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第6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第6集
2018-06-14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来收看今天的《一脉相承》。我们很荣幸聆听到刘教授为我们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

西方人也在学习我们中国文化。我们也知道英国有一位大历史学家叫汤因比博士(字幕是阿诺德·汤因比博士),他也曾经有谈过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论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拯救21世纪的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我们看到西方也在推崇我们的中华文化,昨天教授也有为我们讲到,比如说稻盛和夫,比如说松下幸之助,他们其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其实现在我们国家也在提倡大国工匠,提倡有工匠的精神,如何真正地去深入经典,沉下心来去学习,然后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呢?

刘教授:

中国人讲学习经典不在于广学多闻,而强调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呢?就说古圣先贤,包括儒释道都认为,人的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你通过书本来学习的,不是广学多闻,从知识获得的。智慧就是本性本具,也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无量的德能、智慧和相好,只要我们把这个明德开发出来,那就可以达到无所不知的状态。就像老子他就说,“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佛家也讲“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西方他学习的方法就是求知识,这个知识你求的再多,但是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比如说整个世界的知识是一个整体,你有知的这一部分,相对你就有不知的一部分,所以你有“知”,你自然会有所“不知”。

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呢?中国人就让你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就像一个镜子一样,这个镜子上本身它没有图画。所以“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就是你来了“胡”,就是外国人,外国人来了,就呈现一个外国人的样子,中国人来了就呈现一个中国人的样子。谁来了它就能够把谁给现出来,这个就叫“无所不知”。

读诵经典真正的含义、真正的目的在哪里呢?不是让你去学具体的知识,是通过读诵经典这一件事情,把你的心“定”下来。就是人如果不读诵经典的时候,他就是在胡思乱想、妄念纷飞,古人把它称为心猿意马。就是你这个心念就像猿猴一样、像马一样奔腾不息,是前念灭后念生,但是你平时不读经典的时候,你意识不到,当你读诵经典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心里是妄念纷飞,有这么多的杂念。这就像我们这个屋子里本来就有很多的灰尘,但是阳光没有照进来的时候,你看不到这些灰尘;当阳光照进来的时候,你才看到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心里的妄念也是如此,当你没有读经的时候,你妄念很多,你也意识不到;当你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你才发现“我起了一个念头,又起了一个念头,一会想到我下班要去接孩子吧,一会儿今天中午吃什么饭吧,一会儿晚上会见什么朋友吧……”实际上都是在胡思乱想。读诵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所有的妄念都归在这一个念头上。就是全神贯注在读经之上,这样的话就是使你的心逐渐地清净下来。就是古人所说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这个智慧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你要持戒,然后再修定,智慧才能够开启。这个“戒”其实就是老师的“教戒”,比如说读经这个方法是教戒。古代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坐禅、静坐,像佛家讲八万四千个方法、法门,其实都是修“戒定慧”的方法,最后的目的都是让你把心定下来,开启你本性的智慧。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刚刚出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般人看不懂了,他会觉得这个人很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实际上这个“我”,它是指的是“我的自性”,这个自性是独一无二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主持人:

我们现在习主席提倡的,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很多领导干部,他们在施政的时候,他们也想能够惠及天下百姓、惠及大众。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机地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刘教授:

《群书治要·傅子》中,它有一句话,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讲得非常的透彻。它说“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明智的君主必须依靠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好的制度当然很重要。中国古人并没有否认法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它的制度是有缺陷的,不重视制度建设的,但是他并不认为有了这些法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就一定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所以他说“非善治之能独治也”,不是说好的制度就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了,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还必须要什么呢?必须有“良佐”,就是好的辅佐人才。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有“圣贤君子”来推行好的制度。

首先好的制度,就是西方所说的公平合理的制度,必须得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制定出来。如果制定制度的人,他只是考虑我小部门、小团体、小的地区的利益,他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惠及整个国家、整个百姓的制度。而这个好的制度已经设计出来了,在推行的时候,也必须得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够把它推行到位。古人把这一点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须相结合。为什么呢?因为好的制度、好的法律必须有正义美德的人去推行,而正义美德的人,必须靠道德教育才能教育得出来。

所以古人说,就像《论语》上孔老夫子说,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只是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用这个来引导人们,他如果触犯了这个政令条款,就给他以刑罚的处罚。结果是什么呢?“民免而无耻”,就是人民可能因为害怕处罚,他不敢去做坏事。但是他没有羞耻心,甚至他想方设法地去做坏事,而免于法律的制裁。他还自以为聪明、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能够躲避法律的制裁,这个就叫“民免而无耻”。那怎么办呢?孔老夫子就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用道德来引导人们,每个人都有德行,而且用礼仪来整顿、来教化人们。大家有了礼,他就有羞耻心,他就有这种谦让之心、礼敬之心。这个时候人们有了羞耻心,而且他有人心的归附,他心甘情愿地、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引导,而且从心底以去做坏事、违法乱纪为耻。这样就从人的内心筑了一道防线,他从内心不愿意去做坏事。

《老子》上也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仅仅重视法律的健全,注重用刑法去惩罚人,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那会成为什么样的呢?那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我们的法律条款越来越多,比如说我们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有的人就说我们要有《食品安全法》;环境问题出现了,我们就要有《环境保护法》;腐败问题严重了,又有《反腐败法》;恐怖现象出现了,又有《反恐怖主义法》。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对治它的法律条文也越来越多,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法令滋彰”,结果并没有使人们有羞耻心,他只是想方设法地做坏事免于法律的处罚,他也会善用高科技的这些手段,避免被抓到。所以说“盗贼多有”,就是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依然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人心没有改变,人心还是自私自利的,还是见利忘义的,还是以权谋私的,这些法律条文出来了,他只是想方设法地在做坏事的时候免于法律的制裁,并不觉得自己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是一个可耻的事。

为什么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个在《群书治要》上也是论述的特别清楚的。在《盐铁论》上,它也把刑罚的、还有道德教育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治国就像一个人赶马车。它说,好的驭手,他不能够没有鞭子就去驾马车,鞭子是什么呢?就是法律、刑罚等等一系列的制度。你不可能不拿着马鞭去驾车,也就说我们治国一定要设立一些刑罚,但是刑罚起到的是震慑的作用,是警戒的作用。《尚书》上所说的“刑期于无刑”。为什么要设立刑罚呢?目的是达到没有人违法乱纪,所以好的驭马手,他是拿着马鞭而不使用,这个马它自然就会听话,它就会往前奔跑。这是靠什么达到的呢?这就是靠良好的道德教育所达到的。

孔子也说,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做一个司法官,比如他做大司寇,他也是根据犯人他们的犯罪事实给予公平的断案。在这一点上,我和别的法官没有什么不同,“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但是我和别的法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和别的法官不同之处,就是一定要使人们不要去诉讼。为什么能够使人们不去诉讼呢?那就是因为兴起了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最后怎么样呢?化问题于无形之中,没有人去打官司告状,甚至以打官司告状为耻。

主持人:

只有我们真正深入经典之后,才能够不断地开启我们自己的心智。其实在我们今天的演播室,我们有放两本书,一本书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的经典汇集到一块了,叫《群书治要译注》,也有一本是我们总书记他的一些讲话、演讲、批示、核心答问等一系列的汇集本两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其实刚才教授也跟我们谈到,很多的经典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学习的,包括我们现在党员干部也在学习这一部经典。《群书治要》其实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们会了解如《史记》、如《资治通鉴》、如《贞观政要》,但对于《群书治要》还是有所陌生。我们接下来想请教授为我们谈谈,这两本书对于当前的我们,如何更好去深入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能够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呢?

刘教授:

《群书治要》虽然是唐太宗的时候治国理政的参考书,创下了“贞观盛世”的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它所记载的理论、方法、经验、智慧,都是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个东西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而且到未来也依然适用。

我们看习主席的治国理政的两本书,之所以在国内外都引起广泛的关注,其重要的原因,其实它就是用现代的语言在阐释古圣先贤的道理,在阐释《群书治要》的智慧。如果说这个《群书治要》是唐朝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而习主席的治国理政,就是现代版的《群书治要》,他是把《群书治要》中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经验、智慧,运用到当今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包括国际关系的处理之上,他的原则方法都是相通的。

我们发现习主席的引经据典,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群书治要》这本书。而且在2015年的时候,在元旦致辞的时候,有记者就发现,在习主席背后的书架上多了两个东西,其中有一个东西就是《群书治要》这一套书。这套书被放在习主席的书架上,我感觉不是偶然的,说明他是手不释卷地在阅读,对这里边的思路、方法、内容、经验非常地了解。而且我也感觉到,他的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都是从借鉴和传承发展《群书治要》里边的思想而来的。所以他能够受到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欢迎,而且是世界人的欢迎,都是和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精神的继承是密切相关的。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