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上)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上)
2020-05-17

尊敬的泓萱主席,尊敬的顏院長,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師資班的同仁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歡喜,看到了很多學習傳統文化的新老朋友,一起彙聚在安徽國禎書院,來參加第一屆全國《群書治要》師資培訓班。我們都知道《群書治要》這本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彙聚了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華。但是這一本書是由文言文寫成,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很少有人能夠深入讀懂,所以就需要有一批年輕人來發心學習,承傳這一份寶貴的文化。我們今天借著這一個師資培訓班,也是希望能夠感召更多的同仁,深入學習研讀《群書治要》,能夠把這麼好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來學習。

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我們一起和大家分享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聖賢教育為當世所亟需?

第二個問題:中華傳統聖賢教育的核心是什麼?相對于西方文化而言,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如何進行聖賢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聖賢教育為當世所亟需?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孟子》上所說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經濟發展,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富裕,人們的口袋有錢了,但是是不是有錢之後,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呢?有很多專家學者發現,雖然人們有錢了,但是生活卻“貧富貴賤”都出現了一些身心不安的現象,那麼這些現象如何解決呢?

古人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百姓,要以教育為最重要,特別是倫理道德、做人的教育。那麼很多人說,西方國家也沒像我們那麼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啊?他們就是靠法制,不是把自己的國家治理的挺好嘛?也沒有出現像我們國家出現的這麼嚴重的腐敗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所以我們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我們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其實我們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我們忽視了西方的制度得以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到西方去留學,99年的時候,第一次到“劍橋”,來到了“三一學院”。我們的聶菲璘博士,就是“三一學院”的高材生。那麼當時,他們的教授就指著他們的建築物告訴我們:“你看我們的學校,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學校。”但是突然他發現,在一個中國人面前講“歷史悠久”,很不好意思。所以他又說:“當然,我們在中國人面前,用‘歷史悠久’這個詞要非常地小心。”換一句話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哪一個國家都不敢忽視。但是諸位朋友,我們作為中國人,有沒有像西方人面對他們的歷史文化的那一種恭敬心?那一種自豪感?是吧。我們四大名山,有很多上千年以上的寺院、建築、雕塑等等,但是我們看到這些歷史文物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生起自豪感?有沒有生起恭敬心?

西方的文化,它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所以你到西方去旅遊,很多人都帶著你去參觀教堂,他們的歷史文物除了教堂,就還是教堂。說明什麼呢?他們的歷史上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所以它的政治制度是維護了公平正義。但是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是由教會來教導的,他們並沒有忽視道德教育,只不過道德教育的主體是教會而已。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誤以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我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結果怎麼樣呢?確實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了,但是一到中國,就變味、就走樣。

比如說我們把西方的民主選舉引入選舉村支書,但是因為村民的道德素質、理性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誰給我的錢多,我就去投誰的票;誰和我關係好,我就去選誰。結果怎麼樣呢?出現了大量的賄拉選票,營私舞弊的現象。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越是實行民主,越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否則,會出現更麻煩的問題。

所以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完善,會有三個問題是不可解決的,當然至少是三個問題,還有更多:

〔1〕就是難以防患於未然。

古人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後。”這個倫理道德的教育,禮儀的教化,可以防患於未然,讓人根本去不做壞事,但是法律監督機制,它是“禁于已然之後”。比如說消極腐敗現象已經產生了,我們再把他關進監獄,你可以判他無期徒刑,但是他對國家造成的損失,是無可彌補的。

在《群書治要》中,有一本書叫《屍子》,它作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它說:假設你們家的房子著火了,有人過來把火撲滅,你會對他怎麼樣啊?你當然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很早就告訴你,要把這個牆的縫隙塗好,要把這個煙囪做得彎曲一點。你這樣做了之後,保證你終身都沒有失火之患。但是你是什麼態度啊?你覺得真煩、真嘮叨,把它當成了耳旁風,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被關入監獄,如果有人能夠進入監獄,把他給救出來,讓他免於牢獄之災,那麼會怎麼樣呢?他們家三族的人,全家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來可以孝敬父母,可以教育兒女、照顧妻子。現在的問題是,那些教導人們仁義慈悌道理的人,你學的這些道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要仁愛存心,”保證你終身不會被關進監獄。但是怎麼樣呢?卻沒有人對他感恩戴德,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道德教化沒有起作用,或者說是效果不彰的一個重要原因。

〔2〕如果我們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忽視了道德教育,還會出現《論語》上所說的:“民免而無恥”的現象。

孔子說:我們設置各種各樣的政令、法律、條款,用這個來引導人們,他觸犯了法律,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結果是什麼呢?人們因為懼怕處罰免於去做壞事兒,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設法地做壞事,免於法律的制裁,還以此沾沾自喜,“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比如說,我們在英國學習的時候,經常聽他們的新聞報導,有很多的青少年以強淩弱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非常的普遍,以至於被稱為“大不列顛不為人知的恥辱”。那麼青少年以強淩弱,青少年吸毒、賣淫、酗酒等等,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個被稱為“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ur)也就是說,他沒有觸犯法律,但是不道德,這個怎麼辦呢?他們的議會開會討論,但是也沒有找出好的辦法,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歷史上,道德教育是由教會來教導的,但是現代以來,很多人認為上帝死了,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了。他們的道德教育就沒有人來進行了,所以只靠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現代西方也出現了很多不可解決的問題。

這一點在《鹽鐵論》上說:“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你用法律可以制裁人,給以刑法的判決,但是培養不出一個人的廉恥之心,甚至你可以把他殺掉,但是你不能讓他成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

在《淮南子》上,也有一個類似的闡述,它說得更加具體。它說:法可以把不孝的人判處死刑,但是培養不出像孔子、曾子,也有說是墨子,這樣的行為。法能夠把這那些偷盜的人給以刑罰的判決,但是培養不出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節操。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學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麼所成就的呀?是因為畏懼法律嗎?是靠教育所成就的。所以,中國古代並不是法律監督機制不健全,而是因為它重視了道德教育,可以達到“刑期于無刑”的境界,有沒有設置刑罰呀?確實設置了,而且也很健全,但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人去觸犯刑罰。所以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盛世”,達到的結果是“囹圄空虛,刑措不用”,監獄空了,沒有犯人,這個刑罰都擱置起來,不必使用。所以,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不能培養出道德高尚的聖賢君子。

〔3〕如果我們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還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老子》上所說的:“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我們食品安全有問題了,就有食品安全法;我們腐敗現象很嚴重,就有反腐敗法;環境問題就有環境保護法;酒後駕車的人很多,就有酒後駕車的條例;現在又有了恐怖現象,又有反恐怖法。你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出一個問題就有一個法律來對治,這個“法令滋章”。但是怎麼樣呢?社會並沒有因此安定和諧,違法亂紀的人依然眾多。我們也看到現在西方國家也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監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員警短缺為憂。這個監獄已經不夠用了,犯人已經太多了,必須拿著納稅者的錢去建設更多的監獄。所以有人說:“我們不把資金用在教育上,我們就要把資金用在建設監獄上。”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把犯人、服刑人員教好,也是因為把監獄變成了學校,也是秉持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否則他會“二進宮,三進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所以現在監獄,據說很多服刑犯人都在討論什麼問題呢?有一個人進來了,就有人問他,說:“你是第幾次進監獄了?”他很不好意思,說:“我這是第一次。”結果沒想到對方怎麼說呀?他說:“你才是第一次啊?我已經第三次了。”你看他不以進監獄的次數多為恥,還反以為榮了,你說你把他關進監獄就解決問題了嗎?而且政府以員警短缺為憂,大的刑事案件政府都應接不暇,對於小的民事案件,鄰里糾紛等等,更沒有人來過問了。

我們再看《漢書》上怎麼說呢?說,你只是重視法制監督機制的健全,忽視了道德教育,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這個法律一出臺,奸詐的行為就產生,命令剛一傳達,欺詐的行為就興起,就像“以湯止沸,以薪救火,愈甚,無益也。”你看我們這個水開了,我們不是從釜底抽薪,而是怎麼樣啊?再給它倒上一些熱水,想把這個沸騰的水給止住,實際上只是在現象上解決了問題,延緩了症狀的發生而已。

在《袁子正書》上也說的很好,它說:“不能止民噁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你不能制止人們作奸犯科的心,只是用刀具刑罰禁止人外在的行為,給人以刑罰的處罰,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執行判決,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

在當代西方有一著名的倫理學家叫麥金泰爾,他以批判羅爾斯的《正義論》而著名,他寫了一本書叫《After Virtue》(《追尋美德》)。在這裏,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無論美德與法律之間在其他方面有著怎樣的緊密聯繫,對於法律的應用而言,它僅僅對那些擁有正義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發揮作用。無論道德原則有多麼具體和完美,如果人們不具備正義的美德,這些原則就不會起作用。”你看看,他還以批判羅爾斯的《正義論》著名,在當代西方是一個新的倫理學流派,但是他的話,和幾千年前荀子所說的話如出一轍,荀子說什麼呀?“法者,治之端也”,法律監督機制是治理的開端和憑依,“君子者,法之源也”,聖賢君子,就是具有正義美德的人,他是治理這些法律監督機制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是“法之源也”。這些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所以必須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

第二個問題,中華傳統聖賢教育的核心是什麼?特別是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是什麼?

如果說西方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它就是一種倫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所以有人把它稱為“倫理型文化”,這就是宗教型文化和倫理型文化的不同。所以在西方國家,制度建設是國家的事,道德教育是教會的事,他們叫“政教分離”,這個教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但是中國歷史上,是國家來推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它本身就是承擔著道德教育的責任,這個叫政治和教育是合一的,這個不是宗教。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就是倫理文化,所以教什麼呢?教人們“五倫大道”,也就是說,你要是做一個合格的人,做一個好人,必須把這五倫關係要處理好。我們現在都在講,你要搞好人際關係,搞好人際關係,如果連最起碼的五種倫理關係都搞不好,那你談不上搞好人際關係了。這五倫關係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我們看父子之間的關係。

父子。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情。我們看這個小孩,小的時候什麼事都不懂,他對父母有一種自然的親愛,自然的恭敬,自然的親近,這個就叫“天性”,這個就叫“道”。那麼,倫理道德的教育要順著這個“道”去進行,把這種親愛、尊敬,保持一生而不變,這個就叫“父子有親”。那麼怎麼樣才能保持不變呢?那就是父母必須慈愛教導兒女,兒女孝敬父母,我們看這個“慈”,上面是一個茲,下面是一個心,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慈”啊?就是父母念茲在茲,他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兒女的身上。所以你要經常打電話,向父母彙報一下最近的狀況。《弟子規》上也告訴我們,要每一天都要去向父母問安,為什麼要向父母問安呢?因為我們的父母時時牽掛著我們,所以你去向父母問安,一方面是關心父母,也是讓父母放心我們自己的狀況。

我們再看這個“孝”。“孝”上面是一個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沒有兩個。如果你有代溝,和父母不能溝通,他不理解我,說明什麼呀?說明我們的“孝道”沒有盡圓滿,為什麼打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從來沒有看到兒女和父母有代溝啊?因為我們有“孝道”的教育。

再看下一倫,君臣有義。

君就是領導者,臣就是被領導者,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應該以“義”來相處。“義者,宜也。”它和適宜的宜是相通的,什麼意思呢?做領導的有領導的本分,做被領導的有被領導的本分,他們各盡其責,這個責任才能夠承擔好。那麼領導者對屬下要有仁愛之心,不能夠自己是領導者,就對屬下呼來喚去,不把他當人看,這樣做就錯了。而被領導者對領導者要竭忠盡智。這個“忠”,朱熹解釋為“盡己之謂也”,就是你竭盡全力地把領導交給你的工作做好,讓領導放心,這就是盡到了忠心。

當然,在《群書治要》中,有很多關於如何當領導、當被領導者的一些論述,比如說做領導的,“君無事”,當領導者的就不要去做事,他只是管戰略、方向,而且怎麼樣呢?修身,自己修好了,就像堯,垂拱而治。靠什麼呀?自己修身有成。“任賢”,任用賢人,他自己就非常地輕鬆,把這個事情就做好了。所以做領導的如果有事的話,就是和被領導者易位了,君臣易位,那麼臣反而沒有事了,這個就是顛倒了。像《群書治要》中,如何做領導,如何做被領導,有很多的論述,講君道、講臣道,我們接下來的課有很多的闡述。

夫婦有別。

這個“別”並不是身份和地位的差別,而是職責上有分工。做丈夫的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因為什麼呢?他們的分工不一樣,男主外、女主內,男子創造經濟收入、養家糊口,所以要在外面工作,接觸的人也很多,不能夠見異思遷、尋花問柳,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女子的,她要承擔著教育兒女的責任,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說你沒有兒子就是“無後”了,當然這也是一種情況。如果你有了兒子,但是沒有良好的教導,成了敗家子、啃老族,那你這個兒子與其有、還不如不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那麼教育兒女,這麼重要的職責由誰來承擔呢?必須由他母親親自來承擔,既然如此,就要“言傳身教”。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給兒女做好榜樣。這樣的話,就是要求她有德行。

長幼有序。

告訴我們,一家的兄弟姐妹的出生是有自然順序的,這個順序不能夠顛倒,所以必須“兄友弟恭”。像我們同一個師門,也有先入師門,後入師門的早晚不同。剛才我們介紹的時候,把次序稍微給搞錯了一點,我們是按照進師門的先後次序來排序,這個叫“長幼有序”。所以兄對弟弟妹妹要友愛幫助、關心教導,弟弟妹妹對兄長要恭敬、要聽從,一家的兄弟姐妹團結在一起,才能夠有力量。

所以你看我們歷史上,經常有這些典故,說有一家十個兄弟,經常彼此紛爭,也不是很團結,父母看了就很擔憂。於是,把他們召集在一起,拿了十根筷子,然後讓他們一根一根的把它折斷,每一個人都很輕鬆地把這一根筷子都給折斷了。然後,又讓他們把這十根筷子綁在一起,再讓他們試一下,結果,沒有一個兄弟能夠把十根筷子一起折斷,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像一根筷子一樣很弱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們眾志成城彙聚在一起的時候,同心協力,就能夠無堅不摧,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家的兄弟姐妹要團結一致,家和萬事興。

最後一倫講朋友有信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這個是鄭康成的注解,什麼是“朋友”啊?我們在同一個師門學習的,這個叫“朋”,但是,雖然不在一個師門學習,志同道合,這個叫“友”。也有人說,一個師門之中,也有不志同道合的,那麼,同在一個師門學習,又志同道合的,這個叫“友”,所以這個“友”比“朋”更進一步。所以我們志同道合的人凝結在一起,就能夠把《群書治要》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一個人的力量就是有限的。

當然,這個朋友擴而言之,就是和我們地位平等的人,如何相交往、同倫之間如何交往,就是要守住一個信字,一個“亻”加上一個“言”字,告訴我們人言為信,人所說的話必須守信用,否則那都不是人所說的話了。

所以這五種倫理關係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很多人說這個傳統文化不講創新,這個道是不變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在古代的時候有五倫關係,在現代社會仍然要講五倫關係,你不按照這個道去做,你就會和人處不好關係。“處世成障”就是遇到事情都會有障礙。

我們特別看一看“君仁臣忠”。君仁臣忠,它是告訴我們管理的這個特點,也就是中國式管理的精髓。

我們現在都在講“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君仁臣忠”。領導者仁慈、關愛、教育屬下;屬下竭忠盡智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是一體的關係,不是對立的關係。

所以你看在這個《群書治要·史記》中記載,歷史上曾經出現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

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就是把法律建設得非常得嚴苛,結果老百姓不敢欺騙他;

子產做鄭國的宰相,他把法律監督機制設立得很健全,老百姓不能夠欺騙他。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治理單父的時候,他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結果怎麼樣呢,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

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的境界。所以很多西方人,他看不懂傳統文化,他批評說中國人不講人權。為什麼中國人不講人權呀?不是說中國人沒有提出人權這個概念,就不講人權,他有更好的理論、更好的方法,已經把人的權利保護得很完美了。

因為什麼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很容易理解:有一個企業有很多海歸派,都是高管,很傲慢。他們這個老闆想讓他們學習《弟子規》,結果他們說我們都海外留學博士,還讓我們學《弟子規》是吧,是不是太小看我們了,這個太小兒科了吧,所以他們也不學。這個董事長,他自己對傳統文化很認可,所以他自己身體力行,堅持學習,結果慢慢的,就把這個整個的企業全都帶動學習《弟子規》了。

過了一段時間,幾年之後,結果有一個,中層管理人員發了年終獎,他看了之後就不滿意了,他來找這個董事長,他為什麼不滿意啊?你看一般的企業會不滿意在什麼地方,你給我的太少了,我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才給我這麼一點回報。這個管理人員是什麼不滿意?他說董事長,你給我的錢太多了。我覺得應該把更多的錢用來弘揚傳統文化,用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他是不滿意在給自己的錢太多了。

我們從這裏去思考,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呀?因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個領導者他作之君,作他的領導管理他、率領他;作之親,又像親人一樣、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屬下;還怎麼樣呢,作之師,作他的老師,引導他、教育他,結果怎麼樣呢,他感恩戴德都來不及,還需要上街示威遊行給你來進行對立嗎?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你看我們很多父母對兒女也是盡心盡力,有求必應,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是吧。但是這個兒女也是不知道感恩戴德。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他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甚至還認為你付出的不夠,什麼原因呢?就是作之師,這一個職責沒有承擔好。一個家長也是要起到君親師的責任,所以要“愛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你只是愛他,滿足他的欲望、滿足他的要求,結果他的欲望越來越膨脹,胃口越來越大,提出一些越來越不合理的要求,你怎麼辦呢。十件事你九件事滿足他了,只有一件事沒有滿足,他會一哭二鬧三上吊,是吧,什麼原因,就是教育沒有跟上。要怎麼教呢,後面我們接著講。

中國歷史上教育的效果非常得好,比如說我們看貞觀年間,貞觀六年的時候,唐太宗命令放三百九十位判了死刑的犯人回家過年,第二年秋天再回來接受死刑的判決。結果怎麼樣呢,結果這三百九十位被判處死刑的犯人,無一例外地按時回來接受死刑的判決。換一句話說,死刑犯都有誠信。說明什麼呢,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我們怎麼教、會不會教、願不願意教。

所以《六韜》上說:“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很多企業老闆說要學執行力,拿出西方第一本關於執行力的書,看了一看,好像還能看得明白,看了第二本、第三本,越看越糊塗,不知道應該怎麼樣獲得執行力。其實我們只要打開《弟子規》,前面“入則孝”有四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把前面的父母給他改一下,老師呼,應勿緩,是吧;再改一下,領導呼,應勿緩;再改一下,老闆呼,應勿緩,還有比這更高的執行力嗎!

所以,中國人看問題都是抓住根本,當然你希望屬下象兒女對待父母一樣對待老闆,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去關愛屬下呢?我們應該以父母關愛兒女的心去關愛屬下,而且還要教育他,你就有執行力了。所以方法很簡單,大道至簡。這說明傳統文化它是一種倫理道德教育的文化,你把五倫關係先處理好,你才能夠做人,做得合格了。

所以這五倫大道,不是我們把他記下來,考試的時候我們會默寫、對答如流,是我們真正能夠在生活中把它做到、這五倫關係都能處理好,我們才是一個合格的人。

第三個問題我們講一講,如何進行聖賢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就說怎麼教,我們給它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高度重視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所構成的完整體系。很多人說我們也很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必要,對不對呀?比如說在2006年左右的時候,我們國家也很難得提出 了榮辱觀,是吧。很多地方,也應他們邀請,我去給他們講社會主義榮辱觀,但是我們到了這些地方,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什麼共同特點?就是這個市的一把手,這個企業的一把手,比如說市委書記,企業的黨委書記等等,都有更加重要的工作,而不能來現場聽,不能夠出席。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他們的心目中我們去上一個項目、我們去拉一個投資、我們去談一個合作,我們創造經濟收入,增長GDP,這個對於我們來說更加實在、更加有效,對吧。但是教育,那都是教下邊兒的,讓他們聽聽就夠了。所以看了這個現象我們就知道了,沒有人真正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中國古人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他確實是從建國理念的高度來重視。所以《禮記》上告訴我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很明確,是使人善良增長,過失挽救。

但是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是不是還在秉持這一個理念?各位朋友都是從大學過來的,很多都上過大學。我們想一想:是大一的孩子好教,還是大四的孩子好教啊?我們再想一想:是小學生更加尊敬老師,還是博士生更加尊敬老師?小學生。換一句話說,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啊?沒有。我們周日週六的時候送孩子去學什麼了?有沒有像大家這樣千里迢迢的來這兒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沒有去送孩子學習《弟子規》,怎麼樣做人的?大部分人都送孩子去學習鋼琴、學習跳舞、學習英語、學習技能、奧數,是吧。這說明什麼呀?說明教育、高等教育變成了高等知識技能的傳習所,做人的教育已經沒有了。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呢,因為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失誤是盲目地模仿西方,這是錢穆先生所說的。為什麼我們不能盲目地模仿西方啊,因為我們剛才講了西方的道德教育是由教會來教導的。其實即使在他們的大學裏也有教堂,大家有沒有注意,西方的大學裏基本上都有教堂。他們的教會主管了道德教育,所以有人進行道德教育,高校就不必進行道德教育,但是我們的歷史傳統,不是這樣的,我們的教育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宗教共同來承擔的,所以不能把學校教育變成知識技能的傳習所,必須把做人的教育提上日程。這也是為什麼習總書記在三月份主持召開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任務,我們看這個立德是不是就是長善,救失是不是就是樹人呢。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

所以現代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呢?那就是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重視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貫穿一個人一生的過程。

很多人很重視胎教都向西方去學習,認為好像西方人比較重視胎教,其實中國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胎教。早在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懷孕的時候就做到了“目不識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因為她不好看的景色、形象、場面都不去看,淫詞歌舞不去觀聽,口裏講的話很溫柔,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聖人。當然這個孩子出生以後,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給孩子做表率。  

很多母親不明白這一點,一邊拿著話筒打電話,一邊抱著孩子餵奶,結果對方問她說:“你的丈夫在不在家呀?”她說:“他不在家。”因為對方想請她的丈夫出去喝酒,應酬,她不想讓丈夫外出,明明丈夫就在茶几面前喝茶,結果她拿起電話說:“他不在家,他出去幹什麼,幹什麼了”。結果怎麼樣呢?都被這個孩子給看到了,聽到了,他誤以為做人就是可以說謊的,說謊是可以獲得很多利益好處的,所以他就學會了說謊。還有很多人抱著孩子餵奶就在生氣,大發雷霆,所以這個孩子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所以你看父母脾氣暴躁的,孩子的脾氣也依然暴躁,這個就叫“身教”,這個就叫潛移默化。

這個教育是貫穿了一生,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所以我們中國人有祭祖的傳統,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這個民風自然歸於純厚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連祖先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所以祭祀祖先培養了一個人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當然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宣講祖先的德行,每當春秋祭祀的時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幹什麼呀?告訴你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對國家有什麼貢獻,他對國家做出了哪些千秋偉業,有什麼德行我們可以學習效法。

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認祖歸宗,去力述祖宗積德之長,我們祖先,從父親母親一直到祖父母,再到前邊,祖宗有哪些積功累德的事,才有我們今天能夠坐在這裏認真地學習傳統文化,那不是你自己的功勞,所以你這個知恩報恩的心才會生起來。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而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就是孝順父母。

當然孝順父母只是根,只是基礎,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教育內容。比如《漢書》上就說,“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古代的聖王沒有不把教化人心作為最重要的事情的,在國都設立太學,在城鎮、鄉村設立“庠序”,就是鄉間的學校,就像我們國禎書院這樣的都是道德講堂,都是“庠序”,它起到倫理道德教育的作用。

如果每一個鄉鎮,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這樣的道德講堂,那我們想一想這個社會風氣是什麼樣的,我們就不用全國各地的人都跑這麼遠的路來學習傳統文化了。他就近,每一天,每一個星期,每一個月都可以接受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就是教導人們“仁,義,禮,智”的德行,而且運用在社會生活之中,所以效果很顯著,他的刑罰很輕,但是沒有人作奸犯科,觸犯法律,這都是教化盛行,所以社會風氣非常淳厚,這個“美”就是善的意思,美善。

那麼怎麼樣,真的學習傳統文化,學習《群書治要》就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嗎?那我們看一看讀經典是不是可以達到反腐敗的效果,比如我們看《大學》上有一句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很多人說就是看了這句話,我不敢學習傳統文化了,因為告訴我們德行很重要,財富不重要。你看我們很多人批判傳統文化,都是我們首先把它誤讀了、誤解了,然後再去批判這個誤解後的傳統文化。這個話什麼意思呢?告訴我們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我們學習植物的人就知道,植物的枝葉花果延伸到哪里,它下面的根必須延伸到哪里,這叫“厚德載物”。所以你看它枝繁葉茂。

你看國禎集團影響很深遠,財力很雄厚,有很多公司,分公司,這是枝葉花果,原因在哪里?要尋根,根在積累了深厚的德行,特別是像我們國禎書院這十年來,培訓了七萬多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都是義務的,都是公益的,這都是在積功累德,所以這個根紮得很深厚,枝葉花果才越來越繁茂。所以《中庸》上孔子在評價舜王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像大舜那樣,既有他的位置,也有他的俸祿,也有他的名聲,也有他的壽命。

很多人說那顏回也很賢德,他不也是很短命的嗎?顏回雖然世間的壽命不長,孔子雖然在世的時候雖然不被重用,但是他們被後世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受到各個朝代皇帝的尊重和禮拜,所以他們得的名是什麼呀?他們得到的位是什麼呀?“素王”之位,是千古之名,是無疆之壽,是萬世之祿,這個回報更豐厚,所以我們要這樣來看才能看得深遠。

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發展前途,在《尚書》上有一句話,你看一個人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這個“荒”是荒淫無度的意思,太過分了,“內作色荒”對內興起迷戀女色之風。“外作禽荒”,對外喜歡打獵,古代的遊戲主要就是狩獵。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你看你打獵的時候心是動的,而且射殺的心是嗔恨之心,讓你心發狂,很狂野。“甘酒嗜音”,喜歡飲酒,沉溺於靡靡之音。“峻宇雕牆”,住的房屋又高又大,而且牆上還雕刻著花紋,雕樑畫棟。怎麼樣呢?“有一於此,未或弗亡”,以上六件事情只要有一件事你情做了,那都沒有不滅亡的,更何況現在很多領導幹部這六種全都做了呢?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所以很多人說這個人為什麼鋃鐺入獄了?就是因為他站錯隊了。這句話絕對不在經典之中。你再站錯隊,你沒有作惡,會無緣無故把你關進監獄嗎?是吧!

所以很多人特別喜歡學《易經》,這次我們專門有秦芳同學給大家分享《周易》中的道德修養。《易經》其實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還有一句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你看為什麼鋃鐺入獄了?都做到省部級以上的領導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惡貫滿盈,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所以《尚書》上也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逭”。天災人禍,我們通過反省改過,我們還可以逃避。如果一個人自己作惡,不知回頭,那就是不可逃避懲罰。“逭”就是逃的意思。所以你看你如果真正學習傳統文化,熟讀四書五經,你還敢去作奸犯科嗎?你還敢去貪污受賄嗎?是吧!

中國古人在學校裏面學的內容主要圍繞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看“修身”,就把這個人這些貪心都給去掉了。比如說“修身”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戒貪。

就像《大學》上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後邊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換一句話說,修身從哪里修起呢?“修身”從“格物”來修起。“格物”就是革除物欲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戒貪。在《貞觀政要》上記載著唐太宗對臣子的對話,他是完全把《群書治要》的理論運用到治國之中。他讀歷史,他總結了一個經驗,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你看看中國古人的用字都很講究,都非常地謹慎,但是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他都是說一定,那就是沒有例外的。

那我們看現在的腐敗分子之所以鋃鐺入獄,其實都敗在一個“貪”字上,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利:

首先我們看看貪財

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看這些貪官就是沒有學這一句話,結果本來可以平步青雲,但是卻鋃鐺入獄了。這個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一定是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必然的規律。

正是因為熟讀四書五經,所以曾國藩他做到了四省的總督,相當於我們四個省的省長,可以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就是軍中的一文錢他都不會挪做私用,為什麼呢?因為他明白,不是正當得來的收入,也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所以古人告訴我們,這個財富不是賺到我們手,貪到我們手就是我們的了,它是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坑蒙拐騙換來的,後來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雖然賺到你手了,還沒等你享用,就曇花一現給收回去了。

我們看現在很多的案例報導,說這個腐敗分子的家裏放著一捆一捆的人民幣,全都還沒有打開。換句話說,這個錢多得對他已經沒有用了,但是到什麼時候有用了呢,就是要打開算他貪了多少錢,給他定罪的時候派上用場了,你說活的冤枉不冤枉啊!是吧。

其實人一生的吃、住、行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即使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你說你貪那麼多的錢有什麼必要嘛。你有再多的錢,我們現在吃三餐飯不夠,有的人加夜宵,那還不是很健康,也不是很正常。那我們有好幾棟別墅,有一個花園別墅、有個海邊兒別墅、陽光別墅,請問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歸我們的是多少床啊?六尺床而已。所以沒有必要為這些身外之物鋌而走險。

那麼還有水災、火災也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漂奪走,還有盜賊,像黑社會也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最後一點防不勝防,就是不肖子孫,不賢德的敗家子兒、啃老族也會把不義之財給敗散掉。

當然,古人這不過是抛磚引玉,告訴我們不義之財不能貪。現在還有醫院,還有股市,都可以把不義之財敗散掉。所以《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饑渴,結果怎麼樣呢?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有的人不貪財了就開始怎麼樣了?就喜歡貪色

中國古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這一句話不是形容,它確實是要非常地小心謹慎。像《尚書》上也說:“天道禍淫最速”,天道自然的規律就是給那個淫亂的人、放縱的人、過分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所以你看這個古書,對這些放縱情欲的人,那都有很多的這種不良的案例結果。

比如說,大家可以看一看《欲海回狂》;看一看《壽康寶鑒》;看一看《太上感應篇彙編》,這裏邊有很多歷史上真實的案例,確實把你的這個福祿全都削完了。那我們看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又有很多的性病,這種、那種的性病讓人防不勝防,都是致命的,這都是天道禍淫的表現。

還有就是貪名

就像我們知識份子,可能對財、色看得不是很重,但是就喜歡出名。古人說“避名如避劍。”逃避這個名聲就像逃避劍一樣。為什麼呢?名也是一種福的表現,“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符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怎麼樣呢?名不符實,德不配位,就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

所以不要想著去成名,而是怎麼樣呢?盡心盡力地做自己的本分,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向大家分享心得體會。當然這個名和錢是一樣的,這個錢它他本身沒有善惡之分。看你把它用在什麼地方。你有了錢去吃喝嫖賭,那你是造惡,給自己埋下禍根;你有了錢去弘揚傳統文化,去做善事,幫助人覺醒,那你就是為自己積功累德。

所以名也是如此。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這說的是古代的最高領導者、國君,因為他發佈一個命令、說一句話,如果是好的引導,使全國人都受益;他發佈一個錯誤的命令,說一句錯誤的話,使全國人都受害,那麼他這個結果也會很嚴重。

那麼在我們現在是一個網路的時代,新媒體非常發達的時代,有很多網路大V,還有很多的歌星、明星也都是有很多的粉絲,那麼他們說一句話也是影響很多的人,所以也是“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說話就更不能夠不謹慎。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聞報導,說突然一個歌星自殺身亡,突然一個影星出了車禍,還有一個影星得了絕症,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什麼原因呢?我們看一看他們所唱的歌,看看他們所拍的電視劇、電影的內容,你就明白了。不用我們多說,自己就觀察出來了。所以要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最後就是貪利

這個利,除了金錢以外,凡是有利於我們的環境條件,很多人都會去貪。古人告訴我們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利益獲得現前的時候,首先考慮一下符不符合道義,如果這個是不符合道義,那送到我面前也不能夠去貪,要想到它符不符合道義。

總之,古人提醒我們:“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你看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碩士、博士一直走上工作崗位,好不容易有一個好的地位名聲,可以讓父母放心,可以為國家做一些貢獻,但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在一個利益、欲望、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付諸東流,那是在傾刻之間。

所以怎麼樣?古人提醒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覺得很得意,你看我是領導,他們都要拍我的馬屁。實際上,人家是拿著誘餌來誘惑你,希望你跳進這個懸崖,如果你把持不好,跳進了這個懸崖,你想翻過身來還可不可能?後悔,後悔,那都是到後面才悔,悔之晚矣。

所以你看,我們學了《群書治要》,是不是可以防患於未然,“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讓人根本就不去貪污腐敗,這就是道德教育的效果。那我們上半場的分享就先到這裏,我們再休息二十分鐘然後接著講,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