的父亲,“明堂”是天子发布政令的场所。“上帝”就是天的另外一个名称。根据郑玄的注解:“明堂居国之南,南是明阳之地,故曰明堂。”明堂居于国家的南方,南方是明阳之地,因此称为明堂。唐玄宗注:“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明堂就是天子推行政治、处理政事、颁布政令的地方。在明堂之中,除了有天子上朝议政的宫殿之外,还有教育的学校,还有祭祀的建筑群。周公在明堂里祭祀五方上帝的时候,就以他的父亲文王来配祭,也就是以文王作为接待上帝的主人,和五方上帝一同接受天子的祭祀。宗祀就是在宗庙里面的祭祀,这里的宗祀不单纯是祭祀祖宗的,还有祭祀上帝的。这里的上帝就是天的另一种名称。周公就借着祭祀上帝的时候,请他的父亲文王来配祭,算是宗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明堂宗庙祭祀时,他以其父文王配享上帝。
根据邢昺《疏》:“礼无二尊。”既然以始祖后稷配同郊祀上天,就不能以他的父亲文王配同郊祀。而“五帝”是天的别名,于是在明堂祭祀五帝,而以文王配同祭祀。“五帝”,就是五方上帝。这就是周公尊严其父,配天享祭之意,也因此表明文王有尊祖之礼,这就是“严父莫大于配天”的具体做法。
这样做了之后效果怎么样呢?“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他这样地尊敬父亲、尊重始祖,尽到孝道,也感得四海之内,凡是周天子所治理的天下各国诸侯,各修其职,带着各方的物产前来助祭,“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根据邢昺《疏》:“谓四海之内,六服诸侯,各脩其职,贡方物也。”
当时的各国诸侯以距离天子的京城远近为标准,分为六等诸侯。这个周天子的京畿,就是京都,是方圆一千里。距离周天子的京城五百里之内的称为侯服。再往外推五百里之外的又是一等,叫甸服。这样五百里一等一等地往外推,一共有六等,所以叫六服诸侯。由近及远分别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要服也称蛮服。这些诸侯所治理的国家,各地的物产特产不同。他们就根据他们各自国家所出产的特产以及其职贡的规定来供给周天子做祭品。根据《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也就是说六服诸侯,他们所进贡的物品也不一样,朝见的频率也是不同,在礼上都有规定。比如说侯服是一年进贡一次,他进贡的是祀物。郑云:牺牲之属,也就是他所进贡的是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甸服诸侯是每两年来进贡一次,他进贡的是嫔物。什么是嫔物呢?注云:丝席也,就是妇人所做的丝麻贡品。妃嫔的嫔就是妃嫔们所做的这些丝麻用品。男服是每三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器物,注云:尊彝之属也。也就是他所进贡的是尊、彝之类的祭器。采服,每四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服物。什么是服物呢?注云:玄纁絺纩也。玄就是黑色的布帛,纁就是浅红色的布帛,絺纩就是葛布和丝绵之类的,都是做祭祀的服装所用的。卫服,每五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材物,什么是材物呢?注云:八材也。也就是珠、玉、石、木、金属、象牙、皮革、羽毛等八种供制作器物的材料。要服,每六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货物。注云:龟贝也,也就是龟甲和贝壳之类的货物。龟甲和贝壳古代也用作货币。所以称为货物。这是六服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就是按照他职务所规定的贡品,带着他所治理的国家中出产的最好的特产前来陪同、协助周天子祭祀。
这说明天子以身作则,对于自己的父亲乃至于始祖,都能够尽到孝道。他这样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也感得天下各国的诸侯纷纷带着贡品前来助祭。夹注中也讲:周公行孝于朝堂之上,越裳国,通过重重译使前来进贡,这就是得到了万国的欢心。那么在各国诸侯前来进贡助祭的过程中,也使天下各国诸侯从周天子那里学到了如何尽孝,回去之后,他们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之内各尽孝道,推行孝道,这就是“王天下”。什么叫“王天下”?就是自己做出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榜样,让各国前来学习观摩。各国诸侯来到周天子所治理的京城,看到了人人都互相谦让,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所以也生起羡慕效法之心。回去之后,也这样来以孝治国,这就叫“王天下”。
我们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有孝敬之心,家家都能够孝养父母,和睦相处。那么整个天下也就归于太平了。所以有人说,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为什么说是在家庭呢?就是在于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冲突,因为一个人在家里和父母冲突,兄弟冲突,他走上社会,也就会和陌生人冲突。这种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还有思想观念,都是在家庭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后面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圣人就是指,既有圣人之德,又居于天子之位的至德之人。虽然他有那样高超的德,就像周公代理天子期间,一般的人对于周公的道德高到什么程度都不知道,看不出来。后来他把成王抚养长大,一方面抚养,一方面教育,然后又把天子的位置交还给成王。我们可想而知这种德是多么的伟大,但是这样的德也依然超不过孝道。换一句话说,周公的德仍然是以孝为主。周公以始祖后稷郊祭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这些都是孝道的体现。他祭祀的时候,使始祖后稷配祭于天,使文王配祭上帝,根本都是因为他不忘本,他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所以祭祀,它不仅仅是形式,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昭述祖德。祖宗的德行庇荫子孙繁衍昌盛。所以祭祀时都有祭文,要把祖宗的德行明明白白的昭述出来,让历代子孙都来效法。而且祭祖更重要的是体念祖宗的存心,不辜负祖先的期望,要把祖宗的家规、家法、家教、家道、家文化传承下去。所以《礼记·祭统》中说:“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把这个孝顺之心表达的极致的,就是祭礼了。这也是为什么周公他特别重视祭祀的原因。
有一位老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这样写到,说:“古礼首重祭礼。诚属心性极则之理而表现于吾人日常生活中者也。真一切行门之大根大本也。”什么是心性极则之理呢?心性极则之理其实就是孝道。我们看“孝”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这个字告诉我们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无始无终,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关系,这就叫竖穷三际。而从横的方面讲,对兄弟的友悌也是孝道的体现。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友悌之心推而广之,就是横遍十方。
所以,“孝”就代表了“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性,这个就是心性极则之理。所以“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所以圣人的德行还有比“孝”更大的吗?
所以,通过祭祖,就是把我们这种一体的心给引发出来了。我们不仅和祖先是一体的,和后代子孙也是一体的,不仅和人是一体的,和自然万物也都是一体的关系。这个心是什么心呢?这个心就是真心、就是仁心。古人经常讲“一体之仁”。如果你有“两个”这个观念,这个“仁心”就不存在了。所以正是通过祭祖倡导孝道,把这种一体的仁爱之心给开发出来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也是无比的慈悲。他通过祭礼这样一种礼的设计,给了我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我们什么呢?教育我们培养起一体的孝心、仁爱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我们真正具有这种心,也就是我们能够把参加祭礼时这种恭敬心、感恩心、仁爱之心保存下来,运用在我们日常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间,那么很多的冲突矛盾都可以化解于无形。这就是祭祖真正的意义。
所以为什么孔子说“我祭则得福”呢?因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福田靠心耕。而孔子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祭祀的时候就像神明、祖先在面前一样,那么样的恭敬感恩。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心,所以才得福。这个孝悌之道如果尽到了极致,就能够与天地神明相通。所以圣人的德行也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没有超过孝道的了。
下面“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邢昺《疏》:“父子之道,简易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故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也。”这句话说得很好,说父子之间如果过于简单平易,那么慈孝之情就接续不上;如果过于亲密,就会产生怠慢之心。因此,圣人顺着人亲爱、尊敬父母之心,重视对他施以爱敬的教育。
这种爱敬的教育都在古礼中有所体现,比如说,“父子有亲”这是一种天性,但是父子之间到底应该怎样保持这种关系才叫亲?是否父亲和儿子就像朋友一样直呼其名,才显得亲近?就像外国人不把父母称父母,都是叫他的名字。
父亲在家庭之中应该保持怎样应有的尊严?这些中国古人早都有思考,所以这里讲“圣人因严以教敬”,在礼上也有规定。比如说,祖可以弄孙,父不可以弄子。爷爷可以让孙子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可以和孙子在那里玩耍,但是父亲跟儿子就不可以。
为什么?因为做父亲的,在家庭之中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时时要表现出一种威严。如果父亲失去了这种尊严,孩子就会对他很轻慢,对他的话不放在心上,那就会很造次,教育就很难有成效。
如果我们不懂这些道理,掌握不好分寸,最后孩子长大,不把父母的教诲放在心上,教育出了问题,再后悔也是悔之晚矣。所以你明白这些礼仪对于现在世间的很多说法、做法,我们就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是可取还是不可取?不要什么都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流行的就是正确的。
实际上中国文化它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它对人与人之间怎么样保持和睦而又不失亲密,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不仅父子之间是如此,君臣之间、师生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懂礼,父亲就没有父亲的尊严、领导就没有领导的威仪、老师也就没有老师的尊严。结果儿子不尊敬父亲、下属不尊敬领导、学生不尊敬老师。那就会出现孔子所说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在孩提的时候都知道爱他的父母,等长大一些都懂得尊敬他的长辈,这说明人情之中本具有爱敬之礼。圣人正是顺着人的性情加以教导。圣人根据人对父母的尊敬之心,教导人懂得恭敬。根据人对父母的亲爱之心,教导人懂得仁爱。这都是顺着人们的性情而教导,所以效果就非常好。
下面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邢昺《疏》,“圣人谓明王也。圣者,通也。称明王者,言在位无不照也。称圣人者,言用心无不通也。”所以圣人和明王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称“明王”,就是讲他在位无不照见。称“圣人”,就是讲他的圣心无不通达。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需要用严肃的方式就能成功,他的政令不需要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这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这个根本。
“其所因者本也”这个根本就是指孝道。孝道来自于父子有亲的天性。那我们首先来体会一下父母是怎么样关爱儿女的。像孩子在小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因为父母对儿女非常地用心,所以他能够体会到孩子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冷了、什么时候尿床了。为什么他能够体会出来呢?就是因为父母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
我们看到“父慈子孝”这个“慈”字,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念兹在兹”就是“慈”。从中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就是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儿女。正是因为有这种爱心,所以他才不需要儿女表达、不用儿女说话就能够懂得儿女的意思。
这个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说谁是先学会了生养儿子才去嫁人的。但是她嫁了人,养了孩子,她自自然然地就懂得怎么样抚养孩子。
为什么?因为她有这种真诚心,她有这种爱心,所以她自然就会。这就是“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之教”就是发挥这种母爱,所以他的教育不需要严肃就可以成就,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天性 ,而且有了对父母的爱心,对其他一切人也可以发挥这种爱心。
儿女要培养对父母的爱心,怎么培养呢?也要像父母一样,全心全意地放在父母的身上。儿女的心要全心全意地放在父母的身上。你看父母不仅有爱儿女的心,在事上也是做得尽善尽美。父母看儿女,吃饭要让他吃得好,看他穿衣要让他穿得暖,睡觉的时候孩子把床尿湿了,母亲愿意自己睡在湿的地方,而让孩子睡在干燥的地方。当孩子得病的时候,父母宁愿自己代替孩子受这个病苦,也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所以,父母关爱儿女,无论是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做儿女的应该怎么样来关爱父母?那就是学着父母爱儿女的心,去体会父母的需要。
这在《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具体要求,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能够待搭不理,装没听见,顶多不耐烦地回答一句“干嘛啦?你没看我忙着呢吗?”这就是不孝了。
当然这个“父母呼”,不仅仅有“呼”出来的,比如说呼喊你的名字。还有一些心意是没有说出来的,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做儿女的要善于体会。
对于父母没有说出来的呼声,对于父母的期望,我们也能够用心去体会。比如说父母期望我们什么?希望我们学做君子、学为圣人;希望我们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希望我们志存高远、学有所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这些都是父母的呼声。我们是不是尽心尽力地来满足了?所以,你能够把学业学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父母放心,把自己的本分尽到,这都是在回应父母的心声。
那么,对父母的爱,也要从一些具体的小事中表现出来。比如《弟子规》中又说:“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冬天来了,要问父母是不是冷了,穿的衣服够不够厚?夏天的时候看一看父母是不是太热了,要懂得嘘寒问暖,照顾父母。不要让他们着凉了,也不要让他们太热。早晨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父母那里问安。为什么要去向父母问安?第一是要看一看父母有什么需要的。第二也是体会到父母心中,时时挂念着儿女。去给父母问安也是让父母知道你的状况如何。
你看这种爱心也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礼来体现。同样,对父母的恭敬也是需要通过一些礼来培养。比如说在《礼记·内则》中记载了古人是如何侍奉父母的。从中我们也体会到儿女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儿女侍奉父母,应该是鸡刚刚啼叫,就起来洗脸漱口、梳头戴帽,理好饰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
这些都是古代做官人正式的官服礼帽,还有蔽膝、大带,还有觐见的笏板。左右两边佩戴用具,可能是父母所需要的,然后去到父母、公婆所居住的地方,静气平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然后就恭敬地送上什么,和颜悦色地嘘寒问暖。
父母如果有过错,要心平气和、低声劝说。如果劝说听不进去,就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打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不能厌恶埋怨,还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当然这个父母发怒,不是因为不义之事而发怒,而是因为儿女做了一些错事,惹得父母发怒不高兴。父母去世之后,儿女将要做善事的时候,想到要让父母留下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实现它。
曾子说:“孝子养老,要使老人耳目愉悦,寝室安适,以其饮食习惯,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喜欢的,自己也喜欢,父母崇敬的,自己也要崇敬,连犬马都会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我们看了这一段,就能够从中体会到,古人对父母的那种恭敬之心。他从小学习如何善侍父母,把这些细节全都做到了,才是恭敬父母。所以,古人说“生,事之以礼”。也就是说,在父母生着的时候,要在点点滴滴,按着礼的要求去奉养父母。正是通过这些礼,培养起了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
当然很多人看到这一段会觉得太繁琐了。现代人公务繁忙,做事讲求速度,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上面?有一个中国人,他去日本留学,回来的时候,娶了一位日本的媳妇。带着这个媳妇回到家里来见父母。结果他家父母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发现这个日本的媳妇穿着和服、化着妆,像去参加正式的宴会一样装扮一新。她就跪在了公公婆婆的门外,看到公婆打开门,马上恭恭敬敬地就鞠了一个躬,行了一个礼说:“请问爸爸妈妈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吗?”结果这一个举动,把这中国的老两口吓了一跳,不知道儿媳妇发生了什么事。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礼仪之邦的“礼”自己没有传承,都已经跑到日本人那里去了,已经跑到韩国人那里去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看得到中国的“礼”。
我们想一想,如果儿女平时都是以这样的恭敬之心来侍奉父母,他还会对父母、公婆大吼大叫吗?他还会对父母不满、不奉养,还要吵架、脾气很坏吗?
这些“礼”它确实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但是这种好的礼仪文化,被我们批判为“吃人的礼教”把它给废弃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我们就看到现在父子之间、公婆之间,公婆和儿媳妇之间的关系都处理不好,甚至都吵上法庭。从这里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确实面临着断层的危机。
什么叫断层?就是这个文化、这个礼仪在书本中、古籍中有所记载,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比如我们看《弟子规》上说“揖深圆,拜恭敬”,这确实在《弟子规》中有记载。但是我们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还能看得到“揖深圆,拜恭敬”吗?
我们现在给别人鞠一个躬,有很多人都不理解,说现在都讲平等了,为什么还要给人鞠躬呢?他不懂得这个礼“自卑而尊人”的含义。因为这样的“礼”人人都去实行,都是“自卑而尊人”,那么有很多的矛盾冲突,确实就化解于无形之中了。所以,我们认为是封建的、落后的东西,但是却被日本人、韩国人吸取去,而且至今仍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就叫“礼失而求诸野”。
当然善事父母不仅仅是“礼”这个形式,更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用心地体会父母的需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鞠躬。
而当一个人能够认真地体会父母的需要,能够看到父母的需要,他也就能够看到老师的需要、领导的需要、他人的需要。而一个人不违逆父母,他也就自然很少去违逆老师、违逆领导。所以《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立而道生”,这个“道”就是人道,就是圣贤之道。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他做人都没有资格,更何况成圣成贤呢?所以,成圣成贤根本也是在孝道,你把孝道做好了,才能够成为君子、成为贤人、成为圣人。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奏效,正是抓住了“孝”这个根本。这个就叫“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反之,道德教育不奏效、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是因为忽视了“孝”这个根本。因为“孝”它从根本上培养的一个人的爱敬之心,而这个爱敬之心,可以化解很多的矛盾、冲突和对立。
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看似很多,但是那都是枝叶花果,我们追根溯源,根本是什么原因?根本就在于人心出了问题。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够以爱敬之心来待人、处世、接物。而这个爱敬之心为什么培养不出来?根本就是“孝心”出了问题。对父母的“孝”缺乏或者是忽视,就导致了仁爱之心没有了根源。
这就是告诉我们,道德教育要从“孝道”开始作为根本,上行而下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很容易成就,很容易取得效果。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