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第7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第7集
2018-06-20

主持人:

在中国《易经》当中,有一部经典,讲的是关于家风的一句话,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也推出一个话题栏目,叫做“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现在已经播到了一百多集,反响也是比较热烈的,引起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其实总书记这么多年来一直很重视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家风家教它的重要性在哪里?为什么总书记这么重视中国传统中的家风和家教呢?

刘教授:

在二战之前,有欧洲的一批学者,他们在研究,说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他们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了一个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你看人一出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如果在家里看到父母亲都是彬彬有礼、谦恭、待人和善,从来不发脾气。这个孩子他也不知道会用发脾气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我们看,在《礼记》中记载,古代的君王对于后继的太子特别重视教育,他是怎么重视的呢?他是在太子一出生的时候,就给他设置了太师、太傅、太保。太傅是“傅之德义”,就给他以德行的教导。保,太保,“保其身体”,就是让他身体健康,而且身心和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很有威仪。“君子不重则不威”嘛,如果他做事不庄重,没有威仪,也很难让人生起信心。包括他的言行举止等等,像“天子无戏言、君无戏言”,这都是对他言行举止的一些教导,这个是由太保来承担的。还有就是太师,师,“导之教训”,就要给他讲治国平天下的这些道理,就是像我们现在学校知识的这些传授。这说明一个好的继承人的培养,必须有好的老师,承担着他的身心和谐、身体健康的教育,还有他德行的教育,还有他的知识,各种各样的治国理政的方法经验的教育。这些人都是全国最有德行、最有学问、最有修养的人来承担。

除此之外还不够,还有少师、少傅、少保,这些人就负责把太师、太傅、太保所教导的东西,在生活中去实践,表演给太子看。所以他“生而见正人”,他从出生开始所见的就是正人君子,所听的都是正面的语言,而且所看的都是善行。就像一个人在楚国生长,他就自然会说楚国话,这就叫“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他长大之后,对于那些邪人或者是不真诚的虚伪的人,他自然就能够辨别,有能力去远离,这个就叫素质教育。我们中国古人,他从小就是生活在一种真诚的、正面的环境之中,向上的、向善的环境之中,他对于那些邪恶的东西就会自然远离,这个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我们古人,他的这个家庭教育,像一般的百姓,虽然不像太子那么样地重视,但是也非常地重视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小心谨慎。我们现在人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了,比如说这个孩子,他的母亲抱着他喂奶,但是她一边抱着孩子喂奶,就一边骂人、一边生气、一边发火、说谎。这些其实都被孩子给看到了,就像这个摄影机一样,他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就成为他以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

所以我们说什么是“教”呢?“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弟子规》是谁来教的呢?就是由父母来教的。是怎么教的呢?就是他的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把它记载下来,都符合《弟子规》的要求。孩子是从他的父母身上学到了《弟子规》,这个就是身教的作用。

我们再看,现在社会冲突很多,世界的冲突、竞争、战争都不断,很多人都在化解冲突,要维护世界和平。很多人就想,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哪里呢?有一位老人家他说了一句很智慧的话,他说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在父子之间的冲突、夫妻之间的冲突、兄弟之间的冲突。为什么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在家里和父母都不能够相处,和兄弟都能够打仗,他走上社会怎么能够和社会大众和睦相处呢?他这种用斗争、战争来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他对兄弟不能够谦让,对父母不能够恭敬,对妻子、丈夫都不能够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走上社会的话,仍然是以自私自利为核心的,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和别人的利益就会发生冲突,所以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了《弟子规》的教育,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彬彬有礼的处事方式,他走到哪里都会谦让、礼让、敬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产生了。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有教育家说,孩子13岁之前的问题,都可以从他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找到答案。意思是说,这个问题看似是孩子的问题,表现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深究起来都是他家长没有做好,给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表率。现在孩子为什么没有感恩心、没有孝心,自我为中心,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严重呢?就是因为没有人教他。在家里,在古代的时候都是一个大家族,他是从父母对待爷爷奶奶的身上学到了恭敬有礼,学会了知恩报恩。走上了学校,老师教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所以他有孝的教育,他懂得知恩报恩、饮水思源。

现在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他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人去教,因为家里只是三口之家,他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对待爷爷奶奶的。偶尔一次周日周六回到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给他们准备了一桌很丰盛的饭菜,然后吃完之后,他们抹抹嘴就走了,还要留下一大堆的碗碟让爷爷奶奶去收拾,老两口也都累得浑身都不舒服,孩子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孝道。而上了学之后,老师也从来没有一堂课教他如何孝敬父母。我们说孝亲尊师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但是这些最基本的教育却没有人来教,所以孩子的德行就是没有根基的。这个都是(說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

所以孩子有逆反心理,很多人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说这个孩子到十七八岁了,他的逆反期要到了,结果想着想着,心想事成,果然十七八岁,这个孩子就逆反了。我们分析一下逆反心理是怎么来的?这个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让他做什么,他不去做,父母就可以打他一顿、骂他一顿。他迫于自己身材比较矮小、不够强壮,所以只能听父母的话。但是他长大之后,父母让他做什么,但是(父母)自己没有做到,结果怎么样呢?他就会有逆反心理了。意思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呀?”这就是逆反心理真正的原因。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打开史书,没有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没有看到孩子和家长有“代沟”。但是为什么我们向西方学了短短的几百年,孩子教育不好了,孩子有逆反心理了,而且还和长辈有“代沟”了呢?就是因为缺失了这个家庭教育,缺失了孝道的教育。所以习主席提出要重视家风、重视家教、重视家道,这个是特别的重要的。

而《弟子规》就是中国传统的家规、家教、家道的集大成者。它虽然用很简单的话,1080个字,360句话,113件事,但是它把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都概括得清清楚楚。一个孩子他之所以能够受人尊敬,走到哪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原因就在于他有最基本的礼的教育,他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最基本的礼就是《弟子规》。《论语》上也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这个孩子到哪里,这个君子人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事没有什么过失,能够处处为对方着想,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他的兄弟姐妹。这一种态度都是从家庭教育培养起来的,这个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庭教育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他走上社会,他也就自然知道如何和人相处了。

主持人:

所以说家风、家教对于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刚才教授有谈到了,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孩子都认为和自己的长辈、和父母有代沟。那么对于现在的孩子,对于现在的家长,学生课程也比较多,功课也比较多,包括家长也比较忙,忙着挣钱、忙着工作,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让这些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家教,让家长懂得去施教,懂得把家庭教育能够带起来。

刘教授:

这个还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说没有儿子,现在人认为没有儿子就是“无后”,生了一个儿子就可以对祖宗交待了。实际上“无后为大”更重要的意思是说,生了七八个儿子都是败家子、啃老族,不能把你良好的家业、家道、家风承传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所以我们看,这个父母两个人都非常的能干,事业都非常的辉煌,但是后继乏人,没有人能够继承他们辉煌的事业,他们的事业再辉煌,到最后没有人继承,也都是白白地浪费时间了。中国古人他特别重视的是可持续发展,家道、家业、家风,必须有良好的人才能够承传下去、代代相传,那怎么样呢?就要把儿女教育这件事看得特别的重要,这样重要的职责必须由他的母亲亲自来承担。这就要求这个母亲要有好的德行,能够给他言传身教,并且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人他特别重视对后继人才的培养,这个也是我们现在的家庭必须重视的。

如果我们的家庭只重视经济发展,只重视有钱,那么贤德的人,他有了太多的钱财,他都觉得,你看我们家已经这么有钱了,我还要去努力奋斗干什么呢?就“损其志”。“愚者多财益其过”,愚钝的、没有智慧的人有了很多的财富,拿着这个财富去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吃喝玩乐,反而更增添了他的过失。因为他没有钱财、没有能力,他想做恶也不能够做得很大,没有能力嘛。但是一旦有了财富,又没有智慧、没有德行,拿着这个财富危害社会,那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带来灾祸。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