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祀之前,就要進行齋戒,對內要調攝內心,使內心清淨,把心從外物上收回來;像《鄉黨篇》說“齋必變食”。
齋戒的時候不單不吃肉,就是好糧食也不吃,怕自己的心裏貪著滋味。對外要隔絕一切交際娛樂、房事等活動;齋戒時把心思要集中於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飲食習慣、志趣愛好。這樣專心齋戒三天,就能將要祭祀的先人活現在心中。
所以古人看一個人齋戒的時候那種恭敬的程度,就知道這個人思念親人的程度如何了。齋戒必須謹慎,所以孔子說:我祭則得福。
進入宗廟之後,仿佛會從牌位上看到親人;在牌位前禮拜之後,行步周旋、敬奉貢品;走出門來心中肅然,親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門之後,側耳傾聽,仿佛能夠聽到親人深深的嘆息聲。
所以說到先王對親人的孝敬之情,是親人的面容不曾離開過眼前,親人的聲音不曾離開過耳邊,親人的心志愛好不曾離開過心間。
也就是說他所思、所想、所聽、所看的,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愛好情趣、飲食習慣等等。這樣又怎能有絲毫的不恭敬呢?
所以君子對父母在世的時候,是恭敬地贍養,去世之後虔敬地祭祀。
下載PPT閱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