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大家好!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群書治要》卷九《孝經》。《孝經》是記載孔子傳授弟子曾參孝道的一部經典。相傳,是孔子為綱領《六經》而作,這一句話就體現了《孝經》的重要性。我們知道《六經》包括了《易經》《書經》《詩經》《春秋》《禮》,還有《樂經》。在這裏描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說大同世界的目標和圖景,以及聖人、賢人及君子的不同修養境界等等。
但是從哪里入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夠達到聖賢境界,達到天下太平的結果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回答,《六經》就不能夠落實,就會淪為空中樓閣。所以孔子做《孝經》,目的就是要把《六經》的精要提綱挈領地表現出來,使人們便於去力行。這就像我們研究一個地圖,我們研究了從北京到倫敦應該怎麼走,乘坐哪種交通工具最方便、最快捷。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走,不去踏出這一步,那麼你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目的地。所以孔子他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我們知道“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為什麼呢?因為《春秋》“一字寓褒貶。”他是通過這種方式把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界限劃分得清清楚楚,使亂臣賊子的真面目暴露無遺,無法隱瞞。那麼孔子是根據什麼來區別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呢?孔子所根據的就是天道、就是性德。
《論語》中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易經》中也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在《禮記》中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麼《禮記·中庸》中也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些都說明與天道、與天命相應的,這個就是善。與天道、性德不相應的,那就是惡。
而《孝經》的宗趣是總匯《六經》,綜述道德、仁孝,是孔子示範後世的行門,是千經萬論的根本,成聖成賢的始基,也是我們修行的入手之處。而且在《孝經》中,集中體現了孔子學問“下學而上達”的特點。什麼叫“下學而上達”呢?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體現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如果離開了生活,那就談不上修行。所以修行就在生活之中,這叫“下學”,就在五倫八德之中。六祖慧能也說過一句話:“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也就是說,就是在處理五倫關係之中來提升我們的心性與修行。而人一出生,就產生了子女和父母的倫理關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怎麼樣把這一個關係處理好?也就說子女怎麼樣對父母仁愛、恭敬、感恩、包容、體貼。把這種態度習慣如自然地保持下去,他走上社會就知道如何去關愛、恭敬、感恩、包容、照顧老師、照顧領導、照顧同事。
反之,如果一個人在家裏和父母,就已經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懂得付出,走到學校和工作崗位,也是以自我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氣很嚴重,自我意識很強,那麼就不能夠和人和諧相處。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孩子走到哪里和人家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也感受不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在家庭裏都已經形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家教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司馬光先生也提醒做父母的:“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而對父母孝順的孩子,走到哪里也都有隨順的品質,人際關係自然和諧。而對父母逆反的孩子,對領導也容易逆反。喜歡挑剔父母的孩子,也喜歡挑剔老師。和順的品質沒有培養出來,那麼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中就會處處碰壁。由此可見,“和順”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他的成功、他的成就、他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所以說“心不平則路不平,心不順則事不順。”對父母孝順,得益的是自己、成全的是自己、幸福的還是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文化講的是成功之道、幸福之道、成就之道。
就像有一位朋友,他是一個省的一百強的企業家。但是他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修養非常得好,為人非常得和順。即使是對下屬、對司機、對身邊最親近的人,做錯了事都從來沒有發過火。那麼這種和順的品質從哪里養成的?其實就是從在家對待父母、老人的態度培養出來的。所以一個人有這樣的成就,絕對不是偶然的。正是《大學》上所說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那麼《孝經》這本書的書名由來,根據《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就是說,這個《孝經》實際上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一種簡說。宋朝的邢昺在《孝經注疏》中說:“孝者,侍親之名;經者,常行之典。”可見這個“孝”就是侍奉雙親的意思,是侍奉雙親的名字叫孝。“經”,就是恒常力行的經典。
皇侃在《孝經義疏》中也說:“經者,常也,法也。”又說:“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複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為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言孝之為教,使可常而法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孝經》作為教育任重而道遠。雖然又有時代的遷移變革,金石可以消失隕滅,但是盡孝事親作為恒常的行為卻可長存世間而不泯滅。這是講它的恒常不變。可為百代的規則模範,人生資糧,這是講它可為效法。那麼以上這段,都是講孝作為教育,是可使恒常效法的。為什麼可使恒常效法?因為孝本身就是性德,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一種德能。
我們看“孝”這個字 ,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這個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個“省”字,下部是一個“子”字,所以子承老就是孝。看到孝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沒有兩個。如果你有兩個這個觀念,孝就已經不存在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就是“豎窮三際”。而從橫的方面講,我們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孝悌的教育,就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無始無終的。這個就是“孝”字所代表的含義。
在明代,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何為而作也?曰:‘為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這個《孝經》,是為什麼而做的?他做的目的是什麼?做的目的就是要闡明古聖先賢以孝治天下的這種方法。這一治國理念,之所以為後代、歷代帝王所奉行,就是因為它是出自於性德。唐玄宗也曾經親自為《孝經》作注,並且刻石太學,下詔令天下家家戶戶都要收藏、讀誦、學習、力行《孝經》。那為什麼以“孝”就可以治天下呢?我們看到現在天下並不太平,衝突矛盾不斷地在升級。那麼衝突的根源何在?其實究其根本,世界衝突的根源在於家庭。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在家和父母、兄弟、夫妻相衝突,那麼他走上社會,就會與老師、同學、領導、同事相衝突。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養成和順的心性,他不知道用和諧的方式、和睦的方式、和平的方式可以解決矛盾,化解衝突,所以這個也是習慣如自然。當然從更根本的意義上說,就是本性和習性的衝突。
本性就是一體之仁,我不僅和父母、兄弟、他人,而且和天地萬物、自然都是一體的關係,這是我們的本性。但是習性就是我是我、他是他,因為我的自私自利,所以就會和別人產生衝突,從根本上講就是自利和利他、本性和習性的衝突。
你學習《孝經》是幫助你回歸本有的自性,回歸一體之仁,它能夠化解衝突,能夠達致天下太平。
《孝經》一共有十八章,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部分。第一章《開宗明義章》,開顯全經的宗旨,概述先王以孝道教化天下的道理;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種不同階層的人應該如何落實孝道,也統稱為“五孝”;第七章到第九章《三才章》、《孝治章》、《聖治章》,說明明王自身孝道圓滿,自然能夠教化天下,從而實現社會安定、百姓和樂;第十章《紀孝行章》,敘述的是孝子應該如何奉養雙親;第十一章《五刑章》,它是與《紀孝行章》相配,論述行孝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在家侍奉父母、侍奉雙親;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這三章是進一步闡發第一章《開宗明義章》中的“至德要道”,以及“揚名於後世”的道理;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十五章《諫諍章》指出,君臣、父子之間都有勸諫的道義;《感應章》他講的是孝子之心對於君臣、父子乃至天、地、人之間都有感應;《事君章》就是論說孝子應該如何事君;最後一章《喪親章》,闡明父母過世之後,做兒女的應該以哀戚之禮祭祀,以盡其孝。《孝經》篇幅很簡短,有一千八百個字左右,但是字字珠璣,可以說是旨趣深遠、義理宏深,明王以其治則天下和平。
在《群書治要》中節選的《孝經》除了最後一張《喪親章》之外,其他章節幾乎全部收錄。從這裏也可以看到魏徵等人對於《孝經》的重視程度。
下面我們就進入到經文的學習。
首先,我們看第一章《開宗明義章》。這一章是講《孝經》的綱領,開顯了孝的宗旨,闡明孝道的義理。論述了行孝起始於侍奉父母;擴大為為國盡忠;最後實現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的人生目標。
我們看經文:“仲尼居,曾子侍”。“仲尼居”,這個“仲尼”是孔子的字。“居”,就是閒居。“曾子侍”,曾子根據《史記· 仲尼弟子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通過這一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認為曾子這個人能夠通達孝道,就傳授他學業,為他作了《孝經》,後來曾子死在了魯國。
“侍”,根據鄭康成的注解,“卑者侍奉在尊者之側,曰侍”。“侍”,有坐有立,此處當為侍坐在側。
孔子在家閒居安坐,弟子曾參侍坐在側。我們知道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是以孝而著稱的,孔子把孝道傳給曾子也是有原因的。
關於曾子的孝道,我們看在“二十四孝”之中就記載了一個“齧指心痛”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外出去砍柴,家裏只有母親在家。正在這個時候來了一位朋友。曾子他的母親很有仁慈之心,她不想讓朋友白跑一趟。於是在情急之下,想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就是她把自己的手指頭咬破了。因為曾子是一個孝子,心中時時刻刻惦記着母親。母親一咬破手指,他就感覺到心一陣刺痛,就知道母親在家中有事,於是就馬上往回趕。結果怎麼樣?回到家裏才知道母親安好,就是因為家裏來了客人,母親想讓他知道。
這件事說明母子連心,正是因為曾子他心中時時牽掛着母親,母親的手指破了,他就能夠感受到。有詩贊曰:“母指方才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那我們現在人讀了這樣的故事就覺得很難理解,不可思議,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心中沒有時時牽掛父母,父母有事,哪怕是把手指頭咬斷了,而你還無動於衷。這就叫麻木不仁、沒有感受。現代人沒有這樣的體會了,你再讀古人的故事,結果感覺怎麼樣?感覺很難理解。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常常想着的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想着吃喝玩樂,怎麼樣賺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官位。自己的心不夠清淨,自然體會不到父母的需要。
有人說我們現在人過着一種忙、盲、茫的人生。
第一個忙,是一個豎心旁加一個亡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忙?那就是我們的心已經不覺悟了,已經看不到父母、親人的需要了。
第二個盲,就是看不見的盲、盲人的盲。比如說在母親節的時候,有人去採訪了很多成功人士,說您認為最好地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麼?結果這些人就開始誇誇其談:“那我要掙很多的錢,讓我的母親住上大房子,坐上豪華轎車。”這些記者又去採訪了這些成功人士的母親,問她們:“您認為兒女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麼?”結果沒有想到,這些母親嘆了一口氣:“唉!我也不希望住什麼大房子,坐什麼豪華轎車,我只希望我的兒女常回家看看,陪我聊聊天,嘮嘮家常就夠了。”所以你看,因為自己的私利而奔忙,往往看不到父母、親人真正的需要,就變成了第三個茫,茫然的茫。
現在很多人確實事業很成功,而事業成功的標誌就是賺了很多的錢。這個“錢”字左邊寫作一個“金”字,右邊寫作“戈戈”,“金戈戈”叫錢。什麼意思?如果你為了這個“金”,在賺錢的過程中忘記了父母兄弟的恩義、 朋友的道義、夫妻的情義,不惜拿着兩把刀、兩把槍為了這個金去互相殘殺,這個最後就窮得只剩下錢了。雖然事業獲得了成功,確實賺了很多的錢,但是卻換得的家人怨聲載道,發現自己的周圍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他就茫然了,說:“我這麼樣的努力,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嗎?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我?”最後落得了一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結果。
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被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所蒙蔽,而看不到父母、親人真正的需要。努力會有結果,但是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如果你努力的方向錯了,越努力就會南轅北轍,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從孝子曾參的身上,我們也應該反省自己,是否用心地體會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那我們再往下看:“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這個“子”,最初是對男子的美稱,後來稱師為“子”,這裏是專指孔子。“先王有至德要道”,根據“邢昺”的書,先代聖德之主,這個是“先王”。“至德,謂盡性之美,造其極而無加也。”“要道,謂窮理之至,舉其一而該眾也。”
什麼叫至德?就是圓滿的窮盡性德之美,並且能夠達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境界。什麼叫做“要道”?那就是要窮盡至高無上的道理,舉其一善就可涵蓋眾善,通達一理就可以通達眾理。為什麼可以通達眾理?就像我們一個禮堂,有好幾個門,我們從一個門進來了,其實也就是等於從其他門都進來了。因為他通達了,無論從哪一個門進來所見到的境界都是一樣的。
“以順天下”,這個“以”就是“用”的意思。“順”,根據順治皇帝的解釋,“謂順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無所強。”這個意思就是說,順就是順天下人之心。因為是從人人本具的天性自然出發,所以順着人心所固有的品質來加以引導教化,而無需半點兒勉強,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這個“用”就是因而、因此;“睦”,是親愛的意思;“上下”,就是“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上上下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至極之德、要約之道,以此來調順天下人心,使得百姓和睦相處,上下之間都沒有怨恨。你知道這個至德要道是什麼?”
由這句話可以看到,用至高之德來教化人民;用簡要之道來感化人民。它的結果是什麼?那就是人心和順。兒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下屬對領導都沒有逆反心理。而且人們沒有怨聲載道,百姓因此都相親相愛。
這個“慕”有相親相愛的意思。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那我們想一想,連怨恨都沒有,那更不會有群眾上訪之事以及工人罷工、示威遊行等社會現象。
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孝道?因為能盡孝的,其心和順。能夠孝敬孝順父母的人,培養起了一種“心和”和“隨順”的品質,所以這個“和順”兩個字就把孝道的精神給表達出來了。這個“順”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事,而不是一個不好的事。“和順”,我們都講順順利利,你想做事順利,你自己的心必須就要和順。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孝治天下,因為通過孝道可以培養出人們和順的品質。
像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老闆資金斷流,拿不出工資給員工。西方的員工會怎麼樣呢?西方的員工就會跳槽,這算好的,還有罷工示威遊行,因為你不給我工資,侵犯了我的人權,這還了得。所以就通過這種方式,很極端,來和老闆討價還價,但是這種不理性的舉動使企業雪上加霜,很多西方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紛紛倒閉。但是在這個時候,韓國的員工是怎麼做的?他們不僅沒有去罷工示威遊行,反而把自己平時的積蓄存款都拿了出來,交給了老闆說,“老闆,這幾十年來,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都是得益於您對我們的關愛,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那我們願意和您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所以這些錢您先拿去用,等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之後再說,您不用擔心。”
那我們看韓國員工為什麼表現得和西方的員工如此的不同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韓國一直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有君仁臣忠的意識,有這種一體的觀念。員工知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企業倒閉了,對我們員工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上百家家計、人口也就沒有着落了。所以他願意和老闆同舟共濟,最後挺過了難關。
我們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很多外國人就是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如此的配合,而且順從政府的命令。而同樣的命令,在西方國家就遇到了重重的阻礙?公民會上街示威遊行,抗議政府的這些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命令。這種區別讓我們從中也要思考一下,什麼是“中國之治”?“中國之治”就是把領導與被領導、父與子、老闆與員工,當然還包括夫與妻、兄與弟之間的關係,都看成是一體的關係,所以他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這種意識。“中國之治”能夠達到的境界就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們的長官,不忍心欺騙他們的政府。而這種和順、這種配合的意識也是來自於孝治的文化,來自於孝道的承傳。
我們接着往下看:“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這個參就是曾參的名,這個古人對老師很尊重,自己對老師都要稱名,老師也可以直呼其名,避席就是離開坐席起身回答。曾子離開坐席,起身恭敬地回答說,“弟子曾參很愚鈍,怎麼能夠知道這樣的至德要道?從“避席”這兩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曾子對老師是非常恭敬的,不能老師問他問題,還大模大樣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所以曾子一聽老師問他問題,他趕緊恭恭敬敬地離開坐席,起身回答,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說,“我不夠聰明,不通達,怎麼能夠知道這樣的至德要道呢?”正是因為他有這樣恭敬的態度,尊師重道,所以才能夠傳得大道。
我們知道,在《論語》中,孔子也說“參也魯”,說明曾參確實生性魯鈍,不是很聰穎。我們可以從一個典故中看出這一點:有一次曾子和父親在一起鋤草,本來應該把這個草給鋤掉,但是他卻偏偏把這個苗給鋤掉了。曾子的父親一看,就非常生氣,在盛怒之下,拿着鋤頭就打了曾子一下。結果曾子毫不回避,被父親一打就昏在了地上。等他醒來的時候,他怕父親擔心自己一失手打了自己而後悔,為了讓父親安心,他就援琴而歌,彈着琴又唱起了歌兒。意思是說你看我什麼事兒都沒有,你不用擔心。曾子的這個行為被孔子聽說了,結果孔子很生氣,對其他弟子說:“你們去告訴曾參,從此之後,他就不再是我的學生了,不要再來見我了。”曾子雖然知道老師對自己很生氣,不想再見自己了,甚至還說不要他當自己的學生了。但是他依然很恭敬,還是要去向老師主動請教。他說你看我這樣做,我認為自己已經盡到孝道了,但是為什麼老師還生氣,還說不要我這個學生了?孔子看他態度很恭敬,是一個可教之徒,就這樣說,“如果你的父親一失手,盛怒之下把你給打死了。那麼怎麼樣?別人都會在背後議論他,說父親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夠打死,真是太沒有仁愛之心了。你的做法並不是真正的孝,而是置父親於不義之中。”於是他就告訴曾子,如果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辦?那就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如果父親拿的是很重的鋤頭來打你,那你趕緊就逃跑,不要讓他打到你;如果拿的是小柳條這樣很輕的東西,那你就可以接受。那麼從這個故事中,也是告訴我們,其實孝並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不義的地方,如果一味地順從父母,還會陷父母於不義之中,這是大不孝。曾參雖然生性魯鈍,不夠聰穎,但就是因為他孝順、恭敬、好學,最後學有所成,成為儒門宗聖。這說明了孝可以開顯性德,達到光照四海,無所不通的境界。
接下來我們再看經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說,這個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這裏生發的。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仁愛,而仁愛之心必須要有一個根才能夠長養出來,而中國人的偉大之處就是找到了仁愛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對父母的孝;我們把對父母的孝心向上提升,關愛來到我們身邊的一切人,這個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給予切實的行動幫助他,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這種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大同社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那麼這個大同社會是這樣的,說“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僅僅把自己的父母親作為父母親,也不僅僅把自己的兒女視為兒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使老年人都能夠得到贍養,養老送終;使壯年人都能夠為社會國家所用;使幼年人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使鰥寡孤獨廢疾者,也就是那些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贍養、關愛和幫助,這才是大同社會。
在英國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他在研究了各個國家的文明歷史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提出,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因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仁義忠恕”。“仁義忠恕”這四點做到了,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化解衝突,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化敵為友”,怎麼樣才能化敵為友?那就是要靠真誠之心的感化,就像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的後母、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於死地。但是他並沒有懷恨在心。雖然得了天子之位,還常常到原野去號泣,最後他的孝心終於感化了他的後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堯帝把天子之位禪讓給他,這就是告訴我們至誠的孝心,他確實可以達到感通的結果。矛盾之所以不能夠化解,原因在哪里?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未修,感未至。”也就是我們的德行修養不夠深厚,所以不能夠使他人被感動、被感化。
中國人講怎麼樣才能夠化解衝突呢?化解衝突、化解矛盾,要用感化、教化的方式,而不是對立、競爭的方式。
中國人又有一句話叫“仁者無敵”,什麼意思?並不是說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就沒有人和他為敵;沒有人和他對立;沒有人和他過不去。而是說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從內心深處不與任何一個人起對立,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去感化、幫助、提升對方,這樣才能夠化敵為友。當然這個幫助感化並非是一味地用軟弱退讓的方式,比如說孩子做錯事,你需要打他一頓,罵他一頓,這也是幫助他提升。但是怎麼樣呢?但是從內心並沒有對立之心,你起了對立之心,說明自己修養不夠,還有嗔恨之心,還有對立。
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他知道“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可憐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他這樣和人家對立,搞得自己也很痛苦,讓對方痛苦,是損人不利己,他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化解衝突,可以和平共處,可以相親相愛。我們怎麼樣幫助他呢?我們也是不和他對立,但是我們要讓他懂得教訓,去進而幫助他、提升他。所以,我們看到湯恩比先生說:“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句話的提出卻非偶然,因為他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孟子也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仁愛之心是怎麼培養起來的呢?那就需要從“親親”入手,親愛你的父母做起;把這種親愛之心推而廣之,來關愛百姓,關愛人民;然後又把這種關愛人民的愛心、仁心推而廣之,擴大到關愛萬事萬物之上,這就叫“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以古人說“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這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做人,而人之根本就是要有仁心,要宣揚仁慈博愛,讓大家都有愛心,必須找到愛的原點,而這個愛的原點是什麼?就是孝心。
現在我們也加強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卻不能夠深入人心,不能夠達到理想的預期目標,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像我們要建一個道德大廈,這個道德大廈楼很高,我們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理想好不好?當然是很好很高尚的,但是這是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甚至是第六層了,而道德大廈的根基卻沒有打牢,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敬,對兄弟的悌都沒有培養出來,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都沒有,你怎麼就出來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第六層呢?所以沒有了孝道的道德教育,忽視了孝心的培養的道德教育,就如同是空中樓閣,這個就是看起來很好看,聽起來很好聽,講起來很高尚,但是卻不能夠深入人心,變成了口號,這也是為我們指出了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沒有從孝心這一個基礎來做起。
我們再看下一句:“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身”,古人解釋為“躬”,就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個身為躬也;“體”,為四肢也,我們說四體就是四肢;“發”就是毛髮;“膚”就是皮膚。中國人講孝,不僅要養父母之身,讓父母衣食無憂,吃飽喝足就夠了,還要養父母之心,就是要免去父母的牽掛。
《論語》中記載,孟武伯來問孝,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孔老夫子回答了一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因為兒女被父母常常地牽掛,做過父母的人才知道他的心中時刻牽掛着兒女,所以,做兒女的能夠照顧好自己,保護好自己,走到哪里都能夠讓父母放心,就能夠免去父母的很多牽掛,這就是“身有傷,貽親憂”。如果我們生活起居不正常,生活方式不健康,都會讓自己的身體受傷,都會讓父母牽掛,所以我們要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天的春季是早晨的3點鐘,立春;5點鐘,驚蟄;6點鐘,春分。所以,你最遲最遲不能超過6點鐘起床,為什麼呢?因為春天的一半都過去了,你還沒有趕上春天的生發,春天生的不好,夏天就不會長得很茂盛。所以,9點鐘到下午的3點鐘,這一段是夏季,很多人就很疲憊、犯困、打盹兒,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早起趕上春天的生發。下午的3點鐘到晚上的9點鐘是一天的秋季,秋天主收,有收穫也有收藏的意思,這個時候不能做激烈的運動,否則影響晚上的睡眠,而最好的休息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就是9點鐘到早晨的3點鐘,這是一天的冬季冬藏,這是最好的休息時間。所以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頭落下去天黑了,就上床睡覺了,特別是11點到1點鐘,是一天的寒冬,也就是這個子時是寒冬季節,這個時候你還不休息、還很興奮就等於穿着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臘月,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的。所以“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要講這些養生之道,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你就會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疾病。
此外,你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說你吸煙、喝酒、賭博、好色,喜歡夜生活等等,這些都會讓自己的身心受到影響,都會讓父母為你擔憂,所以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要改正,才能夠免去父母的擔憂,這才是一個孝子。
在《禮記》中記載着一個樂正子春的故事,他也是曾子的弟子,他在下堂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腳給傷到了,結果過了好長時間,這個腳也好了,但是他臉上還是露出愁容,面上有愁容,也是悶悶不樂。他的學生看到了,就問,他說:“老師,您的腳傷已經好了很長時間了,為什麼臉上還面帶愁容?沒有喜悅的顏色呢?”這個樂正子春說:“我聽曾子說過,父母生我們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完完整整的身體,我們要把這個身體完完整整地保護好,這才是孝。”
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也就是說,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也不敢忘記父母。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大路可走,他就不會走那個邪僻的小徑;有船可乘,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都是不願意以自己的身體去做冒險的事情。他每說一句話都不能夠忘記父母,就不會口出惡言,因為你出口傷人,別人也會惡語相向,你罵別人的父母,別人也會回罵你,這樣就會辱沒自己的父母。所以不傷害自己的身心,不辱沒父母,這樣的話才叫孝子。一個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每說一句話都要想到會不會讓父母蒙羞,這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德有傷,貽親羞。”所以在這裏也說,要修養自身,使自己能夠立於禮,能夠奉行道義,這樣的人才是把孝盡到了圓滿,可想而知這樣的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很謹慎,不會讓父母蒙羞。
所以一個人,小孩子的時候功課不好,會讓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了;到了初中開始上網吧打遊戲,不好好學習耽誤了功課,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到了高中每一天交際很多不好的朋友,不三不四、不務正業、不專心於學業,還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等走上了工作崗位,對工作不珍惜,不專心於工作,對領導不盡忠,然後一不高興就把工作給辭退了,這樣還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更何況是那些啃老族,父母這麼大的年紀了,還要父母的錢供養自己,讓父母為自己的生活來源擔憂,這給父母增添了很大的負擔,這也是不孝;當他走上了領導的位置,如果貪污受賄、以權謀私、違法亂紀、鋃鐺入獄,這也是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的顏面無存,這仍然是不孝;所以,如果一個真正的孝子想到這些都會讓父母蒙羞,這些行為都要一一地避免,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所以,孔子在這裏說:“你坐下,我現在告訴你,我們的身體以至於毛髮、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惜,不敢使之毀壞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奉行道義,使美好的名聲傳揚於後世,進而光耀父母,這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標。”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終於立身”,根據邢昺的注疏“忠孝皆備,揚名榮親”,是“終於立身”。《大雅》下面的這一個詩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無念爾祖”,這個“無”是發語詞,沒有實在的意義。
“念”,就是想念;“尓祖”,你的先祖。“無念爾祖”,就是不要忘記你的先祖,要時時想念着你的先祖。“聿修厥德”,這個“聿”就是“述”的意思;“厥”,就是“其”。“聿修厥德”,就是要傳述、修治他們的德行,也就是你要傳述他們的德行給後人,而且按照他們的德行來修養自己,使他們的德行發揚光大。所以,這句話是說:“實行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進而通過侍奉君主來發揚光大,最終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業。所以,《詩經・大雅》說:‘要常常懷念祖先的恩德,述修他們的德行。’”這個都是告訴我們:“這個孝道,它是有三個層次,那就是侍奉雙親,然後侍奉君主,最後終於立身。”
在2018年3月10日,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講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實這個思想與孝經中“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的這個思想是一脈相承。而且我們借鑒《孝經》中的這個思想,還可以使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在領導幹部的道德修養中有機地統一起來。踐行孝道就是能培養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愛心、責任心,就能夠嚴修私德,處理好家庭和私人交往領域中的種種倫理關係。而將這種善心擴而廣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移孝作忠,成為一種公德。用習總書記的話就是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要把孝道盡圓滿,還必須“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裏的“行道”其實就是習總書記所強調的“明大德”的境界。
首先我們看“孝悌修身嚴私德”。從《孝經》中我們看到古人特別重視孝道的培養,並且把它作為仁愛之心的根本。像《孝經》後面篇章中也講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論語》中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中也講:“仁之實,事親也者。”這個都是講孝是仁愛之心的根本。
孝心,培養了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返本報始意識,而且可以使人樹立起重恩義、重情意、重道義的處事原則。因為如果這種處世原則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人是領導,我就會竭盡全力;但是,這個人從領導位置下來了,甚至由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而且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然後再愛其長上、愛其兄弟、愛其民人,進而“仁民而愛物”,做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直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與道德情感的發展規律。所以,孝的內容非常的深刻,內容也宏富。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比如說,父母時時地惦念着兒女,兒女為了免除父母的擔憂,那就要怎麼樣?就要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比如說他和兄弟不能和睦相處,會令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這就把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如果夫妻關係處理不好,也會讓父母擔憂,這也是不孝,所以夫義婦德也要落實;如果自己沒有把兒女教育好,不能夠培養出承傳家道、家風、家業的賢德人才,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所以要重視家教、家風,“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學校讀書不敬老師,也會讓父母擔憂,所以孝子也必然尊師重道。總之,就是通過以孝悌為本的修身,人就可以把家庭和個人交往中的各種倫理關係都處理好,這個就叫“孝悌修身嚴私德”。
什麼是“移孝作忠守公德”呢?剛才我們講了孝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作為領導幹部,他養父母之心還包括要忠於職守、嚴以用權等公德方面的內容。因為領導幹部在運用公共權力行使職責的過程中,如果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就會讓父母擔憂:“他會不會違法亂紀而鋃鐺入獄呢?”這就是不孝,這就是讓父母擔憂,讓父母蒙羞。
此外,與領導、同事之間相處不和睦,經常起衝突,同樣會讓父母擔憂,這也違背了孝的精神。所以如果一個領導者,心裏想着父母,他有這個孝心,念茲在茲,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小心謹慎,時刻警醒自己。這樣不僅不會貪污受賄、腐敗墮落,反而竭忠盡智、清正廉明。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從孝敬父母,培養起仁愛心、恭敬心的為官者,在家能夠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那麼他到了工作崗位,也就能夠做到“領導呼,應勿緩;領導命,行勿懶;領導教,須敬聽,領導責,须順承。”
《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個都是告訴我們有孝心的領導者,他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就能夠進而尊敬天下的父母,而且不容易犯上作亂,他不僅自己力行孝道,也教導百姓力行孝道,就能夠起到君、親、師的作用,使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我們從歷史上看,漢武帝時期實行了“郡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也就是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作為官吏的後補,結果怎麼樣?結果出現了“名臣輩出,文武並興”的局面,選拔出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孝子吳隱之,他到廣東去做官的時候,聽說有一個貪泉,喝了貪泉的水,就變成了貪官,但是他自己有公正廉潔的心,他去貪泉就飲了一口水,並且做了一首詩,可以說,心正不懼飲貪泉,成為操守廉潔的楷模。
南宋的岳飛牢記母親的教誨:精忠報國,成為忠臣名將的典範,為後世所景仰。
在蒲江縣誌記載,在浙江義烏附近蒲城縣,有一個“鄭義門”。鄭義門這個鄭家,從宋代歷經元代、明代到清代,出了大大小小的173位官員,大至禮部尚書,小至普通稅令,但是沒有一個人成為貪官污吏,他們人人勤政廉潔,忠君愛民。為什麼?就是因為從小受到了以孝悌為基礎的正式規範的家規教育。歷史上類似的不計其數的案例都表明,嚴私德與守公德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如果一個領導幹部在私德方面能夠嚴於律己,真正做到養父母之心,就必然能夠移孝於忠,在公德方面做出相應的表率,也就是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
那什麼是立身行道明大德?我們要知道,古人所提倡的忠孝並不是一些文人所批判的愚忠愚孝。因為他都是以道為最終旨歸。比如說《荀子》中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什麼意思?他說:不體恤君主的榮辱,不考慮國家的命運,一味地投合君主、苟且容身,這樣的人是國賊,而不是忠臣。真正的忠君並非是不顧道義的、不論是非的忠於某一個君主甚至是暴君,而是協助君主能夠行道、弘道,必須是以道為旨歸。正如《中庸》中所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周易》中也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在《群書治要·典語》中也強調:“王所以稱天子者,以其號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在《群書治要·三略》中也指出,“夫人之有道者,若魚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懼而不敢失道。”這些都強調忠君是在政明基礎上的忠君,這就是明大德。也就是說,要以行道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來忠君,這就不是愚忠愚孝。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明大德”,就是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治國理政,順應了自然、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其實這個規律就是古人所講的“道”。因此,明大德就是古人所講的順應天道、以道德仁義為是。正如《六韜》中所講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我們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並在當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不斷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令世界矚目,贏得國際認可,根本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就是能夠順應天道,以天下為公、以仁義為懷,這正是得道者多助,順天者昌。所以《孝經》中,這裏最後強調“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而有人解釋說,“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謂之揚名,使其親為君子,謂之顯親。”領導幹部要養父母之志,就必須崇尚道義,立身行道,言為世則,行為世範。也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立場堅定;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用自己的德能服務於社會,貢獻於國家,利益於民族。建功當代,垂範後世,以顯揚父母。這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修身的根本在於孝道。這個“孝”內容很廣泛、豐富,而孝道盡得圓滿就能從孝悌修身嚴私德到移孝作忠守公德,最後立身行道明大德,這個其實就是《孝經》中所說的“夫孝,始於事親”,始於事親就是要嚴私德;“中於事君”,中於事君就是守公德;“終於立身”就是明大德。正是通過孝道的培養,可以把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完美地統一起來,這仍然可為當今領導幹部政德修養提供有效的路徑。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