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9講--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第9講--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
2021-06-18

同志們好:


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

怎麼樣進行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我們把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所構成的完整體系。

早在《禮記·學記》中就強調:“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告訴我們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是“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中國古人的道德教育是始從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而家庭教育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

早在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的時候,她就很重視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她在懷孕文王的時候,不好看的景色形象都不去看,淫詞歌舞都不去觀聽,口裏講的話很溫柔,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粗魯罵人的話呢?正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聖人,所以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聖人。

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睜開還不會說話,不意味著他沒有在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學習的榜樣。但是現在很多母親不懂得這一點了。比如說,她一邊抱著孩子餵奶,一邊在說謊、罵人、生氣,這些都被孩子給看到了,所以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說謊。比如說,他的母親接到了一個電話,找她丈夫去喝茶、喝酒,但是她不希望丈夫出去應酬,明明丈夫就坐在茶几面前喝茶,對方問她說:“你丈夫在家嗎?”她拿起電話就說:“他不在家,他去幹什麼、幹什麼去了。”但是這一幕,恰恰不巧被她的孩子給看到了,這個孩子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就以為做人是可以說謊的,說謊是可以獲得很多便利的,所以他也學會了說謊。

所以父母在兒女面前的言行舉止都要小心謹慎,因為就像攝像機一樣,把它攝下來,深深地印在孩子的頭腦中,成為他以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

教育是貫穿了人一生的過程,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就是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這個民風就自然歸於醇厚了。這是我們講的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延續。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就是要孝敬父母,所以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父親帶著孩子去拜見老師的時候,當然要帶一些禮物,不是討好老師,是表示對老師的恭敬。見到老師之後,父親帶著孩子先對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或者是神位行最重禮。這還不算,要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定之後,父親帶著兒子對老師行最重禮,什麼意思?因為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如此地敬重,那對老師的教誨怎麼敢不聽從呢?老師教他什麼?老師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家長和老師一配合,孩子在家裏,父母教他要尊敬老師,到了老師那裏,老師教他要孝敬父母,這樣這個孩子很容易受教了。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不明白這一點了,不懂教育了。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稍微說得嚴厲了一點,他就回去告家長,家長就去找校長,校長再去說老師。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孩子犯了錯,沒有人敢給他指正過來,那他怎麼會不一錯再錯呢。所以老師一定要和家長配合,才能夠把孩子教好。

很多人說這個“孝”還需要老師教嗎?確實“孝”也是需要有人教的,因為孝不僅僅是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論語》中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來請教什麼是孝?孔老夫子怎麼回答呢?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馬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僅僅是奉養而不尊敬的話,怎麼能夠把人和狗、馬的孝區別開來呢?所以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又有一個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也是回答了兩個字,說:“色難。”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說,有了事情,兒女去代勞,有了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甚至低聲下氣,愉色婉容。

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說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這孩子上學的時候很貪玩,上網吧、打遊戲,又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影響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都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崗位,工作不認真負責,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當了領導幹部,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鋃鐺入獄了,這仍然是不孝。從這裏我們看,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生活學習都能夠讓父母放心,這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所以只有聖賢人才把孝盡到了極致。

《禮記》中還說:一個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也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大道可走,就不會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這都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他不會口吐惡言。你不會口吐惡言去罵別人,別人也不會反罵於你。所以“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既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也不讓父母親蒙羞,這就是真正的孝了。這都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他心裏能夠想到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小心謹慎,生怕自己的言行給父母抹黑。

除了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志。所以《孝經》上也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如果一個人,他能夠修身有成,所作所為都符合於道,能夠把聖賢教誨弘揚於世,讓後代的人提起他都很讚歎,讓父母親很顯榮,這個盡孝才是盡到了圓滿。這個是養父母之志。

除了養父母之志之外,還要養父母之慧。《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並不是說父母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沒有過失。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做兒女的不能一味地順從父母過失,這樣會陷父母於不義之中。必須怎麼樣呢?必須勸諫他,使他更改,但是勸諫的口氣一定要和顏悅色,那就是“怡吾色,柔吾聲。”

這四種內容全都盡到了,就是養父母之身(贍養父母)、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全都做到了,這個人的孝才算盡到。

所以你看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沒有孝心,不知道感恩戴德,沒有恭敬心,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人教了。你看過去的時候,都是大家庭,孩子從他的父母對待爺爺奶奶的身上就學會了如何孝敬父母。那麼他上學第一堂課,老師教他如何孝敬父母。但是我們現在都是三口之家,孩子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看不到他如何孝敬爺爺奶奶。偶爾週六、週日到爺爺奶奶家去看一看,爺爺奶奶為了迎接他們,很早就要去買菜、做飯、包餃子,最後他們回來吃,吃完之後抹抹嘴就走了,留下了一些杯盤狼藉,還要爺爺奶奶去洗。他怎麼從父母身上看到如何孝敬父母呢?

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這個孝確實也是需要有人來教的,那麼老師就承擔了教孝的責任。

社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就是指詩詞、歌舞、戲劇、小說等等,它都要秉持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那就是“思無邪”,也就是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為,要引起人們的正知、正見。像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建築物、雕塑,這些也都起到“思無邪”的教育意義。

比如說我們看故宮有三個大殿,第一個大殿叫“太和殿”,告訴我們自然宇宙本來就是和諧的。就像我們人一出生,外有四肢,內有五臟六腑,它本身就是一個和諧的,這個就叫“太和”。第二個殿叫“中和殿”,告訴我們怎麼樣維繫這種自然而然的和諧,那要懂得用“中”。“中”就是不偏不邪的意思,你要懂得公正、中正,你才能夠達到和諧。第三個殿叫“保和殿”,就是希望這種用公正、中正的治國方式能夠代代相傳,延續下去。所以這個保和殿一般都是封太子的地方。看到這幾個殿的名字,你就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

像我們現在很多大學,這個樓起名為“明德樓”,這個也是提醒我們要把自己的“明明德”時刻提起。

我們看中國古人有座右銘,還有墓誌銘,甚至湯王他洗臉的盆上有一個盤銘,寫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告訴我們時刻要警醒自己,德行上要有提升,每天都能夠改過遷善。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古人對道德教育這件事看得無比重要,要想盡一切方法,利用一切條件來提起人的正知正見,培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

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劇、微博、微信、微視頻等等,其實也都應該秉持“思無邪”的理念,這樣的話才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四就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指各大宗教,它的核心理念都是仁慈博愛。所以只要我們回歸經典,能夠把這些教義講解出來,它都能夠對德行的提高、和諧的促進有很好的效果。正是這四種不同形式的教育共同配合,才把人給教好了,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就是強調道德教育的先後次序,並且通過制度建設保障道德教育。也就是說道德教育也是需要各種制度來加以保證和維護的。我們社會弘揚什麼,就要從制度上激勵什麼;我們反對什麼,也要從制度上懲罰什麼。比如說我們講“百善孝為先”,既然孝如此之重要,所以中國古代從教育制度、選拔制度、激勵制度、還有法律制度都來弘揚孝道。我們看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都是以儒家的經典為核心內容,從小在四書五經的熏陶之下,你就有這種孝的意識,像《論語》、《孝經》、《禮記》都有很多關於孝的內容的論述。

再看我們的考試制度,在隋唐以後,採取了科舉考試。唐朝的“明經科”考九經,那就是《易經》《詩經》《書經》,還有《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到宋代的時候考《十三經》,就是在九經之上加了《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這裏邊很多關於孝的內容。

再看法律制度,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也秉持了《孝經》中的一個理念,那就是“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就是被判處最重的刑罰有五種,這五種刑罰有三千多條,但是沒有比不孝的罪更重的罪。

在選舉制度上,我們知道孝很重要,所以你看從漢代開始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作為官吏的候補。因為這個孩子孝就能對國家忠,這個人廉潔就沒有貪心,這個是非常好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也就是說這個人有沒有德行,看他哪些方面呢?古人抓住了兩點,第一就是“孝”,第二就是“廉”。為了使地方官把這個地方真正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作為官吏的候補,而不是誰給他送禮他就舉薦誰,誰和他關係近,他就去舉薦誰。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如果你推薦的這個人確實是國家的棟樑之材,德才兼備,能夠建功立業,那麼舉薦者也受到國家最高的獎賞。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但是你嫉賢妒能,把這個人才給埋沒了,一旦發現,就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最嚴厲的懲罰。這些制度一實行,就使這些官員願意把德才兼備的人才舉薦出來,這樣的話,能者在職,賢者在位,這個國家想不和諧都很難。

此外,還有激勵制度,比如說在古代必有“命民”,什麼叫“命民”呢?就是皇帝親自頒發詔書,給這個人一個“命民”的稱號,比如說他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廉潔有守、謙虛禮讓,具有這些品質,雖然是一個平民百姓,但是他有這樣的德行,皇帝親自下詔書給他“命民”的稱號。一旦這個人被封為“命民”,他出行的時候就可以坐著兩匹馬並排拉的車子,而且這個車子上還裝飾得很好,讓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命民”,就像我們現在的“道德模範”,道德模範一出行,人家都知道,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升起恭敬之心,這都是非常好的激勵制度。

我們現在社會和古人有所不同,比如說我們到機場經常聽到在機場的喇叭裏這樣喊:“請頭等艙和公務艙的人先行登機。”這什麼意思呢?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享受特權,你就有優先的待遇,不管你這個錢是怎麼來的。這是引導人們去看重金錢,甚至會引導人們“笑貧不笑娼”的現象。因為只要有錢你就受尊重,只要有錢你就享受特權,並不問你這個錢是從哪里來的?是不是不義之財?這個都是告訴我們,我們社會弘揚什麼,就要從制度上去激勵什麼,我們反對什麼也要從制度上懲罰什麼。

第三個特點就是要重視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作用。我們看《說文解字》上,把这个“教”寫得很有味道,這個“教”左邊是一個“孝”字,這個“孝”字是怎麼寫的?上面是一個叉,下面是個一模一樣的叉,再下面是個孩子的“子”,上面這個叉是父母、老師、領導所畫的,下面一模一樣的叉是孩子、學生、下屬所畫的,這告訴我們身教勝於言教,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老師、領導、父母拿著這個教鞭,時時刻刻地耳提面命,所以告訴我們教育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習氣、毛病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能夠幫助他改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正的,所以要怎麼樣呢?要有耐心。所以身教加耐心是能夠把孩子教好的原因,那孩子教不好呢?你也從身教和耐心這兩個方面去找原因,也一定能夠找得到。所以《說文解字》上把“教”定義為“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怎麼做,下面跟著怎麼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那麼要教導屬下也是要領導者、教育者先受教育。

我們看,在《習仲勳傳》最後一章,講到習仲勳的家庭教育和家風,在這裏邊就有這樣一段講了習老如何言傳身教,教導他的子孫。“習仲勳注意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生活習慣,他言傳身教,從點滴做起。他經常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兒也不浪費,吃到最後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兒擦乾淨。這種無聲的教育,使孩子們都養成了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習仲勳還非常注意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經常教育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力行節約。習家人節儉行為出乎人的意料,習仲勳習慣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著讓孩子們再洗,然後還要用澡水洗衣服。家裏廳堂的燈晚上一般很少打開,他要求房間裏只要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在外面散步時,看見地上有煙頭,他都會俯身撿起扔到垃圾桶裏。在他的影響下,家人一直保持著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擰緊水龍頭,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不僅兒女們一直保持著,就連孫輩們也繼承了爺爺的這些好傳統。習仲勳在最後的日子裏對子女們說:‘我沒給你們留下什麼財富,但給你們留了個好名聲’。”這就是習仲勳留給子孫後代的享之不盡的寶貴財富,他以光輝的形象教誨兒女們如何做一個純粹的、有益於人民的人。我們看到習老的這些行為,讓我們想到了《詠史》中所說的話,就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因為他真正認識到了“成由勤儉敗由奢”,他也真正相信“成由勤儉敗由奢”,所以才這樣去教導兒孫。所以我們說知、行要合一,甚至有的時候“知”非常的重要,為什麼呢?很多人說:“我知道了,但是做不到。”實際上並不是真知,就像我們面前有一個金子、有一塊石頭,我們如果真知道這個金子的價值比石頭重,我們一定去拿那個金子,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去拿這個石頭,說明我們並不真正知道金子的價值比石頭更貴重。

我們看到習老的這一句話,“我沒給你們留下什麼財富,但給你們留下了一個好名聲。”我們也想到了楊震,他說:“我給兒孫,留給他們的最好財富就是他們是一位廉潔官員的後代。”所以你看楊震一家是四世三公,連續四代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我們學習歷史確實能夠使人明智,知道什麼是對自己真正有益的。

我們這一堂課就先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