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群書治要》中的觀人之法
2014-02-18領導科學

【全文3754字  閱讀需要8分鐘】


觀人之法 ,自古就屢見不鮮。不僅世俗之人好言觀人之術,古聖先王在治國教民之時亦甚爲推崇。《群書治要》中的觀人方法可以概括爲:“三參”“四慎”“五儀”“六驗”“七害”“八征”“九慮”。作爲古人觀人的經驗總結,這些方法指明了觀人之時應該依循的原則,至今仍有參考與借鑑的價值。

 

 一、“三參”

 

《群書治要•傅子》記載,國家的領導者要和睦眾人,安定民眾,分辨善惡,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所以聽到言論做判斷時,不可以不審慎。如果聽了言論,沒有分辨就確定是非善惡,可能致使判斷失誤,而且,易興起花言巧語的風氣。因此,“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校其實,觀行必考其迹。”聽人怎麽說不如觀察人怎樣做事;觀察人怎樣做事,不如觀察人平時的行爲。聽了一個人的言論,一定要思考他這樣說的原因,了解他的用意何在。“觀事必校其實”,觀察一個人所做之事,一定要核查它是不是符合事實 ,是不是真實可信。“觀行必考其迹”,觀察一個人的行爲,也要分析他出現這種行爲的原因。把這三者綜合起來考慮,就會減少言論判定的過失,這就是“三參”。

 

二、“四慎”

 

“四慎”出自《群書治要•管子》:“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國柄。”“大德不至仁”,指一個人崇尚道德、標榜道德,卻沒有達到至仁之地步,就不可以輕易地把國家的權柄交付給他。因爲手握生殺大權而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可能會非常苛刻、暴虐,導致民心背離、怨恨。“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如果一個人看到有賢德的人,甚至比他更優秀的人,卻不能夠把這個位子讓出來,就不可以把高位授予他。因爲不能夠讓賢,表明這個人私心很重。“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如果一個人在施行刑罰的時候,對有親戚關係的人或權貴之人不能秉公處罰,就不可以讓他擔任軍隊的將領。“四曰不好本事,不務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民以食爲天。如果一個人不重視農業生産,不重視地利,而輕易地征收賦稅,就不可以讓他做地方官,去負責治理都邑。這四種考慮是安危的根本,因此被稱爲“四慎”。

 

三、“五儀”

 

《群書治要•孔子家語》記載,哀公向孔子請教:怎麽樣任用魯國的士人來治理國家。孔子說,人有“五儀”,即五個等級: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能夠審慎地辨別這五個等級,就明白了治理之道。

所謂庸人,就是心中沒有謹慎行事、善始善終的原則,口中說不出符合倫理道德的言辭;不選擇賢良之士作爲自己立身求進的依托;不努力做事以求得自身生活的穩定;只見到小利而在大事上愚昧,不知道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堅持何種主張。

所謂士人,就是內心有自己明確的信念和堅持遵行的方略,雖不能完全明白治國之道的根本,也一定有其遵從的法則;雖不能集百善於一身,但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們的知識不一定非常廣博,但一定要審查所知道的是否正確;他們的言論雖然不多,但一定要弄清楚是否說得在理;他們的事情不一定做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做的是否正確。在自己的智能範圍內能明白事理,並能用言語表現出來; 行事時能遵循事理,就像生命和身體的運行法則不可能改變一樣。富貴時不會驕傲自滿,貧賤時也不會覺得缺少了什麽。

所謂君子,就是說話忠誠守信,心中不存私怨;自己仁義兼備,神態卻無誇耀之色;考慮問題通達明智,言辭卻不專斷;身體力行,堅持原則,自強不息,他們從容的樣子好像很容易做到,其實普通人很難達到那樣的境界。

所謂賢人,就是德行操守不超越常規,所作所爲皆合乎規矩;言論足以成爲天下人的准則,政治主張足以使百姓得到教化;用他們理財,天下就沒有積壓無用的財富;讓他們施政,天下人就不會擔憂貧困。

所謂聖人,其品德與天地相合,隨順變通,能窮究萬事萬物的起始與終結,協調眾物的自然成長,傳布其最高的政治理想,從而形成人們的觀念思想;其光明可與日月並列,其教化的流布如同有神人相助;一般民眾不知道他有何德行,看到過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附近。這樣的人就是聖人。聖者固然不可得,但是若能辨別庸人、士人,任用君子賢者,國家必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

 

四、“六驗”

 

《群書治要•呂氏春秋》謂觀人有“八觀六驗,六戚四隱。”“六驗”是:“喜之以驗其守”,讓一個人高興,看他有沒有操守,是否懂得有所爲有所不爲;“樂之以驗其僻”,讓他沈迷於聲樂等娛樂場合,看他是否會去做邪僻的事情;“怒之以驗其節”,讓他生氣,看他的性情如何、氣度如何;“懼之以驗其特”,“特”即獨,遇到恐懼時,看他能否獨自面對,夠不夠坦蕩;“哀之以驗其仁”,告訴他一些哀痛的事,或者讓他處於哀痛的環境,看他有沒有仁愛之心;“苦之以驗其志”,讓他受苦,磨煉他,看他有沒有意志能夠堅持。

 

五、“七害”

 

“七害”出自《群書治要•六韬》,指的是七種有損國君的臣子。

 

“一曰,無智略大謀,而以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幸於外,王者慎勿使將。”第一種臣子,沒有大的智謀策略,但因爲重視獎賞,想被授予較高的官位,故恃強好戰,希望獲得僥幸之功。這樣的人君王要謹慎對待,不要讓他擔任將領。

“二曰,有名而無用,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爲巧,王者慎勿與謀。”第二種臣子是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人之善,揚人之惡。這樣的人君王要謹慎對待,不要與他謀劃大事。

“三曰,樸其身躬,惡其衣服,語 無爲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得,此僞人也,王者慎勿近。”第三種臣子躬行儉樸,衣服穿得很粗惡,談著無爲,實際上是爲了求取功名;說著無欲,實際上是爲了貪圖利益,這是虛僞之人,君王要謹慎對待,不要親近這樣的人。

“四曰,博文辨辭,高行論議,而非時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寵。” 第四種臣子博學多聞,而且很會說話,口才非常好,高談闊論,總是喜歡非議時俗流弊,這是奸人。君王要謹慎對待,不要寵信這樣的人。

“五曰,果敢輕死,苟以貪得尊爵重祿,不圖大事,待利而動,王者慎勿使。”第五種臣子非常魯莽,輕易地就要犧牲自己的性命,只要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不顧大局。這樣的人君王要謹慎對待,不要任用他。

“六曰,爲雕文刻镂,技巧華飾,以傷農事,王者必禁之。”第六種臣子喜歡雕文刻镂、奇技淫巧、過分華麗地裝飾,因而傷害了農業這一根本,做君王的必須禁止這樣的事。

“七曰,爲方伎咒詛,作蠱道鬼神不驗之物,不祥之言,欺詐良民,王者必禁止之。”第七種臣子通過方術咒語,借助於巫蠱邪道、鬼神等不能被驗證的東西、不吉祥的話語,來欺詐良民百姓,君王一定要制止這種行爲。


六、“八征”

 

“八征”出自《群書治要•六韬》, 指的是通過八個方面來審查一個人以達到觀人的目的。“一曰,問之以言,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妳對他要提出問題,看他回答的是不是有理有據、有邏輯性。他的言語有邏輯性,說明他思路清晰、 頭腦冷靜。接著,對他追根究底地提問,看他能不能隨機應變。“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用間諜來考驗他,看他是不是忠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這件事妳明明知道是怎麽回事,來龍去脈妳都很清楚,但妳還故意問一問對方,看他對妳是不是有隱瞞,看他的德行操守如何。“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讓他有得財或支配錢財的機會,看他有沒有貪心,夠不夠廉潔。“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用美色去試驗他,看他有沒有貞節,品行如何。“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告訴他這件事有困難,看他有沒有勇氣去承擔。“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讓他喝醉酒,看他酒後是不是失態,是不是失言。這八個方面的考察,若他都能夠應對,那麽這樣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

 

七、“九慮”

 

“九慮”出自《群書治要•政要論》。

“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慮之以詐乎?”臣子有的是在小事上忠誠,爲的是實現在大事上的不忠誠;有的是在小事上誠信,爲的是實現在大事上的不誠信。怎能不考慮這是欺詐呢?

“臣有貌厲而內荏,色取仁而行違,可不慮之以虛乎?”臣子有的外表剛強,但內心其實很軟弱;有的外表上看起來很仁愛,但實際行爲恰恰相反,怎能不考慮這是虛僞呢?

“臣有害同侪以專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慮之以嫉乎?”有的臣子傷害同僚來獨攬大權,閉塞下情來蒙蔽君上,怎能不考慮這是嫉妒呢?

“臣有進邪說以亂是,因似然以傷賢,可不慮之以奸乎?”還有臣子進獻邪說來混淆視聽,以似是而非的道理來傷害賢德之人,怎能不考慮這是奸猾呢?

“臣有因賞以恩,因罰以佐威,可不慮之以奸乎?”臣子也有靠行賞來推展自己的私恩,靠實施刑罰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怎能不考慮這是營私呢?

“臣有外顯相薦,內陰相謀,事托公而實挾私,可不慮之以欺乎?”有的臣子在外表上表現的是互相推薦,其實私下鈎心鬥角,假借爲公辦事之名,實際上挾持私心,怎能不考慮這是欺詐呢?

“臣有事左右以求進,托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僞乎?”臣子通過討好君主身邊人來求取晉身之階,主動攀附權貴來尋求重用,怎能不考慮這是欺僞呢?

“臣有和同以取諧,苟合以求薦,可不慮之以禍乎?”有的臣子假裝和他人意見相近以求表面的和諧,苟且附和他人以謀求得到舉薦,這樣的人怎能不考慮是禍害呢?

“臣有悅君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容,可不慮之以佞乎?”臣子有投合君主的喜好,來求得親附,投合君主的言語,讓他能夠苟且容身,怎能不考慮他們是巧言谄媚呢?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