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一芝 图 | 刘震寰、李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两个结合”不断开创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8月16日至17日,《群书治要》公益讲习会在西安创新设计中心大楼圆满举办。大会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指导、西安市文慧文化书院主办,吸引社会各界贤达及传统文化爱好者近400人参会。
本次讲习会主讲老师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刘余莉;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芳;剑桥大学博士、博士后聂菲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罗嘉羽、邢梦潺、刘震寰、冯金冉。陕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吴登昌出席并致辞。
专题讲座环节,刘余莉教授围绕《群书治要》中的家教智慧,进行精彩讲授。刘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长善救失”,要教育孩子向善良的方向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始从胎教,贯穿人一生的过程,直至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民族文化的延续在于力行圣贤教诲,让经典成为人们的生活。刘教授指出,面对文化断层的危机,一是要通过追思先祖、昭述祖德,提起后代子孙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人们奋起担当,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的胸怀,承传中华民族精神。二是要从孝亲尊师做起,培养人的感恩、恭敬、同情、忍让之心与一体的宇宙观,使人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仁爱境界。“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师道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人举足出言不忘亲师,就能知道是非取舍;亲师配合,可以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要进一步牢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教诲,从经典中汲取古人历史经验与教训,在生活实践中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理念,深刻认识“勤俭为治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忠孝为传家之本”,以身教予以子女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刘教授强调,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群书治要》等典籍中汲取古圣先贤智慧,进一步涵养良好家风,引导社会风气向上向善,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秦芳副教授通过梳理《群书治要》中“人文化成”重要经验的发展规律,提出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于其一以贯之的传统,传大人之学、文脉赓续的道统,化黎民百姓为圣贤君子,成就华夏生生不息。自羲农炎黄运用六十四卦认识天地万物规律,并运用规律创造人文,于日用云为的生活需要中融入道德人伦为核心指导,教化人们效法天地开启明德,从一身到一家,从一家到一国,从一国到天下,中华民族走过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秦芳副教授提出,值此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中华儿女继承往圣绝学,必将成就幸福人生、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富强国家,乃至造就全人类和平美满的共同梦想。
聂菲璘博士以“《群书治要》中的管理智慧”为题进行精彩分享,指出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是君仁臣忠的伦理关系,这背后是一元和合的宇宙观和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从而成就了历史上“不敢欺”的最高管理境界。聂博士讲到,《群书治要》作为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一部成就盛世的宝典,其中有关管理的智慧俯拾即是:它所蕴含的选贤举能、任人唯贤、兼听纳谏、全面考察、德位激励、明德慎罚等理念,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方法。选拔人才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原则,特别是以孝德为基础进行选举。用人时要尊重贤者,礼贤下士,要听从贤者的意见,并且黜退奸佞之人。纳谏的核心是为臣者能进思尽忠,献可替否,为君者要有宽广的胸怀,虚心纳谏。考察人才可对“六廉辨政法”作创新性发展,从做事的态度、方法、效果三方面作全方位考察。激励要秉持“爵非德不受”的原则,培养人们向善好德之心。惩戒之道重在明德慎罚,要以德化人使无争讼。《群书治要》管理之道的精髓可总结为以下四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爱出爱反,福往福来。聂博士强调,管理不是管别人,而是首先管好自己,感召也能管好自己的人,或通过正己化人,带领大家一起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
罗嘉羽博士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为题作主题分享。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罗博士指出,感恩即受惠于人时,应以真诚、感激、谦卑之心来感受铭记,并以无私、宽广之心来回报。经承恩、知恩、报恩的双向互动和感应,人与人之间方能构建正向循环通道,使得一切人事物在动态循环中归于一体,相融共生。感恩意在报本反始、趋吉避凶和以文化人。罗博士以经典为纲,结合自身感悟,唤醒众人对父母、师长、国家及众生之恩的感念。“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孝敬父母培养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准则,进而“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境随心转”,感恩之心能量强大,心怀感恩自然更趋近于幸福。罗博士还指出,感恩为教化之本,借礼乐道德教化,唤起民众感恩之心、廉耻之心,方能从源头上移风易俗、治国安民。从娇宠、习惯、乐纵、忘恩记怨、私财、恋妻子、争妒这七个方面入手修正毛病习气,自能做到知恩报恩。感恩和改过相辅相成,源于真心,需精耕心田。
邢梦潺博士围绕《群书治要》中的人伦智慧作生动分享。邢博士认为,伦常大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伦理道德的教育能够端正世道人心,实现和谐社会、礼义家邦,其核心在于“各正其位、闲邪存诚、敦伦尽分、志在圣贤”。她认为,父母对子女不仅要慈爱,更要用正道来教育。子女应养父母之身、心、志、慧,及时践行孝道。她提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关键所在。夫妻双方不仅要亲爱,更要以德行道义相勉励,共同成就事业。为君者当尽到君亲师的职责,为臣者当在忠诚的基础上,做到“谏诤辅弼”。君子应当广结良师益友,方能德日进、过日少。最后,她强调“人无伦外之人”,应当学习圣贤经典,将自己所处的人伦关系都处理好,方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刘震寰博士围绕《修身不怠,持志不改》的主题,结合《中论》中的内容,从信心、志愿和实修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利益我们的生活。刘博士提出,信心来自于相信自己,人人都能通过学道成圣成贤。“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要相信圣贤经典,深解义趣,慎择明师,一门深入,善护其心。为学要立定志愿,“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人与人境遇渐异的原因在于志向不同,所以立志须志存高远,志在圣贤,志在利国利民,把小我融入到祖国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要谨防懈怠,淡泊欲望,克己明志。刘博士强调,深入学习经典应做到知行合一,以“用乎己”的态度时刻自我观照,警惕因循懈怠,积极改过迁善,自省纳谏、虚己亲贤,方能真正朝着修养道德、回归本性的目标前进。信心、志愿和实修相辅相成,形成动态、循环、上升的修学路径。
冯金冉博士《传统文化中的夫妻相处之道》为题作专题讲习。冯博士指出,夫妇上承祖宗之德业,下开后嗣之文明,因此夫妇结合要“慎于始”。她提出,选择伴侣首先注重德行,孝为德之本,从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便能了解其真实品格。“诚于中,形于外”,要注重从言语与行为中观察他的德行。冯博士强调,好家风需要一代代人用实实在在的善行培养、维护,两个家庭在为人处世、道德观念上相互契合,便能和谐稳定。她认为,夫妻效法天地,法天合德,才能长久。男子效法乾道,自强不息,做到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女子履行坤德,取法大地,以深厚德行容载万物。冯博士指出,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特别要帮助对方提升境界,爱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带给人心性的提升。夫妻一体,同心同德,携手培育子女,共同将优秀的家风、家道、家业承传下去,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专题讲座过后,刘余莉教授对与会同仁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契理契机的回应解答,将文化传承融入实践,以道德教化照亮人心。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接连不断。
与会同仁纷纷表示获益匪浅,也将以这次讲习会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士王芳代表委员会作总结致辞。她表示,讲习会的圆满举办要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组委会的精心筹办、各方同仁的努力支持、志愿者的倾情付出,大家无私的爱心与对经典的真诚恭敬心造就了炎热季节中的一方清凉。授课老师们用心用情、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学习圣贤经典的典范。她期许每个人都从此刻开始,携手学习、践行经典,坚持努力,成就自身与他人的幸福,在赓续中华文脉的道路上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