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第2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第2集
2012-09-20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來繼續學習《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昨天,我們講到了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經驗,講到了第一個特點是“目標明確”,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那麼第二個特點是“次序合理”,講到了“百善孝為先”。

中國人有一句俗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很多人看了這句話,可能很不理解,說:“中國人太奇怪了,人做事順不順利和孝不孝敬父母都能夠拉上關係。”為什麼人孝不孝敬父母和做事順不順利有關係呢?因為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出自《周易》)也就是說和你志氣相投的人自然會感召到一起成為朋友,如果你不孝敬父母,你是以利害之心和人交往,見利忘義,忘恩負義,那麼你感召的朋友也一定是和你有同樣志趣的人。我們可以從世間的事上觀察得出來,比如說一個人喜歡打麻將,他很多朋友都是打麻將的;有人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卡拉OK,他很多朋友都是唱歌、跳舞,唱卡拉OK的;還有人喜歡喝酒,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喜歡喝酒的人。同樣的道理,我們喜歡學習傳統文化,我們所結交的朋友都是喜歡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這就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個人不孝敬父母,經常是以利害之心與人交往,他所感召的朋友全都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和他交往,這樣的人做事怎麼可能順利呢?

古人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如果我們彼此是以利益相交往的話,利益沒有了,交情也就疏遠了,就像現在很多人做生意的時候是朋友,但是生意做完了,朋友的關係也就結束了。“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如果我們是以權勢和人交往,我們是領導,逢年過節都有人拿著禮物來看我們,但是一旦我領導位置上下來了,退休了,就是“門前冷落鞍馬稀”,再沒有人來看我們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領導位置上的時候,沒有拿自己的領導位置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反而拿著自己的權勢處處卡別人,讓別人給自己送禮,結果一旦自己的領導位置不在了,自然就“門前冷落鞍馬稀”了,這叫“以勢交者,勢傾則交絕”。

後面還說“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這是以色相來交往,結果一旦有一天這個女子年華不再了,青春不復存在,臉上長了很多的皺紋,成了老太婆了,那麼這一份愛也就終止了,這個就叫“華落而愛渝”。

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我們彼此是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的,這樣的交往才經得起考驗,不會因為你的榮華富貴的丟失就結束了。我們現在人都感歎沒有天長地久的友誼,沒有天長地久的愛情,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和人交往的心就錯誤了,不是以恩義、道義來交往的。

“諸事不順因不孝”,我們可以從兒女教育方面看得最為清楚。現在很多的家長說起兒女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我們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孝敬父母,處處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從來不會考慮到父母。”這些都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身體力行給兒女表演出一個孝親的榜樣,讓他們來學習。我們回想一下,逢年過節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做父母的夾起菜,首先送到誰的碗裡呢?假期要帶家人去旅遊,我們帶著孩子、父母,是去了父母喜歡去的地方,還是去了孩子喜歡去的地方呢?有的父母帶著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父母),和孩子到了遊樂場,那是孩子最喜歡去的地方。但是那裡的遊戲都是打打殺殺,音樂都非常地浮躁,把老人震得心臟病都要復發了,他也體會不到,只要看到孩子很開心,他就心滿意足。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沒有處處表演出孝親的榜樣,讓孩子去學習,他們又能從哪裡學到孝道呢?

在一個《弟子規》班上,有一個孩子學了一段《弟子規》之後上臺來分享,他說了一段話發人深省,他說:“我在學了《弟子規》之後才知道為人要孝敬父母。”我們聽了覺得很奇怪。我們經常說:“你不知道為人要孝敬父母嗎?”但是我們想一想,現在的孩子從哪裡學到了孝敬父母呢?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都是大家庭,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從他父母對待長輩的態度上就學到了孝敬父母;到學校,老師又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他從小就知道為人要孝敬父母。現在的孩子呢?現在都是核心家庭,三口之家,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偶爾帶著孩子回父母家一趟,在家裡大吃大喝一通,留下了很多的碗筷讓父母去收拾,所以這個孩子從哪裡能學到孝敬父母呢?反而是父母處處關心他,處處照顧他,處處考慮到他的需要。有人說一句話,說得很好:“現在的人,他有了兒,他就成了兒;有了孫兒,他就成了孫兒。”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夠把孩子教育好呢?有了兒子,你是做父親的、做母親的,但是你沒有走到做父母的道上,反而顛倒了,成了兒了,這個小公主、小皇帝,怎麼會不出現呢?兒女教育不好,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是自己沒有真心地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另一個孩子走上臺來了,說了一段話,更加地讓人感到意外。他說:“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謀害父母。”他的母親坐在下面聽得眼淚唰唰地流,為什麼呢?因為平時她說起自己的兒子,一臉驕傲,逢人就說:“你看我這個兒子特別地聰明,奧數全國拿名次,不僅如此,還多才多藝,會彈鋼琴,鋼琴都是國家第幾級。”說起來呢,如果你沒有見過這個兒子,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沒有想到,就是在父母心中這樣一個出色的兒子,卻說出了這樣一段讓人傷心的話。這些例子確實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兒女教育不好,原因也是在自己沒有孝敬父母這個問題上。

有一位老年人經常被兒子打,被兒子罵。兒子打他,他就對打,兒子罵他,他就回罵。天長日久,雖然這樣做,但是他內心很痛苦,實在忍受不了了,有人就帶他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老人家,問他應該怎麼辦。這位老人家就問他:“我問你一件事,你必須如實地回答我,這件事我才能幫得上忙。”這位老人就同意了:“我一定誠實回答你。”

這位有德行的老人就問:“你在年輕的時候,是怎麼對待你的父母的呢?”這一問,這個老人很慚愧,他說:“我對待我的父母就像現在我的兒女對待我是一模一樣的。”這位有德行的老人家就這樣說:“現在兒女對你不孝敬,又打你又罵你,就是因為你不孝敬父母所感召的果報。從今以後你兒子再打你,你就任他打;再罵你,你就任他罵,不要再跟他對打,對罵了。”老人還挺聽話的,從那以後,他兒子再打他,他不僅不反手回打,反而還覺得很慚愧。兒子打了兩次,就打不下去了,就問:“以前我打你,你就跟我對打;我罵你,你就跟我對罵,可是為什麼現在我打你,你也不還手,我罵你,你也不還口了呢?”這個老人就說:“我去請教了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告訴我,今天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待遇,就是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不孝敬父母所導致的,因為我對待父母就像你對待我一樣,我應該承受自己的惡行所感召的惡果,所以我不好意思再跟你對打對罵了。”這個兒子也很聰明,聽了父親的這一席話,突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撲通一下,跪在了父親的面前,向他懺悔,從此以後對父母的態度就變了。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一個人即使事業很好,有錢有勢,但是他不孝敬父母,這份事業就很難維持很久,一定會敗落下去。所以“諸事不順因不孝”,因為我們沒有對父母身上培養起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

《群書治要·呂氏春秋》給我們講了一個典故:楚國有一個很善於給人相面的人,他給人看相,看了幾千個上百個都沒有錯過。楚莊王聽到了,很好奇,就向他請教說:“我聽說你能看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就回答說:“我並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尊長,自己做事非常地謹慎,而且畏懼法令,這樣的人,他的家庭一定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他的身心會一天比一天更安寧,這就是吉祥的人;如果觀察的這個人是侍奉君主的大臣,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誠實守信的,好德行,喜歡做善事,這樣的人他侍奉君主會侍奉得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官位一天比一天會更提升,這就是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觀察的是君主,他朝廷中任用的都是賢良之臣,他的左右都是忠實的,可以犯顏直諫的人,只要君主有過失,他們都敢犯顏直諫,不惜觸犯君主的龍顏。這個人,他的國家會一天比一天安寧,他君主的地位會一天比一天尊貴,天下的人會一天比一天心悅誠服,這就是吉祥的君主。所以我並不是能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如果我們身邊的人,都能夠教導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自然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成為一個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人。

《群書治要·孔子家語》上也記載著一個典故:魯國的君主來向孔子請教,他說:“我聽說向東方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可不可信呢?”就像現在很多老闆找一個人給自己看一看,說:“辦公桌應該朝哪個方向擺,屋子的門應該朝哪個方向開,風水應該怎麼樣佈置。”那麼孔老夫子怎麼回答呢?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損人利己,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其實,損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雖然暫時得到了一點甜頭,一點蠅頭小利,但從長遠上看他輸掉的會更多。這樣的人沒有眼光,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就會給自身招致不祥。

“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父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關愛孩子,照顧孩子上,把老年人放在一邊不去關心,這個就叫“棄老而取幼”,這個家庭已經是不吉祥了,已經是敗相已露。有人把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比作大樹:樹的果實是孩子,樹幹是孩子的父母,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意思是說,你希望這個果實長得碩果累累,非常的豐盛,應該把水,把養分澆在哪裡呢?當然我們應該把水澆在根上,去關愛自己的父母。但是現在的人卻恰恰相反,把所有的養分直接放在果實上,結果,這個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現在兒女教育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看歷史,凡是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那一定是孝悌傳家。比如我們曾經到山西參觀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我們去看了之後非常感慨,為什麼呢?因為在喬家大院,即使是亭子上,寫的全都是《論語》中的教誨,“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房屋門兩邊的對聯,也全都是倫理道德的教誨,所以他們能夠傳承久遠,成為有名的晉商,確實是“詩書起家,孝悌傳家”。

“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我們不任用賢能的人,所任用的、提拔的全是不肖之徒、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願意去教導了,並不是老年人不願意教導,而是年輕人不虛心向老年人請教,把老年人的經驗都當成了耳旁風,不去重視,所以年老有經驗的人不願意去教導;“幼者不學”,年輕人越來越傲慢,自以為是,也不會向老年人去虛心請教了,這是風俗的不吉祥。

“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都隱居起來了,為什麼隱居起來呢?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有這樣一種志向,“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貢獻自己的才智,但是為什麼這些聖賢人還都隱居起來了呢?因為聖賢人不被尊重,他說的話也沒有人聽了,最後怎麼樣呢?不得已,他去“退而獨善其身”,聖賢人都隱居起來,不出來做官了;出來做官的都是愚鈍的、沒有智慧的人,這些人掌握了國家的權力,結果怎麼樣呢?這是天下的不吉祥。這裡是告訴我們“棄老而取幼”是給家庭帶來不吉祥的重要原因,所以“諸事不順因不孝”。

《弟子規》上有一句話,“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件事情看似很小,但是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培養起一個人的恭敬心和感恩之心,為什麼呢?因為你看爺爺、奶奶、父母親忙了一天,又是收拾屋子,又是打掃衛生,又是洗衣服,又是做飯。吃飯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先動筷子,我們做晚輩的,對這家庭的貢獻最少、付出最小,我們有什麼資格先動筷子呢?有人說:我們家就不一樣,我們家就是孩子先吃。等你老了,孩子長大了,你躺在病床上,你希望他來照顧你,他會怎麼樣呢?他會說:對不起,你從來沒有教過我。這一件事看似很小,但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培養起一個孩子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意識的。我們做學問的讀書人,很少去做體力勞動,所以確實不知恩,也不會感恩。前幾天,我們偶爾到廚房走了一趟,去端菜,結果發現這個廚房裡很熱,裡邊的人汗流浹背地在炒菜,結果我們吃得很香,絲毫沒有感受炒菜人的辛苦,所以曾國藩說:“習勞知感恩。”他雖然做到四省的總督,但是仍然要求他家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從做家事的過程中,才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知恩報恩的心才能夠生起來。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特點:次序合理。

第三個特點,規範概括。

中國傳統文化講什麼呢?我們概括一下,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現在都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好像還需要把核心價值觀概括一下,結果概括來概括去,很多專家的意見都不統一,還沒有拿出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其實,中國人的祖先幾千年來都是用這些核心價值觀來教導人民的,而且把核心價值觀概括得非常地準確、非常的合理,也非常符合人的天性。

首先我們看一看“五倫關係”,孟子也是總結了前人教育百姓這種經驗,把社會上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概括為五個方面: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父子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上時時刻刻存在著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情,那麼怎麼樣把這種自然的親情保持一生,順著“親”的方向去發展呢?聖人觀察發現: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父子有親的親情才能夠維繫一生,才不至於出現我們現代社會所出現的“有一個兒子從日本留學回來,還在機場就把母親捅了很多刀”這樣的情形。當然我們對“慈”要作正確的理解。現在很多的父母認為怎麼樣做是對孩子的慈愛呢?就是滿足孩子的欲望,孩子想要什麼好吃的,就給他買好吃的;想要什麼好穿的,就給他名牌服裝;想要到哪裡去玩,就帶著他去旅遊。這就叫滿足孩子的欲望。而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由奢返儉難”,一旦孩子的欲望打開,欲是深淵,它是沒有止境的,結果怎麼樣呢?就是驕奢淫逸,再很難返回到那種勤儉的生活方式了。對孩子慈就是要讓他有責任感,能夠擔當,還能夠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你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打他罵他也依然是對他的慈愛。

在我小的時候,我母親教導我們非常地嚴厲。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哥哥有一次做了一件錯事,結果被我母親知道了,拿著皮帶把他打得身上青一道,紫一道的,晚上睡覺都不能躺著睡,只能趴著睡。當然,我母親打他的時候自己心裡也很心痛,但是,為了讓他記住這一個教訓,確實沒有手下留情。後來我哥哥長大了,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就談起了這件事,他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如果不是我母親當時那麼嚴厲地教導我,我今天還不會這個樣子呢!”所以你看,他對父母的教訓沒有懷恨在心,反而還是一片感恩之心,這就很難得啊!

現在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態度了,父母稍微對他態度不好都忍受不了,更何況打他、罵他呢?一定是怨恨在心。正是因為我母親這樣嚴厲地教導,所以我哥在以後的事業發展中沒有走上彎路。他大學畢業之後,就在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做工程部的部長。工程部部長是一個很好的,很有油水的職位,很多工程部長做幾年之後都發達了,但是也有人因此就進了監獄。我哥坐得四平八穩,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他做事奉公守法,也非常誠實守信,很多人都願意把事交給他去打理。這就告訴我們,父母對兒女的慈愛不應該是滿足孩子的欲望。糾正孩子的錯誤,讓他有擔當有責任感,能夠承受挫折,這才是真正地對他負責任,這是“父子有親”。

下面一倫叫“君臣有義”。君臣關係就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他們應該以“義”相處。“義者,宜也”,“義”和適宜的“宜”是相通的。換句話說,做領導的要像個領導的樣子,做被領導的要像個被領導的樣子。領導者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領導者對下屬要有“仁愛之心”,“仁”從人從二,也就是說兩個人相處,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對方。在《群書治要》中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不知道如何侍奉別人,他就不知道如何領導別人,為什麼呢?因為你不知道被領導者的那種辛苦,你不能夠對他有仁愛之心,不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所以“君仁”很重要,就是你處處能夠關心體貼下屬,不能夠因為自己是領導者,就可以對下屬呼來喚去,甚至不把他當人看,還有控制的念頭,還有這種當領導的欲望。君對屬下有仁愛之心,下屬應該怎麼樣回饋領導者的關愛呢?“君仁臣忠”,“忠”在古代解釋為“盡己之位”,也就是竭盡全力地完成領導者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一絲不苟,這就是盡到了忠心。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使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是一體的,而不是對立的、矛盾的、衝突的關係呢?我們中國人實在是非常的冤枉,因為我們中國人非常地好學,而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究竟要學什麼呢?如果我們一不謹慎,可能走錯了路,走了很多冤枉路,學了很多不是最好的方法,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比如說有一群企業家,要去學企業管理,於是他們坐上了飛機,從北京飛到了美國,到了通用公司,向他們學管理。結果通用公司的人說:“我們這一套管理都是從日本的豐田公司學來的,你們不如直接到豐田公司去學習,學得更加徹底。”結果這群中國人又坐飛機,從美國飛到了日本,他們下了飛機走到豐田公司的大門口,還沒有進門,就看到了豐田公司的門口赫然寫著幾個他們都認識的大字,寫的是什麼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靠什麼管理呢?靠的是《論語》。

在日本,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日本金融之王澀澤榮一,他是“一手執《論語》,一手執算盤”開創了日本儒家式的企業經營之風。《論語》就是指儒家式的管理哲學,“算盤”就是指當時最新的科技。在日本,凡是稍有成就的企業家,可以說無不是熟讀《論語》。松下幸之助為什麼成為“經營之神”呢?他就是把這種“君仁臣忠”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中。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儒將曹彬,他百戰百勝,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愛士兵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能夠體會到士兵的需要。有一次他的一個士兵犯了過失,按軍規要重打二十大板,結果曹彬就對屬下說:“二十大板先不要打,等明年開春的時候再打他。”屬下們都很奇怪,說:“為什麼要等到明年開春才打呢?”曹彬就說:“因為這個士兵剛剛結婚,他的妻子剛剛過門,如果這時候我就打他二十軍棍,他的母親就會認為這個媳婦是個掃把星,因為剛剛娶她過門,我的兒子就挨了二十軍棍。那麼她可能一生都不會很幸福,所以先不要打他,等明年的時候再打。”所以你看曹彬,他處罰一個士兵,他都知道士兵的家庭狀況,而且他有仁愛之心,考慮到了她一生的幸福,所以這個士兵即使挨了懲罰,他對將軍仍然是感恩戴德。為什麼他能夠百戰不殆呢?就是因為他有這樣一種愛兵如子的心。

松下幸之助把這種“君仁臣忠”的理念學到了。有一次他的一個廠長,因為有事沒來上班,恰恰不巧,這時候企業著火了,燒了大片的廠房,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松下幸之助知道這件事之後很冷靜,他沒有馬上去追究責任、興師問罪,而是馬上去調查原因:這個廠長為什麼沒有來上班?結果一調查才發現,原來廠長的母親得了重病,而且住進了醫院。廠長是一個孝子,要去照顧自己的母親,不得已才沒有來上班。正好在這個時候發生了火災。知道這個原因之後,松下幸之助是怎麼做的呢?他馬上就去買了禮物,帶著禮物親自到醫院,探望廠長的母親。並且安慰他說:“你的母親已經得了重病,並且已經都住進了醫院,我卻沒有關心到,這件事,我也有責任。你現在就全心全力地把你的母親照顧好,這件事等你母親出院之後再說,你不用擔心。”結果他母親康復了,這位廠長又回到了企業。松下幸之助是怎麼做的呢?他並沒有像我們現在人那樣,要依法懲辦,給他以懲罰,或者是罰款等等。他知道這位廠長平時都是負責盡職,這一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沒有來上班,還是因為對他恩德最大的人得了病。松下幸之助懂得“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所以只是給廠長調了一個工作,仍然是委以重任。

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是這樣的廠長,我們的領導者以這樣一個關愛的心、信任的心、期望的心來對待我們的話,我們將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回饋領導者的信任呢?我想任何一個正常的人,一定是不遺餘力地把領導交給我們的工作做好、讓他放心。“君仁臣忠”的理念使松下幸之助成為“經營之神”。

現在也有很多人都在看稻盛和夫的書,他寫了很多書都非常地暢銷。他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的時候,他說:“其實我所運用的全都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他是怎麼做的呢?他看到《孟子》上有一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它應用到企業管理中,“民為貴”,誰最重要呢?當然是員工最重要,所以他的企業創收之後,首先想到回饋員工;“社稷次之”,然後用於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君為輕”,最後才想到領導者自己。那我們想一想,這樣一種理念,怎麼會不讓他的員工感恩戴德呢?

《孟子》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樣,加以關愛,那你發現,被領導者怎麼回饋你的呢?他會對你加倍的關愛,把你當成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兒一樣加以關愛。相反,“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就是這個領導者把員工雇傭來了,把他當牛做馬地來使喚,對他的人格一點都不尊重。結果下了班之後,員工在超市里遇到了老闆,遇到了領導,都是一低頭,裝沒看見就過去了。而更有甚者,“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領導者把被領導者雇傭來了,但是連他的起碼生命安全都不能夠保證。像我們現在山西礦難的一些礦主一樣,就是把礦工雇傭來,要榨幹他的最後一滴血汗,連他的生命安全都不予以保證,結果,“則臣視君如寇仇”,員工說起老闆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我們那個老闆呀,簡直就是個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痛恨得像仇敵一樣加以痛恨。所以,為什麼員工對領導,對老闆,有不同的態度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態度所決定的,所以,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時間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並且創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把《孟子》的理念都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了。

《史記》上也記載著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子產在治理鄭國的時候,法律非常的嚴格,監督機制非常的嚴密,制度設計非常的合理,老百姓想欺騙他都做不到,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的法律非常嚴苛,老百姓一觸犯法律就給以嚴懲,最後把老百姓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觸犯法律了,所以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他做單父的地方官,把孔老夫子教導的“仁愛忠恕”的理念完全運用到管理之中,最後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我們看一看,究竟哪一個層次的管理是最高層次的管理呢?而我們的企業和政府管理又在追求哪一個層次呢?

《群書治要》上也記載著孔老夫子的一個弟子叫巫馬期,他想看一看子賤治理單父到底治理得有多好,所以他就趁著夜色去微服私訪。結果他來到了單父以後,看到一個老人家在那捕魚,老人家把魚捕起來之後,看了一看,又把它給放回到河裡去了。巫馬期看了,覺得很奇怪,走上前去問他:“我看您捕魚,捕到了一些魚,為什麼您又把它給放回到河裡去了呢?”老人家就回答說:“因為我們的長官子賤,不喜歡人們捕還在成長中的小魚,我剛才所捕到的恰恰是那些還在成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它給放回河裡了。”巫馬期聽了之後非常地感慨,回來就向孔子報告說:“子賤治理單父能夠達到即使是沒有人監督,也能夠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知道他靠什麼辦法達到這一程度的。”孔子就說:“子賤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的精誠之心會傳到遠方去。’那我想他一定是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了管理之中。”他以至誠恭敬的心對待自己身邊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結果影響就達到了遠方,老百姓都被他感化了。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不忍欺”實際上是最節省成本、也最節省時間、精力的管理,這個講的是“君仁臣忠”。

第三倫叫“夫婦有別”。這個“別”字並不是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別,而是職責上有分工。一家之中,有兩個重要的職責,第一是要創造經濟收入,使家人衣食無憂。這一個重要的職責,主要由男子來承擔的,特別是在傳統農業社會,創造經濟收入更是由男子來承擔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職責就是教育兒女。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是無後為大呢?當然沒有兒子是“無後為大”的一種情形,但是,另一種無後為大的情形卻被我們忽視了。比如說你們家生了七八個兒女,但是這些兒女都是敗家子、都是啃老族,他們不僅不能夠把你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女與其有還不如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所以中國古人把兒女教育這件事看得無比重要。

這樣一種重要的職責當然不能推給父母,因為隔代教育都有一種溺愛的傾向。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都特別地喜歡,所以就過分溺愛,滿足他們的欲望了。也不能夠把職責推給保姆,古希臘有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保姆來照管,結果你將得到兩個保姆。”也就是說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在向保姆學習,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最後自己也變成了“小保姆”。

當然,也不能夠像現代人把教育責任推給電視節目,因為現在的電視內容都是打打殺殺,暴力色情。如果現在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奧特曼這樣的動漫片,大家去觀察一下,男孩子一般都有多動症,即使是女孩子,也有一種暴力的傾向。原因何在呢?就是我們的電視、電影都是以殺人多少、打人多少作為英雄的標誌,特別是現在的遊戲更是以殺人多少、打人多少作為晉級的標準。1999年我到英國留學的時候,看到英國海邊有很多遊樂場,他們的遊戲全都是槍戰、殺人,結果你殺的人越多,打的人越多,你晉級過關就越順利。當時我看了就覺得很難過,為什麼呢?因為我觀察到:平時喜歡打這些遊戲的孩子都有一種暴力的傾向。沒有想到我回國之後發現,我們的遊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幾年時間孩子的成長環境變化得非常快,所以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因為電視、網路、遊戲在教導。

也不能把教育責任交給“小課桌”,必須由他的母親親自來承擔這份責任。這就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要有德行,才能夠言傳身教,把兒女教導好,並且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我們看一看古人的恩義、道義、情義是怎麼表現的呢?中國人有一句俗話叫“糟糠之妻不下堂。”這也是漢代的一個典故。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在守寡,弟弟很關心她,就問:“你看在群臣之中你喜歡誰,我去幫你說媒。”湖陽公主也是知書達理,她說得很委婉:“我看宋弘又有德行,又有修養,又有學問,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皇帝就明白了,他的姐姐喜歡上宋弘了。但是,這件事卻不是很好辦,因為宋弘是已經有家室的人了。但是皇帝還不甘心,為了給他的姐姐說媒,特意把宋弘請過來。他說,“我有一個姐姐,年輕貌美又賢慧,”說到這兒的時候,宋弘很聰明,就聽出了皇帝的意思。皇帝還說:“我聽說一個人有了錢之後就要換朋友;有了官位、地位之後就要換家室。我有一個姐姐年輕貌美,溫柔賢慧,”宋弘聽到這兒馬上就說:“皇帝呀,我聽說的和你聽說的不一樣,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一個人在貧賤的時候所結交的朋友,即使以後飛黃騰達了也不能夠把他忘記。”這句話一說,就把皇帝的正氣提起來了。因為古代的皇帝從小也是讀聖賢書,所以他就說:“對呀,貧賤之交不可忘。”宋弘又接著說:“‘糟糠之妻不下堂’,和我們同甘共苦過的夫人又沒有什麼過失,怎麼能夠無緣無故地把她給休掉呢?”這句話說了出來,皇帝都勸不下去了,就對湖陽公主說:“事難辦矣。”事情很難辦,因為宋弘是一個有恩義、有情義、有道義的人。

實際上,在我們的歷史上,這樣的歷史故事數不勝數,但遺憾的是,我們的電影、電視劇沒有把這些感人的故事搬上銀幕,反而把那些後宮的爭鬥搬上銀幕,其實後宮的爭鬥也都是現代人想像出來,演繹出來的,因為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我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宋代,有一個讀書人叫劉庭式,早年就和鄰居家的一個女子口頭上訂了婚,其實也沒有下過聘書,也沒有舉行過訂婚的儀式,就去上太學,又去考進士,考中了進士,已經是五年之後了。他衣錦還鄉,回來後才發現這個女子雙目失明,成了盲女。這個女子家的人就說:“我們家的孩子已經雙目失明了,怎麼能做你的箕帚妾,也就是正配夫人呢?更何況你現在又是衣錦還鄉。”從這句話裡我們能聽到,古人做事處處為對方著想,不是說看對方衣錦還鄉了,我一定要把女兒嫁給他,反而想到不要給人家添麻煩。結果劉庭式就說:“我已經答應了這門婚事,我不能夠違背自己的良心,不能夠違背自己的承諾。”所以他還是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堅持把這個女子娶進了門。這個女子被娶進門之後,她一定非常感念劉庭式的這份恩情,所以她給劉庭式生了兩個兒子,而且把這兩個兒子都教育得很好。後來劉庭式到高密去做通守,就是太守的副手,當時的太守是蘇軾。做通守期間,他的妻子得病過世了。劉庭式看到自己的妻子過世,很傷心,痛哭流涕。蘇軾就勸導他說:“我聽說人是因為看到美色才生起情愛,因為情愛才會有悲傷的感覺,而你的妻子,她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又不是一個美人,你為什麼還要哭得這麼傷心呢?”結果劉庭式說:“我所痛苦的只是因為我喪失了自己的妻子,我並沒有想到她是一個盲人,她的眼睛是雙目失明的。我所痛哭的,是因為我喪失了一個曾經和我同甘共苦、利祿襤褸的妻子。如果說人是因為美色才生起情愛,因為情愛才有哀痛的感受,那你看大街上有很多的妓女,青樓女子,每一天都揮著袖子來勾引你、挑逗你,她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你的妻子了嗎?”他這一句話說完,蘇軾也很慚愧,也非常感佩劉庭式的德行。他的兩個兒子後來也都讀書考中了進士,也非常顯達,這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呢?原因就是劉庭式的德行,所以,他的妻子進門之後盡心盡力地相夫教子,把這兩個孩子也培養的很成才。中國歷史上,做男人的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就會心甘情願地相夫教子。所以她和丈夫是一體的,沒有自我的觀念,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需要,因為她沒有自我。這就是講的“夫義婦德”。

下一倫叫“長幼有序”,一家的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個自然的順序,這個順序既然不能夠顛倒,就應該給以尊重。從自然的順序出發,要求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幫助弟弟妹妹。“友”字在古代就寫作兩隻手互相攙扶的樣子,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弟弟、妹妹有了困難,做兄長的給以幫助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要講什麼條件,弟弟、妹妹就會對兄長生起恭敬之心,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兄弟姐妹之間的情義,把它稱為手足之情,骨肉之情,絕對不會因為一點點財產的紛爭,就把彼此送上了法庭。古人曾經寫過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意。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樹從同一個根上長出的不同枝杈,那是同氣連枝,等長大之後各自都有發展,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上的不能忍讓傷害了骨肉之情。“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兄弟姐妹之間相處,只要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千萬不要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爭端,甚至吵上了法庭。“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像我們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逢年過節兄弟姐妹團聚在一起,突然發現哥哥姐姐的頭上多了幾根白頭發,臉上多了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守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呵護呢?“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我們成家立業了,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兒女,他們之間也成為兄弟姐妹,如果我們這一代,做到了兄友弟恭,下一代也從我們身上學會了和睦相處。我們看了這一首詩就知道,古人對待兄弟姐妹確實是深情厚意,想方設法地去照顧彼此,甚至自己吃不飽、穿不暖都要去幫助弟弟妹妹。

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求學過程中,也經常受到哥哥姐姐的幫助。我上大學的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我母親一個人的退休工資要供我們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我哥哥大學畢業了,從此以後,我的學費、生活費,包括我給老師送的禮物全都是我哥哥給帶好。每一次送我到車站的時候,都是看著我走很遠,他才回去。到英國去上學的時候,雖然有獎學金,但是路費什麼的,自己也沒有積蓄。我哥知道了我有困難,他就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全部帶著,送到了北京,能夠讓我安心地去求學。所以我每每想到這些的時候,就想如果自己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報答哥哥的這份恩情。我姐姐也是如此,我們小的時候,是在縣城裡出生的,但是到了初三的時候就要到城市裡去上學,但是,從縣城裡到城市,要找一個好學校很不容易,我姐就想方設法地給我找了一個比較好的學校。進這個學校要通過考試才行,那天我姐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去考試,正好是下雨天,她在前面騎自行車帶著我,冒著雨,頂著風,當時我就想:“哎!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夠回報姐姐這份恩情的話,我一定想方設法地去回報。”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處處受到哥哥姐姐的關心,這讓我們體會到了兄弟姐妹的深情厚意,這是“兄友弟恭”。

《弟子規》上有兩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意也是非常合適,一句說:“言語忍,忿自泯,”另一句說:“財物輕,怨何生。”如果我們在言語上稍微忍讓一下,少說一句,憤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如果我們更看重的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意,把財產看得淡一點,看得輕一點,怨恨又怎麼可能產生呢?又何必非要把同胞兄弟送上法庭呢?這都是沒有教育的結果。

最後一倫叫“朋友有信”,“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在一個學校向一個老師求學的,學習的人叫“朋”,但是有很多向老師學習的人,在這些同學之中又有志同道合的人,這就叫“友”。所以朋友關係實際上是說,我們在社會上與平等的人交往的時候,必須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信”是一個“亻”加一個“言”字。什麼叫信呢?“人言為信”,人所講的話必須守信用,否則都不是人所說的話了。孔老夫子特別強調了“信”字,他說:“人言而無信,就像車子缺少關鍵的環節。”古代是馬車、牛車,用現在話比喻就是車缺少發動機。一個人言而無信,說話別人不信任、做事別人不信任,你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這五種倫理關係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只有這五種倫理關係和諧了,社會的人際關係才是井然有序的,這就是五倫關係。

還有“五常”,“常”就是恒常不變的,古人把五種恒常不變的德性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們古人說“大道至簡”,真正深刻的道理的表現形式往往很簡單,只是用五個字就把一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給概括的淋漓盡致。還有“四維”,也就是《管子》中說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像一座房子有四個大柱子一樣,如果這四個缺少了,國家就會滅亡。八德在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朱熹概括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一種是孫中山先生概括的,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這些重複的去掉,總結了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古人已經給我們概括地很好了,我們也沒有必要再廢時間、精力重新概括了。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把這十二個字落實在生活之中了,還有哪些社會問題是不能夠解決的呢?

現在的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我們只要把孝道落實,把孩子的孝心開啟,這些問題就解決了。現在的社會出現了很多食品安全問題,只要把企業家的誠信品質給樹立,這些問題就不見了。現在的貪污腐敗盛行,官員貪污的數額越來越多,只要我們把官員的廉恥心給提起來,這些問題也迎刃而解了。所以,沒有哪一個問題是超出這十二個字之外的,換言之,只要把這十二個字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社會問題都能夠加以解決,而且古人概括得非常精練,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第三個特點:規範概括。

第四個特點,內容豐富。

“內容豐富”是說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不僅僅包括了倫理道德的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因果教育。說起因果教育,它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其實在儒家、在道家那裡都非常強調因果教育,特別是讀《群書治要》更加深刻地發現這一點。《大學》上就有兩句話是明顯的因果教育,第一句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很多人說:“老師啊,我就是看了這一句話才不敢學習傳統文化的,因為這句話告訴我們德行很重要,財富不重要啊!”實際上這樣理解就把這句話給理解錯了。“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告訴我們德行是財富的根本,而這個財富是德行的枝葉花果,外在顯現而已。學習植物學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根能夠延伸到哪裡,它的枝葉花果才能夠延伸到哪裡。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厚德載物”,也就是說,你外在的財富、身份、地位、名聲靠什麼來承載呢?靠深厚的德行。

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這一點,比如我在中央黨校工作,中央黨校有三個不同層次的班級,第一個班級叫縣委書記班,(現在已經沒有縣委書記班了。有一段時間加強對縣委書記的培訓,所以有縣委書記班。)第二個層次的班,叫地廳級的幹部班,第三個層次叫省部級的幹部班。我們經常下班當輔導老師,下了班之後發現,為人最謙和的、最有禮貌的、最尊敬人的,特別容易接近,又好相處的是哪一個層次的班級呢?是省部級的幹部!省部級的幹部,我們想像人家位置那麼高,肯定是特別難以接近,一接觸才發現恰恰相反,這些人是最容易接近,待人最謙和,你幫了他一個小小的忙,過了好長時間,他還能提起這件事,還能夠感謝你。第二個層次的班是地廳級的班,這個班的學員知道尊師重道,對老師很尊重,而且同學之間都互相謙讓,也不會特別地驕慢。脾氣最大的、問題最多的是縣委書記班,問題最多,應酬最多,而且脾氣最不好。從這裡邊,我們發現,一個人能夠坐到那麼高的位子,絕對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和他的德行密切相關。在以前我們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看問題往往很偏激。我們看這個人,覺得他就是會和領導打交道,諂媚巴結領導,就會和領導搞好關係,所以才提升得特別快。後來我們發現,其實並非完全如此,只要一個人能夠坐到一個小小的位置上,他都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德行。而知識份子特別不容易和人相處,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恃才傲物,覺得我有專業,我有特長,我不必要和你們搞好關係,照樣可以立足在社會上,知識份子人際關係的能力特別差。

我們學了《易經》之後,對這件事看得更加清楚了。看到“謙卦六爻皆吉”,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平時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才華橫溢,像高山一樣,比如像曾國藩才華橫溢,又有權有勢,手握兵權,這個時候皇帝就對他有戒心了,群臣也會對他起嫉妒之心,他怎麼樣做呢?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特別地小心謹慎,為什麼呢?他明白“謙卦六爻皆吉”的道理,所以他“推功與上,讓利與下”,這叫明哲保身。所以“明哲保身”這個詞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個褒義詞。從這些例子之中,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夠取得一般人不具備的成績,一定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德行,所以我們觀察了之後才發現,為什麼自己連一個小小的官位都沒有呢?就是因為太刻薄、傲慢,傲慢得連領導都不願意去恭敬,這就是我們知識份子最大的問題。

《大學》上還有一句話講因果:“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說,你的財貨是以不好的方式獲得的,不用擔心,不用著急,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這是一定的道理。古人也知道後人看了這一句話可能會懷疑,所以他把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給我們概括為五個方面,他說錢財並不是賺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為“五家”所共有。

第一是“官府”,比如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賺得的,最後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家產被沒收、被充公了。雖然賺到你手了,貪到你手了,還沒等你享受,又曇花一現,給敗散出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讀完《群書治要》之後,非常感慨地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做君主的很貪心,最後的結果是亡國;做臣子的很貪心,最後是身敗名裂。他還用珍珠彈射鳥雀來比喻一個臣子,用現代的話來說是領導者,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什麼叫珍珠彈射鳥雀呢?珍珠的子彈非常昂貴,在古代還沒有人造珍珠,珍珠都是自然珍珠,非常昂貴,很有價值,但是他認為這沒什麼,拿著它去射麻雀,分不清孰重孰輕,哪一個是最重要的。比如說我們是領導的時候,走到哪裡人家一介紹,說這是某某處長、某某局長、某某市長,人家一聽,對我們肅然起敬,照顧得很周到,甚至我們的家人走到哪裡,人家一介紹,“噢!這是市長的夫人,這是市長的母親。”人家也就對他們肅然起敬。但是我們認為這些都不重要,拿著自己的權位以權去謀私,權錢交易,最後自己鋃鐺入獄了,所有的榮光不見了,從受人尊敬的領導者變成了階下囚,而且自己的家人、親屬也跟著蒙羞,他們走到哪裡人家都在背後指著說:“你看他們家誰誰誰,就是因為職務犯罪被抓起來關進監獄了。”所以這樣看來,確實是拿著珍珠彈射鳥雀,得不償失。

在《史記》上記載著一個魯國宰相公儀休的故事,公儀休教導屬下不要與民爭利,而自己也是率先垂範。他們家蔬菜種得很好吃,結果他就把菜拔掉了,把種蔬菜的人給攆走了,他說:“我們家種的菜這麼好,誰還會去買那些農民種的菜呢?”他們家布織得很好,他就把織布機給燒了,把織女趕走了,他說:“我們家自己的布織得這麼好,那誰還會去買百姓織的布呢?”他有一個嗜好不太好——喜歡吃魚,結果有人投其所好送給他很多魚,但是他又派人把這些魚給送了回去,拒不接受。送魚的人很奇怪,就向他請教:“我聽說您愛吃魚,所以特地選了一些上好的魚送給您,為什麼您不接受又給送回來了呢?”公儀休的回答很有味道:“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你的魚,為什麼呢?因為我愛吃魚,我是宰相,我自己也買得起,我自己去買不就好了嗎?如果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魚,養成了愛貪便宜的毛病,一旦越貪越多,因為貪污受賄被抓了起來,關進了監獄,請問,當我被關進監獄的時候,我還能吃得到魚嗎?還有誰再會給我送魚呢?所以正是因為我愛吃魚,今天才不能接受你的魚。”讀了古代這些領導者的故事,我們就知道,古代的領導者確實是非常地明智,他分得清哪一個重哪一個輕。

第二是。“水災”,不義之財也被水給奪走。前不久網路流傳著一個案例,說某某地方官貪污了很多錢又不好把它存在銀行裡,就想了一個辦法,買了一棟別墅,很偏僻,找了一些廢紙箱把錢裝在了紙箱裡,藏到了別墅之中。他以為這樣做就萬無一失了,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別墅突然發水,把錢都從別墅裡沖了出來。最後人家一調查,他說不清來歷,結果他違法亂紀、貪污受賄的情形就曝光了。看看這樣的案例,我們再看一看古人的總結,確實對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他不聰明,不可能貪污那麼多的錢,可能剛貪污上千塊錢、上萬塊錢就被人抓起來了,但是聰明終究還是露了餡。中國人還有一句話叫:“人算不如天算。”這些例子都表明了這個道理。

第三是“火災”。

第四就是“盜賊”。中國古人說,“盜亦有道”,盜賊也要有他的道義,否則他也成不了大盜。比如,《莊子》上記載了一個大盜直的故事。他說做盜賊也要講“仁、義、禮、智、信”,為什麼呢?你能夠判斷出這個房屋裡有沒有東西可偷,不會白跑一趟,這是“智”的表現。去的時候,領頭的人要在前衝鋒;回來的時候,他要在後面斷後,這是“勇”的表現。分配贓物的時候,要根據每一個人的貢獻,平均地分配,這個也是“義”的表現。所以,他說做盜賊也要講“仁、義、禮、智、信”。這句話確實告訴我們,連盜賊不講仁、義、禮、智、信都做不好,更何況是一般的領導者呢?所以,“盜亦有道”,盜賊的道義之一專門“劫富濟貧”。他看你的錢財來路不正,都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而來,又沒有拿著這個錢去救濟窮苦,辦慈善事業,弘揚傳統文化。拿著這個錢花天酒地,一擲千金,結果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盜賊看了都過意不去,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

第五點是“防不勝防”,是不肖子孫、敗家子,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敗散掉。現在很多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看問題也不會看得這麼久遠,看到很多的貪官貪了很多的錢,拿著這些錢把兒女送到國外去求學,一說起來就特別的羡慕。我到國外去上學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事實真相:國外的學費比較昂貴,國外的學費是我們國內學費的幾十倍、上百倍都不止。這些孩子去上學顯然不是自己申請獎學金,都是拿著父母貪得的錢去上學,如果他們拿著父母給的錢去認真求學也就罷了,很多的孩子拿著父母給交學費的錢,根本就沒有去註冊交學費,拿著這個錢去幹什麼了呢?去了Casino(賭博的場所),中國學生最多,一擲千金嘩啦啦地又把父母貪得的錢給敗散出去了。我們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才不會對這些人亂羡慕。

財富為五家所共有,我們現在在傳統文化論壇上,也經常講這些道理,還有很多人現身說法。有一次,我去深圳講課的時候,遇到了一位企業家,他給我們分享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案例。他有一個朋友負責一個單位的採購工作,因為他負責採購,他經常乘權力之便來收回扣,回扣收得很多,家庭很富裕。他有了一個兒子,兒子右肩膀天生就是殘廢的,他為了給孩子看病走了很多的地方,看了很多的醫生,花了很多的錢,結果還是沒有把兒子的病看好。他的朋友看了之後很同情他,就把傳統文化論壇的光碟送給他看。他看完之後突然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結果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拿別人的回扣了,即使是逢年過節,人家送給他一些禮物表示慰問,他都不敢接受了。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一旦明白了事實真相之後,回頭也很快。

其實這些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都很容易觀察到,當然,在我們現代社會除了這五家之外,又多了一家——醫院。為什麼在古代那裡沒有出現醫院呢?因為古代的醫生和老師最受人尊重,醫生特別有醫德,即使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門外有人敲門,他馬上拿上藥箱,二話不說就跟人到病人家裡,也不會問他們家是窮是富,能不能付起醫療費,他先把病人的病治好再說醫藥費,所以醫生非常受人尊重。古代也沒有出現在醫生那裡把錢財敗壞光的情形,但是現在社會上不一樣了,很多醫生都沒有醫德了,讓你去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查,檢查基本上對身體有損傷,給你開很多昂貴的藥,基本上都有很大副作用。結果這些不義之財又都送到醫院醫生那裡去了,所以第六種敗散錢財的方式又出現了。

當然,我們也要知道古人總結這“五家”,實際上是抛磚引玉,告訴我們要學會去觀察,不要貪不義之財。在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也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漏脯”就是房屋漏了,下雨,把下面的肉給滴上了雨,肉就有毒。“鴆酒止渴”,喝有毒的酒來止息自己的饑渴,結果不僅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你看說得多麼好呢,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的領導者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讀一讀這樣的書。《太上感應篇》被譽為古代的“狀元宰相必讀之書”,也就是說一個人他要想當好狀元、宰相,一定要把這本書讀透,他才不會做很多的錯事。

在《中庸》上也有一句話是講因果的。孔子稱歎舜王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像舜王這樣,舜王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他的後母、他的父親、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於死地,他不僅沒有懷恨在心,反而總是反省自己的不足,甚至他得了天子之位還經常到原野上去號泣,為什麼去號泣呢?因為他不能夠讓父母歡心,他覺得自己作為兒子的子道、孝道沒有盡好,所以經常去號泣。最後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後母,也感化了天下人,所以孔老夫子稱歎他的時候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福祿壽都齊全的。

我們很多人學了《弟子規》,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反而發現家人對他越來越反感了,父母親對他越來越不理解了,那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看了舜王的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真正的原因。在《群書治要·昌言》也給我們說了這樣一段話:“事親而不為親所知,是孝未至者也。”你侍奉父母親,但是不能夠為父母親所理解,這是你的孝心沒有達到極致。我們看一看我們連自己身邊最親愛的人、最關心我們的人都不能感化,怎麼感化一般人呢?所以,“事親而不為親所知,是孝未至者也”。

對於這一句話,我以前還不是很認同,為什麼呢?因為,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經常應邀到各個地方去分享,各地論壇很多,工作也很忙,經常是晚上很晚才回到家,第二天又有課,所以飛機票都定到晚上,但是晚上回家經常是半夜三更,我去敲門的時候,我母親就很不高興,她已經警告過我幾次了,說:“你以後再這麼遲回來,別怪我下一次不給你開門。”有一次我回家又是十二點多,我就按門鈴,按了半天,我母親也不來開門。我又打電話,電話鈴響了,我也聽到裡邊有動靜了,心想,母親這一下終於來給我開門了,但是我母親上了一下洗手間,又回去睡覺了。結果我在外面等了兩個多小時,天氣又很冷,把我凍得夠嗆,我沒辦法了,就到地下室去了,地下室有暖氣,還比較暖和。當時我心裡就特別地不理解,覺得自己很可憐,經常在想:我出去弘揚傳統文化,又不是為了自己,人家一聽說女兒去講傳統文化,回家父母都是特別地關心,給她包餃子,做好吃的,又是問寒問暖的,結果我這麼辛苦回來了,還進不了門去休息。所以心裡就有怨言,覺得自己很委屈。但是想想大舜,我想他都能夠把後母給轉變,我這個親生母親不理解我,一定是我做得有問題。

我在論壇上講《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當時講得很感動,但是很沒有底氣,因為我母親都不能夠理解我。後來我經常和母親溝通,經常關心她的一些生活細節,現在我母親的態度就轉變了。有一次我要去青島講課,我就說:“正好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回家來探望一下您。”她聽了之後就說:“如果你工作太忙,你也不必回來了,還是工作要緊。”這一下,態度就轉變了。這一次,本來八月十五要回去和母親一起過中秋節,但是正好許昌有一個論壇,許昌這邊的老師,就特別地希望我去分享。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樣就找到了我母親,然後我母親就說:“我來做她的工作,讓她來出席你們的論壇,不必回來陪我過八月十五了。”這一個轉變就讓我們確實感受到,其實我們不能夠讓父母理解,還是因為我們的孝心沒有達到極致。

同樣的道理,“事君而不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如果我們侍奉領導,不能夠讓領導理解我們,這也是我們的忠心沒有達到極致,或者我們有傲慢心,或者我們沒有盡心盡力地主動和領導去溝通,說明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對領導交給自己的任務沒有盡心盡力地完成。“與人交而不為人所知,是信義未至者也。”我們與人交往,也不能被人所瞭解,這也是因為我們的信義沒有達到極致。這些道理都是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原因一定是在內不在外,如果我們想從外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這個問題無解,一定是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在《尚書》上也有一句講因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自然災害你還可以逃避,但是自己作惡,不知道回頭,這就不可逃避了。這一句話顯然是講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在《易經》上有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句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兩句話就是古聖先賢用來觀察一個人榮辱禍福,有沒有前途,有沒有發展的依據。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的高官,甚至是省部級的高官,最後鋃鐺入獄,被抓了起來,什麼原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不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嗎?這些道理可以從聶雲台先生所寫的《保富法》書中更加明顯地觀察到。聶雲台先生是曾國藩的外孫,和清政府末年那些權貴的後代子孫交往很多,耳聞目睹了他們起起落落的情形,把這些案例總結出來,寫了這本書。他發現貪財容易,賺錢容易,但是保持富貴三代以上那可就難了。他用自己耳聞目睹的案例寫了這本書,叫《保富法》。看了這本書,我們對於因果道理就更加地透徹了。

在2009年延安幹部學院秋季開學典禮上,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同志也這樣告誡:“貪官斂財從來都禍及子孫,廉官清白,多數能蔭澤後代。”可以說,這是通過學習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所得出的必然結果。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因果教育的歷史,現在也有一些人對那些貪官污吏算了一筆賬,認為是很不划算,怎麼不划算呢?一是政治賬,自毀前程;二是經濟賬,傾家蕩產;三是名譽賬,身敗名裂;四是家庭賬,妻離子散;五是親情賬,眾叛親離;六是自由賬,身陷囹圄;七是健康賬,身心交瘁;八是歷史賬,遺臭N年,也就是說,在若干年之後人們一提到他,還痛恨無比。這一個總結,就是告訴我們: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就是拿著珍珠彈射鳥雀,結果是得不償失。這就是我們講的第四個特點:內容豐富。還講到了因果教育。

我們今天的課就分享到這裡,我們下一次課再接著講。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