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領導者如何慎擇左右
2021-08-05《中國領導科學》2021年第4期

作者:劉余莉

內容摘要: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領導者知人善任並非易事。古人在如何慎重選任近臣方面累積了五千年的經驗和智慧,總結了一些具體原則和實用方法,領導者學習和掌握這些原則和方法,對於提升自己的識人用人能力大有裨益。

關鍵字:識人 選人 用人 任賢遠佞

 

《群書治要·體論》中講道:“是以為政者必慎擇其左右,左右正則人主正矣。”領導者一定要審慎地選擇他所親近、重用的人。如果他親近的人正直,那麼就沒有人不正直。領導者親近正直之人,國家也就會興起正氣。

一、近賢遠佞

《尚書》中專門論述了如何選用身邊的近臣,包括侍禦、僕從,即相當於現在的秘書、司機、保姆等,並設立了“太僕正”這一官職專門教導君王身邊的侍禦、僕從。周穆王任用大臣伯冏為太僕正時說:“伯冏,昔日文王、武王的聰明睿智合於聖道,所任用的臣子無論大小都忠心耿耿、誠實善良。即使挑選一個侍奉左右的人、駕馬車的人,甚至僕役,都要求品行端正。以這樣的人朝夕侍奉、輔助君王,君王的出入起居沒有不恭敬整肅的;發號施令沒有不合於仁義的。百姓恭敬順服,萬國皆稱其美。只有寡人我一人缺少德行,寡人自己不夠賢明,實在需要依賴左右前後在位的君子,匡正寡人的不足,糾正寡人的錯誤,矯正寡人不正確的想法,使寡人能夠繼承先祖的功業。現在寡人任命你擔任太僕正之職,教導這些侍奉君主左右的人,使他們不敢奸佞詐偽,都要勉勵君主修德,並一起修正君主的不足。你要謹慎地選擇部屬,不要任用那些巧言令色、阿諛奉承的小人,只能選用品德優良的人士。”

周穆王接著說:“僕臣正,厥後克正;僕臣諛,厥後自聖。”如果侍從、近臣都是正直之人,那麼君主也會保持正直。如果僕從、近臣都是諂媚巴結之人,君主就會自以為聖明。因此“後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主有德取決於臣下,君主失德也取決於臣下。這是因為,君主有德,是緣於有正直之臣的輔佐,能夠經常提醒他的不足,糾正他的錯誤,所以才成就了他的德行。而君主無德,也是因為臣子沒有能夠盡職盡責犯顏直諫,才誤導了君主。所以,不要親近奸佞小人,不要讓這些人阿諛奉承的人擔任充當君王耳目的要職,以免誘導君王違背了先王之道。

《群書治要·晏子》中記載,晏子逝去之後十七年,齊景公宴請大臣飲酒,大家興致很高,又去射箭。齊景公射出了一支箭,卻脫靶了。但是大廳之中飲酒的諸位大夫卻異口同聲地讚歎他的箭法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齊景公一臉怒氣,把箭拋開了。齊景公對弦章說:“寡人失去晏子十七年了,再也沒有聽到有誰能指正寡人的過失。今天寡人射箭脫靶,但叫好的聲音卻整齊劃一,如同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很有智慧地回答:“這確實是諸位臣子沒有才德!以他們的才智,不足以明察君主的過失;以他們的勇氣,不敢觸犯君主的龍顏,所以才出現眾口一詞的情況。但臣也聽說,君主喜歡穿的,臣子們就喜歡穿;君主喜歡吃的,臣子們也喜歡吃。尺蠖(一種類似蟲子的無脊椎軟體動物)吃了黃色的葉子,身體就發黃;吃了青色的葉子,身體就發青。可能君主您還是喜歡聽諂媚之言吧!”齊景公聽後說:“你的話很有道理!”齊景公也很反省,知道今天臣子阿諛奉承的態度與自己喜歡聽諂媚巴結的言語有關。

《群書治要·韓子》中也說,如果君主、領導者親近君子,遠離小人,事業就會昌達。相反,如果親近小人,遠離君子,事業就會衰敗。那麼如何辨別身邊的人是君子還是小人?《韓子》中說:“凡奸臣者,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奸臣、小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凡是奸臣小人,都願意順著君主的心思去做,目的是為了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寵倖。因此君主認為好的,他就一定跟著讚歎;君主所憎惡的,他就一定跟著詆毀,這就是奸臣。歷史上有很多短命朝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皇帝任用了奸佞之臣所致。

隋朝延續了三十多年就滅亡了。這與開國皇帝隋文帝喜歡阿諛奉承,任用佞臣密不可分。隋文帝有喜好占卜的嗜好,樂於通過占卜推知事情的吉凶禍福。一位名叫蕭吉的官員知道文帝的這種嗜好,就故意說,“占卜的天象說皇帝和皇后有聖德”,這句話諂媚巴結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了。但是他這樣的稱讚,卻使隋文帝很高興,就賜給他五百段布匹。結果獎勵一頒佈,下麵就有人跟進,諂媚巴結的話愈來愈多。只要有人讚歎他,他一高興就給那個人封官賞賜。還有一個臣子王劭,也稱讚隋文帝相貌不凡,說皇上頭上突出來的肉就像角一樣,不是一般人的相貌。隋文帝就封他做了著作郎。王劭做了著作郎之後,就搜集天下所謂的吉祥瑞相來歌頌隋文帝,還說正因為隋文帝有聖德,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國家才出現了這麼多吉祥的瑞相。隋文帝居然下令把它編成三十卷《皇隋靈感志》的書,並且帶頭閱讀。後來,諂媚巴結的人愈來愈多,隋文帝也就愈來愈自視清高、傲慢,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為隋朝的快速滅亡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曾說:“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君主很昏暗,而臣子又阿諛奉承,君主昏暗沒有智慧,就不能夠識別人才,而臣子還一味地討好、巴結他,不為他指正過失,那麼他的危亡馬上就來到了。這指出了諛臣的危害。古人說:“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如果領導者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智慧不夠,還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就很容易被蒙蔽,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所以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不會把阿諛奉承的人放在身邊。

二、警惕“社鼠”“猛狗”

君主(領導者)身邊的人不正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倚仗權勢謀取私利;另一種就是進獻讒言、嫉賢妒能、排擠忠正。這兩種人被管仲稱為“社鼠”、“猛狗”。

《群書治要·說苑》中記載,齊桓公請教管仲:“治國最大的憂患是什麼?”管仲說:“最擔心的就是‘社鼠’。”齊桓公不明白什麼是‘社鼠’,管仲解釋:“社”就是指土地的神像。土地的神像是把很多木頭捆綁在一起,然後再塗上泥巴做成的。因為神像的中間是空的,老鼠經常以神像為棲身之所。如果用煙熏它,就擔心燒了一整根的木頭也燒不到老鼠;如果用水灌它,又怕把神像上面的泥沖壞了。老鼠之所以不能被消滅,就是因為藏身於土地神像的緣故。所以“社鼠”,就是借土地神像棲身的老鼠。齊國也有“社鼠”,就是君主身邊的這些人。他們如果身行不正,就會混淆善惡,讓君主無法瞭解實情。而君主身邊的人仰仗著君主的庇護,就會在百姓中誇耀自己的權勢而魚肉鄉里。如果不誅殺他們,會給國家帶來混亂;如果誅殺他們,他們又是君主所庇護的人,很難將其除掉,這些人正是國家的“社鼠”。所以,治理國家,最擔心的就是君主身邊倚仗君主的權勢謀取私利之人。

《群書治要·說苑》中還記載管仲講的“猛狗”的比喻。有一賣酒之人,他把酒器洗得非常乾淨,酒旗(也就是招牌)也懸掛得很高,但是他的酒都放酸了,也賣不出去。他問鄰居是何原因。鄰居說,因為你家有一條猛狗,當別人帶著酒器想來買酒的時候,這條狗就猛撲上去咬人,結果嚇得人不敢過來買酒。

其實,國家也同樣有“猛狗”。“猛狗”就是在國君身邊懷挾私心、嫉賢妒能的人。當那些有道德學問的人想來輔佐國君安定天下時,這些人卻迎上前去對其進行詆毀、陷害、誹謗、中傷,這些人就是國家的“猛狗”。

這些比喻告訴我們,賢能之人之所以沒有被任用,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國君身邊所任用的人大多是嫉賢妒能之人,他們像“猛狗”一樣,唯恐賢德之人來到國君的身邊而取代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他們不擇手段地造謠生事,惡意誹謗、中傷賢德之人。所以,國君必須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要警惕身邊的“社鼠”和“猛狗”。

正是因為古人能夠認識到賢德之人是否被任用對國家安危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設計了一些防患於未然的制度。譬如,“進賢者必有賞,進不肖者必有罪”。如果舉薦者舉薦了德才兼備之人,這些人才能夠為國家建功立業,那麼舉薦者就受到國家的連帶賞賜。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人們都願意把自己手下德才兼備的人舉薦出來,為國家重用。相反,如果舉薦者所舉薦的人禍國殃民,做出壞事、惡事危害國家,那麼舉薦者也會承擔連帶責任。這樣就使舉薦者在推薦人才時必須小心謹慎,舉薦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才。不僅如此,那些為逃避責任不敢舉薦人才的人,被稱為“無能之人”。如果地方官連續幾年都沒有為國家舉薦人才,那麼他的政績考核是不合格的,並且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古人考察官員的政績,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為國家舉薦了多少德才兼備之人。這樣的制度一實行,臣子們都願意推薦賢者。當然,這也要求領導者要有知人之明,才能識別人才,明辨忠奸。

三、慎用“九慮”

在《群書治要·政要論》中提出“九慮”,即領導者在選拔任用官員時,要從九個方面來認真觀察、仔細考察,才能明辨真偽忠奸。

“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慮之以詐乎?”有的臣子在小事上忠誠,為的是實現在大事上的不忠誠;有的在小事上誠信,為的是成就在大事上的不誠信。怎能不考慮這是欺詐?

“臣有貌厲而內荏,色取仁而行違,可不慮之以虛乎?”有的臣子外表剛強,但內心其實很軟弱;有的外表看起來很仁愛,但實際行為卻和它相違背。怎能不考慮這是虛偽?這是提醒領導者觀察人不能只憑自己的主觀感受,而要客觀地觀察臣子怎樣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在《五種遺規•從政遺規》中說:“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當觀察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從他對上、對下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君子對領導者很忠誠、恭敬,對下屬很謙虛、和睦、愛護;小人對上面的人則是阿諛奉承、諂媚巴結,對底下的人卻很嚴苛。所以,領導者不能只看他對自己的態度,就斷言這個人的德行如何。否則這種判斷一定是出於人情,往往導致錯誤和偏頗,關鍵還要看他怎樣對待底下的人,特別是對那些微不足道、默默無聞的人,是不是也能尊重、感恩?這才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從內心裏有仁愛心和恭敬心。

“臣有害同儕以專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慮之以嫉乎?”有的臣子會傷害同僚來獨攬大權,閉塞下情來蒙蔽君上,怎能不考慮這是嫉妒?一些領導幹部嫉妒心很重,所以欺上瞞下。作為上級領導對此要有警覺之心。

“臣有進邪說以亂是,因似然以傷賢,可不慮之以奸乎?”還有的臣子進獻邪說來混淆是非,用似是而非的理由來傷害賢德之人,怎能不考慮這是奸猾?

“臣有因賞以恩,因罰以佐威,可不慮之以奸乎?”有的臣子靠行賞來推展自己的私恩,靠實施刑罰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怎能不考慮這是營私?如果一個領導者給予別人東西,都是挑選與他的關係比較好的或者能對他提供幫助的人,這就說明他有所圖謀,是要經營自己的關係網,而不是秉公辦事。而他在對別人進行處罰時,可能非常嚴厲,好像要刻意營造出一種氣勢,這是要樹立他的權威。這種要加強其自己勢力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君主不可不明察。

“臣有外顯相薦,內陰相謀,事托公而實俠私,可不慮之以欺乎?”有的臣子表面上互相推薦,其實暗地裏勾心鬥角,假借為公辦事之名,實際上挾持私心,怎能不考慮這是欺詐?

“臣有事左右以求進,托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偽乎?”有的臣子通過討好君主左右的人來求取晉身之階,依靠攀附權貴以尋求重用,怎能不考慮這是欺偽?

“臣有和同以取諧,苟合以求薦,可不慮之以禍乎?”有的臣子為了一味地與人和諧相處,而苟且認同別人,一味地迎合長官的意思來求取被推薦,這樣的人怎能不考慮是禍害?

“臣有悅君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容,可不慮之以佞乎?”有的臣子投合君主的意思來求得親附,投合君主的言語來讓自己苟且容身,怎能不考慮這是奸佞?

領導者從以上九個方面審慎考察屬下,就可以防止被惡人、奸人矇騙,也才能保證識人、選人精確恰當。

四、明辨“六邪”

《群書治要·說苑》中還總結了六種邪臣(簡稱“六邪”)的特徵,領導者不可不知。

“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一個人安享官位、貪圖俸祿,不致力於公事,而是隨波逐流,做事左右觀望,這樣的人是具位充數之臣,所以被稱為“具臣”。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如此者,諛臣也。”“諛臣”的特點是,君主說的話都說好,君主的所作所為都認可;還暗地探求君主的喜好,君主喜歡什麼,就把君主喜歡的東西進奉給他,以愉悅君主的耳目;一味地苟且迎合君主的意思求得榮身,與君主整天尋歡作樂而不顧及後患,這樣的人就是阿諛奉承的臣子,被稱為“諛臣”。

“三曰中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他的心中實際上是陰險邪僻,但是外表表現出來卻謹小慎微,花言巧語;致飾於偽善,表面給人一種很善的感覺,其實內心嫉賢妒能。對於他要舉薦的人,就大大地宣揚他的美德,而隱藏他的過惡;對於他要罷退的人,就大大地宣揚他的過惡,而隱匿他的美善。這樣做的結果,使君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能施行。這樣的人被稱為“奸臣”,即像狐狸一樣奸猾狡詐。

“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他的智慧足以文過飾非,口才足以到處遊說,在宮內可以離間君主的骨肉至親,在宮外因為他的妒忌,可以使朝廷混亂,這樣的臣子稱為“讒臣”。換句話說,奸臣和讒臣非常有才華。他們才華橫溢,聰明智慧,但是他們沒有把聰明智慧用在正確的地方,沒有用聰明智慧為國君分憂解難,而是用來謀取私利。而且他們為了謀取私利,不擇手段,進奉讒言,使那些真正德才兼備的人不能被任用。他們還用自己的口才,離間君主的骨肉。君主如果不明智,聽到了這樣的離間之言,甚至疏遠自己的骨肉至親,使骨肉至親遭到殺戮。

“五曰專權擅勢,以為輕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他獨攬大權,自己說了算;巴結權貴,結黨營私,為的是使自家富裕;擅自篡改君主的命令,為的是使自己顯達、富貴,這樣的人是“賊臣”。賊臣控制欲望很強,為了控制別人,居然敢於擅自更改君主的命令,君主的意思明明是這樣的,但是經他一詮釋就變了味,目的是達到自己的私欲,讓別人畏懼、聽從。明君不會任用結黨營私的人。因為結黨營私的人會排除異己,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會因為他們的嫉妒之心而被棄不用。

“六曰諂主以邪,墜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聞,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使國家滅亡的臣子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諂媚君主,陷君主於不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蒙蔽君主的視線,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惡名傳佈於國內,聞於四鄰,這樣的臣子被稱為“亡國之臣”。如秦朝的趙高,為了獨斷專權,勸導秦二世只讓人聽到他的聲音,而不要經常見到其人,這樣才能保持君主的威嚴。結果秦二世聽信了他的話,不再經常上朝,最後導致趙高指鹿為馬、獨攬大權,秦二世也被蒙蔽。如果任用趙高這樣的亡國之臣,就會使國家陷於危亡之境。

古代的開明君主也都熟讀經典,所以懂得自我反省。例如楚恭王,雖然和諂媚巴結、阿諛奉承的臣子申侯伯在一起就感到歡喜,見不到他的時候就會很想念。但是他從心裏依然很清楚,這樣的人對治國理政沒有真正的幫助,對君主自我德行的提升,也沒有益處。所以,楚恭王在去世前還是下令把這種阿諛奉承的臣子趕走了,而對經常用道義來勸說自己、指正自己過失、直言不諱的人委以重任。

所以,領導幹部要與那些能夠規勸自己走正道的人相處。這樣的人才被稱為“善友”。古人說:“與善人交,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人經常與那些善良、講道義的朋友交往,就會受到其德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在霧水、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霧水打濕不了自己的衣服,但可以時時蒙受其德風的滋潤,不知不覺地也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成為一個正直之人。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