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下)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下)
2020-05-17

我们接着讲学校教育,讲修身。修身的内容很多,前面我们讲了戒贪,除了戒贪之外,还要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

第二个内容我们讲惩忿

惩忿,换一句话说就是制怒。我们看这个怒字,上面是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怒,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已经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一个人在盛怒的时候,对自己的肝脏就会产生影响。而中国人还说怒发冲冠,一个人一生气血气会往头顶涌,头顶经常发热,而头顶发热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观察一下,在很燥热又缺水的地方,这个植物都不是很爱长,所以一个人生气,血气往头顶涌,那我们想想结果是什么呀?头发不太爱长。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聪明绝顶,为什么聪明的人头发不太爱长?我观察了一下也有道理,因为聪明的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的,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着急,容易上火,结果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

那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要转怒为恕,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有一个文章写的非常好,我也特别喜欢分享:

他说,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了别人来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的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里;还有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儿。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变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那诸位朋友,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个文章写的非常好,他提醒我们,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当然,一个真正能够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不是一个平常的人,不是一个平凡人,因为他确实能够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个《快乐的钥匙》,我都讲了应该有二十多年了,但是一遇到事情还是要着急上火,还是不能够完全控制自己快乐的钥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人要改正自己的习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只是一个着急、上火,发怒这一个习气都要二十多年的功夫,还没有完全克服好。说明什么呀?修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功课。

那我们看这个“恕”字和“怒”字有什么区别?这个“怒”字棱棱角角很分明,你把这个棱角变的圆滑一点就变成了“恕”。而“恕”上面一个如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恕”呢?就是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如对方的存心,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所以你呀经常要换位思考,比如说你看别人做的不圆满,不到位的时候,你就要想我要做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得和人家一样好呢?可能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没有亲临其境。如果让我们去做这件事,我能做的和人家一样好就已经不错了。所以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己秋气,待人春风”。这个《弟子规》是要求谁的呀?是要求我们自己的,让自己反观内照的,不是拿着《弟子规》去照别人的。他哪一个地方没有做的不好,哪一个地方不到位。那个就是把功夫用错了。

就像我们早晨的时候吃饭,我跟同学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说:“你们一个师门的师兄弟要像一家的兄弟姐妹一样,要做到“兄友弟恭””。结果我们这个当师妹的说呀,她说:“师兄你听了吗?老师告诉你要做到‘兄友’,你对我要友爱”。你看都是要求对方,不是要求自己的,这样我们学传统文化就用不上力了。每一个人都要反省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叫“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只要把自己做好了,不要求别人,你就没有抱怨了。所以传统文化被称为内学。就是你自己要从内心上下功夫,自己变得是不是宽容了,还是苛刻了。是不是更加能够包容了,能够理解别人了,还是越学越挑剔了,越学越不能和人家相处了。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很多年了,没有学传统文化之前,还和家人和睦相处。结果学了传统文化,越学越不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了。和家人格格不入了,看别人都是刚强难化,就是自己是圣贤人,这样就学错了,用功用错了。所以你什么时候能够学的让家人都佩服你,都尊敬你,都称叹你,都支持你,说明什么?说明你这个传统文化学对了。这个是最重要的,要“反求诸己”。所以这个“恕”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来请教,说,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你看《弟子规》这一句话很简单,任何事你将加给别人之前,首先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我,如果我不希望,我就不能这样去对待别人,要求别人。你看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时时刻刻,处处都用这一句话来要求自己,你就知道这件事我应不应该做,这句话我应不应该说,我应该怎么说。

中国人有句话叫“否极泰来”,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出自《易经》的两个卦。我们看这个“泰”卦,卦相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确的位置是天在上,地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呢?我们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个就叫“各自责,天清地宁”。大家都是反省自己这件事我哪做的不够,哪句话说的不是很完美,沟通的不畅,这个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

“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挑剔对方,指责对方说你应该怎样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好,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所以怎样做才能“否极泰来”呢?今天大家听了我的课,相信从此以后就能够“否极泰来”了。当然我们不是搞个人崇拜,我们也不是讲迷信,我们是按着圣贤的教诲来做,圣贤教我们去做,我们就去做,一定能够“否极泰来”。

那么有的人生气,心里不满意,不舒服,就是因为有嫉妒之心。那么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别人做的好,有成绩,我们心里不舒服,不高兴,别人还不知道,是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呢?所以我们学习应该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都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别人超过自己,比自己好,这是正常的。否则你看我自己水平都有限,大家都像我一样,这个传统文化怎么能够弘扬开来呢?怎么能够弘扬光大呢?

古人告诉我们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人看别人做事,特别是做好事,去帮助他,成全他,结果别人做的好事、善事成就了,我们从中也获得了一份喜悦,叫“随喜功德”。但是别人做好事,我们心里看着不舒服,想去嫉妒,障碍。其实别人该做的好事不会因为我们的嫉妒、障碍就做不成,是吧。我们还要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去障碍别人,你说是不是冤枉做小人了呢?这都是不明白因果的道理。

《论语》中有一句话对我们克服嫉妒之心非常的有帮助。“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不是我们担心的重点。就像我们很多研究生刚入学,就在想三年之后我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呀。那我们就说不要考虑三年之后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你要考虑这三年之中我应该提升什么样的学问,培养什么样的德行,等我三年毕业时候,人家都争着抢着的来要我。很多人都说:“怎么可能啊老师?你看现在求职这么难,毕业生找工作这么难”。毕业生确实很多,但企业还苦于找不到德才兼备,可以信任的人才,你看你又有德行,又有才能,那不是求之不得的人才吗?是吧!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名声不够显扬,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追求那个足以让你的名声显扬,甚至垂范后世的德行和能力。我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给后人留下什么,让后代子孙一提起我们都非常的尊敬,愿意向我们学习,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还有一句话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我们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做的不够好,不够完美的人,我们不是瞧不起他,嘲笑他,而是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人看自己的问题都是很难看清楚,看别人的问题都是一清二楚,所以怎么办呢?我们就是通过看别人的问题来反省自己,这样你就知道自己也有很多问题,那么这个是我们讲怎么样克服嫉妒之心。

《太上感应篇》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你看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高兴。为什么一样的高兴?因为我们本身都是一体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别人有损失,不是幸灾乐祸,是怎么样呀?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一样的不开心,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心态,这个就叫同情心。什么叫同情心呀?就是和别人有同样情感的心。结果我们现在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见人之失,如己之得。”这说明什么呀?这个心已经扭曲了,我们还不知道呢,所以为什么要学习经典呀?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可以对照,看清自己的心是不是有歪曲的地方,把它纠正过来,这个就叫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言语、行为,还有起心动念,这个就叫修行。

第三我们讲改过

改过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过失。很多人自己身上明明有很多的过失,但是认识不到。所以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个就叫修行。在《了凡四训》上讲,我们一般人的过失很多很多,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叫“过恶猬集”。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自己身上过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呀?基本上没有!回首往事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个完人一样,都是别人有错!什么原因呢?了凡先生说:“心粗而眼翳也”。就是我们反省自己的心,太粗了;眼睛都被蒙蔽了,长了翳病。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眼睛都看别人的过失了,所以对自己的过失就看不清楚了。

那我们现在人最大的一个过失是什么呀?就是傲慢、奢侈。在《易经》上也说:“人道恶盈好谦”。人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厌恶骄满的,喜欢谦虚的。所以你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海能够纳百川?它处在最低的地方,所以能够海纳百川。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要学习水的品质,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德行呢?它善于利益万物,只是给予而不索取,而不和任何人有竞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我只是利益别人,不损害别人。我有作为,但是不和任何人有竞争的关系。所以这个圣人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什么呀?就是要成圣成贤,所以圣人是这样做的,我们也要向圣人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教导子弟有这样一句话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企业、单位、政党、团队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成员骄奢淫逸,过着过分奢侈放纵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什么原因呀?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时候你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你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和人家相处一个星期,一个月不到,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什么原因啊?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希望别人看到我的需要,关心我的感受。是注意力的集中焦点,结果今天突然被忽视了,他就心里有不满意了。而且处处希望对方能够了解我的感受,关心我的需要,没有处处为对方着想,看对方的需要,烦恼就生起来了。所以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如果没有矛盾、冲突、对立,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论语》上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呀?自己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为对方着想,没有什么过失,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这样走到哪里,哪里才是你的兄弟姐妹。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有感受,我们走到大江南北、各个地方都是像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有学和没有学的区别,是吧?

我们看孔老夫子一生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他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所以我们学习圣人,也要做到温、良、恭、俭、让。

在《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但是六爻爻辞有凶有吉,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虚的谦。而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高山平时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我们看曾国藩,他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但是他总是自卑而尊人,是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领导,利益分给属下,不能自已独占。这样无论是上级还有下级都非常地推崇他、尊敬他。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用。”这一句话做到了,就一生受用无穷。

《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一旦一个人骄满了,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他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品质,他的人生也就很难再进步了。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为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个“淫”就是对于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当然也有骄满的含义在其中。这些都是让我们如何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如何受人欢迎、受人尊重。这个就是学校教育给我们的一些教导,这些都在经典之中。

社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扩展。

社会教育,诗词、歌舞、戏剧、小说,包括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剧等等,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理念:“思无邪。”都应该秉持这一理念,就是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地方。当然这个话还有其他的理解,我们正好有讲《诗经》的同学,可以把这一个给大家讲解出来。

我们看中国古人制礼作乐,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耳目口腹的欲望,都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甚至把这个好恶之心给他平掉。平等心,没有好恶,这个才是更高的境界。

制礼作乐都是有教育的内容的,比如说我们看古代的婚礼,“婚礼”,它也有教育的内涵在其中。婚礼有六个步骤,那个是非常复杂的,就是在结婚这几天,也有一些步骤和礼仪,是提起一个人对婚姻的责任感。比如说男女结婚前三天,男方三日不奏乐,女方三日不熄灯。很多人说为什么三日都不熄灯啊?是不是搞迷信呢?讨一个吉利呢?我们学传统文化确实留下了很多的礼,但是它的内容不为人所知,就被人误解为迷信了。为什么三日不熄灯,因为再过三天,这个女儿就要出嫁了,他要去为人妻、为人母。要趁着她还没有出嫁的时候,抓紧时间,甚至彻夜不眠,教导她为人妻、为人母的道理。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古人对儿女的教育的良苦用心,而且念兹在兹的这种爱心。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是一生回报不尽的,是怎么回报都回报不了的。

这一天要迎亲了,这个男子,要很早的起来,起来干什么呢?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就是提醒自己,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整个家族的延续,所以要有恭敬心,不能够给祖先、父母抹黑。这样他才去起身迎亲,他要离开之前,他的父亲要给儿子敬酒。我们知道中国人特别讲究长幼有序,平时都是儿子毕恭毕敬地给父亲敬酒,但是这一天他去迎亲了,突然这个次序变了,变作是父亲给儿子敬酒,而且是父亲代替祖先给儿子敬酒。这个儿子一下子就感觉到这一件事,不可儿戏,必须要有恭敬心。所以他就怀着这种恭敬心,对婚姻的责任感,来到了女方的家里。女方的父母,嫁女儿是一件很欢喜的事,因为教育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一个好的归宿,他们很放心,但是也有很多的不放心,不知道到了婆婆家里,婆媳关系处的好不好,丈夫够不够对她有爱心、有责任感,所以是千叮咛万嘱咐,很多的不舍在其中。岳父亲自把这个女儿的手交在了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说,我这女儿一生的幸福就托付给你了,你要对她很负责任、很有爱心。这个新郎,也能够体会到岳父、岳母的用心,所以他带着这个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谢他们为自己培养了一个贤内助,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自己会善待他们的女儿,让他们放心。这样,这个女子才被娶上了花轿。

她坐定花轿之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呀?就是把她的香扇,从这个轿子的窗口给扔出去。什么意思呢?因为女儿在家的时候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娇里娇气的习气很多。比如说这个天气热了,要拿这个香扇扇一扇,说:“哎哟,这个天气好热呀。”你看这个小姐的习气很重。这个时候你要去做人家的妻子,而且以后要当人母,这些娇里娇气的小姐习气,坏脾气,都要随着这一把香扇全都抛出去,抛的一干二净。这样才到了公公婆婆的家里。

公公婆婆,本来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结果他们从主人的位置退了下来,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新娘从主人的位置迎了上来,什么意思呀?从此你就是我们的家庭主妇了,是我们一家之主了,那个责任很重,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辅助丈夫、下教育好儿女,这必须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担当好。所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必须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担。

你看《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说,说:“地之秽者,多生物。”你观察这个大地,越是污秽肮脏的地方,这个植物反而长得很茂盛,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负重。她才能够保证一家的幸福,这一家的幸福才越有保证。

这样两个人要喝交杯酒了,中国人也很浪漫,这个交杯酒喝的很有味道,是一个葫芦瓜,一切两半儿,一人一半儿,提醒夫妻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

不是像现在很多西方的观念,我们现在中国人也愿意学习,叫婚前财产公证。为什么要去公证?就是担心以后一旦过不下去,离婚的时候,不要因为财产起了纷争,再吵上法庭,所以先去公证一下,免得以后有麻烦。一个人还没有结婚,就想到以后会离婚,请问这个婚姻能够幸福吗?心想事成,不可能幸福。

中国古人,他想夫妻本来就是一体的,不分彼此。这个葫芦瓜里的酒是甜的,葫芦瓜的丝儿是苦的,喝了这一杯交杯酒之后,意味着夫妻从此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头偕老,共度一生,荣辱与共了。

这还不算,两个人还要把这个葫芦瓜拿绳子系在一起挂在墙上。什么意思呢?就是提醒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不要因为小小的磕磕绊绊,就忘记了两个人结合时最初的发心。两个人结婚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发心呀?有没有一个新娘坐在轿子里是这样想的:“嗯,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一定搞得他们家鸡犬不宁。”有没有一个人在结婚的时候是这样想的呢?相信没有一个人是这样想的。大家都在想:“哎,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们俩可以天天生活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白头偕老,共度一生,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缘分。”两个人在一起也是很深的缘分,所以你看到这一个葫芦瓜,就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两个人婚姻的初心是什么,不能够忘记。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古人制礼作乐,他不是为了满足人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娱乐至上;不是以欣赏为目的,而是一种伦理、道德、心性的修养和教育。所以中国的文化又被称为礼乐文化。

《吕氏春秋》上对乱世的音乐的特点做了这样的描述,它说,“乱世的音乐,你演奏木质、革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质、石质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之声,就像大嚷大叫。以这样的声音,来惊害自己的心气;动荡自己的耳目;摇荡自己的性情是可以办到的。以此作为音乐来演奏,则绝对不会给人带来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靡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这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意义了。

这就告诉我们,要流行德音雅乐。后边我们也可以看一看,这个音乐的教化效果。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把道德教育变成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且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如果这个次序搞颠倒了,效果完全不同。道德教育从哪里入手呢?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呢?因为一个人人生在世,对自己恩德最大的,无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一个人对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念念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能够超过父母呢?所以,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利益,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件事由利变成害了,这个人从领导位置下来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所以《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人,这也是和礼的要求相背离的。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呢?就像我们逢年过节啊,都想着去看朋友送礼,那我们想一想我们对谁的礼物准备地最用心,挖空心思,生怕别人不喜欢,不是人家所需要的呢?是对父母的礼物吗?不是。是对领导的礼物?。对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对他们那么用心,原因何在啊?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管着我的升迁、前途命运,是否给我带来利益?这个就是“以利相交,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就是大家是以利害来相处,以利益来交往,这个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疏远了。

很多人说这个孝还需要有人来讲吗?还需要人来教吗?其实孝它确实是一种天性,乌鸦尚有反哺之情,是吧?羔羊尚有跪乳之恩,确实不需要教。但是因为人追名逐利,这个心把自己本有的善性都给蒙蔽了,所以需要有人提醒。这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孔老夫子有弟子来问,说:“什么是孝啊?”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狗啊、马呀,也能以它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我们仅仅是奉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人和犬马的孝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所以有另外一个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孔老夫子说“色难。”意思说,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说有了好东西啊,让父母先吃。有事,儿女去代劳,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换句话说,这远远还不是孝。那我们看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学过《论语》,他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我们看一个幻灯片。

这个幻灯片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这个外国人没有学过《论语》,没有学过《礼记》,他不知道孝子是如何对待父母的。你看《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一定是愉色婉容。更不会厉声厉气了。这说明什么呢?人不学不知道。从这个幻灯片,还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他没有学过《论语》,他也没有学过《礼记》,不知道孝要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要尊敬父母,感恩父母,但是他看到儿时父亲所记的日记,他的惭愧心也提起来,知道自己做错了。那我们看对父亲是这样的态度,对母亲是什么态度呢?我们再看一个《路过》。

我们每次看到这个片子,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总是为儿女付出,无私无求的人。而且总是不考虑她自己,都是教育我们要顾全大局。看了这个《路过》也是提醒我们,其实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做儿女的,也要能够体会和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留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弥补。

这个“孝”不仅要养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让父母放心,父母仅仅为我们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我们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这才是养父母之心。

除了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父母培养我们一次,并不是希望我们在他面前端茶倒水,而是希望我们成长为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所以有一次,也是参加一个唐山的论坛,有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来采访,听说我母亲和我一起来了,他们就觉得很难得,就过来采访,说:“刘妈妈,你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好啊?”说:“大家都听了传统文化的课非常受益。”结果我母亲说了一句话,她说:“我都没有做什么,这都是国家的功劳,老师的培养。”就是这句话对于我妈来说,是非常自然而然的话,因为她平时在家里总是这样教导我们,说:“我都没有做什么,一定要记住老师的恩德、国家的培养。”所以以后,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回报国家。正是母亲的这种胸怀,也是成就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很多好的因缘。

所以养父母之志,就是大孝孝天下的父母。《孝经》上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句话重点在“立身行道”,我们所讲的是不是和“道”相应的,是不是自己能够修身有成,做一个对国家、民族,乃至于世界有贡献的人。

还要养父母之慧。就是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并不是说父母做得都是对的、说得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感受到父母关爱儿女的那一颗用心,“可怜天下父母心”,要耐心地和父母去沟通。像《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我们劝谏父母的时候,要和颜悦色,如果劝谏不听,还要再待他们和颜悦色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再去劝谏,心里没有怨言。即使父母不理解,把我们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能够怨恨父母。这个就是“养父母之慧”,并不是父母做错了事,我们要听之任之,而是要委婉的、有智慧地去劝谏。

“孝”这个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有一种“一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个上一代下一代一体的,这个是“竖穷三际”;而孝,中国人从横的方面又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推而广之,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么这个孝悌之道做好了,那么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这个心性也就找到了。就是我们不仅和他人是“一体”的,和天下万物、自然界都是“一体”的关系,这个“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性”。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能够垂拱而治,为什么呀?只不过是把“孝悌之道”尽圆满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中国人讲“仁者无敌”,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说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在内心中不和任何一个人起对立,所以他能够化敌为友。所以人生最值得人欣慰的事情,就是能够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仁者无敌”的理念,所以中国人,他能够协和万邦,能够使万国来朝。所以中国历史上盛世时期,他都是“王天下”,就是自己做好,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榜样,让大家都来学习和效法。而不是霸天下,就是自己依靠武力的强盛,四处干涉别国内政,充当国际警察。这个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所以你看《弟子规》上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权势、自己的实力,比如说军事的实力、经济的实力,去四处干涉别国内政,让别人臣服于我,人家是“口服心不服”。所以,我们要向古人学习,自己把自己修身做好,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好,让世界人都来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我们的“礼乐文化”,这样就是“王天下”,给世界各国做出一个和平的榜样。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孝悌”为根基,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我们不仅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手,给以切实的帮助,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习总书记所号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孔子家语》上告诉我们:鲁国的国君曾经请孔子,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儿,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却并不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儿呢?

(1)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

也就是我们损人利己,损害别人的利益,增强自己的利益,这是给自身招致不吉祥,因为你这一次损害了别人,别人会怀恨在心,下一次就会打击报复你,这不是给自身招致不吉祥吗?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吃亏是福。”为什么吃亏是福啊?因为你这一次在这个事上吃了亏,别人心里是有数的,他知道亏欠了你,对你不起,那么再遇到的时候,他就想方设法的回报你,所以说吃亏是福。

(2)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

我们放弃了老年人,不去照顾、不去赡养、不去关爱,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很严重,都成了败家子、啃老族,后继乏人,这就是家庭的不吉祥;

(3)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

把贤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是不贤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

(4)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

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不愿意去教了,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没有谦虚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

(5)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

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了,都不出来做事了,为什么不出来做事啊,因为没有人尊重、认可。愚者擅权,愚钝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

所以孔老夫子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儿,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那我们看现在有很多人都做着弃老而取幼的事情,把老年人撇在一边不去孝顺、不去赡养,而把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所以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所以真正的风水在哪里呀,现在有很多人也愿意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学习传统文化呢,没有回归教育的本质,而是走上了迷信——找个人给我看一个风水啊,推一个卦呀,希望能够避免灾祸,趋吉避凶,但是不知道真正的风水在......在哪里啊?在心田。所以说中国古人说:“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个方寸就是我们的方寸之心。

所以用不用去看风水啊,其实大可不必。中国古人告诉我们:“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一个有福德人,你所到之处一片吉祥,而那个有好风水的地方自然给你留着,你所居住的地方风水都很好;如果你德行不好,就像一个黑社会的老大,他找人给他选了一个很好的风水宝地,据为己有,但是因为他自己,杀气比较重、嗔恨心比较重,住了一段时间呢,也把这个好的风水给破坏了。

所以中国人告诉我们:“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一定要从内心来改造命运。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在《吕氏春秋》上,还有这样一个典故,说楚国有一个特别善于给人相面的人,结果看了很多,没有一个说错的,说的特别准。结果楚庄王很好奇,就把这个人请来,向他请教是怎么给人看相的。这个人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相面,只不过是会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纯净谨慎、畏惧法令。这样的人一天啊,家庭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身心一天比一天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人;如果是一个侍奉君主的大臣,他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欢做善事的,这样的人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的好,官职一天比一天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大臣;如果观察的是一个君主,就是最高领导者、一把手。他的臣子中都是贤德之士、左右都是忠良之臣,什么是忠良之臣呢,就是君主一有过失,他们都敢犯言直谏给他指正过来,这样的人,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安定,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地受尊崇,天下人一天、一天更加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祥的君主。所以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看相,只不过是会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啊。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我们和什么样的朋友相交往,我们自己就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应该和谁多交往啊?对,我们应该和圣贤人多交往,读圣贤书,才能够成为圣贤人。所以特别恭喜大家,你看诸位,能够在盛夏之假期,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国祯书院,认真地学习《群书治要》,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那么这个就是和圣贤人为友,我们也渐渐地变得像圣贤人,这个就是熏修的力量。什么是熏修呢?就像这个衣服,它本身没有香味儿,我们放在衣柜里,这个柜子里有麝香,结果这个衣服放得久了,你再拿出来它也有麝香的味道,这个就叫熏修的力量。

墨子,他有一次去参观染房。结果一看呢,同样是白色的丝放在蓝色的染料里,拿出来是蓝色的;放在黄色的染料里拿出来是黄色的,他就非常的感慨,说人的所染,人所染着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读的书,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你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影响。

所以人为什么是可以教得好的呢,因为他从小就读四书五经,接受圣贤人的教诲,他长大自然是圣贤君子;那么,另一个人,他从小就活在小偷的团队里,那么他天天接触的都是怎么样偷东西,长大之后自然成为一个小偷;还有人活在恐怖分子的队伍里,他长大自然成为恐怖分子。所以我们能够来到国祯书院,这个传播圣贤文化的地方,共同读圣贤书,学习《群书治要》,那我们自然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一位英国的校长,他听一位老人家给他介绍《群书治要》好,给他了《群书治要360》英文版,说这个书如果各级的领导干部都来学习,那么冲突可以化解,世界可以和平。他就很相信。结果晚上回酒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群书治要360》第一册的英文版翻了一遍,结果第二天,他就非常兴奋地说:确实如您所说,如果各个国家、各级、各党的领导人都来学习《群书治要》,确实冲突可以化解,战争可以消弭,世界和平可以达到。

你看这是个外国大学的校长,他就是看了《群书治要》,还是360第一册,没有看全书,如果能够把全书都通读一遍,你看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这个道德教育很重要,它也是要各种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维护,比如说我们前面讲的教育制度,此外还有选举制度。比如说《群书治要·傅子》中说,中国古人选官有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爵非德不受,禄非公不与。”这个爵就是领导的爵位,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他;禄,就是我们的俸禄,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工资、奖金,没有功劳的人就不给予。这样一个原则一确立,大家就不是急功近利,去追求财富、追求地位,而是追求德行、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因为你越有德行,位置越高,你对国家越有功,你拿的奖励越多。

为了使这个地方官,把这个中国古代的时候选官呢,从汉代开始,还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就是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来作为官吏的候补。那么这个地方官如果好几年都没有举孝廉,就是没有为国家推荐这个德才兼备的人才,他的政绩考核是不合格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政绩考核,都是以GDP为标准,GDP增长快,你提升就很快。那么大家都去追求GDP,那我们考核,如果你没有为国家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你的政绩不合格,那么大家都会去争先恐后地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举荐出来。因为这个人做得好,那个推荐的人就受到奖赏;如果这个人他有问题,比如说贪污、腐败,那么推荐的人也捎带会有连带的责任。大家在推荐的时候啊,也会非常的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为了保证这个地方官把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还有一个制度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你都把他给蒙蔽了、埋没了,一旦被国家发现,就给以重罚,给以最高的惩罚。那么这样的制度一实行,就使德才兼备的人都出现在领导的位置上,这个国家想不和谐都很难。

再看奖惩制度。我们刚才讲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德行的根本。所以,从刑罚上也对于不孝的人给予惩罚。《孝经》上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就是判处五种重刑的这个罪行,有三千多条,最大的罪过是什么呢?就是不孝。所以唐朝对于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这样的人都是要处以死刑。

那么在《韩诗外传》上还记载了,他说对于那些平民百姓中有道德的人,要给以封赏,叫“古者,必有命民。”什么叫“命民”呢?就是皇帝亲自下令给以封赏的人。“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对平民百姓中尊敬长辈,怜悯孤儿,在取舍上喜欢谦让、礼让别人的,你不能让他越让他越受损失,那个就大家不愿意再去让了。

就像我们现在呢,很多地方人都喜欢上访,为什么喜欢上访呢?因为如果你不上访的话,就不能获得自己合法的权益。如果这种状况一旦发生的话,那就是不哭的孩子没奶吃,所以大家都会去哭、去闹了。

所以我们要从制度上也避免这一点,他越是谦让我们越要怎么样,不能够让他吃亏。“居事力者”,就是他做事竭忠尽智,这样的人,“命于其君”。君主会亲自下命令给以封赏,给他“命民”的称号,就像我们现在的道德模范。但是你看,他一旦有了这个命民的称号会怎么样呢,他就有特权,他可以乘着两匹马并排拉的车子,这个车子还装饰的很好,出行。没有得到命民称号的人不可以乘坐这样的车子,如果你乘坐这样的车子就会被处罚。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你很有钱,但是你道德不够,没有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办事儿,不是说像我们现在,现在机场经常说的:“请头等舱和公务舱的乘客先行登机。”什么意思呢,只要我有钱,我花得起这个钱,我就有特权,你们就得尊重我,这样是鼓励什么呢,鼓励有钱的人受尊重,这样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笑贫不笑娼。如果我们反过来说:“请孕妇先行登机”,“请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先行登机”,那么大家在鼓励什么呢,鼓励我们有同情心,有敬老怜孤的意识、敬老爱幼的意识,这都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倡导。

此外呢,还有考试制度,比如说在唐朝开始,隋唐开始科举考试,那么唐朝的明经科考“九经”,都是儒家的经典,都是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所以这个读书人他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把这些内容熟读于心,而且内化于行。因为古人他学习经典呢,和我们现在人还有所不同,他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也是要在生活中去身体力行。就是我们不仅要倡导“儒学”,还要倡导“学儒”,那么“儒学”和“学儒”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呢,那就是《中庸》上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如果仅有前边这几条,这个叫儒学,学儒呢,就是还要加上后面的“笃行之。”这个才叫“知行合一”。

所以伏尔泰他说呀,中国的君主和政府都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备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狂迷,你看这个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他们这样评价中国的体制,还有中国的政府。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历史上啊,并不是忽视法制监督机制的健全,而一味的、空洞的重视道德教育。恰恰相反,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是第二个经验。

第三个经验呢,就是重视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率先垂范。这个“敎”写的很有味道,左边是一个“孝”字,告诉我们教育要从孝开始教,而这个孝字上面是一个叉叉,下面是个一模一样的叉叉,再下面是一个儿子的“子”,这个上面的叉是父母、老师、领导所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叉,是孩子、学生、下属所画的。告诉我们什么呢,身教胜于言教。特别是道德教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是靠教育者身体力行去带动的,身教重于言教。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也就是教鞭,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指望听了七天的课,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中国人不讲速效、速成,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包括自己的习气,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那么他要改正过来,有所提升,特别是心性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理可以顿悟,但是事需要渐修。什么意思呢,你看我们讲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没有一个人走进你的内心,所以那一个人,那一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啊,哎,是我们自己。这个理我们一说就明白,这是理可以顿悟;但是事呢,需要渐修。需要我们每一天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特别是和亲属相交往的过程中来磨掉自己的习气,这个叫事需要渐修,历事炼心。右边这个手拿着柳条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家长、领导拿着教鞭,时时地耳提面命。告诉我们什么样呀?教育要有耐心。所以身教加耐心就可以把人教好,那你的孩子、学生没有教好,你就从这两个方面去找原因,一定也能够找到。所以《说文解字》上说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就是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法,这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上面能够先觉悟、能够以先觉觉后觉,这就是良好有效的教育。所以,孔老夫子特别强调,领导者的身教,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所以身教的力量很重要。

像我们昨天刚刚来到,国祯书院的领导们给我们接风,我们在去吃饭的路上,我们就看到严院长看到地上有一个烟头,他就很自然地俯身捡起来,对我们环境的美化做出贡献,所以这个就是身教的力量。那么这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说明什么呢,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一看到这个废纸烟头都会捡起来,但是我们呢,就是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好像俯不下这个高贵的头,是吧。

所以啊,学习传统文化呢,有几种人特别难教,以前我经常给企业家分享就是说,企业家很难教,有钱嘛!还有政府的官员很难教,有地位嘛!其实还有一类人很难教,就是我们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有学问嘛,是吧。有文化,我们知道什么叫文化吗,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这个文就是文字、文章、礼乐、曲调、建筑等等文艺形式,包括经典,包括《群书治要》,我们学了经典,学了《群书治要》,目的是什么呀,不是为了给人谈玄说妙,是为了提升我们的修养,以文化人,首先变化自己的气质。让人觉得你看,学了和不学就是不一样;学十年和学五年就是不一样;学一年和学五年还是不一样,这叫什么,这叫变化气质。所以我们说,不要成为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什么叫文化呀,就是我们读了《群书治要》,有修身的功夫,有能够克制自己习气的功夫,变化了自己的气质。知识是什么呢,我们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可以倒背如流,考试得满分、可以写长篇大论,博士论文写十万字二十万字,但是和我自己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关,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了。

所以《礼记》上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们的命令,而是服从他们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级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因此上级领导所喜好和厌恶的东西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你看自从十八大之后,我们习总书记每一次重要讲话都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以我们这些国帧书院等等,传统文化的这个书院,社团,才能够像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而且都起到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很大的效果。

《论语》上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领导者都喜欢自己受人尊重,走到哪里,都很有权威,一呼百应,是吧,怎么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先端正自身,把自己做好,“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很多都是各地传统文化团队的领导,都是带头人,能够把团队带好,就是因为自己能够端正自身,而又能够任贤使能,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团队带好。如果能够端正自身,对于办理政治这件事有何难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怎么又能够端正别人呢?所以正己化人就可以无为而治,这是第三个经验。

 最后一个经验,就是培养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句心法,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要去责怪别人,马上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中国古人说,一个君子人的修身和弓箭手射箭,有大同小异之处.这个弓箭手,把这个箭射出去了,结果没有射中靶心,他会不会去埋怨说,你看,今天天气不好,有风,把我的箭给吹歪了。今天的这个弓质量不好,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个箭不知道哪个厂生产的,有偷工减料的嫌疑。一个好的弓箭手,不是去追求这些客观的原因,而是马上反省自己,这件事是我的错,我的技艺不够精湛,我练习的不够多,所以怎么样呢,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够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我们今天能够把这个传统文化的心法教给大家,能够身体力行,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最后,我们还是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就是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当然这一句话可以无限的延伸,没有我看不惯的人,没有我冤枉的人,没有我对不起的人。这样我们人生,才活得痛快淋漓,才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我们刚才讲到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那么最后呢,我们也是,给大家分享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可能很多人也都听过,就是《跪羊图》。这个歌曲也是提醒我们,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情,所以我们做人更不能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好,实际上我们今天能够有所成就,其实都离不开父母老师的关心和陪伴、教导。所以我们每一次分享,其实都是在向父母老师汇报,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些学员们的护持、护念,所以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向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当然我们这些学生,他们也都是学有专长,在某一部经典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个人都是在备课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认真用心,所以也相信,接下来几天的课程,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聆听。

我们上午的课,就分享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