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中國傳統官德
2015-12-19中央黨校教務部

一、為什麼要重視官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與智慧。在官德建設上,表現为特別重視官員的“道德修養”。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官德修養的重要性。

(一)官德修養關系國家的盛衰

《群書治要·崔寔政論》分析了一個國家由興盛轉為衰落的原因:“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漸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習亂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萬機;或耳蔽箴誨,厭偽忽真;或猶豫歧路,莫適所從;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或疏遠之臣,言之賤廢。是以王剛縱奔弛於上,智士鬱伊於下,悲夫!”

大凡國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繼太平之時已久,風氣日漸變壞也不覺察,政治日漸腐敗也不變革,習慣於混亂,安於現狀。“逸樂”而看不到危機:有的荒淫奢侈,不考慮國家大事;有的不聽忠言勸告,滿足於虛偽,忽視真誠;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從;有的被信任的大臣為了保住祿位而不敢直言進諫;有的被疏遠的臣子因地位低微諫言被棄不用。於是國法鬆馳於上,有識之士憂忡於下,真是可悲啊!

這一段話總結了一個國家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官吏的道德風氣敗壞。所以,唐朝詩人李商隱在總結歷史經驗時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中國共產黨能夠在艱苦卓絕的情況下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裝備精良的日本人、國民黨,正是因為那一批共產黨人、特別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艱苦奮鬥的作風,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終獲得了大眾的支持,取得了天下。

(二)官德修養影響社會風氣的善惡

《群書治要·禮記》講:“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下級侍奉上級,不僅要看上級領導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如果上級領導喜歡某個東西,他的下級一定有人比他更加喜好,所以,上級表現自己的喜好和厭惡時不能夠不謹慎,因為他是人民的表率。上行則下效。正如《說文解字》給“教”,下了一個定義:“上所施,下所效也。”

孔子特別強調了領導者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巨大影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就像風一樣,而一般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樣,風向哪邊吹,草必然會向哪邊倒。

實踐也證明,“上行則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汙;小臣不廉,風俗必敗。”這說明官德修養對於整個社會道德風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官德修養決定官員自身的成敗

《大學》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如何保持長久的富貴。德行是財富、身份、地位、名聲的根本,而財富、身份、地位、名聲是德行的枝葉花果,外在的表現而已。學習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里,它下麵的根也要延伸到哪里。中國有一句話叫“厚德載物”,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名聲是靠深厚的德行來承載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深厚的德行,雖然獲得了好的身份地位,也不能夠維持良久,不過是曇花一現。

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個人的修身對於自己保持長久的富貴至關重要。正如《中庸》中記載,孔老夫子在稱讚舜王時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真正有德行的人應該福祿壽名都齊全。要想保持長久的富貴,使家道能夠延續三代以上,必須首先有德行。

反之,如果沒有德行,則或遲或速必將滅亡。“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尚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內迷戀女色,在外沉迷於打獵,縱情於飲酒歌舞而不知節制,建築很高大的房屋,牆上雕刻著彩色的圖案。如果以上所說的這些情況出現了一種,就沒有不滅亡的。這說明“成由勤儉破由奢”,不僅僅適合一個國家、家族,對於一個人而言也同樣適用。所以官員道德修養不僅對國家、社會的風氣有重要影響,而且決定了家道家風乃至個人成敗。

二、官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一)修身

1.戒貪

修身從“戒貪”開始。《貞觀政要》講:“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君主如果太貪心一定喪國,臣子太貪心一定亡身。現在很多官員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利。

《大學》有一句重要的教誨:“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

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也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好像是以吃有毒的肉,喝有毒的酒來止息自己的饑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易經》有兩句最重要的教誨:“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聶雲臺先生寫的《保富法》警告世人,貪財容易,賺錢容易,但是要能保持富貴,就難上加難了。

有的人不去貪財了,就開始去貪圖享受,開始貪色。中國古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這一把刀會把一個人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人一無所有。我們看一看現代社會有很多省部級以上的高官,最後卻鋃鐺入獄,背後基本上都有女色的原因。所以,中國古人說“天道禍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自然的規律就是給那些淫亂、放縱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的。

有人可能不貪財色,就是貪名。特別是知識份子更是喜歡想方設法地出名。《了凡四訓》說,“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受很盛大的名聲,以致於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如果名不副實,德不配位,多有突如其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最後就是貪利。古人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提醒人面對利益時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正是古人見利思義的表現。

古人說:“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古人提醒我們面對利益和欲望的誘惑時,應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否則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悔之晚矣!

2.懲忿

修身的第二個方面是“懲忿”。我們要能夠克制自己的怒氣。中國人的文字都是一個智慧的符號。“怒”是怎麼寫的?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

這個字是告訴我們,當你發怒的時候,實際上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已經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才會發怒。所以,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通過轉怒為恕,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就能夠克制怒氣。

孔子的弟子來向他請教: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孔子說:有。這一個字就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改過

《群書治要·鬻子》說:“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有過錯,不去改正,結果傷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喪失了生命。

現在的一些官員最大的過失常常是傲慢、奢侈。《易經》說:“人道惡盈而好謙。”人都是厭惡驕慢的人,喜歡謙虛的人。古代的聖賢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得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又如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是如此。所以,古人常用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衡,陰陽失去了平衡就會引起變化,這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對這一規律體會得最深刻的人是曾國藩。他在《家書》中寫道:看一家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就看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早晨幾點鐘起床;第二件事,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不是讀聖賢書?因為從這些事上都可以看出這家的子弟是驕奢淫逸還是克勤克儉。

他在《家書》中特別強調:“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正因為他對“一陰一陽之為道”的規律體會得很深刻,所以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特別小心謹慎,雖然做到了四省總督,但是為人謙虛,對子弟要求嚴格。

《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慢給自己帶來損失,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又說“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帶來災禍。《孝經》上說得更好:“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一個人雖然身處高位,但是不驕傲自大、自以為是,這樣就沒有被傾覆的危險;一個人力行節儉,謹守法度,雖然家庭很富有,也不奢侈浪費,一個人身處高位而沒有被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地保持尊貴的地位;一個人雖然很富有,如果不奢侈浪費,就可以長久地保持富有。

這些教誨,對於現代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很多人有權有勢後,就開始競奢鬥富,爭相去買奢侈品,去比較誰的車子更豪華、誰的別墅更大,這都是奢侈浪費的表現,給自己招致的是無窮的災難。

(二)愛民

《六韜》說:“善為國者,禦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對待百姓就像父母愛兒女一樣,就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見到百姓饑寒就為他們感覺到悲哀,看到百姓勞苦,也會為他們感覺到憂傷。這是領導者對百姓應有的心態。

《春秋左氏傳》也說:“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一個國家之所以興盛,是因為他對待百姓就像對待那些受傷的人一樣,倍加體恤,這是國家的福祉所在;而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把人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低賤糟蹋,結果就會招致禍患。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中國的歷代統治者都非常強調愛民如子。愛民如子、君仁臣忠是中國式管理的精髓。君是講領導者,臣就是講被領導者,也就是領導者對屬下要有仁愛之心。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如果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自己的手足加以關愛,那被領導者會加倍地回饋領導者,把他當成心腹加以關愛。如果領導者把被領導當牛做馬地使喚,被領導者遇到領導者就會裝沒看見,就像看了一般的國人、一般的陌生人一樣冷漠。如果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的生命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甚至可以隨意踐踏,那麼,被領導者就會待領導者如寇仇一樣加以痛恨。

中國古人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同時具備三個職能,即:“君、親、師”。不僅要當下屬的領導,還要當他的親人,要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他。但如果僅僅管理、關愛下屬,卻不教導他,他仍然可能會蒙騙你。所以還要當他的老師,教導其做人的道理。而這個“教”最重要的是“正己化人”,也就是身教勝於言教。如果領導者同時承擔了“君、親、師”的職責,我們就可以避免很多社會問題。

在古人看來,管理有三個層次,《淮南子》記載:子產治理鄭國的時候,法律很嚴密,制度很健全,做到了“不能欺”;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的法制設計得非常嚴苛,最後做到了“不敢欺”,就是百姓如果觸犯法律就給以嚴厲的懲罰,結果老百姓都不敢欺騙他;子賤(孔子的弟子)在治單父的時候,按照孔子愛民如子的仁愛之心去治理百姓,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結果老百姓都不忍心欺騙他。

究竟哪一個層次是更高層次的管理呢?當然是“不忍欺”。因為這樣的領導可以獲得垂拱而治的效果。但是我們現在的人都沒有追求這一個最高的層次,都是在追求“不敢欺”和“不能欺”。

現在的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對百姓沒有愛心,甚至很冷漠,麻木不仁,這是什麼原因呢?《論語》記載,孔老夫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把根本樹立了,道自然就產生了。那麼,仁愛之心的根本是什麼呢?他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就是說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悌,這才是仁愛之心的根本。因此,現在的官員之所以對百姓的苦痛麻木不仁,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孝敬父母。

中國人強調“百善孝為先”。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我們的父母,對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我們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的話,請問還有誰的恩德會讓你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所以,一個人沒有孝心,他人生一個重要的處事原則就不能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取而代之,他會以利害的原則去為人處世。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但這件事由利變害的時候,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孝經》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違背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而去尊敬別人,這也是和禮的本質相違背的。

例如,我們出差在外,或者過年過節,買了很多的禮物,首先想到給誰送禮呢?我們首先想到給領導送禮,給生意合作夥伴送禮,因為領導可以提拔我們,生意合作夥伴可以給我們帶來財富。我們的父母已經年老了,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成了他的包袱了。結果怎麼樣呢?中國人有一句話“諸事不順因不孝”,所有的事情不順利,歸根結底是因為不懂得孝敬父母。

有一篇文章寫得非常感人,題目是: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煮的菜太鹹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的時候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

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且維持他們的自尊心。

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

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

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要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忘了關愛已經白髮蒼蒼、需要我們關愛的父母親。我們正是從孝敬父母身上培養了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培養了一個人的仁愛之心。所以,從培養人的孝心開始進行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

我們長期以來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就是因為我們追求的都是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第六層,例如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但是道德大廈的基礎沒有打牢,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都沒有做到,就希望有第五層、有第六層,結果建的都是空中樓閣,培養的也是偽君子。這說明,愛民如子的仁愛之心要從孝悌之心培養起來。

(三)用人

1.親君子,遠小人

    這裏所謂的君子,就是能夠直言不諱指正自己過失的人;所謂的小人,就是一味地迎合領導者的意思、諂媚巴結的人。《群書治要·吳志》指出:興盛國家的君主和荒亂國家的君主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能夠使國家興盛的領導,都喜歡聽自己的過失,聽自己的錯誤;而使國家荒亂的君主,都喜歡聽別人對他的讚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喜歡聽過失的人,他的過失與日減少,福分也就到來了;喜歡聽讚譽的人,他的聲譽一天一天地減損,災禍也就來到了。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意識,中國古代的很多君主,都非常願意納諫,喜歡群臣給他指出過失。《群書治要·韓詩外傳》記載著趙簡子的故事:

趙簡子有一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派人問他有什麼期求。周舍說:“我別無所求,只想做一個犯顔直諫的臣子。每天跟在君主的後面,拿著筆墨把您的過失都記錄下來,每個月彙集在一起,每一年看看有什麼效驗。”趙簡子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以後,趙簡子走到哪里,周舍就跟到哪里,把他的過失都一一地記錄下來。但是,沒過多久,周舍去世了。有一次趙簡子和群臣在洪波臺飲酒,喝得很高興的時候,突然趙簡子趴在桌子上大哭起來。群臣看了之後都很惶恐,紛紛離座去向他請教:“國君,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趙簡子說:“諸位大夫都沒有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周舍所說的一句話。他說,一千張羔羊的皮也不如一片狐腋值錢;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也不如一個敢犯顔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歷史上,周武王的臣子都敢犯顔直諫,所以周朝就興盛起來了;而商紂王的臣子都唯唯諾諾不敢說話,結果商朝就滅亡了。我自從周舍過世就沒聽到自己的過失了,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古代有的領導者、國君是多麼的明智,他知道什麼樣的臣子是真正的忠臣,任用的不是那種諂媚巴結的人,而是能夠指正自己過失的人。

《群書治要·傅子》也說了這樣一句話,“明主患諛己者眾,而無由聞失也。”開明的領導擔心諂媚巴結自己的人太多了,沒有辦法聽到自己的錯誤,“故開敢諫之路,納逆己之言”。廣開敢於進諫的途徑,採納和自己意見不同的言論。如果臣子所說的是出於忠臣之心,即使他所說的不對,不符合事實,他也仍然是“歡然受之”,也很歡喜地接受。

這一點唐太宗確實做到了。有一次,一個臣子向他進諫,批評了一頓之後就出去了。結果唐太宗身邊的人對他說:“剛才他所說的很多事不符合事實,你為什麼不制止他呢?”唐太宗說:“如果我制止了他,傳出去後,人們就以為皇帝不肯聽臣子的諫言,就沒有人再敢進諫了,我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了。”唐太宗之所以能夠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和他善於納諫、能夠傾聽不同的意見有著密切的關係。

2.尊賢使能

尊賢對於國家的興盛也非常重要。尊賢就是要尊敬那些賢德的、有能力的人。

《孔子家語》記載著一個故事:魯國的國君向孔子請教:“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不吉祥的,這種說法值不值得相信呢?”孔老夫子說:“我聽說有‘五不祥’,即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在其中。”

哪“五不祥”呢?“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損人利己,給自身招致災禍,這是自身的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費在照顧孩子的身上,但是對老年人不去關心,表明這個家庭敗相已露,是家庭的不吉祥。“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對賢德的人放任不用,任用的都是不肖之徒,這是國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願意教導下一代;幼年人很傲慢,不願意向老人學習,這是風俗的不吉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因為不被重用、不受尊重而隱藏起來了,結果愚鈍的人專權,這是天下的不吉祥。在這裡,“國之不祥”和“天下之不祥”,都是因為不能夠“尊賢使能”導致的。

《呂氏春秋》說:忠孝的臣屬、兒子,是領導、父母親願意得到的,顯貴、榮耀,是臣屬、兒子非常希望的。但是,領導、父母往往得不到忠臣孝子,兒子、臣屬,也往往不能夠保持富貴、顯榮。這是因為沒有教育、不知理義導致的。而不知道義是因為沒有學習導致的,所謂“人不學,不知道”。所以,古代的聖王,沒有不尊敬老師,不尊敬聖賢的。因為聖賢的職責就是教導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如果對於能夠教導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之人,不加重視,聖人都隱居起來了,人都沒有人教導了,結果就是《孟子》所說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過上了安逸的生活,卻缺乏倫理道德的教育,這時,人們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群書治要·屍子》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你家的房屋著火了,有人幫助你把火撲滅,你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年老有經驗的人,早早就警告你,要把房屋的煙囪做好,把牆的縫隙填滿,讓你終身沒有失火之患,你卻不知道感恩戴德,還把它當成耳旁風,不以為然。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被關進了監獄,有人到監獄裡把你解救出來,使你免除牢獄之災,你家三族的親屬都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問題是,聖賢人教導人以仁義慈悌的道理,讓你終身都沒有牢獄之災,你卻不知道感恩戴德。

這個故事說明,聖賢人對人們施以倫理道德的教育,使人知道做人的道理,因而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成為忠臣孝子。這些教誨還可以讓人終身免於牢獄之災,一生沒有禍患,人們卻不加重視。結果,聖賢人就會隱退,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會敗壞。所以,中國古人對於賢德之人非常地尊敬,選賢任能之後,對他的建議也非常重視。

3.慎用人才

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何選任賢才呢”?《六韜》說:“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如果領導者以世俗所認可、讚賞的人為賢智之人,以世俗所誹謗的人為不肖之徒,那麼黨羽多的人就會被提拔而居於領導的位置,不願意結黨營私的人就會被黜退。那麼,邪惡的臣子結黨營私,把真正的賢德之人埋沒了,忠臣因為“莫須有”的罪名就被處死了,邪惡的臣子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樣世間就會越來越亂,國家就免不了危亡。

所以,中國古人對於人才的選拔非常謹慎,並不是靠競爭的方式選拔人才。真正有德行的人都講禮讓。例如,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來為官的。因為賢德之人沒有自私自利,不想爭名奪利。如果採取競爭的方式選拔人才,那麼,如諸葛亮、顏回這樣真正德才兼備者就會隱退。如果在位者都是喜歡結黨營私之人,這個國家就危險了。

對於如何考察人才,《群書治要·六韜》說:“問之以言觀其辭;窮之以辭以觀其變;與之間諜以觀其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試之以色以觀其貞;告之以難觀其勇;醉之以酒以觀其態。”經過這重重考察之後都能過關,才給予其領導的位置。中國古人正是認識到官德修養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大,才對於考察、任用人才非常謹慎。

總之,“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德修養問題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治亂興衰,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在官德修養方面更是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我們深信,認真汲取和借鑑這些思想,對於當前切實提高領導幹部的道德素質、並進而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乃至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劉余莉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推薦閱讀書目:

1.《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本書分為《人生與社會》、《政治與世界》、《哲學與宗教》,共三篇十二章,論及的問題極為廣泛。兩位作者縱貫古今,橫跨全球,追溯過去,著眼當代,展望未來,從宇宙天體、生命起源、宗教哲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國民經濟、社會福利、政治制度、領導選擇、軍備競賽、和平戰爭,一直到未來的世界大同,幾乎探討了人類社會、當代世界所有最迫切的問題,並對未來世界作了預測和展望,還談了中國在未來世界中的作用。

 湯因比信奉基督,池田大作崇敬釋迦,兩人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都確信宗教是“人類生活的源泉”,都肯定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他們的一些基本觀點自然與普通人有所不同,有些論點或提法甚至有原則的區別。但他們論及的問題,其中有一些確實是當代人應予關心和探討的。

2.張  瑞:《反腐倡廉 治本之道》,團結出版社,2013年版。

與一般反腐敗的書不同,這本書主要是講,黨員幹部通過學習傳統經典,理得心安,從內心深處不敢、不願貪汙腐敗。而不僅僅是講制度反腐、法律反腐、強力反腐。作者是共產黨員、稅務幹部,在工作中結合傳統文化,實現了稅務工作的清廉。在學習力行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家庭也是深受其益。所以總結其實踐經驗,寫成系列文稿。鼓勵人們,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學習《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等傳統經典,不敢為惡,勇於為善,全面落實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3.劉余莉:《群書治要十講》,團結出版社,2014年版。

本書是劉余莉教授對《群書治要》的十篇精要講解。《群書治要》是唐貞觀初年,魏征及虞世南等臣奉命編輯的治世要典。全書採輯經典66種,合50余萬言,雖然綱舉目張,善道有統,但讀者初閱此書,仍不免畏其浩繁,而有難窺堂奧之憾。劉教授的講解,理事雙談,古今會說,可助讀者迅速把握《群書治要》的主旨精髓和當代價值。

本書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建立在中華傳統“聖賢教育”基礎上的“聖賢政治”,所有的制度建設和改革都是圍繞著如何把人培養成為一個好人而設計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聖賢文化”,以淨化人心、長善救失,培養聖賢君子為核心要務。因此,忽視了聖賢教育的制度改革,不僅無法挽救因為人的良心泯滅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反而還會產生“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的弊端;忽視了聖賢教育的文化建設,不僅無從實現人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良好願望,反而還會使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導致“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後患。

全書立足於當代社會、人心之重大問題,在條分縷析地講解《群書治要》義理的同時,也引導人們深入反思社會腐敗的根源及其對治、加強官德修養之於國家興亡的重要性、傳統文化與聖賢教育的本質蘊涵和學習方法、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實際含義,以及領導者務須注意的用人、觀人、得人之道等等。

 

參考書目:

1. 李炳南:《論語講要》,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

2. 劉余莉主編:《群書治要譯注》(全10冊),中國書店,2012年。

3. 劉余莉等:《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年。

4. 蔡禮旭:《弟子規四十講》,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

5. 麥金泰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倫敦:Gerald Duckworth,1988年。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