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下)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下)
2020-05-17

那我們接著講學校教育,講修身。修身的內容很多,前面我們講了戒貪,除了戒貪之外,還要提升自己的心性修養。

第二個內容我們講懲忿。懲忿,換一句話說就是制怒。我們看這個怒字,上面是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怒,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已經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而《黃帝內經》上說,怒傷肝,一個人在盛怒的時候,對自己的肝臟就會產生影響。而中國人還說怒髮衝冠,一個人一生氣血氣會往頭頂湧,頭頂經常發熱,而頭頂發熱的結果是什麼?我們觀察一下,在很燥熱又缺水的地方,這個植物都不是很愛長,所以一個人生氣,血氣往頭頂湧,那我們想想結果是什麼呀?頭髮不太愛長。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聰明絕頂,為什麼聰明的人頭髮不太愛長?我觀察了一下也有道理,因為聰明的人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的,說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著急,容易上火,結果確實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

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要轉怒為恕,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有一個文章寫的非常好,我也特別喜歡分享:

他說,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了別人來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的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裏;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裏;還有人說,我很難過,因為老闆總找我茬兒。他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老闆的手裏。

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資訊:我變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那諸位朋友,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別人的手上嗎?那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

這個文章寫的非常好,他提醒我們,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當然,一個真正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不是一個平常的人,不是一個平凡人,因為他確實能夠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個《快樂的鑰匙》,我都講了應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一遇到事情還是要著急上火,還是不能夠完全控制自己快樂的鑰匙。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一個人要改正自己的習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只是一個著急、上火,發怒這一個習氣都要二十多年的功夫,還沒有完全克服好。說明什麼呀?修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一生的功課。

那我們看這個“恕”字和“怒”字有什麼區別?這個“怒”字棱棱角角很分明,你把這個棱角變的圓滑一點就變成了“恕”。而“恕”上面一個如字,下面是一個心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恕”呢?就是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就能夠轉“怒”為“恕”了。所以你呀經常要換位思考,比如說你看別人做的不圓滿,不到位的時候,你就要想我要做這件事,我能不能做得和人家一樣好呢?可能我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沒有親臨其境。如果讓我們去做這件事,我能做的和人家一樣好就已經不錯了。所以我們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律己秋氣,待人春風”。這個《弟子規》是要求誰的呀?是要求我們自己的,讓自己反觀內照的,不是拿著《弟子規》去照別人的。他哪一個地方沒有做的不好,哪一個地方不到位。那個就是把功夫用錯了。

就像我們早晨的時候吃飯,我跟同學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說:“你們一個師門的師兄弟要像一家的兄弟姐妹一樣,要做到“兄友弟恭””。結果我們這個當師妹的說呀,她說:“師兄你聽了嗎?老師告訴你要做到‘兄友’,你對我要友愛”。你看都是要求對方,不是要求自己的,這樣我們學傳統文化就用不上力了。每一個人都要反省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叫“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只要把自己做好了,不要求別人,你就沒有抱怨了。所以傳統文化被稱為內學。就是你自己要從內心上下功夫,自己變得是不是寬容了,還是苛刻了。是不是更加能夠包容了,能夠理解別人了,還是越學越挑剔了,越學越不能和人家相處了。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很多年了,沒有學傳統文化之前,還和家人和睦相處。結果學了傳統文化,越學越不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了。和家人格格不入了,看別人都是剛強難化,就是自己是聖賢人,這樣就學錯了,用功用錯了。所以你什麼時候能夠學的讓家人都佩服你,都尊敬你,都稱歎你,都支持你,說明什麼?說明你這個傳統文化學對了。這個是最重要的,要“反求諸己”。所以這個“恕”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來請教,說,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啊,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你看《弟子規》這一句話很簡單,任何事你將加給別人之前,首先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方式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我就不能這樣去對待別人,要求別人。你看這個話很簡單,但是如果你時時刻刻,處處都用這一句話來要求自己,你就知道這件事我應不應該做,這句話我應不應該說,我應該怎麼說。

中國人有句話叫“否極泰來”,這句話實際上也是出自《易經》的兩個卦。我們看這個“泰”卦,卦相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確的位置是天在上,地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麼意思呢?我們都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個就叫“各自責,天清地寧”。大家都是反省自己這件事我哪做的不夠,哪句話說的不是很完美,溝通的不暢,這個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

“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挑剔對方,指責對方說你應該怎樣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好,這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所以怎樣做才能“否極泰來”呢?今天大家聽了我的課,相信從此以後就能夠“否極泰來”了。當然我們不是搞個人崇拜,我們也不是講迷信,我們是按著聖賢的教誨來做,聖賢教我們去做,我們就去做,一定能夠“否極泰來”。

那麼有的人生氣,心裏不滿意,不舒服,就是因為有嫉妒之心。那麼嫉妒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別人做的好,有成績,我們心裏不舒服,不高興,別人還不知道,是不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呢?所以我們學習應該抱著這樣一種心態,都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別人超過自己,比自己好,這是正常的。否則你看我自己水準都有限,大家都像我一樣,這個傳統文化怎麼能夠弘揚開來呢?怎麼能夠弘揚光大呢?

古人告訴我們說:“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人看別人做事,特別是做好事,去幫助他,成全他,結果別人做的好事、善事成就了,我們從中也獲得了一份喜悅,叫“隨喜功德”。但是別人做好事,我們心裏看著不舒服,想去嫉妒,障礙。其實別人該做的好事不會因為我們的嫉妒、障礙就做不成,是吧。我們還要想方設法,絞盡腦汁的去障礙別人,你說是不是冤枉做小人了呢?這都是不明白因果的道理。

那麼《論語》中有一句話對我們克服嫉妒之心非常的有幫助。“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不是我們擔心的重點。就像我們很多研究生剛入學,就在想三年之後我有沒有一個好的工作呀。那我們就說不要考慮三年之後有沒有一個好的工作,你要考慮這三年之中我應該提升什麼樣的學問,培養什麼樣的德行,等我三年畢業時候,人家都爭著搶著的來要我。很多人都說:“怎麼可能啊老師?你看現在求職這麼難,畢業生找工作這麼難”。畢業生確實很多,但企業還苦於找不到德才兼備,可以信任的人才,你看你又有德行,又有才能,那不是求之不得的人才嗎?是吧!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擔心自己沒有機會,名聲不夠顯揚,這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追求那個足以讓你的名聲顯揚,甚至垂范後世的德行和能力。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給後人留下什麼,讓後代子孫一提起我們都非常的尊敬,願意向我們學習,這個是我們要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還有一句話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賢德的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我們想著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看到不賢德的人,做的不夠好,不夠完美的人,我們不是瞧不起他,嘲笑他,而是反省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問題。因為人看自己的問題都是很難看清楚,看別人的問題都是一清二楚,所以怎麼辦呢?我們就是通過看別人的問題來反省自己,這樣你就知道自己也有很多問題,那麼這個是我們講怎麼樣克服嫉妒之心。

《太上感應篇》中還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你看到別人有獲得,有成就,就像自己有獲得,有成就一樣的高興。為什麼一樣的高興?因為我們本身都是一體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別人有損失,不是幸災樂禍,是怎麼樣呀?像自己有損失一樣的難過,一樣的不開心,這才是一個正常人的心態,這個就叫同情心。什麼叫同情心呀?就是和別人有同樣情感的心。結果我們現在是“見人之得,如己之失;見人之失,如己之得。”這說明什麼呀?這個心已經扭曲了,我們還不知道呢,所以為什麼要學習經典呀?學習經典的目的就是可以對照,看清自己的心是不是有歪曲的地方,把它糾正過來,這個就叫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言語、行為,還有起心動念,這個就叫修行。

第三我們講改過。改過首先要認識自己的過失。很多人自己身上明明有很多的過失,但是認識不到。所以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這個就叫修行。在《了凡四訓》上講,我們一般人的過失很多很多,就像刺蝟身上的刺那麼多,叫“過惡蝟集”。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自己身上過失像刺蝟身上的刺那麼多呀?基本上沒有!回首往事的時候,覺得自己像一個完人一樣,都是別人有錯!什麼原因呢?了凡先生說:“心粗而眼翳也”。就是我們反省自己的心,太粗了;眼睛都被蒙蔽了,長了翳病。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眼睛都看別人的過失了,所以對自己的過失就看不清楚了。

那我們現在人最大的一個過失是什麼呀?就是傲慢、奢侈。在《易經》上也說:“人道惡盈好謙”。人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厭惡驕滿的,喜歡謙虛的。所以你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什麼海能夠納百川?它處在最低的地方,所以能夠海納百川。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要學習水的品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有什麼德行呢?它善於利益萬物,只是給予而不索取,而不和任何人有競爭。“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我只是利益別人,不損害別人。我有作為,但是不和任何人有競爭的關係。所以這個聖人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目的是什麼呀?就是要成聖成賢,所以聖人是這樣做的,我們也要向聖人學習。

曾國藩家書中,教導子弟有這樣一句話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家族、企業、單位、政黨、團隊的破敗,都是因為這裏的每一個成員驕奢淫逸,過著過分奢侈放縱的生活,以至於入不敷出。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轉折了,開始走下坡路了,什麼原因呀?這個轉捩點何在呢?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已經差不多了,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什麼時候你人生的轉捩點就出現了。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過分的驕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你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和人家相處一個星期,一個月不到,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什麼原因啊?因為這些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都是希望別人看到我的需要,關心我的感受。是注意力的集中焦點,結果今天突然被忽視了,他就心裏有不滿意了。而且處處希望對方能夠瞭解我的感受,關心我的需要,沒有處處為對方著想,看對方的需要,煩惱就生起來了。所以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如果沒有矛盾、衝突、對立,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論語》上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個結果,原因在哪里呀?自己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處處為對方著想,沒有什麼過失,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樣走到哪里,哪里才是你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有感受,我們走到大江南北、各個地方都是像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有學和沒有學的區別,是吧?

我們看孔老夫子一生奉行的就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他做到了溫和、善良、恭敬、儉樸、禮讓,所以我們學習聖人,也要做到溫、良、恭、儉、讓。

在《易經》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但是六爻爻辭有凶有吉,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高山平時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我們看曾國藩,他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但是他總是自卑而尊人,是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領導,利益分給屬下,不能自已獨佔。這樣無論是上級還有下級都非常地推崇他、尊敬他。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用。”這一句話做到了,就一生受用無窮。

《尚書》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一旦一個人驕滿了,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他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也就很難再進步了。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又說:“為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個“淫”就是對於一切事情的過分與放縱的意思,當然也有驕滿的含義在其中。這些都是讓我們如何去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如何受人歡迎、受人尊重。這個就是學校教育給我們的一些教導,這些都在經典之中。

社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詩詞、歌舞、戲劇、小說,包括我們現在的電影,電視劇等等,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理念:“思無邪。”都應該秉持這一理念,就是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地方。當然這個話還有其他的理解,我們正好有講《詩經》的同學,可以把這一個給大家講解出來。

我們看中國古人制禮作樂,不是為了滿足人們耳目口腹的欲望,都是教導人們,養成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甚至把這個好惡之心給他平掉。平等心,沒有好惡,這個才是更高的境界。

制禮作樂都是有教育的內容的,比如說我們看古代的婚禮,“婚禮”,它也有教育的內涵在其中。婚禮有六個步驟,那個是非常複雜的,就是在結婚這幾天,也有一些步驟和禮儀,是提起一個人對婚姻的責任感。比如說男女結婚前三天,男方三日不奏樂,女方三日不熄燈。很多人說為什麼三日都不熄燈啊?是不是搞迷信呢?討一個吉利呢?我們學傳統文化確實留下了很多的禮,但是它的內容不為人所知,就被人誤解為迷信了。為什麼三日不熄燈,因為再過三天,這個女兒就要出嫁了,他要去為人妻、為人母。要趁著她還沒有出嫁的時候,抓緊時間,甚至徹夜不眠,教導她為人妻、為人母的道理。從這裏我們也看到,古人對兒女的教育的良苦用心,而且念茲在茲的這種愛心。所以從這裏我們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是一生回報不盡的,是怎麼回報都回報不了的。

這一天要迎親了,這個男子,要很早的起來,起來幹什麼呢?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為什麼要這樣做呀?就是提醒自己,婚姻不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它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整個家族的延續,所以要有恭敬心,不能夠給祖先、父母抹黑。這樣他才去起身迎親,他要離開之前,他的父親要給兒子敬酒。我們知道中國人特別講究長幼有序,平時都是兒子畢恭畢敬地給父親敬酒,但是這一天他去迎親了,突然這個次序變了,變作是父親給兒子敬酒,而且是父親代替祖先給兒子敬酒。這個兒子一下子就感覺到這一件事,不可兒戲,必須要有恭敬心。所以他就懷著這種恭敬心,對婚姻的責任感,來到了女方的家裏。女方的父母,嫁女兒是一件很歡喜的事,因為教育了這麼多年終於有一個好的歸宿,他們很放心,但是也有很多的不放心,不知道到了婆婆家裏,婆媳關係處的好不好,丈夫夠不夠對她有愛心、有責任感,所以是千叮嚀萬囑咐,很多的不舍在其中。岳父親自把這個女兒的手交在了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說,我這女兒一生的幸福就託付給你了,你要對她很負責任、很有愛心。這個新郎,也能夠體會到岳父、岳母的用心,所以他帶著這個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謝他們為自己培養了一個賢內助,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自己會善待他們的女兒,讓他們放心。這樣,這個女子才被娶上了花轎。

她坐定花轎之後,一定要做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呀?就是把她的香扇,從這個轎子的視窗給扔出去。什麼意思呢?因為女兒在家的時候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嬌裏嬌氣的習氣很多。比如說這個天氣熱了,要拿這個香扇扇一扇,說:“哎喲,這個天氣好熱呀。”你看這個小姐的習氣很重。這個時候你要去做人家的妻子,而且以後要當人母,這些嬌裏嬌氣的小姐習氣,壞脾氣,都要隨著這一把香扇全都拋出去,拋的一乾二淨。這樣才到了公公婆婆的家裏。

公公婆婆,本來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結果他們從主人的位置退了下來,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新娘從主人的位置迎了上來,什麼意思呀?從此你就是我們的家庭主婦了,是我們一家之主了,那個責任很重,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輔助丈夫、下教育好兒女,這必須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夠擔當好。所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必須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擔。

你看《了凡四訓》中有一句話說,說:“地之穢者,多生物。”你觀察這個大地,越是污穢骯髒的地方,這個植物反而長得很茂盛,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個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負重。她才能夠保證一家的幸福,這一家的幸福才越有保證。

這樣兩個人要喝交杯酒了,中國人也很浪漫,這個交杯酒喝的很有味道,是一個葫蘆瓜,一切兩半兒,一人一半兒,提醒夫妻本來是一體的,不分彼此。

不是像現在很多西方的觀念,我們現在中國人也願意學習,叫婚前財產公證。為什麼要去公證?就是擔心以後一旦過不下去,離婚的時候,不要因為財產起了紛爭,再吵上法庭,所以先去公證一下,免得以後有麻煩。一個人還沒有結婚,就想到以後會離婚,請問這個婚姻能夠幸福嗎?心想事成,不可能幸福。

中國古人,他想夫妻本來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這個葫蘆瓜裏的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兒是苦的,喝了這一杯交杯酒之後,意味著夫妻從此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頭偕老,共度一生,榮辱與共了。

這還不算,兩個人還要把這個葫蘆瓜拿繩子系在一起掛在牆上。什麼意思呢?就是提醒在今後的婚姻生活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磕磕絆絆,就忘記了兩個人結合時最初的發心。兩個人結婚的時候是怎麼樣的發心呀?有沒有一個新娘坐在轎子裏是這樣想的:“嗯,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我一定搞得他們家雞犬不寧。”有沒有一個人在結婚的時候是這樣想的呢?相信沒有一個人是這樣想的。大家都在想:“哎,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我們倆可以天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白頭偕老,共度一生,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緣分。”兩個人在一起也是很深的緣分,所以你看到這一個葫蘆瓜,就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兩個人婚姻的初心是什麼,不能夠忘記。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古人制禮作樂,他不是為了滿足人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娛樂至上;不是以欣賞為目的,而是一種倫理、道德、心性的修養和教育。所以中國的文化又被稱為禮樂文化。

《呂氏春秋》上對亂世的音樂的特點做了這樣的描述,它說,“亂世的音樂,你演奏木質、革質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質、石質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之聲,就像大嚷大叫。以這樣的聲音,來驚害自己的心氣;動盪自己的耳目;搖盪自己的性情是可以辦到的。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則絕對不會給人帶來快樂。所以音樂越是奢靡放縱,人民越是抑鬱,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了。

這就告訴我們,要流行德音雅樂。後邊我們也可以看一看,這個音樂的教化效果。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把道德教育變成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第二個特點就是強調道德教育的先後次序,並且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保證推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有先後次序的。如果這個次序搞顛倒了,效果完全不同。道德教育從哪里入手呢?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為什麼百善孝為先呢?因為一個人人生在世,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無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一個人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念念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能夠超過父母呢?所以,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利益,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這件事由利變成害了,這個人從領導位置下來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所以《孝經》上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為什麼是相背離的呢?就像我們逢年過節啊,都想著去看朋友送禮,那我們想一想我們對誰的禮物準備地最用心,挖空心思,生怕別人不喜歡,不是人家所需要的呢?是對父母的禮物嗎?不是。是對領導的禮物?。對生意合作夥伴的禮物?。對他們那麼用心,原因何在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管著我的升遷、前途命運,是否給我帶來利益?這個就是“以利相交,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就是大家是以利害來相處,以利益來交往,這個利益沒有了,交情也就疏遠了。

很多人說這個孝還需要有人來講嗎?還需要人來教嗎?其實孝它確實是一種天性,烏鴉尚有反哺之情,是吧?羔羊尚有跪乳之恩,確實不需要教。但是因為人追名逐利,這個心把自己本有的善性都給蒙蔽了,所以需要有人提醒。這就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孔老夫子有弟子來問,說:“什麼是孝啊?”孔老夫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啊、馬呀,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我們僅僅是奉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人和犬馬的孝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所以有另外一個弟子來問“什麼是孝?”孔老夫子怎麼回答呢?孔老夫子說“色難。”意思說,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說有了好東西啊,讓父母先吃。有事,兒女去代勞,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換句話說,這遠遠還不是孝。那我們看一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他是怎麼對待父母的呢?我們看一個幻燈片。

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這個外國人沒有學過《論語》,沒有學過《禮記》,他不知道孝子是如何對待父母的。你看《禮記》上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更不會厲聲厲氣了。這說明什麼呢?人不學不知道。從這個幻燈片,還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他沒有學過《論語》,他也沒有學過《禮記》,不知道孝要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要尊敬父母,感恩父母,但是他看到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他的慚愧心也提起來,知道自己做錯了。那我們看對父親是這樣的態度,對母親是什麼態度呢?我們再看一個《路過》。

我們每次看到這個片子,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因為母親她就是這樣一個總是為兒女付出,無私無求的人。而且總是不考慮她自己,都是教育我們要顧全大局。看了這個《路過》也是提醒我們,其實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做兒女的,也要能夠體會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

這個“孝”不僅要養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夠讓父母放心,父母僅僅為我們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我們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這才是養父母之心。

除了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志。父母培養我們一次,並不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而是希望我們成長為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所以有一次,也是參加一個唐山的論壇,有很多學習傳統文化的老師來採訪,聽說我母親和我一起來了,他們就覺得很難得,就過來採訪,說:“劉媽媽,你怎麼把孩子教育得這麼好啊?”說:“大家都聽了傳統文化的課非常受益。”結果我母親說了一句話,她說:“我都沒有做什麼,這都是國家的功勞,老師的培養。”就是這句話對於我媽來說,是非常自然而然的話,因為她平時在家裏總是這樣教導我們,說:“我都沒有做什麼,一定要記住老師的恩德、國家的培養。”所以以後,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回報國家。正是母親的這種胸懷,也是成就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很多好的因緣。

所以養父母之志,就是大孝孝天下的父母。《孝經》上也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一句話重點在“立身行道”,我們所講的是不是和“道”相應的,是不是自己能夠修身有成,做一個對國家、民族,乃至於世界有貢獻的人。

還要養父母之慧。就是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並不是說父母做得都是對的、說得都是對的,但是我們應該感受到父母關愛兒女的那一顆用心,“可憐天下父母心”,要耐心地和父母去溝通。像《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也就是說,我們勸諫父母的時候,要和顏悅色,如果勸諫不聽,還要再待他們和顏悅色的時候,心情好的時候再去勸諫,心裏沒有怨言。即使父母不理解,把我們打得頭破血流,也不能夠怨恨父母。這個就是“養父母之慧”,並不是父母做錯了事,我們要聽之任之,而是要委婉的、有智慧地去勸諫。

“孝”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要有一種“一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這個上一代下一代一體的,這個是“豎窮三際”;而孝,中國人從橫的方面又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推而廣之,推廣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麼這個孝悌之道做好了,那麼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這個心性也就找到了。就是我們不僅和他人是“一體”的,和天下萬物、自然界都是“一體”的關係,這個“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性”。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天地與我同根,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以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能夠垂拱而治,為什麼呀?只不過是把“孝悌之道”盡圓滿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中國人講“仁者無敵”,什麼意思呢?並不是說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而是說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在內心中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所以他能夠化敵為友。所以人生最值得人欣慰的事情,就是能夠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仁者無敵”的理念,所以中國人,他能夠協和萬邦,能夠使萬國來朝。所以中國歷史上盛世時期,他都是“王天下”,就是自己做好,能夠成為天下人的榜樣,讓大家都來學習和效法。而不是霸天下,就是自己依靠武力的強盛,四處干涉別國內政,充當國際員警。這個就是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所以你看《弟子規》上說:“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我們只是用自己的權勢、自己的實力,比如說軍事的實力、經濟的實力,去四處干涉別國內政,讓別人臣服於我,人家是“口服心不服”。所以,我們要向古人學習,自己把自己修身做好,家庭和睦,國家治理好,讓世界人都來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我們的“禮樂文化”,這樣就是“王天下”,給世界各國做出一個和平的榜樣。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以“孝悌”為根基,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那就是互愛,也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我們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伸出援手,給以切實的幫助,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習總書記所號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孔子家語》上告訴我們:魯國的國君曾經請孔子,向他請教,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那麼這件事到底是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兒,但是向東擴展房屋卻並不在其中。”

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兒呢:

(1)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

也就是我們損人利己,損害別人的利益,增強自己的利益,這是給自身招致不吉祥,因為你這一次損害了別人,別人會懷恨在心,下一次就會打擊報復你,這不是給自身招致不吉祥嗎?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吃虧是福。”為什麼吃虧是福啊?因為你這一次在這個事上吃了虧,別人心裏是有數的,他知道虧欠了你,對你不起,那麼再遇到的時候,他就想方設法的回報你,所以說吃虧是福。

(2)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

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照顧、不去贍養、不去關愛,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結果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都成了敗家子、啃老族,後繼乏人,這就是家庭的不吉祥;

(3)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

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

(4)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

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不願意去教了,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沒有謙虛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

(5)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

聖賢人都隱居起來了,都不出來做事了,為什麼不出來做事啊,因為沒有人尊重、認可。愚者擅權,愚鈍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所以孔老夫子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兒,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

那我們看現在有很多人都做著棄老而取幼的事情,把老年人撇在一邊不去孝順、不去贍養,而把所有的關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所以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所以真正的風水在哪里呀,現在有很多人也願意學習傳統文化,但是學習傳統文化呢,沒有回歸教育的本質,而是走上了迷信——找個人給我看一個風水啊,推一個卦呀,希望能夠避免災禍,趨吉避凶,但是不知道真正的風水在......在哪里啊?在心田。所以說中國古人說:“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個方寸就是我們的方寸之心。

所以用不用去看風水啊,其實大可不必。中國古人告訴我們:“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一個有福德人,你所到之處一片吉祥,而那個有好風水的地方自然給你留著,你所居住的地方風水都很好;如果你德行不好,就像一個黑社會的老大,他找人給他選了一個很好的風水寶地,據為己有,但是因為他自己,殺氣比較重、嗔恨心比較重,住了一段時間呢,也把這個好的風水給破壞了。

所以中國人告訴我們:“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一定要從內心來改造命運。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呂氏春秋》上,還有這樣一個典故,說楚國有一個特別善於給人相面的人,結果看了很多,沒有一個說錯的,說的特別准。結果楚莊王很好奇,就把這個人請來,向他請教是怎麼給人看相的。這個人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我並不是能夠給人相面,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純淨謹慎、畏懼法令。這樣的人一天啊,家庭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身心一天比一天安樂,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人;如果是一個侍奉君主的大臣,他的朋友都是誠實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歡做善事的,這樣的人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的好,官職一天比一天更提升,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大臣;如果觀察的是一個君主,就是最高領導者、一把手。他的臣子中都是賢德之士、左右都是忠良之臣,什麼是忠良之臣呢,就是君主一有過失,他們都敢犯言直諫給他指正過來,這樣的人,國家一天比一天更安定,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地受尊崇,天下人一天、一天更加心悅誠服,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君主。所以我並不是能夠給人看相,只不過是會觀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啊。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我們和什麼樣的朋友相交往,我們自己就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我們應該和誰多交往啊?對,我們應該和聖賢人多交往,讀聖賢書,才能夠成為聖賢人。所以特別恭喜大家,你看諸位,能夠在盛夏之假期,能夠千里迢迢來到國禎書院,認真地學習《群書治要》,聆聽古聖先賢的教誨,那麼這個就是和聖賢人為友,我們也漸漸地變得像聖賢人,這個就是熏修的力量。什麼是熏修呢?就像這個衣服,它本身沒有香味兒,我們放在衣櫃裏,這個櫃子裏有麝香,結果這個衣服放得久了,你再拿出來它也有麝香的味道,這個就叫熏修的力量。

墨子,他有一次去參觀染房。結果一看呢,同樣是白色的絲放在藍色的染料裏,拿出來是藍色的;放在黃色的染料裏拿出來是黃色的,他就非常的感慨,說人的所染,人所染著的環境、所接觸的人、所讀的書,就不能夠不謹慎,因為你潛移默化地會受到影響。

所以人為什麼是可以教得好的呢,因為他從小就讀四書五經,接受聖賢人的教誨,他長大自然是聖賢君子;那麼,另一個人,他從小就活在小偷的團隊裏,那麼他天天接觸的都是怎麼樣偷東西,長大之後自然成為一個小偷;還有人活在恐怖分子的隊伍裏,他長大自然成為恐怖分子。所以我們能夠來到國禎書院,這個傳播聖賢文化的地方,共同讀聖賢書,學習《群書治要》,那我們自然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一位英國的校長,他聽一位老人家給他介紹《群書治要》好,給他了《群書治要360》英文版,說這個書如果各級的領導幹部都來學習,那麼衝突可以化解,世界可以和平。他就很相信。結果晚上回酒店的時候,他就把這個《群書治要360》第一冊的英文版翻了一遍,結果第二天,他就非常興奮地說:確實如您所說,如果各個國家、各級、各党的領導人都來學習《群書治要》,確實衝突可以化解,戰爭可以消弭,世界和平可以達到。

你看這是個外國大學的校長,他就是看了《群書治要》,還是360第一冊,沒有看全書,如果能夠把全書都通讀一遍,你看很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那麼這個道德教育很重要,它也是要各種制度來加以保證和維護,比如說我們前面講的教育制度,此外還有選舉制度。

比如說《群書治要·傅子》中說,中國古人選官有一個原則,什麼原則呢?就是:“爵非德不受,祿非公不與。”這個爵就是領導的爵位,沒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他;祿,就是我們的俸祿,用我們現在話說就是工資、獎金,沒有功勞的人就不給予。這樣一個原則一確立,大家就不是急功近利,去追求財富、追求地位,而是追求德行、追求對國家的建功立業,因為你越有德行,位置越高,你對國家越有功,你拿的獎勵越多。

為了使這個地方官,把這個中國古代的時候選官呢,從漢代開始,還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就是這個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來作為官吏的候補。那麼這個地方官如果好幾年都沒有舉孝廉,就是沒有為國家推薦這個德才兼備的人才,他的政績考核是不合格的。

就像我們現在的政績考核,都是以GDP為標準,GDP增長快,你提升就很快。那麼大家都去追求GDP,那我們考核,如果你沒有為國家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你的政績不合格,那麼大家都會去爭先恐後地把那些德才兼備的人舉薦出來。因為這個人做得好,那個推薦的人就受到獎賞;如果這個人他有問題,比如說貪污、腐敗,那麼推薦的人也捎帶會有連帶的責任。大家在推薦的時候啊,也會非常的小心謹慎,認真負責。

為了保證這個地方官把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還有一個制度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你都把他給蒙蔽了、埋沒了,一旦被國家發現,就給以重罰,給以最高的懲罰。那麼這樣的制度一實行,就使德才兼備的人都出現在領導的位置上,這個國家想不和諧都很難。

再看獎懲制度。我們剛才講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德行的根本。所以,從刑罰上也對於不孝的人給予懲罰。《孝經》上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就是判處五種重刑的這個罪行,有三千多條,最大的罪過是什麼呢?就是不孝。所以唐朝對於打罵父母、打罵祖父母,這樣的人都是要處以死刑。

那麼在《韓詩外傳》上還記載了,他說對於那些平民百姓中有道德的人,要給以封賞,叫“古者,必有命民。”什麼叫“命民”呢?就是皇帝親自下令給以封賞的人。“民有能敬長憐孤、取捨好讓、居事力者,命於其君。”對平民百姓中尊敬長輩,憐憫孤兒,在取捨上喜歡謙讓、禮讓別人的,你不能讓他越讓他越受損失,那個就大家不願意再去讓了。

就像我們現在呢,很多地方人都喜歡上訪,為什麼喜歡上訪呢?因為如果你不上訪的話,就不能獲得自己合法的權益。如果這種狀況一旦發生的話,那就是不哭的孩子沒奶吃,所以大家都會去哭、去鬧了。

所以我們要從制度上也避免這一點,他越是謙讓我們越要怎麼樣,不能夠讓他吃虧。“居事力者”,就是他做事竭忠盡智,這樣的人,“命於其君”。君主會親自下命令給以封賞,給他“命民”的稱號,就像我們現在的道德模範。但是你看,他一旦有了這個命民的稱號會怎麼樣呢,他就有特權,他可以乘著兩匹馬並排拉的車子,這個車子還裝飾的很好,出行。沒有得到命民稱號的人不可以乘坐這樣的車子,如果你乘坐這樣的車子就會被處罰。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你很有錢,但是你道德不夠,沒有達到一定的道德水準,不是說你有錢就可以辦事兒,不是說像我們現在,現在機場經常說的:“請頭等艙和公務艙的乘客先行登機。”什麼意思呢,只要我有錢,我花得起這個錢,我就有特權,你們就得尊重我,這樣是鼓勵什麼呢,鼓勵有錢的人受尊重,這樣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笑貧不笑娼。如果我們反過來說:“請孕婦先行登機”,“請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先行登機”,那麼大家在鼓勵什麼呢,鼓勵我們有同情心,有敬老憐孤的意識、敬老愛幼的意識,這都是一種社會風氣的宣導。

此外呢,還有考試制度,比如說在唐朝開始,隋唐開始科舉考試,那麼唐朝的明經科考“九經”,都是儒家的經典,都是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所以這個讀書人他要去參加科舉考試,已經把這些內容熟讀於心,而且內化於行。因為古人他學習經典呢,和我們現在人還有所不同,他不僅僅是為了科舉考試,也是要在生活中去身體力行。就是我們不僅要宣導“儒學”,還要宣導“學儒”,那麼“儒學”和“學儒”的區別是什麼區別呢,那就是《中庸》上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如果僅有前邊這幾條,這個叫儒學,學儒呢,就是還要加上後面的“篤行之。”這個才叫“知行合一”。

所以伏爾泰他說呀,中國的君主和政府都很開明,有完備的官僚選拔體制,中國有完備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礎之上的,中國尊崇孔子學說,沒有宗教狂迷,你看這個文藝復興的思想家,他們這樣評價中國的體制,還有中國的政府。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歷史上啊,並不是忽視法制監督機制的健全,而一味的、空洞的重視道德教育。恰恰相反,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這是第二個經驗。

第三個經驗呢,就是重視教育者和領導者的率先垂範。這個“敎”寫的很有味道,左邊是一個“孝”字,告訴我們教育要從孝開始教,而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是個一模一樣的叉叉,再下面是一個兒子的“子”,這個上面的叉是父母、老師、領導所畫的,下面一模一樣的叉,是孩子、學生、下屬所畫的。告訴我們什麼呢,身教勝於言教。特別是道德教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是靠教育者身體力行去帶動的,身教重於言教。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指望聽了七天的課,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中國人不講速效、速成,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包括自己的習氣,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那麼他要改正過來,有所提升,特別是心性的提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的。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理可以頓悟,但是事需要漸修。什麼意思呢,你看我們講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沒有一個人走進你的內心,所以那一個人,那一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啊,哎,是我們自己。這個理我們一說就明白,這是理可以頓悟;但是事呢,需要漸修。需要我們每一天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特別是和親屬相交往的過程中來磨掉自己的習氣,這個叫事需要漸修,曆事煉心。右邊這個手拿著柳條兒,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師、家長、領導拿著教鞭,時時地耳提面命。告訴我們什麼樣呀?教育要有耐心。所以身教加耐心就可以把人教好,那你的孩子、學生沒有教好,你就從這兩個方面去找原因,一定也能夠找到。所以《說文解字》上說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就是上面怎麼做,下面跟著怎麼效法,這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上面能夠先覺悟、能夠以先覺覺後覺,這就是良好有效的教育。所以,孔老夫子特別強調,領導者的身教,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風,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汙。小臣不廉,風俗必敗。”所以身教的力量很重要。

像我們昨天剛剛來到,國禎書院的領導們給我們接風,我們在去吃飯的路上,我們就看到嚴院長看到地上有一個煙頭,他就很自然地俯身撿起來,對我們環境的美化做出貢獻,所以這個就是身教的力量。那麼這一個自然而然的動作,說明什麼呢,已經是習慣成自然了。一看到這個廢紙煙頭都會撿起來,但是我們呢,就是熟視無睹,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好像俯不下這個高貴的頭,是吧。

所以啊,學習傳統文化呢,有幾種人特別難教,以前我經常給企業家分享就是說,企業家很難教,有錢嘛!還有政府的官員很難教,有地位嘛!其實還有一類人很難教,就是我們知識份子。認為自己有學問嘛,是吧。有文化,我們知道什麼叫文化嗎,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這個文就是文字、文章、禮樂、曲調、建築等等文藝形式,包括經典,包括《群書治要》,我們學了經典,學了《群書治要》,目的是什麼呀,不是為了給人談玄說妙,是為了提升我們的修養,以文化人,首先變化自己的氣質。讓人覺得你看,學了和不學就是不一樣;學十年和學五年就是不一樣;學一年和學五年還是不一樣,這叫什麼,這叫變化氣質。所以我們說,不要成為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什麼叫文化呀,就是我們讀了《群書治要》,有修身的功夫,有能夠克制自己習氣的功夫,變化了自己的氣質。知識是什麼呢,我們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可以倒背如流,考試得滿分、可以寫長篇大論,博士論文寫十萬字二十萬字,但是和我自己的日常生活毫不相關,這個就叫有知識沒有文化了。

所以《禮記》上說,“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下級侍奉上級並不是服從他們的命令,而是服從他們的行為,上級領導喜歡某一個東西,下級屬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歡的,因此上級領導所喜好和厭惡的東西不能夠不謹慎,因為他是人民的表率。

你看自從十八大之後,我們習總書記每一次重要講話都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所以我們這些國幀書院等等,傳統文化的這個書院,社團,才能夠像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而且都起到了積極的社會影響,產生了很大的效果。

《論語》上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一個領導者都喜歡自己受人尊重,走到哪里,都很有權威,一呼百應,是吧,怎麼做到這一點,其實很簡單,就是先端正自身,把自己做好,“苟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很多都是各地傳統文化團隊的領導,都是帶頭人,能夠把團隊帶好,就是因為自己能夠端正自身,而又能夠任賢使能,這樣的話,就能夠使團隊帶好。如果能夠端正自身,對於辦理政治這件事有何難處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怎麼又能夠端正別人呢?所以正己化人就可以無為而治,這是第三個經驗。

最後一個經驗,就是培養每一個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意識。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句心法,任何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不要去責怪別人,馬上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里,我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中國古人說,一個君子人的修身和弓箭手射箭,有大同小異之處.這個弓箭手,把這個箭射出去了,結果沒有射中靶心,他會不會去埋怨說,你看,今天天氣不好,有風,把我的箭給吹歪了。今天的這個弓品質不好,是假冒偽劣產品,這個箭不知道哪個廠生產的,有偷工減料的嫌疑。一個好的弓箭手,不是去追求這些客觀的原因,而是馬上反省自己,這件事是我的錯,我的技藝不夠精湛,我練習的不夠多,所以怎麼樣呢,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能夠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我們今天能夠把這個傳統文化的心法教給大家,能夠身體力行,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最後,我們還是希望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就是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當然這一句話可以無限的延伸,沒有我看不慣的人,沒有我冤枉的人,沒有我對不起的人。這樣我們人生,才活得痛快淋漓,才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天地。我們剛才講到了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那麼最後呢,我們也是,給大家分享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可能很多人也都聽過,就是《跪羊圖》。這個歌曲也是提醒我們,羔羊尚有跪乳之恩,烏鴉尚有反哺之情,所以我們做人更不能忘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好,實際上我們今天能夠有所成就,其實都離不開父母老師的關心和陪伴、教導。所以我們每一次分享,其實都是在向父母老師彙報,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這些學員們的護持、護念,所以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向大家來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當然我們這些學生,他們也都是學有專長,在某一部經典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個人都是在備課的時候,也是非常的認真用心,所以也相信,接下來幾天的課程,會給大家帶來很多的啟發和收穫,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的聆聽。

我們上午的課,就分享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