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第10讲--传统文化与用人之道
Video text
第10讲--传统文化与用人之道
2021-07-02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用人之道》。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两个问题:第一,讲一讲用人的重要性;第二,讲一讲用人的原则和标准。

首先,我们看一看第一个问题,用人的重要性。

在《群书治要·说苑》中有一段话,把用人的重要性讲得很清楚,它说:“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一个人要想渡过江海,一定要借助于船;如果想走远道,一定要借助于马车;如果你要成就霸王之业,一定要借助于贤者。

“非其人而欲有功,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如果任非其人而想取得功业,就像在夏至这一天希望夜是最长的。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是最短的。“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你想射水里的鱼,但是却把箭指上了天,你还想能够射中,这也是不可能的。  

“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想做这样的事情,即使是像舜和禹这样的圣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一般世俗的君主?这告诉我们,要成就霸业,想有所作为,必须要任用贤人。

在《晏子》上也记载着一个故事。齐景公去问晏子,他说:“我的先君齐桓公,曾经率领兵车三百辆,九次会盟诸侯,一统天下。而现在我率领的兵车有一千辆,可以赶上齐桓公,在他之后一统天下吗?”晏子怎么回答?晏子说:“齐桓公率领兵车三百辆,九次会盟诸侯,一统天下,那是因为他左有鲍叔牙,右有管仲的辅佐。而现在您呢?左右都是娼优,谄媚邪恶的人在前,阿谀奉承的人在后,又怎么可能赶上齐桓公而成就霸业呢?”这说明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因为他能够任用贤才、信任贤才。要想成就霸业的话,必须得依靠贤德之人。

在《说苑》上记载着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去治理单父的时候,是弹着鸣琴,不用下堂,然後单父就得到了治理。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巫马期也去治理单父,他是怎么做的?是披星戴月,日夜不得安宁,凡事事必躬亲,单父也得到了治理。巫马期就问子贱,这是什么原因?子贱怎么回答?他说:“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我这样做是所谓的“任人”,任用贤人,而你的所作所为就是自己出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佚也。”任用贤人的人当然是能够安逸了,自己出力的,凡事事必躬亲的,当然就要劳苦奔波了。

在《尸子》上也说:“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如果能够任用贤德之人,自己的身、心很安乐,而且好的名声也都归附了,事情很少,但是很容易建功立业,国家能够得到治理,而且还能够安逸。

这就是告诉我们,用人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君主的成败和安逸与否。

第二,我们看一看用人的原则和标准。

首先,我们看用人的原则,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任贤远佞”。这个标准其实就是我们习总书记所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总书记说:“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这就是我们用人的原则。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贤人?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用人的标准。用哪些人?

首先就是孝廉之人。在《孝经》上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要求相背离的。

为什么是相背离的?比如说,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想着去送礼,我们对谁的礼物最挖空心思地去准备?当然是对领导的礼物、对我们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因为领导管着我们的升迁、生意合作伙伴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赚钱,但是我们对父母的礼物却没有这么用心。

为什么古人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很多人说:“你看中国人讲话就是不讲逻辑,我做事顺不顺利怎么和我孝不孝父母都有关系?”因为我们一个人不孝父母,他人生有一个重要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事由利变成害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结果“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如果我们是以利益和人交往,利益没有了,交情就疏远了。就像做生意,我们有钱可赚的时候是好朋友,但是生意做完了,交情就决裂了。

“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如果人以权势相交往,今天我是领导,你要有求于我,那是朋友;有一天我从领导的位置下来了,就门前冷落鞍马稀,没有人来看我了。所以我们在位的时候就要拿着自己的权位能够去帮助别人、利益别人、救济别人,让人对你心存感恩,成为一辈子的朋友,这样的话也不至于自己从权位上下来了,就朋友决裂了。

“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彼此是以色相来交往,有一天我年华不在了,脸上有皱纹了,这个爱也就终止了。

最后是“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彼此是以道义、恩义、情义来交往,这个交往才经得起考验,天长地久。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因为孝子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他不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

“廉”有廉洁,也有廉政的意思。廉洁的官员没有贪心,当然是国家所急需的。还有就是廉政的官员,像《潜夫论》上有一句话,它说:“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贤者作为臣子,不以谄媚奉承而损害君主的威德;不因苟且偷安而迎合众人;不会听凭私益而损害公家的利益;不因畏惧权贵而歪曲法律,他的贤明能明察奸邪,他的道义使他不结党营私。

在《后汉书》上记载着祭遵的一个故事,祭遵当年是和汉光武帝出征黄河以北,任军市令。当时汉光武帝他的族中有一个年轻的人犯法,被祭遵依法处死,光武帝很生气,就下令将祭遵收监。当时的主簿陈副就进谏了,他说:“明公,您常想让军纪严明,现在祭遵执法不避权贵,就是为了使政令得以施行!”光武帝一听,就赦免了祭遵,并且封他为“刺奸将军”,而且他对诸位将军这样说:“你们要小心祭遵,我族中有一个小儿犯法,尚且被他杀掉,他也一定不会对你们有所偏向。”光武帝平定黄河以北之后,又拜祭遵为“征虏将军”。

从这里我们看到,明君用人都是用廉直公正,不徇私枉法之人。光武帝非常地器重祭遵,给他很高的待遇,而祭遵为人既简约又谨慎,克己奉公,把皇帝给自己的赏赐都分给士卒,家中没有私财。他过世的时候,光武帝亲自去吊唁,看到祭遵曾经坐过的车骑,涕泣不已。后来每次朝会的时候,光武帝都会感叹说:“怎么能够得到像祭遵这样忧国奉公的臣子?”这就说明廉直的人确实是明智的君主所希望得到的人才。

第二种人才叫贤德之人。贤德之人就是指那些能够言传身教、德化百姓的人,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教育的人。为什么贤德之人这么重要?

在《吕氏春秋》上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哪一个君主、哪一个父母都想得到忠臣、孝子,而哪一个臣子、儿女都希望能够得到富贵显荣,但是君主和父母常常得不到忠孝之臣子和儿女。

“人臣人子不得所愿。”就是说作为臣子、作为儿女的也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富贵显荣,为什么?“此生于不知理义。”比如说,一个人贪污受贿,中途锒铛入狱了,这不就达不到自己富贵显荣的目的了吗?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就是不知理义所致。“不知理义,生于不学”,“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为什么他不明理?因为他没有学习,特别是没有学习圣贤经典,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在《尸子》上也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那些言传身教、德化百姓的人为什么应该受到尊重?它说:“假设你们家着火了,有人过来把火给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都提醒你了,要把墙的缝隙涂好,要把烟囱做得弯曲一点,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们家终身都不会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

同样的道理,现在一个人被关进了监狱,如果有人进入监狱把他救出来,使他免于牢狱之灾,怎么样?他们家全家族的人都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因为他出来了,可以孝敬父母、照顾妻子、教育儿女。问题是什么?那些教导人们仁义 慈悌道理的人告诉你,“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去获取,你这样做了怎么样?保证你终身都不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怎么样?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

明智的君主对于贤德之人都非常的恭敬,都以拜师之礼去尊重这些贤德之人。像皇帝,他去接见老师的时候怎么样?他面见群臣的时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必须降阶,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永远是你的老师,不是你的臣子。一般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过世也要守丧,心丧三年,就是从内心表达出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恩之心,不能够忘记老师的教诲,这个叫心丧。还有一些皇帝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聘为国师,给予像拜老师的礼来尊重,上行而下效,整个国家才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所以对贤德之人尊重,社会风气才能够良善。

第三就是直谏之人,就是能够犯颜直谏,指正君主过失的人。在《群书治要·新序》中记载,晋平公向叔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国家的忧患哪一个是最大的?”叔向怎么回答的?他说:“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大臣就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自己的俸禄,不敢极力地劝谏。君主身边的近臣畏惧被怪罪、降罪而不敢直言,结果下情不上通,这是忧患之中最大的了。所以明智的领导者都是能够把犯颜直谏的人作为贤德之人加以敬重。

在《韩诗外传》上,记载着一个赵简子和他的属下周舍的故事。赵简子有一个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门外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就派人去问了:“你有什么请求啊?在我的门外站了三天三夜。”周舍说:“我别无祈求,只想做一个能够犯颜直谏的臣子跟在你的身后,把你每一天的过失都记录下来。每一天都有记录,每一个月都有汇集,每一年看一看有什么效果。”一般的领导者遇到这样的人,肯定是很不高兴,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呀,就把他给撵走了。但是赵简子却不是这样的,他就答应了周舍的祈求,从此以后他走到哪里,周舍就跟到哪里,确实小心谨慎地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都记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周舍过世了。赵简子有一次在洪波台和群臣饮酒,大家喝得正开心,他突然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些臣子一看,不敢再饮酒了,纷纷起身请教说:“我们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请您明示。”赵简子怎么说?他说,“诸位大夫都没有什么过失,我不过想到了自己的一个臣子叫周舍,曾经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谔谔。”一千张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价值,一千个唯唯诺诺的臣子,不如一个敢犯颜直谏的臣子对我有帮助。“从历史上看,商纣王的臣子都不敢犯颜直谏,闭口不言,所以商朝就灭亡了。周武王的臣子都可以当面指正他的过失,所以周朝就兴盛起来了。但是自从周舍过世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自己的过失了,所以我才哀泣呀。”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的这些领导者是怎样的开明,他知道任用什么样的人真正对自己有帮助,他对自己的修身确实也是非常的严格。在《袁子正书》中也这样说,“夫佞邪之言,柔顺而有文;忠正之言,简直而多逆。”那些邪曲的、谄媚的、奉承的言语都是很温柔的、很顺从你的,还有文饰,让你听起来感觉很好。忠正之言怎么样?“简直而多逆”,说起来直截了当,很多都是违逆你的意思。    

 在《孙卿子》,也就是《荀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如果你顺从了君主的命令,确实是有利于君主的,这叫顺从;如果你顺从了君主的命令,但是实际上并不有利于君主,就叫谄媚;如果你违逆了君主的命令,而确实是有利于君主的,这叫忠。魏征说他不想做忠臣,他想做良臣,为什么?因为忠臣都是遇到了暴君,暴君把忠臣给杀了。他想做良臣,犯颜直谏的臣子能遇到明主,这就叫良臣。太宗听了之后也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他也要做一个明君。“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如果你违逆了君主的命令,而且是不利于君主的,这叫篡,篡权。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既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也不关心国家的安危,而一味地迎合君主的意思,苟且容身,保持自己的俸禄,结交一些权贵朋友。这叫什么?这叫国贼,因为没有担当精神。

第四就是荐贤之人,就是能够推荐贤德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值得重视的。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私心,他不怕贤德的人位置超过自己更受重视,甚至位置在自己之上,说明他是一片公心。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子贡去问孔子,他说:“现今之世的臣子,谁能够被称为是贤德的臣子?”孔老夫子说:“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可以称为是贤德的臣子了。”子贡就觉得奇怪了,他说:“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统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郑国的子产在郑国变法,使郑国也强大起来。在子贡看来,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贤德的臣子。

但是孔子怎么说?说:“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赐”是子贡的名。在古代,只有老师和父母可以一生称人的名,说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出力的人是贤德的人?还是能够进荐贤德之人的人被称为贤德?”子贡就明白了,他说:“进贤,贤哉。”就是能够举荐贤德之人的人才称为贤人。孔老夫子说:“对呀,我听说鲍叔牙举荐了管仲,让管仲显达。子皮举荐了子产,让子产显达,但是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举荐过比自己更加贤德的人。”这就说明在孔子看来,能够荐贤的人、举荐贤德之人的人,才被称为贤臣。

在《尸子》中也说“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如果一个人做出了大善,对国家有很大的功劳,一定要问是谁举荐他的?如果有人对国家做出了大的过恶,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要问一问是谁任用他的,而且还要给他们以相应的赏罚,并且通过这个来观察这个人是贤德还是不贤德,贤德之人才能举荐公正,不嫉贤妒能,把真正贤德的人举荐出来。

在《说苑》上说,有一个人他是卖酒的人,他的酒器非常的干净整洁,他的酒标也挂得很高,但是它的酒就是酸了也卖不出去。他就问他的邻里,什么原因?邻居的人就说了:“你们家有一个猛狗,当人拿着酒器要去打酒的时候,这个狗就迎上去咬人家,这是你家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

管仲就说:“国家也有猛狗,就是君主身边那些做事的人。那些有道德学问的人想去协助君主,成就他的霸业,结果这些君主左右任事的人却嫉贤妒能,迎上去扑咬他、重伤他、诽谤他,这就是国家的猛狗。”说明什么?说明君主身边如果有这些嫉贤妒能的猛狗,这个国家也很难得到治理。为什么?因为贤德之人都不能够靠近。

最后就是隐恶扬善之人。《体论》上说“君子掩人之恶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你观察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经常说人家的过恶,还是经常赞叹别人的善事。君子人把别人的过恶都掩饰,为了是增长自己的厚道、善良,小人故意毁谤别人的善事,自以为功。

所以领导者要特别能够辨别身边的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来到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很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是非之人、嫉贤妒能之人,所以对他的话要小心谨慎。而那些隐恶扬善的人才是厚道之人、忠诚之人。因为他希望这个团队能够团结,能够昌盛,没有私心。这就是我们讲的用人之道。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