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上)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上)
2020-05-17

尊敬的泓萱主席,尊敬的颜院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资班的同仁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欢喜,看到了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新老朋友,一起汇聚在安徽国祯书院,来参加第一届全国《群书治要》师资培训班。我们都知道《群书治要》这本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汇聚了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但是这一本书是由文言文写成,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很少有人能够深入读懂,所以就需要有一批年轻人来发心学习,承传这一份宝贵的文化。我们今天借着这一个师资培训班,也是希望能够感召更多的同仁,深入学习研读《群书治要》,能够把这么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学习。

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我们一起和大家分享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圣贤教育为当世所亟需?

第二个问题: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圣贤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圣贤教育为当世所亟需?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富裕,人们的口袋有钱了,但是是不是有钱之后,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呢?有很多专家学者发现,虽然人们有钱了,但是生活却“贫富贵贱”都出现了一些身心不安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呢?

古人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百姓,要以教育为最重要,特别是伦理道德、做人的教育。那么很多人说,西方国家也没像我们那么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啊?他们就是靠法制,不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的挺好嘛?也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出现的这么严重的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其实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我们忽视了西方的制度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到西方去留学,99年的时候,第一次到“剑桥”,来到了“三一学院”。我们的聂菲璘博士,就是“三一学院”的高材生。那么当时,他们的教授就指着他们的建筑物告诉我们:“你看我们的学校,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学校。”但是突然他发现,在一个中国人面前讲“历史悠久”,很不好意思。所以他又说:“当然,我们在中国人面前,用‘历史悠久’这个词要非常地小心。”换一句话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哪一个国家都不敢忽视。但是诸位朋友,我们作为中国人,有没有像西方人面对他们的历史文化的那一种恭敬心?那一种自豪感?是吧。我们四大名山,有很多上千年以上的寺院、建筑、雕塑等等,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历史文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生起自豪感?有没有生起恭敬心?

西方的文化,它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所以你到西方去旅游,很多人都带着你去参观教堂,他们的历史文物除了教堂,就还是教堂。说明什么呢?他们的历史上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所以它的政治制度是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他们并没有忽视道德教育,只不过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会而已。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误以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果怎么样呢?确实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了,但是一到中国,就变味、就走样。

比如说我们把西方的民主选举引入选举村支书,但是因为村民的道德素质、理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谁给我的钱多,我就去投谁的票;谁和我关系好,我就去选谁。结果怎么样呢?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越是实行民主,越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否则,会出现更麻烦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当然至少是三个问题,还有更多:

〔1〕就是难以防患于未然。

古人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这个伦理道德的教育,礼仪的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让人根本去不做坏事,但是法律监督机制,它是“禁于已然之后”。比如说消极腐败现象已经产生了,我们再把他关进监狱,你可以判他无期徒刑,但是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

在《群书治要》中,有一本书叫《尸子》,它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它说:假设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过来把火扑灭,你会对他怎么样啊?你当然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有经验的人,很早就告诉你,要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要把这个烟囱做得弯曲一点。你这样做了之后,保证你终身都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是什么态度啊?你觉得真烦、真唠叨,把它当成了耳旁风,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被关入监狱,如果有人能够进入监狱,把他给救出来,让他免于牢狱之灾,那么会怎么样呢?他们家三族的人,全家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他出来可以孝敬父母,可以教育儿女、照顾妻子。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教导人们仁义慈悌道理的人,你学的这些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要仁爱存心,”保证你终身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怎么样呢?却没有人对他感恩戴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道德教化没有起作用,或者说是效果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如果我们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忽视了道德教育,还会出现《论语》上所说的:“民免而无耻”的现象。

孔子说:我们设置各种各样的政令、法律、条款,用这个来引导人们,他触犯了法律,就给他以刑罚的处罚。结果是什么呢?人们因为惧怕处罚免于去做坏事儿,但是他没有羞耻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设法地做坏事,免于法律的制裁,还以此沾沾自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比如说,我们在英国学习的时候,经常听他们的新闻报道,有很多的青少年以强凌弱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以至于被称为“大不列颠不为人知的耻辱”。那么青少年以强凌弱,青少年吸毒、卖淫、酗酒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被称为“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ur)也就是说,他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不道德,这个怎么办呢?他们的议会开会讨论,但是也没有找出好的办法,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历史上,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但是现代以来,很多人认为上帝死了,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了。他们的道德教育就没有人来进行了,所以只靠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现代西方也出现了很多不可解决的问题。

这一点在《盐铁论》上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你用法律可以制裁人,给以刑法的判决,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的廉耻之心,甚至你可以把他杀掉,但是你不能让他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淮南子》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阐述,它说得更加具体。它说:法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曾子,也有说是墨子,这样的行为。法能够把这那些偷盗的人给以刑罚的判决,但是培养不出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学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是靠什么所成就的呀?是因为畏惧法律吗?是靠教育所成就的。所以,中国古代并不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而是因为它重视了道德教育,可以达到“刑期于无刑”的境界,有没有设置刑罚呀?确实设置了,而且也很健全,但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没有人去触犯刑罚。所以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盛世”,达到的结果是“囹圄空虚,刑措不用”,监狱空了,没有犯人,这个刑罚都搁置起来,不必使用。所以,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圣贤君子。

〔3〕如果我们只是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还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子》上所说的:“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我们食品安全有问题了,就有食品安全法;我们腐败现象很严重,就有反腐败法;环境问题就有环境保护法;酒后驾车的人很多,就有酒后驾车的条例;现在又有了恐怖现象,又有反恐怖法。你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出一个问题就有一个法律来对治,这个“法令滋章”。但是怎么样呢?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谐,违法乱纪的人依然众多。我们也看到现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这个监狱已经不够用了,犯人已经太多了,必须拿着纳税者的钱去建设更多的监狱。所以有人说:“我们不把资金用在教育上,我们就要把资金用在建设监狱上。”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把犯人、服刑人员教好,也是因为把监狱变成了学校,也是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否则他会“二进宫,三进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现在监狱,据说很多服刑犯人都在讨论什么问题呢?有一个人进来了,就有人问他,说:“你是第几次进监狱了?”他很不好意思,说:“我这是第一次。”结果没想到对方怎么说呀?他说:“你才是第一次啊?我已经第三次了。”你看他不以进监狱的次数多为耻,还反以为荣了,你说你把他关进监狱就解决问题了吗?而且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大的刑事案件政府都应接不暇,对于小的民事案件,邻里纠纷等等,更没有人来过问了。

我们再看《汉书》上怎么说呢?说,你只是重视法制监督机制的健全,忽视了道德教育,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个法律一出台,奸诈的行为就产生,命令刚一传达,欺诈的行为就兴起,就像“以汤止沸,以薪救火,愈甚,无益也。”你看我们这个水开了,我们不是从釜底抽薪,而是怎么样啊?再给它倒上一些热水,想把这个沸腾的水给止住,实际上只是在现象上解决了问题,延缓了症状的发生而已。

在《袁子正书》上也说的很好,它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你不能制止人们作奸犯科的心,只是用刀具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给人以刑罚的处罚,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执行判决,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

在当代西方有一著名的伦理学家叫麦金泰尔,他以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著名,他写了一本书叫《After Virtue》(《追寻美德》)。在这里,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无论美德与法律之间在其他方面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正义的美德,这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你看看,他还以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著名,在当代西方是一个新的伦理学流派,但是他的话,和几千年前荀子所说的话如出一辙,荀子说什么呀?“法者,治之端也”,法律监督机制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君子者,法之源也”,圣贤君子,就是具有正义美德的人,他是治理这些法律监督机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是“法之源也”。这些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所以必须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

第二个问题,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特别是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它就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所以有人把它称为“伦理型文化”,这就是宗教型文化和伦理型文化的不同。所以在西方国家,制度建设是国家的事,道德教育是教会的事,他们叫“政教分离”,这个教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但是中国历史上,是国家来推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它本身就是承担着道德教育的责任,这个叫政治和教育是合一的,这个不是宗教。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伦理文化,所以教什么呢?教人们“五伦大道”,也就是说,你要是做一个合格的人,做一个好人,必须把这五伦关系要处理好。我们现在都在讲,你要搞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如果连最起码的五种伦理关系都搞不好,那你谈不上搞好人际关系了。这五伦关系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我们看父子之间的关系

父子。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他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情。我们看这个小孩,小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懂,他对父母有一种自然的亲爱,自然的恭敬,自然的亲近,这个就叫“天性”,这个就叫“道”。那么,伦理道德的教育要顺着这个“道”去进行,把这种亲爱、尊敬,保持一生而不变,这个就叫“父子有亲”。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不变呢?那就是父母必须慈爱教导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我们看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慈”啊?就是父母念兹在兹,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所以你要经常打电话,向父母汇报一下最近的状况。《弟子规》上也告诉我们,要每一天都要去向父母问安,为什么要向父母问安呢?因为我们的父母时时牵挂着我们,所以你去向父母问安,一方面是关心父母,也是让父母放心我们自己的状况。

我们再看这个“孝”。“孝”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没有两个。如果你有代沟,和父母不能沟通,他不理解我,说明什么呀?说明我们的“孝道”没有尽圆满,为什么打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来没有看到儿女和父母有代沟啊?因为我们有“孝道”的教育。

再看下一伦,君臣有义

君就是领导者,臣就是被领导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应该以“义”来相处。“义者,宜也。”它和适宜的宜是相通的,什么意思呢?做领导的有领导的本分,做被领导的有被领导的本分,他们各尽其责,这个责任才能够承担好。那么领导者对属下要有仁爱之心,不能够自己是领导者,就对属下呼来唤去,不把他当人看,这样做就错了。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要竭忠尽智。这个“忠”,朱熹解释为“尽己之谓也”,就是你竭尽全力地把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做好,让领导放心,这就是尽到了忠心。

当然,在《群书治要》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当领导、当被领导者的一些论述,比如说做领导的,“君无事”,当领导者的就不要去做事,他只是管战略、方向,而且怎么样呢?修身,自己修好了,就像尧,垂拱而治。靠什么呀?自己修身有成。“任贤”,任用贤人,他自己就非常地轻松,把这个事情就做好了。所以做领导的如果有事的话,就是和被领导者易位了,君臣易位,那么臣反而没有事了,这个就是颠倒了。像《群书治要》中,如何做领导,如何做被领导,有很多的论述,讲君道、讲臣道,我们接下来的课有很多的阐述。

夫妇有别

这个“别”并不是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而是职责上有分工。做丈夫的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因为什么呢?他们的分工不一样,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创造经济收入、养家糊口,所以要在外面工作,接触的人也很多,不能够见异思迁、寻花问柳,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做女子的,她要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责任,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说你没有儿子就是“无后”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情况。如果你有了儿子,但是没有良好的教导,成了败家子、啃老族,那你这个儿子与其有、还不如不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那么教育儿女,这么重要的职责由谁来承担呢?必须由他母亲亲自来承担,既然如此,就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儿女做好榜样。这样的话,就是要求她有德行。

长幼有序

告诉我们,一家的兄弟姐妹的出生是有自然顺序的,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所以必须“兄友弟恭”。像我们同一个师门,也有先入师门,后入师门的早晚不同。刚才我们介绍的时候,把次序稍微给搞错了一点,我们是按照进师门的先后次序来排序,这个叫“长幼有序”。所以兄对弟弟妹妹要友爱帮助、关心教导,弟弟妹妹对兄长要恭敬、要听从,一家的兄弟姐妹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有力量。

所以你看我们历史上,经常有这些典故,说有一家十个兄弟,经常彼此纷争,也不是很团结,父母看了就很担忧。于是,把他们召集在一起,拿了十根筷子,然后让他们一根一根的把它折断,每一个人都很轻松地把这一根筷子都给折断了。然后,又让他们把这十根筷子绑在一起,再让他们试一下,结果,没有一个兄弟能够把十根筷子一起折断,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像一根筷子一样很弱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众志成城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同心协力,就能够无坚不摧,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家的兄弟姐妹要团结一致,家和万事兴。

最后一伦讲朋友有信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个是郑康成的注解,什么是“朋友”啊?我们在同一个师门学习的,这个叫“朋”,但是,虽然不在一个师门学习,志同道合,这个叫“友”。也有人说,一个师门之中,也有不志同道合的,那么,同在一个师门学习,又志同道合的,这个叫“友”,所以这个“友”比“朋”更进一步。所以我们志同道合的人凝结在一起,就能够把《群书治要》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一个人的力量就是有限的。

当然,这个朋友扩而言之,就是和我们地位平等的人,如何相交往、同伦之间如何交往,就是要守住一个信字,一个“亻”加上一个“言”字,告诉我们人言为信,人所说的话必须守信用,否则那都不是人所说的话了。

所以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很多人说这个传统文化不讲创新,这个道是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古代的时候有五伦关系,在现代社会仍然要讲五伦关系,你不按照这个道去做,你就会和人处不好关系。“处世成障”就是遇到事情都会有障碍。

我们特别看一看“君仁臣忠”。

君仁臣忠,它是告诉我们管理的这个特点,也就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君仁臣忠”。领导者仁慈、关爱、教育属下;属下竭忠尽智完成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一体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

所以你看在这个《群书治要·史记》中记载,历史上曾经出现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

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就是把法律建设得非常得严苛,结果老百姓不敢欺骗他;

子产做郑国的宰相,他把法律监督机制设立得很健全,老百姓不能够欺骗他。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他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结果怎么样呢,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的境界。所以很多西方人,他看不懂传统文化,他批评说中国人不讲人权。为什么中国人不讲人权呀?不是说中国人没有提出人权这个概念,就不讲人权,他有更好的理论、更好的方法,已经把人的权利保护得很完美了。

因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很容易理解:有一个企业有很多海归派,都是高管,很傲慢。他们这个老板想让他们学习《弟子规》,结果他们说我们都海外留学博士,还让我们学《弟子规》是吧,是不是太小看我们了,这个太小儿科了吧,所以他们也不学。这个董事长,他自己对传统文化很认可,所以他自己身体力行,坚持学习,结果慢慢的,就把这个整个的企业全都带动学习《弟子规》了。

过了一段时间,几年之后,结果有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发了年终奖,他看了之后就不满意了,他来找这个董事长,他为什么不满意啊?你看一般的企业会不满意在什么地方,你给我的太少了,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才给我这么一点回报。这个管理人员是什么不满意?他说董事长,你给我的钱太多了。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的钱用来弘扬传统文化,用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他是不满意在给自己的钱太多了。

我们从这里去思考,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呀?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个领导者他作之君,作他的领导管理他、率领他;作之亲,又像亲人一样、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属下;还怎么样呢,作之师,作他的老师,引导他、教育他,结果怎么样呢,他感恩戴德都来不及,还需要上街示威游行给你来进行对立吗?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你看我们很多父母对儿女也是尽心尽力,有求必应,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是吧。但是这个儿女也是不知道感恩戴德。你为他付出了多少,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还认为你付出的不够,什么原因呢?就是作之师,这一个职责没有承担好。一个家长也是要起到君亲师的责任,所以要“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你只是爱他,满足他的欲望、满足他的要求,结果他的欲望越来越膨胀,胃口越来越大,提出一些越来越不合理的要求,你怎么办呢。十件事你九件事满足他了,只有一件事没有满足,他会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吧,什么原因,就是教育没有跟上。要怎么教呢,后面我们接着讲。

中国历史上教育的效果非常得好,比如说我们看贞观年间,贞观六年的时候,唐太宗命令放三百九十位判了死刑的犯人回家过年,第二年秋天再回来接受死刑的判决。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三百九十位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无一例外地按时回来接受死刑的判决。换一句话说,死刑犯都有诚信。说明什么呢,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我们怎么教、会不会教、愿不愿意教。

所以《六韬》上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很多企业老板说要学执行力,拿出西方第一本关于执行力的书,看了一看,好像还能看得明白,看了第二本、第三本,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获得执行力。其实我们只要打开《弟子规》,前面“入则孝”有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把前面的父母给他改一下,老师呼,应勿缓,是吧;再改一下,领导呼,应勿缓;再改一下,老板呼,应勿缓,还有比这更高的执行力吗!

所以,中国人看问题都是抓住根本,当然你希望属下象儿女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去关爱属下呢?我们应该以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属下,而且还要教育他,你就有执行力了。所以方法很简单,大道至简。这说明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你把五伦关系先处理好,你才能够做人,做得合格了。

所以这五伦大道,不是我们把他记下来,考试的时候我们会默写、对答如流,是我们真正能够在生活中把它做到、这五伦关系都能处理好,我们才是一个合格的人。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一讲,如何进行圣贤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就说怎么教,我们给它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很多人说我们也很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对不对呀?比如说在2006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国家也很难得提出 了荣辱观,是吧。很多地方,也应他们邀请,我去给他们讲社会主义荣辱观,但是我们到了这些地方,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共同特点?就是这个市的一把手,这个企业的一把手,比如说市委书记,企业的党委书记等等,都有更加重要的工作,而不能来现场听,不能够出席。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我们去上一个项目、我们去拉一个投资、我们去谈一个合作,我们创造经济收入,增长GDP,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更加实在、更加有效,对吧。但是教育,那都是教下边儿的,让他们听听就够了。所以看了这个现象我们就知道了,没有人真正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他确实是从建国理念的高度来重视。所以《礼记》上告诉我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很明确,是使人善良增长,过失挽救。

但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还在秉持这一个理念?各位朋友都是从大学过来的,很多都上过大学。我们想一想:是大一的孩子好教,还是大四的孩子好教啊?我们再想一想:是小学生更加尊敬老师,还是博士生更加尊敬老师?小学生。换一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啊?没有。我们周日周六的时候送孩子去学什么了?有没有像大家这样千里迢迢的来这儿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没有去送孩子学习《弟子规》,怎么样做人的?大部分人都送孩子去学习钢琴、学习跳舞、学习英语、学习技能、奥数,是吧。这说明什么呀?说明教育、高等教育变成了高等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做人的教育已经没有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因为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失误是盲目地模仿西方,这是钱穆先生所说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盲目地模仿西方啊,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西方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其实即使在他们的大学里也有教堂,大家有没有注意,西方的大学里基本上都有教堂。他们的教会主管了道德教育,所以有人进行道德教育,高校就不必进行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的历史传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宗教共同来承担的,所以不能把学校教育变成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必须把做人的教育提上日程。这也是为什么习总书记在三月份主持召开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我们看这个立德是不是就是长善,救失是不是就是树人呢。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

所以现代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我们要从家庭教育开始重视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过程。

很多人很重视胎教都向西方去学习,认为好像西方人比较重视胎教,其实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胎教。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的时候就做到了“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为她不好看的景色、形象、场面都不去看,淫词歌舞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当然这个孩子出生以后,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给孩子做表率。  

很多母亲不明白这一点,一边拿着话筒打电话,一边抱着孩子喂奶,结果对方问她说:“你的丈夫在不在家呀?”她说:“他不在家。”因为对方想请她的丈夫出去喝酒,应酬,她不想让丈夫外出,明明丈夫就在茶几面前喝茶,结果她拿起电话说:“他不在家,他出去干什么,干什么了”。结果怎么样呢?都被这个孩子给看到了,听到了,他误以为做人就是可以说谎的,说谎是可以获得很多利益好处的,所以他就学会了说谎。还有很多人抱着孩子喂奶就在生气,大发雷霆,所以这个孩子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所以你看父母脾气暴躁的,孩子的脾气也依然暴躁,这个就叫“身教”,这个就叫潜移默化。

这个教育是贯穿了一生,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以我们中国人有祭祖的传统,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归于纯厚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连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祭祀祖先培养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当然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宣讲祖先的德行,每当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呀?告诉你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对国家做出了哪些千秋伟业,有什么德行我们可以学习效法。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认祖归宗,去力述祖宗积德之长,我们祖先,从父亲母亲一直到祖父母,再到前边,祖宗有哪些积功累德的事,才有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那不是你自己的功劳,所以你这个知恩报恩的心才会生起来。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孝顺父母。

当然孝顺父母只是根,只是基础,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如《汉书》上就说,“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化人心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的,在国都设立太学,在城镇、乡村设立“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就像我们国祯书院这样的都是道德讲堂,都是“庠序”,它起到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

如果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这样的道德讲堂,那我们想一想这个社会风气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不用全国各地的人都跑这么远的路来学习传统文化了。他就近,每一天,每一个星期,每一个月都可以接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就是教导人们“仁,义,礼,智”的德行,而且运用在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效果很显著,他的刑罚很轻,但是没有人作奸犯科,触犯法律,这都是教化盛行,所以社会风气非常淳厚,这个“美”就是善的意思,美善。

那么怎么样,真的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群书治要》就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吗?那我们看一看读经典是不是可以达到反腐败的效果,比如我们看《大学》上有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很多人说就是看了这句话,我不敢学习传统文化了,因为告诉我们德行很重要,财富不重要。你看我们很多人批判传统文化,都是我们首先把它误读了、误解了,然后再去批判这个误解后的传统文化。这个话什么意思呢?告诉我们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叶花果。我们学习植物的人就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延伸到哪里,它下面的根必须延伸到哪里,这叫“厚德载物”。所以你看它枝繁叶茂。

你看国祯集团影响很深远,财力很雄厚,有很多公司,分公司,这是枝叶花果,原因在哪里?要寻根,根在积累了深厚的德行,特别是像我们国祯书院这十年来,培训了七万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都是义务的,都是公益的,这都是在积功累德,所以这个根扎得很深厚,枝叶花果才越来越繁茂。所以《中庸》上孔子在评价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说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像大舜那样,既有他的位置,也有他的俸禄,也有他的名声,也有他的寿命。

很多人说那颜回也很贤德,他不也是很短命的吗?颜回虽然世间的寿命不长,孔子虽然在世的时候虽然不被重用,但是他们被后世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受到各个朝代皇帝的尊重和礼拜,所以他们得的名是什么呀?他们得到的位是什么呀?“素王”之位,是千古之名,是无疆之寿,是万世之禄,这个回报更丰厚,所以我们要这样来看才能看得深远。

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发展前途,在《尚书》上有一句话,你看一个人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是荒淫无度的意思,太过分了,“内作色荒”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外作禽荒”,对外喜欢打猎,古代的游戏主要就是狩猎。老子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你看你打猎的时候心是动的,而且射杀的心是嗔恨之心,让你心发狂,很狂野。“甘酒嗜音”,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而且墙上还雕刻着花纹,雕梁画栋。怎么样呢?“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以上六件事情只要有一件事你情做了,那都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这六种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人为什么锒铛入狱了?就是因为他站错队了。这句话绝对不在经典之中。你再站错队,你没有作恶,会无缘无故把你关进监狱吗?是吧!

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这次我们专门有秦芳同学给大家分享《周易》中的道德修养。《易经》其实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还有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看为什么锒铛入狱了?都做到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恶贯满盈,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所以《尚书》上也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天灾人祸,我们通过反省改过,我们还可以逃避。如果一个人自己作恶,不知回头,那就是不可逃避惩罚。“逭”就是逃的意思。所以你看你如果真正学习传统文化,熟读四书五经,你还敢去作奸犯科吗?你还敢去贪污受贿吗?是吧!

中国古人在学校里面学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看“修身”,就把这个人这些贪心都给去掉了。比如说“修身”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戒贪。

就像《大学》上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边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一句话说,修身从哪里修起呢?“修身”从“格物”来修起。“格物”就是革除物欲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戒贪。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对臣子的对话,他是完全把《群书治要》的理论运用到治国之中。他读历史,他总结了一个经验,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你看看中国古人的用字都很讲究,都非常地谨慎,但是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都是说一定,那就是没有例外的。

那我们看现在的腐败分子之所以锒铛入狱,其实都败在一个“贪”字上,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

首先我们看看贪财

在《大学》上有一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看这些贪官就是没有学这一句话,结果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却锒铛入狱了。这个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一定是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必然的规律。

正是因为熟读四书五经,所以曾国藩他做到了四省的总督,相当于我们四个省的省长,可以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就是军中的一文钱他都不会挪做私用,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白,不是正当得来的收入,也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这个财富不是赚到我们手,贪到我们手就是我们的了,它是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换来的,后来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用,就昙花一现给收回去了。

我们看现在很多的案例报导,说这个腐败分子的家里放着一捆一捆的人民币,全都还没有打开。换句话说,这个钱多得对他已经没有用了,但是到什么时候有用了呢,就是要打开算他贪了多少钱,给他定罪的时候派上用场了,你说活的冤枉不冤枉啊!是吧。

其实人一生的吃、住、行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你说你贪那么多的钱有什么必要嘛。你有再多的钱,我们现在吃三餐饭不够,有的人加夜宵,那还不是很健康,也不是很正常。那我们有好几栋别墅,有一个花园别墅、有个海边儿别墅、阳光别墅,请问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归我们的是多少床啊?六尺床而已。所以没有必要为这些身外之物铤而走险。

那么还有水灾、火灾也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给漂夺走,还有盗贼,像黑社会也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最后一点防不胜防,就是不肖子孙,不贤德的败家子儿、啃老族也会把不义之财给败散掉。

当然,古人这不过是抛砖引玉,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能贪。现在还有医院,还有股市,都可以把不义之财败散掉。所以《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饥渴,结果怎么样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有的人不贪财了就开始怎么样了?就喜欢贪色

中国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这一句话不是形容,它确实是要非常地小心谨慎。像《尚书》上也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自然的规律就是给那个淫乱的人、放纵的人、过分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所以你看这个古书,对这些放纵情欲的人,那都有很多的这种不良的案例结果。

比如说,大家可以看一看《欲海回狂》;看一看《寿康宝鉴》;看一看《太上感应篇汇编》,这里边有很多历史上真实的案例,确实把你的这个福禄全都削完了。那我们看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又有很多的性病,这种、那种的性病让人防不胜防,都是致命的,这都是天道祸淫的表现。

还有就是贪名

就像我们知识分子,可能对财、色看得不是很重,但是就喜欢出名。古人说“避名如避剑。”逃避这个名声就像逃避剑一样。为什么呢?名也是一种福的表现,“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但是怎么样呢?名不符实,德不配位,就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

所以不要想着去成名,而是怎么样呢?尽心尽力地做自己的本分,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向大家分享心得体会。当然这个名和钱是一样的,这个钱它他本身没有善恶之分。看你把它用在什么地方。你有了钱去吃喝嫖赌,那你是造恶,给自己埋下祸根;你有了钱去弘扬传统文化,去做善事,帮助人觉醒,那你就是为自己积功累德。

所以名也是如此。在《大学》上有一句话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说的是古代的最高领导者、国君,因为他发布一个命令、说一句话,如果是好的引导,使全国人都受益;他发布一个错误的命令,说一句错误的话,使全国人都受害,那么他这个结果也会很严重。

那么在我们现在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新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有很多网络大V,还有很多的歌星、明星也都是有很多的粉丝,那么他们说一句话也是影响很多的人,所以也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说话就更不能够不谨慎。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突然一个歌星自杀身亡,突然一个影星出了车祸,还有一个影星得了绝症,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什么原因呢?我们看一看他们所唱的歌,看看他们所拍的电视剧、电影的内容,你就明白了。不用我们多说,自己就观察出来了。所以要用自己好的名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最后就是贪利

这个利,除了金钱以外,凡是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条件,很多人都会去贪。古人告诉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利益获得现前的时候,首先考虑一下符不符合道义,如果这个是不符合道义,那送到我面前也不能够去贪,要想到它符不符合道义。

总之,古人提醒我们:“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你看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硕士、博士一直走上工作岗位,好不容易有一个好的地位名声,可以让父母放心,可以为国家做一些贡献,但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在一个利益、欲望、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那是在倾刻之间。

所以怎么样?古人提醒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觉得很得意,你看我是领导,他们都要拍我的马屁。实际上,人家是拿着诱饵来诱惑你,希望你跳进这个悬崖,如果你把持不好,跳进了这个悬崖,你想翻过身来还可不可能?后悔,后悔,那都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

所以你看,我们学了《群书治要》,是不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让人根本就不去贪污腐败,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效果。那我们上半场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再休息二十分钟然后接着讲,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