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第5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第5集
2018-05-19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来收看今天的《一脉相承》。我们很荣幸聆听到刘教授为我们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

在“两办”文件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议,就是谈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也谈到了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关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记得习主席在北师大考察时间也曾经说一句话,说“老师的天职就是传道”。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校园,如何在学校让学生开始去学习好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请教授为我们谈一谈。

刘教授: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次第的,在《弟子规》和《三字经》上都说“首孝悌,次见闻”,告诉我们教育首先从《弟子规》、《小儿语》等等,培养起一个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个次序是不能够颠倒的。如果我们首先让孩子学了知识,背诵了很多的英文单词,很多的经典,但是却没有培养起谦恭有礼的感恩的态度,结果就是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长辈、老师放在眼里。

现在我们学经典的孩子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他四书五经、十三经倒背如流,从十三经之中,你任何抽出一段话,他都可以给你接着背下去,但是他的父母、老师都没有学过。他就反而瞧不起父母、老师,傲慢心滋长了。这个原因出现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次序。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必须首先从《弟子规》、从做人的教育来开始,这样的话他才学得越多越谦虚,学得越多越感恩。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她学英语学得很不错,她也是背了很多的单词,结果她的母亲很高兴,带着她去见姥姥。见了姥姥就开始夸,说孩子很聪明,记忆力很好,不信你考考她。结果这姥姥就问,说“书本怎么说呀?”她说“Book”。“书桌怎么说?”她说“Desk”。背了很多,倒背如流。但是没想到,突然之间小孩就反问了她的姥姥一句,说:“姥姥姥姥,这个伞怎么说呀?”因为她的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结果没想到孩子就当着很多的人的面就讽刺她的姥姥,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啊。”像现在孩子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我们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我们先让孩子去学英语,学奥数,学唱歌、跳舞、钢琴,这些都是技能,都是知识。但是他做人的基础没有奠定,她连父母都不知道感恩,连老师都不知道尊敬,也没有谦恭有礼的态度,结果学得越多就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了。

我们古人的教学次第都在童蒙教育经典之中。我们要想让国学进校园,必须不能够违背这一个次第,必须从《弟子规》开始,培养起他做人的、处事的正确态度,才让他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而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也是有次第的。像我们古人讲“三百千千”,这个都是童蒙教育最基本的经典,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你把这些童蒙经典记住了,像识字、基本的日常生活的用语、常识也都掌握了。而且《三字经》都是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也易行。虽然《三字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把中国的,像国学经典的学习次第,还有中国的历史,还有历史上著名的一些典故、人物包括在其中了。掌握了这一部书,也是对中国的历史大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学的次第也就基本上不会错了。

像我们现在学经典,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其实就是没有读《三字经》。像我们先从《孝经》开始,然后再学习四书五经,然后再读诸子百家,这个次序才是正确的。我们看现在的小学,就可以以《圣学根之根》这一套书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套书不是我们自己编辑的,而是把古人童蒙教育经典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它的次第是由浅入深,而且学习的次第、规律,都是符合古人的教学理念的。到中学就可以学四书五经,可以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然后再加上一些《资治通鉴》的内容。到了大学的话,就可以学我们这一本《群书治要》。因为《群书治要》它是经、史、子的精华,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你掌握了这50万字的书,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掌握了。如果各个领导干部、各级的党员、领导都学习这一部书,就能够达到“见和同解”,就是我们用这一部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要求自己、来治理国家,就会大家意见统一、没有问题。

就像我们说中央党校就是原来的“太学”,“太学”用来干什么呢?就是培养接班人,培养下一届朝廷的大臣,包括太子,太子下面的这些朝廷的重臣,因为他们所学的都是经典,所以他们的意见都是高度统一,统一在哪里呢?其实是统一在经典之中。

主持人:

习主席在北师大考察时,他说“老师的天职是传道”。在我们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老先生也说一句话,“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对于当前的老师,如何去传道?什么又能代表传道呢?

刘教授:

这个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圣人心性的流露记载在经典之中,它就是这种“道”,就是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传道”要向孔老夫子学习,孔老夫子称他自己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发明创造,他所传授下来的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圣先王的理念。圣人他们的心性是一样的,就是说如果是真理的东西肯定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说这个东西是真理,大家都达到了对真理的认识,他们的意见肯定是一致的,就是“英雄所见略同”。比如说我们儒家讲“天人合一”,在道家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教也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些东西都是对人的这种“明德”,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而佛教讲的“自性”的一种描述。虽然他们用了不同的词,但是所讲的境界、道理都是一不是二。

雍正皇帝有一个上谕,开篇这样写道,说“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三教就是指“儒、释、道”三家,他们的道理都是从一个源头、一个根源出来的,传道的方式可以并行而不相违背。但是因为人们不能豁然贯通,就是说他学没有学到一定深度,所以儒家就排斥道家和佛家,认为佛家和道家不如儒教正统。而道家也排斥儒家和佛家,佛家也排斥儒家和道家。他认为这都是什么原因呢?都是没有豁然贯通,所以才各执己见所导致的。做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我们一个手掌,它有五个手指,这是儒、释、道等等。如果他们都是对真理的认识,当你从这一门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你就学儒,你学《大学》也好,《中庸》也好,你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到手掌的时候,你见到了真相,你发现它和道、和佛家所说的是没有区别的。学道的人如果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学佛的人也深入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就发现都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是用不同的概念方法,殊途同归,达到的都是对“道”的一种体悟。所以怎么样“传道、授业、解惑”呢?就是我们对经典一定要有恭敬之心,看不懂的地方先要存疑,不要妄加批判。就像圣人,他的境界是在20层,他站在20层楼,但是我们一般人是站在两层楼,我们达不到20层楼的境界,反而还要把他拉到两层楼,说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就对古人妄加批判,这个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主持人:

当我们看不懂的东西,读不懂的经典,就说是糟粕。其实总书记也一直强调说我们对于文化要能够继承下去,要能够不忘本来,才能够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够不断地去创新发展。怎样让我们能够认识经典、了解经典,而没有去妄加评论,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恭敬的心去诵读、学习我们的文化呢?

刘教授:

古人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对经典没有诚敬之心,我们从它之中得不到任何的利益。我们读经典就是首先要“信”,信为道源功德母,然后你去理解。这个信不是迷信,而是说你有问题的话可以问,你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存疑,你可以看一看古圣先贤的注解,然后你去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然后你按照他的去行,力行,最后证明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是真实不虚的。也就是说经典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它经历了几千年这么多的文人志士,他们都在读诵这些经典,如果有糟粕,有不如法的地方,也早被古人看到了。但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比如说孔老夫子的智慧——《论语》,这么多读书人还都在认真地学习。而且对他们的生活,对国家的治理还仍然起到这么大的效果呢?说明它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大浪淘沙的结果,都是真理性的东西。“经者,常也”,它讲的就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特别是四书五经,这些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经典,如果我们对它有看不懂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不要对它妄加批判。

主持人:

就像刚才教授讲到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事。

刘教授:

是。就是没有恭敬心的话,古圣先贤的经典你看不懂,而且对你的生活、工作也没有启发。孔老夫子说了一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道”就记载在经典之中,它就是真理。但是第一你对它怀疑,第二你也不去看,就像习主席说的,这个地方我没有去过,不能对它妄加批评。这个经典你都没有认真读过,我们就可以对它妄加批判,这就像这一个文章我都没有看过,我就可以给它写评论一样,这个是不符合科学的!其实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都是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或者是看了一些二手作者的一些评论,而没有自己翻开四书五经,看一看古圣先贤到底写的是什么。

这一点我自己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因为在99年的时候,当时也是刚刚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我当时也是到英国去留学。为什么去英国留学呢?就觉得传统文化这些东西,它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使中国落后挨打,所以要到西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我们到了西方一看,每每别人问起,他说你是学什么的?我当时特别不好意思,我就说我是学孔子、学老子,读这些著作的,但是没有想到他们每一个人听了之后都肃然起敬,他说“真了不起,学习这些圣人的这些经典”,他一下子就非常地佩服。

后来我们看了看西方的汉学家,研究这些传统文化的文章、著作,就发现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他们没有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批判性的这种过程。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从经典出发,所以他们是言之有物,而且非常的客观,对这些圣贤人的典籍也是非常地尊敬。我们在批评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我们真的把这个经典说的意思,他的真精神了解了吗?然后他为什么没有采取西方的一些,比如说民主,还有我们经常所说的一些言论自由等等,其实它都是有很深刻的考虑在其中的。这里边的深意只有你去进入到经典之中,了解了它背后的深意,你才能够领略到,所以不要对传统经典、古人的话妄加批评。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