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忠孝傳家,文化興國--家國情懷的傳統文化解讀》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忠孝傳家,文化興國--家國情懷的傳統文化解讀》
2020-05-03

敬愛的王書記、劉教授、金老師,各位大家下午好!


今天菲璘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內容是有關家國情懷,準備的內容是“忠孝傳家,文化興國”。有關於家國文化的傳統文化解讀,就是看看在傳統文化中,我們來如何理解這種家國情懷。

在2018年5月2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愛國是第一位的。”

所以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它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所以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可以曆久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植根於民族文化血液最深處的家國情懷,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所以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體現了家國情懷“愛國”與“愛家”的這種一致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所以接下來菲璘就分幾個部分,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

第一  “家”“國”的文字解讀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我怎麼還會連“家”、“國”這兩個字都不認識呢?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真的還是要從文字的源頭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首先“家”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家,居也。”這個《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來編排的字典,它是東漢時期由許慎來編纂的。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追到甲骨文,“家”這個字,其實它非常的古老,它從甲骨文開始就有了。甲骨文它上面是一個“宀”(mián),也就是說大家看到這個上面好像尖尖的,這個字我們平時所說它叫寶蓋頭,但是其實這個字它有讀音,它念“宀”(mián),它是表示所有與家事有關的,都是用這個寶蓋頭“宀”來表示。它下面的這個“豕”,也就是豬,就是古時候人們在屋子裏面養豬,所以房子裏有豬就變成了一個有人家的標誌。

比如說像現在在雲貴一帶,還有人住的房屋是上面住人,下面有這種家養的這些牲畜,也是可以作為“家”字的佐證之一。根據甲骨文字典,這個“家”有“人之所居也”,也就是說人所居住的這個地方的意思。另外還有像“家族”、“宗廟”這樣的意思,甚至祭祀之所,這些意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

再看“家”的金文,金文跟剛才的甲骨文很像,在金文中的“家”就已經出現了表示有王朝或者朝廷這樣的意思。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這個是大克鼎。它,大克鼎,這個裏面的銘文有這樣一句:(這裏因為它雖然這個出現的字,菲璘畫在這裏了,但是他有些字要讀成括弧裏的這個意思。)這個是“諫(敕)chì辪(乂)yì王家,叀(惠)于萬民。”意思就是說整治王家事務惠于萬民,這是在金文中出現的“家”作為王朝、朝廷的例子。

下面我們再認識一下“國”。“國”在《說文解字》中它的意思是:“國,邦也。”就是我們經常說有邦國,它是“從囗(wéi),從或(yù)”。這個“囗”,它是國家的國,外面那個框,它不是口,口是一個小的,這個是大的。這個大的,這裏也有一個讀音,它念“囗”(wéi)。下面從“或”,這個“或”其實在這裏它是表示疆域的意思,所以在表示這個意思的時候,它要讀成或(yù)。這個“國”是“邦也”,從囗,從或。” 也就是說是外面這個框,裏面這個或,如果說來看一下或字在《說文解字》中又是如何解釋的呢?它說是“邦也”,也就是說這是相同的意思。“從囗從戈,以守一。”這個“一”就是地的意思。

關於“國”這個文字的發展,它得包括它的古字,它是如何流傳到我們現在這個文字,它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然後下面只選擇一種和大家來分享。

這個是甲骨文的“國”字。它是一個會意字,它是從囗,從戈,就是這個囗像城池的形狀,表示守衛城池,這個就是表示“國”的含義。所以“或”這個字,或者說我們說“國”這個字,或者“或”這個字,它就是“國”字的初文,就是他最開始的這個文字。到了金文的時候,金文它的字形和甲骨文都比較類似,只不過是在這個囗的這個周圍,增加了一些橫線或者豎線,然後它的表意的意思就更加明顯了。因為古代的邦國它就是一座城池以及它周圍的地區,等到後來,就是這個“或”這個字,它就是借用為“或然”的“或”或者“疑惑”的“或”,它有別的用處了,於是就在這個字的外面又加了一個“囗”字,就是又加了一個邊框,然後來進一步的指示、表示一定的疆域,所以就形成了金文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現在右邊的這個字。

我們也來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很有名,這個尊叫“何尊”,這個“何尊”其中有一句話叫:“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辪民。”這個“中或(國)”在這裏就表示居住在國家中部,也就是說是當時周王朝疆域內的中心地區,也就是洛邑這個地區。這個王,當然這個王現在考證有幾種說法,有說是康王、成王,周康王、周成王的都有,沒有確定,但是這裏這個“餘”是當時的周天子的自稱,也就是說我居住在這中心地區,從這裏治理民眾,這個中國一詞是現在最早在青銅器中發現的,出現“中國”一詞就是在“何尊”上面發現的。

再看金文的另外一種形式,在“蔡侯紐鐘”上面出現了“建我邦國”這樣的字樣,所以也是在這裏不是特別的清晰,這是金文的另一種形式。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這裏就不過多舉例了。

我們再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簡體字的這個“國”字是怎麼來的?國呀,它有一種很通俗的寫法,是寫成這個字——囯,這個字和我們現在這個國字就差一點點,就是差中間這一點。這個“囯”就是我們的簡化字。其實有很多,它也並不是平白無故就在那簡化,也有很多簡化字是在歷史上就已經出現過的。這個“囯”字最早就是出現于北齊宋敬業的造像,它是從囗(wéi),外面這個囗(wéi),從王,裏面這個王,它是會意字,就是表示“囗中有王”,也就是說這個居於內有一個王這個意思。所以宋元以來有一些戲劇、小說的劇本、課本當中,這個國字很多都都寫成這個“囯”字了。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這個簡化字,就是在這個“囯”的基礎上裏面增加了一點,就是說把這個王改成了玉。

以上就是簡單介紹了一下“家”與“國”在文字方面的一些內容,可以看到家和國二字,它們都是具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漢字。如果再查它們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它們之間也有著非常深刻的聯繫,我們這裏只舉其中的一個深刻的聯繫來和大家分享。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家先後出現了多種含義,就像“家”這個字在金文中就已經出現了作為王朝、朝廷這樣的含義,比如說剛才舉的“大克鼎”的這個例子。下面我們接著看像段玉裁所做的《說文解字注》裏面,他就有講到:“天子諸侯曰國,大夫曰家。” 就是君王之國叫做國,諸侯的這個國叫做邦國。然後大夫所治理的這個區域,也就是說他的食邑是稱為家,《康熙字典》中解釋的是:“大夫之邑曰家。” 

第二 家和國在文獻中同時出現的時候它們的意思?從文獻中我們又都讀出了哪些具體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來自《周易》。《周易》是“五經”之一,孔老夫子以“六經”來教導學生,後來因為“六經”中的《樂經》失傳了,所以就剩下了“五經”。《周易》是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周易》中有一個師卦,其中“家”和“國”這兩個字就同時出現了,它同時出現的時候是“開國承家”。這個《師卦》講的是什麼?這一段講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班師告捷之後,要開國承家之賞。”要有這個賞賜,但是不可任用小人。這一段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大君有命”這個大君就是指的是天子,天子頒佈命令,封賞功臣為諸侯,或者說為大夫。開國就指的是建立諸侯,承家就是被封為大夫,承受家邑。這個“承”就是受的意思。如果他的功勞比較大,就使他開國成為諸侯,如果他的功勞比較小,就使他承家成為卿大夫。小人勿用,就是說開國承家需要用君子,而不能用小人。

這個《象傳》上說:“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天子頒佈命令,是為了評定功績,進行封賞,天子對功臣的封爵,不能離開他們的實際功勞,要根據他們實際功勞的大小,來封為諸侯或者卿大夫,是為了使國家安定。而“小人勿用,必亂邦也”,是說小人是不可任用的,任用他們是會使國家陷入危亂,是因為小人他們是不符合治國平天下的正道,所以說是“小人勿用,必亂邦也”,這是第一個在《周易》中的例子。

下面再看看在《論語》和《孟子》中的例子。《論語》和《孟子》這是聖人與賢人的言傳身教了。這一段,《群書治要・論語》裏面也有選這一段,他說:“丘(mǒu)也聞,” 這裏這個字要讀作“mǒu”,因為這是夫子的名諱,為了表示恭敬和尊重,我們是不能夠說夫子的名諱,所以在遇到時候要將這個字讀作“mǒu”。同樣如果是遇到了孟夫子的名諱,也要讀作“mǒu”。“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是說,我常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怕地少人稀,就怕政治不均平,不怕貧窮,就怕人心不安定。所以他這意思就是說,為政者當憂患的事情是:是否能夠安定民心?民安國家就不會傾危,民安也才能國富。要做到這個“均也,安也,和也”,關鍵是什麼呢?其實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在《群書治要》魏征所編纂的這個《群書治要》,節選的《論語》裏面的小字注解,我們可以讀出來。他說:“政教均平,則不患貧矣。上下和同,則不患寡矣。大小安寧,不傾危矣。”意思是說政教均平就不必擔心貧窮;上下和睦、同心同德,就不用憂患人少;大事小事都處理得妥當,國家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了。其中的關鍵是什麼?關鍵就是要修文德,“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就是使社會和諧,自然就會有遠方的人來歸附。如果是不修文德,窮兵黷武,近人都不服,那麼更何況是遠人呢?

再看一个孟子的例子,《孟子》记载《孟子・梁惠王》,这个《群书治要》也选择了这一段。說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一見面就問,說老人家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怎樣有益於我的國家呢?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談利益,有仁義就可以了。”如果君王說,“如何來利益我的國家?”大夫說,“如何來利益我的家邦?”這裏就是出現了“何以利吾國,何以利吾家。”這是家國又同時出現。士庶人說,“如何來利益我自己呢?”從上到下,從王到庶人都是在相互爭取利益,國家就會有危險了。

因為古人所講的這個“利”,它並不是著眼於眼前的這一點急功近利,這點蠅頭小利,而且有的時候,是越想得到這樣的利益,就越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反而還會產生禍患;如果不講利,是講仁義,那麼平治天下的大利益都能夠得到,更何況眼前的這一點小利益呢?以上是舉出了《周易》《論語》《孟子》中“家”與“國”同時出現的三個例子。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在那個時候“家”與“國”它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含義的辭彙。

第三 家國情懷的原點在哪里?家國情懷的原點在“孝”

在我們歷史上,在我們中國浩如煙海的這種典籍之中,字裏行間都能夠讀出“家國”二字。比如說象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再比如說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裏,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那麼這個家國情懷的原點就是下面我們要分享的“孝”。

〔1〕 我們先來看“孝”這個字。

在《說文解字》中,它解釋說“孝”這個字是“善事父母”,它是“子承老”。也就是兒女背負著父母。“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上下合在一起組成這個“孝”字。

父輩和子輩組成這個“孝”字,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關係。孝養父母向上擴展,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慈愛幼者向下延伸,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上一代和下一代始終都是一體的關係。所以孝教給人們的就是一體的觀念。

如果我們將對父母的孝和對子孫的慈愛橫向擴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通過愛自己的親人,可以擴展到愛其他人。

《弟子規》上也說:“凡是人,皆須愛。”也就是說將這種愛擴大到所有人,為什麼要愛所有人?就是因為他人和自己是一體的關係。“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愛所有人,就是要學習天地那種一切平等,無不包容,承載萬物的品德。

通過“孝”引發出來對人的愛,可以進一步擴展到萬事萬物與天地自然。《孟子》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先親愛自己的親人,而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而後愛育萬事萬物。

宋朝的張載則更進了一步,張載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他是北宋五子之一,他寫下了著名的橫渠四句,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是更進一步將人民視為我的同胞,視萬物為我的同輩。他在《西銘》上寫道,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後來這一句話就發展成了一個詞,叫作“民胞物與”。

莊子則就又更進了一步,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孝”教導人們這種一體的心,可以看到,告訴我們不僅是和祖先是一體,和後代子孫是一體,也不僅僅和人是一體,是和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所以孝為我們樹立的是一種“一體”的觀念。只有樹立“一體觀”,人和人之間才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社會也才能夠因此而達至太平之境。這就是以孝治天下的理論基礎。

〔2〕中國自漢代以降到清朝都是以孝治天下。其實應該說是從上古時期的聖王就已經是以孝治天下了。

孟子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如果人人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天下就自然太平,這就是“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就是大道至簡!治理天下之道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如何來教導民眾孝悌呢?《大學》上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在上位的領導者如果能以敬老之道侍奉老人,民眾必定會加以效法,自然興起孝順之風;在上位的領導者如果能夠敬重尊長,民眾也必定會加以效法,自然興起“兄友弟恭”之風。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在上位的領導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教導民眾。

《禮記·祭統》上說:“祭者,教之本也已。”“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這是說君子教化,必定是從根本上開始教起,這個根本就是從自身的行孝開始。當祖父母在世的時候,父母對祖父母恭敬孝順,那麼子女自然會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孝道,但是如果祖父母過世了,那應該怎樣再去教導子女孝順呢? 

下麵就講到:“順之至也,祭其是與”。就是說把孝順之心表達到極致就是祭禮。為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為父母在世的時候恭敬贍養,還有可能是有原因的,比如說畏懼父母的權威,或者別有企圖。但是如果父母過世之後,依然能夠定時祭祀,那麼就是一片純粹的知恩報恩的心,一種感恩的心。所以能夠把孝敬之心體現到極致的就是祭祀之禮。所以說,“祭者,教之本也已”。君子通過祭禮來教。在上位的人以恭敬感恩之心,定時依禮追念父母、祖先,恭敬師長。在下位的人自然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是孝道。

所以不管是齊家還是治國,都很重視祭祀之禮。就是家家有祠堂,國家有宗廟。這就是《論語·學而》篇上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一句話孔安國有一句注解,他說:“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慎”就是謹慎,“終”是壽終。就是說在父母壽終的時候,要依據喪禮,謹慎治理喪事。父母之喪,是以哀戚為重。所以說“慎終者,喪盡其哀。”喪葬之後,要依據祭禮,依據時節,追念祭祀。祭祀要至誠恭敬。因此說“追遠者,祭盡其敬”。

剛才說到的“遠”是有兩層含義:一個是說父母去世已經久遠;第二個是說祖父母以至於歷代祖先,距今已經久遠。遠者容易被人忽視忘記,如果能夠謹慎祭祀,追念感恩這些容易被忽視忘記的祖先,不是厚德至孝之人是很難做到的。而且能夠對遠祖生起至誠、恭敬、感恩之心,又怎麼可能對眼前的父母,不感恩、不孝敬呢?

所以說在上位的君王能夠深厚他們的德行,率先垂範,做到“喪盡其哀,祭盡其敬”,那麼上行下化,在下位的民眾自然也會效法。這就是蕅益大師在解釋“民德歸厚”的時候他說,“‘厚’是本性之德;複其本性,故似‘歸’家。”就是人的本性,本來就是仁厚的,恢復人的本性,就像回家一樣,民德歸於淳厚。這個“民德歸於淳厚”是結果,原因是因為有孝道教育,而祭祖就是孝道教育的落實。“民德歸厚”的結果是社會安定,國家太平。如果“民德歸厚”能夠遍及世界,那麼和諧世界就可以達到了。

《禮記·禮運·大同篇》將“大同世界”描述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的“大同世界”其實就是像習總書記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總書記所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就是和諧世界。所以中國傳統價值觀它以孝悌為基礎,把這種孝悌之心向上提升互助互愛,再提升,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和諧世界。這個就是“孝治天下”

〔3〕孝治天下的落實,它之所以可以落實下來,就是因為忠孝它是一致的。

孝養父母,首先要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但是在《禮記》上記載,曾子告訴我們,他說將飯菜做熟,嘗過之後進獻給父母,這個不叫“孝”,這個只能稱作“養”。君子所謂的“孝”,是什麼樣的呢?是說“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就是國人都非常地羡慕,稱揚讚歎說“有這樣的孩子真是父母的驕傲”,這樣才是所謂的孝。

父母在世的時候做到如此,那麼父母去世之後呢?曾子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就是講供養父母是能夠做到的,但是尊敬父母就難做到了;尊敬父母雖然難,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使父母安樂就不容易做到了;父母健在的時候使父母安樂尚且能夠做到,父母去世後,終身行孝就難了。這個“難”是難在哪里呢?難在父母去世之後,依然能夠謹慎行事,永遠守持善道,不給父母帶來惡名。能做到如此,就是終身行孝了。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中國自古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忠是從孝而來,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所以忠、孝是一回事。對內、對家庭、對父母是孝,對外、對社會、對國家是忠。

中國古代就有舉孝廉的選拔制度。為什麼是可以去舉孝子?因為一個孝子,他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小心謹慎,念念想著父母的教誨,這樣就不會去做辱沒父母名聲的事,自然也就不會去收受賄賂,以權謀私。

在《群書治要 • 晉書》上就記載了一個孝子吳隱之成為廉潔官員的故事,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故事。

吳隱之早年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侍奉母親非常地孝敬、恭謹。後來他母親過世的時候,他懷念母親,在守孝的時候,因為悲傷差點喪失了性命。他的鄰居是韓康伯家,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很賢明、有德行的婦人。她每一次在聽到吳隱之哭泣的時候,如果是她在吃飯,她就放下碗筷,和他一起哭泣;如果是在織布,她就放下梭子,也和他一同悲泣,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吳隱之的服喪期滿。韓康伯的母親就對韓康伯說:“如果你以後做了官,就應該推舉像吳隱之這樣有孝順之心的人。”後來韓康伯到吏部去任職,果然就推薦了吳隱之,而且是越級推薦。封這個吳隱之是“龍驤將軍”“廣州刺史”。

吳隱之去廣州上任的時候,他聽說廣州的北邊有一口泉,這個泉叫貪泉。當地的父老鄉親都說,一旦飲了貪泉的水,即使廉潔的官員也會變成貪官污吏。吳隱之聽說之後,他到廣州的時候,就先到貪泉,喝了一口貪泉的水,並賦詩一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古人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意思是說,古人傳說喝了一口這個貪泉的水,就會變成貪官污吏,但是假使是讓伯夷、叔齊這樣廉潔之士飲了這貪泉的水,我想他們終究不會改變他們的廉潔之心。所以吳隱之到廣州做官的時候就更加注重德操,非常地廉潔。結果使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蠻荒之地都受到了感化。

當時的皇帝晉安帝就下了一道詔書,是這樣寫道,他說:“廣州刺史吳隱之孝心過人,他把自己的俸祿平均分配給九族的親屬,他處在可以貪的官位上,卻不改變他的節操,不講求自己享受。雖然家庭可以享受富裕生活,但是他們家的人所穿的還是粗布的衣服。他不改變服飾,格除奢侈的作風,務求簡約,所以使南方地帶的社會風氣大大地改觀。這樣的行為應該受到嘉獎。所以可以給他晉號前將軍,賜錢五十萬,賜穀千斛。”吳隱之之所以可以做官這樣的恭敬、廉潔,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孝子,他不會因為自己的言行去辱沒父母的名聲。

所以《大學》上說“孝者,所以事君也”。凡是能孝敬父母,也必然會忠於君長。不忘記祖宗的,也一定會愛他的國家。凡是能夠順從父母志向的,不辱沒父母名聲的,也一定會服從綱紀,不辱君命。凡是受父母的厭惡斥責,而心不生怨恨的,也一定不會叛軍叛國。凡是能夠在父母有過微時,就知道勸諫的,也一定能夠勸諫君主的過失。

《禮記》上說“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就是忠和孝,忠臣事君,孝子事親,他們的根本是一致的。這個一致都是從順而來。《禮記》中還列出了五條不孝的內容,我們看一看剛才講的都是什麼是孝,看看古人所列出的有哪些是屬於不孝。

第一“居處不莊,非孝也”。

就是居住的地方不莊重,不是孝。因為生活起居不莊重,生活沒有規律,環境不清潔,對健康會產生影響。其實不僅僅是居處不莊了,在現在因該說還包括一切會導致身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包括在內。這是《弟子規》上所說的“身有傷,貽親憂”,自己生病會讓父母擔憂,所以這不是孝。因此說“居處不莊,非孝也”。

第二“事君不忠,非孝也”。

忠,古人解釋“忠”是:“盡己之謂也”,也就是竭盡全力地完成工作,這就是盡到了忠心。如果對領導分配的工作,不夠盡心盡力,還沒怎麼做就覺得累,不順心,然後隨便就把工作辭掉了,這會讓父母為自己擔憂,這不是孝。所以說“事君不忠,非孝也”。

第三“蒞官不敬,非孝也”。

為官不謹慎不是孝。比如說領導幹部貪污受賄,以權謀私,違法亂紀,最後鋃鐺入獄。這時侯影響的就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他的整個家人,當然也包括他的父母。所以不僅他不能再照顧自己的父母,還會被人說是父母沒有把他教育好,使父母蒙羞,“德有傷,貽親羞”,這更是不孝。所以說“蒞官不敬,非孝也”。

第四,“朋友不信,非孝也。”

“人出言,信為先。”人而無信,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朋友是我們的同輩,朋友之間“信”沒有做到,會被同輩看不起,會使父母擔憂,這不是孝。所以說“朋友不信,非孝也”。

第五,“戰陣無勇,非孝也”。

作戰不英勇不是孝。在抵抗外辱的作戰中不英勇,結果使自己的這一方敗陣,從而殃及到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自己的父母妻兒也會受辱,這也會使父母蒙羞,仍然是不孝。

所以我們總結以上這五點,列出的五個不孝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忠、孝兩方面。其實歸根結底,忠和孝還是一致的。

《孝經》上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就是君子侍奉父母能盡孝道,就可以把它引用到對君主的盡忠上;侍奉兄長能盡孝悌,就可以把它引用到對長上的順從上;在家做事有條理就可以把它移用到對政務的處理上,所以君子在家中把這三種德行的根基養成,將來才能夠建功立業,而他的好名聲自然就會傳於後世。

〔4〕剛才講到的幾條不孝的內容裏有一個是“事君不忠,非孝也”。當然作為領導他肯定都會希望自己的下屬對自己忠心,那麼領導要怎樣做才會感得下屬忠心呢?這就是君仁臣忠。

什麼是仁?《說文解字》上說:“親也,從人從二。”徐炫在整理《說文解字》的時候他有一個注解,他說“仁者兼愛,故從二”。也就是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對方,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我們下來再看一個仁字。這是仁字的一種古文的寫法,上面是一個“千”,下面是一個“心”。這是古文的仁,是從千心作。這個千當然也是虛數,看到這個字就想到的,要用心去親愛他人,去愛護萬事萬物。

在《群書治要·六韜》中講,它說“故善為國者,禦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就是好的領導愛護人民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

那麼再看“忠”這個字,“忠”這個字朱熹在解釋《中庸》裏面有一句叫“忠恕為道不遠”,在解釋這一句話的時候,他說“盡己之心為忠”。那麼我們將剛才的君仁臣忠合起來就是領導者關懷、體恤、教導下屬,被領導者竭忠盡智,盡忠職守,這是君仁臣忠。

來看一個歷史上的例子,在歷史上,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禮請孔明出山。諸葛亮報先主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這是忠臣的典範。在河南南陽臥龍崗這個大門的立柱上,就有這樣一副楹聯,它說:“功蓋三分延漢祚,名垂千古仰威儀。”這個“祚”是指一個國家的福壽,也就是諸葛亮他以他的忠心,忠言漢祚五十載,忠心使漢朝的時間,又向後多延續了50年,是忠臣之德使得一個國家危而不墜。

第四 家國情懷的踐行

 《大學》上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明明德於天下”就是平天下。這個平,不是說用武力來平定天下,而是讓天下人都明明德。行王道,實行仁政,實行道德教化,德施普遍,天下呢,同化于文明。若要平治天下,首先就要使自己的國家國泰民安。而家又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古代,這個家庭都是大家族,治好一家就是治好一方,大家族就像一個小的國家一樣。

《禮記》上說:“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這個“長”並不是年長之長,也不是長官之長,而是能夠長養人的長。就是有才德,才能夠長養人,就是通常所說教兒教女要先教自己。士君子學有所成,先施教於家,然後化形于國,這就是“家齊而後國治”。

“家”在《周禮·地官》的注解上,有一句說:“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婚姻是合二姓之好,於家則和順,于國則教成,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是“一以貫之”之道。

對於一個國家的天子來說,“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天子和皇后他們各有所守,分別執掌內外之事,效法陰陽之道。《周易》上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而《老子》又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法地则天,自然就是理顺阴阳。

所以在《群书治要・礼记》上有节选《婚义》中的一段说,“天子掌管男子的政教,皇后掌管女子的贞顺;天子掌管阳刚的大道,皇后调治阴柔的德性;天子掌管外务治理,皇后掌管内务的职责。男教與女順成了風俗,使外部和內部都和順,國與家都納入正軌並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叫做盛德。”但是要能做到這些盛德,關鍵是修身。修身是齊家治國的根本。

在《群書治要·列子》中記載,有一次楚莊王向詹何(詹何是一位隱士)就向他請教說,怎樣治理國家?詹何就回答說,“我明白修身的道理,但是對於治國的道理還不太明白”。楚莊王就說,“我得以尊奉宗廟,擁有整個國家,希望學會怎樣來守護它。”從這裏看到楚莊王是再一次地虛心求教。詹何就回答說,“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就是說我不曾聽說過君主自身修養很好而他的國家卻沒有秩序的,也不曾聽說過君主自身修養不好而他的國家卻安定的。所以,根本在於自身的修養,而像治理國家那種次要的事情,我就不敢對您講了。楚莊王聽了之後說:“你講得很好。”從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修身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大學》上有一句話叫“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乍一看好像是五倫要各盡本分,但是其實這裏所說的是文王一個人。對於臣下而言,文王是君;對於殷商而言,文王是臣;對於王季而言,文王是子;對於武王、周公而言,文王是父。所以可見自身為本,那麼他所相對的就是末。在討論這些人倫關係德行要求的時候,對臣下就是仁;對於君上就是敬;對父母是孝;對子孫是慈;對國人是信。也就是說,文王是做到“仁”、“敬”、“孝”、“慈”、“信”。那麼他是如何來做到的?就是他能夠“誠於中”而“形於外”,所以文王修身有成,而後可以達至於至善,將人倫關係做到圓滿。

《中庸》上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子賢孫,善於繼承先人的志向,善於發揚先人的事業。文王有盛德。但是,文王雖為大聖,但是他有志還沒有申。武王是繼承了文王未竟的功業,討伐殷紂,滅殷商而有天下。但是很可惜的是武王受命過晚,他繼承了父親的志向,還沒有來得及創制禮樂,光宗耀祖,所以到了周公,周公制禮作樂,成全了文武之德。所以《中庸》上說 ,“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文武周公是忠孝傳家。他們是盛德大孝的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例子。另外一位聖王——大舜。《中庸》上說 ,“舜其大孝也與!”聖人他之所以成為聖人,無非就是把孝悌之心盡到了極致。舜的後母和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於死地,舜不但沒有懷恨在心,還總是反省是自己沒有盡到孝悌之心,沒有使後母和弟弟滿意。最後,他的仁愛與智慧是感化了後母和弟弟,同時,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堯帝把帝位禪讓給了他。大舜他是一位真正的仁者,在他的內心不與任何人起對立,這是因為他真正認識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在《中庸》上說大舜是:“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大舜他可以獲得這樣的尊榮,就是因為他是由他的大德所致,這個就是德福一致。他修身有成,是大德之人,天必佑之。所以從他的身上也是可以看到,修身有成,而後自然家齊、國治、天下平。剛才《大學》上的這段話還告訴我們一件事,並不是說平天下是天子的事,治國是諸侯的事,齊家是士大夫的事,修身是庶民的事,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最後特意點明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強調無有例外,任何人都是要以修身為根本要務。而且“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裏也並非是專指帝王。就像剛才我們所舉的舜王的例子,舜王他曾經在曆山耕種,他本身就曾經是庶人,但是因為能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最後“明明德於天下”。

第五 習主席的家國情懷

習主席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習主席看來,“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在今年新春團拜會上習主席講到:“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

我們就來舉兩個體現習主席家國情懷的例子:

一個例子是習主席曾經給他的父親寫過一封拜夀信。二〇〇一年十月十五日,是習仲勳老先生八十八歲壽宴。八十八歲在中國人的習慣裏是稱為“米壽”,是人生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習家三代親朋好友都是歡聚一堂,這也是習家難得的一次大團聚,唯獨缺席的是當時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不是因為不想參加父親的壽宴,而是作為一省之長,實在是公務繁忙,難以脫身,於是他就抱愧地向父親寫了一封拜夀信:

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希望從父親這裏繼承和吸取的寶貴與高尚的品質很多,給我最深印象的大約如下幾點:

一是學父親做人。父親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我黨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為您為人坦誠、忠厚。您曾教誨我,您一輩子沒有整過人和堅持真理不說假話,並“一以貫之”。這正像毛澤東說的,“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二是學父親做事。父親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我輩與父親相比,太過平庸,汗顏不已。但更令我們感動的,是父親從不居功,從不張揚,對自己的輝煌業績視如煙雲。這才是成大事者的風範,永遠值得我輩學習和效仿。

三是學父親對信仰的執著追求。無論是白色恐怖的年代,還是極左路線時期;無論是受人誣陷,還是身處逆境,您的心中始終有一盞明亮的燈,永遠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歷史已經證明,您是一個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的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四是學父親的赤子情懷。您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您熱愛中國人民,熱愛革命戰友,熱愛家鄉父老,熱愛您的父母、妻子、兒女。您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您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著。這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

五是學父親的儉樸生活。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

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習主席和他的家庭的底色,也已經深深烙印在了習主席治國理政的思想和實踐中。

今年3月22日下午,習主席在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時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就是習主席對“家國情懷”最深情的詮釋。

 第六 忠孝傳家久,文化興國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總書記在今年新春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就是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到國家夢、民族夢之中。

今天菲璘和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