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孝經》。
請看《聖治章第九》。前一章《孝治章》曾子明了了明王以孝治天下,可以達到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和平的效果,曉得了孝的偉大。這就引發了曾子進一步提問,即聖人之德是不是還有比孝更偉大、更高的呢?孔子因曾子之問,說明聖人之治,所以這一章稱為《聖治章》,說明即使聖人之德,也沒有比“孝”更大的了。孝是德之本。聖人是如何通過力行並且推廣孝道而達到治理的圓滿?我們先看經文。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我們先看到這裏。這一段話比較長,我們一句話一句話地來看。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敢問”就是“請問”。這是曾子以恭敬的態度來請教夫子,體現了學生尊師重道的行持。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唯有學生對老師有恭敬之心,才能夠領納聖賢教誨。因為聖賢教誨是心法,它不是知識,所以唯有誠敬之心才能夠感通,必須用真心才能夠契入。如果學生沒有恭敬之心,那麼就是連傳統文化的皮毛都學習不到。
為了說明恭敬心的重要性,我們看歷史上的一個典故。在佛教歷史中,有一位淨土宗的高僧叫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在年輕的時候聽說遍融禪師很有智慧,於是為了求見遍融禪師,他是三步一叩首,走了很遠的路來見遍融禪師。可是見了遍融禪師之後,問他“學佛怎麼樣才能更好的契入?”遍融禪師就回答了一句很普通的話,他說“年輕人要把名聞利養都放下,這個東西害死人,千萬不要被名聞利養所迷惑。”這句話在一般人聽起來普通,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因為遍融禪師這一句話,在蓮池大師看來非常的懇切,他的求法之心也非常的真誠,所以就像當頭棒喝一樣,讓他終身受益。所以他後來的成就,也就是得益於禪師的這一句話。也就是每當名聞利養現前的時候,他能夠提起這一句教誨,想起遍融禪師的警告,所以他終生也是受益於這一句話。
所以同樣是一個老師講課,但是學生的受益程度不同,進步的快速也不一樣,什麼原因?除了學生的資質、根性有差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恭敬心不同。所以在《禮記》開篇《曲禮》,第一句話就說“毋不敬”。這個“毋”就是沒有,沒有什麼時候是不能保持這種恭敬心的,也就是說,時時刻刻都要保持這種恭敬的態度。
《中庸》中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也就是說,一旦誠敬心不見,當下心就不在修道的狀態了,而是隨順習氣,跑到邪道上去了。所以人要無時無刻保持恭敬之心。聖賢的學問就是在於主敬存誠。誠敬的程度能夠保持,提升的就越快,而且這也是真正的修養。所以看一個人有沒有提升,學問有沒有增長和進步,看什麼呢?就看自己的誠敬心是不是越來越強烈了。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從哪些地方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恭敬之心呢?那就是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說我們讀聖賢書的時候,展開聖賢書就如同面對聖賢,非常恭敬。我們在聽課的時候要把心沉靜下來,把自己的誠敬心提起來,不能胡思亂想。否則我們的心很粗,大部分都是在應付了事。面對事情沒有真誠恭敬,為的就是完成任務而已,這個心就不在道上了。這個就是煩惱傲慢當道,那麼也就很難提升。
所以《弟子規》全篇就是講了一個“敬”字,告訴我們,從敬父母、敬兄弟、敬人到敬事、敬物。所以落實《弟子規》,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保持這個恭敬心。正是因為曾子對老師有恭敬心,所以雖然他生性魯鈍,但是也成為儒門宗聖,並且深得老師的認可。
這個“加”就是過的意思。曾子說“請問老師,聖人的品德,就沒有比孝更大的了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個“性”就是“生”的意思。天地所生的萬物,以人為最尊貴。為什麼人最為尊貴呢?在夾註中講“貴其異於萬物也”。人之所以尊貴,就在於他和萬物不同。比如說《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尚書》中也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這說明人是五行之秀氣,天地是萬物的父母,而人是萬物之靈。所以古人把“人”和“天地”並稱為“三”,就是因為人能夠認識道、體悟道,因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說,他能夠順應天道,而且協助並且參與到化育萬物的過程之中。
所以人作為萬物之靈,他和其它的萬物不同之處就在於他能認識“道”、順應“道”去生產生活。如果人不認識“道”,不順應“道”去生產生活呢?那就會像現在一些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節制地向自然索取,結果胡作妄為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結果導致的是自然生態的破壞,那就不是萬物之靈了,那就成為萬物之害了。所以孔子說,天地所生的萬物,最尊貴的是人。人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他不同於萬物。人不僅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並列為三,所以說天地人是三才,而且人和萬物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人他有道德、講禮義,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孟子也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如果人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也有好房子住,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人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禮記》中也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這都是強調人和禽獸之所以區別開來,就是因為人懂得禮義,他知道用禮和義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這才使人免於墮落為禽獸。
下面接著講,“人之行,莫大於孝”,人之行,這個“行”讀音有一些變化。古音讀作hèng,後來又讀xìng,都是讀去聲,現在人讀二聲xíng。就是人的德行沒有比孝更大的了。古人經常講“百行孝為先”,“百善孝為先”。人的品行最基本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展開來還有很多品德,但是都是以孝為先,以孝為本。正如前面在《開宗明義章》所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為孝是道德的根本,又有什麼能超過他呢?所以要想成就聖人,也是要從孝開始學,這就把握了根本。這就是“人之行,莫大於孝”。
行孝從哪裏開始?下面一句講,“孝莫大於嚴父”這個“嚴”是“尊”的意思,尊嚴就是尊敬的意思,行孝沒有比尊敬父親更大的了。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最早的就是伏羲氏發明的《易經》,在《易經》六十四卦之中,第一卦就是乾卦。乾卦講的是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由乾而開始。所以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就天地間的萬物而言,都是由天生出來的,這是就萬物而言。那麼具體到人類而言呢?人要在五倫關係中生活,人無倫外之倫,而五倫關係是以父子之倫為起始,所以父親就成為人類的乾。因此,人行孝從哪裏開始呢?“孝莫大於嚴父”,行孝沒有比尊敬父親更大的了。要尊敬父親,就把父親比喻為天,因為對於人類而言,他像天一樣能夠生萬物。所以就要像尊敬天一樣尊敬父親,所以那些打爹罵娘的人,不孝父母的人,也被指責為傷天害理,虧了天道,這個不是形容。那麼如何尊敬父親才達到極致?下面這一句話說“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說尊敬父親沒有比請父親配祭於天更大的了,這是從周公開始的。根據邢昺《疏》,《禮記》記載,在虞舜時期崇尚道德,還沒有在郊外祭天的傳統。到了夏朝和殷朝,開始有了在郊外祀天之禮,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以父親配同上天享祭之禮。以父配天之禮是由聖人周公首先推行的。什麼是配天?就是在祭天的時候請父親的神明來陪祭。就像我們家裏請客,如果請最尊貴的客人,那麼就要請主人出來陪同接待,那麼周公是請誰來接待呢?就是請已經去世的文王。請文王的神靈來陪伴接待天地。這就是說尊敬父親,尊敬到最高的程度了,所以說“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根據《史記·魯周公世家》的記載,“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周公,名旦,是武王的弟弟,從文王在世的時候,旦作為兒子就非常仁厚孝敬,與其他兒子不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駕崩之後,周公攝政代理天子,他盡心輔佐成王,也就是武王年幼的兒子而沒有絲毫覬覦天下之心。他一心幫助成王管理朝政。當成王長大之後,周公又把政權交還給成王,這為後人演繹出了聖德,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因為稍有一點名利之心,對天子之位都會起貪心。這句話就說,尊敬父親,沒有比父親的神明來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這是從周公才開始的。
夹註中說,尊敬自己的父親,沒有比配祀天地更隆重的了。活著的時候以親愛、尊敬的心侍奉父親,死後使之成為百神之主。尊敬自己的父親,使其配祀於天地,是從周公開始的。周公具體是怎麼做的?下面就接著講。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根據唐玄宗的註解,“郊謂圜丘祀天也。”周公攝政,因行郊天之際,乃尊始祖以配之也。”這個“郊”就是祭天的禮儀的名稱,他是在京城的南郊之外建一個圜丘用來祭天。周公攝政代理天子之時,因為要行郊天之禮,所以就尊崇始祖后稷來在郊外配祭上天。根據《史記·周本紀》,后稷的母親是帝嚳的元妃,元妃就是後來天子的夫人。她姓姜,叫姜嫄。她在野外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心生歡喜,於是就踏了上去。她踩在這個巨人的腳印上,一踩之後,身一動就懷了孕,後來就生下了后稷。姜嫄覺得踩在巨人的腳印就懷了孕,生下了這個兒子不是祥瑞之事,很不吉利,於是就把他丟到了外邊的巷子裏。結果牛馬走到巷子裏,看到小嬰兒,這個腳都不會踩在嬰兒上面, 而是繞開他再走,避開他。姜嫄又把這個孩子扔到了樹林裏,可是樹林裏有很多人,也不是很方便。於是她又把他丟到了冰上面,結果沒想到飛來了很多的小鳥,這些小鳥都用翅膀把小孩給蓋起來,免得他受凍。姜嫄看到這種種奇妙的情形,就感覺到這個孩子並非不吉祥,而是非同凡響。於是又把他抱回來養,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棄”,就是棄兒的“棄”這個意思。
棄小的時候就喜歡種菽麻之類的東西,長大之後又非常喜歡做農夫耕種的事情。因為他有這方面的特長,所以堯帝就請他去做農夫的老師,就是農師,教導農人從事耕作。到了舜的時候,他都是一直在天子那裏做農師,後來就被舜封在了邰這個地方,因為他的這個官,名稱叫做稷,就被尊稱為后稷,相當於農業部長這一類的官。
后稷是周家的始祖,也就是說從后稷傳到十五世,就是王季。王季生了文王,文王又生了武王、周公等等,所以後稷是周家的始祖。在周家祭祀的時候,周公攝政時,在行郊天之禮的時候,就以始祖后稷來配天。所謂的配天,也就是在祭天的時候請天子的祖宗來陪天神接受祭祀。因為這個天也是從外來的,外來的神要有主人來陪伴,所以就請始祖后稷在郊外祭天的時候,陪伴天神一起來接受祭祀。
根據《禮記·郊特牲》說:“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這是說冬至之後這個“日”,白天就漸漸地變長,所以舉行郊祭之禮來迎接,並報答天日的生養之恩。郊外祭天之禮是在都城的南郊建立圜丘來進行。你看北京的天壇,也是在京城的南面。在壇子前面有一個圜丘,這個地方就是舉行祭天之禮的地方。這句話就是說,昔日周公郊祭祀天,以其始祖后稷配祭上天。
下面一句:“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這個“文王”就是周公的父親,“明堂”是天子發佈政令的場所。“上帝”就是天的另外一個名稱。根據鄭玄的註解:“明堂居國之南,南是明陽之地,故曰明堂。”明堂居於國家的南方,南方是明陽之地,因此稱為明堂。唐玄宗注:“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明堂就是天子推行政治、處理政事、頒佈政令的地方。在明堂之中,除了有天子上朝議政的宮殿之外,還有教育的學校,還有祭祀的建築群。周公在明堂裏祭祀五方上帝的時候,就以他的父親文王來配祭,也就是以文王作為接待上帝的主人,和五方上帝一同接受天子的祭祀。宗祀就是在宗廟裏面的祭祀,這裏的宗祀不單純是祭祀祖宗的,還有祭祀上帝的。這裏的上帝就是天的另一種名稱。周公就借著祭祀上帝的時候,請他的父親文王來配祭,算是宗祀。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明堂宗廟祭祀時,他以其父文王配享上帝。
根據邢昺《疏》:“禮無二尊。”既然以始祖后稷配同郊祀上天,就不能以他的父親文王配同郊祀。而“五帝”是天的別名,於是在明堂祭祀五帝,而以文王配同祭祀。“五帝”,就是五方上帝。這就是周公尊嚴其父,配天享祭之意,也因此表明文王有尊祖之禮,這就是“嚴父莫大於配天”的具體做法。
這樣做了之後效果怎麼樣呢?“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他這樣地尊敬父親、尊重始祖,盡到孝道,也感得四海之內,凡是周天子所治理的天下各國諸侯,各修其職,帶著各方的物產前來助祭,“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根據邢昺《疏》:“謂四海之內,六服諸侯,各脩其職,貢方物也。”
當時的各國諸侯以距離天子的京城遠近為標准,分為六等諸侯。這個周天子的京畿,就是京都,是方圓一千里。那麼距離周天子的京城五百里之內的稱為侯服。再往外推五百里之外的又是一等叫甸服。這樣五百里一等一等地往外推,一共有六等,所以叫六服諸侯。服裝的服。由近及遠分別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要服。要服也稱蠻服。這些諸侯所治理的國家,各地的物產特產不同。他們就根據他們各自國家所出產的特產以及其職貢的規定來供給周天子做祭品。根據《周禮·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
也就是說這個六服諸侯,他們所進貢的物品也不一樣,朝見的頻率也是不同,在禮上都有規定。比如說侯服是一年進貢一次,他進貢的是祀物。鄭云:犧牲之屬,也就是他所進貢的是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犧牲;甸服諸侯是每兩年來進貢一次,他進貢的是嬪物。什麼是嬪物呢?註云:絲席也,就是婦人所做的絲麻貢品。妃嬪的嬪就是妃嬪們所做的這些絲麻用品。男服是每三年進貢一次,進貢的是器物,註云:尊彝之屬也。也就是他所進貢的是尊彝之類的祭器。采服每四年進貢一次,進貢的是服物。什麼是服物呢?註云:玄纁絺纊也。玄就是黑色的布帛,纁就是淺紅色的布帛,絺纊就是葛布和絲棉之類的。這個都是做祭祀的服裝所用的。衛服,每五年進貢一次,進貢的是材物,什麼是材物呢?註云:八材也。也就是珠、玉、石、木、金屬、象牙、皮革、羽毛等八種供制作器物的材料。要服,每六年進貢一次,他進貢的是貨物。註云:龜貝也,也就是龜甲和貝殼之類的貨物。這個龜甲和貝殼古代也用作貨幣。所以稱為貨物。這是六服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就是按照他職務所規定的貢品,帶著他所治理的國家中出產的最好的特產前來陪同協助周天子祭祀。
這說明天子以身作則,對於自己的父親乃至於始祖,都能夠盡到孝道。他這樣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不忘根本,也感得天下各國的諸侯紛紛帶著貢品前來助祭。夾註中也講:周公行孝於朝堂之上,越裳國,通過重重譯使前來進貢,這就是得到了萬國的歡心。那麼在各國諸侯前來進貢助祭的過程中,也使天下各國諸侯從周天子那裏學到了如何盡孝,回去之後,他們也能夠在自己的國家之內各盡孝道,推行孝道,這就是“王天下”。什麼叫“王天下”?就是自己做出一個以孝治天下的榜樣,讓各國前來學習觀摩。各國諸侯來到周天子所治理的京城,看到了人人都互相謙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人與人之間相處彬彬有禮,所以也生起羨慕效法之心。回去之後,也這樣來以孝治國,所以這個就叫“王天下”。
我們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有孝敬之心,家家都能夠孝養父母,和睦相處。那麼整個天下也就歸於太平了。所以有人說世界衝突的根源在家庭,為什麼說是在家庭呢?就是在於家庭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衝突,因為一個人在家裏和父母衝突,兄弟衝突,他走上社會,也就會和陌生人衝突。這種為人處世的行為方式,還有思想觀念,都是在家庭之中培養起來的。所以後面說:“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聖人就是指既有聖人之德,又居於天子之位的至德之人。雖然他有那樣高超的德,就像周公代理天子期間,一般的人對於周公的道德高到什麼程度都不知道,看不出來。後來他把成王撫養長大,一方面撫養,一方面教育,然後又把天子的位置交還給成王。那我們可想而知這種德是多麼的偉大,但是這樣的德也依然超不過孝道。換一句話說,周公的德仍然是以孝為主。周公以始祖后稷郊祭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這些都是孝道的體現。那麼他祭祀的時候,使始祖后稷配祭於天,使文王配祭上帝,根本都是因為他不忘本,他有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所以祭祀,它不僅僅是形式,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昭述祖德。祖宗的德行庇蔭子孫繁衍昌盛。所以祭祀時都有祭文,要把祖宗的德行明明白白的昭述出來讓歷代子孫都來效法。而且祭祖更重要的是體念祖宗的存心,不辜負祖先的期望,要把祖宗的家規、家法、家教、家道、家文化傳承下去。所以《禮記·祭統》中說:“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把這個孝順之心表達的極致的,就是祭禮了。這也是為什麼周公他特別重視祭祀的原因。
有一位老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這樣寫到,說:“古禮首重祭禮。誠屬心性極則之理而表現於吾人日常生活中者也。真一切行門之大根大本也。”那麼什麼是心性極則之理呢?心性極則之理其實就是孝道。我們看這個“孝”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這個字告訴我們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無始無終,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關係,這就叫豎窮三際。而從橫的方面講,對兄弟的友悌也是孝道的體現。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把友悌之心推而廣之,這個就是橫遍十方。
所以,“孝”就代表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那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性,這個就是心性極則之理。所以“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所以聖人的德行還有比“孝”更大的嗎?
所以,通過祭祖,就是把我們這種一體的心給引發出來了。我們不僅和祖先是一體的,和後代子孫也是一體的,不僅和人是一體的,和自然萬物也都是一體的關係。這個心是什麼心呢?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仁心。所以古人經常講“一體之仁”。如果你有“兩個”這個觀念,這個“仁心”就不存在了。所以正是通過祭祖倡導孝道,把這種一體的仁愛之心給開發出來了。
從這裏我們看到,我們的祖先也是無比的慈悲。他通過祭禮這樣一種禮的設計,給了我們一個受教育的機會。教育我們什麼呢?教育我們培養起一體的孝心、仁愛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所以如果我們真正具有這種心,也就是我們能夠把參加祭禮時這種恭敬心、感恩心、仁愛之心保存下來,運用在我們日常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間,那麼很多的衝突矛盾都可以化解於無形。這就是祭祖真正的意義。
所以為什麼孔子說“我祭則得福”呢?因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福田靠心耕。而孔子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祭祀的時候就像神明、祖先在面前一樣,那麼樣的恭敬感恩。正是因為他有這種心,所以才得福。這個孝悌之道,如果盡到了極致,就能夠與天地神明相通。所以聖人的德行也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沒有超過孝道的了。
下面“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邢昺《疏》“父子之道,簡易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故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也。”這句話說得很好,說父子之間如果過於簡單平易,那麼慈孝之情就接續不上;如果過於親密,就會產生怠慢之心。因此,聖人順著人親愛、尊敬父母之心,重視對他施以愛敬的教育。
這種愛敬的教育都在古禮中有所體現,比如說,“父子有親”這是一種天性,但是父子之間到底應該怎樣保持這種關係才叫親?是否父親和兒子就像朋友一樣直呼其名,才顯得親近?就像外國人不把父母稱父母,都是叫他的名字。
父親在家庭之中應該保持怎樣應有的尊嚴?這些中國古人早都有思考,所以這裏講“聖人因嚴以教敬”,在禮上也有規定。比如說,祖可以弄孫,父不可以弄子。爺爺可以讓孫子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可以和孫子在那裏玩耍,但是父親跟兒子就不可以。
為什麼?因為做父親的,在家庭之中還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責任,所以時時要表現出一種威嚴。如果父親失去了這種尊嚴,孩子就會對他很輕慢,對他的話不放在心上,那就會很造次,教育就很難有成效。
如果我們不懂這些道理,掌握不好分寸,最後孩子長大,不把父母的教誨放在心上,教育出了問題,再後悔也是悔之晚矣。所以你明白這些禮儀對於現在世間的很多說法、做法,我們就知道它是對還是錯,是可取還是不可取?不要什麼都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西方流行的就是正確的。
實際上中國文化它是一種早熟的文化,它對人與人之間怎麼樣保持和睦而又不失親密,有非常詳細的規定。不僅父子之間是如此,君臣之間、師生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不懂禮,父親就沒有父親的尊嚴、領導就沒有領導的威儀、老師也就沒有老師的尊嚴。結果兒子不尊敬父親、下屬不尊敬領導、學生不尊敬老師。那就是會出現孔子所說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孟子說,“人皆有良知良能。”在孩提的時候都知道愛他的父母,等長大一些都懂得尊敬他的長輩,這說明人情之中本具有愛敬之禮。聖人正是順著人的性情加以教導。所以聖人根據人對父母的尊敬之心,教導人懂得恭敬。根據人對父母的親愛之心,教導人懂得仁愛。這都是順著人們的性情而教導,所以效果就非常好。
下面說“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聖人”邢昺《疏》:“聖人謂明王也。聖者,通也。稱明王者,言在位無不照也。稱聖人者,言用心無不通也。”所以聖人和明王其實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側重點不同。稱“明王”,就是講他在位無不照見。稱“聖人”,就是講他的聖心無不通達。所以聖人的教化不需要用嚴肅的方式就能成功,他的政令不需要用嚴厲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這是由於聖人所依據的,是孝道這個根本。
“其所因者本也”這個根本就是指孝道。孝道來自於父子有親的天性。那我們首先來體會一下父母是怎麼樣關愛兒女的。像孩子在小的時候還不會說話,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因為父母對兒女非常地用心,所以他能夠體會到孩子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渴了、什麼時候冷了、什麼時候尿床了。為什麼他能夠體會出來呢?就是因為父母的心思無時無刻不在兒女的身上。
我們看到“父慈子孝”這個“慈”字,上面是一個“茲”,下面是一個“心”,就告訴我們“念茲在茲”就是“慈”。從中我們體會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就是父母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兒女。正是因為有這種愛心,所以他才不需要兒女表達、不用兒女說話就能夠懂得兒女的意思。
這個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沒有說誰是先學會了生養兒子才去嫁人的。但是她嫁了人,養了孩子,她自自然然地就懂得怎麼樣撫養孩子。
為什麼?就是因為她有這種真誠心,她有這種愛心,所以她自然就會。這就是“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聖人之教”就是發揮這種母愛,所以他的教育不需要嚴肅就可以成就,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天性 ,而且有了對父母的愛心,對其他一切人也可以發揮這種愛心。
兒女要培養對父母的愛心,那怎麼培養呢?也要像父母一樣,全心全意地放在父母的身上。兒女的心要全心全意地放在父母的身上。你看父母不僅有愛兒女的心,那麼在事上也是做得盡善盡美。父母看兒女:吃飯要讓他吃得好,看他穿衣要讓他穿得暖,睡覺的時候孩子把床尿濕了,母親願意自己睡在濕的地方,而讓孩子睡在幹燥的地方。當孩子得病的時候,父母寧願自己代替孩子受這個病苦,也希望孩子能夠健健康康。所以,父母關愛兒女,無論是在事上還是在心上,都做到盡善盡美。做兒女的應該怎麼樣來關愛父母?那就是學著父母愛兒女的心,去體會父母的需要。
這在《弟子規》中有很多的具體要求,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夠待搭不理,裝沒聽見,頂多不耐煩地回答一句“幹嘛啦?你沒看我忙著呢嗎?”這就是不孝了。
當然這個“父母呼”,不僅僅有“呼”出來的,比如說呼喊你的名字。還有一些心意是沒有說出來的,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做兒女的要善於體會。
對於父母沒有說出來的呼聲,對於父母的期望,我們也能夠用心去體會。比如說父母期望我們什麼?希望我們學做君子、學為聖人;希望我們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希望我們志存高遠、學有所成,成為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這些都是父母的呼聲。我們是不是盡心盡力地來滿足了?所以,你能夠把學業學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父母放心,把自己的本分盡到,這都是在回應父母的心聲。
那麼,對父母的愛,也要從一些具體的小事中表現出來。比如《弟子規》中又說:“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冬天來了,要問父母是不是冷了,穿的衣服夠不夠厚?夏天的時候看一看父母是不是太熱了,要懂得噓寒問暖,照顧父母。不要讓他們著涼了,也不要讓他們太熱。早晨起來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父母那裏問安。為什麼要去向父母問安?第一是要看一看父母有什麼需要的。第二也是體會到父母心中,時時掛念著兒女。去給父母問安也是讓父母知道你的狀況如何。
你看這種愛心也是通過一些具體的禮來體現。同樣,對父母的恭敬也是需要通過一些禮來培養。比如說在《禮記·內則》中記載了古人是如何侍奉父母的。從中我們也體會到兒女對父母的恭敬之心。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兒女侍奉父母,應該是雞剛剛啼叫,就起來洗臉漱口、梳頭戴帽,理好飾物、系好帽纓、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帶、插上笏板。
這些都是古代做官人正式的官服、禮帽,還有蔽膝、大帶,還有覲見的笏板。左右兩邊佩戴用具,可能是父母所需要的,然後去到父母、公婆所居住的地方,靜氣平聲詢問父母需要什麼,然後就恭敬地送上什麼,和顏悅色地噓寒問暖。
父母如果有過錯,要心平氣和、低聲勸說。如果勸說聽不進去,就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順,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次勸說。如果父母發怒不高興,甚至打得自己頭破血流,也不能厭惡埋怨,還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順。當然這個父母發怒,不是因為不義之事而發怒,而是因為兒女做了一些錯事,惹得父母發怒不高興。父母去世之後,兒女將要做善事的時候,想到要讓父母留下好的名聲,就一定要實現它。
曾子說:“孝子養老,要使老人耳目愉悅,寢室安適,以其飲食習慣,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喜歡的,自己也喜歡,父母崇敬的,自己也要崇敬,連犬馬都會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我們看了這一段,就能夠從中體會到,古人對父母的那種恭敬之心。他從小學習如何善事父母,把這些細節全都做到了,才是恭敬父母。所以,古人說“生,事之以禮”。也就是說,在父母生著的時候,要在點點滴滴,按著禮的要求去奉養父母。正是通過這些禮,培養起了對於父母的愛敬之心。
當然很多人看到這一段會覺得太繁瑣了。現代人公務繁忙,做事講求速度,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個上面?有一個中國人,他去日本留學,結果回來的時候,娶了一位日本的媳婦。帶著這個媳婦回到家裏來見父母。結果他家父母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發現這個日本的媳婦穿著和服、化著妝,像去參加正式的宴會一樣裝扮一新。她就跪在了公公婆婆的門外,看到公婆打開門,馬上恭恭敬敬地就鞠了一個躬,行了一個禮說:“請問爸爸媽媽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嗎?”結果這一個舉動,把這中國的老兩口嚇了一跳,不知道兒媳婦兒發生了什麼事。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禮儀之邦的“禮”自己沒有傳承,都已經跑到日本人那裏去了,已經跑到韓國人那裏去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還看得到中國的“禮”。
我們想一想,如果兒女平時都是以這樣的恭敬之心來侍奉父母,他還會對父母、公婆大吼大叫嗎?他還會對父母不滿、不奉養,還要吵架、脾氣很壞嗎?
這些“禮”它確實起到了防患於未然的效果。但是這種好的禮儀文化,被我們批判為“吃人的禮教”把它給廢棄了。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我們就看到現在父子之間、公婆之間,公婆和兒媳婦之間的關係都處理不好,甚至都吵上法庭。那麼從這裏,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國的文化確實面臨著斷層的危機。
什麼叫斷層?就是這個文化、這個禮儀在書本中、古籍中有所記載,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完全看不到了。比如我們看《弟子規》上說“揖深圓,拜恭敬”,這確實在《弟子規》中有記載。但是我們在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中,還能看得到“揖深圓,拜恭敬”嗎?
我們現在給別人鞠一個躬,有很多人都不理解,說現在都講平等了,為什麼還要給人鞠躬呢?他不懂得這個禮“自卑而尊人”的含義。因為這樣的“禮”人人都去實行,都是“自卑而尊人”,那麼有很多的矛盾衝突,確實就化解於無形之中了。所以,我們認為是封建的、落後的東西,但是卻被日本人、韓國人吸取去,而且至今仍然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個就叫“禮失而求諸野”。
當然善事父母不僅僅是“禮”這個形式,更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用心地體會父母的需要,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鞠躬。
而當一個人能夠認真地體會父母的需要,能夠看到父母的需要,他也就能夠看到老師的需要、領導的需要、他人的需要。而一個人不違逆父母,他也就自然很少去違逆老師、違逆領導。所以《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本立而道生”,這個“道”就是人道,就是聖賢之道。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他做人都沒有資格,更何況成聖成賢呢?所以,成聖成賢根本也是在孝道,你把孝道做好了,才能夠成為君子、成為賢人、成為聖人。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正是抓住了“孝”這個根本。這個就叫“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反之,道德教育不奏效、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也是因為忽視了“孝”這個根本。因為“孝”它從根本上培養的一個人的愛敬之心,而這個愛敬之心,可以化解很多的矛盾、衝突和對立。
我們現在的社會問題看似很多,但是那都是枝葉花果,我們追根溯源,根本是什麼原因?根本就在於人心出了問題。就是因為人們不能夠以愛敬之心來待人、處世、接物。而這個愛敬之心為什麼培養不出來?根本就是“孝心”出了問題。對父母的“孝”缺乏或者是忽視,就導致了仁愛之心沒有了根源。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道德教育要從“孝道”開始作為根本。上行而下效,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很容易成就,很容易取得效果。
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