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聂菲璘博士赴呼伦贝尔学院作《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专题讲座
2025-07-02呼伦贝尔学院网站(有增改)

文:姜浩颖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导高校师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传承者、创新传播者、躬身践行者,6月27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聂菲璘应邀至呼伦贝尔学院北疆讲堂作《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是呼伦贝尔学院“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系列讲座第二期,由呼伦贝尔学院副校长尹立军主持,学校师生代表共400余人参加。

1.jpg

  在本次专题讲座中,聂菲璘博士从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次第、形式五大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点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与当代价值。首先,聂博士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是长养学生的善心善行与优点特长,即是立德。救失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毛病,回归正道,即是树人。中国传统教育“长善救失”的核心目的与建设教育强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其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明德至善”的圣贤君子,使其具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品德,最终达成修身治学的总目标——对“道”的追求,此即“明明德”;第三,教育的内容要注重以伦理道德教育为首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通过对圣贤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读书志在圣贤”,而非功利化的知识技能获取;第四,教育的次第应遵循“德行优先,知识为辅”的渐进原则;最后,教育的形式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组成,贯穿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根基,家教始从胎教,终于祭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学校教育是主体,延续家庭德育,以圣贤之道的传承为主,以师道传承为保障,注重“文以载道”;社会教育是扩展,通过德音雅乐、民间艺术等形式,使伦理道德教化普及化。从艺人员作为社会教育工作者,肩负“以文化人”的使命。

  聂博士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纯净纯善的自性明德,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这种本善之性。学做圣贤并非外在要求,而是回归人之本来面目的过程。明师在“明明德”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师生共同使教育走在正道之上:学生当怀谦虚感恩之心求教,教师则需以圣贤正道施教,培养学生纯正品行,实现由蒙昧到通达的转化。圣贤经典的学习不仅关乎个人德性修养与安身立命,更能引导人认识宇宙人生真理,最终成就经世济民的事业。

2.jpg

  此次讲座以文化传承为经线,以育人实践为纬线,结合现代教育实际,为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供了“古今会通”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尹立军副校长总结强调,学校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持续重点推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把文化传承融入育人全过程,持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引导青年学子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边疆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3.jpg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