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2023-03-15《月读》2023年第3期

作者:刘余莉  聂菲璘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历久弥新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百折不挠荡气回肠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艰苦卓绝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波澜壮阔开拓创新的发展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贯穿始终。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圣先贤观察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感悟出“天行健”的道理,不仅自己亲力实践,而且以“自强不息”的天道精神勉励世人。

“天行健”,乃指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无有止息,如日月更迭,寒暑交替,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天行刚健,最关键处在于“不息”。《礼记·中庸》云:“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无有止息就能长久。长久专注一事就能出现效验或征候,这就犹如航标指示方向。向着航标前行,久而久之,就能达到博厚。心胸见识广博,德行学养深厚,如此便能含容承载。

博厚再进一步,是高明。高是看待问题有高度,看待事务有远见;明是本性智慧,显现章明。见识高明,就能保护他人。一门深入,长久专于一事,就能取得成功。所以博厚、高明、悠久的作用是载物、覆物、成物。博厚之至,就只有大地与之相配,因为大地对万物平等承载,这种平等之德是广博深厚达到了极致。高明之至,唯有上天与之相配,因为天至高无上,大放光明,能覆盖万物,保护万物。悠久之至,则是无有止期,无有穷尽,便是无疆。能如地之博厚,天之高明,且悠久无疆,效果便是“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不见而章”如天之破晓,未见红日东方初升,却早有鱼肚白泛于天边。“不动而成”如地之自转,无从感受,但昼夜交替不辍。“无为而成”如天之生物。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无言语,无所作为,但就在这无为之中,四时运行,万物化生,各得其所,这就是天的不息之功。可见,“天行健”之关键在“不息”,因为从“不息”可以达到无为而成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

万物即使再强壮,也有衰怠之时,而天不同。天自体刚健,从不止息,从无偏差,故曰自强不息。可见,自强不息之“自”,非简单指“我”而言,而是指自我之本性。因此,自强不息是人之本性本然,追求自强不息,是依循本性而为。但由于世人迷惑于声色虚妄之相,忘失自己本性如是,因此需要修治习性的浸染,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砥砺前行。

砥砺前行,即在磨练中奋勇前进,对内磨除习性的浸染,对外克服困苦与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认为,虽然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人之天赋气质不等,习性浸染有差,圣人恐不能人人依道而行,因此亲自示范以教民,作为天下的法则,令世人效法,并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世人。《周易集解》云:“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尧舜日理万机;周文王勤于政事,忙碌到日已偏西仍无暇吃饭;孔子终夜思考不眠;颜回学习夫子的教诲,欲罢不能。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正因有了古圣先贤率先垂范,后世学人才有了效法的榜样。

“至圣先师”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奋斗的一生。生于社会动荡的春秋末期,孔子年幼丧父,年少丧母,但始终孜孜以求,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晚年潜心读《易》,以至韦编三绝。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为恢复“周礼”而奔走,陈蔡绝粮,匡地被围,屡陷绝境却依旧奋勇前行。这就是孔子,明知“道之不行”,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认为,自强不息是君子当有的品德。“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作《春秋》,是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人物。“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孔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生践行“明明德”“亲民”,并将二者做到了极致。

孔子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强不息不仅是人自性之德的内在要求,也是恢复人之本性、开启智慧明德的必由之路。古圣先王通过“亲民”以教民,使众人皆能“明明德”。在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支撑下,明明德、亲民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这正是起于修身、齐家,达于治国、平天下。因此,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不仅是人生成长之必然,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集体奋斗出来的。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历史的精神动力。上古尧帝之时,黄河流域曾洪水肆虐。尧命鲧治水,九年不成。舜起用鲧之子禹。禹吸取父亲“水来土堰”而治水失败的教训,因势利导,疏通河道,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克水患,立下千秋功绩,造福万代人民。在大禹治水的精神中,包含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革故鼎新、艰苦奋斗,开发山川,开垦粮田,治理江河,建设家园,书写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依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磨难,社会动荡,外族入侵,但中国人民始终自强不息、顽强斗争。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自强不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革命战争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苏区精神、南泥湾精神、沂蒙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北大荒精神、大寨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有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无不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一民族精神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艰难条件下,“两弹一星”、核潜艇等成功研制;进入新时代,我国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特高压输电技术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成绩的背后是自强不息的艰辛付出,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燃烧自己,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党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历史。一代代顽强拼搏的建设者,一批批感天动地的共产党员和英雄模范,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使国家和民族一步步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勉励年轻一代:“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满含对年轻一代的期许和厚望,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力棒,终将交到青年人的手上。因此,青年一代要努力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谱写自己的人生乐章,将自己的人生梦,融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