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2017-02-18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思想智慧。学习习近平用典,既能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融古于今,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为此,我们特设此专栏,约请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习近平用典进行阐释、解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

  【释义】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根治。

  【阐释】

  《群书治要·鹖冠子》记载,魏文侯向扁鹊请教:“听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人未得病之前就向他们讲养生之道,使人基本不生病,但是他的名声不出于这个病人之家;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病情刚有了微小症状时给以对治,他的名声不出于病人所居住的巷子。我的医术最差,因为我是在人的病势很严重时,割开他的肌肤,给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但是大众看了后都非常赞叹,认为我可以起死复生、妙手回春,所以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国家。”

  这个故事说明,“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教导人按着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使人基本不得病。当然,如果一个人生了病,高烧40度,必须先给他降温,再去找生病的症结。标和本是一体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乱了阵脚。同样道理,反腐败也需要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要根除腐败,首先要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腐败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后腐朽思想和私欲膨胀;纪律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使腐败行为存在可乘之机。权力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谁来用、怎样用。所以,治理腐败要从用权者和用权制度两方面来寻找病因。

  领导者私欲膨胀和腐朽观念是腐败产生的内因,而纪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外因。内因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而外因只是它产生的条件。从根本上说,腐败现象的产生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出了问题。所以,要根除腐败,就要通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消除领导干部的腐朽思想,并把其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道德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甚至能达到高于“不敢欺”和“不能欺”的“不忍欺”的治理境界。

  其次,可以避免“民免而无耻”的现象,即人们只求能免于受罚,却没有羞耻心,甚至还以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为荣,以致“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最后,可以避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即法律的条款越来越细致,但是违法乱纪的人却依然众多。《袁子正书》中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


  总之,“人心正则国治,人心坏则国乱。”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这一席话正命中了根除腐败的“七寸”。后来,中央修订颁布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折射的就是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的道理。树立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才能从领导干部心底筑起“不想腐”的防线。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