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
Video directory
Video text
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
2020-01-22

尊敬的郑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大家一起学习《弘扬〈群书治要〉,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今天刚刚看到一个消息,看到新华社发布了一个消息说:《求是》杂志6月16日,也就是明天,将发表习总书记的重要文章,题目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这篇文章中习总书记强调,他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这里有几个字很重要,那就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我们今天也通过学习《群书治要》,看一看我们中国的文化特色在哪里?特别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它有哪些独具的特色,然后它博大精深在哪里。

其实早在几年之前,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这样强调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说:“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呢?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以学益智,第二就是以学修身。提高自己的智慧,还有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看,在2019年3月22日,习主席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也讲到,这一句话也成为了一句名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那我们今天就从这一句话来看一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还有“无我”的理解有什么独到之处。

要理解什么是“无我”,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身体是“我”,但是这个身体真的是“我”吗?如果这个身体是“我”的话,“我”希望年年十八,青春永驻,永远不变老,但是“我”能够做到吗?“做不到。”如果这个身体是“我”的话,那为什么我又控制不了“我”呢?这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说这个身体并不是“我”。我们把这个身体称为“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就像我的衣服一样,是我所有的衣服,所以我们称为“我的”衣服。这个身体我们称为“我的”身体,这个身体是我所有的东西,它并不是“我”。

笛卡儿他很聪明,他说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什么是“我”呀?那个思想的东西是“我”,所以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但是实际上这个思考的东西也并不是真正的“我”,中国古人把它称为“妄心”;把它称为“思虑”;把它称为“缘虑心”。

为什么这个思想的东西不是“我”呢?孔老夫子说了一句话,他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人,喜欢他的时候,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什么都好;厌恶他的时候,恨不得他死去。你看同样对一个人,你既喜欢他生,又愿意他死,是不是迷惑颠倒啊?所以,你看你的思想“前念灭,后念生”,念念都不一样,所以古人把它形容为“心猿意马”,什么意思呢?说我们的念头就像猿猴一样,就像马一样奔腾不息,此起彼伏念念不住,你想控制都控制不了。所以你说,是爱他的这个念头是“我”呢?还是恨他的这个念头是“我”呢?所以这个思想的东西,它也不是“我”,叫“妄心”。

这个“真我”,在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那里称为“物自体”。这个“物自体”,英文就是“thing-in-itself”, 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本性”、“真我”、“本我”、“自性”。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找到那一个“真我”,回归到“自性”。

我们看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我”呢,回归“自性”呢?因为这个“真我”,这个“物自体”,它遍一切处,它是世界万有的本体,它具有“无所不在”这样的特点。所以你想要达到这种对“物自体”的了解,必须怎么样呢?必须要放下知见、放下思虑、放下起心动念。

比如说整个世界的知识如果是“一”的话,是一个整体,那么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对不对呀?只要你有知的,你一定会有所不知的,那你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呢?那就必须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

所以老子也说:“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么这一个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看比喻。圣人用心如镜,我们经常用这个镜子来比喻圣人的心。你看这个镜子上什么都没有,没有画上任何的图画,所以能够“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就是外国人来了,能够现外国人的样子;中国人来了,可以现中国人的样子。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上面什么都没有,这个就叫“无知”;所以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谁来了都可以现谁的像。所以圣人的心就如同这个镜子一样,它本身什么都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能够无所不知。

所以这个“物自体”不能靠言说、不能靠文字、不能靠思虑来达到。你要认识“自性”、认识“真我”,你必须“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什么叫“心缘相”呢?就是思虑、思考。

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这个东西是“不可思、不可议”的,不是你思维能够达到的,也不是你的言语能够议论的,这个就叫“不可思议”。

所以你看,中国人经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你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达到对“本性”、“真我”的认知。所以你看,儒释道三家,它都是要让你放下思虑,让你修清净心。比如说,道家的“心斋,坐忘,致虚极,守静笃”;宋明理学提出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其实孔老夫子,他用“六艺”教导学生讲:礼、乐、射、御、书、数;乃至后世人所讲的“琴、棋、书、画”这些艺术,它都不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层面。

所以你看《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游”,“泳也。”就是“游泳”的“泳”,什么意思呢?你必须深入到一定层次去游,那个才叫“泳”。所以就是你学习任何一个技艺,深入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它都是和“道”相通的,都可以帮助你“回归自性”。所以当我们在任何一个技艺后面加上一个“道”字的时候,这个字可不是轻易加上去的,说明什么呢?说明通过练习这些技艺,都是可以“回归自性”,找到“真我”,都是可以通达到“道”的。

所以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再看孔老夫子所说的,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就有更深刻的体会了。你看这个礼呀礼呀,难道就是呈现玉帛这些形式吗?乐呀乐呀,难道就是敲钟打鼓吗?这些都是“礼”的仪式,但是它的根本在哪里呢?它的根本都是让你把心定下来,然后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因为中国古人认为这个智慧是本自具足的,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不是靠你学知识,从外在求得的,所以你只要把心定下来,这个东西就自然呈现。

所以,古人也把圣人的心比作“心如止水”,你看水波涛汹涌的时候,泥沙也就跟着起来了,它对外界的映照呢,映照不清楚;而且因为它波涛汹涌,也把外界的境界都给歪曲了。

这就比如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水涌动的时候,我们大气、大怒、大喜、大悲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大怒的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一定是过分的、一定是偏激的、不能够如实客观的;当我们的心里起了波纹的时候,虽然不像大风大浪那样歪曲得严重,但是也会不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只有你的心水平如镜的时候,波澜不惊,连一个小波纹都没有的时候,这个沙子都沉到底下了,它对外界“人、事、物”的映照才是如实的,这个才能够看出本来面目。

所以为什么要讲“茶道”呢?“茶道”它很讲究,有很多的礼节、仪式,这些仪式都是让你把心先定下来的。包括“棋道”、包括“武道”等等,其实都是让你“回归自性”,找到“道”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在《礼记》上就这样说: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耳目口腹的欲望,不是以娱乐、欣赏为目的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呢?“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它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而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所以这些东西,就是古代的礼乐等等,也都是通达“道”的。

比如说我们看,在《吕氏春秋》上,对乱世的音乐的特点,就作出了这样的描述说:乱世的音乐,你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的声音,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声音,惊骇人的心气,动荡人的耳目,摇荡人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会给人带来快乐,不可能让人心情平和。比如说我们本来心情还很平静,你听上一个咚咚咚咚的摇滚乐,结果你的心浮气躁,一下子就起来了。但是,你听一下中国的古典音乐,你本来心情很浮躁,听后马上就安定下来了,这个就是古典音乐,德音雅乐的作用,它是让你心平气和的,而不是让你心浮气躁的。所以它说:“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所以这个音乐越是奢侈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也越是卑微,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性情了。为什么乱世音乐是这样的呢?为什么这样的音乐被称为“乱世音乐”呢?因为它和“道”正好是相悖离的。你看我们要因戒得定,因定才能够开慧。所以,德音雅乐都是让人心平气和,让人把心定下来的,而这个乱世的音乐恰恰相反,就是要把你的心搞得浮躁,搞得不安。看到这一段,我们就知道,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都不是德音雅乐。

再看中国古代的祭祖。中国古代的祭礼,祭祖的礼也是通过这种礼乐的仪式,把人的心定下来,提起人的恭敬心和感恩心,教导人“孝道”。中国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淳厚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连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不孝敬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一个人他能够祭祀祖先,提起的是他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所以祭祖是教“孝道”的。

我们看“孝”怎么通“道”的呢?我们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看到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如果你有“两个”,有代沟,这个“孝”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而这无始无终,也都是一体的。从横的方面看,我们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把对兄弟之间的友悌推而广之,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这个悌道做好了之后,这个横的人伦关系全都处理好了;把孝道做好了,把竖的人伦关系也都做好了。所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体,这就是“竖穷三际”,而“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就是“横遍十方”。这个“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其实就是人的真我,人的本性。这个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我”,这个才是“大我”,这个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真正的自己。

所以这个“孝”为什么重要呢?就是因为它给我们培养起了一种“一体”的观念,它也有助于我们回归自性。换一句话说,你只要把孝悌之道尽到极处,你就可以找到那个真正的“我”。所以儒家的学问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下学而上达。你看它这个境界很高但是不离日用云为之间。比如说这个“孝道”它不离开日用平常的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对父母尽孝,但是它达到了极致,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时候,它就可以回到自性,达到了这个“道”。这个就是“下学而上达”。有人把这个“真我”还有“假我”或者“大我”和“小我”的关系,用大海还有它的水泡来作比喻。当我们没有找到“真我”的时候,我们就像大海的水泡一样,每一个水泡都执着这个是“我”,那个是“他”,还因为这种执着和其他人起了对立、纷争。真正找到自我的人,回归自性的人,就是这个水泡已经回归了大海,他知道原来整个大海才是真正的“我”。这个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这样的人在王阳明那里称为“大人”。所以他说:“夫大人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者也。”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回归了、证到了天地万物和我是一体的这种境界的人。在先秦儒家那里把这样的人也称为“圣人”。

在圣人和凡人那里有什么区别呢?圣人他真正地能够做到“仁者无敌”,这个“仁者无敌”并不是说这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没有人和他对立,而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他能够从内心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为什么他不和任何人起对立呢?因为他知道我和他人、我和自然、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他是明了这个真相的人,所以他自自然然地会不和他人起对立。

我们看一看,圣人和凡夫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看一看舜帝我们就知道了。大舜,我们知道是圣人,大舜的后母还有弟弟是三番五次地要致他于死地,但是大舜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好,不能够让他的后母和弟弟满意,所以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上去哭泣。后来,他用他的智慧,还有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也感化了他的弟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这个和我们一般人就不一样了,一般人都是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踢你一脚,你再踢我两脚,我再打你两拳,这个就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冲突会越来越升级,彼此双方都痛苦,而且也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圣凡之分就在于他认识到我和他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关系,所以怎么样呢?他能够做到用真诚心去感化。

所以真正认识到一体是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我们才把他称为圣人,他不仅仅是认识到,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他真正的是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证到了宇宙人生是一体的,这样的人就被称为是回归了自性,找到了真我的人。所以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化敌为友”,怎么样才能够“化敌为友”呢?“化敌为友”靠的是真诚之心的感化。所以《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一个人有至诚之心,他就能够感通天地万物,当然也就能够感通他人的人心。

这个至诚之心就是告诉我们,要对这个“诚”要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诚”呢?我们说,“我很真诚”,实际这个“真诚”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真诚”。曾国藩对这个“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状态。所以他能够感通,因为他知道别人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别人的想法、要求,所以他才能够感通。一个真正回归了自性的人,一个真正找到了真我的人,他确实可以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当然这个“爱人”也有不同的方式,你看中国古人讲,像司马光先生就说:“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爱之”并不是一味地放纵他,纵容他,他做了错事也不惩罚他,这个就是让他变本加厉了,这个就是没有智慧的爱了。所以他做错事的时候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教训教训他,这也是对他的真爱,这也是对他的这种帮助。所以不要认为爱就是任人家怎么样做,我们都不去帮助他,不去教育他,不去让他引以为戒。

所以你看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刑期于无刑。”在《尚书》上说,制定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呀?并不是为了惩罚人,不是为了让他受到惩罚我高兴,而是希望他引以为戒,下不为例,是希望达到不使用刑罚的目的,这是设立刑罚的目的。

汤恩比先生,他是一个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在系统地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论断,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汤恩比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英国的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写了《历史研究》、《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还有《未来属于中国》等等的著名的著述。他在考察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它从孝和对兄弟的友悌入手,然后向上提升,然后就是互爱,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在《礼记·礼运篇》中这样描述,说:“天下为公”,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大家共有的天下,“选贤举能”,我们把那些贤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作为国家的领导者,“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讲求信用,睦邻友好,相亲相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的话人就不仅仅关爱自己的父母,不仅仅爱护自己的儿女,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得以赡养送终,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废疾者”,就是那些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有特殊需要的人,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帮助和赡养,这就是对弱势群体的照顾。这样一种美好的图景其实就是大同世界,就是和谐世界,也就是我们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特别是在那些强盛的时期,他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他是文化的兴盛,他是靠中国文化来治国安邦的,所以中国被称为“礼义之邦、华夏之族”,为什么呢?因为外国人他到中国来参观、考察、做生意,看到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人与人之间特别地和谐,国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们特别地羡慕,所以回去就向自己的国君禀告,这些国君把中国尊称为“礼义之邦、华夏之族”,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这种“天可汗”的称号不是中国的皇帝靠着武力的强盛,四处充当国际警察,要求别人归附于我,强迫别人受我的统治,而是这些国家心悦诚服,愿意来学习、效法中国的文化。所以中国人在历史上是奉行了“王天下”的传统,什么叫“王天下”呢?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国家治好了,给全世界的人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大家都来学习,都来效法。

而“霸天下”,就像美国这样,充当国际警察,四处干涉别国内政,结果人家还要来搞恐怖主义,恐怖分子还要去乘着飞机撞他的大楼。所以美国其实特别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呢?你看《弟子规》,中国的童蒙教育经典上都有一句话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用强权强势军事的强大想让人征服,人家还要奋力一搏跟你拼命。所以今天给你地铁扔一个东西,明天又开着飞机去撞你的摩天大楼,所以美国人整天都身心不安。所以你看中国人,他不是这样子做法,他是到处去结交朋友。我们想一想,这个美国,他使用的军费,要用百亿美元来计算,上百亿美元,我们想一想,他把这上百亿美元的钱拿出来去赠给、支援中东国家,他们会把他当成什么来看待呢?都把他当成神、当成上帝顶礼膜拜,感恩戴德都来不及,结果他怎么样呢?他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他去搞军备竞赛,结果最后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自己也活得身心不安,这个就是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区别。

所以,习总书记他提出,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说明什么?说明习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他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自信,能够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所以,正是这种一体的宇宙观,使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和美国截然不同的做法,所以我们提出要重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使是在当今中美贸易战正在酣战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也不是要置美国于死地,而是以戈止武,以战止战,实际希望就是给他们一个教训,而不要到处去搞霸权主义,实际上还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不是像特朗普那样,你死我活的这种意识。而西方的这种思维,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就是你赢了我就输了,你死了我才能活,这个就是为什么他们搞霸权主义的原因。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为什么在1988年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也在巴黎开会,面对世界的恐怖主义、环境危机,还有道德危机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他们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这些人都是某一个领域的顶尖的科学家,他们富有科学的精神,提出这样的论断并非偶然。

所以,从传统文化的脉络来理解,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看到了习总书记的境界,就是让我们放下作为身体和思想的小我、假我,才能够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无我、真我,其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大学》开篇所讲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将无我”,就是彰显自性明德回归自我的过程,要回归真我,你就必须把这个小我给放下,所以这个就是彰显我们自性的明德,“明明德”的过程;而“不负人民”,就是“亲民”。而这两个过程是一不是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是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成就与人民群众一体的大我,进而言之,不仅与中国人民是一体的,而且与世界人民乃至与天下都是一体的。所以习主席在国际社会提倡“重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说明要放弃小我的一己之私,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乃至为天下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命运共同体,成就万物与我为一的大我,这才是习主席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领袖的智慧、胸襟和境界。这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国家领袖和一个没文化的国家领袖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通过这些论述,要对自己的文化更加生起信心。

这种一体的宇宙观,让我们在处理五伦关系时,也是和西方人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往往用西方的一些所谓先进的观念来批判,实际上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不认识中国人这种一体的观念,在处理五伦关系时所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父子有亲”,第一伦是父子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关系,“父子有亲”就是“道”。你看小孩的时候,这个孩子对父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爱和恭敬,看着父母就是笑呵呵,就有一种亲密感,所以“父子有亲”,这个“有亲”,这个亲就是“道”。按着这种“道”去做,就是要求做父母的要慈爱教导儿女,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叫“父慈子孝”。所以儿女孝敬父母,是因为对父母有一种自然的感恩之心、恭敬之心,这不是圣人要求的,是儿女他自愿的要这样去做的。所以你看这个“慈”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慈”?那就是父母的心念兹在兹,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

所以你看《大学》上有一句话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说没有哪一个女子是先学了怎么养儿女,然后才出嫁的,那为什么她有了儿女之后,就知道怎么去照顾儿女的呢?就是因为她的至诚心,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的原因。所以,她就自然知道了应该怎么样去照顾他,这个孩子一哭了,她就知道他尿床了,他可能饿了想吃东西了,为什么知道?就是因为她的心念兹在兹,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所以我们从这里能够体会到父母的恩德。做儿女的是如何报答都报答不完的。所以,儿女孝敬父母,对父母有恭敬,有感恩,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那我们看再把这种一体的宇宙观,一体的关系,运用到君臣关系的处理上,这个“君臣”,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我们怎么样处理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呢?古人用了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要“君臣有义”。“义者,宜也。”这个“义”,和适宜的“宜”是相通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做领导有领导适宜的责任,做被领导有被领导应尽的本分,他们各尽其责,各守本分。这个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体的,互相感恩,团结互助,而不是冲突的、矛盾的、对立的关系。

做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而这个字是一个“亻”加一个“二”字,“从人从二”,什么意思呢?告诉我们是两个人相处之道,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对方,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所以你能够这样做的时候,你就能够有执行力。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很多的单位都在讲“执行力”,结果我们拿了西方人写的第一本关于执行力的书看了看,好像还看得懂,拿了第二本、第三本就越看越糊涂了,为什么是这样子呢?因为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什么呢?因为我讲一些大家听不懂的东西,才能显示我的高明,要不然你们怎么能把我放在眼里呢?所以必须得讲一些你们听不懂的东西,那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中国人怎么样?恰恰相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懂,他用非常简单的文字、表达方式给你讲出来,目的是什么呢?能够有益于你的提升,所以他们的存心不一样,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

《弟子规》前面《入则孝》有四句话,这四句话是这样说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那我们把前面的“父母”给它换一下,说:“老板呼,应勿缓。老板命,行勿懒。老板教,须敬听。老板责,须顺承。”还有比这更高的执行力吗?对呀,你对父母的态度其实已经决定了你对老板、对老师的态度,当父母叫你待搭不理的时候,你对老师、对领导也是待搭不理,当然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父母叫不动,但是老师一叫、领导一叫都能叫动,这个是不很正常的事。

《孝经》上说,一个人不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和礼是相背离的;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也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呢?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是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对父母不理不睬,却对领导,对老师很用心,说明什么呢?老师关系到我的成绩关系到我的前途,领导也是关系到我的仕途。我们是以什么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呢?我们在以功利之心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为什么现在社会有很多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人呢?因为缺少孝的教育,一个人人生在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但是我们连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超过父母。所以一个人没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就会以功利的原则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所以才会出现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所以你看,中国人都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那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式管理”,对吧,这个词大家都听得很多了,那么中国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呢?中国式管理,它就是做领导的,要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他既要当他的领导管理他,率领他,还要像父母亲人一样关爱属下,当然仅仅做到了这两点还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当他的老师,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这三点你都做到了,你就有执行力。

所以你看,有一个企业,它也是一个软件公司,也是搞高科技的企业,这个海归派也很多,这个老板听说《弟子规》对企业管理很有效果,所以就想让这些员工都学习《弟子规》,但是这些海归们还非常的傲慢,也没有把这个小小的《弟子规》放在眼里。但是这个老板很难得,他自己身体力行,把《弟子规》上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地做到,结果学了一段时间,把这些高管们也都感动了,他们也就去学习《弟子规》。那么学了几年之后,到了年终了,要发年终奖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有一个高管看到了自己的年终奖不满意了,就过来找领导,他为什么不满意呀?他说,领导,他说你今年给我的年终奖太多了,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意料,我们应该把更多的钱留下来用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用于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多印一些书,送给大家学习,不要把这个钱都发给我。你看他对老板不满意是不满意在这里,那么我们想一想,在这样的企业之中,还需要被领导者拿着人权去和老板讨价还价吗?你看这个老板又关心他的成长,又关心他的家庭幸福,又关心他的儿女教育。把他所有的这个生活都安排得很周到,这属下感恩戴德都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去罢工示威游行吗?

所以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不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落后,而是因为我们有更先进的理念,已经把人权维护得很好了,可以让我们不需要再提出人权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说中国人不讲人权。

那么中国式管理所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中国式管理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不忍欺”,就是属下他不忍心欺骗他的领导,那我们现在说到最先进的管理,要去哪里学习?大家说最先进的管理在哪里?在中国。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对自己的文化很有自信。我们上过很多课,问这些企业家,说最先进的管理在哪里呀?他们说,美国、欧洲、日本,基本上没有说在中国的。所以有一批企业家,他在改革开放之后,坐了飞机万里迢迢地飞到美国,要去向通用公司学管理,结果通用公司的人说,我们这一套管理都是从日本的丰田公司学来的,你们直接去日本学,学得更加彻底。结果这一群企业家又坐了飞机万里迢迢地飞到了日本,但是他们来到了丰田公司的大门口,还没有进门,就看到门口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他们都还认得,写的是什么呀?写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在日本二战之后,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无不是熟读《论语》,比如说,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的企业之父和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涩泽荣一,就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论语》代表了他的管理哲学,算盘代表的是他当时的科技。

那么稻盛和夫,他的管理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他在短短的一年时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而且在一年之后使日本航空公司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呀?”他说:“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年轻时读了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著作,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其实他就是把《孟子》中的一句话运用到管理之中了,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他去出任日航的董事长,他是为了拯救日航,为了使日本的经济不受影响,使这么多的员工不要没有生活的着落。那么他是以零收入出任日航的董事长,首先就让人很感动,然后又请这些员工来探讨一个问题,日航究竟是谁的?最后讨论来讨论去,这些员工都明白了,原来日航是我们每一个员工自己的,再去投入工作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主人翁的意识就提起来了。所以你看不到一年,就扭亏为盈,而且使它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因为遇到了危机,老板就拿不出钱了,不能够及时地发给员工工资,在这个时候,像西方的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西方人讲人权呀,他说:“你不给我工资,那是侵犯了我的人权,这还得了!”是吧,于是就罢工、示威游行,结果这种不理性的举动,使企业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就纷纷倒闭了。但是各位朋友,我们知道韩国的公司,他们的员工是怎么做的呢?韩国的员工不仅没有去罢工、示威、游行,而是把平时的积蓄存款都拿了出来,交给了他们的领导,说:“老板,这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对我们关照,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愿意和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所以这些钱您先拿去用,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再说。”

各位朋友,我们听到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举动,是不是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呢?熟悉的,那是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我们即使看民国时候的电视剧,这一个人家道衰落了,但是他的仆人还愿意跟着他,不离不弃,能够同甘共苦,不是因为他不能再发给自己工资了,就毅然离他而去。那为什么我们又感觉到非常的陌生了呢?假设我们现在的企业遇到了瓶颈,那我们想一想,我们中国的员工能不能做出像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举动啊?很难说,所以我们又觉得很陌生了,因为我们已经基本上被西化了。所以为什么说文化自信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中国文化,它能够经得起考验,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保持了五千多年而不衰,是大浪淘沙,已经经历考验的结果,历久弥新,所以中国的管理所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不忍欺”,就是员工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所以你在与不在,员工的表现都是一样的。

你看在《史记》上早就记载着有不同层次的管理。郑国的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他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的很严密、很合理,结果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的很严苛,只要老百姓犯了罪,就给以严惩,结果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最后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

子贱有一个同学叫巫马期,他就很想了解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他就趁着月色来单父微服私访,结果怎么样呢?看到一个人正好在夜色下捕鱼,但是很奇怪的事儿是,这个人捕上来很多鱼,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了,巫马期就觉着奇怪,他就上前去询问:“我看您捕鱼,为什么捕上很多鱼,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去了呢?”结果这个人怎么回答呢?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杀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这个小鱼没有长到一定尺寸,是不能够捕的,中国人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恰恰是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去了。”这个巫马期听了之后就非常地感慨,回来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是没有人在旁边监管,也能够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是怎么达到这种管理境界的?”孔老夫子就说了,他说:“子贱曾经说过,对身边的人有至诚之心、精诚之心,这个影响自自然然的就被波及到远方。”我想他就是把这种管理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的。你看这个捕鱼的人,可能没有见过他们的长官子贱,但是他知道子贱他的每一个政策制度都是为老百姓的长远利益而着想,所以他也愿意去配合,那么这个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老百姓也对他有信任,也不愿意欺骗他。所以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必须要让人民信任政府,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君臣是一体的。君臣是一体的,所以不需要提出人权的概念。这种一体的关系,还体现在五伦之中方方面面,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你看我们生活中只要遇到问题,我们只要虚心地打开经典,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在历史都已经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在前不久,习总书记召开全国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为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会引起习总书记的重视?还要亲自来召开座谈会呢?因为我们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的怎么样呢?可以说不尽人意,是吧?为什么我们的思政课不能够深入人心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虚心地汲取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

我们看一看这个“教”字,教育的“教”,我们就知道怎么样才能把人教好,这个教育的“教”呢,左边是一个“孝”字,而这个“孝”字上面是一个叉叉,下面是一个一模一样的叉叉,再下面是一个“儿子”的“子”。上面的叉叉是父母、老师所画的,下面这个一模一样的叉叉是孩子所画的。这告诉我们,教“孝”要从身教做起。有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我这个学生怎么说都说不听;我这个下属怎么说都说不听。”这句话就很有味道了,因为我们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但是自己做得怎么样啊?自己没有做到,所以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你为他付出了很多,他不能够感恩戴德,还嫌你付出的不够,你为他付出了很多,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什么原因啊?原因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那我们做父母的夹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谁的碗里呀?放在了孩子的碗里,所以爷爷奶奶看了也会夹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呢?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们教出来了,没有一个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会教,把他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教“孝”,不是你要给他讲很多的大道理,是自己要把它在生活中做出来。所以左边告诉我们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理论的深入,而是首先要有身教;而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拿着一个教鞭,什么意思?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老师、父母拿着柳条时时地耳提面命,说明教育要有耐心。孩子的习气、毛病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把他的习惯导正,也不是听一次课就解决问题的,必须要有耐心,要陪伴他成长。所以身教加耐心,你就能够把这个孩子教好。现在孩子教不好,你也从这两方面去找原因。很多人说我这个孩子活到十七、八岁了,他的逆反期该到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心想事成。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个孩子的逆反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孩子小的时候,你让他做什么,他不去做,你可以打他一顿,骂他一顿,他迫于自己很弱小,打不过你,只能去做你让他做的事。但随着年龄一天天地增长,身体一天一天地强壮,你让他去做什么,但是怎么样啊?自己都没有做到,他就给你不服气了,他就会给你起争讼,有逆反,意思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呀。这就叫“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所以孩子教不好,原因在哪里呢?在自己身上。

很多人对这个“孝”理解得不够全面,这个“孝”也是需要有人教的。在座的同学们,你们认为你自己是一个孝子吗?不是。说明对“孝”的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个“孝”,确实内容比较广泛,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你看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狗呀、马呀,也能够以他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没有恭敬心的话,怎么把人的孝敬和犬马的孝——奉养,区别开来呢?”所以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除了养父母之身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除了恭敬父母以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我们小学的时候很贪玩,下网吧,打游戏,不务正业,让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等我们上了大学,远离父母,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时间也没有花在学业之上,娱乐至上,然后互相攀比等等,这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认真负责、不敬业,甚至以权谋私,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会锒铛入狱、东窗事发,这还是不孝。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让父母放心。

你看《礼记》上怎么说呢?它说:“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如果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有大道可走就不会走邪僻的小径,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都是不敢以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身体做危险的事。如果我们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就不会口出恶言,那么你不骂别人,别人也不会骂你。不辱没自己的身体,身心不让父母蒙羞,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你看这个孝子,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想到是不是给父母蒙羞,所以他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让父母放心。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还要养父母之志,那就是《孝经》上所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个重点在“立身行道”,你所讲的全都是和“道”相应的,你能够给后世的人都树立一个榜样,让人一听到你的名声都称赞,让你的父母感觉到生养了你这样一个儿女,非常的荣耀。

这个是养父母之志,还有要养父母之慧。孝敬父母并不是一味地恭敬、顺从父母,就是孝了。像《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也有过失的时候,那么父母有过的时候,一定要劝谏他,让他更改,但是怎么样呢?劝谏的口气一定要温和,要温柔,“怡吾色,柔吾声。”这才是一个做儿女应该有的态度。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全都做到了,这才能够称为是一个孝子。那我们用这一个标准来判断的话,很多人都名不副实了。

我们看一个幻灯片,题目是《哪一个是我》:

孝道——哪一个是我

那个一进门儿,就喊肚子饿了,

怎么还没做好饭的人是儿女。

那个一进门儿,衣服都来不及换,

就下厨房烧菜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儿嫌“粥烫了”,

一会说“菜咸了”的人是儿女。

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都精心烹饪,

力争做出滋味儿的人是父母。

那个整天抱怨作业多,

实在太累了的人是儿女。

那个累了一整天,却毫无怨言,

洗衣打扫卫生后再“陪读”的人是父母。

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

得不到就生气的人是儿女。

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

却从不在教育投资上吝啬的人是父母。

那个记不住家人的生日,

可一到自己生日就早早召集同学、朋友聚会的人是儿女。

那个很少记自己的生日,

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准备饭菜的人是父母。

那个早上赖床,

还不停抱怨家人叫他早起的人是儿女。

那个深夜入睡,黎明即起,

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

那个受了一点委屈,回家苦水倒个不停,

以求得同情和安慰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外面就算受了再多气,

回家后却强作欢笑的人是父母。

那个有牢骚就发,有烦恼就怨,

把家当作坏情绪“宣泄所”的人是儿女。

那个把苦埋在心中,

生怕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以学业、工作忙为托词,

很少往家里打电话问候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电话里嘘寒问暖,

总为家人牵肠挂肚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开口就将家里的积蓄“借”走,

然后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儿女。

那个劳累了一辈子,

到老还住在破旧小屋里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羡慕人家多么有钱,

自己家多么寒酸的人是儿女。

那个退了休还不“安分”,

起早摸黑挣钱的人是父母。

那个宁愿把大量闲暇时间放在娱乐、和朋友聚会,

却不愿回家看看的人是儿女。

那个只要看到儿女,

哪怕一会儿就神清气爽的人是父母。

那个娶了媳妇忘了娘,

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儿女。

那个为儿女操了一辈子心,

老了还帮儿女带孩子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以自我为中心,

从不把家人当回事的人是儿女。

那个从不把自己当回事,

却总以子女为荣,四处炫耀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喜欢把爱挂在嘴边,

却很少付出行动的人是儿女。

那个从不把爱说出口,

却将爱播撒于生活中的每一块土壤的人是父母。

或许只有等到儿女也成了父母时,

只有等到父母慢慢变老时,

我们才会回忆起生活里这些点点滴滴,

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

这个幻灯片看了之后,也让我们反省,可能很多人已经把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了,对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也都觉得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了。我们对别人、一个陌生人给的一个小小的帮忙,都会感恩戴德,但是父母数十年如一日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却不能够记在心上,那这个就是颠倒了。

这个“孝”往上提升,那就是互爱,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互助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所以古人说呢,“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尧舜治理国家,能够垂拱而治,天下太平,那么他治国之道有什么奥秘的吗?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而已。如果人人都能够尊敬他的父母亲,尊敬他的领导者、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你看这个“孝”,它确实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感恩之心的根本,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从这里我们看到为什么现在的道德教育不得力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但是为什么雷锋三月来四月又走了呢?现在我们学习雷锋,三月的时候学雷锋的人很多,结果三月一过去了,学雷锋的人就不多了。因为雷锋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道德大厦的第四层甚至是第五层,但是道德大厦的根基在哪里呢?道德大厦的根基在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孝亲和尊师是道德大厦的根基,结果我们这个根基没有,就希望有那个第五层、第六层,这建的都是空中楼阁,培养的是伪君子。这就是我们思政课不能够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孝道入手,培养起一个人的感恩心,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

第二就是没有身教,只有言教。中国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再看一首《跪羊图》。

这个《跪羊图》就是提醒我们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够孝敬,确实是连禽兽都不如。那么这个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从孝道入手呢,就可以使这个道德教育能够深入人心。

我们这个是讲了几个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我们回到经典,都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学习《群书治要》,它的意义当然不只如此,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重要的意义。读了《群书治要》可以让我们很有智慧,比说《孔子家语》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 

说孔子被鲁国的国君请来了,国君向他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说呀,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

首先就是“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损人利己,像美国现在所作所为就是损人利己,一定给自身招至不吉祥,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吧?所以他们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弃了老年人不去照顾,把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 

“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贤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纪的人不愿意去教了,年幼的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

“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了,愚钝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

最后他还强调,我听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所以看了这个就告诉我们要抓住根本,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德者本也,才者末也。”不要再去那些枝节上去做文章,是吧?

《易经》上说:“厚德载物”,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靠什么来承载呀?靠一个人深厚的德行。如果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古人这叫“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就会有灾祸了。

我们看一个人的发展前程,你看他以后有没有发展,怎么看呢?他说,你看一个人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打猎,都是没有节制的,这个荒啊,就是太过分了,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是又高又大,墙上还雕梁画栋,雕刻着花纹,以上描写的六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

所以你看一个省部级以上的高官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议论纷纷,说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啊?很多人说他站错队了,这样的人一定没有读过经典,这样的话没有在经典之中。经典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不都是他自己恶贯满盈、自作自受的结果吗?

再看《吕氏春秋》上记载一个故事:

说楚国有一个特别会给人相面的人,看了很多呀,没有说错一个,楚庄王觉得奇怪啊,就把他召来了,问他怎么回事,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相面,我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我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纯净、谨慎、畏惧法令,这样的人,家庭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一天比一天更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这个人是一个侍奉君主的大臣,他结交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欢做善事的,这样的人侍奉君主会一天比一天侍奉得好,官职会一天一天地更提升,这就是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观察的这个人,是一个君王,就是一个一把手,领导者,他的臣子都是贤德之人,左右都是忠诚之士,君主一有过失,他就会犯颜直谏,那么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更安宁,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地受尊崇,天下人一天比一天更加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君主。所以我并不是会给人相面,我只不过是会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所以你看你学了《群书治要》,你就不会上当受骗了,也不会从枝末上去解决问题,都要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观察人的朋友就知道他的兴衰成败呢?《易经》上有一句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感召什么样的人成为你的朋友,所以你喜欢传统文化,向善好德,你看你所感召的朋友也都请你来听传统文化,也都是向善好德,那么这样的人,一定会啊,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官职也会一天比一天更提升,那么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课程,告诉我们学习《群书治要》对于我们个人修身、家庭幸福,乃至于国家的治理,还有天下的太平,确实能够提出借鉴和启示。因为学习了《群书治要》呢,我们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地生起信心。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