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書治要·孝經》第2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壹
  • 路線二
  • 音頻壹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孝經》第2集
2020-08-04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孝經》。在上一講《開宗明義章》,我們講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這裏生發而來。在《論語》中也有一句類似的論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在《四書藕益解》、《論語點睛補注》中對這一句話這樣注解:“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這裏“為仁”的“為”是動詞,就是“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說“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

這個“仁”,單立人加二字,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它是一個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說,仁就是自己和他人相親相愛的含義。仁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他人,把他人視為和我是一體的,甚至已經沒有了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而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在儒家就稱為聖人、賢人。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不孝悌,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離禽獸沒有差別了。

《孟子》中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夠行孝悌,那麼人就與禽獸沒有差別。“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學孝悌開始。

下面說“為仁,既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麼?就是人道。也就是說,你如果做不到仁義禮智,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

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在《左傳》中也說:“人棄常則妖興。”也就是說,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講了,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結果就會出現五倫關係的紊亂,社會上各種道德敗壞的現象就興起了。

“蓋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良知良能,王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就是這個意思。良知,用俗話來說就是良心。比如說人做壞事,做惡事會感到良心不安,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這個人做了惡事、做了壞事,心安理得,沒有覺得良心不安,那麼這個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有良心、有仁心,這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而人如果不孝父母,能夠知道慚愧懺悔,這說明這個人還有良知,還有救;如果一個人不孝父母卻不知慚愧,覺得無所謂,甚至理所當然,這說明什麼?說明良知喪失殆盡,難以挽救。所以說孝悌是良知良能,而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下面接著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論修則孝悌為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源,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個是從性、修兩個方面來講。從性德上講,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這個仁,他在和父母兄弟的關係上就表現為孝悌;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仁和忠;對朋友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信;對夫婦的關係上就表現為夫義婦德。從性上來說,仁是孝悌之本;而從修德上來說,“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也就是說,要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使人成為一個有仁愛心的人,必須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是仁愛之心的原點。

“天下大亂之源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天下大亂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因為人都不孝父母、不友悌兄弟姐妹。講孝悌就可以使仁慈博愛的風氣興起,而把動亂止息於萌芽狀態。這就是說,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要提倡仁義禮智信。

從哪里做起呢?不要要求別人,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很多人說,別人都是什麼什麼樣的,別人不講信用,別人又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會吃虧?別人不講信用、別人貪得無厭,那是別人甘心墮落;如果我們向他們學習,我們也隨之墮落。他們是他們,他們甘心墮落於禽獸,但是我們要學做人。而要做人,必須符合仁義禮智信,這才具備做人的資格。

我們一定要問一問自己:自己的人生希不希望有好的結果,我們自己希望將來到哪里去?如果我們自己希望有好結果,就要從自己修起,別人做不做與我自己無關。而且我自己身體力行了,也確實得到了好的結果,才會讓人對仁義禮智信起到信心,讓人家向你學習。人家一看你學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都做得很好,結果生活很好、事事順利、身心安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麼自己為什麼不這樣去做呢?這就是為社會大眾做出一個好的榜樣。

“然則興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怎麼樣才能興起孝悌之風?那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能夠力行孝道,進而弘揚孝悌之道,用孝道來教化百姓。這樣整個社會才能興起和諧之風。道德教育從哪里做起?道德教育必須從孝道來做起。

《說文解字》上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字,左邊就是“孝”,“孝”字,上面一個叉,下面一個一模一樣的叉,再下面是一個孩子的子。告訴我們上面這個叉是父母、老師、領導所畫的,下面一模一樣的叉是孩子、學生、下屬所畫的,告訴我們身教重於言教。

很多人說我這個孩子怎麼說都說不聽,什麼原因?因為我們沒有把正確的給他表演出來,把孝道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你對父母說話都待搭不理,沒有耐心,甚至還厲聲厲氣,那你發現孩子對你的態度也是一模一樣。所以教育從孝道開始,而且身教重於言教。

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理需要頓悟,事需要漸修。理可以頓悟,一給你講你就明白了;但是事,需要在生活中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中去磨煉。雖然你告訴孩子要孝,但是他不孝的習慣已經養成了,怎麼辦?就需要我們拿著教鞭、柳條在身邊耳提面命,不斷地去提醒。身教加耐心做到了,這個孩子、學生、下屬就能夠教好,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是上行而下效。《孝經》講完“開宗明義章”,第二章就講天子的孝道,然後依次是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這都是告訴我們教育者和領導者先受教育,這才符合道德教育的規律。

下面看“天子章第二”。這一章講述天子如何行孝。天子把愛敬雙親之心擴展至天下百姓,讓百姓都受到教化,這樣人人都不敢怠慢、厭惡他自己的父母親,以及天下的父母親。

看經文:“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呂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這段話我們一句一句地來看。首先看第一句:“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子曰”,是因為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的思路下來的,本章承接上章之文是孔子對曾參的教誨,自此以下的四章皆為孔子一次所講的話,所以下邊的經文中就不再出現“子曰”兩個字。

“惡”就是厭惡,“慢”就是輕慢、怠慢。孔子說,一個人親愛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厭惡他人。他親愛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厭惡他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輕慢他人。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如果輕慢他人的父母,反過來他人也會輕慢自己的父母,因此有德行的君子不這樣做。

一個人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自己父母養育自己不容易。那他也就能夠體會到天下為人父母者都不容易,因此就會對自己的父母生起愛敬和感恩之心,並且把這種愛敬之心推廣到天下父母的身上。一個人對父母沒有厭惡之心,這個厭惡之心也就無從產生。換言之,他就不知道什麼是厭惡。就像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見過父母對人發脾氣。父母遇到事情都是以商量的、對話的形式、說理的形式加以解決,那麼他也不知道什麼是發脾氣,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以平心靜氣的方式、對話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這個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就像一個人生長在楚國,他一定會說楚國的方言,自然而然。一個人尊敬自己的父母親,他就不會輕慢他人,特別是他人的父母親。因為你輕慢他人的父母親,他人也會輕慢你的父母,這就等於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別人對自己父母的不恭敬,就如同是自己對父母的不恭敬是一樣的。就像我們這一代人,最怕別人說我們的一句話就是“你這個人沒有家教”。因為這一句話不僅僅指責了我們自己,而且也指責了我們的父母,這就是“德有傷,貽親羞”。那如何讓人不輕慢自己的父母呢?那就是要修養自己,自己不輕慢任何人,也不因為自己的任何不道德的行為使父母蒙羞。

說到親愛、尊敬父母,在古人那裏是天經地義之事,不需要問為什麼。但是經歷過對孝道的過度批判,很多人現在一提起孝道,就和“封建的”、“落後的”、“糟粕的”、“愚昧的”聯繫在一起,所以有人不免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那我們看《父母恩重難報經》專門為我們講述了父母的恩德。這個經的一開頭記載著,佛陀帶著弟子到外面出遊,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白骨分成兩堆,然後還沖著白骨進行禮拜。弟子們看了這樣的行為就覺得奇怪,為什麼要衝一堆枯骨禮拜,而且還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白,看起來也比較重,另一堆的顏色比較黑,重量也比較輕?佛陀就說,分量比較輕的、顏色又比較黑的骨頭是女子的骨頭,而顏色比較白的、分量比較重的是男人的骨頭。弟子們一聽就更奇怪了,他們說,人在世的時候,女子穿的衣服很豔麗,又塗脂抹粉的。從外表一看就知道這是一位女子,而男子和女子的裝扮都不一樣,從他們的裝扮上就能判斷出,他是男、是女。可是人過世之後,還能夠知道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嗎?佛陀就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因為女子有哺乳的義務,要哺乳兒女就需要把自己身體的營養通過乳汁輸送給孩子。這樣長期地哺乳孩子,她們的骨頭就比較輕,顏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頭是比較重,顏色是白的。就憑這一點,能夠判斷出這個骨頭是男人的還是女人的。說完之後,佛陀又為弟子們講了父母恩重難報的道理。他說父母有十個重大的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兒女和父母都是有很深的緣分,才成為母子。母親在懷孕的時候,懷胎一個月之後,兒女的五臟才生出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六竅就分開。但是這個時候,因為母親懷孕在身,行動非常不便,身體重的像山一樣,走路也非常的困難。為了養育兒女,好看的衣服、裝扮也都顧不上了,梳妝鏡都惹上了塵埃、沾滿了塵埃。

第二重恩,“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就已經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卻還不知道是順利還是不順利。特別是在難產的時候(現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剖腹產),這個時候痛苦就更加嚴重,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這種痛苦只有生過孩子的人才能夠有所體會。有的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把床上的鋼管都擰得像麻花一樣。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生兒育女的痛苦,用的力量也非常的大。

第三恩,“生子忘憂恩”。母親生了兒女之後,五臟張開,氣也很憋悶,血流的像屠宰羔羊一樣多。但是聽到孩子是健康的,她立刻就忘記了自己生產的痛苦,非常歡喜。但是歡喜一過,生兒的痛苦還是痛徹心腸。

第四恩,“咽苦吐甘恩”。父母恩深重,照顧兒女時,寧願自己挨凍受餓,也要讓孩子的溫飽得以滿足。

第五恩,“回乾就濕恩”。父母經常半夜裏醒來,專門看一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踢開了。特別是冬天的時候,經常半夜多次起床照看兒女,如果兒女把褥子尿濕了,他們自己寧願睡在尿濕的褥子上,把兒女放在乾的、溫暖的褥子上,為了兒女睡得更加安穩。

第六恩,“哺乳養育恩”。父母養了兒女,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對孩子非常關愛,每一天要照顧、愛護、叮嚀、呵護、囑託、囑咐,沒完沒了。

第七恩,“洗濯不淨恩”。本來父母是天生麗質,非常美貌,精神也很好,臉色很紅潤,手也非常細膩。但是因為經常要為兒女洗濯尿布,照顧孩子,結果自己美好的容貌和身材就逐漸改變了,一天一天的衰老。父母為了讓兒女能夠漸漸成長、成才,自己不惜勞苦。如果我們有時間和父母在一起,看一看父母的雙手,你就能夠感受到長期勞作的人和不怎麼幹家務的人,他的手是有區別的。現在很多孩子都為父母洗腳,你看看父母的腳,你就知道長期的體力勞動和操勞,讓父母的腳也乾裂了,不那麼柔嫩了。

第八恩,“遠行憶念恩”。兒女要遠行,父母非常牽掛,臨行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看兒女已經走了很遠了,父母還不願意回家,在那兒遙遙地看著。

第九恩,“深加體恤恩”。兒女有了苦,父母的心就是希望代兒女去受苦。特別是兒女有病的時候,父母非常擔心,都希望這個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兒女。父母對兒女的體恤達到了這種程度,可以說是一種忘我的境界。

第十恩,“究竟憐憫恩”。有一首詩說“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這就是告訴我們父母對兒女的牽掛無時無刻不在,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即使已經活到了一百歲的高齡,還經常放不下,惦記著他那八十歲的兒子。

從這十重恩,我們就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恩德,確實是無以回報。古人說,父母對兒女有罔極之恩。在《詩經》中就說,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樣高,想報答都報答不盡,稱之為昊天罔極。正是因為父母的恩德深重,無以回報。兒女孝敬父母、贍養父母,那是天經地義之事。父母的恩德實際上是怎麼報都報答不盡的。

作為天子,唯有力行孝道,宣揚孝道,並以孝道教化人民,使四海之內的人民都能夠孝敬父母,使孝道形成風氣,這才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下面講“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形於四海。蓋天子之孝”。這個“形”根據鄭玄的注解,就是“現”的意思。德教流行,現四海也。釋文對這個“形”的解釋,就是“法也。又作刑,字又作“刑”,就是這個“形”字又寫作“刑”,這個刑罰的“刑”。“蓋”,根據皇侃的注疏,“略陳於此,未能究竟”。意思是說,天子的孝道內容非常廣泛,在這裏只是簡略的陳述要點和關鍵,不能講的究竟圓滿,所以用了“蓋”這個字。天子竭盡愛敬,就是愛護尊敬,來事奉雙親。對母親要竭盡親愛之心,對父親竭盡恭敬之心。並將這種道德教化推廣到天下百姓,讓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

這個“刑”既有“顯現”的意思,根據鄭玄的《注解》,就是道德教化普遍推行,顯現於四海之內。而根據《釋文》這個“刑”又有“效法”的意思。就是能夠讓四海之民普遍地加以效法,成為他們的行為規範,這就是天子的孝道。

“愛敬盡於事親。”這一個“盡”字非常重要,強調即使是天子,治理國家日理萬機、政務繁忙,但是也不能因此疏忽了對父母的愛護與尊敬,也不能以公務繁忙為由,忽視了對父母的孝養。

在《禮記》中記載著一個文王做世子的時候照顧父母的故事。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要三次去他父親那裏問安。早晨天剛剛亮,雞鳴頭遍,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到父母的房門之外,問侍奉父母的內侍小臣說:“父王今天的身體健康嗎?沒有什麼問題吧?沒有出現什麼毛病吧?他的起居和平常相比是正常嗎?”也就是要問一下,他父親的起居有沒有和平常異樣的地方。如果這個內侍小臣回答說“安。”也就是說,他的父王一切安好,他就會很高興;到了中午的時候,文王又來了;到了晚上的時候,他又到父親這裏問安。而且仔細的程度都和早晨一模一樣,沒有絲毫的倦怠。

如果父親身體有不適的地方,內侍小臣就會如實地告訴文王。文王聽了之後,臉上就會露出憂愁的顏色;在走路的時候“行不能正履”,走路和平時都不一樣了。這說明他憂慮父母,非常深切,所以表現出來,在走路上都和往常不同。

等到他的父親王季身體恢復健康了,然後才命令這些小臣再給父親進食。文王每一天侍奉父親,每一次上飲食的時候,他都要親自看一看這個寒暖程度是怎麼樣的,是不是合適。如果這個食物過冷或者過熱,都會傷及人身。所以,他都要仔細地觀察,這個溫度是否適宜。

而每當吃完飯要撤下去這些食物的時候,他一定要問是吃的多還是吃的少、夠不夠、是不是太飽了等等。還要問一問父王喜歡吃的是什麼、不喜歡吃的是什麼,而且還特意叮囑負責膳食的廚師,凡是已經吃過的剩飯、剩菜,就不要再進奉給父王了。為什麼呢——“恐過時,味變也。”就是恐怕時間長了,味道改變,父親吃了有損健康。等負責膳食的這些廚師們都知曉、應諾了,他才退下去。

文王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到父親那裏去問安,而且不是走形式,是確實看一看父親到底需要什麼,對他的飲食也是發自內心的加以關心。像文王這樣的人,雖然貴為世子(世子就是當時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他的下面使喚的人有很多很多,“嫡子”就是要繼承這個王位的人,那麼下面要使喚的人可以有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會盡心盡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親自去侍奉父母。從這裏可以看到,古代的這些聖王都是率先垂範,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給社會大眾做出一個孝親的榜樣。作為天子,不僅自己要力行孝道,而且還要用孝道來教導百姓,使天下人都能接受孝的教育,這樣就會使天下的父母都能夠有所贍養,不會出現“老無所歸”的現象。

我們知道“康乾盛世”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盛世。而“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皇帝,就是這樣一位能夠行孝道於天下的天子。康熙幼年喪父,後來他的母親也病重。他母親病重的時候,他是朝夕陪伴在母親的床前,而且親自嘗試這個湯藥,遺憾還是在第二年痛失了母親。他晝夜守護在母親的靈堂,哀哭不停,不思飲食。未能承歡膝下,也成為康熙皇帝終身的遺憾。

康熙皇帝八歲就登基,尊孝莊為太皇太后。由於他年齡尚幼,所以孝莊太皇太后就與四大臣共同輔政。孝莊太皇太后專門作書告誡康熙皇帝,這樣說:古往今來,為君一直是很難的。天子一人君臨天下,就要對百姓負責,像對待自己孩子那樣,不論生養、撫育,都要盡職盡責。在萬事上都要成為天下人的表率,用自身的德行對百姓進行引領。要深思得民心之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使四海之內都能物阜民豐。要順天理民,做到寬裕、仁慈、溫良、恭敬。平日裏就要注重你的威儀,謹慎言語,晝夜勤奮,以敬奉祖先留下的功業,做到無愧於心。在孝莊太皇太后的教導之下,康熙皇帝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夠實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

在一六六七年,十四歲的康熙皇帝開始親政。他崇儒重道,以儒治國,深得民心。一六六七年,他在禦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的宣佈: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作為治國之本。

在一六六九年,康熙在宮中行齋戒之禮,與王公大臣一起乘車,親自前往太學祭祀孔子。在祭祀孔子的時候,他懷著無比虔誠的心,在孔廟門前下了車。步行走過最後一道門,也就是大成門,然後恭敬地站立於孔子的靈位之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在親自祭拜孔子之後,又到了彝倫堂,聽《易經》和《書經》的講解,並且鼓勵師生們要共同學習聖人之道。

一六七零年,康熙皇帝曾經頒佈了《聖諭十六條》,用來教導百姓。而《聖諭十六條》的第一條就是“敦孝悌以重人倫。”在《前言》中這樣寫道:“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蓋父母生我,有罔極之恩。兄長先我而生,有同氣之誼。”意思是說能夠善待父母,這個就叫“孝;能夠善待兄長,這個叫作“悌”。為什麼要善待父母、兄長?因為父母生養我們,有罔極之恩。“故事父母、兄長者,必內尽其誠,外將其敬。顯而飲食奉養之間,微而意念思慮之計。亦應深愛曲體,以求得其歡心。”所以侍奉父母、兄長的人,應該從內心竭力地表達出對父母的誠心;從外表上容貌、言辭之間都要對父母、兄長表示出恭敬。而且這種對父母的恭敬、照顧、耐心不是偽裝出來的,也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很孝敬而誇獎自己。是因為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恩德,而從內心發出來的。對父母的誠敬心從明顯之處表現在對父母的飲食奉養之中;隱微之處體現在兒女對父母的思念顧慮之際。也就是心裏要常常牽掛著父母、深深地關愛父母、想方設法地體會父母的需要,也包括要體會父母對兒女真正的期望是什麼,以求得父母的歡心,這也是做到“養父母之心。”

康熙皇帝將這個《聖諭》在全國頒佈,通行曉諭八旗。以及各省、州、府、縣、村等地區。而且還於每月的初一、十五對百姓進行宣講,推動在百姓中形成孝悌的風氣。從這裏我們看到,正是因為康熙皇帝秉持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所以才締造了一代盛世。

他特別重視強調“孝悌為本”的儒家教育,他不僅多次祭拜孔子的靈位,而且也希望天下人都明白他尊重儒家的道統、並且以儒家思想來治國的理念。為了招攬重用通達儒學的志士仁人,在一六七八年,康熙皇帝總結以往的科舉考試制度,首創並特別開設了博學鴻儒科。採取考試與舉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德才兼備的學儒的賢士。他下令不論出身貴賤,凡是通達儒學經典的才華之士,都可被舉薦。通過這些方式,他強化了對儒家經典的學習、傳播與應用。

康熙皇帝還頒佈了《禦制學校論》,其中提出了治理天下,首先要端正人心、敦化風俗,方法就在於推行教化。他還規範了各個地區的學校教育。將民眾對儒家經典的學習納入正軌,使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其中還規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八歲以上的孩子入小學,十五歲以後的孩子則入大學。通過普及學校教育使全國上下,無論是孩童還是年長者,都能夠處於不斷學習儒家經典的狀態之中。

康熙皇帝頒佈這樣的措施,充分體現出他對儒家經典的學習、教化,並以此實現“大一統”的理念的信奉和認可。康熙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為了實現民族融合,他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比如,漢族有遵照儒家文化進行鄉飲酒禮的習俗,就是把地方德高望重的人,聚會在一起同聚共飲,通過這種方式和禮儀,形成尊老敬賢、勸善懲惡、舉薦賢才的風氣。康熙皇帝很認同這一禮儀,並且下令滿漢一體舉行,同時他還尊崇並推崇漢族為父母守喪的習俗,規定滿人文武百官遇到父母喪事,也要為父母守喪二十七個月,以此來落實孝道。

除此之外,他還下令對明朝時期的皇陵進行保護。有一次他在南巡過程中,就遇到了明太祖的孝陵,他下車並且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禮,並賞賜了守陵人,這一個行為正是《孝經》中“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的具體體現。果然,這一舉動令漢族百姓非常感動。

康熙皇帝通過一系列崇儒重道的舉措,推動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的儒家教育,結果有效地緩解了民族矛盾,統一了邊疆地區,為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崔瑞德曾在《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中,這樣評價康熙皇帝,他說:康熙帝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康熙皇帝以自身的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了《孝經》中“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的天子之孝,實現了孝莊太皇太后對他的期許和願望,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偉大的帝王。

好,我們再看下一句。

《呂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個《呂刑》是《尚書》中的篇名。“一人”就是指天子,“一人有慶”這個“慶”就是“善”的意思,指天子一人行善,兆民賴之。天下百姓,皆賴其善。這句話就是說,《呂刑》說,天子一人為善,天下百姓都仰賴於他,特別是天子有孝敬的美德,能夠敬愛自己的父母,進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能對人民有仁愛之心,並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種仁愛之心是相同的,就是從孝敬父母的身上培養出來的。

我們看歷史上的漢文帝之所以能夠開創“文景之治”,使天下太平,就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孝子,並且還以孝道來教化百姓。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可以說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時時要侍奉在母親的身旁,困了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兒,甚至衣服都沒有解開就去睡覺。每次給母親來進奉湯藥的時候,他一定要先嘗一嘗溫度合不合適,才敢給母親去進奉。像漢文帝這樣的人,也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僕非常多,只要他吩咐一聲,哪一個人不會盡心盡力地去侍候他的母親?但是作為一個孝子,他能夠從內心表達出對母親的那種關愛,事必躬親,並把這種愛心推廣到愛護天下百姓的身上。

漢文帝在過世的時候,特意頒發了詔書。在詔書中這樣寫道:我聽說天下萬物出生之後沒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萬物的自然規律。如今世人都喜歡生而不喜歡死,結果厚葬以致破產,長期服喪以致傷害身體,我很不贊成這種做法。我很不賢德,沒有什麼可以幫助百姓的,現在過世了,又讓他們長期服喪痛哭,使百姓、父子經過幾個寒冬酷暑依然哀傷,傷害老幼的心靈,減少了飲食,斷絕了祭祀,從而更加重了我的不德,怎麼對得起天下人?我有幸承繼帝業,以渺小之軀依託於天下各諸侯王之上,已經二十多年了,依賴於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祉,使得四海之內安定、清靜,沒有戰爭;我因為不夠聰敏,經常戰戰兢兢,害怕做錯了事,而辱沒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年長日久之後,害怕不能始終保住帝位,現在竟然有幸盡享天年,又得以被供奉在高廟之中,以我的不聖明,這樣已經覺得很好了,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命令天下官吏和百姓,詔令到後,只哭悼三天,就都除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等活動,還要通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儉葬的心願。霸陵的山川保持原樣,不要有所改變,而後宮的妃嬪,從夫人以下直到少史都遣散回家。

漢文帝在世的時候生活就很儉樸,做事恭敬。到過世之後還特地下詔書來實行儉葬,不要勞煩百姓,這都體現了他對百姓的關心和愛護之情。

正是因為漢文帝力行孝道,結果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也興起了孝悌之風,實現了天下大治。可見,天子能夠率先垂範,力行孝道,並進而在天下提倡孝道的教育,使人人都知道孝敬父母、贍養父母,這就能夠使老有所歸、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就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本。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天子之孝”。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