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4講--傳統文化與心理調適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第4講--傳統文化與心理調適
2021-05-20

同志們好:


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與心理調適”。

我們一起學習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掌握選擇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觀原因與調適原則;第二,我們看一看面對挫折時的心理調適;第三,處理壓力時的心理調適。

我們知道現在講健康的人非常受歡迎,因為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健康就像一個數字前面的“1”,而他的金錢、事業、地位、美貌都是後面的“0”。意思是什麼呢?如果前面這個“1”沒有了,人的身體健康失去了,有後邊再多的“0”都意義不大了。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這個數字前面還有一個“正負號”,如果把這個“負號”加上去,看起來數字很大,但是值卻很小。這一個“正負號”是什麼?這個“正負號”,就是一個人健康還是不健康的心態。

我們說心態改變命運,其實心態本身就是命運。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心想事成”。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總是有什麼樣的想法,最後他就真的想的這些都在現實中實現了。中國古人他知道,一個人健康心態不僅僅對個人的幸福生活很重要,而且對社會的和諧也是至關重要。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諧,它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它是由很多器官組成,這個器官又是由很多細胞組成。如果只是個別的細胞破壞了,可能對整個身體的健康沒有影響;但是如果一個人身體諸多細胞都壞死了,肯定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這個就像社會一樣,如果只是有個別家庭破碎了,可能社會和諧並不受影響;但是如果諸多家庭都破碎了,這個社會和諧就成問題了。而家庭和諧的基礎又是什麼呢?家庭和諧的基礎就是在於每一個人身心的和諧,就是人自身的和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健康。

我們看一看人為什麼會心理失衡?第一個問題我們講一講“掌握選擇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觀原因與調適原則”。

如果我向大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願意選擇快樂還是願意選擇痛苦與煩惱呢?”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願意快樂。”那麼為什麼人人都願意選擇快樂,卻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煩惱和不安之中呢?很多人的回答實際上暗含了這樣一層意思:“我願意快樂,但是痛苦和煩惱的事情不請自到,我也沒有辦法抵禦呀。”

那我們看一個法蘭克的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法蘭克是一個猶太裔的心理學家,在二戰的時候,因為他是猶太族,所以被關進了納粹死亡營,遭遇非常的悲慘,因為他的妻子、他的家人、父母全都死於納粹的魔掌,唯一剩下的一個親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而他被關進了納粹死亡營,每一天接受嚴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法蘭克獨自一個人處在囚室之中,突然之間產生了一種頓悟的感受,那就是在任何一種特定的環境下,人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這種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從外界環境上看,他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還要接受嚴刑拷打,朝不保夕。但是他發現自己怎麼想,他的心理意識卻是獨立的,是納粹德國人無法干涉的。於是他就憑著想像和記憶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意識,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脫了納粹的禁錮。比如說他想自己獲釋之後和妹妹團聚時那一種喜悅的心情;自己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這一段痛苦折磨所獲得的寶貴體驗傳授給千千萬萬的人。正是憑著想像和記憶,他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的自由超脫了納粹的禁錮。而他的這種超越還感召了其他的獄友,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存的意義,尋回生命的尊嚴。

法蘭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它告訴我們:人的反應對外部刺激的關係,並不是像動物那樣,怎麼樣刺激就怎麼樣反應的關係,而是一種刺激、意識和反應的關係。正是在意識這個中間環節,人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獨立意識和良知的作用,對外部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積極的回應。

比如說我們大城市都會遇到堵車的現象,有的出租車司機遇到堵車時就是這樣的,說:“真倒楣,剛一出門就遇到了堵車。”這樣不幹不淨地罵著、抱怨著。我們想一想這種抱怨的情緒能否改變交通擁堵的事實?不僅不能夠改變,反而還會讓這個交通不樂觀,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影響。另一個出租車司機他不是這樣的,他說:“反正已經堵車了,我已經辛苦了一天,趁著這個時候放鬆一下自己緊張的神經。”所以他和乘客開幾個玩笑,又放上一段舒緩的傳統音樂聽一聽,時間過得很快。

同樣面對交通擁堵的外部刺激,因為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態度,結果對他們的影響也就不一樣,這就叫“選擇的自由”。所以有人說:“雖然我們不能掌控風的方向,但是我們能夠調整風帆。”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來自自然和社會的不良刺激,但是我們能夠做的是面對這些不良刺激的時候,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這些外部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積極的回應。

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聖雄甘地也說:“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在生活中,讓人受害最深的並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們允許這些不良的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有一個文章題目叫《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裏。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還有一個人,他說:“我很難過,因為老闆總找我茬。”他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老闆的手裏。

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诸位朋友,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別人的手上?是放在了領導的手上、父母的手上、兒女的手上還是妻子、丈夫、同事的手上呢?那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當然,一個真正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確實做到了中國古人所說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就是毛主席所說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狀況,他都能夠坦然處之,甚至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就告訴我們心理失衡的主觀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掌握選擇的態度,培養出一種積極的思維。

第二,我們談一談面對挫折時的心理調適。

因為如果一個人面對挫折都能夠很坦然,在平常更不可能會出現心理失衡了。要面對挫折,首先要正視挫折,認清挫折的本質。認清挫折的本質,它有幾個具體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挫折。說到挫折,並不是你是否會遇到挫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不是遇到大的坎坷,就是遇到小的麻煩。雖然我們如此不喜歡挫折,但並不是總能夠避開它。既然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面臨挫折,當挫折襲來的時候,就不要對它無端的恐懼或者害怕。

第二個原則,挫折不會永存,每次挫折都會過去。中國的古聖先賢觀察了天地變化的規律,把這些規律都記載在經典之中。比如我們看《易經》上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這是自然的規律。古人常用太極圖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什麼意思呢?如果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那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這個規律用以處理挫折,當我們遇到坎坷的時候,我們就想“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就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中的挫折。

第三個原則,每次挫折都有轉折點。特別是當我們懷著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時,我們往往把挫折變成了學習的機會。

有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好,題目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這個文章這樣寫:“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智”。很多人說,為什麼傷害我的人還要感激,我恨不得他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發生才好。因為如果沒有人傷害過你,你就像溫室裏的花,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正是有人傷害了你,你又恢復了正常,才使你的心智得到了磨練。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正是因為有人欺騙了我們,我們才知道天下有好人、有壞人,還有這樣騙術高超的人,我們的見識也提升了。當然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就轉而去欺騙別人。更不能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就喪失了信任他人的能力。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說:“別人做的對不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誰一定要做對呢?自己一定要做對!”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很多成功人士回首童年的時候,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磨礪。他們恰恰對這一段磨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正是因為有人把他們遺棄了,他們從小學會了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意識,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打拼天下,所以成為成功人士;相反,我們在反觀有很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庭條件很優越,但是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感恩之心,認為一切都是正常的,父母為他付出多少都是天經地義的,甚至很多孩子成為紈絝子弟。所以究竟哪一個環境好,那真是很難說,就看你如何運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還有孩子的人生。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正是因為有人把我們絆倒了,我們下次變得更加謹慎,而且我們重新站起來的時候,我們的能力也得到了強化。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很多人說:“我的修養可好了,總是滿面春風,一團和氣。”那是因為什麼呀?因為我們是領導,周圍的人都是恭維我們、肯定我們、讚歎我們。突然有一天有一個人不認識你、不知道你的身份,來到你的面前,指著鼻子罵你,對你無理取鬧,你還能對他保持耐心、保持微笑,這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所以要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讓你堅定成就的人。

正如大文豪巴爾扎克所說的:“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在全面認識挫折的基礎上,第二個步驟就是要檢討挫折,吸取教訓。威廉•A•沃德----一位成功學家這樣說:“失敗應當成為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掘墓人;失敗是暫時耽誤,而不是一敗塗地;失敗是暫時走了彎路,而不是走進了死胡同。”當我們能夠這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輕裝上陣,並且把挫折看成是學習的機會,從挫折中學習,吸取教訓,這個失敗就可以成為成功之母。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我們講一講處理壓力時的心理調適。現在人覺得壓力很大,在壓力的壓損下,平時可以做得好的工作也是一籌莫展,事倍功半。

其實,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一組數據告訴我們:人們所擔憂的事情有百分之四十永遠不會發生;有百分之三十的憂慮涉及到過去所做出的決定,意思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百分之十二的憂慮集中於別人出於自卑感對自己做出的批評,別人為什麼批評你?是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所以才會批評你;百分之十的憂慮是與健康有關,而這一類問題是越擔心,問題就越嚴重。中國人說“憂能使人老。”最後,只有百分之八的憂慮可以列為“合理”的範圍,而這個“合理”還是打個引號的。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十個引起人緊張壓力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是值得人思考一下的,其實還不到一個,十個之中不到一個。所以確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當然了,很多人說我們現在工作很多、任務很重、時間很緊迫,那也免不了有壓力。那確實我們也需要學習一些處理壓力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要養成正確的視角。什麼叫視角?就是把現在或者即將發生的問題放在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來觀察的能力。

關於視角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看一個女大學生寫給父母的一封信。在信的開頭部分,她這樣寫道:我剛上大學之後不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學那裏偷了三千塊錢,我用這三千塊錢租了一個摩托車,但是惡有惡報,我剛開車出門之後不久,居然撞到了一個大樹上。她的左腿被撞斷了,被送進了醫院,在這個時候,她無依無靠,突然有一個醫科大學的男學生給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於是,她就決定和這個男孩子居住在一起,但是不幸的事是,沒過多久,醫生告訴她,說她懷孕了,這個時候他的男朋友又狠心地離開了她,她說:“我現在無依無靠,想回到家裏和父母住在一起,並且生下這個孩子。”

父母看到這兒當然很有壓力,因為他們家還是民風很淳樸的小山村,像未婚先孕的情況很少有發生,如果他的女兒回來了,別人知道了還沒有結婚就有身孕,被笑話沒有家教,所以她母親就很擔憂。

但是她正在往下看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女大學生筆鋒一轉,這樣寫道:其實我上面所講的種種不良情況都未曾發生。那我為什麼要這樣寫?我這樣寫的目的不過是想告訴你們一件事,想讓你們正確地看待這件事。什麼事呢?就是我上學期的物理、化學考試都沒及格。

你看這個女大學生,如果一開始就告訴父母,她的物理、化學考試不及格,父母會怎麼說?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結果你一學期下來居然兩科都不及格,你這個學生怎麼當的?覺得這件事很嚴重。但是她把更加悲慘的事情說了一遍,又輕描淡寫地說,其實這些情況都未曾發生,我只不過是物理、化學考試不及格而已。看到這,她父母就“唉”出了一口氣。那物理、化學考試不及格就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了。

所以下一次你因為那個小小的事情感覺到壓力的時候,請記住那個更大的參照系。那你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嚴重。這個就是要養成正確的視角。

有一位哲人說,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用我們中國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個物質環境和人際關係本身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好壞之分在哪?在於我們的心,在於我們的態度,如何去面對它、處理它。

處理壓力的第二個方法,就是要把注意力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一個人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忙、奮鬥的時候就會有壓力。因為你無論如何努力,並非總是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一心關注自己的利益,如果這個利益獲得不了,就會有焦慮、恐懼、抑鬱。那為了改變這種壓力,你就要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去幫助別人。人往往是通過幫助別人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減輕了自己的壓力。

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過著一種“忙”、“盲”、“茫”的人生。第一個“忙”是一個豎心旁加一個“亡”,告訴我們什麼是“忙”,就是我們的心已經不覺悟了,已經不敏銳了,已經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變成了第二個“盲”。第三個“茫”就是茫然的“茫”。雖然事業很成功,賺了很多錢,但是換得的是家人的怨聲載道、妻離子散,最後就茫然了,說“我這麼樣地努力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嘛,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我呢?”為了避免這種“忙”、“盲”、“茫”的人生,需要我們多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去關心別人。所以中國人說“助人為樂”,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第三,就是要做到隨緣而不攀緣。我們看中國人有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農夫只是在耕耘,雖然他不問收穫,到秋天的時候,他一定會有收穫。我們處處成人之美、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我們處處做好事、廣結善緣,我們不用問前程,前程自然遠大。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有人幫助。所以要隨緣而不攀緣。這個“緣”就是條件的意思,我們隨著條件的成熟,把這件事情促成,而不是等到諸種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非想怎麼怎麼樣,這樣的話叫攀緣,就會有壓力了。

第四,就是要學會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裏面蘊藏著真正的人生智慧。所以古人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人生只要理解了“知足”這兩個字,所有的煩惱一下子就不見了。

古人說,“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待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是坐著桑塔納來上班的,別人都坐著寶馬、奔驰、路虎,好像我不如這個坐寶馬、奔驰、路虎的人。但是轉頭一看,這個老師騎著自行車來上班的,他也很開心。什麼原因?因為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和外在的物質條件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們很多的時候有壓力,是因為我們選擇的這個對象選擇得不好。古人說“欲比於下則知足。”你的欲望、享受要和不如你的人相比,你才會知足常樂。“德比於上則知恥”,你的德行要和比你強的人去比,所以你才知恥近乎勇。

站在我們自己家的陽臺上,看著過過往往的人群,確實有很多人吃得比我們好、住得比我們好、工作比我們好、待遇比我們好、條件比我們好,但是又有多少人活在三餐不濟,還有下崗待業的這種條件之中呢?我們再想一想那個醫院急救室裏的病人,我們和這些人相比,確實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當我們用別人的眼光來反觀自己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自己的位置是很多人所嚮往的,自己的條件也是很多人所羡慕的。所以“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这就是我們處理壓力時的心理調適。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