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第二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第二集
2023-08-11

【解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俭戒奢的美德。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中国人对奢靡之害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对个人而言,奢靡生活可能导致败德丧身的个人悲剧;对家族而言,穷奢极侈也可能导致“富不过三代”的家族悲剧;对国家而言,奢靡之风更有可能导致粮食不足、物资缺乏、社会风气败坏甚至亡国灭族的危害。因此戒奢崇俭,需要上行下效,从家长做起,从领导者做起,从“匹夫”做起。这个“匹夫”,就是包括你我在内的国家中的每一个人!

【同期声】

“国奢,则示之以俭。”因为奢靡之风非常地严重,所以就提倡节俭,反对“四风”。

【解说】

《管子·牧民》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讲究仁义礼智信,期盼社会风气和顺,憧憬物质生活充实、道德境界高尚、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同世界。

【同期声】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要有人的样子。

【解说】

本期节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余莉做客《海口大讲堂》,精彩讲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节目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第二集,敬请收看!

刘余莉教授讲课: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继续收看《海口大讲堂》节目。在老子中也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个我,就是在位者、领导者,我自己没有什么过分的欲望,那么民众自然会效仿我,也兴起朴素之风。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出了很多土豪,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为土豪,而不是称为贵族呢?那我们读《群书治要·新语》有一段论述,就明白了。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夫怀璧玉,要环佩,服名宝,藏珍怪,玉斗酌酒,金罍刻镂,所以夸小人之目者也。”就是怀里揣着璧玉,腰间系着环佩,穿着名贵的衣服,上面还雕饰着各种宝物,家里藏着珍奇怪物这些珍宝,用玉斗酌酒,用金做的酒杯来喝酒,而且这个金色的酒杯上还雕刻着花纹儿,雕文刻镂,这是什么呀?这是可以在小人面前夸耀的东西。换一句话说,君子人、有学问的人、有文化的人并不以此为荣。这只能是在小人面前夸一夸,小人会对你非常地羡慕。

“高台百仞,金城文画,所以疲百姓之力者也。”建筑百丈的高台,固若金汤的城池上还刻镂着文画,这是干什么呢?这是使老百姓精疲力尽的方法。“故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不损其行以好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因此圣人所居住的宫室都是非常的低矮,但是高扬道德;穿的衣服不是非常精致,但是勤行仁义,不损害他的操行来装饰他的容貌,也不亏损他的德行,以装饰他的外表。那么这说明,圣人治国理政,都重视仁义道德,而不是重视外貌、服饰。

“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国家不兴办那些没有意义的功业,家里不珍藏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器物。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你看即使家资万贯,但是不能够一日不吃饭,一日不喝水,这些古董、字画,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所以古人他家里不藏这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器物,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目的就是减少民众去服劳役,然后不要使那个赋税太高,这也是减轻民众的负担。因为如果在位者骄奢淫逸,那谁来供养他们呢?那都要盘剥百姓,这个都是古人所说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就是我们的俸禄都是来自于民脂民膏,小民看起来没有地位,你可以随便地欺辱他,但是天理昭彰,它看得很清楚,善恶到头终有报。就像总书记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惩恶扬善。

“璧玉珠玑不御于上,则玩好之物弃于下;琱琢刻画之类不纳于君,则淫伎曲巧绝于下。”就是在上位者,他不使用这些璧玉珠玑,比如说昂贵的夜明珠,还有玉石啊等等,他不再很喜欢,那么下面的百姓也会把那些玩好之物弃绝、抛弃了;琱琢刻画之类不纳于君,就是君主不接纳这种雕刻画之类的东西,那么奇伎淫巧也在民众中断绝了。在汉文帝的时候,有人给它要进奉一匹千里马,汉文帝很幽默地说,他说:你看鸾旗车在前,跟班的车在后,吉日出行,每天五十里,军队行车,每天30m,那我一个人坐着千里马,日行千里,要独自到哪里去呢?所以他把这个千里马就给还回去了,而且还把送马人的路费也都给了他。他说:从此不要再给我进献这些东西了,我也不接受。因为汉文帝率先垂范,所以整个社会也大兴节俭之风。

在《群书治要·新语》继续说,“夫释农桑之事,入山海,采珠玑,捕豹翠,消筋力,散布帛,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岂不谬哉!”意思是说就是放下了农业,种桑之事,上山入海、采集珠玑、捕猎豹子、翠鸟等等的禽兽,消耗了自己的力气,把钱财也都耗费了,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足自己耳目的喜好,以及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心。这样的做法岂不是荒谬透顶了吗?所以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特别提倡反对四风,提出了八项规定,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追求感官享受。这就是国奢则示之以俭,因为奢靡之风非常的严重,所以就提倡节俭,反对四风。为了矫枉过分奢靡的作风,所以要提倡节俭。

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帮扶困难弱势群体,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像早在《礼记·月令》篇中就记载,这个月就是天文,这个令就是政令。中国古人治国理政要求我们的政令要按照自然节律来进行,所以每一个月都有每一个月当行的政令。

在《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就是春天的第二个月要干什么呢?要抚养那些幼少之人,使那些没有父亲的孤儿能够存续,不要被冻死了,饿死了等等。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就是春天的第三个月,天子要广布他的恩德,施行恩惠,命令有关官员把仓库打开,赐予贫穷的人赈济困乏的、甚至断绝粮食的人。 “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要赡养衰老之人,还要授予他们坐几和手杖,这也是体现了中国尊老敬老的社会传统。

“孟冬之月,赏死事,恤孤寡”。冬天的第一个月,要赏赐那些以身殉国人的后代,还要体恤那些孤儿寡妇。这个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去救济穷苦孤儿,都有具体的规定。那么延续了这个传统,像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特别重视脱贫攻坚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解说】

《论语·季氏》中有言:“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治久安,除了维护社会的安宁,还要考虑财富的合理分配。刘教授告诉我们,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需要我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不断创造财富,又需要我们保持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无论是今天的创业振兴还是未来的民富国强,“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国家的每个人都是共同富裕的主体,我们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勤劳,人人节俭,才能实现人人享有。

刘余莉教授讲课:

第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教之”。所谓的“教之”就是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孟子》中记载,孟子就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就是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却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堕落得就离禽兽不远了。

所以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要有人的样子。那么中国古人是怎么进行道德教育的呢?我们知道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被称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那么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全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只有二十九个人,到了贞观六年的时候,被判处死刑的人数有所增多,增长到三百九十个人,但是太宗皇帝阅读了这些罪人的案卷,生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他就做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就是放这些罪犯,回家去过年,第二年秋天的时候再回来执行死刑的判决,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到了第二年秋天的时候,这三百九十位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无一例外的全部回来接受死刑的判决。

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贞观之治的时候,即使是死刑犯他都讲诚信,他都也有廉耻之心。再比如说,在明朝的时候,我们知道阳明先生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认为人都有良知良能,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有一次王,先生外出就不小心被盗贼所绑架,当这群盗贼知道他就是提出了人都有良知良能的王阳明先生的时候,就问,你说人都有良知良能,你看我们这群盗匪也有良知良能吗?王先生就说:有。结果这群盗贼说:你光说有可不行,你得证明证明给我们看,我们才相信。王先生说: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我就能证明你也有良知良能。于是,他就让这群盗贼把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地脱下去,直到脱得还剩最后一条短裤的时候,结果这群盗贼说: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耻就是你的良知。所以你看,在明朝的时候,即使是盗贼都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得一丝不挂,他也有一种知耻之心。

那么中国古人是怎么样进行道德教育才把人教好的呢?首先,教育的目标很明确。教育的目标就是《礼记·学记》中所讲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我们想一想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是不是立德?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是不是树人呢?所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教育经典中就有了。再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道德有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而且它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那么说到胎教,其实我们早在中国几千年的经典中就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文王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他教出的儿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发火、说谎,这些其实都潜移默化的会影响胎儿。那么这个孩子出生之后眼睛一睁开,虽然他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就成为他以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

【解说】

《孟子》中记载:“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衣食丰腴而没有文化、精神空虚,就跟禽兽牲畜没什么分别。这就要求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齐头并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整体性文明。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刘教授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天,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鼓足干劲、踔厉奋发,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刷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高度。

【结束语】

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地给儿女做示范,所以你不希望孩子说谎,你自己要做一个诚信的榜样。好,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次再见。


下集精彩预告:

【解说】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的风尚成为主流、代代传承并守正创新,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同期声】

古人对于读书明理的读书人这么样的尊崇,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读书明理、理得心安,所以他不会用不法的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解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赓续的文化底蕴,道德模范是我们社会崇德向善的一面旗帜,加强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同期声】

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了,在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