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謝國禎集團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裏跟大家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也非常感謝剛才葛老師精彩的演講。其實確實傳統文化就是像葛老師所說的那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燈塔,它可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給我們一些指引。
今天我向大家彙報的題目是:《從〈群書治要·曾子〉看治學之道》。就是帶領大家一起看一下,《群書治要•曾子》當中,有怎樣能夠引領我們治學的一些方法。那麼相信前幾天經過老師還有各位師兄、師姐的彙報,大家對《群書治要》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我們就首先來介紹一下曾子。曾子名參,字子輿,他是魯國南武城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嘉祥縣人。他是孔子的學生,生於西元前505年,比孔子年少四十六歲,於西元前435年去世。他是以孝行著稱,比如說歷史上就有記載,曾子的後母對曾子就不是很好,不曾施恩,但是曾子仍然是不懈怠地供養後母。
《孔子家語》這當中也有記載,說齊國曾經聘請曾子去做卿大夫,但是曾子也拒絕了。他就說:「我的父母年紀大了,我如果接受別人的俸祿,就要給別人辦事,所以我不忍心遠離我的父母,而去侍奉他人。」所以《史記》中就說,孔子認為曾子能夠通孝道,所以傳授給他《孝經》。一會兒葛斯青老師還會給大家分享《孝經》當中的領導智慧,我也在這裏抛磚引玉一下。
曾子他非常勤奮好學,對孔子的思想也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宋代的程子就稱讚曾子,說:「孔子之道,得其傳者,曾子而已矣。」朱熹也曾說,曾子受孔子之學而「獨得其宗」。所以曾子也被後世尊稱為「宗聖」。
曾子的一生他主要從事的就是設教講學,他培養出了像孔伋、樂正子春等著名的弟子。相傳曾子作《大學》,後來孔伋作《中庸》、孔伋的門人又是孟子的老師,所以宋儒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置於「五經」之上,認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為道統的一脈相承。曾子既能上承孔子之道,又下啟子思、孟子學派和孝道派,對於孔子的儒學思想,他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所以曾子在儒家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地位。
《曾子》這一部書,它主要記載的是曾子和他的弟子一些言行和事蹟,它是後世研究曾子的一個主要的文本。《群書治要》當中節錄了《曾子十篇》當中的四篇,分別是:修身、立孝、制言和疾病,收錄的內容都是和進德修業相關的。 我們知道《群書治要》它是帝王之學,那《大學》中也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群書治要•曾子》就是從個人道德修養出發,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對當今的人們修身、治家還有理政都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
我們今天講《群書治要•曾子》中的治學之道,那我們就來看一下「治學」是什麼意思?「治」有從事研究的意思。「學」字,它其實和「教育」的「教」字是同源字。在古代「學」字它有兩種讀音,一種就是讀xué,還有一種是讀xiào,或者是讀jiào。那作為xiào這個讀音的時候,就是指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覺悟,包含了「教導」和「受教」這兩個方面。教導的這個方面,現在就用「教」這個字來代替了。那「治學」中xué這個讀音,它本意就是表示接受教育,也引申為是學問的意思,所以治學也有研究學問的意思。
既然是研究學問,就不是研究學術,它的目的就不是就業,不是學一些知識技能。那麼研究學問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看「學」這個字,在《廣雅•釋詁》裏,它其實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覺也」,一種是「效也」。這兩種解釋就是把治學的方法和目的告訴我們。比如《論語》當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這句中的學,邢昺疏就解釋為「學者,覺也,所以覺悟未知也。」學的目的是達到覺悟,通過學習能夠把我們從蒙昧的狀態中使覺醒過來。前兩天海天老師也講過這個「學」字,就像是兩隻手把小孩子頂上這個罩子拿開一樣,使他達到覺悟。
怎麼做才能達到覺悟呢?朱子就說「學之為言效也」。「效」就是效法的意思。我們效法誰呢?就是要效法覺悟的人,效法這些聖賢人,因為聖賢人的修為其實都是符合「道」的,效法聖賢人其實就是效法「道」。那剛剛葛老師也給我們很詳細地解釋了這個「道」,它其實沒有那麼玄妙,它就是一些自然而然的規律,我們把它總結出來了。萬事萬物都遵循的這樣一個規律。我們講《群書治要•曾子》當中的治學之道,其實就是要從《群書治要•曾子》當中,學習一些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研究學問所應遵循的規律、方法還有態度。具體從三個方面進行講解。首先是孝親為根;第二是親仁為本;最後我們講一下治學的方法。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個正確的次序,曾子也說:「君子學必由其業,問必以其序。」君子的學習一定要從最根本的功業開始,這個根本的功業是什麼呢?就是孝親。《曾子•疾病》當中就說:「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來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如果我們在內不能使父母感到喜悅,就不敢在外結交朋友;如果我們對於親近的人尚且不夠親愛,也就不敢求得關係遠的人和我們相親相愛;如果我們對於小事都不知悉,那麼就不敢談論大的事件,這是一種正確的次序。所以我們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首先都是要把最基本的孝親做好,如果連在家孝敬父母都做不好,我們在外工作學習那也是肯定做不好的。為什麼要以孝親為根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
我們看「孝」這個字。它上半邊是「老」字的一半,下邊是一個「子」字,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父母和子女他是一個一體的關係,什麼叫一體呢?就像我們這個身體是一體,我們身體感覺口渴了,手腳自然就會去拿水喝,這就是一體的關係。是互相成就,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的。
「孝」這個字就告訴我們,父母和兒女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成就,像一個整體一樣。所以古人講「父慈子孝」,這個關係並不是古人發明出來的,而是古人觀察到,只有遵循「父慈子孝」,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愛才能維持一生而不改變。那麼「孝」,就是培養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一體觀。
我們把這個一體觀運用到兄弟姐妹之間,就是「兄友弟恭」。運用到領導者和下屬之間,就是「君仁臣忠」。
什麼是仁呢?我們看這個「仁」字,它左邊是一個「亻」,右邊是一個「二」,就是告訴我們兩個人相處之道就是仁。孔老夫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個人的相處之道是什麼呢?就是自己想要有所成就的時候,就能夠想到,對方也想有所成就,要像幫助自己一樣去幫助對方,去成就對方,這個就是仁。所以古人常說一體之仁,這個一體就是從孝道培養而來的。
為什麼現在人與人之間相處有很多的矛盾衝突?父子之間也不是那麼親愛了,兄弟姐妹之間也有很多紛爭,領導和被領導者之間也是互相的抱怨呢?那其實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我們缺失了孝道的教育,沒有形成人和人是一體這樣一個觀念,所以有了這個「一體之仁」,人和人之間就不會產生對立,也就不會互相指責、互相埋怨。
《曾子•立孝》中就說:「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就是作為兒子,他不能孝敬父母,怎麼敢說批評父母不能好好地畜養兒子呢?「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作為弟弟,你不能去好好地侍奉兄長,恭恭敬敬的,怎麼能夠批評兄長,對自己不夠友愛,不夠關照呢?「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那我們作為下屬,對於領導交代我們的事情都沒有辦好,那怎麼還能抱怨說領導對自己不好,不會體恤自己呢?
所以古人常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還說「各自責天清地寧」,如果我們遇到別人讓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好像做得不夠好,那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也做得不夠好。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諸事不順,因不孝」。我們遇到一些不順的事情,就常常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孝道沒有做得好,沒有像關愛自己一樣去關愛對方。如果人與人之間有了這種互相關愛的心,那麼就會像曾子所說的:「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能夠由衷地為對方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那自然就會願意去成就對方,去幫助對方,這就是把互愛上升到了互助。曾子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就像渡河要乘船,走路要用馬車一樣,是要互相幫助才能夠到達目的地的。那麼怎樣幫助呢?就是「己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自己在前面的時候,就要想著在前面拉著別人,那自己在後面的時候,就要想著要推著別人向前。
所以古人講「仁者無敵」,並不是說這個仁者能夠打敗天下無敵手,而是說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不會把別人當作自己的敵人,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和對方都是一個競爭的關係,他其實是把對方和自己當作一個互相幫助,一個一體的關係,所以他就沒有敵人。那麼這樣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工作、還有學習中,都會獲得非常多的助緣。
今天在座的各位,其實都是願意讀聖賢書的人。我們讀書人,在古代就被稱為是「士人」,士人他不像是農工商,他們不生產、也不盈利,所以他就不像現在很多學校培養出來的一些「可以就業的人」。「士人」他是什麼樣呢?像我們坐到這裏,有很多傳統文化學校的老師,也有很多弘揚者,相信大家都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士人也是一樣,他們有這樣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所以,《論語》當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就是要把這個「仁德」當作我們自己的任務。
孔老夫子也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作為一個當代的士人,作為學者,首先就要從自己做起,從孝道做起,給我們身邊的人、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這樣雖然他們可能做不到,但是他們看到我們自己在做,也會受到影響,也會潛移默化地感動到他們。這就是我們要「仁以為己任」。這是我們講的「孝親是仁愛的根基」。
《曾子·立孝》中就說:「孝子善事君。」還說:「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一個人即使沒有侍奉過別人,侍奉過君主或者領導者,也知道他一定是一個忠臣,這樣的人就是孝子。所以古代人選拔官員,首先要看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孝子,我們老師講課的時候也講到,說漢代的時候,有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叫「舉孝廉」。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就是因為古人知道,孝敬它是誠敬的根本。我們自己對父母有敬,那麼對領導者才會真的恭敬。
我們說「忠」,《說文解字》當中對「忠」的解釋就說:「敬也,盡心曰忠。」就是用最真誠的心去恭敬他人,恭敬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如果我們在工作當中,在求學當中,遇到困難,或者是遇到一些事情覺得很煩,覺得「這樣就可以了,就過去了。」這就不叫「忠」了。
《曾子·立孝》中就說:「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君子的孝道,就是要真誠地愛和恭敬父母。那具體怎樣做呢?「君子立孝,其忠之用也,禮之貴也。」這句話告訴我們,盡孝有兩個要點:一個是要內心真誠恭敬,另一個就是要外在依禮而行。
「禮」是什麼呢?《孝經》中告訴我們:「禮者,敬而已矣。」其實禮的本質它也是敬,曾子對於禮,他也有這樣一個描述,他說:「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小者友焉,賤者惠焉,此禮也。」禮就是對尊貴之人要恭敬,對於年長的人要孝敬,對於年幼的人要慈愛,對於年少於己的人要友愛,對於貧賤的人要施恩惠。這些都是禮的表現。
所以禮其實就是,一個人美好性德的一種自然的表現,它是把人與人相處能夠和諧這個規律總結出來,我們按照這個規律去做,自然地社會就會和諧、家庭就會和睦、國家也會安定。
所以禮,對於一個孝子來說,它並不是一種束縛,而是以一種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恭敬和愛。一個人在事奉父母的過程中,就能夠學到誠敬之心。這份真誠恭敬,具體就體現在「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就是時時刻刻地能夠省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父母所希望的?能不能令父母蒙羞?所以曾子說:「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一個人,他如果懂得孝敬父母,能夠不想讓父母蒙羞。我們做什麼事情,都體會到父母的用心是希望我們能夠「立身行道」。那麼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不敢怠慢。
這個方方面面包含很多,比如說:「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所以「孝」,其實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一個人能夠做到「孝」,他就能夠做到對人真誠恭敬,對事認真負責、盡心盡力。這就是培養了一個人對一切人事物的誠敬之心。
所以我們這裏講的誠敬和前面講的仁愛,其實就是「忠」和「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老夫子也說:「忠恕違道不遠。」所以我們治學是為了求道,我們也要像夫子一樣,把忠恕貫穿我們的一生,而這個忠恕都是從孝親培養起來的,所以我們治學一定要以孝親為根,不能丟失了這個根基。
既然孝這樣重要,我們應該怎樣去行孝呢?曾子告訴我們:「盡力而有禮,敬而安之。」說我們行孝要盡心盡力,並且合乎禮,就能表達出對父母的真誠、恭敬,就會使父母感到歡欣快樂,這是養父母之心;曾子還說:「微諫不倦,聽從不怠。」對於父母的過失,我們要觀察時機去委婉地勸諫,《弟子規》中說,要「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不聽從,我們還要找機會再次勸諫,要不厭其煩,這就是養父母之慧;如果父母的命令合乎道義,我們就要聽從、去執行,也不敢怠慢,這就是養父母之志。如果我們做到這一些,就會怎麼樣呢?曾子說,就會「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就會非常快樂,沒有憂愁,真誠也不虛偽,這樣就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所以孝,其實不僅僅是讓父母吃好、穿好,供養父母的身體。曾子也認為,「孝」它其實是有三個層次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孝子,除了奉養父母的身心,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真誠恭敬之心,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之慧。
關於行孝,曾子還特別地強調說,人生無常,我們行孝要及時。他說:「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故君子思其不可複者而先施焉。」 就是我們人生在世,難免會有疾病,我們作為兒女,要想到歲月一去不復返,我們要抓緊時間去行孝。如果等到父母過世,自己縱然還想盡孝,又去孝敬誰呢?
其實最近,像我們也有一個非常尊敬的長者,他也去世了。這位長者在生活中非常關愛我們,當我有什麼人生當中的問題的時候,也會去向他請教,之前就聽說過他身體不太好,所以一直想著這次講座結束之後,就能夠去看一看他,就想等一等也不要緊,但是這一等,就沒有見到最後一面,所以我就覺得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作為晚輩,作為子女都非常自私。我們總是說自己忙,其實我們忙的事情真得有那麼重要嗎?就是因為我們總想著自己,所以就不能想到他人,所以就沒有及時地去行孝,給自己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今天也是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是一個祭祖的節日。祭祖,老師也講過,就是我們對已故親人的一種紀念,它一方面能夠培養我們一種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就像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另一方面,它也是能夠昭述祖德、傳承家風,能夠在祭祖的過程中,把我們祖先一些有德行的行為,一些對國家的貢獻宣講出來,讓子孫後代去效法,時刻提醒子孫後代,不能讓祖先蒙羞。它是有這樣的一個意義。所以我們講這個就是,我們不論做什麼,治學也好、工作也好,在生活當中一定要以孝親為根。
我們在求道的過程中,常常會看到一種現象:同樣是學習,有的人提升就很快,有的人提升得卻是很慢,甚至是沒有提升,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一個人他能提升快慢的關鍵,就在於他是不是能夠「親近仁者」。曾子告訴我們,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求學、求道,但是不能夠達到覺悟的原因。他說:「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就是說,現在的這些學生,他們以謙卑居下為羞恥,不知道事奉賢能的人,雖然也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恥,但是他不願意虛心地向賢者去請教,所以就會怎麼樣呢?「是以惑暗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他們的一生,都將處於一種迷惑不明的這種蒙昧的狀態,這樣的人就被稱為是「窮民」,是極下等的人。
為什麼治學要親仁呢?是因為曾子告訴我們,親仁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態度產生影響。就像我們在老師身邊,我們就會常常感到身心愉悅,這是因為老師身邊的人,總是被老師影響,都非常地謙和,所以我們師門兄弟姐妹之間,也都相處得非常融洽。但是當我們離開老師,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回到工作崗位之中,可能就會有一些急躁,會有一些抱怨,這就是一個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曾子告訴我們:與君子交往,就像進入了一個放置香草的花房一樣,時間久了,我們就聞不到花房是香的,這是因為我們被香味同化了,自己也變得很馨香。和小人交往,就像進入了一個販賣鹹魚的市場一樣,在裏面時間久了,也就聞不到腥臭的味道,這就是因為我們也被腥臭的味道同化了。所以曾子也說:「蓬生麻中,不扶乃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曾子就說:「我們和君子相交往,就像春分之後白天變得很長,但是我們卻察覺不到白天一點點在變長一樣。」我們自己德行也會受到君子人的影響,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也會不自察覺;與小人相交往,就像我們踩著薄冰走路一樣,每走一步都會下沉,能有幾個人能夠不陷入水中呢?
所以如果我們一個人的定力不夠,又不能時常的親近仁者,就非常容易沾染一些習氣。就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媒體、書本,裏面常常會有一些色情、暴力,這種不好的場景,這樣就會逐漸地影響我們的心性,讓我們的心性離仁德越來越遠。所以我們求道、修行、治學,都是要守住自己的道業,要以親仁為本。
親仁具體要怎樣去做?曾子就告訴我們,要「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我們遇到不會的就要學習,有疑問的就要向賢者去請教,言行舉止也要比照賢德之人的行持,這樣就會怎麼樣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雖然我們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困難,艱險的道路,但是只要我們能夠順應賢者的行持去行道,也終將會道業通達。這是我們講的治學要以親仁為本。
在《曾子·修身》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就是說君子求學,只要緻密地做到這五個方面就可以了。我們就從博、習、知、行、讓這五個方面來展開:
「博」這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大通也」。僅僅是廣大還是不夠的,還要通達。那怎麼樣才能稱為廣大呢?古人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就是古人對讀書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像我們現在,只要懂自己的專業就可以了,隔行如隔山,這個就不是廣大了。古代培養讀書人,就是要做到「君子不器」。什麼叫君子不器呢?比如這個碗,它只能用來盛飯、盛湯,比如這個盆,只能用來盛水、洗臉、洗衣服,這個就是器皿。「不器」就是君子的用途不能像器皿這樣受到限制,他可以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生活當中不同的場合。所以我們看到古代有很多讀書人,他們既可以寫詩、作詞,也可以治國理政,他們既是學者、詩人,也是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這個就是「君子不器」。
但是這個「廣大」,它不僅僅是指學識廣大,而是眼界、心胸等等一切都要廣大,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的心量大了,他能容納的東西就多,所以他才能夠做到通達,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孔老夫子就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雖多,亦奚以為?」就是說,即使我們把《詩經》的三百篇都背熟了,但是處理政事卻不通達,那麼背誦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博士、碩士,雖然學識很廣,但是對於國家這些政見都沒有自己的見識,也提不出一些自己的想法,還有解決方案,就只能人云亦云,所以這個其實就不能稱為是博。
我們治學,怎樣才能達到廣大而通達呢?《曾子•疾病》中就說:「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加之志而已矣。」君子要使自己的德行高明、功業廣大,沒有其他的原因,關鍵就是要加設自己的志向。曾國藩先生也說:「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則不甘為下流」。
所以我們治學,學貴立志。我們看很多有成就的人,他們往往都是會有很高遠的志向。比如說范仲淹,他說:「讀書學道,要為宰輔。得時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還有像朱子,在《治家格言》當中也說:「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我們的周總理也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個人有了志向,他就會「雖死生之際,亦不為之動」,就像曾子易簀這個故事,雖然是在生死之際,他也能夠守住自己的道業,守住自己求道、行道這個心。更何況在治學的道路中,我們遇到一些艱難險阻,如果我們有了這個志向,就一定能夠守住道業,最後德行高明、功業廣大。
「習」,王聘珍在《大戴禮記解詁》當中,對這句話的「習」解釋為:「溫習也」。溫習的習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數飛也」,就是小鳥反復地練飛。就是說我們要將自己的學,反復地實踐在生活當中,從而加深對所學的體悟和掌握。
《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把所學運用在生活中,是一件讓人發自內心感到喜悅的事情。這個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觀察到,比如我們看小孩子他學走步,剛學會的時候呢,他走起來非常歡喜,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一個人的天性。
再比如我們學傳統文化,我們學習了孝道,那我們就回家,改變了對父母的態度,能夠耐心地跟他們聊聊天、說說話,能夠給他們梳梳頭,發現他們頭上的白髮又多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感受到兒女和父母之間的這種親情,就會發自內心地想要把這份親情延續下去,這種體會其實就是「習」教給我們的,是我們在書本裏學不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孝」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就是孔廣森在《大戴禮記補注》中說:「習者,溫故知者,知新。」我們通過「習」就能夠達到「知」。
「知」,王聘珍的《解詁》中就這樣解釋說:「知,謂心知其義也」。也就是說,我們學習了經典,也在生活中有所實踐,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知道了經典當中的深意。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心知其義」呢?孔老夫子就說:「溫故而知新」,我們有了在生活當中的體會,這個時候我們再回到經典,再去重新閱讀經典,我們就能理解到我們未曾理解的部分。相信這個大家在讀誦經典的過程中也都會有體會,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回到經典,就會發現經典當中又有這一層含義。
所以為什麼有一些人會覺得經典有糟粕呀?這其實就是因為沒有做到真的知。就比如說孔老夫子也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很多人對這句話就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就覺得這是教導人要自私自利。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代的學者,他學習是為了修養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而現在的人在與人談話的時候,為了彰顯自己的淵博,所以才去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像這樣的誤解其實有很多,所以就像昨天秦芳老師也說過,我們要真正地去深入經典,在經典當中找到我們自己的體會。
所以有一個非常有智慧的長者,他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經典當中有沒有糟粕呢?其實是有的,那什麼是糟粕呢?他說我們看不懂的就是糟粕。所以我們怎樣才能看懂呢?就是要「溫故而知新」。其實經典它之所以能夠稱之為經典,就是因為它講的是「道」,是萬事萬物的「常法」。但這個「道」運用在萬事萬物當中,都會有它不同的體現,有它不同的含義。所以經典它其實是無量義的。這個時候我們通過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再回到經典,也就可以體會到它這個含義之多,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溫故而知新。
已經知道經典當中確實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就要堅定地去施行它。所謂「知行合一、解行相應」,如果我們學一套、做一套,這就不是真的學了。《曾子》中就說:「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要珍惜時日去學習,並且要趁年少力壯的時候及時去施行。
這個「行」的標準是什麼呢?曾子強調說:「君子之行要‘惟義所在’,就是要‘去私欲,從事於義’,以符合道義為標準。」具體就表現在「難者弗避,易者弗從」,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去畏懼,不去躲避它,遇到一些因為利益,因為虛名而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夠守住自己不去做。這個就是做事要以「道義」為原則,而不能以「利益」為原則。
為什麼古人教導我們要窒欲?要限制自己的欲望,其實這個也並不是對我們的束縛,這個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比如我們現在看到一些貪官,他們其實做到很高的位置,都是高材生,都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棟樑之才,最後他們為什麼落得鋃鐺入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了呢?其實就是他們沒有經受住利益的誘惑,成為了自己欲望的奴隸。
曾子就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他說像鷹隼這樣兇猛的鳥,他們能夠覺得高山都是很低矮的,把巢築到高高的山上面;像魚鱉黿鼉,它們這些生物都生活在深淵裏,他們覺得河川都是很淺的,所以把自己的洞穴也築在深淵之中。但是為什麼像這麼厲害的動物都能夠被人捕捉到呢?就是因為它們受到了誘餌的誘惑。
所以,君子如果能夠不貪圖利益,那麼他辱沒自身的事情,讓自己家破人亡、鋃鐺入獄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所以我們行事要以道義為標準。
有些人就認為我們堅守道義,但是別人常常不知道,所以我們在工作場合中可能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很會拍領導的馬屁,這些人就很容易得到一些好的機會。領導就會忽視我們可能是在認真地做事情,這個時候我們要怎樣呢?我們要向他學習一樣去拍馬屁嗎?
這個時候曾子就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堅定地篤行道義,就一定會為人所知的。他說很微鄙的男女相會在城牆的暗處,已經算是很私密的地方了,可是第二天就會有人到處宣揚他們幽會時所說的話。「故士執仁與義而不聞,行之未篤也。」所以我們讀書人,我們執守仁義卻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什麼呢?不是因為我們不會拍馬屁,而是因為我們對於道義踐行的還不夠堅定,不夠真誠。
關於「行」,曾子還強調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內省改過。「內省」它是守住道業的方法,「改過」就是迅速提升我們自己的方法。曾子說:「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沒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就是我們每天致力於學業,到了晚上的時候,就能夠反省自己這一全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不是符合道義,我們這樣終身奉行,就可以守住自己的道業了。
曾子還說:「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君子要攻治自己的不善,省查自己的過失,努力地做好自己認為困難的事情。就像我們現在不論是修學,還是修行,還是求道,常常會有的時候,覺得很困難,尤其是要改習氣的時候,要放下自己放不下東西的時候,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想,我就放棄吧,我就得過且過吧。曾子告訴我們,不能這樣做,我們要強其所不能。其實困難它往往是磨礪人的,我們在磨礪的過程中就能提升我們自己的心志,所以我們不論是學習也好,修行也好,求道也好,都要非常珍惜我們遇到的這些困難,它能夠幫助我們上升一個臺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升自己的機會,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去看它,可能我們就會感恩我們遇到的困難。
關於內省改過,曾子認為有三個層次。他說:「太上不生惡,其次生而能夙絕之,其下複而能改。」就是德行最上乘的人,他們連犯過錯的想法都沒有,德行其次的人就是產生了這個想法,但是很快地就能斷絕它,最下等的就是已經在行為上犯下過錯了,但是能夠改正錯誤。所以我們如果犯下了錯誤還不去改正,就是連最下等的就不如。
怎樣做才能夠做到最上等的「不生惡」呢?曾子告訴我們,就是要從心上改過。他說:「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為,可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就是說君子對於不善的事情,他的身體不去做,這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容色上表現的是不去做,這就比較難了。那麼「色勿為,可能也,心勿為,不可能也。」一個人在容色上表現出來也不去作惡,這也是可能的,但是要是從心裏根本就不想去做惡,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們修行要高標準嚴要求,要能夠阻止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要阻止自己的心,我們說心是根源,要從心上改過,才能夠真正做到「太上不生惡」這個境界。
「讓」這個字,王聘珍《解詁》就說:「推賢尚善曰讓」。盧辯在《大戴禮記注》中也說:「貴不以己能而競於人。」這就是告訴我們,雖然我們能夠堅定地篤行道義了,但是這仍然沒有達到學這個標準。我們還需要做到能夠讓人,能夠推賢讓善,不要因為自己做到,別人做不到,我們就沾沾自喜,就產生了傲慢的心,產生優越感,這就是沒有做到讓。
「讓」有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就是謙。我們常說謙讓,《易經》中就告訴我們「一謙而四益」。有哪「四益」呢?
「天道虧盈而益謙」。就我們觀察這個天道,比如說月亮,它到滿月的時候,接下來就會虧損,所以我們觀察天道自然的規律就會發現,對於盈滿的它是要虧損的,對於一些謙虛的它就要助長。
「地道變盈而流謙」,我們像一個地方的水滿了,它自然就會流向很低窪地方,這個就是地道自然的規律,它是要讓這些盈滿的東西流向空虛的地方。
「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看到驕滿的人也都會很生氣,但是他們會更願意降福給一些謙卑的人。
「人道惡盈而好謙」,人都是厭惡驕滿的人,喜歡謙虛的人,就像曾國藩先生也說:「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人們其實都是喜歡和一些謙虛的人共事、交朋友。
就像我認識一位可以說是忘年之交,因為他已經有七十多歲了,是中央黨校的一位老師,我剛到北京的時候,他就對我非常的照顧,他就跟我說,我們都是跟劉老師學習的,所以我們是同學。當時我就覺得這位老師非常的謙虛,但是後來我才知道這位老師也非常的厲害,他其實是中國第一批送到俄國去留學的老師。而且就像我們在坐的,其實末學坐在這裏感到非常地戰戰兢兢,因為在坐的各位都是傳統文化很有研究,很有建樹的人,包括也有很多年長的人,末學在這裏其實也就是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也是在各位老師的身上學到了「謙」這個字,學到了不論什麼時候都要能夠向別人學習,末學在這裏也向各位老師表達我最真摯的敬意。
在《論語》中孔老夫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就是說一個人,他如果有周公那樣的才能並且辦事完美,假使他很驕傲很吝嗇的,其餘的小善也都不值得一提了。在《論語點晴》當中,蕅益大師對這句話有一個很點睛的批註,他說:「無周公之才美而驕吝者,豈不愧死?」這就是提醒我們治學一定要克服驕慢的心,即使是像周公那樣有才能而且辦事完美,他要是又驕傲又吝嗇,他的小善都不足一觀,更何況像我們現在才能、學識都很淺薄,怎麼能夠驕滿吝嗇呢?
所以我們看,能夠做到上面這五點才能夠稱得上是學了。所以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並不是說我們自己好像比別人懂得多一點,學到了一些知識,我們就覺得要滿足了。在《禮記·曲禮》上也說:「志不可滿。」人的志向一旦得到了滿足,就不能再進步了。其實面對我們這些古聖先賢,浩如煙海的典籍,我們知道的那一點點學識,有什麼值得沾沾自喜的,值得滿足的呢?所以我們一定要終身學習,就像人們常說一句話要「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也學不了。」學無止境,我們要常懷一顆謙虛好學的心。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從《群書治要·曾子》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治學首先要以孝親、親仁為根本,具體的方法就是我們剛才講到的,要博、習、知、行、讓。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境界,逐漸達到覺悟的這個目的。
接下來葛斯青老師也會具體地為我們講《孝經》當中的一些智慧,我們在這裏也是先做一個預告。這就是今天向大家分享的內容,不足之處也請各位老師、各位同仁批評指正,最後我們祝願大家都能夠道業通達。謝謝大家!