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第1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第1集
2012-09-18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都知道,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可以這樣的概括:貪汙腐敗盛行,言路不夠暢通,黑幫勢力肆虐,人權遭到踐踏,貧富懸殊拉大,國有資產流失,假冒偽劣充斥,食品安全堪憂等等。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志士仁人,都想方設法地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找來找去,卻認為只有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搬到中國來,才能夠解決問題。那麼事實上,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後才知道,西方的民主制度,它是有它產生的文化背景,它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和我們中國文化是不一樣的,盲目地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搬到中國來,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產生了“異體移植”的弊端。在“毒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後,溫總理有一個講話,他這樣說:“在這起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監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業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沒良心’。”

這一段話指出了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人的良心泯滅了。我們看政府監管不力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因為那些領導者為了一點點的賄賂,把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讓它流入市場所導致的嗎?所以要解決“沒良心”的問題,僅僅靠制度建設是解決不了的,必須加強道德教育。在2011年4月14日,溫總理在《講真話,察實情》的講話中就這樣提到:“要把加強同市場經濟、民主法治、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的道德文化建設,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這是我今天特別想強調的一個重大問題。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這是溫總理看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那就是要加強道德建設。

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題目就叫“其人存,則其政舉——社會治亂的根本在於人心”。

很多人看到社會問題出現了,就說,你看西方靠民主法治,把國家的制度構建得很合理,也沒有出現像中國這麼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貪汙腐敗問題啊,所以,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過來,我們的社會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實際上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我們僅僅看到西方重視民主法治制度建設的一面,而忽視了民主法制產生的文化背景。西方的歷史是一種宗教文化的歷史。比如我們到西方去旅遊,西方人帶我們去看得最多的地方是什麼呢?除了教堂還是教堂。我們也看到,西方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非常驕傲。比如1999年我們到劍橋大學去訪問,當時劍橋大學的老師就告訴我們,你看我們這個教會大學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非常地長。說完這句話後,他忽然感到是在向中國人說,他又加了一句:“當然,在中國人面前說‘歷史很長’這一句話,要非常地小心謹慎。”這個人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知道中國的歷史是幾千年。

我們到一個地方,有上千年歷史的寺院數不勝數。但是我們在去這些寺院的時候,有沒有像西方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那種崇敬之心呢?我們要向西方人學習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對自己文化的驕傲。西方的歷史是一種宗教文化的歷史,它的政治制度維護的是公平正義,它的宗教教育培養了人“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情感。他們的社會治理是靠兩手抓:一手抓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一手抓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但是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卻僅僅看到了西方重視民主法治的一面,我們誤以為只要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到中國來,我們這些社會問題都可以解決了。事實上,卻出現了“異體移植”的弊端。

什麼叫“異體移植”呢?就是把西方的某些看似很合理、很完善的制度搬到中國來,這個制度在西方可以運行得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國就會出現問題。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安利公司剛剛到中國來發展的時候,他們有一個“無償退款制度”,而且安利公司是一個全球的跨國企業,這個“無償退款制度”是全球通行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買安利公司的產品,產品用光了、剩了一個空瓶子,但是你對它不滿意,你可以拿著空瓶子到公司去退款,而公司會把你所有的貨款退還給你。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產品很好,沒有人對它不滿意。這個制度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去推行的時候,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因為,長期的宗教教育使人們都把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這樣一個看似很完美的制度搬到中國的時候,卻恰恰遇到了挑戰。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很聰明,中國人的聰明是世界數一數二。比如,中國學生去考託福,考西方的英語考試,得滿分的學生很多。西方人自己考託福,考不了滿分,但是,中國人考託福得滿分的學生很多,都見怪不怪。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也引起了西方人的關注,很多西方人也來學習漢語,國家對外國人也有一個漢語考試,但是,能答滿分的人幾乎沒有。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給他們出了一道題,這個題是考外國人的,這個題是這樣設計的:小張和小王在談論小李,談著談著,小李就進來了。小張就說:‘說曹操,曹操就到’。題目問:請問誰來了?外國人一看,說曹操曹操就到,他們都選擇曹操來了。這個題就答錯了。

中國人去答託福考試的時候,整段話都沒有聽懂,最後這一句話聽懂了,這個題都不會答錯。但是,外國人如果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去做,就很容易上當受騙。說明中國人的聰明確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是,有的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用來佔便宜了。安利公司到中國來了,大家一看有一個“無償退款制度”,很多人就看到了機會,就把這個產品用光了,然後拿著空瓶子到公司去退款。而且這樣的人,還不是一兩個人,每一天都有排著長龍的人,拿著空瓶子要求退貨。最後迫使安利公司不得不在中國改變了這一個全球通行的“無償退款制度”。

諸位朋友,這是人的問題嗎?這是制度的問題嗎?是人的問題。安利公司的分配制度也被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譽為“幾乎是無懈可擊的、無可挑剔的分配制度”,覺得很完美。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分配制度到中國來,依然遇到了種種挑戰。所以,人的道德素質沒有提升,僅僅把制度搬過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樣的道理,我們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引入到鄉村党支書的選舉,進行民主投票,結果因為村民的道德素質、理性能力不夠,誰給他送好處、送禮物他就去選誰,最後,出現了大量的賄拉選票、營私舞弊的現象。我也聽說在很多的地方,剛剛出監獄不久的黑社會老大,都被選為村支書了。這些現象表明,孔老夫子說的話沒有錯,那就是:“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如果這個制度雖然不是很完善,但是這個人是有德行的人,他不以權謀私,他奉公守法,他一心為人民服務,他也不會對國家、對單位造成很大的損失。相反,如果這個人沒有了良心,喪失了道德的底線,這個制度雖然很完善,他總會想方設法地來謀取私利。

在我們改革開放初期,也出現了很多的“能人現象”。就是這個單位眼看著要倒閉了,企業馬上要垮了,只是換了一個董事長,換了一個總經理,換了一個一把手,結果他就可以扭虧為盈。很多人都讚歎他,說這個人很有能力,他在短短的時間可以使企業扭虧為盈。實際上,當我們反思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人不僅僅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首先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因為他沒有想方設法地用自己的權力把國有資產劃歸私有、中飽私囊。

美國安然公司破產的案例,給我們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安然公司曾經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位,它的年營業額高達上千億美元。可以說是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企業。為什麼這樣一個實力雄厚的企業說垮臺就垮臺了呢?現在西方企業的CEO(首席執行官)都是聘用來的,為了使有能力的CEO來到自己的企業,CEO的工資都是和企業的效益密切掛鉤的。也就是說,這個企業的效益好,CEO的薪水就會很高;如果這個企業效益不好,他的收入也會受到影響。這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很合理的制度,因為它促使CEO竭盡全力地為企業服務,能夠把自己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合而為一。但是我們知道,企業的經營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是有起有伏的。有的時候,企業會創收;有的時候,效益就會不好。當這個企業效益不好的時候,股票沒有增長,這個CEO的薪水也就會受到影響。在這個時候,這個CEO的薪水和這個企業的效益、利益之間就產生了矛盾。怎麼辦呢?這個企業沒有效益,他就要製造效益。所以這個CEO就開始做假賬,他是讓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給他做假賬。很多人都說了,會計師的收入都很高,收入也很豐厚,而美國的法律也相對健全,為什麼他會心甘情願地為安然公司做假賬呢?因為安然公司花了一百萬美元一周的代價請安達信公司給他做假賬。在巨額的利益誘惑面前,安達信公司就把持不住自己了,他就願意為安然公司做假賬了。結果在三年的時間裡,安然公司製造了六億美元的假賬,掩蓋了29億美元的負債。他們董事會有29個人,他們買了安然公司的股票,但是他們知道,這個企業的效益都是製造假賬製造出來的,所以這個股票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董事會的29個成員就同時把自己所持有的173萬股的股票全都拋售了。這一個動作,這29個成員獲得了多少收益呢?他們賺取了十一億美元,十一億美元29個人分確實是很多。但是,他們製造假賬的情況很快就暴露了,還沒有等他們去享受這十一億美元,他們就鋃鐺入獄了。這個首席執行官被判處有期徒刑165年,我們知道,他不可能服完這麼長的徒刑,在入獄幾年之後,他就病死了。而另一位董事會的高級成員用賺得的錢買了一輛高檔的豪華轎車,但是他知道事情敗露,自己一定會鋃鐺入獄。自己入獄之後,那些親朋好友來探望他,他會覺得很難堪,最後就開槍自殺在這輛高檔轎車裡。這輛轎車還沒有享用,就成了他最後的歸宿。

安然公司的破產,被喻為美國經濟界的“九·一一”事件,並不是因為安然公司製造假賬的數額最為巨大,而是因為在安然公司的事情敗露之後,美國政府開始著手調查各大跨國企業製造假賬的情形。結果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嚇了一跳。因為各大跨國企業幾乎都有製造巨額假賬的歷史。比如說,有一個著名的通訊集團,在一年零一個季度裡偽造了38億美元的盈餘;而另一家著名的國際公司,在五年裡偽造了六十億美元的盈餘。可以說是一家比一家更嚴重,一家比一家更不知道遮掩。2002年美國政府發表了一個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指出,2001年這些假賬為美國社會造成了兩千億美元的損失。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那都是因為人們不講道德、沒有誠信、良心泯滅所導致的。所以溫總理也說:“金融危機在本質上是一場道德的危機。”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在安然公司破產之後,美國的商學院就起了一個變化,以前他們的這個管理叫TQM,即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企業認為,只要產品做好、品質過關,就可以在企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安然公司的破產讓他們認識到,只要他們的企業高管之中有一個人不講道德、不講誠信,就會使一個五百強的企業毀於一旦。所以,他們把“全面品質管理”改為了“全面倫理道德管理”,叫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但是遺憾的是,雖然有這一認識,但這些學生在選商業倫理課、企業倫理課的時候,他的目的不是提起對社會的責任感、找回自己的良心。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想要知道我們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還是沒有能夠解決問題。安然公司的案例告訴我們,“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不僅僅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不僅僅在中國適用,在西方也同樣地適用。

在當代西方,有一個著名的美德倫理學家叫麥金泰爾。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寫了兩本著作,第一本《追尋美德》,第二本《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他之所以出名,也是因為他批判了羅爾斯的“正義論”。他認為,倫理學的任務不應該是把它放在設計正義的規則和正義的制度上,而應該回到古希臘亞裡斯多德的美德裡,應該把培養人的美德作為倫理學的核心任務。在《追尋美德》這本書中,他說了一句類似的話。他說:“無論道德原則有多麼具體和完美,如果人們不具備道德品格或美德,這些原則就不會起作用。”這句話幾乎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了“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的意思。

他還說到:“對於法律的應用而言,它僅僅對那些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可能發揮作用。”這句話說得多好!簡直和我們古人說的一模一樣。《群書治要·孫卿子》(孫卿子即荀子)裡有這樣一段話,說:“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禮、法、制度”不能夠單獨地起作用,在夏商周的時候,“禮、法、制度”都非常完備,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但是他們的末代子孫並沒有依照先人所制定的“禮、法、制度”來治國,最後走上了驕奢淫逸的路,最後仍然導致亡國。

他說“禮、法、制度”不能單獨地起作用,有了聖賢君子這樣的人,這些“禮、法、制度”才能夠得到應用。如果沒有聖賢君子,這些“禮、法、制度”在社會中也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群書治要·孫卿子》中還說:“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禮、法、制度”是治理的開端、治理的憑依。如果沒有這些“禮、法、制度”,治國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依靠什麼。但是這些“禮、法、制度”是從哪裡來的呢?就像我們現在社會經常在爭論一個問題:在反腐敗的過程中,究竟制度是最根本的,還是人是最根本的呢?那麼這一句話就給我們作了回答:“君子者,法之源也。”禮法制度都是由聖賢君子人制定出來的,如果制定制度的人沒有正義的美德,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心,他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制度和規則。

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房價攀升過快,那我們想一想,房價攀升過快,背後最大的推手又是誰呢?還不是政府嗎?如果政府的領導者,他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心,沒有正義的美德,他所設計的制度都是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小部門、小集團的利益,不可能真正公平合理。假使一個公平正義的制度、規則設計出來了,在它推行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夠把它實施到位。所以君子是禮法制度的根源。

《群書治要·傅子》上也說了這樣一句話:“明君必順善制而後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忽視制度的建設,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但是他們也看到,雖然有了好的禮法制度,還需要有明智的、有德行的君主,才能夠把它實施得好。僅僅靠這些好的制度,並不能達到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大治狀態。必須有好的領導者,才能夠把它實施好。

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有一位法官叫勒納德·漢德,他幾乎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和傅子這一句話同樣的意思。他說:“我總是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要求助於憲法、法律、法院、法官來實現公平和正義,我反復地告誡你們,這麼做是錯的,因為真正的公平正義,只存在於男女老少的心中;如果公平正義在人們的心中死去,憲法、法律、法院、法官誰也救不了他。”我們想一想,如果法官可以為了一點點的賄賂就不公正執法,偏向於送給他賄賂的這一方,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公平正義可言嗎?所以真正的公平正義在哪兒呢?就在老百姓的心中,在法官的心中,在領導者的心中。所以培養人的正義美德比什麼都重要。

在《群書治要》中特別講到了忽視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設容易導致的幾個問題。我們把它概括為三個方面。也就是說如果忽視了道德教育,會有至少這幾個問題無法得以解決。

第一,難以防患於未然。

在《漢書》上說了這樣一句話:“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禮義的教化、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是防患於未然。而法律的制裁是在消極影響已經產生了,再給以事後的懲罰和補救,但是這一個消極影響,可能已經無法挽回了。就像剛才我們所講的安然公司的破產,你可以把這個CEO關進監獄,判處有期徒刑,但是五百強的企業毀於一旦,這個是無可挽回的。

在《群書治要》中有一個很好的比喻。魏文侯把扁鵲請來了,他說:“我聽說你有兩個兄弟也都是醫生,你們三個兄弟行醫,究竟誰的醫術最高明呢?”扁鵲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明。因為他能夠在病人病情隱伏未發的時候,就能夠看到並給以對治,所以他的名聲不出這個病人的家庭;我的二哥醫術其次,他是在病人的病情有了小小的徵兆的時候,就給以對治,所以他的名聲不出這個病人的巷子;我醫術是最差的,但是我的名聲卻傳遍了整個諸侯國,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我不得不採取一些大的手段,把他的血脈打通,給他進行針灸,再給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最後三下五除二把他從死亡線上給救回來了。大家一看到都非常地讚歎,說你看,扁鵲這個人可以妙手回春、起死複生,所以我的醫術最差,但是我的名聲卻最高。”扁鵲,他是一個老實人,他也是一個行家,說的都是老實話。

中國的中醫到現在為什麼比不上西醫?中國的管理方式為什麼比不上西方的管理方式呢?因為人們都是在結果上找答案,而且還求迅速,結果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比如說,我們看這個地方有一堆垃圾,垃圾招了很多的蒼蠅、蚊子,西方人會怎麼做呢?會拿著殺蚊子的噴霧劑一噴,啪啪啪幾下,蒼蠅、蚊子馬上都被殺死了。但是過了不久,蒼蠅、蚊子又來了,這是於事無補,只是推延了症狀的發生。中國人是從根本上解決——把垃圾移走。中國的古人說,我們要做“釜底抽薪”的事,而不要做“揚湯止沸”的事。現在的西醫、西藥之所以速效,西方的速食稱為速餐,現在有很多學習班稱為速成,什麼原因呢?都是在症狀上解決問題,而沒有看到根本,其實只是延緩了症狀的發生。

關於“禮者禁於將然之前”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古代婚禮的過程。古代的婚禮非常隆重,從婚禮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男女雙方結婚的前三天,女方三夜不熄燈。很多人說,那是迷信唄。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留下了很多的形式,但是對內容不瞭解了,就被人誤以為是迷信。為什麼三夜不熄燈呢?因為再過三天女兒就要出嫁了,趁著她還沒有出嫁,還在家的時候,抓緊時間徹夜不休息,給她“婚前上崗培訓”,教導她如何為人妻、為人母。當然夫妻兩人平時生活之中就非常恩愛,已經給女兒表演很多了,女兒平時看了很多,但是結婚的前三天抓緊時間給以教育。

新郎這一天要迎親了,他早早地起來,幹什麼呢?要祭祀祖先,還要祭天祭地。為什麼這樣做呢?這就是提醒自己,兩個人的結合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它關係到整個家風的承傳,甚至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所以不能夠不謹慎。平時兒子侍奉父親,非常周到、小心謹慎。喝酒的時候,當然是兒子要給父親敬酒。但是這一天不一樣了,這一天改作父親給兒子敬酒。平時是兒子畢恭畢敬給父親敬酒,突然這一天改過來了,父親給兒子敬酒,兒子的心裡就會感覺到很大責任,他就到女方家裡去娶新娘了。岳父、岳母親手把女兒交到了新郎的手上,非常地鄭重,意思是說,從今以後,我女兒一生的幸福就託付給你了。新郎帶著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他們為自己培養了一位賢內助。新娘被娶走,坐上花轎之後,一定要做一個動作。就是把她的香扇從轎子裡扔出去。什麼意思呢?這個女兒沒有出嫁之前,在家裡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備受父母的關愛,嬌裡嬌氣的習氣很多。比如說,天氣熱一點,還要拿扇子扇一扇,說,這天氣好熱呀。今天你要去為人妻、為人母了,就需要把這些嬌裡嬌氣的小姐習氣,隨著這個香扇都給它扔出去。新娘被娶到了新郎家裡,公公、婆婆本來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結果,他們就從主人的位置退了下來,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新娘迎到了主人的位置。意思是,從今以後,我們這一個家就託付給你了,你要上孝父母公婆,中和妯娌、輔助丈夫,下教育好兒女,這個責任無比重大,必須有德行才能承擔好。所以,女子的德行對於整個家庭的和諧至關重要。因此,古人有一句話說“厚德載物”,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負重,這個家庭越能經營得好,經營得和諧。兩個人要喝交杯酒了,這個交杯酒也會喝得終生不忘。交杯酒是拿一個葫蘆瓜一切兩半,一個人一半。什麼意思呢?提醒你們夫妻本身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我們現在放著中國這麼好的禮儀不學,學了很多西方所謂的“先進觀念”,這個“先進”都打著引號的。什麼觀念呢?這兩個人還沒有結婚之前,先進行婚前財產公證。什麼意思呢?一旦兩個人以後過不下去了,要離婚,也不要因為財產問題吵上法庭。所以,事先公證一下,免得以後有麻煩。兩個人還沒有結婚,就想到了以後可能會離婚,這個婚姻能夠經營得好嗎?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心想事成”,你想到可能會離婚,最後怎麼樣呢?最終很可能走上分手的路。

中國人的觀念不一樣,提醒你兩個人一旦結合、組成家庭,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而這個葫蘆瓜裡的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是苦的,喝了這一杯交杯酒以後,就意味著夫妻兩個人從此以後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互相呵護,白頭偕老,共度一生。交杯酒喝完了,還會把這個葫蘆瓜系在一起,掛在牆上,提醒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之中,不要因為小小的摩擦,就忘記了兩個人結合時的初心。兩個人結合的時候,都是怎麼想的呢?有沒有一個人在迎親的路上,坐在花轎裡是這樣想的:“這下可被我逮著了,我終於可以搞得他們家雞犬不寧了。”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是這樣的想法。都是怎麼想的呢?——終於兩個人可以天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了,一定要彼此呵護,白頭偕老。看到這裡,我們有什麼感受呢?我們感受到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那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提起一個人的責任感,提起一個人的正知、正見。所以古聖先賢對得起我們後代子孫。但是,後代子孫卻不知恩、不報恩,是坐在大樹下麵好乘涼,還要拿著一把斧頭把這棵大樹砍倒,現在中國人很多就是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禮防患於未然”,你看這個婚禮進行下來了,它的結果是什麼呢?讓人們根本就不會走向離婚的路。現在離婚率上升,什麼原因呢?其實《禮記》說得很好,在《禮記》把“禮”比作水的堤防,水的堤防你認為它沒有用,把它給毀壞了,一定會有水禍發生。你認為舊的“禮”沒有用,把它給丟棄了,也一定會有災禍發生。所以,婚姻之禮廢除之後,夫妻相處就很痛苦,邪曲不正的事、邪僻的事就發生了。這個就告訴我們,“禮”有防患於未然的作用,而“法”卻沒有這樣的效果。很多人說,這個“禮”是不是對人的束縛和約束呢?人們都不得不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呢?實際上,它不是對人的約束,反而恰恰是對人的保護,而且人還願意按照禮去做。古禮有一句話說:“入國不馳,賓士不沖。”在古代也有很多富裕的人,不是像現在坐寶馬、坐賓士,他們是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你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進入一個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就要把車速放緩,這叫“入國不馳”。“賓士不沖”,就是不能夠橫衝直撞。你要看到過往的行人,甚至還要給他們讓路。你把這個動作做出來了,人家稱你為貴族。什麼是貴族呢?就是你不僅僅有錢有勢,你還懂得禮。這樣的人就被稱為貴族。如果你不這樣做,遇到了騎自行車的人、過往的行人,你坐在寶馬、賓士裡,不僅不給他們讓路,還把自己的喇叭按得啪啪地響,生怕人不知道你坐的是寶馬、賓士,人家就把你稱為“暴發戶”。我們想一想,哪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希望別人稱自己為暴發戶呢?我們看現在很多有錢有勢的人,沒有上過多少學、念過多少書,覺得臉上沒面子,生怕人家叫他暴發戶。結果就看了很多的經典,在和朋友交流的時候,還引經據典,生怕別人說他沒文化。既然如此,你就要做出符合禮的行為,你把這個行為給做出來了,你看到騎自行車的人、背著包袱的人,你主動給他們讓路,人家就稱你為貴族。所以,誰都願意遵守“禮”。這給我們講了法律制度沒有防患於未然的效果。

第二,如果忽視道德教育,只重視制度建設,還會導致《論語》上說的“民免而無恥”的現象。

孔老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我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規章制度來引導人們。像我們現在的社會,企業都採取這樣的管理方式:一個新員工來到企業,就會拿到一本《新員工手冊》,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做了什麼有什麼獎勵,不做什麼有什麼懲罰。這就叫“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也就是所謂的“胡蘿蔔加大棒”的管理方式。結果是人們可能因為懼怕懲罰,免於去做壞事,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人們還會想方設法地去做壞事而免於法律的制裁,他不認為這是可恥的,還認為是聰明智慧的表現。這就叫“免而無恥”。

我們也看到,西方社會出現了很多的反社會行為。就是這些行為並沒有觸犯法律,也沒有達到法律制裁的標準,但是對社會和諧安定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鄰裡糾紛,青少年以強淩弱的現象。我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經常看英國的新聞,他們的議會多次開會探討什麼問題呢?——如何解決日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非常普遍,比如說中學生之間以強淩弱的問題,被稱為是“大不列顛不為人知的恥辱”,非常的普遍了。但是他們討論來討論去,因為忽視了宗教教育,這些問題也難以解決。

我們在《群書治要·鹽鐵論》裡闡述的,《鹽鐵論》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能夠把觸犯法律的人給以刑罰的處罰,但是不可能培養起一個人的廉潔之心;它也能夠把這個人處死,但是不能夠因此培養出人們仁愛的品質。仁愛的品質、廉潔的節操,靠什麼來培養呢?靠的是道德教育。

《淮南子》給我們作了更加具體的分析,舉了一個例子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法律確實可以把那個不孝順父母的人處死,古代的人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不孝敬父母,打罵父母,打罵祖父母,這在古代的律法之中都要處以極刑的。法律雖然可以把不孝順父母的人殺掉,但是不能夠培養出像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行為;“法能刑竊盜者”,法律也能夠把偷盜的人給判刑,但是也培養不出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節操。“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七十二個賢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作為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麼成就的呢?靠的是法律的制裁嗎?恰恰相反,是靠教育所成就的。這是告訴我們,倫理道德的教育可以培養起一個人仁慈博愛的道德情感,但是,法律、監督機制等等卻沒有這個效果。

第三,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只注重制度建設,還有一個現象會出現,就是《老子》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現象。

我們社會的法律制度、條文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具體,更加嚴密,越來越多了,但是,社會因此和諧安定了嗎?恰恰相反,違法亂紀的人,鑽法律空子的人卻越來越多。在西方,也恰恰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監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員警短缺為憂。犯罪的人越來越多了,舊的監獄已經不夠用了,國家不得不拿著大量的納稅者的錢,去投資建設新的監獄。員警連大的刑事案件都過問不及,對於小的案件更沒有人過問了。

有一次我們開一個國際會議,會議上有一位西方的學者,她是一位女士,這位女士很了不起,她當時站起身來說:“你們中國人,千萬不要盲目地向西方人學習。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西方國家並不像你們想像得那麼理想,恰恰相反,還出現了你們幾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現象。”什麼現象呢?很難得,她就引用了“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很嚴重,結果出了一個個食品安全的管理條例、食品安全法等等,但是,這些法律條文出現之後,食品安全問題並沒有因此得以緩解,而且更加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接連發生了。再看一看我們的反腐敗,我們反腐敗的力度是越來越加強,抓的官員職位是越來越高,但是,貪汙腐敗的官員前赴後繼、層出不窮。這些都告訴我們,光靠法律的制裁、監督機制的完善,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的良心泯滅所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

這一個現象,《群書治要·袁子正書》有一段很好的論述:“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你看古人一句話,就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你不能制止人們作奸犯科的心,不能夠挽救人的良心,僅僅靠刀鋸在外面執行死刑,即使你每一天都在那執行死刑,也不能夠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所以,看了《群書治要》,你不能不對古人特別地佩服。因為,我們現在社會幾乎所有出現的問題,在我們看來還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古人那裡其實都給以解答了,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去學習。這個告訴我們,古人的智慧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他們的智慧超出我們的想像。

《漢書》中說,如果不加強倫理道德的教育、禮儀的教化,而只是注重法律的嚴苛,會出現“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的問題。法律剛剛一出臺,奸詐的行為就產生了;命令一下達,欺詐的行為就出現了,就像拿著熱水止息沸騰的水,拿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只能使情況越來越嚴重,而於事無補。這都是講了我們僅僅重視制度的建設,不從人心上挽救,對於種種社會問題,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論述講了一個古人說的道理,那就是“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社會治亂的根本在於人心。

《群書治要360》第一句話節選的很好,說“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這個“法度”並不是說法律制度,而是治國的常理常法,“法”是萬古不變的所依據的道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不再用這些來教導世人了,結果人心都壞了,“舍法度而任私意”,自私自利的心都興起來了。後面還有一句話,“奢侈行而仁義廢也”。這句話給我們講到了,想使社會得到治理的人很多很多,包括我們現在社會,國家領導者也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主張。誰不想使國家得到治理呢?但是,為什麼不會興起像周成王、周康王時候的太平盛世呢?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興起了禮義道德的教育,結果監獄四十年沒有死刑犯。“囹圄空虛,刑措不用。”為什麼現在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呢?一句話把原因給我們找到了,就是我們不再按照治國的常理常法來教育百姓,而私心興起,人們都追求奢侈浪費的生活,不再奉行節儉,不再奉行仁義。(“仁”是愛人,“義”是循理。)一個人很奢侈浪費,要滿足自己的私欲,那就不會再有愛人之心了。因為要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就不會再按照“義”來做了,就會見利忘義、忘恩負義。

其實這兩句話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怎麼樣來對治“舍法度,任私意”呢?就是要回歸到“法度”,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教講的“五戒十善”,基督教講的“摩西十誡”,要回歸到這一個“法度”,就要“以戒為師”。後面一句,“奢侈行而仁義廢”,怎麼樣對治呢?“以苦為師”,就能夠把奢侈浪費的作風杜絕,興起節儉的生活。這是告訴我們,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人心,如果人心壞了,什麼制度都無能為力。

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人心,“其人存,則其政舉——社會治亂的根本在於人心”。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和經驗。

我們也很重視道德教育,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沒有深入人心,也讓我們對道德教育喪失了信心。其實這並不是道德教育本身不得力,而是我們長期所從事的道德教育沒有汲取古人的經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教育的規律。所以才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麼樣進行道德教育的,有哪些特點供我們可以借鑒。我們把它概括為八個方面:

第一,目標明確。

《禮記·學記》提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居於基礎和核心的位置。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不是秉持了這樣一個理念呢?我們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從九十分提高到一百分更重要,還是讓他培養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更重要呢?很多人都會說,當然是培養起他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更重要。但是,我們現在的家長又是在從事哪一個方面的工作呢?有哪一個家長趁著節假日的時候,送孩子去學習《弟子規》,培養孩子的德行了呢?大部分家長都是送孩子去學奧數,學英語,學圍棋,學鋼琴,學唱歌跳舞,這都是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家長沒有認為教育要“長善救失”。

再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都是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這個學校好壞的標準。結果,孩子們品德好不好不關鍵,只要他能考中狀元、考到滿分,這個才是學校更加注重的。如果我們的學校起到了“長善救失”的作用,我們想一想,應該是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好,還是小學生的道德修養高呢?當然是大學生。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學的是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當然這些都是很必要的;但是到了大學的時候,變成只要能整理好自己的床鋪、考試不作弊、不偷別人的自行車,已經不錯了。說明我們的德行沒有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變得越來越好。現在有很多的高校,還把學生給開除了。你看學校教育是“長善救失”,結果把學生給開除了,把他推向了社會,這個孩子怎麼會不走向歧路呢?

前不久,北大有一位教授發表了一個演講,他說,現在大學所培養的都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什麼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一次我到懷柔去講課,正好遇到一位北京市委黨校的老師去那兒講課。在吃飯的時候我們交流,他說,現在的孩子德行怎麼樣不要緊,只要考中狀元,就受人尊敬;只要能賺錢,就受人尊敬。他說,他的兒子在某某名牌大學、某某特別好的學院學習。他們這個學院因為特別有名,這個高校也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學校,所以彙聚的是來自全國各省的狀元。這位學生他有一位同學,連續三年參加高考,都是狀元。大家就奇怪了,既然考中狀元,為什麼還需要高考三次呢?因為,現在高考都有獎勵制度,如果你是省狀元,政府會獎勵你十萬塊錢的獎金,結果這個學生第一年高考是個狀元,拿了十萬元的獎金,很開心。上了幾天學就退學回去了,第二年接著參加高考,結果一不小心又考了一個狀元,又拿到了十萬塊錢的獎金。他覺得這個錢很好掙,一個狀元就可以拿十萬塊錢,結果他上了幾天學又退學了,第三年接著參加高考,還是考中了狀元。你說這個人聰明不聰明呢?如果不聰明,不可能三次高考全都是狀元。到了大學之後,每到每年高考的時候就找不到他了。為什麼呢?他被各個高中請去講如何成為高考狀元了。大家都很羡慕他,一個高考就賺了三十萬;這還不算,從此以後,給自己找了一個穩定的工作,可以給大家傳經送寶,教大家怎麼樣成為高考狀元。對這樣的行為,大家不覺得有什麼不好,還很羡慕。他自己更不覺得這有什麼,還覺得自己很聰明。這就叫作“精明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還算不錯的,他沒有做危害國家社會的事情。我們想一想,毒奶粉、毒餃子等等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怎麼發生的呢?還不都是那些有知識、有技能而沒有德行的人做出來的嗎?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才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現在有人把人才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有才有德是正品”。這是我們社會所亟需的。第二個層次,“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有德行,能力不夠,我們培養他一下,這個人還可以用,他不至於對我們的單位、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第三個層次,“有才無德是毒品”,他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你看這個毒奶粉,不就是這樣的人做出來的嗎?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在奶粉裡是什麼效果,一般的人沒有這個知識,還不會這樣去做。現在的高科技犯罪,還不是那些有知識而沒有德行的人做出來的嗎?所以科技越是發展,越需要人的德行不斷地提升,否則高科技往往成為毀害人類社會的工具。就像刀子一樣,可以用來切菜、做飯,也可以用來殺人,這是一樣的道理。關鍵在於誰來用、怎樣用。最後一個層次,當然這樣的人可能比較少,叫“無德無才是廢品”,說得有些絕對,這樣的人可能沒有。

這也是告訴我們,學校現在都把培養什麼作為人才了呢?我們現在的學校都把培養“毒品”作為人才了,結果現在的社會還出現了更加可笑的事情。這個“毒品”也有價格了,也有價值了。因為我們看某某新聞說的這樣一條,它說昨天我們破獲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販毒案,繳獲的海洛因多少公斤、價值人民幣多少億人民幣。我們看這個新聞,就覺得奇怪呢,你看這個毒品都有價值了。這個毒品對於那些不吸毒的人來說連垃圾都不如,而我們的新聞去告訴我們這個毒品不僅有價值,價格還很高,高達幾億人民幣,所以你想發財致富怎麼樣啊?言外之意就是販毒可以很快發財致富。所以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是有欠考慮的。

第二個特點,次序合理。

“長善救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能夠不講次序。《大學》有一句話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先後的次序,如果把這個次序顛倒了,結果會完全不同。所以教育的次序,一定是《三字經》上所說的,“首孝弟,次見聞”。也就是說,首先要培養起這個孩子對父母、對長輩、對老師謙恭有禮的態度,然後才教導他知識和技能,這樣,這個孩子才不會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裡。

蔡禮旭老師在《細講〈弟子規〉》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英語學得很好,背了很多的單詞,她的母親很高興,帶著她去拜見她的姥姥,見了姥姥之後就說:“你看我這個孩子記憶力很好、特別聰明,背了很多的單詞,不信你考考她。”姥姥說:“你告訴我,書本怎麼說呀?”這個小女孩說:“Book。”“書桌怎麼說呀?”“Desk。”問了她很多,都對答如流,確實學得不錯。突然之間,這個小女孩反問了,說:“姥姥,傘怎麼說?”姥姥從來沒有學過英語,自然回答不出來。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女孩當著很多人的面,怎麼樣諷刺她的姥姥呢?她說:“姥姥、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

而現在孩子對長輩、父母、老師沒有禮貌的現象,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原因就在於,我們往往把教育的次序搞顛倒了。所以很多的大學生沒上大學之前,還知道孝敬父母;結果上了大學之後,自己的學問提高了,回到家裡對父母就不客氣了,還厭惡父母、瞧不起父母。這就是教育的次序顛倒所導致的。

我們剛才講,教育是有次序的,同樣,道德教育也是有先後次序的。道德教育從哪裡做起呢?《孝經》有這樣一段對話:“仲尼居,曾子侍。”孔老夫子平日閒居,他的弟子曾子在旁邊侍坐。為什麼孔子給曾子講《孝經》呢?因為曾子侍奉父母非常地孝敬,他的孝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他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

有一次曾子上山去打柴,家裡來了客人,他的母親看到客人來了,要拜訪曾子,走了很遠的路,很辛苦,曾子卻不在家,她不想讓這個客人白跑一趟。怎麼辦?她就想通知曾子家裡來了客人。在情急之下,她就把自己的手指咬破了。曾子的心中時時念著母親,母親手指一破,他心上有感應,心疼了一下,馬上就知道自己的母親在家裡有事。他就趕快回到家裡,一看,原來是家裡來了客人。

看了曾子的故事,我們要反求諸己。現在我們的父母如果有了事,就是把手指咬破了,我們能感受到嗎?為什麼感受不到?因為我們心中沒有父母。我們心中充滿了自私自利,要掙更多的錢,要去求哪一個官位,要和哪一個生意合作夥伴談判,心裡想的都是這些。所以,心中沒有父母,父母即使把手指頭咬破了,我們也感受不到。其實,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感應是特別明顯的。

另一個例子,曾子有一次和父親在田地裡耘苗,本來應該把草鋤掉,但是他不小心把苗鋤掉了。他父親一看,很生氣,拿著鋤頭就打了他一下。這下打得很重,當時把曾子打昏在地。曾子醒來之後,為了讓父親安心,不讓父親感到內疚,就援琴而歌,開始彈琴唱歌。意思是說我沒事,您打得我沒事。

孔老夫子聽了這件事之後,對他的弟子說,你們去告訴曾子,從此以後他不再是我的學生了。這話傳到了曾子的耳朵裡,曾子覺得奇怪。他說:“我侍奉父親這樣孝順,為什麼老師還不要我這個學生了呢?”曾子對老師很恭敬,雖然老師說不要他了,但是他仍然恭恭敬敬地向老師請教。孔老夫子對他說:“如果你的父親在盛怒之下,一失手把你打死了,結果怎麼樣?別人看了之後就會指責他,多狠心呀,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打死了,真是太沒有仁愛之心了。你就會陷父親於不義之中,所以你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孝。”曾子問,“我應該怎麼做呢?”孔老夫子教導他:“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說,如果以後你的父親拿著鋤頭這樣很重的東西打你,你趕快跑;如果拿著像小柳條這樣很輕的東西打你,那你就可以接受。

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孔老夫子才把《孝經》講給他。

孔老夫子平日在家閒居,曾子在旁邊侍坐,孔老夫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古聖先王有至高的德行,切要之道,使天下和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可以使社會和諧、世界安定;人民之間相處相親相愛,很和諧;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上下之間沒有怨言,不是像現在上訪的人很多,群眾突發事件很嚴重。你知道這個“至德要道”是什麼嗎?“曾子避席曰”,從“避席”兩個字就可以看到,曾子對老師的這一份恭敬心。本來他是在那侍坐著,一聽老師問話,就不能再坐著不動了,趕緊站起身來,很恭敬地回答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我曾參不夠聰敏、很愚鈍,怎麼能夠知道這麼至高的德行、切要之道呢?這個話可以理解為曾子很謙虛,當然對於這樣的至德要道他不明白,可能也並非是謙虛。孔老夫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老夫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所產生的根源。”

我們說曾子不是謙虛也不為過,因為在現代有很多高級的領導者,一談到以孝治天下,他們都會覺得太簡單了,覺得“孝”怎麼能夠使社會和諧呢?說要給領導者講孝道,他們都提出反對意見,甚至有很多專家學者、知識份子還批評說,古代的人是愚忠愚孝。這一段對話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應該從哪裡做起?就是提起人的孝心。所以《孝經》又說了這樣一句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而去愛別人,這是和德行的本質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而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本質相背離的。

為什麼是相背離的?孩子上學之後對老師很恭敬、言聽計從,但是回到家裡對父母愛搭不理,什麼原因?老師掌管著他的成績,掌管著他的前程,老師寫一封推薦信,他去找工作也都很容易。但是父母卻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父母都是自己的累贅了。很多人對老闆很恭敬、對領導很恭敬,但是對父母卻很冷漠。我們在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我們的領導說,你今天有沒有時間,我們去見一個客人,一起吃個飯吧。我們會怎麼樣?興高采烈,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去吃飯了。但是母親說,你有沒有時間呀,我們家都缺這個少那個了,明天要一起去超市買。我們怎麼回答的?我們說,你快去和你們那些老太太一起去買吧,我還要忙這個、忙那個,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

從我們對領導和對父母的態度之中,告訴我們,其實對領導的恭敬是假的。因為真的東西是不變的,你對這個人恭敬,你對所有的人都恭敬,這個心才叫“真心”。你對老師很恭敬,對一般的社會大眾就不是那麼恭敬了,就很傲慢了。說明我們對老師的恭敬也同樣是假的,妄心所產生的。所以我們從孝敬父母之中,最能夠找回自己的真心。

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因為人生在世,對自己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一個人連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的話,那麼這個人一生有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沒有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如果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沒有樹立,取而代之,就會以利害的原則來取捨:“這件事對我有利,我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人對我有好處、經常給我送禮,我就會對他很恭敬。那個人有求於我,我就對他不客氣。”這樣的人往往做出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事情來。

中國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孝子對領導的恭敬是真誠的,他有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心。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確實不值得信任。中國古人非常有智慧,他看這個下屬可不可用,首先看他是不是一個孝子;看這個朋友可不可交,首先觀察他對父母兄弟的態度。“管仲論相”這個故事,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史記》記載,管仲生病了,齊桓公來探望他,向他請教:“仲父,一旦您過世了,請誰接替你的位子,來做宰相呢?”管仲很聰明,他知道齊桓公心目中已經有人選了。他就問:“主公,您看選誰比較合適呢?”齊桓公說了:“易牙這個人怎麼樣?易牙對我可好了。有一次我們在談話,他問我,您有什麼好吃的沒有吃過的?我說,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嘗遍了,只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易牙回到家裡,把剛剛出生沒幾天的孩子殺掉了,用他的肉做了一盤菜來呈獻給我。你看他對我的好,勝過了對自己的兒子,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相信了呢?”管仲說:“主公,易牙這個人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一個人最愛的無非就是自己的兒女了,但是,他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烹殺了來侍奉於你,他一定別有所圖,這不符合人情。所以對這個人一定要小心,不能夠用。”

齊桓公聽了之後說:“易牙不行,豎刁應該可以了吧。豎刁這個人對我可好了,他為了陪我玩,隨時能出入宮裡方便,居然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你看他對我是不是很好啊?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身體。”管仲聽了之後說:“主公,一個人最關心的無非是自己的身體了,但是豎刁這個人居然可以‘自殘以求榮’,為了求得您的恩寵,不惜殘害了自己的身體,這個人也一定是見利忘義之人,這個人也不能夠用。”

齊桓公聽了之後說:“他們倆都不行,開方總可以了吧?開方本來是魏國的公子,他來到了我們齊國,一住就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之中,再也沒有回家探望過他的父母,即使他的父母過世,他都沒有回去探望一下,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他的父母,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用了呢?”管仲聽了之後就說:“開方這個人,可以‘絕親以幹祿’,為了求得一個祿位,不惜和父母親決裂,這個人一定是忘恩負義之人,這個人可不能夠用。你想人生在世最大的父母之恩都不能夠報答,他又怎麼能夠報答您的恩情呢?”管仲過世後,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導,他重用了這幾個人。自己死了之後,連收屍的人都沒有。

這幾個故事,不是讓我們增長見聞,而是讓我們來反省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豎刁、開方呢?很多人聽了就說,怎麼可能啊,老師?我們再怎麼殘忍,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給殺了,給我們的領導炒一盤菜呀。我們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當我們的領導說,喂,你今天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去見一個客戶應酬一下吧。結果我們就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陪著領導去吃飯了。現在社會上有一句口號,呼籲:“爸爸回家吃晚飯!”你看我們連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時間都沒有了,又有什麼時間和精力關心他的學業、關心他的成長、關心他的德行呢?所以沒有人關心孩子的教育,到他十七八歲的時候走上了違法亂紀的道路、鋃鐺入獄,雖然我們沒有殺了孩子的身命,但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教育,斷送了孩子的慧命。我們確實是在“殺子奉君王”啊!

我們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豎刁呢?很多人說,怎麼可能呢?我們再怎麼樣,也不會把自己身體殘害去侍奉君主、去侍奉領導啊。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生意場合氣氛都不是很好,首先,要喝酒。有一句話說,“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大家都知道酒對身體不好,但是為了對方高興,因為你把這個酒一喝,對方一拍桌子,說,你這個人夠哥們意思,就把這個字給簽了。你為了拿這一筆合同,為了自己存款折上數位元的增長,明明知道喝酒對身體有害,你還是要去喝酒。喝酒不算,還要煙霧繚繞,煙不僅僅是讓吸煙的人受害,周圍的人跟著被動吸煙、被動受害。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不就是為了在朋友、同學聚會的時候,可以很虛榮地說,我的別墅有多豪華,我的車子有多氣派嘛!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們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呢?

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開方呢?有很多的朋友上了大學,一看自己的同學都是名門望族,不是有錢,就是有勢,再也不好意思說自己出生在農村,自己的父母是農民。他的父母千里迢迢從農村趕到學校來探望他,他和朋友介紹的時候卻不好意思,說這是我們鄰居家的老伯。還有的孩子到國外去求學,這一下可更好了,把西方自私自利的觀念全都學到了。我在英國的時候,和英國的朋友相處,發現了一個現象很奇怪,一開始很難接受。孩子和父母去超市買東西,父母帶的錢不夠,她和兒女借了一磅錢,回來的時候,還要還給兒女。兒女和父母在財產上分得很清楚,這一點讓我們很難接受。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這些孩子到了西方求學,潛移默化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好久也不回國探望父母。父母太想念兒女了,就萬裡迢迢來到國外探望兒女。住了幾個月之後,就收到兒女給他的一個帳單,說你在這兒住了多少天,要交多少房費、交多少水費、交多少電費。像這樣的兒女,沒有恩義,更談不上孝敬父母了。甚至有的人到了國外,一去不復返,再也沒有回國探望一下培養他成才的父母,為的是國外那一份很高的薪水。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幹祿”?所以這些東西不是說別人,都是在讓我們自己去反省,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無量無邊。兒女不孝敬父母,確實是連禽獸都不如。

現在我們社會出現了很多現象,其實都是和沒有孝心有關。比如說很多大學生接受了別人的資助,連一封感謝信都沒有,連一句感恩的話也不寫。很多專家、學者寫了長篇大論探討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已經不知道報恩父母了。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對於陌生人的資助、對於政府的關懷,又怎麼可能記在心上,想著念念地去報答呢?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但是,我們從小到大上了很多課,但卻沒有一堂課教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堂課給大家補上。有一個幻燈片,題目叫《母親》,寫得很好,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媽媽,雖然孩子已經成年,但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你哺育我時,那乳汁裡飽含著的溫暖。當我的畢業充滿著您驕傲的笑臉,您知道您期盼的世界,已經開始將五彩渲染。母愛無邊,在生命中承襲綿綿,無窮的力量,支撐著不朽的關懷,讓愛走向生生不息的永遠。媽媽,雖然魚肚白早現天邊,我的耳旁依然迴響著,在雷鳴的轟響中,您深夜輕輕的腳步點點。好想為您遞上一支拐杖,支撐起您曾經硬朗似鐵的腰杆。所有的豪情歲月,航行在你承諾的永遠。好想摘一朵鮮花,插在您白髮蒼蒼的鬢邊,在滿是歲月的溝壑裡,為您種下永遠的春天。您依舊溫柔的聲音,哪怕是喋喋不休的叮囑,也是在我神情未定的時刻,延續著千年不絕的訓言。當我很久沒有聽到您的嘮叨,偶爾有一天,我發現,我在重複您的教誨。我才知道,我在將愛的資訊承傳。好想為您點上一盞明燈,照亮您曾經秋水的眼簾,讓所有記憶的詩集,在您的眼眸裡,歷歷再現。

下麵是有人總結的“母親一生的八大謊言”,看了之後確實讓人非常感動。

1.兒時家裡很窮,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裡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

2.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不吃,又用筷子把魚夾到孩子的碗裡。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

3.有個冬天,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弓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孩子說,母親,睡了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4.高考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望著母親乾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兒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5.父親病逝之後,母親又當爹、又當娘,苦不堪言。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

6.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並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

7.孩子長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

8.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院。孩子千里迢迢趕回來時,術後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孩子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

我們看了這八大謊言,就能夠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母親對我們的付出,無私無求、沒有條件,但是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是什麼呢?所以人不孝敬父母,確實是連禽獸都不如。

那我們今天的課先講到這裡。明天繼續分享,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