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第5講--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第5講--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
2021-05-20

同志們好:


我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

在二零一九年三月十八日,習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且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習總書記為什麼如此重視思政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們看一看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如何實現立德樹人。

首先,我們看一看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還有教育的功能。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但是對於什麼是教育並不是很明確。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講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斷地增長,第二就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而這個“長善”就是立德,“救失”就是樹人,和我們現在的教育目標完全一致。

在《說文解字》上解釋“育,養子使作善也。”僅僅把兒子養大,不叫“育”,必須使他順著善良的方向去發展成長,才叫“育”。這告訴我們,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在四書的《大學》之中,開篇就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當然這個大學,也是學做大人之學。它有三個目的,第一就是開啟自己的本性、明德,還要親民,就是幫助民眾開啟他們的明德。“在止於至善”,這兩者都做到至善圓滿的程度,叫“止於至善”。從這裏我們看到教育它是一個回歸明德的過程,這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讀書志在聖賢”。

有人把人才分為四個等級:有德有才是“正品”,一個人有德行又有才能,這是我們社會所急需的,把他稱為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一個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夠,我們培養他一下,還是可以用,雖然不如“正品”那樣好用,但是也不至於對社會做出危害;有才無德是“毒品”,這個人很有才能,他知道把三聚氫氨放在奶粉裏什麼效果,這樣的人會對社會國家造成毒害,也有人把他稱為是“危險品”。最後無才無德是“廢品”,當然這樣的人是比較少的。

我們看現代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現代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很多人說,這個高等教育變成了高等知識和技能的傳習所。因為做人的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已經很少見了,即使有,也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和效果。

在《孔子家語》有這樣一句話說,這個弓必須先把它調整好,才求它強勁有力。因為如果這個弓沒有調整好,可能會射到自己人;馬也要馴服之後,才求它是一個良馬,日行千里。如果這個馬是烈馬,可能把這個主人傷到了;一個士(讀書人)必須首先有誠懇、恭敬、謹慎的態度、誠實,這樣才求他有智能。一個人如果沒有誠懇、誠實、謹慎、恭敬的態度,卻多才多藝,就像豺狼一樣不可接近。為什麼?你一接近他,他都會對你造成傷害。這裏用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一個人有才能沒有德行,對社會是有潛在的威脅的。《孟子》也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過上了安逸的生活,有了好房子住,但是卻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而且是通過學校教育來立德樹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前幾講中,我們提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是不同的,它是通過宗教教育來培養人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情感,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被稱為倫理文化,特別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立德樹人是它的特點。

在《漢書》上記載,說古代的聖王沒有不把教育作為是最重要的事務、國家大事來抓的。他是怎麼重視的?“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就是在國都設立太學,在城鎮、鄉村設立庠序,這個庠序就是鄉間的學校。無論是太學還是庠序,都教導人什麼道理呢?都是以仁義道德為核心內容,結果是什麼?“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也就是說,它的刑罰非常的輕微,但是沒有人作奸犯科。為什麼有這樣的效果?因為倫理道德的教育所達到的,人們人心向善,社會風氣非常的淳厚。

還給我們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昔者周成王,他還在繈褓之中的時候,就請了三位老師教導他: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這三位老師,太保、太傅、太師分別承擔什麼責任?“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太保的責任,就是保護他的身體,讓他身心健康,行止都有威儀;太傅的責任就是給他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他講道德、明禮義;太師就給他一些治國平天下的教訓,怎麼樣治國,實際上裏邊也有很多德行的教誨,因為“修身、齊家”才能夠“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三公的職責。

換句話說,在一個學校之中應該有三個重要的職位,承擔著三種不同的責任:有讓他身心健康的老師,有他的德行的老師,還有他知識技能的老師,這三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要把一個人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像孔老夫子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教導學生,也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因為他生活起居都和正人君子生活在一起,聽到的是正人君子所講的話,看到的是正人君子的行為,身邊左右奉事的也都是正人君子。這就像一個人在楚國生長,一定會說楚國話一樣,這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換句話說,這就是古人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讓人培養出一種自然而然地對真、善、美的喜好,對於那些和諧事物的自然的愛好。他就會自然而然地遠離假、惡、醜,看到不和諧的事物,他就懂得避而遠之。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說,他說:“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這句話如果用古人的話來說,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我們要培養那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有這樣意識的人。

為什麼古人開口基本上都是“天下”,很少說到“國家”的,就是說他的胸懷都是非常的廣闊,一開口就是“天下”,甚至都很少談到國家。什麼原因?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們所讀的書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從小學習聖賢經典,潛移默化地受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氣質,有這樣的氣魄和胸懷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想培養聖賢君子,也必須深入經典、講解經典、力行經典。所以中國古人說這個“文”,要“文以載道”。

比如說我們中國古代的這些文章,不是像現代的學科分類,放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之下,而是放在“經、史、子、集”之中。“經、史、子、集”中的文章都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標準來選擇的。

比如說我們看這個“經”,為什麼要提倡大家讀經典?“經者,常也”。它所講的是恒常不變的道理。古聖先賢是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得出了關於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所以《周易》上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察了天地自然的規律,讓我們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生產生活,這叫“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又觀察了社會人倫關係,提出了五倫大道,讓天下人都來遵守,這樣就化成天下。

《周易》上有一句話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觀察了這個道理,對於我們做人有什麼啟發?在《周易》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這個謙卦的卦像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這個高山本來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是居於平地之下的。什麼意思?

你看一個人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就像曾國藩那樣,可能皇帝對他都有戒心了,同事對他也會有嫉妒之心,怎麼辦?他為人處事特別的小心謹慎、特別的低調,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領導,說:“沒有領導的支持,這件事我做不成。”利益不能夠自己獨貪、獨佔,要分給屬下,屬下才會竭忠盡智。所以,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願意看到他的成功。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用。”這個就是通過觀察“一陰一陽之謂道”,給我們提出的做人的道理。

像《尚書》中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為什麼?一旦一個人驕滿了,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就很難再進步了。還說:“惟天福善禍淫。”這個“淫”就是指對一切事情的過分與放縱的意思,當然也有驕滿的含義在其中。這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做人道理。

現在很多人富裕了,就希望能夠常保富裕,怎麼樣才能長保富貴?《孝經》上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雖然身處高位卻沒有驕慢的表現,雖然你身處高位也不會被顛覆,沒有被顛覆的危險。制節謹度,你的行為都很守禮節,非常的謹慎,符合法度,有一定的節度,這樣的話,雖然你很富裕,但是也不會驕奢淫逸、有入不敷出的危險。你高而不危,才能長久地守住高貴的位置;滿而不溢,才能長久地保持富裕的這種狀況。這就是告訴我們富貴如何超過二代,超過三代,甚至代代相傳。

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就是學習“道”,按照“道”去做,什麼結果呢?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詑。”這個“道”是古今恒常不變的標準,如果你離開道自己去選擇,就是不知道你的禍福在哪里。做了很多的錯事,你還想求得福、求得成功、求得富貴,那就是南轅北轍了。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儒家?揚雄在《法言》篇中,對“儒”下了一個定義,說:“通天地人謂儒。”學習儒家的人對天地自然的規律,社會人倫關係的道理都通達無礙,瞭解得很透徹。

在《周禮·天官》上也說:“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種執掌是儒,儒給我們講什麼?就是給我們講的是“道”,所以它深得民心,受到人們歡欣喜悅地支持和擁護。

從這裏也讓我們看到,道德教育是應該人們主動自願、歡欣喜悅地來參加的,而不是逼著人們硬著頭皮去參加的。為什麼?因為儒家講五倫大道,試問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孝順自己的?哪一個兒女不希望父母慈愛、關心、教導自己的?哪一個丈夫不喜歡找一個有德行的妻子?哪一個做妻子的,不希望找一個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的丈夫?儒家其實就是講這些道理的,讓你家庭和睦、人生幸福、事業成功。你學了這個就有這樣的效果。

再看“史”。讀“史”使人明智,就像習總書記所說的,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換一句話說,你學了歷史,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如《晉書》上有這樣一句話:“三代之興,無不抑損情欲;三季之衰,無不肆其侈靡。”“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代。這些開國的君主能夠把國家興盛起來,什麼原因呢?就是抑損情欲,不是放縱情欲,而是貶損自己的情欲。到夏商周三季,就是末代帝王的時候,為什麼會衰落?無一例外的都是放縱自己的情欲,過分的奢侈浪費所導致的。這也就是“成由勤儉敗由奢”,這也是歷史給我們總結出來的經驗。

再看“子”,也就是“諸子百家”,諸子百家講什麼道理呢?給我們講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很多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啟發。比如《韓非子》有這樣一句話:怎麼樣辨別我們身邊的人是奸臣還是小人?一句話他就指出來了,他說凡是奸臣、小人,都是願意順著領導者的心思去說、去做,目的是取得領導者的信任和寵倖。所以領導者認為什麼是好的,他一定跟著讚歎,領導者厭惡什麼、憎恨什麼,他一定跟著譭謗,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所以讀“子”就知道該“親君子,遠小人”,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但是哪些是小人,哪些是君子,這一句話就讓你能夠辨別。

還有“集”就是指詩歌、散文、書信、遊記等等的文學作品,雖然是文學作品,但是也是文以載道,也是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容,比如說我們熟知的《曾國藩家書》。日本天皇以“一書一訓”來教導子孫,一書就是《曾國藩家書》,一訓就是《了凡四訓》,那麼這些內容都是在“集”部。《曾國藩家書》中也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家族的破敗,當然也包括企業、政黨、國家的破敗,都是因為這裏的每一個人過上了過分奢侈浪費,以致於入不敷出的生活,最後把家產給敗掉了,所以你們家再有錢,如果孩子沒有教導好,那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他不僅吃好的、穿名牌,還有很多不良嗜好,喜歡賭博、好色、一擲千金,所以萬貫家產也很容易被他敗散掉。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轉折了,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呢?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已經差不多了,該享受一下人生了,過上了過分奢侈、放逸的生活,你人生的轉折點就開始了。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過分的驕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這些都是通過讀“集”部的著作所得到的人生教誨。所以要立德樹人,首先要讀經史子集,特別是經典中的教誨,更是不能不讀。

除此之外,中國的文化還被稱為禮樂文化。因為禮樂可以潛移默化的通過規範人外在的行為,滲透到人的內心,給人以春風化雨式的變化和改變。所以古人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記》上說:“是以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什麼意思呢?古代的聖王制禮作樂,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養成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所以通過“禮”就告訴我們,什麼事是應該做的,什麼事是不應該做的。通過規範人外在的行為,來培養起一個人的道德情感。比如說我們現在都說暴發戶,暴發戶與貴族是怎麼區別的?古代的有權有勢的人都是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當他們要進入城市的時候,人口很密集。禮上就有規定了:“入國不馳,奔馳不沖。”也就是說,你要主動地把這個車速放緩,要看到過往的行人,甚至主動給他們讓路,把這個動作做出來,大家都稱讚你說:“你看這個人不僅有權有勢還懂禮。”所以把你稱為貴族。暴發戶,就是現在的有權有錢的人,他們開著寶馬、奔馳,也不會給騎自行車的人、過往的行人讓路,反而把喇叭按的啪啪的響,生怕別人不知道他開的是寶馬、奔馳,這樣的人就叫暴發戶。那麼請問:哪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希望別人叫他暴發戶呢?他沒有讀過這些聖賢經典,在和朋友吃飯的時候,還要引經據典,說“子曰”、“詩云”,生怕別人說他沒文化,誰都不願意被人稱暴發戶,那你就要遵守禮,當你把這個動作做出來,主動地給那些過往的行人、擔著擔子的人讓路,你對自己都很尊敬、很佩服,而且覺得這樣做也是應該的。因為我坐在車裏有空調,非常的涼快,但是這些人還要在馬路上擔著擔子、頂著太陽艱苦地前行,那我給他們讓路不也是應該的嘛。這個動作做完了,仁愛之心、謙虛禮敬的心也就培養出來了。所以禮是通過規範人外在的行為,由外及內,而音樂是由內及外,就是“成於中,形於外”。德音雅樂都是涵養人的性情,讓人心平氣和。所以《呂氏春秋》上說:“亂世的音樂,演奏木制、革制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制、石制的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的聲音,就像大嚷大叫,以這樣的聲音來驚駭人的心氣,動盪人的耳目,搖盪人的性情是可以辦到的,但是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快樂。所以音樂越是奢侈放縱,人民越是抑鬱,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性質了。這就是告訴我們禮樂教化可以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讓人根本就沒有爭心,都是心平氣和的,都是謙恭禮讓的,這是從心上來改變人。

當然,思政課能夠起到效果,最重要的是思政課老師能夠身體力行。因為這個“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包括了家長、父母和領導,他們怎麼做的,孩子、學生和下屬就怎麼去效法,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所以違反師德的老師,是不應該當老師的,是一定要開除的。所以“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你只用言語去教導他,自己做不到,這個學生會跟你起爭訟,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呀?”有逆反心理,如果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做到了倫理道德的要求,你不用說屬下,他自然給你做正確的事。所以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習總書記也要求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也就是說,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才能夠把學生教好,起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