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周易》第一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周易》第一集
2025-07-01

《群書治要・周易》第一講

劉余莉教授

大家好!

我們今天和大家一起繼續來學習《周易》。前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周易》的簡介,我們今天從乾卦開始講。

前面我們講到《周易》承載的易道十分廣大,可謂無所不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稱百科全書式的萬能經典。而歸根到底,就是教導人們認識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從而進德修業、把握人生,開創幸福,趨吉避凶。

正如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所說的:「六十四卦悉為修德防患之事。」怎麼樣修養自己的德行,防止禍患。清朝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中也說:「《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近代印光大師也是明確地指出:「一部《易經》,無非示人趨吉避凶、戰兢惕勵,克念修持之道。」這些都是把《易經》作為修身進德、趨吉避凶,克除自己的邪念妄念,能夠提升自己修養的書。

《群書治要》中的《周易》,它主要是以《周易注》為底本,這個本子是以曹魏王弼註解的《經》,由他的弟子韓康伯來解《傳》。王弼是開義理派的先河,他是以闡發經義用於人事為主,這也有別於象數派的各個註解。而《周易治要》也是著眼於人事修德,自君主、臣子,以至百姓庶民,皆以修身為本。

《群書治要》采摭《周易》之秋實列於首位,我們打開《群書治要》的第一部書,其實就是《周易》。所以它也確實有著不同的地位,與它後邊的這些書相互呼應,文理互見,實際上《群書治要》的綱領原則,可以作為領導幹部和廣大讀者學習《群書治要》的入門之階。同時也是讓人們從中可以理解《周易》的要旨,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

下面我們就講《周易・乾卦》。這個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下乾上,同卦相疊。《周易本義》解釋:「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此卦六畫皆奇(奇jī,奇數的奇),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它就說,這個第一卦,「一」是一個奇數,也是陽數,乾是什麼意思呢?後面我們會講到,乾就是健的意思,它是講陽爻的性質,陽的性質。「健」,這個陽的性質,是以「健」為特徵,而它成的形呢?成的這個大的形狀就是天。所以「三奇之卦,名之曰乾」,這個三個奇數的卦,这个名就叫乾卦。「擬之於天」,這是「擬之於天」的什麼呢?後面我們會講到,是擬天的用。這個卦是六畫皆奇,都是奇數,上下皆乾,上卦、下卦都是乾卦,這是「陽之純而健之至也」,這個是六卦,都是純陽之卦,都是純陽爻。「健」,剛健,也是達到了極致了。「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所以這個是不可變易的。乾象徵天,喻龍,龍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又象徵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盛強健。乾卦是根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說明宇宙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也是勉勵人要效法天道,自強不息。

那我們現在就看經文,「乾:元、亨、利、貞。」我們這一次講解主要參考的是,清朝漢學家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就是唐朝李鼎祚他作了《周易集解》,這個《集解》收集了從漢到唐,所有大儒以及漢學家關於《周易》的註解,所以叫《周易集解》。最近中華書局也剛剛出了一個新的版本的《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纂疏》是清朝的李道平解釋各家漢儒以及漢學家的註解,也就是對《周易集解》進行解釋。所以叫「纂疏」。李道平的《纂疏》主要根據清朝的幾位漢學家,一個就是惠棟,一個是張惠言。

惠棟,我們一般稱為惠徵君。當時清朝皇帝要請他去做官,他不去做,寧願要做學術。但是後來皇帝召見,說:「你不來做官,大家見見面、談談話,總是可以吧?」於是他就答應了,他就應徵了。因為皇帝曾經召見過他,他屬於客卿的位置,所以叫惠徵君。惠棟研究漢學家的註解,包括了荀爽、虞翻,還有其他各家,範圍就比較廣。惠棟專門研究漢學家的註解,就是剛才我們講到了包括荀爽、虞翻,還有其他各家範圍,比較廣。張惠言比惠棟稍晚一點,時間距離也是很近的。張惠言對虞翻的解釋最多,另外還有姚氏的,主要是講後漢鄭康成的註解。李道平就是根據這幾家的註解,對《周易集解》加以綜合解釋,叫《纂疏》。

我們看《周易上經・乾傳第一》。上次我們也介紹過《周易》分為上下兩部經,上經是從乾卦、坤卦一直到坎卦、離卦,一共有三十卦;下經是從咸卦、恒卦到最後的既濟、未濟卦,一共是三十四卦,這樣上、下兩部經合起來是六十四卦。上經就是從乾卦開始。「乾傳」,「傳」就是解釋的意思,無論是註、是解、還是疏,都可以稱之為「傳」,這是第一部分。

伏羲氏畫卦,就是用符號,乾卦就是畫了六畫,都是陽爻。這個六畫卦就是由最基本的兩個八卦,就是三畫卦構成的。所以在解釋六畫卦的時候,就分成兩部分來解釋,說「乾下乾上」,也就是你這樣念的時候,「乾下乾上」的時候,是從下往上念,叫乾下乾上。什麼意思呢?就是乾的下卦就是乾,上卦也是乾,把這個卦說明以後,下面就是卦辭了。這個卦辭是周文王寫的,也叫繫辭。「繫」,就是像一根繩子把東西繫起來。所以「繫」,就是掛在某個東西的下面。

「乾:元、亨、利、貞。」「乾」這個字就是乾卦的名稱,「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是卦辭。卦辭是周文王寫的,下面就是古人的解釋了。

李鼎祚在集解的時候,凡是引用漢儒,以及後漢、魏、晉這幾代漢學家的註解時,誰註解的,他就把誰的名字引出來;沒有引用誰註解的,他就自己下面用一個「案」字,「案」,就是案語的「案」,後面就是他自己解釋的。「案:《說卦》『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故聖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下面是李鼎祚引用了《子夏傳》,我們注意,這個子夏,不是孔夫子的門人子游、子夏的那個子夏。這個子夏,根據有很多的註解考據,說他是唐朝,有的說他是唐朝以前的人,那麼究竟是誰呢?沒有名字,也就是說有人著作了這一部經以後,他自己不願意出名,就冒用了子夏的名字叫《子夏傳》,《子夏傳》就是子夏解釋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做學問跟現在人不一樣,古人自己註解或者寫的文章,恐怕自己的分量不夠,不能取得讀者的信賴,就取用人家的名字,自己不必出名,只要把註解的意思傳出來就好了,至於是誰寫的,都無關緊要。所以後來就有人冒用子夏的名字來註解,既然是冒用子夏的名字,註解當然也不錯。所以李鼎祚就採用《子夏傳》的註解來解釋這四個字。「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就是《子夏傳》解釋「元、亨、利、貞」,解釋得非常簡單,「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下面接著說:「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用《子夏傳》前面的解釋,再加上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得懂一部分,但是要想更一步了解他的註解,就要看下面李道平的《纂疏》了。下面就是一個「疏」字,後面就是李道平的《纂疏》。他說:「凡加『案』者」,凡是加這個「案」字,「李氏說也」,這是李鼎祚說的,就是李鼎祚自己的註解。李鼎祚說什麼了呢?他就是說:「《說卦》『乾,健也。』」就是李鼎祚引用《說卦傳》解釋「乾」這個字。

所以李道平的《纂疏》對此解釋說:「《說卦》曰」,就是《說卦傳》講。《說卦傳》講什麼呢?「乾,健也。」「虞翻彼註云」,虞翻是三國時候的人,他在註解《說卦傳》的時候說,他怎麼解釋這個「健」呢?「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故健也。」他用「精剛自勝,動行不休」這幾個字來解釋「健」。「精」就是精粹、精明,「剛」就是陽剛、剛健。乾卦,六畫都是陽爻,一片陽剛之氣,精明剛健。

什麼是「自勝」呢?就是自自然然地,就顯得特別優勝。「動行不休」,這個「動」和「行」,我們一般說行動。古代是兩個字,「動」,就是發動了;「行」,就是從這個地方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說發動了還不算,還要「動行不休」,一直動下去,沒有休止,乾卦「動」與「行」都是沒有休息的。比如春夏秋冬,就是天的陽氣,陽剛之氣,在推動著四時運行,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如此循環往復,是沒有休息的時候。「故健也」,這就叫健。

後邊是孔夫子寫的《象傳》,《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也是解釋這個「健」字。又《易緯・乾坤鑿度》,這個我們也講過,古人有一種註解叫緯書,五經都有緯書,這個是《易經》的緯書,所以叫《易緯》。《易緯》,根據清朝紀曉嵐的考據,應該是在秦朝以前就出來了,這也是一個權威的註解。《易緯》裡邊有一篇叫《乾坤鑿度》,《乾坤鑿度》是一篇,另外還有《乾鑿度》《坤鑿度》,《易緯》裡面現在收集到的是八篇。

這裡就是引用《易緯・乾坤鑿度》裡面講,「乾訓健」,「訓」就是訓詁,「訓」就是解釋,乾這個字解釋為「健」,「壯健不息」,它是強壯,又像身體那樣健康,而且永久不休息。這三句話,就是對「乾,健也」的進一步解釋。他為什麼這麼解釋呢?這個我們要對漢儒,一直到後來研究漢學的漢學家的特點有一個了解,他們註解的特點,就是處處要有根據,不做無根之談。也就是說我解釋這句話叫「健」,它的來歷是哪儿的呢?不能說我自己把它解釋為「健」,就是健了。所以在解釋「乾,健也」這一句話,就要找出根據來。這個根據,他找了一個是孔子作的《說卦傳》「乾,健也。」根據這個再解釋它的意思。還有《大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解釋這個「健」。然後再根據虞翻的解釋,「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故健也」。還解釋什麼呢?《易緯・乾坤鑿度》來講,「乾訓健,壯健不息。」

再解釋「天之體以健為用」,「天之體」,「體」是什麼呢?「體,形也。」就是說這個「體」,在這裡解釋為形狀,所以我們要注意中國字,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這裡講「天之體」,就是講天虛空的形相。但是如果講太極,它的本意又不同了。講太極本體,這個本體是無相的、無形的,所以這個字用在哪裡,就做哪樣的解釋。在這裡「天之體」就是講天是有形相的,形相是什麼呢?「穹窿者,天之形。」「穹窿」就是我們上面的這個太空,把大地都蓋住了。所以古人寫詩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穹廬」就是「穹窿」的意思,就好像那個蒙古包一樣,把下面都蓋住了。我們這個天空就像「穹窿」,就像蒙古包一樣。「穹」就是高大的意思,「窿」就是一個空間,就像窟窿,「穹窿」就是一個高大的窟窿,這是講什麼?描繪天的形狀。所以這裡講:「穹窿者,天之形」。「剛健者,天之用。」天,它的形狀,剛才我們講的說天體是「穹窿」之狀,但是「剛健」,是天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這個「健」字,陽剛而強健。

下面再舉出古人的解釋,解釋這個強健、剛健什麼意思。「王蕃《渾天說》曰」,王蕃,他是三國時候的人,古人有渾天儀,解釋天體天象。他的《渾天說》就是解釋這個渾天儀的,他在《渾天說》裡解釋說什麼?「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惟其運行不息,是以變化無窮,成四時而育萬物,皆天之至健者為之也。」王蕃在《渾天說》裡解釋「周天」,什麼是「周天」呢?就是把天畫成一個圓圈,一周天畫一個大圓圈,這個大圓圈是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就是把天劃分成這麼多的度數,看出地球上的時間。時間有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月的時間,有一年的時間。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這是一年確實的周天,一年一周。為什麼叫一周呢?就是以星座做標準。星座一般是講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有斗勺、斗柄。斗勺前面是四顆星,後面斗柄是三顆星。四顆星,勺子是不動的,斗柄是在轉的,轉四方,一轉一周天。一轉一周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加上五百八十九分。斗勺轉過一周天,這就是一年的時間。斗勺轉一年,今年這樣轉,明年還是這樣轉,春夏秋冬,永久都是這麼轉,用這個來解釋天體的作用,就是運行不息。這樣運轉不休息,所以變化無窮。

變化是指什麼?就是指這個氣體,這個氣,天的氣體在那裡變化無窮,成為春夏秋冬四時,用這個四時來生育萬物,由生育萬物這個功用,來解釋天的「至健者為之也」,這就是天的健,天的這個健怎麼表現呢?就是它運行永久不息,這個作用,所以能夠怎麼樣呢?生育萬物,產生變化。生育萬物,這個就是變化,比如說我們種五穀,如果沒有變化的話,那這個種子,它就永遠是種子,它怎麼能夠發芽?發芽,再長出禾,再長出秧苗,最後結成穗子,這個過程就是變化。就在這變化無窮之中,成為四時,養育萬物。這就是把「天之體以健為用」解釋出來了。

後面是李鼎祚講的:「故聖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這個就是解釋「法天之用」。「則天之聖,至誠無息」,這個「則」就是效法的意思,取法天這種聖。「則天之聖」,怎麼樣效法天的聖呢?那就是要效法天的運行不息、變化無窮來生養大地上的萬物,這就是聖人。可見聖人要「則天」,所以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她這個名字,就是從這裡來的,叫「則天」。

「則天之聖,至誠無息,不與天同其形,而與天同其用」。「至誠無息」是什麼呢?是天的作用。如果你要和天同其形的話,那是做不到的,天是那麼大的一個虛空,像一個窟窿一樣,我們怎麼樣和它「同其形」呢?這個是做不到的,所以不是在形體上效法天,而是效法天的作用,這個叫「同其用」。那麼效法天什麼作用呢?就是天的運行不息。你是聖人,就要替天下蒼生辦事情,就跟天一樣,一絲一毫不為自己。比如說天,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都不是為自己,純粹都是為了萬物的。那麼我們要效法天的功用,就不能有一絲一毫來為自己做事的念頭,有一絲一毫為自己做事的念頭,有自私自利在其中,那就是不是效法天的功用,就與天理相違背了。完全為天下蒼生來做事,而且做事永久不休息,這就是聖人了。

所以我們要學聖人,從哪裡學呢?就要從這裡學,效法天這種為眾生,天地都是為萬物付出,不求回報,沒有私心。從歷史上看,從伏羲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開國的三王,一直到孔夫子,沒有一個不是如此。現在我們說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說這些辦政治的人,純粹是為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為自己,這就是「法天之用」。「法天之用」就是「法其健也」,效法天那種永久不休息的剛健,健就是沒有疲倦的時候。你看我們普通人做一些事情,做一段時間就感覺懈怠了,懈怠就是不健;而且身體健康,是永久沒有疲倦,沒有懈怠的時候,這一點我們學道的人都有體會。學道要學道的內涵,不是學形式。要學它的內涵,就是我們學聖人也是學他的心,而不是學他的形式。

「法其用,故『名乾』」,效法它的作用,所以叫做乾。「不法其體,故『不名天』」,所以這一卦的卦名不叫做天卦,而叫做乾卦,叫乾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要效法天的功用。「李氏云云,蓋本孔穎達正義文也。」這個是李道平的疏。「李氏云云」,就是上面李鼎祚解釋的這些話,大概是與孔穎達《十三經註疏》本《孔氏正義》講得一致,大概是一致的,是以孔穎達的《正義》作為根據的,這就是把李鼎祚的案語解釋完了。

下面李道平再解釋《子夏傳》的解釋,《子夏傳》講:「元,始也」,這就要講根據,「元,始也」是出處在哪裡呢?首先他舉出了《爾雅》,《爾雅》第一篇就是《釋詁》。「《爾雅・釋詁》文」,「元」當「始」字講,明確就把這個「元」解釋為「始」。再拿《春秋・隱公元年》,就是《公羊傳》的註解。《春秋》有三傳,這個是《春秋・公羊傳》。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我們知道春秋有「春秋筆法」。魯隱公是魯國的國君,「元年」就是魯隱公開始的那一年。孔子作《春秋》,就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在《春秋經》裡面叫做「元年,春,王正月。」「王正月」就是指周王,周天子,那個月是用周天子的正月。在這裡就解釋這個「元年」是什麼呢?「元年」就是魯君開始這一年。根據歷史,按照年代把它列出來,正好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周平王的時代,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20年之間,這是周平王的時代。周平王四十九年,正好是魯隱公的元年,這個是春秋開始。所以《公羊傳》就解釋「元年」是什麼意思呢?是「君之始年」,拿這個「始」來解釋「元」。也就是說「元」,就當開始的「始」來講,這是漢儒解釋《春秋傳》,這也是很有力的證據。

下面再舉《易緯・乾鑿度》講:「太初者,氣之始也。」這個「太初」是什麼呢?「太初」就是氣的開始。「《易》出復初,萬物資始」。《易經》,拿這個消息卦來講,上一次課我們講了什麼叫消,什麼叫息。這個消息卦來講呢,十月份純粹是純坤,就是純坤卦,六爻都是陰爻,也就是這個時候陽爻就全都沒有了,陽氣已經伏在地底下了。到了十一月就是復卦,復卦就是最初的那一爻變成了陽爻,叫地雷復。就整個六畫卦,上面是地,下面是雷,就變成了地雷復卦。

所以「《易》出復初」,「《易》出復初」就是初爻為陽,「萬物資始」。這個「資」就解釋為依靠、依賴的意思,萬物就依靠它開始了,也就是萬物依靠這個復卦,初爻陽氣出現的時候開始,這個叫「一元復始」。「一元復始」是怎麼解釋呢?就是從復卦初爻變成陽爻開始了,萬物就依靠它開始,「萬物資始」。「故云『元,始也』。」就是把這些證據搬出來,解釋《子夏傳》講的「元,始也」這一句話。

「元亨利貞」的「亨」這個字,前面我們講了「元,始也」,下面講「亨」。這個「亨」解釋為通的意思,通,亨通。下面就說了,他怎麼解釋亨就是通呢?「陽息至三成泰」,「陽」就是陽氣,「息」就是我們講的利息,它是生息的意思,不是熄滅了,而是生起來,生息。陽氣生長,生長到什麼呢?「至三」,長到三爻的時候,就是我們從純坤卦六爻都是陰的。那麼現在陽氣從初爻開始生長,二爻三爻,長到三爻的時候,就叫「陽息至三」,就成了泰卦了,整個的六畫卦就變「成泰」了。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叫地天泰。

陽氣以十二個月的消息卦來講,十月是純坤,十一月是復卦,一陽來復,復卦就是陽爻開始生息了一爻。到了十二月是臨卦,就是息到了第二爻,第二爻也變成了陽爻。再息,息就是長的意思。長到了第三爻,下邊的三爻都變成了陽爻,整個的六畫卦就變成了泰卦。這是什麼時候呢?就是正月,正月是泰卦。所以「陽息至三成泰」,就用這個泰卦來解釋「通」。

泰卦怎麼講「通」呢?孔子在《序卦傳》裡講,「泰,通也」。為什麼「泰」就是「通」呢?下面就是李道平的解釋了,「以乾通坤,陰陽相交,故云『亨,通也』。」就是拿這個來解釋,為什麼「亨」當「通」字講呢?根據漢儒荀爽的解釋,就是這個泰卦來講,泰卦是地天泰。上面三畫是純陰,是坤卦;下面三畫、三爻是陽爻,下面就是乾卦。乾為天,坤為地。所以從上往下念,就是地天泰。「以乾通坤」,就是乾來下降,這個乾卦降下來了,它降到什麼了呢?降到坤卦之下,這個就叫以陽通陰。「陰陽相交」,就是地、天這兩者,地代表陰氣,天代表陽氣;陰陽二氣,就是陽氣下降,天氣降到地下,地氣又上升,升到空中。這樣陰陽二氣發生交通、交流,這個就叫「亨」,就拿這個解釋「亨,通也」。意思就是說,亨德是自然的一個現象,自然界在春天的氣候,地氣跟天氣就發生交通了。「以乾通坤」,就是以乾卦的陽氣通達坤卦的陰氣。以陽通坤,陰陽相交,這個就叫亨通,所以泰卦就是這個卦象。所以這裡是以《序卦傳》泰卦的卦象來解釋「亨」這個字。用在人事上,我們要學會運用,那就是上下之間要經常溝通,要交流、交通。如果上下之間不能溝通,上下之間各懷自己的意思,各懷己見,對彼此不相信或者去猜疑,或者堅持自己的意見,那這個時候就不能是亨通了,這就是否卦了。

我們前面講了君臣,它也可以講上下,可以是天地,可以是君臣,可以是父子,可以是夫婦。我們用在處理人倫關係上,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還有父與子之間都要能夠互相溝通,這樣才不會有代溝。夫婦之間也不能固執己見,固執己見,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就會「各相責,天翻地覆」。大家都說你錯了,你應該應該怎麼樣,都不能夠換位思考,就會出現紛爭,就會閃婚、閃離。所以大家成家之後,夫妻雙方要經常自我反省,互相交流溝通。他的意見是什麼?我的意見是什麼?是他的合理?還是我的合理?如果他的合理,我就要放下自己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參考一下對方的意見,彼此都能夠這樣,互相溝通、互相交流、互相理解,這樣才能夠團結一致,和諧相處,這個就是泰卦。所以你學了《易經》,給我們在人事關係的處理上有很多的啟發。

再解釋「元亨利貞」的「利」字,李道平引用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利从刀、和,然後利。」「从刀和」,就是說這個「利」字,有「和」字的一邊,和平的「和」的一邊,把和平的「和」那個「口」字省掉了,所以就叫「利从刀 和,然後利。」它一邊是和平的和字,它只是採用了左邊禾苗的這個「禾」字,把右邊的「口」字給省掉了,在右邊加了一個「刂」字,這個就叫「从刀和,然後利」,就是用「刂」,還有「禾」這兩個字,構成了一個「利」字。把《說文解字》的解釋說明以後,李道平就說了,「利與和同文」。「利」與「和」為什麼同文呢?就是從《說文解字》上「从刀、和,然後利」來解釋的,有相同的意思在其中。

後面又說,「坤來入乾,以成百物,『美利利天下』」,「美利利天下」也是孔子《乾卦・文言傳》中的一句話。「美利利天下」,前面是「坤來入乾,以成百物」,也就是說「坤來入乾,已成百物」,地氣下降,天氣上升,陰陽相交,陰陽二氣互相交流、交通,然後能夠生成萬物。從這個意義來講,是「美利利天下」。也就是說,乾一開始就能夠很完美地利益天下,這個就叫「利,和也。」怎麼叫「利,和也」呢?後面《文言傳》裡面也講:「利者,義之和也。」這個「義」就是正義,什麼事都要正正當當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叫正義得其和。這個就是萬物它都有各自的定位、各自的本分、各自的職責,大家都各當其位、各盡其責,這樣才能夠得和,這個「利」才是真正的利。

「貞,正也」,《子夏傳》講:貞就是正的意思。根據是什麼呢?根據是「《師・彖傳》文」,也就是說,《子夏傳》就是用孔子在師卦的《彖傳》文裡面的一句話,來解釋「貞」這個字,「貞,正也」,孔子為什麼說「貞」是正呢?孔夫子講話也是有根據的。下面又接著註解,「爻當位曰『正』。」無論哪一個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它爻站在這個位子上,這就是它的位子,當位叫正,不當位就不正。什麼叫當位?什麼叫不當位?這也是《周易》的一個術語。就是每一卦,它有六個爻位,從初爻到二三四五、到上爻,這個奇就是一三五,初、三、五,這都是奇數;奇數就是陽,它就屬於陽位,一三五都是陽位。二、四、上,也就是二爻、四爻、上爻,就是第六爻,這個都是偶數,就是陰位。

所以爻在《易經》裡也講,有陽爻,有陰爻,少陽是七,少陰是八,老陽是九,老陰是六。在《易經》裡面都是用變化,都是用老陰、老陽變化,都是九與六,九就是陽,六就是陰。如果九,就是這個陽爻,站在二、四、上的位置上,這個就叫不當位了。因為它是陽爻,但是站在二四六這個陰位上,這個位就不正了,這個就叫不正。如果九,就是這個陽爻,站在初、三、五,就是一三五,陽爻站在陽位上,這個就叫當位,反過來也是如此。比如說這個陰爻就是六,如果站在二、四、上,這個是陰位,這就叫當位;如果這個陰爻站在初、三、五,這就是不當位。所以這裡就講了,爻當位就叫做正。就乾卦來講,二、四、上,就是二四六皆失位。為什麼呢?因為九是陽爻,陽爻應該站在陽位上,這才叫當位,在一三五上,它就是當位;那麼它站在二四六上,那就是不當位,就叫失了位,失位之後就不好。

漢儒註解,比如說虞翻在解釋卦的例子,凡是這個爻站的位置不當的時候,就是這個爻不當位的時候,他就要把它進行調整,把它變化,變成當位,這個就是不正,要變之正。前面我們講到了之卦,變之正,就是把它變過來,讓它成為正位了。在乾卦裡面,二、四、上都是失位,所以要「變而之正」,什麼意思呢?就把二、四、上這三爻都把它變成,變成什麼呀?由陽爻變成陰爻,這個就叫變之正,就變到正位上去了。下面就是什麼?「成既濟定」,就是你把它變正了。原來初、三、五本來是正位,陽爻站在陽位上,現在陽爻在陰位上不正,你把它變正了,就是什麼啊?把它變正了,就是陰爻站在陰位,陽爻站在陽位,這每一爻就正了。這每一爻都正了,就是「成既濟定」,水火既濟,「成既濟定」,就是成了水火既濟卦。

「定」是什麼意思呢?這也是虞翻《說卦》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成既濟定」就是六爻都站了正位,這正位都定了,就叫「成既濟定。」「成既濟定,則『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怎麼樣「雲行雨施」?下雨的時候,是先有雲,雲起來之後就有雨。「雲行雨施」,「雲行」,就是天空裡面起了雲了,然後就變成雨,雨落下來,就是雨施,雨施在大地上。「天下平也」,天下五穀豐收的時候,就天下太平,民生安樂,這就是就既濟卦來講的。因為既濟卦上面是坎卦,坎卦裡面是先作雲,然後下雨,這裡就講「雲行雨施」。就既濟卦來講,上面是坎卦,坎,是有雲有雨,坎卦就是代表了水,五穀豐登,這個叫天下平。「故云『貞,正也』。」所以說這個「貞」就是正的意思,這就是根據孔子解釋的《彖傳》文裡面的「貞,正也」。這是用虞翻的解釋,虞翻就是用爻當位不當位,來解釋「貞,正也。」

《子夏傳》解釋:「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後面講了一句話:「天稟純陽之性者」,解釋這一句話了,「天稟純陽之性」,這句話怎麼講呢?後面他又引用,說《禮記・樂記》講:「天稟陽」,天所稟有的就是陽氣,「惟其性稟純陽,故能『首出庶物』,而備四者之德」,正是因為天的性質具備這個純粹的陽氣,所以怎麼樣呢?「首出庶物」,「首」就是開始,「庶」就當眾的意思講,「庶物」就是萬物,它能夠在眾物之前先出現。比如說在冬天,冬天十一月份,十月份是純粹一片陰氣,是純坤卦;到了十一月還是冬天,冬天草木凋落完了,萬物都枯落。但是這個時候,陽氣就出現了。「『首出庶物』,而備四者之德」,它就具備了「元亨利貞」這四德。「元」就是元氣開始,它在眾物之前就先出、先發動了,然後後面的亨通、利和、貞正都包含在這個陽氣裡面,就是都包含在這個「元」裡面。

周文王欲人「法乾而行四德」,因此寫這四個字繫辭。周文王為什麼寫「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呢?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效法乾,效法天的作用。怎麼樣效法呢?就是要行四德,「故特繫於《易》之首」。《易經》第一個卦就是乾卦,乾卦的卦辭,就用這四個字,所以開頭就講:「乾,元亨利貞」。周文王當初寫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是希望學《周易》的人開卷有益,一打開《易經》,就能夠學到最重要的教誨,就是要效法乾,效法天的功用。不是像那個空空洞洞的,那個虛空的形狀,學空洞學什麼呢?學空洞,什麼事不做,就是著了空了,著了空,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走上斷滅的邪見上去了。所以這叫我們不要學玩虛空,不要著空,而是要學有,學這個用處,用處就是妙有,妙有是從作用上顯示出來,作用是什麼呢?作用就是「元亨利貞」這四德。

「元亨利貞」這四德,這個「元」字,用在自然界整體來講就是元氣。我們看這個「元」字,上面是個「二」字,下面是個「人」字,這個「元」字用在我們人倫上,其實就是仁義道德的「仁」字,它就是把「人」字放在了左邊,右邊是個「二」字,這兩個字是一個字,所以說「元」就是「仁」,「仁」就是「元」。「元」的範圍再擴充,包括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天道,整體就是一個「元」。所以後面講這個「元」字就是講仁,天這個「元」,就是它的德,仁德。就儒家文化講,仁德也是最重要的,用佛教的術語就是慈悲。佛法開始就要講慈悲,學成功了,成了佛,還是講慈悲。

中國古代的聖人也講,各種職業都可以利益天下蒼生,但是選擇的結果呢?他發現,怎麼樣才能夠普遍利益天下蒼生呢?那就是只有辦政治,因為辦政治它有公權力,它可以發佈政令,可以實施教育。就像孟子講的,「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古時候,從三皇五帝一直到夏商周三代,再到後來歷代明君,都是「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也就是他是國家的君主,又愛民如子,把民眾當成是兒女一樣看待,還要把天下人民都教好。教什麼呢?絕對不是教人家你爭我奪、要求自己的權利,而是教人學聖人,教人要有人格。從禮上來講,禮不是要求人家,都是先要求自己,自卑而尊人。他是這樣教化的,這樣教化才能夠天下太平,人人都能有完美的人格,一步一步走上聖人的路,把人間真正做到「人皆可以為堯舜」,全部都成聖人的境界。所以,中國古聖先王既是君主,又是父母,又是老師,都是出於一個仁心,也就是出於這個「元」字。

「亨」,就是通,聖人就是通達的,孔老夫子就是通達的。所以揚雄在《法言》篇裡,他對「儒」下了個定義,什麼叫「儒」?「通天地人謂儒。」《尚書》解釋「通」,怎麼解釋「通」?「睿」,聰明睿智的「睿」字,「睿」就當「通」字講。所以堯舜歷代都是沾上一個「睿」字,意思是什麼?他們都是通達的,通就是沒有一切障礙的,無所不通,辦什麼事都能夠通達。

「利」,這個「利」字就是最美好的、最和諧的,與一切人相處都是和諧,沒有任何障礙,不但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沒有障礙;人與萬物、與天地相處,效法天地,順乎自然。什麼意思呢?就是天地是什麼樣子,你要順乎大地,你不能夠隨意改造、亂砍亂伐,否則大地的報復就來了。天空有這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你也不能夠違背,要按照這個規律來生產生活。所以「利」就是這樣的講法,順乎天然的秩序、規律,還有你的定位、你的責任。我們的身體也要順乎天然,順乎天然,生理方面是健康的,身體是健康的,心理方面也是和諧的,「君子坦蕩蕩」,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往道上去走,學聖人就能學成就。

「貞」,就是守住一個正字,不能夠邪了。無論解釋聖人的道理,還是修養行為,都要守住這一個正字。所以「元亨利貞」就是乾卦的四德,往後六十三卦,只要沾上這個德,這就不錯,不能夠違背這個德,所以乾卦這四德就涵蓋了整體。

我們要研究《易經》《周易》,首先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你首先要把這個文字看明白,看明白這一家講的,還可以看其它各家的註解,然後匯合起來研究它的義理。研究《周易》怎麼知道它的義理呢?就要懂得太極很重要。孔夫子寫的《彖傳》《象傳》,處處引導學《易經》的人回歸到太極上去,這就和現在一般人研究《易經》,一研究《易經》就是卜卦,就是看這個、看那個,你這樣的用法,用得再精明,不過是處在世間趨吉避凶而已。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的趨吉避凶都是非常有限的,沒有大用,大用是什麼呢?真正的大用就是要了生死,生死是最凶的,生死不斷,這是最凶的。所以研究《周易》也是講明心見性的,所以孔夫子處處教我們明了太極,其實就是處處教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時候,你在這上面有工夫,看破生死假象,就能夠了生死,這是初步的工夫。生死一了的話,然後一步一步再往上研究,就成就聖人了,成聖人,其實就能夠了生死了。

所以雪公,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講,他說孔夫子就是佛陀,憑什麼講呢?憑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來講的。「佛」就是「覺也」,孔夫子在這裡講的,處處教人覺悟,覺悟到究竟,就是聖人。卦辭,我們概要研究過了,如果繼續往裡面研究,就是研究幾十年之後,還有意義在裡面,不然的話為什麼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呢?就是古時候,那個書都是竹簡或者木板,用皮鞭給它穿起來,翻來覆去,翻來覆去。孔夫子看《易經》,把牛皮繩子都斷了三次,可見裡邊意味無窮。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學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再接著講。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