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传统文化与中国之治》下集
Video directory
Video text
《传统文化与中国之治》下集
2020-04-16

这个《跪羊图》就是提醒我们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确实是连禽兽都不如。这个是告诉我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音乐,它能够起到良好的道德教育的效果,而且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能够让人的心发生改变。

现在科技发展,也有喜欢做小视频的,像我们现在做微视频,其实这个微视频也起到了教育的效果。我们看有一个微视频,题目叫《路过》。

这个《路过》就是提醒我们,其实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做儿女的往往粗心大意。比如说父母心里,他时时刻刻都挂念着儿女,所以拿起电话就会问寒问暖问个不停。但是我们体会到父母的牵挂,还会很不耐烦,说:“你不知道,我很忙吗!”你看,总是想到自己,你就会看不到别人的需要。

我们现在很多人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第一个“忙”就是忙碌的忙,一个“忄”加一个“亡”字,看到这个字你就知道什么叫“忙”了,就是我们的心已经不敏锐了、已经不觉悟了,已经看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第二个“盲”就是看不见的“盲”;第三个“茫”就是茫然的“茫”。虽然赚了很多钱,事业很成功,但是换得的是家人怨声载道,妻离子散,这个就很茫然了。说:“我这么样的忙碌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太忙碌而看不到周围人的需要。所以,这个“忙、盲、茫”的人生要避免,就要求我们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边的人,去关心他们,感受他们的需要。所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就能够感受到领导的需要,能够感受到同事的需要,所以你看,这个“孝”多么的重要。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礼乐文化它是从内心让人变得有仁慈之心、有爱心,让你的心变得很柔软,而且心平气和。一个心平气和的人,怎么会和人家吵架呢?怎么和人家去厉声厉气呢?这个是礼乐的教育。

此外还有建筑。比如说绘画、雕塑等等,都起到了教育的含义。中国古代的建筑物最重要的有三种。

第一是“祠堂”。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它教导的是“孝道”,教导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比如说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为什么叫“四知堂”呢?因为东汉的杨震,不收“四知财”,这个财有“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他是不接受的。后来,后人要纪念他的德行,所以把他们家的堂号取名为“四知堂”。那我们想一想,凡是杨家的后代子孙,从这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啊?说我们家的祖宗,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言行要小心谨慎,不能因为我的言行给祖先抹黑。

所以这些建筑起到什么作用啊?它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比如说,做生意的人特别喜欢供奉财神,为什么供财神呢?供财神范蠡。为什么供范蠡呀?因为他“三聚财,三散财”,大家认为他很会赚钱,所以供奉财神是为了学习他的品质——“千金散尽还复来”。想赚钱先要学会“舍”,“舍得”、“舍得”,不是说你在他面前放上一百块,改天他就保佑你得一百万,这就是把教育变成了迷信。

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很遗憾,没有学到经典,没有学到这些恒常不变的道理,去学什么呀?去学迷信了。比如说看很多的警示片,有很多领导干部,带着很多钱,到这些佛教的名山去供僧、去布施。最后回来之后,仍然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最后被抓起来了,还说:“这个佛菩萨都不灵了。”这不是佛菩萨不灵,是我们把教育变成了迷信。

为什么呢?在佛经传到中国之后,皇帝、大臣也非常地愿意学习。在《梵网菩萨戒经》告诉我们:“不作国贼、不谤国主。”这是佛陀对弟子的教诫,“不能够出卖国家的利益去做卖国贼;不能毁谤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各级领导人。”在《璎珞菩萨戒经》上也有两条,说:“不漏国税、不犯国制。”你可以做生意,但是绝对不可以偷税漏税,更不能够触犯国家的各种法制规章。所以你说你学佛、你信佛,你没有依教奉行,那是学佛、是信佛吗?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很多领导干部为什么出现问题呀?他不知道“塑像”它是教育的含义,把它当成了神明去顶礼膜拜。中国人有句话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对吧?他怎么能保佑你呢?

那为什么我们要供奉这些像啊?比如说我们也供孔子像,而且历代的皇帝都到孔庙去祭孔,都是行最重礼,三跪九叩首的礼。像康熙皇帝当初去孔庙的时候,他就想行鞠躬礼,立而不跪。但是到那儿之后,他觉得这个礼不够尊重,所以他就改了,就改成了跪拜礼;结果他行了跪拜礼之后,还是觉得这个礼不够尊重,最后他行的是三跪九叩首的礼。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种“尊师重道”,对为万世师表的一种恭敬之心。所以孔庙供着孔子像,是不是你考试不及格,冲“孔子”鞠两躬,你就可以考试及格了呢?这就是把教育变成迷信了。供奉孔子像,第一就是“见贤思齐”,看到孔子要向他学习;第二,看到孔子,就要想到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它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尊师重道”。

第三就是城隍庙,城隍庙供奉的是“十殿阎罗”。告诉你“说谎”,古人讲“妄语”会有什么结果,你对人缺斤短两会有什么结果,违犯什么法律有什么结果。这里边都是很形象的,你看了一圈儿,心里很震撼,就不敢作恶了。

所以这些建筑也都起到教育的效果,这个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但是我们不认识这些教育,就把它当成迷信了。

第四个就是宗教教育。这个就是指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他们要到中国来传教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的有信心,所以怎么样呢?知道他们也影响不了多少人,所以欢迎你们来传教。那么基督教的传教士发现,在中国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最多的,但是效果是最差的。为什么呀?因为当时中国人有自己本土的这些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也非常的有信心,虽然欢迎他们来传教,也不会影响多少人。这些教育核心都是“仁慈博爱”,所以把他们这些好的方面也都汲取。

这四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共同配合,才把人教好。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制度建设要导人向善。

这是我们十九届四中全会要进行制度建设。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就是西方人,他的教育是由教会来负责,他的政治制度和教育是分离的。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制度本身就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所以你的制度一定是“导人向善”,它一定是背后有价值观的。

刚才讲了“百善孝为先”,“孝”既然如此的重要,那我们看,古人的制度是怎么样维护的呢?首先我们看教育制度,在《汉书》上说:“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也就是说从教育上看,首先,在国家设立太学;在乡间设立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这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古代实行“科举制”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四书五经”,都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为要义。所以你要想去当官,你已经首先学了这些内容,你对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已经是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在选拔制度上,在汉代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你不是说“孝”很重要吗?那么这个“孝”,他就会对国家忠,“廉洁”就没有贪心。所以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候补。那为了避免这个地方官把自己的亲属推荐出来了,谁给他送礼多就推荐谁,还有一个制度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你为国家推荐的人,确实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那推荐者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所以古代的宰相是谁当的呢?并不是最有才能的人来当的,而是最不嫉贤妒能,能够知人善任的人来担当的。反之,你手下有人才,你嫉贤妒能,生怕别人超过你,把人才都给埋没了,一旦发现,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

所以古人点评政绩,地方官的政绩有一条就是,是不是“举孝廉”,如果你连续几年,都没有为国家“举孝廉”,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你这个地方官的政绩,是不合格的。那么这样的制度一实行,德才兼备的人都被举荐出来。那么这个国家就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结果是什么呢?《汉书》上说:“郡举孝廉,名臣辈出,文武并兴。”实行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之后,是文臣武将层出不穷。

再看考试制度。像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它的内容,都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

再看法律制度。《孝经》上有:“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被判处“五刑”的,最重的刑罚有五种,一共有三千多条。但是,罪最重的是什么呢?是“不孝之罪”。我们也讲了“不孝”,像在唐朝的时候,一个人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按律都是死罪。

激励机制,像很多人说,我们这个都是“官本位”。其实我们这个“官本位”,也没有做完全、彻底地了解。什么是“官本位”呢?孟子说:“爵一、齿一、德一。”就是让我们尊敬有爵位的领导者、让我们尊敬上了年纪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为什么古代的领导者如此地受尊重啊?因为他们在选官用人的时候,就秉承了这样一个制度,那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公不与。”也这是说你的领导的位置没有德行的就不给予,你没有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个俸禄也就不给你。

换一句话说,中国古人的制度设计,是非常符合人情的,什么是人情啊?孔老夫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试问哪一个人不喜欢有钱,不喜欢受人尊重、高高在上呢?谁都喜欢呀!那么好了,既然人人都喜欢富贵,那我就要引导人们去正确地追求富贵。怎么样呢?你想受人尊重,你必须有德行,你德行越高,你的位置越高。你想有钱,你必须对国家建功立业,你对国家的功劳越大,你越有钱。这样就怎么样呢?这样就使人们不仅仅地去追求金钱,而是追求德行;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所以其实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官制度,它就是能够把那些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能够笼络在统治集团。就是最有德行、有能力的人,都来做领导、做官,这个精英治理,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孔老夫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子贡他是做生意,很有钱。当时鲁国有一个法律,说:你到别的诸侯国路过,看到鲁国人在那儿给人做奴婢的,你能够把他赎回来,让他阖家团聚,你就可以到政府去领一笔赏金。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鼓励人们去做好事。但是这个子贡,他做生意很有钱,他去把人给赎回来了,就没有去政府领这一笔赏金。孔老夫子听了之后,不仅没有赞叹他,而且这样说:“赐,失之矣。” 赐就是子贡的名。在古代,老师、还有父母可以直接称他的名,这也是说明了,老师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

子贡这件事为什么做错了呢?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很少,贫穷的人很多,你自己很有钱,把人赎回来了,没有去领赏金,好像你德行很高。但是因为你这个行为,就破坏了这个制度。为什么呢?如果以后再有人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想把人赎回来,他又想了:你看人家子贡把人赎回来了,都没有去政府领赏金。而我要把人赎回来,再去领赏金的话,那我和人家子贡比起来,就显得不那么高尚了。但是他又没有你有钱,因为这一犹豫,可能很多人都不能够再被赎回来了。所以你看似是很高尚的行为,实际上破坏了这一个制度。所以他并没有赞叹他。

他的另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他看有一个人落水了,他见义勇为,就把他从水里给救起来了。这个人当然感恩戴德,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救命之恩、对他的感谢。子路就接受了。孔老夫子听了之后,就很欢喜,赞叹他说:“子路这件事做得好!”为什么做得好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会争先恐后地去救落在水里的人了。因为怎么样呢?好人有好报。

所以我们现在,鼓励人们见义勇为。但是,很多见义勇为的人,过几天行贿受贿大摇大摆地出来了,首先是去找那一个把他送进去的人,怎么样啊?打击报复。最后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最后没有人敢再去见义勇为了。那为什么有的老人,他跌倒了没有人扶呢?因为那个法官说了,你首先要证明,这个老人不是你碰倒的。那你看我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吗?我去做好事儿,我还要自己拿出证据来说:“这个老人不是我碰倒的。”这就不鼓励人们去做好事儿了。

所以这个制度的设计,一定是要“导人向善”,要鼓励人去做善事。再比如,像古人也对“高薪养廉”的问题,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他说:哪一个人都希望官吏廉洁,但是只是想让官吏廉洁,但是给他们的俸禄却非常的微薄,这种微薄的俸禄,不足以让每一个官吏都廉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赡养父母都不够,然后你还要怎么样?让他们去承担很大的责任。这个古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叫“渴马守水,恶犬护肉”。你让那个很饥渴的马去守护水源,让很饿的那个狗去看护肥肉。你说让它能够不去越雷池,确实也是很难的。

所以怎么样呢?他说:“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你只是想让官吏廉洁,但是不知道给他们加重俸禄。那么这样的话,官吏就会欺骗,而且会有一些浊恶的做法。“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如果你知道要提高公务员的工资、领导干部的工资;但是不知道减少他们的人数,那么人民的负担就会很重了。就是你竭尽了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供给这么多人这么高的工资。所以你要想高薪养廉,首先要怎么样?要裁员,就是说要使公务员的队伍高效、而且人要少。

“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缺。”你知道减少人员的数目,但是不知道让他们要竭尽全力,珍惜自己的工作职位,那就会显得事情繁多而职位短缺。所以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改,高薪养廉,但是一定要减少公务员的人数。减少了人数,让这个公务员能够竭尽全力地、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这个工作,给他很高的待遇,让他很珍惜自己的位置,他去贪污受贿也有很大的风险。这样的话,才能够起到“养廉”的作用。

所以,中国古代的制度其实并不是不完善,它是非常的完善。因为重视了道德的教育,可以起到什么效果呢?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刑期于无刑”,就是刑罚可以搁置不用。“刑措不用,囹圄空虚。”这个刑罚都搁置不用,监狱空无一人。为什么呢?因为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

第三,就是要重视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在《说文解字》上,对“教”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个“上”就是家长,就是老师,就是领导者。他们怎么做,下面跟着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这句话就很有味道了,因为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我们是在“说教”,而没有把正确的做出来。

比如说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在吃饭,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做父母的,夹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谁的碗里呀?放在了(孩子)的碗里。结果这个爷爷奶奶一看,也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呀?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养成了。所以没有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做父母的不会教,把他们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这个“教”一定是“身教”,而不是言教。

我们说现在的人,他不知道孝敬父母,这是一个结果,原因是什么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人教了。在古代的时候都是大家族,这个孩子从他的父母如何对待爷爷奶奶的身上,就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父母给他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现在,父母不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偶尔周日回家一趟,这爷爷奶奶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很早就要去上市场买很多好吃的,开始准备、开始做饭。走的时候,抹抹嘴,扬长而去,又留了一大堆的盘子、碗,让爷爷奶奶去洗。所以你从父母的身上,学到了如何孝敬父母吗?

走上学校,古人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我们看《论语》,有很多关于“孝”的问答。但是我们现在从小学、初中、高中,上到了博士、博士后,有没有一堂课,教过我们如何孝敬父母的呢?是吧?没有教过呀!所以他不会,也是自然的,这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那么像我们在中国,我们觉得爱国,没有国哪有家?是吧?这个爱国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香港人他有没有这种意识呢?没有这种意识,为什么没有这种意识啊?因为没有人教。没有人教,他怎么会有爱国的情怀?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从太子就开始进行教育。在《汉书》上记载,说:“古之王者”,太子一出生,就要给他以礼仪的教育,这个“礼”也是一种制度,古代的礼制。怎么样教他呢?使读书人背着他,使有关的部门、有关的人员,整齐他的官服、官帽,去拜见“天”,让他对“天”有敬畏之心。对这个“天”,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也就自然有敬畏之心。“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本来他是在这个人的背上背着的,但是要过比如说这个处理朝事的朝堂的时候,还有过供奉祖先的牌位的庙的时候,他都要把他从背上放下来,而且要小步快走,这都是表示一种恭敬之心。这就是仪式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种习惯。

就像《弟子规》上所说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你说我们家就是不兴这一套,我们家就是孩子先吃,什么“长者先,幼者后”啊。“长者先,幼者后”就是让孩子从一点一滴培养起感恩之心,因为你的父母、你的爷爷奶奶,又是烧饭、又是做菜、又是洗衣服、又是收拾卫生,他们还没有先动筷子,你作为晚辈的,对这个家庭的贡献最少、付出最小,你有什么资格先动筷子呢?你看这一个动作就培养了他的感恩心。你说“没有这一套”,到你老的时候,你想让他来照顾你,他说“对不起,你从来没有教过我。”他不是突然间就会学的,突然间就有“这一套”的。所以自从他是赤子的时候,就是这个小孩子的时候,这个教育已经在实行了。

后边又讲了几个例子。“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请了三位老师,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姜太公做他的“太师”。他们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保,保其身体”,让他身心都能够安宁,身体健康,行走有威仪,而且怎么样呢?心理要健康。“傅,傅之德义”,就是要给他道德的教育,这个也是国家要请老师来培养的。“师,导之教训”,这个太师就给他以各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专业的培训,这是三公的职能。

换一句话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三个重要的老师。第一就是要有心理、身心健康的老师,第二就是有品德的老师,第三才是专业技能的老师。而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向西方学习,就变成了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做人的教育就基本上没有。只有了一种,就是太师。其实太师这种“治国平天下”的教育,里边也有很多和修身有关系。不仅如此,还给他设置了“三少”,就是“少师、少傅、少保”。每一天和太子生活起居在一起,就是把“太师、太傅、太保”所教的,给他演示在生活之中,怎么样去落实。所以这个孩提一懂事儿,这三公三少就给他讲“仁、义、礼、智”的教育,让他每一天去练习。

使邪人能够远离他的身边,不让他看到恶行;而且还选天下最有德行的人,有道德学问的人来辅佐他,和太子生活起居在一起。这样的话,太子一出生,就看到的都是“正事”,听到的都是“正言”,行的是“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人君子。他习惯与正人君子一起生活,他的言行举止就没有“不正”的。就像一个人在楚国生长,一定会说楚国的方言,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一段话,大家不要轻易地看过,这就是我们古人的“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就是你所看的全都是正面的,你一听到那个错误的、邪的,你就知道辨别,你就知道远离。就像一个人听德音雅乐听得多了,听那个浮躁的音乐,他自然就不舒服。但是没有经过这样教育训练的人,他听不出什么是德音雅乐,什么是浮躁的音乐,什么是对自己的心性有影响的音乐。所以这叫“素质教育”,就是让你培养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亲近“真善美”,远离“假恶丑”。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让你去听听音乐、弹弹琴、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了,不是多一个知识技能就可以了,而是培养你一种能力,就是“第六感”。这个“第六感”,就是你看到这个人,你就感觉不舒服,说不出为什么,他就是有问题,后来果然证明他有问题,这个就叫“第六感”。

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教育是从上而下的,所以怎么样啊?领导者和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像《礼记》上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什么东西,下级、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对上级领导喜欢、厌恶的东西,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就像我们部门经理、部门一把手喜欢什么,整个部门都会有什么爱好。这个“一把手”喜欢传统文化呢?还是喜欢抽烟喝酒啊?喜欢什么就不一样了,你看整个风气就跟着不同,这个就是“上行下效”。

最后一点,就是要重点培养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句心法,也是和西方文化区别的关键,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事情,你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不要去责怪别人,马上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度呢?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就是遇到问题,大家都是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省自己,都是这样的态度,那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遇到问题,大家都是相互指责、相互挑剔、相互抱怨,说:“你应该、应该做什么,但是你都没有做到。”这就是“天翻地覆”。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怎么样做才能“否极泰来”呢?我们学了今天的课,相信从此以后就能够“否极泰来”了。当然我不是讲迷信,我们还是按照圣贤的教诲来做。这个“泰卦”,和“否卦”都是《易经》上的两个卦。“泰卦”的卦象“坤上乾下”,“乾”代表了天,“坤”代表了地。正确的位置是“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呢?他们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个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结果就是吉祥安泰。而这个“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应该怎么做,你都没有做到。”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可以说现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所导致的。

比如说夫妻之间如果能够秉持着这样的态度,那我们看一看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们首先看一个歌,题目叫《妻子辛苦了》。

你看那个丈夫能够换位思考的话,能够体会到妻子的辛苦,同样呢,妻子也要能够体会到丈夫的辛苦。那么这样就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能够使家庭和睦。

中国古人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像你身体如果只有个别的细胞坏死了,对整个身体健康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诸多的细胞都坏死了,怎么会对这个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呢?所以这个司法部门的人也说,7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而现在不健全的家庭,也是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是不断的提升。

所以在《盐铁论》上说:“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古人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来引导人民,来明确刑罚,来使法律、使刑罚都能够端正。刑罚对于治理来说,就像马鞭对于驭骑手来说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驾车的人,他不能够没有马鞭就去驾车,但是他能够做到有马鞭而不使用。圣人借着这个法律来成就教育,教育成了之后,刑罚不用施加,法律都可以搁置不用,不用去刑杀。刑罚设置了,但是没有人去触犯,也就是最后达到的是“刑,期于无刑”的效果。为什么要设立刑罚呀?就是希望没有人触犯这个刑罚。

所以孔老夫子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作为法官去判案,和别的法官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按照这个案情,来给以公平地处理。但是他和别的法官不同之处在哪儿呢?他就是一定要使人们不去诉讼。为什么不去诉讼啊?因为人都教好了,没有人需要去诉讼。这就是他和别的法官不同之处。

所以古人对于那些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育的人,特别地重视。在《尸子》上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假设你们家的屋子着火了,有人把火给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要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把烟囱做弯曲一点儿。你这样去做了,保证你终身都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不知道感恩戴德,甚至还觉得他很烦、真唠叨。同样的道理,假设一个人现在被关进了监狱,有人能够进监狱解除他的牢狱之灾,把他给捞出来了,会怎么样呢?他们全家族的人,都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呀?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告诉你:“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去获取。你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了,保证你终身不会被关进监狱,没有牢狱之灾。但是我们怎么样啊?却不知道感恩戴德,这也是为什么道德教化不彰的原因。

所以这些论述就是告诉我们,要想达到善治,还必须要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道德教育。而且这个制度建设的本身,也要协助、维护道德教育,鼓励人们向善。这样的话,才能够达到善治。这个就是历史上诸多盛世成功的经验,也值得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治理单位、治理企业来参考。

我们今天下午的课,就先讲到这里。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