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为官避事平生耻
2017-02-14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为官避事平生耻】

    【出处】(金末元初)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

  【释义】原句“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以诗言志,在其位则谋其政,做官避事是平生最大的耻辱,为了国家民族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阐释】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做梦来到了地府,见阎王正在审查新到的人。这时,一身着官服者颇有气势地走进大殿,自称为官所到之处只喝百姓一杯水,一生无愧于天地鬼神。阎王笑道: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要说不收百姓钱财的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这人辩解道:我虽没什么功劳,但也无过!阎王说:你一生处处所求不外乎保全自己,审办案件时,你为避开嫌疑没敢说话,岂非有负于民?办理百姓之事,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岂非有负于国?对于官员的政绩应当怎么看?无功便是过。该官听罢似有所悟,锋芒顿减。

  这个故事借阎王之口,讽刺了某些自认为清廉的“好官”,他们为官一任,虽不贪不占,却也不作不为,有如木雕泥塑尸位素餐;或为人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看似忠厚,实则一切只为保全自己。

  为了保全头顶的乌纱,他们见到歪风邪气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见到困难,就绕道搁置,遇到事故责任就推诿瞒报。这种庸庸碌碌混日子,明哲保身、老于世故的文化氛围一旦养成,社会便失去了推动进步和创新的力量。《孔子家语》载,“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只求自保的庸碌之官所造成的贻害不亚于贪腐。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那些庸碌无为者为世人所不齿,而那些勇于担当、坚持正义的贤士,则为世代传颂。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针对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变法主张,触犯了地主、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皇亲国戚和保守派联合反对,就连他的弟弟王安国都颇有微词。在种种诘难和阻力下,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行新政。虽然改革失败了,但他的“三不足”担当气魄名垂青史。

  《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是说如果臣子顺从国君的命令,而这个命令执行下去对国君是有利的,这叫“顺从”。又说“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既不考虑君主的荣辱,也不考虑国家的吉凶,一味投合权势或迎合君主,苟且容身,一心只想着结交权贵以保持自己的官位和俸禄,这样的人叫“国贼”。

  为官一任就应推动一方的进步发展。成就事业有一项最基本的内在修炼,就是放下个人得失计较、关怀百姓福祉的无私担当。这种担当的精神,是整治临事畏难和惰性的最好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诚然,越是要干成一些前人没有做成的事情,越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越是容易触动盘根错节的利益。只有迎难而上,敢打敢拼敢碰硬,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

       现如今,我们面对深化改革、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更需要发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只有秉持这样的公心,才能在“沧海横流中”尽显公仆本色。

《群书治要》学习网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备18013041号-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维网讯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