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刘余莉:《群书治要》中的家教智慧
2024-11-01“领导干部学国学”公众号

由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担任总顾问、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善品堂国学院发起主办、《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执行的“9·28全球华人国学盛典”,于2024年9月27日-2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APEC峰会会场所在地)隆重召开。

“9·28全球华人国学盛典”,5000位国学爱好者共聚雁栖湖,创下了全网观看超2亿人次,观看人数超6000万,文字传播超2000万的业内之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刘余莉女士在盛典上发表主题演讲《〈群书治要〉中的家教智慧》。

1.jpg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来宾、诸位长辈,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传统文化与家风建设。因为我们最近一直在弘扬《群书治要》,《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派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这一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从中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也最为简单易行。

我们知道现在社会都出现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的问题,家庭教育也成为很多人特别头疼的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群书治要》中有一篇叫《文子》,《文子》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出生在高贵的、有地位的家庭的人容易骄傲,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出身富贵又不以明道自鉴,不学习道,不读经典作为自己的镜子来照一下自己的行为,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富二代”为什么出现,“官二代”为什么严重?很简单,就是失教的原因。我们说到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古人告诉我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我们看“育”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养子使作善也。”如果只是把儿子养大,那不叫育,他必须顺着善良的方向去成长,这才叫育。所以《弟子规》上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看似简单,告诉我们教育儿女正确的次第是,首先从《弟子规》培养起孩子对父母、老师恭敬有礼的态度和感恩之心,然后才学习知识和技能,否则学得越多就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比如,有一个孩子英语学得很好,母亲很高兴带着他去见姥姥,见面就开始夸:“我这个孩子很聪明,记忆力很好,不信你考考他。”于是姥姥就问:“书本怎么说呀?”他说:“book”。“书桌怎么说呀?”“desk”。问了很多都对答如流,确实学得不错。结果这个孩子就反问姥姥,说:“姥姥,伞怎么说呀?”他的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自然回答不出来,结果这个孩子当着很多人的面,怎么样讽刺他的姥姥呢?他说:“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啊。”

诸位朋友,现在孩子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教导孩子。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教育,家教、家风有很多名言警句。比如,“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第一,勤俭治家之本。“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曾国藩家书中说,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怎么看呢?他说看三件事就好了,第一件事是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不是读圣贤书。这几件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曾国藩却认为可以看出一家的子弟是骄奢淫逸还是铺张浪费,所以他告诉我们“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庭、企业、单位、政党的破败是什么原因?都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过上过分奢侈浪费以至于入不敷出的生活,所以你们家再有钱也抵不上一个败家子给你破败,因为他吃好的、穿好的还有很多不良嗜好,赌博好色,所以万贯家资也会被一个败家子给败散掉。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至要莫如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你的孩子教好。

一个人由盛转衰,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转折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时候你的转折点就出现了。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过分骄慢,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我们学习《论语》,有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诸位朋友,我们来参加国学盛典,有没有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有感受到,那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学得不错,但是很多人不仅没有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走到哪里和人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那这是什么原因?是孔老夫子说错了吗?实际上孔子所说的话都非常有道理,“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在前面的两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君子人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彬彬有礼,到哪里都处处想到对方的需要,能够为对方着想,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我们看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考虑他的需要,看到他的感受。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不出现矛盾、纷争、斗争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不学礼,无以立”,而最简单、最起码的礼是什么?就是《弟子规》,1080个字,360句话,113件事,如果我们把这113件事落实在生活中,你就能够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受。那么曾国藩,当然中国古人也都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返俭难于登天”。在他的家书中特别强调:“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大家来到北京,参加国学盛典是来学什么?是来学京都的文化,“礼义之邦”“华夏之族”,是因为它以它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但是京师的这些贵族子弟都变坏了,没有不是因为“骄”“奢”两个字的,所以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就是与贫寒的读书人相同,他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你看很多高官从学生开始到了工作毕业的岗位,一步一步做到了省部级的官员,但是因为不明理、不读经典,结果怎么样?突然锒铛入狱。所以他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因为读书明理,理得才心安。

司马光先生也给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我们自己挣了很多钱不舍得花,想留给子孙后代,但是古人告诉我们,你的儿孙有德行、有能力,他会用自己的德能创造财富,你把钱留给他有什么必要?如果你的儿孙又没有德行,又没有能力,你把钱留给他,他也会去做一些恶事。所以无论儿孙有没有德能,有没有财富,有没有能力,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就像我们读圣贤书的人觉得圣贤传统文化字字珠玑,学一句有一句的用处,但是现在的孩子未必有这个福去读圣贤书,那怎么办呢?还不是没有办法。“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就是我们自己身体力行去做善事,你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儿孙,是这种德行庇荫子孙千秋万世。

所以,我们今天来了很多企业家,都希望在这里能够学到企业家成功的经验,凡是企业家成功,离不开经典中的一句话,那就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人成功的、财富的枝叶花果,很茂盛,但是我们要溯本追源,它的根在哪里?根都是因为一个人有深厚的德行,所以你希望钱越来越多,古人告诉我们怎么办?拿钱去帮助别人,救济穷苦,你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这是财富的真因。

中国人还有一句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就是说你的德行和你的位子、你的财富、你的名声不相匹配,结果怎么样?那就是德不配位。就像这个桌子,它可以承重1000公斤,但是我们非要放2000公斤的重担,这个桌子就被压垮了。所以我们的财富越多、名声越大、地位越高,意味着我们的责任也就越重,我们要用自己好的名声,高的地位,多的财富去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情,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jpg

第二,和顺齐家之本。家和万事兴。中国古人看问题都看根本,比如说,一家兄弟姐妹起了争讼,就能够判断出这一家的家道要衰落了,因为“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中国人有句话说“量大福大”,你的心量很大,你的福就很大。结果我们的心量狭窄到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不能够宽容。他的心量狭窄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家道是衰落的。

《弟子规》中把兄弟之间的情谊也看得非常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怎么处理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弟子规》上有两句话:“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我们把财物看得轻一点,把兄弟姐妹的情谊看得重一点,怨怎么可能产生。如果我们在说话交流的时候少说一句,忍让一下,忿忿不平的心自然就泯灭了。你说《弟子规》有没有用?这两句话你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就更加深。所以古人把兄弟之间的情谊看得很重,写了很多的偈子让我们感受到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当然,夫妻之间也要一条心,黄土才能够变成金。家和万事兴,夫唱妇随才能够家道兴盛。

第三,谨慎保家之本。我们知道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就是因为杨震不收四知财。他的学生王密趁着夜色送给他十斤黄金表示感谢,他说这个财富有天知、有地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所以他拒不接受。就是因为他这样谨慎的态度,所以使杨家的家道代代承传,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史上称他们家“四世三公”。

所以,我们要谨慎才能够保家。那我们看现在很多的高官落马什么原因?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没有读过经典的人会怎么说呢?说他不够幸运站错队了。但是我们看《尚书》是怎么说的,一个人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荒”就是太过分,荒淫无度,迷恋女色太过分;对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沉溺于饮酒,还喜欢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雕饰着花纹。这六件事情有一件事做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的高官这六种事情全都做到了,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学经典,只要我们把一句话落实在生活中,我们深信不疑,就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我们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第四,诗书起家之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传统社会大家读的都是什么书?都是圣贤之书。圣贤之书有什么好处?曾国藩说的三件事,最后一件事就是是不是读圣贤书,读圣贤书可以让我们事业越来越发达。很多人喜欢去看相,喜欢去看风水,实际上这些都是枝末。古人告诉我们“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一个真正有福德的人,你走在哪里一片吉祥,不用去看风水,也不用去看相,自自然然的步步高升。

我们看习总书记的家教其实也是在“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这种家风、家教下培养起来的,他的父亲教他们都是非常的节俭,所以习老先生在最后的日子里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是给你们留了一个好名声”。看了这一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好像和杨震所说的大同小异,他说:“我给他们留下最好的财富就是他们是一位廉洁官员的后代”。我们经常给大家分享林则徐的“十无益”,告诉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从根本学起。“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过恶没有改过,所以积累这些阴德也被漏失了。

最后,忠孝传家之本。要使我们的家风代代承传,就必须自己是一个孝子。所以我们怎么教?教育的教是从孝道开始,上面一个叉是父母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叉是孩子画的,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教鞭,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如果你的儿子没有教好,你从自己的身教去找原因,你看看你对父母的态度,说话的言行举止,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教不好了。

所以中国人说“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上午我们看了量子纠缠,这个量子纠缠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修身有成,就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修身达到什么程度,所感召的朋友、生意合作伙伴,你的妻子、儿女、下属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最重要的心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不要去责怪别人,去找客观的原因,马上反省自己德行上有什么缺失,所以你自己修身有成,你所感召的环境,境随心转,一切都是吉祥如意的。

谢谢大家!

(原载于“领导干部学国学”公众号,转载时原文有删减修订。)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