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傳統文化:讓道德教育感化社會
2016-09-14中傳文明傳承網

【全文2800字  閱讀需要4分鐘】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在道德建設領域,卻出現了諸多不盡人意的現象,表現在家庭領域:兒女不孝、甚至打罵父母;兄弟因財産紛爭而吵上法庭;婚姻關係不穩定,離婚率不斷攀升;因爲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所導致的青少年犯罪率日益提高……誠如孟子所言:“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這些現象成爲影響社會和諧的嚴重社會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難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近年來,廣東黃河慈善福利會秉持“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的理念,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辦班教學的方式成功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融入實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13年6月,中共潮州市潮安區委在黃河慈善福利會設立“潮安區黃河道德講堂”,使之成爲潮安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爲潮安區道德講堂建設提供了成功模式。截至2016年4月,“黃河道德講堂”已開辦傳統文化公益學習班一百多期,參加學習的學員三萬多人,其中各級領導幹部1萬多人。通過七天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員們真正認識並反省了自己的過失。結果原本不孝順父母的,變得孝順了;本來打算離婚的,不再離婚了;要報複社會的,不再報複了;吸毒的,徹底戒掉了毒品;上訪的,不再上訪;貪汙受賄的,改邪歸正了……

孝道是学习班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用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和感化学员重新认识人伦道德之美,让学员深刻体会孝道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明白“诸事不顺因不孝”的道理。经过学习,所有学员都深受感动,孝心和爱心被启发出来。他们纷纷反思自己在行孝、尽孝方面的缺失,对今后如何经营家庭、发展事业、收获幸福人生充满了信心。

一位來自廣東潮州的學員劉某某,在5歲那年,他的父親失手打翻了燃燒著的酒精容器,灼傷了他的臉。年少的他,誤以爲父親是故意的,從此懷恨在心。20多年來小劉憤恨難平,父親的歉疚他不接受,父親的關心他一概拒絕。通過學習,小劉重新認識了傳統文化,明白了百善孝爲先、家和萬事興等道理,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立志改過自新,做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有道德的人。在課後的分享會上,小劉緊握麥克風,聲音顫抖地說:“我從來不知道孝爲何物,甚至動過殺父的念頭……學習傳統文化之後,我知道了俞公50歲都能改過自新,而我才20多歲,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講到最後小劉已泣不成聲。類似的感人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黃河慈善福利會的教學活動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肯定、支持。2014年11月,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把“黃河道德講堂”設爲“廣東省潮安家庭道德教育基地”,成爲廣東省首個專門弘揚家庭倫理道德,促進夫婦和睦、家庭和諧的示範教育基地。2015年10月,“黃河道德講堂”又被《人民日報》海外網設定爲“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心潮安活動基地”。

“黃河道德講堂”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爲其從事的道德教育是符合規律的。就道德教育先後次序而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道德教育必須以孝爲根本。

孝之所以重要,因爲人生在世,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無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如果人連父母這麽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報答,那麽還有誰的恩德值得人念念不忘呢?所以人不孝父母,就不能樹立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取而代之以“利害”的原則爲人處世,往往導致忘恩負義、見利忘義,所以古人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提醒。《孝經》中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論語》亦雲:“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孝心是培養仁愛之心的原點。

可見,倫理道德教育以孝爲根本。孝道是道德大廈的基礎。而我們長期倡導的“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道德大廈的第四層、甚至第五層,如果一個人不孝父母,就等於建設大廈卻沒有樹立地基,只能建成“空中樓閣”,培養出一些僞君子。這就是爲什麽“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走的原因之一。“黃河道德講堂”堅持以孝爲本,加強道德教育,破解了長期以來道德教育難以深入人心的難題,爲實施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找到了一條出路。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父慈子孝”,強調父母對兒女的慈愛、教導,兒女對父母的孝敬、感恩,最容易開啓人的善心,是符合天性的教育。而將“孝悌”推廣開來,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互愛,這種互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才可能培養出仁愛之心,建成古人所謂的“大同世界”:“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國家,道德教育的歷史最悠久、經驗最豐富。在《論語》中,孔子把“富之,教之”作爲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正是這種“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的治國理念使得中國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基本保持了和諧統一的局面。這是因爲,倫理道德的教育具有法律和監督機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禮儀道德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

第二,可以避免“民免而無恥”(《論語》)的現象,即人民爲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免於做壞事,但是沒有羞恥心,甚至還以能逃避法律的制裁爲榮。

第三,可以避免“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的現象,即法律的條款越來越細致,但是違法亂紀的人卻依然眾多。

第四,能達到高於“不敢欺”和“不能欺”的“不忍欺”(《史記》)的治理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倫理文化,不同於西方的宗教文化傳統。雖然西方國家的社會治理也是靠“兩手抓”:一手抓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一手抓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但是在西方,是由教會承擔道德教育的責任。正是長期宗教教育的熏陶,培育了西方誠實守信的公民素質。這也是爲什麽我們僅僅把西方國家的一些制度搬到中國,會産生“異體移植”“水土不服”的弊端,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與之相比,“黃河道德講堂”的辦班教學之所以在短短三年中就取得顯著效果,就是因爲其教學模式契合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特點。“黃河道德講堂”的成功實踐證明: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從孝入手進行道德教育,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是劉奇葆同志強調引導人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抓好孝敬教育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黃河道德講堂”的成功實踐證明: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歷史時期,以孝爲始,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以孝爲本,進行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以孝爲魂,汲取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才能破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難題,創建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