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群书治要》与管理智慧--当代企业领军人物必修课(下)
Video directory
Video text
《群书治要》与管理智慧--当代企业领军人物必修课(下)
2019-07-09

好,那我们接着讲修身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改过。

改过,在《群书治要·鬻子》中说:“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一个人人生最大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过恶,但是却不能更改,以至于贼害了自己的身体,乃至于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有这样的行为,真是人生最大的忌讳。我们在《孟子》上,看到一句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说君子人的修身,就像射箭手射箭一样,他把这个箭射了出去,结果没有射中靶心,他会不会去埋怨说:“你看今天的天气不好,有风,把我的箭吹偏了。都不知道这个箭,是哪个厂子生产的,是假冒伪劣的产品;这个弓不知道是哪个厂子生产的,有偷工减料的嫌疑。”一个好的弓箭手,他不会去寻找这些客观的原因,而是马上反省自己,在技艺上哪有不够精湛的地方,哪有不到位的地方。那么一个人的修身也如此,当他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是寻求客观的原因,而是马上反过来反省自己,在德行上、能力上,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这样,他才能够成为一个君子人。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给我们讲了袁了凡先生,反省、改过的一个过程。在年轻的时候,他仕途不是很顺利,后来遇到了一个高人给他指点,让他反省自己有哪些过失,导致了他的仕途不顺。结果这个了凡先生非常难得,一经提醒,马上地认真反省了自己的过失。他说:“我自己的福分很浅薄,又不能多做好事、积功累德,为我享受那个厚的福分奠定基础;加上我做人没有耐心,不能够宽容别人,别人得罪了他,他就耿耿于怀等等;因为自己才华横溢,还经常以自己的才华,掩盖了别人不得发挥;说话不经大脑,想到什么就说到什么,直心直行;而且轻易的批判时政的得失,轻言妄谈,批判领导者的过失等等。这样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后来他把这些过失一一地反省,最后一一地改正,他的仕途就越走越顺利,后来晚年的时候,他把自己改造命运的这种方法记录下来,留给了儿子,写了“四篇家训”——《袁了凡四篇家训》,简称《了凡四训》。在《了凡四训》上就告诉我们:一般的人身上的过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但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却看不到自己有什么过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自己的过恶,虽然很多,但是自己反省的心太粗疏,眼睛都被蒙蔽了,长了翳病,而且很多人都忙着去看别人的过失了,所以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

我们现在的领导者,最明显的一个过失,就是傲慢、奢侈。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凡是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厌恶骄满的,喜欢谦虚的。这个也是从观察天地之道的规律上得出来的。《易经》上有一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古圣先贤观察了天地变化的规律,看到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长就有潮落。所以把这个规律,概括下来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还用这个太极图来表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对于这个规律体会得最深刻的人,就是曾文正公曾国藩了,他是满清汉人中,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建做过一所房屋,买过田地一亩。他还经常对军中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且是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在家书中,他就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企业、单位的破败,都是这里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而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转折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差不多了,可要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时候你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而一个人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过分的自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大家都知道在《论语》上有一句话:“四海之内”怎么样啊?“皆兄弟也”。但是我们现在人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受吗?现在的孩子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吗?现在的孩子,是走到哪里和人相处一个星期、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圣贤人说错了吗?圣人说话都非常严谨,“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呀?原因在前面的两句话,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君子人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事没有过失,处处看到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着想,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这样的人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我们想一想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情况啊?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每一个人都要看到他的需要、满足他的感受,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不产生矛盾冲突对立,就不正常了。所以“礼”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学的课程,“不学礼,无以立。”而最起码的礼,就是《弟子规》。《弟子规》就是把《礼记》上,还有古代的这些童蒙教育的经典概括出来,用最简单的字,把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都概括其中了。所以有人说,《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什么意思呢?你开车要守交通规则,才不至于和别的车发生冲撞,你做人要守《弟子规》,你才不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冲突。所以人缘不好,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按照《弟子规》去做人做事。

我们看,在《易经》之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虚的谦。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本来这个高山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是居于平地之下的。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才华横溢、有权有势,就像曾国藩这样的,皇帝可能对他都有戒心了,同事对他也会有嫉妒之心,怎么办呢?他做事小心谨慎,而且是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领导,不能自己居功,说没有领导的支持,这件事我做不成,利益不能够自己独贪,要分给属下。这样无论是上级和下级,都希望你很有成就,这说推,其实也不是推,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自己聪明智慧的结果,确实有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没有领导的支持确实做不成,没有属下辛苦地付出,这件事也做不成。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一句话是一个褒义词,不是贬义词,他是在观察了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所以,《尚书》中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也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这个“淫”古代有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也有骄满的含义在其中,任何事情做得过分,都会物极必反。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谦虚谨慎,而且节俭,是我们受人欢迎的正道。这个是我们讲的修身。

第二个内容,我们讲一讲爱民。因为作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好对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六韬》上记载,周文王来向姜太公请教,怎么样治理国家,姜太公怎么回答呢?他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人民就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就像兄长慈爱弟弟一样。是‘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看到老百姓饥寒交迫,要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哀愁,看到老百姓劳苦奔波,要发自内心地表示悲伤,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看父母对待儿女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一个家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父母宁愿挨冻受饿,也不愿意让儿女挨冻受饿,这是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而一个好的领导者对待属下、对待百姓,就是这样的态度。

在《春秋·左氏传》上也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说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伤病,加以体恤、加以关爱,这是它的福祉所在;而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就是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地践踏,这是一个国家取祸的原因。诸位朋友,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吗?你看看,没有什么是对被领导者说的,都是对领导者的要求。所以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呀?很多人说:“你看西方人讲人权,人家多么先进,中国人都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没有提出人权,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保护人权,我们有更好的理念,已经把人权保护得很好了。所以我们看史书,经常看到什么样的状况呢?说一个地方官离别卸任的时候,这个老百姓都扶老携幼送出好几里,而且哭着喊着不愿意让他走。当然林语堂先生把这种现象,是从负面的角度来解读的,他说这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官员他公平处事,这是他的公义,而认为这是一种私德。但是我们也要问一下,为什么在西方,就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和老百姓的感情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他确实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工作,去完成任务、完成职责,对老百姓没有做到“视民如伤,爱民如子”,所以老百姓对他也没有这种感恩戴德的这种情感。

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我们现在说中国式管理,我们看《孟子》上的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中国式管理和西方管理区别在哪里呢?说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成是手足一样加以关爱,那你发现被领导者会对你加倍地回馈,他把你视作自己的心腹、心肝宝贝儿,更加地重视。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牛做马地来使唤:“我已经给你付钱了,你给我出力就好了。”把他呼来唤去,也不尊重他的人格,那么被领导者对领导者,就像国人一样、陌生人一样,没有太多的亲密。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员工下了班,在超市里遇到了领导,都是一低头,装没看见就过去了,没有什么亲密的感受。更有甚者,领导者把被领导者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地践踏。就像某些地方的煤老板,连矿工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都不能够保证,就是要榨干他们的最后一滴血汗,这个员工说起老板都是这样的:“我们那个老板就是个吸血鬼,甚至连吸血鬼都不如。”说起来是非常地痛恨,像仇敌一样加以痛恨。

从这里告诉我们,中国式管理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就是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而且要达到“不忍欺”的最高管理境界。作为君,就是要领导他、率领他、管理他,而且要像父母亲一样去关爱他,这叫“作之亲”,而且还要教导他做人的道理,就像现在很多父母也很爱儿女,哪个父母不爱儿女?但是“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个“慈爱”变成了“溺爱”,这个“溺”字是“氵”加一个“弱”字,什么叫“溺爱”呀?就是爱他爱得能力和身体都很弱了,这个就叫“溺爱”。那么“慈爱”呢,这个“慈”字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慈”呢?就是“念兹在兹”,就是父母的心,是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从这个字上,我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恩德,儿女是无论如何都报答不尽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同时具备了“君、亲、师”的职责,那么被领导者怎么反馈他呀?那就是“忠”,这个“忠”字就是竭尽全力的意思,他一定竭忠尽智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所以你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当这个企业它遇到资金断流,老板拿不出工资给这些员工了,西方的企业出现了什么情况啊?西方的企业,员工都纷纷地跳槽,甚至去罢工、示威、游行,结果这一种不理性的举动,使企业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就纷纷倒闭了,但是韩国的员工是怎么做的呢?韩国的员工不仅没有去罢工、示威、游行,反而把他们平时的积蓄、存款都拿了出来,交给了他们的老板,说:“老板啊,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对我们多年的关照。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愿意和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些钱请您先拿去用,等企业状况好转之后再说,一旦企业倒闭了,我们这几千员工的家计,也就没有了着落。”你看看,为什么韩国员工能够做出这样感人的举动呢?为什么我们看到韩国员工的这种举动,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啊?熟悉的那是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因为韩国的文化是从中国学去的,“君仁臣忠”的管理。我们看,即使是在民国时候拍的电视剧,这个主人家道衰落了,但是这个仆人还愿意跟着他,不离不弃,不是说,这个主人不能够给他支付工资了,从此以后他就毅然离他而去了。那为什么我们又感觉到很陌生呢?假设我们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老板拿不出工资,支付员工工资,那我们的员工会怎么做啊?我们员工是毅然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感觉韩国员工的做法很意外。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中国文化在中国几乎看不到了,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机,什么叫断层呢?我们从这里就感受到了,就是这个文化在我们的经典中有记载,但是在现实中你看不到了。比如说我们读历史书,你看到这个地方官,县长、县委书记,他离别卸任的时候,百姓扶老携幼,送出几里地,都不愿意让他走,恋恋不舍,你现在能看到吗?

《弟子规》上说:“揖深圆,拜恭敬。”人与人见面都是鞠躬礼,彬彬有礼,我们生活中能看到吗?《弟子规》上《入则孝》前面有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能看到吗?当你叫你家孩子名字的时候,你说:“小明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表现呀?有没有一个孩子无论他在做什么,他马上放下手边的工作,恭恭敬敬地跑到你的面前,还对你鞠一个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谁家的孩子是这样的?请举手。大家觉得很可笑了,为什么觉得很可笑啊?这就叫“积非成是”,我们把错误的积累多了,那个正常的就不正常了,因为你现在叫孩子名字的时候:“小明啊。”他都怎么表现呀?都是听如未听、闻如未闻,大不了待搭不理地回答一句:“干嘛啦?你没看我忙着的吗?”还是纹丝未动啊,是吧。我们觉得这样才正常吗?我们试想,父母为儿女付出了这么多,儿女对父母很感恩、很恭敬,这难道是错误的吗?这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我们看一看韩国的电视剧,前一段在中国热播,为什么热播呀?你看看这个孩子,家里来了客人,父母说:“快去,给叔叔阿姨问好。”这孩子怎么做的呀?跑到叔叔阿姨面前鞠一个躬,说:“叔叔好,阿姨好。”在我们生活中能看到吗?

在青岛,有一家公司学习传统文化,把这个《弟子规》引入了企业文化,结果呢?这个厂房都是布置得非常的整齐,就像新的一样。吃饭的时候,几千人用餐的食堂,没有垃圾桶,没有人需要把浪费的粮食扔在垃圾桶里。而且这么大的食堂,几千人用餐,没有保洁员,不需要有人去把这些东西收拾走,因为每一个人吃完饭之后,自己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也没有剩饭。而且有一次,有一些西方人过来参观,要和他们合作,刚一进门,这个门卫就给他鞠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然后他就看这些厂房都是非常的整洁干净。而且,这个操作台只要有人工作,它上面的灯就是开着的,只要没有人,它上面的灯一定是关着的。不是靠高科技,而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节省能源的意识,只要一离开,他就会把这个灯关上。看了之后,这个西方人就问了,他说:“刘总啊,你们这个企业有多少人是日本员工啊?”这个刘总觉得很奇怪,他说:“我们企业没有一个是日本人,全都是中国人啊?”结果这个西方人怎么说呀?“可是我进门的时候,那个门卫给我鞠的躬,是个标准的日本躬啊?”你看看,现在日本人会鞠躬,中国人不会鞠躬,所以你看到鞠躬,想到的是什么呢?想到的是日本人。这个刘总非常地爱国,他就很激动,把这个《弟子规》拿出来看,他说:“这个鞠躬礼,是日本人从我们中国人学去的,日本的礼都是中国的礼,你看,‘揖深圆,拜恭敬’,都在我们经典中记载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的文化在中国已经很少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甚至你做出来,大家还觉得你很奇怪。但是在日本人、韩国人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得很好。这个就叫“礼失而求诸野”,就是说你的礼没有了,你到哪里去找啊?到那些曾经向你学习的国家和民族,当时他们被称为野人,他们是到我们这儿,中华这个大地来学习的,结果现在我们变成了没有“礼”的国家,要到人家那儿再找回来。

我们说,历史上的中国,被称为“礼义之邦,华夏之族。”外国人来参观学习,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为什么人家要送给中国皇帝这样一个封号啊?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影响至深至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人际和谐,人都是文质彬彬。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管理在哪里呢?诸位朋友,说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我们首先想到去哪里学习?很多人说,我们去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去学习,有人说我们去欧洲去学习,有人说我们去日本去学习。就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学习幼儿教育的人,到了日本,说要向人家学幼儿教育,结果人家都觉得很奇怪啊?他说:“我们这套幼儿教育都是向中国人学来的,结果现在你们中国人跑到我们这儿来学幼儿教育。”这些都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人其实只是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皮毛而已,但是就是这一点点皮毛,都让他成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你就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多么的博大精深了。但是我们经过了“十年文革”,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使我们一度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结果导致的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要跑去向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学管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也一定有它的成功之处,否则连两百年也都不能维系。但是毕竟没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更经得起风吹雨打,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很多中国企业家特别尊敬的一些企业都纷纷破产的时候,这个企业家也都茫然了,说:“我们以前都是看雷曼兄弟的,结果他们都破产了,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开明的企业家,把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所以创下了中国式管理的最佳案例。当这样的案例普遍地出现在大江南北的时候,才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稍稍生起了信心。比如说在苏州有一个固锝企业,他们在几年之前,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入到企业文化,结果现在他们的企业不仅仅是“和谐企业”,是什么企业呢?是“幸福企业”。他们把自己的老板称为“大家长”,每一个员工都是“家人”,大家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地融洽,真的就像古代的大家庭一样,几代同堂,上千口人,但是相处非常地和睦,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有伦理道德的教育,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

所以有人说,这个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农耕基础上,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现在我们进入了工业社会、市场经济,而且大家族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文化也失去了载体。实际上,这些话都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能够承传传统文化的,是他重视道德教育的本质。如果亲缘、亲属关系之间,不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不讲五伦八德,兄弟之间也会产生纷争;如果我们讲究伦理道德的教育,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能够亲如兄弟,像一家人。所以本质在什么呢?本质在于抓住了伦理道德教育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企业,领导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企业的员工,什么最重要啊?教育是最重要的。所以,你不仅要当领导,当父母亲人,还要当老师,当然这个老师要起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正己化人”,要把自己先教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你要先教属下啊,也要先教自己。

我们看在《史记》上,就记载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郑国的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他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很合理,结果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做邺县的地方官,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只要你触犯了法律,就给以严惩。就像我们现在某些企业,为了让员工不迟到,就用严格的打卡制度,只要你迟到,就严格地罚款、重罚,结果老百姓不敢欺骗他了,不敢迟到了。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仁义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他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这个“不忍欺”才是最高的管理境界。比如说这个员工上班打一下卡,下班打一下卡,中间这一段他在哪里呢?即使我们有摄像头,能够看到他中间也是不是在企业工作,但是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他心思是不是在工作上呢?你都不得而知。所以最高明的管理是“管人心”,而“管人心”一定是“正己化人”,让人“中心悦而诚服”,这个才是中国式管理追求的境界。这里告诉我们领导者要“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才能够达到“不忍欺”。

我们现在也很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你看我们讲群众路线等等,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这个教育也流于形式,很多领导干部对老百姓,仍然是没有感情、麻木不仁,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都在经典之中,只要我们社会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回到经典,一定能够找到答案。在《论语》中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它必须有一个根本,才能够生长出来,这个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孝”这个字,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个和德行是相悖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相悖离的,为什么是悖离的呢?比如说,逢年过节我们都要去送礼,请问我们对谁的礼物准备得最用心、最花费心思啊?生怕别人不满意,不是人家所需要的,不知道是不是适合人家,对谁的礼物最用心啊?对我们的领导,对我们的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最用心,有没有人对父母的礼物如此用心呀?在下班之后,领导说:“你今天下班不要回家了,和我去见一个客户,去应酬一下吧。”我们什么态度呀?“哎呀,领导请我去。”我们是受宠若惊,赶紧去和领导应酬了。但是你的母亲告诉你,“哎,我们超市里啊,好久都没有去了,家里都缺这个少那个了,明天能不能送我去超市买点东西啊?”我们怎么回答呀?“唉,我们哪有时间呀?我们还要忙这个忙那个,你就和你们那些老太太一起去好了。”请问我们是以什么心在与人交往啊?我们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在与人交往,所以怎么样呢?中国人说“百善孝为先”,因为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我们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念念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超过父母呢?一个人没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个人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全力以赴,这个人由利变成害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这是中国人为什么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原因。

那么说到“孝”,我们看一个外国人,没有学过传统文化的,是怎么对他父亲的。我们看一个幻灯片,题目叫《那是什么》。(123:38)这个幻灯片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你看这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论语》上告诉我们,对父母“色难”,就是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礼记》上也说,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说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对父母表现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那么他没有学过传统文化,所以对父母是这样的戾声戾气,同时,这个幻灯片也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但是他看到儿时父母所记的日记,他的惭愧心也生起来,知道自己做错了。

那么我们对父亲是这样的态度,对母亲是什么态度呢?我们再看一个幻灯片,题目叫《路过》。(132:08)这个幻灯片提醒我们,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儿女却粗心大意,往往忽视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这个也是提醒我们行孝不能等,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留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弥补。

这个是我们讲,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他就会以利害之心与人相处,那么结果是什么呢?“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彼此是以利害来交往,这个利益没有了交情就疏远了;“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彼此是以权势来交往,当一个人权势没有了,交情也就决裂了;“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彼此是因喜欢对方的色相,男的喜欢女的美貌,女的喜欢男的英俊,那某一天呢,脸上有皱纹了,这个爱就不存在了;最后是“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彼此是以道义、情义、恩义来交往,这个交往才经得起考验,天长地久。所以这个忠臣,他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所以他不会做忘恩负义的事,这才是为什么中国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原因。这说明,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是从对父母的爱培养起来的。我们现在讲雷锋精神,但是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啊?因为雷锋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道德大厦的第四层,甚至是第五层,但是道德大厦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孝亲尊师”,一个人没有道德大厦的根,就希望有第四层、第五层,所以建筑的是空中楼阁,培养的是伪君子。我们讲爱祖国、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这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哪爱起呢?还是从“爱父母、爱兄弟”来爱起,所以我们现在的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但是思政课不能够深入人心,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习总书记都要给全国的思政课教师开座谈会,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没有虚心地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你看,为什么教育不能深入人心?为什么变成了说教?因为自己说了,自己做不到,“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个就是没有从“孝道”这个根来做起。

第三,最后一点,我们讲一讲用人,那么领导干部怎么样用人才能够昌盛发达,第一点就是用君子,要远小人。“亲君子,远小人”,事业就能昌盛,那么什么是小人呢?怎么辨别我们身边的人是小人呢?在《韩子》上,也就是《韩非子》上有一句话,把小人的特点告诉我们了,它说:“凡是奸臣、小人,都是顺着领导者的心思去说、去做,目的是取得领导者的信任和宠幸,所以领导者认为什么好,他一定跟着赞叹什么,领导者厌恶什么,他一定跟着毁谤什么,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小人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一定是唯领导是从,为了取媚巴结领导,让领导信任自己,换得的是自私自利。那我们看现在的领导者是喜欢用忠臣,还是喜欢用奸臣呢?

在《韩诗外传》上,记载着赵简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代的这些领导者非常开明。他有一个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门外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就派人去问了,说:“你为什么在我的门外站三天三夜,有什么乞求吗?”周舍说:“我别无乞求,只想做一个犯颜直谏的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后,把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你的过失记录下来。”赵简子答应了他,从此他走到哪儿,周舍就跟到哪儿,把他的过失都一一地记录。后来周舍就过世了,有一次,赵简子在洪波台饮酒,大家喝得正高兴,他突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大家一看,就不好意思再饮酒了,纷纷地离开坐席,就问,说:“我们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过在何处,请您明示,不要再哭了。”赵简子这才止住了哭声,他说:“诸位大夫都没有什么过失,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叫周舍,给我说过一句话:‘一千张的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价值;一千个唯唯诺诺的臣子,都不如一个敢犯颜直谏的臣子对我有帮助。’从历史上看,商纣王的臣子都闭口不言了,所以商朝就灭亡;周武王的臣子都能犯颜直谏,结果周朝就兴盛了,但是自从周舍过世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自己的过失,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我知道自己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你看这样的领导者,他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臣子对自己真正的有帮助,他也知道如何去引导属下,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第二就是要尊贤使能,尊敬贤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在《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国的国君有一次来向孔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儿,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儿,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儿呢?“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损害别人,利益自己,这给自身招致不吉祥,我们经常说“损人利己”,其实损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一定是帮助别人才是帮助自己。你这次损害了别人,别人怀恨在心,下次遇到了,一定会打击报复你,你无形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吃亏是福”,为什么呢?你这一次吃亏了,别人心里都有数,人家觉得欠你的,下一次再遇到了,就有机会要回报你,所以吃亏是福。“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放弃了老年人不去赡养,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实际上也是急功近利,希望我现在对孩子好,以后孩子对我好。其实你不知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给孩子做示范的,你对老人不赡养、不关心,他对你也不会赡养、不会关心,这个就是家庭的不吉祥。所以有人用一个大树来比喻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这个孩子是果实,树干是孩子的父母,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所以你希望孩子硕果累累,很旺盛,需要在根上去努力,去赡养、照顾、孝敬自己的老人,这样才能够根深叶茂;而如果你把养分直接放在果实上,这个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现在孩子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贤德的人,这是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愿意教了,年轻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有德行的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了,愚钝的、自私自利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

那么在这个五不祥之中,有两不祥都是和用人有关:“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所以作为领导者想使事业昌盛发达,必须要任贤使能,特别是要尊重那些德才兼备、言传身教,教化大众的人。为什么这些人值得尊重呢?《尸子》上这样说:假设你们家着火了,有人帮助把火扑灭,你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要把墙的缝隙涂好,把这个烟囱做得弯曲一点,你这样做了,保证你终身不会有失火之患。但是你怎么样啊?却不知道对他们感恩戴德,甚至还觉得他很烦、真讨厌。假设一个人被关进监狱,有人能够进入监狱,使他免于牢狱之灾,那他会怎么样啊?他们全家的人都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因为他出了监狱,可以照顾父母、教育儿女、帮助妻子,所以他们全家族的人,都会对这一个解除牢狱之灾的人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呢?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你做了,保证你终身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我们知不知道对这些人感恩戴德呀?这就是为什么社会风气不良善,因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育的人不受尊重、不受重视。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这些人是最受尊重的,甚至皇帝把他们请为国师,以老师之礼加以尊重。

最后一点,就是要慎用人才。在《论语》上告诉我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换一句话说,不能看民主投票的结果。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人,为什么喜欢呀?因为这个人,他当了官,这些人跟着都有好处,他们是一党的,结党营私嘛。很多人都厌恶这个人,你也不要信以为真,一定要好好考察,为什么被人厌恶啊?因为大家都是结党营私,他就是特立独行,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你看郑板桥为什么写“难得糊涂”啊?因为当时官场一片漆黑,大家都是自私自利、结党营私,他不愿意和这些人同流合污,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连七品芝麻官都做不了,是吧。所以“难得糊涂”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不愿意和人同流合污的一种做法。在《六韬》上,你看对现在西方的这些所谓的这种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就是对这种弊病有一些阐述,说为什么历史上没有采取民主选举呢?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很深刻的,说 “君以世俗之所欲者为贤智”,如果领导者以社会大众所称赞的人,称为是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社会大众所毁谤的人,是不贤德的人,那么结果就是有很多党羽的人就会被举进,不愿意结党的人就会被罢黜。这个结果就是那些邪曲不正的臣子,因为结党营私,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就像现在所谓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者,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一个重要的特点,他就是喜欢结党营私,是吧,拉选票等等。“忠臣死于无罪”,就像岳飞这样的忠臣,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了死刑。“邪臣以虚誉取爵位”,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这样,世间的乱象越来越严重,这个国家也就免不了危亡了。你看古人他非常地有智慧,很早就看到了民主选举的弊端,所以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既要有民主还要有集中,是吧。

古人他也知道,一个领导者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在选拔领导者的时候,要慎重地观察,所以也总结了很多观人的方法。比如说在《六韬》上说:“问之以言,观其辞。”你要对这个人提出问题,看他的言语是不是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就像我们现在的考试,要有笔试,还有面试,笔试可以作弊,面试作不了弊。还要对他追根究底地问:“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因为面试也有可能作弊,你看这老师可以事先把这个题告诉他,所以你面试的时候就不能按着这个题去问他,你要“穷之以辞”,看看他有没有应变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是不是彻底的通达。“与之间谍,以观其诚。”要暗中考察他,看看他有没有隐瞒,够不够坦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就是这件事,你明明知道是怎么样的,你还故意问他,看看他德行如何。“使之以财,以观其贪。”就是让他有支配钱财,或者是获得钱财的机会,看看他有没有贪心,够不够廉洁。“试之以色,以观其贞。”还要用美色来考验他,看看他面对女色是不是如如不动。“告知以难,观其勇。”告诉他这件事很困难,看看他有没有勇气去承担。最后,“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还要让他喝醉酒,看看他是不是酒后失言、酒后失态。很多人平时都是温文尔雅的,像一个儒雅的君子,但是几杯酒喝下去,就失去了领导的威仪,吐了一地,还喝得东倒西歪,这个就不值得信任了。你看中国古人对于领导者的任命,是非常地小心谨慎。

这些经验有很多,我们今天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有时间自己去学习。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和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更多的内容,可以看我们的公众微信,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